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自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前后已在这个国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时间和中国朋友及他们的家庭打交道。通过这样频繁的接触,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初为父母时脸上掩饰不住的微笑;看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时,母亲眼中那小心的目光以及父亲与子女嬉戏时的场景———这些都早已超越了国家和文化的界限。
但是,尽管如此,我在中国的生活也告诉我,中美两国的父母在表达感情以及抚养子女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
很少能听到中国父母对孩子说一声“我爱你”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讲,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在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的方式上,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一般来说,中国父母的表达方式含蓄、间接,很少听到他们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或“我想念你”之类的话。他们宁愿采取间接或至少非口头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孩子深深的爱。比如说,为孩子缝补衣服或做顿他(她)最喜欢吃的饭菜等。比较而言,美国父母经常会告诉孩子,他们有多爱他(她)、有多关心他(她)。睡觉之前或通话结束前说出类似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总体来讲,美国父母不仅通过行动,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且几乎天天如此。
同样,和美国父母相比,中国的家长也不太习惯通过身体的接触,如用拥抱或亲吻来表达对小孩子或成年子女的关心。我很少看到中国父母亲吻刚放学回来的孩子,或者拥抱周末回家吃饭的已成年子女。但是,这类表达方式在美国父母看来,却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晚安之吻”可以说是美国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即使孩子成年后也是如此。这是中美两国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的第二个不同。
中国家长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
除了这些表面上的差异外,我注意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区别。一般来说,中国父母不像美国父母那样热情洋溢地称赞孩子。比如说,我经常会听到美国父亲这样夸奖自己的女儿:“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漂亮的小姑娘。”而同样的话从中国父母嘴里说出来,就会令他们感觉很不舒服。在我看来,不情愿以这样“不谦虚”的方式赞美孩子,也与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关,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很多中国父母都尽量避免这么做。
由上述差异自然而然就引出中国家长和美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另外一种区别,那就是前者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而后者则鼓励孩子当一个“梦想家”,他们经常对孩子说:“你能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家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功课上,而美国父母(还有美国教育制度)则经常通过课外活动,强调孩子的未来发展,即“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当然,这也能说明为什么那么多中国朋友的GRE分数都比我高)。
中国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辈分是由他人决定的
在对孩子家庭角色的定位上,中美两国父母也向下一代灌输了不同的观念。一般来说,中国家长更强调家庭是一个整体,而美国父母则注重培养孩子更强的自我意识。举例来说,在中国,父母通常都不鼓励孩子直呼兄弟姐妹的名字,而是称呼其在家庭中所处的长幼顺序,如哥哥、姐姐等。这种叫法意味着: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辈分是由他人来决定的———如他是某人的弟弟或她是某人的姐姐等。当然了,这种关系也明确了家庭责任。而在美国,父母一般不希望孩子称呼兄弟姐妹的“头衔”,而是直呼其名。虽然他们当然也认为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但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孩子的个性。这是一种相当微妙,但又确实存在的差异。
中国家长愿意给孩子准备好一切
在中国生活的这段时间,我还观察到,中国父母———尤其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比美国父母更容易娇惯孩子,因此社会上才会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
中国家长愿意给孩子准备好一切,而美国父母更倾向于教育孩子为自己做些事情,并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比如说,一个很小的孩子走路时摔倒,中国父母马上就会去抱他(她),而美国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没事,就会让他(她)自己爬起来。再比如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美国父母就让他们在家庭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随着孩子长大离开家,他们和父母之间关系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如此,但如何处理新的关系,两国父母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从历史上来说———即使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中国的家长都倾向于鼓励孩子长大后也不要远走高飞,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中国父母传统上都依靠子女赡养,而子女表达孝心的方式之一也是在物质上和感情上帮助父母安度晚年。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父母希望就近照顾子女的孩子,也就是他们的(外)孙子或(外)孙女。
比较而言,美国父母更鼓励孩子成人后“展翅飞翔”,即使这意味着子女为了工作或跟随男女朋友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或州,甚至跑到国外。在这方面,我的家庭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我父亲和3个姐姐住在美国3个州的4个不同城市,我呢,现住在中国(来中国以前,还在俄罗斯住过4年)。我妈妈过去常常说:“如果你们所有人都住在我隔壁,我就会纳闷:‘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了?要不然,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机会,你们为什么还呆在这里呢?’”
话又说回来了,在我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爸妈都探望过我两次,我每年也都回家和他们一起住一个月。此外,我每周还会接到家里的电话,而且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一般来说,美国父母也不期望孩子在他们晚年的时候提供经济帮助。原因之一是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总的来讲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但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大多数的美国父母都持这样的观点:一个家庭的财富应该朝一个方向流动,即留给下一代。在这点上,我还是觉得我的家庭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的父母像美国大多数中产阶级父母一样,负担了我大学期间的全部费用。几年后的一天,我向他们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结果我父母对我说:“你报答我们的惟一方式就是为你自己的孩子也提供同样的,甚至更好的机会。”在美国的家庭里,钱是留给下一代的,而不是给长辈的。美国父母都不想依赖子女,也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这在中国人听来,无疑会感到相当奇怪。但这确实是中美两国父母教育子女的又一差异。
看来,虽然中国家长和美国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但在教育方式上确实有很多不同。我在这里还想说明一点,我上面阐述的普遍的文化差异只能一概而论,客观上确实存在一些例外。显而易见,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居民在抚养子女的方式上,肯定与宁夏和江西的农民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上述比较都是以北京为标准的,而不是宁夏。
虽然上面谈了很多差异,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中美两国父母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都愿意为子女的幸福做出牺牲,同时也都热切地盼望子女过得更好!
《羊城晚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美国人怎样爱孩子》中这样说:美国人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一天邻居萨丽兴奋地跑过来告诉该文的作者:“哎,你想不到,卡瑞学会使用剪刀了,还会抹胶水呢!”卡瑞是她两岁的儿子。作者过去一看,卡瑞的床单、枕头满是窟窿,他的头发也被胶水粘在了一起,面对这些,萨丽首先兴奋于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东西的损坏而责备孩子,然后才是细心地告诉卡瑞应该去剪纸和粘纸。
中国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时代,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疼爱也是无以复加的。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含在嘴里怕化”了“贵族式”溺爱,无形中不知塑造了多么“缺钙”的中国“小皇帝”、“小皇后”,这种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感受到的是背书包的重量,学习的压力,而一旦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受到各种挫折时,则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应对。在父母的含辛茹苦地“包办”之下,我们的孩子没有受训练的机会和欲望,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自立能力、抗挫折的能力。
当然外国人的独立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比我们强,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教化和内化成的。教育不能光说不练,要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进行有意识地培养。且不说萨丽的养子之道,就是那两家登天池的外国人父母也叫人称颂:虽然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却没有“惯”孩子,而是从小就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意识和品质,而且身先士卒,和孩子一同体验艰辛,一同克服困难,一道健康成长,使孩子在实践之中体悟到:做什么都要脚踏实地,都是要有付出的,自然之山,自然之小山,尚不愿攀登,不敢愈越,那么生活之山,人生之山更是崎岖不平,险象环生,又怎么去面对、去攀爬,去登上成功之巅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决定百年之后把自己的几乎全部遗产都捐给社会,而给子女极少的一部分,就是要断了孩子们的想念,让他们不要成为“坐吃山空”的“啃老族”、“月光族”,而是做自强自立的人。比尔·盖茨这样做的目的,恰恰不是不爱他们,而是更爱他们,不仅想着他们的现在,更憧憬着他们未来。这几天又爆出了温州富商不满18岁的“千金”光天化日抢劫的闹剧,这不是很大的反讽吗?我们的父母到底都对孩子做了些什么?
我们的教育又怎么啦?对孩子来讲,成人要比成才更重要,我们培养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能力,考试能力,上大学的能力,而是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生活本领和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才是真正地爱他们。
在欧美人眼里的圣诞节,就像我国的春节一样重要。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圣诞节,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
孩子们都期盼着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在大多数国家,圣诞老人是在12月24日前夜来给孩子们送礼物的。在德国,圣诞老人来的日子是12月6日,他的名字叫尼古拉斯,他可不是悄悄来去。孩子们可以知道他将在这一天何时到来,可以一边唱歌一边等候他。尼古拉斯也不是放下礼物就走,他还要一本正经地给每个人上一课。通常先传唤家长,让家长给孩子们做榜样。然后一一赞扬和批评家中的每一位成员,使孩子们在得到礼物的同时也受到教育。扮演圣诞老人的都是幼儿园的老师,他们很了解孩子的情况。
在英国,许多家庭都喜欢用真的松树做圣诞树,爸爸们在圣诞节前到郊外砍松枝,然后把它装扮成美丽的圣诞树。英国式的圣诞老人从天而降,给孩子们送来礼物,为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信心,鼓励人们相信美好愿望都能够实现。所以,爸爸装扮成圣诞老人爬到房顶上,把圣诞礼物从烟囱里扔下来,使孩子们觉得圣诞礼物是从天而降的。
看看外国父母们是怎么样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领袖儿童的?
倾听梦想
您的女儿回到家突然宣布,她将来要当一名职业斗牛土,而您的儿子却说他将以电影特技为职业。他们的志向都与您内心对他们未来的设计相左,您该说什么呢?能说“女孩子不能去斗牛”,“唉呀!那可是一种危险的工作”吗?
要知道,斗牛这种职业将使雄赳赳的女儿,成为一个经得起磨练的女“英雄”,而胆大的特技演员将迁回于商业天地。在这种情况下,请鼓励子女的梦想,无论在您看来这类梦想何等地奇特,因为这种幻想同样需要足够的勇气。
充分鼓励
一事当前,你要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做对了!”完成则说:“你干得太棒了,我一直对你有信心!”——孩子的自信就是这样产生与加强的。
其实,孩子微不足道的成功都是值得您称赞的,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您得整天用虚假的话来哄骗孩子,也不是说您永远不能批评孩子,批评应该跟赞扬教育结合在一起。青少年足球赛后,好心的父亲往往对孩子说:“唉,你怎么搞的,射球的时候,就轻易地丢了两分!”请相信,你的孩子知道自己失了球,他不需要你提这个醒。相反,你应该表扬他的努力:“我喜欢你带球冲向球门的劲头!你真活跃!”然后说:“我们明天傍晚再练练好吗?我敢打赌你的射球技术一定会提高!”
允许探险
孩子(成年人同样)乐于钦佩和追随那些愿意冒险和能应付挑战的人。可是我们的家长,就怕孩子磕着、烫着、摔着,如此谨慎入微,难得孩子有冒险精神。
有这样一件事,有两个上一年级的男孩已经掌握了阅读技巧。她问他们是否愿意改上一个超前阅读班,一个学生急切地表示同意,另一个则宁愿与启蒙学生一块儿上课,可悲的是后者的父母也支持儿子的决定。这位女老师说:“您可以猜得出来,这两个孩子哪个将成为领头人。”
提供机会
领导能力需要靠训练来增强,一位胸怀大志的领袖需要机会去磨练他的领导艺术。让子女参加运动队、童子军。课外活动小组和其他社区组织吧,他们将在那儿获得待人处世的经验。
不过还应该让孩子在其兴趣范围内去努力争取领导地位。有的孩子是游戏场上的“头儿”,另一些则适合做教室里的排头兵,并非人人都能当班长或想当班长。在一个感到得心应手的活动领域从事组织工作,可以建立信心,培养领导能力。
多问“假如”
假如一个小男孩爬滑梯,由于他的双腿太短,怎么也登不上滑梯的第一级,于是他跑向他的妈妈那儿求助。可是这位妈妈不是将他扶上台阶,而是反问他:“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使自己踩上去呢?”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把我的小车子放在那儿并站上去行吗?”“好吧!”妈妈说。儿子照办,剩下的就不成问题了。
“可能性思维”是领导能力的一个标志,那种对一个难题认真研究并向别人演示如何解决它的孩子多问:“假如我这样做了,会怎么样?”
勇于表现
班级要举行选举,你的儿子或女儿很想选中,你不必强行闯入,但可以帮忙。友善的孩子不仅向他(她)自己圈里的人而且也向其他人打招呼,这种青少年马上会被认为是一位潜在的领袖人物。
请鼓励他(她)在班上多发言,在别人面前毫无羞怯地表现自己是一个最重要的技能。让您的孩子在家里复述在教室背诵的课文,并向他(她)建议嗓音该多高,表情该多强烈,眼光又如何与听众接触。
盯住成功
请说服您的子女多想成功而不去想障碍,自信会成功的人就是能吸引别人跟随自己的人。
教会了“R”
北卡罗来纳州父母之道研究中心家庭心理学家丁?罗斯蒙德将Respect(尊重)、Resourcefulness(机智)。Responsibility(责任心)认定为父母必须在孩子身上开发的三种基本特性。领导的桂冠总落在这种人头上:他们努力照习惯去理解和容忍,他们屡次在挫折面前另辟蹊径,他们勇敢面对自己行动产生的后果。
最后,至关重要的已不是您的言语而是您的榜样问题了。如果您在邻居或合作者中留下了吹毛求疵的恶名,您就别指望您的儿子或女儿会对别人十分尊敬。如果您偷税漏税,您就无权要求向子女尽职尽责。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看看外国人的“胎儿大学”》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学生支教实习感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