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开课教学设计反思

03-03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幼儿园的老师都想教学工作能使小朋友们学到知识,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有了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开课教学设计反思”,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开课教学设计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开课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多边形内角和》这节课,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转化的思想是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知道研究一个新的问题要从简单的已知入手,能够用多种方法探究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并且能够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也有几个地方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多边形的内角和.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为基础,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类比、推理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公式.通过多种转化方法的探究让学生深刻体验化归思想,以及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先是通过作对角线探求任意四边形内角和.这个环节,通过自主学习环节的铺垫及学生的现有知识,把未知的四边形内角和转化为已知的三角形内角和来求解,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再作对角线探求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找规律探求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这里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是通过从一个顶点出发作对角线,来达到分割为三角形的目的.从边上、五边形内、外的任意一点出发,与顶点连接,来分割三角形.这个环节我没有直接把方法教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先在学案上自主探索,然后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小组汇报展示探索方法.这么做,可以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例题2的处理:得出六边形的外角和为360°如果把六边形换成n边形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n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

(2)能通过不同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并会应用它们进行有关计算.

2.教学目标解析

(1)学生能正确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感悟类比方法的价值.

(2)引导学生能够从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出发,通过观察、类比、推理等数学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通过多种转化方法能深刻体验化归思想,以及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对于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导是通过作对角线探求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通过数据的关系得到边数n与分割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总结出边数与分割三角形个数是n与n-2的关系,从而得到n边形内角和为(n-2)×180°,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化思想,显得更加简洁,明了,易懂.这里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是通过从一个顶点出发作对角线,来达到分割为三角形的目的.从边上、五边形内、外的任意一点出发,与顶点连接,来分割三角形.这个环节我没有直接把方法教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先在学案上自主探索,然后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小组汇报展示探索方法.这么做,可以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导.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在小学我们用量角器量过四边形的内角的度数,知道四边形内角的和为360°,现在你能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证明吗?

2.多边形的内角和

如图,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可以引一条对角线;它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因此,四边形的内角和=△ABD的内角和+△BDC的内角和=2×180°=360°.

类似地,你能知道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观察下面的图形,填空:

五边形六边形

从五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成个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从六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它们将六边形分成个三角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成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求n边形的内角和可以将n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来求.现在以五边形为例,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分法一:如图1,在五边形ABCDE内任取一点O,连结OA、OB、OC、OD、OE,则得五个三角形.

∴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80°-2×180°=(5-2)×180°=540°.

图1图2

分法二:如图2,在边AB上取一点O,连OE、OD、OC,则可以(5-1)个三角形.

∴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180°-180°=(5-2)×180°=540°.

如果把五边形换成n边形,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n边形内角和=(n-2)×180°.

3.例题

例1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C=180°,求∠B与∠D的关系.

分析:∠A、∠B、∠C、∠D有什么关系?

解:∵∠A+∠B+∠C+∠D=(4-2)×180°=360°

又∠A+∠C=180°

∴∠B+∠D=360°-(∠A+∠C)=180°

这就是说,如果四边形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也互补.

例2如图,在六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六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如图,已知∠1,∠2,∠3,∠4,∠5,∠6分别为六边形ABCDEF的外角,求∠1+∠2+∠3+∠4+∠5+∠6的值.

分析:多边形的一个外角同与它相邻的内角有什么关系?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解:∵∠1+∠BAF=180°∠2+∠ABC=180°∠3+∠BCD=180°

∠4+∠CDE=180°∠5+∠DEF=180°∠6+∠EFA=180°

∴∠1+∠BAF+∠2+∠ABC+∠3+∠BCD+∠4+∠CDE+∠5+∠DEF+∠6+∠EFA

=6×180°

又∵∠BAF+∠ABC+∠BCD+∠CDE+∠DEF+∠EFA=(6-2)×180°=4×180°

∴∠1+∠2+∠3+∠4+∠5+∠6=2×180°=360°

这就是说,六边形形的外角和为360°.

如果把六边形换成n边形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

n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对此,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如图,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A出发,沿多边形各边走过各顶点,再回到A点,然后转向出发时的方向,在行程中所转的各个角的和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和,由于走了一周,所得的各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周角,所以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4.课堂练习

课本24页练习1、2、3题.

5.课堂小结

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

6.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11.3第1,3,5,7,10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十边形的内角和为().

A.1260°B.1440°

C.1620°D.1800°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掌握程度,要特别注意对公式的理解记忆.

2.一个多边形每个外角都是60°,这个多边形是__________边形,它的内角和是_______度,外角和是__________度.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要注意审题.

3.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440°,则它的边数为__________.

【设计意图】本题是告诉内角和求边数,主要考查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整体运用.

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1,∠2分别是∠BCD和∠BAD的邻补角,且∠B+∠ADC=140°,则∠1+∠2等于().

A.140°B.40°

C.260°D.不能确定

【设计意图】考查四边形的内角和与邻补角问题,解题时需要综合考虑,或许有更好的方法.

【反思】

《多边形内角和》这节课,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转化的思想是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知道研究一个新的问题要从简单的已知入手,能够用多种方法探究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并且能够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也有几个地方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大胆的尝试并使用网络教学。在我最初的设计过程中,按照常规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用分割的方法得到四边形内角和,再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但是网络教学教学就成为一种形式,没有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改为不做任何方法的指导,采用完全开放的探究,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课前我很担心,但事实说明,这种探究才是真正的让学生去尝试,去挑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选用探究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题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总之我对探究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引入,我认为比较精彩。利用诸葛八卦村作为情景引入,通过介绍他的三奇,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这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人口。第三个环节:分层练习。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的优势,真正做到了分层。

其次,在探究这个环节中,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处理的很不到位。即:当一个学生提出分割方法时,这时没有及时把握住这个时机,让更多的学生去尝试这种方法,而是让他自己把所得到的结论直接告诉大家,因此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去体验转化的思想,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就在于此。课下我反复的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对学生估计的不足造成的。我总认为,在教师不指导的情况下,不会有学生想到分割这种方法,当课堂上学生出现这种方法时,我就有点激动,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了,而忽视了大多数。因此,在备课时一定要更为细致的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在上课时才能应对自如。

总之,这节课我不是很满意,细分析,偶然当中也包含着必然。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教师通过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新求变。用“新”和“变”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因为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宽松的教学氛围。所以,要做一个新时代的教师,除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领导才能,能够驾御整个课堂。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意味着自己的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让我的每一位学生在我的每一节课上都能够有新的收获。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扩展阅读

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反思》

《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勾股定理,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

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具体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案设计

一、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cm,2cm ,则斜边长为_________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另一条边长是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ABC中,AB=10,AC=17,BC边上的高线AD=8,求BC的长?

知识点2:

利用方程求线段长

1、如图,公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 DA⊥AB于A,CB⊥AB于B,已知DA=15km,CB=10km,现在要在公路AB上 建一车站E,

(1)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2)DE与CE的位置关系

(3)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最短,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2、如图,用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进行折纸,已知该纸片宽AB为8cm,长BC为10cm.当折叠时,顶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AE).想一想,此时EC有多长?

3、在矩形纸片ABCD中,AD=4cm,AB=10cm,按图所示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求DE的长。

4.如图,将一个边长分别为4、8的矩形形纸片ABCD折叠,使C点与A点重合,则EF的长是多少?

5、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 折痕为AE, 且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以B点为原点,BC为x轴,BA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求点F和点E坐标。

6、边长为8和4的矩形OABC的两边分别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和y轴上,若沿对角线AC折叠后,点B落在第四象限B1处,设B1C交x轴于点D,求(1)三角形ADC的面积,(2)点B1的坐标,(3)AB1所在的直线解析式.

知识点3: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间接给出三边的长度或比例关系

1.(1).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12cm,一边长为3cm,其他两边之差为1cm,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__。

(2).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得到的三角形是  ____________。

(3)在ABC中,a:b:c=1:1:,那么ABC的确切形状是_____________。

2. 如图,正方形ABCD中,边长为4,F为DC的中点,E为BC上一点,CE=BC,你能说明∠AFE是直角吗?

变式:如图,正方形ABCD中,F为DC的中点,E为BC上一点,且CE=BC,你能说明∠AFE是直角吗?

3.一位同学向西南走40米后,又走了50米,再走30米回到原地。问这位同学又走了50米后向哪个方向走了?

二、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以上习题。

四、课后作业卷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勾股定理,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本节第一课时安排了对勾股定理的观察、计算、猜想、证明及简单应用的过程;第二课时是通过例题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差距,本节课安排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引入

对上节课勾股定理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易错点。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生知识水平低,引入内容简短明了,花费时间短。

二、例题讲解,巩固练习,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活动一:用对媒体展示搬运工搬木板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如何将木板运进门内?需要知道们的宽、高,还是其他的条件?学生展示交流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书写板书。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强调。

活动二:解决例二梯子滑落的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书写过程,之后投影学生书写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修改解题过程。

活动三:学生讨论总结如何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利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什么?如何作辅助线构造这一前提条件?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巩固练习,熟练新知

通过测量旗杆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感受。

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本班学生能力的差距,本想着通过学生帮带活动,使学困生充分参与课堂,但在学生合作交流是由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所用时间短,而在整个环节设计中转接的快,未给学困生充分的时间,导致部分学生未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课堂上质疑追问要起到好处,不要增加学生展示的难度,影响展示进程出现中断或偏离主题的现象。

3.对学生课堂展示的评价方式应体现生评生,师评生,及评价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教案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教案反思》

《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教案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知识显得形象直观,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作用。

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的运用.

【学习重点】

直角三角形模型的建立.

【学习过程】

一.课前复习

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一:蚂蚁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径问题

1.3如图,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cm,底面圆的周长是18cm.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思考:

1.利用学具,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侧面画出几条线路,你认为

这样的线路有几条?可分为几类?

2.将右图的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B点在什么位置?从

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是如何画的?

1.3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你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画出图形,写出解答过程。

4.你是如何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

小结:

你是如何解决圆柱体侧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的?

探究点二: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如何判断两线垂直?

1.31.31.3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底边AB,

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参看P13页雕塑图1-13)

(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1.31.3(2)李叔叔量得AD的长是30cm,AB的长是40cm,

BD长是50cm.AD边垂直于AB边吗?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cm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小结:通过本道例题的探索,判断两线垂直,你学会了什么方法?

探究点三:利用勾股定理的方程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图1-14是一个滑梯示意图,若将滑道AC水平放置,则刚好与AB一样长.已知滑梯的高度CE=3m,CD=1m,试求滑道AC的长.

1.3

思考:

1.求滑道AC的长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什么数学问题?

2.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写出解答过程。

小结:

方程思想是勾股定理中的重要思想,勾股定理反应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正是构建方程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三.新知应用

1.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

1.3

2.如图,在水池的正中央有一根芦苇,池底长10尺,它高出水而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则这根芦苇的长度是()

1.3

五.作业布置:习题1.41,3,4题

【反思】

一、教师我的体会: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反思范文

①、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这节课,书本总共两个例题,且两个例题都很难,如果一节课就讲这两题难题,那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比较低,另一方面会使学生畏难情绪增加。所以,我简化教材,使教材易于操作,让学生易于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把教材读薄,

②、除了备教材外,还备学生。从教案及授课过程也可以看出,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好奇心,但对新知识的钻研热情又不够高,这样,造成教学难度较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处理教材时,把某些数学语言转换成通俗文字来表达,把难度大的运用能力降低为难度稍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乐于面对奥妙而又有一定深度的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③、新课选用的例子、练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运用性强,贴近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既达到学习、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又充分展现出数学教学的重大特征: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勾股定理源于生活,但同时它又能极大的为生活服务。

④、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知识显得形象直观,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作用。

二、学生体会:

课前,我们也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以及有关的一些应用,通过这节课,真真发现勾股定理真真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几何图形和几何计算对于勾股定理来说非常广泛,而且以后更要用好它。对于勾股定理都应用时,我觉得关键是找到相关的三角形,并且分清直角边或斜边,灵活机智地进行计算和一些推理。另外与同学间在数学课上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有相互之间的讨论、争辩等协作的机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我觉得都是难得的机会。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并且勾股定理的应用中我觉得图形很美,古代的数学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研究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代的艺术家们也在各方面用到很多,同时在课堂中渐渐地培养了我们的数学兴趣和一定的思维能力。

不过课堂上老师在最后一题的画图中能放一放,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怎么画,那会更好些,自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课上老师鼓励我们尝试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里充满了智慧。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教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了计算部分的复习(包括口算、笔算、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相关概念的判断。第二课时完成简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复习。

小数乘法和除法

教学目的: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小数乘、除法。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应用运算定律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对本学期所学和知识进行总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复习小数乘除数计算。[板书课题]

二、整理复习

1、口算:

(1)120页第1题

填书。

(2)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要小结。

2、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1)4.05×2

1.84×3.7

7.55÷0.25

15.75÷0.63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简便运算

(1)123页第2题

填书,集体订正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32×1.25

10.1×85

2.85×5.2+2.85×5.8-2.85

3.6÷0.25÷0.4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二、在判断中辨析概念。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三、在运用中掌握方法。

师:学会小数乘除法,还要学会运用知道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120页第2题

学生审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2、123页第4题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3、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0.8元,可以买几本?

4、工地上有171吨货物,用载重8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四、复习小结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P123页第1、3题,P125页第13、15题。

课后反思

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了计算部分的复习(包括口算、笔算、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相关概念的判断。第二课时完成简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复习。

在第一课时,建议笔算选取学生易错的几类题型进行针对性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错误:转化成整数后是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小数乘法。如:1.4乘1.32;整数乘小数,且整数未尾有0的乘法。如:140乘1.3;商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如:89.44÷43。

【反思】

从前一阶段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效果来看,孩子们大多数掌握的比较好。也因为本部分内容的重要和困难,我特别放慢了教学的节奏,加大了练习课的训练力度,特别是对部分学生采用密集型过关式训练。所以通过强化训练后乘法计算的正确率终于能够居高不下了。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本学期更大的难点内容,做好了前面的准备,我终于进入新课的教学。首先,我从几道口算题入手,引导学生复习整数除法中接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再利用2道笔算题复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因为在前面的教学中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的计算的方法,所以记忆相对来说也更深刻些,现在虽然相隔时间较长,依然很轻易就回忆出来了。

于是我结合买单价3.2元的苹果3千克共需花多少元?解答问学生:根据这道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吗?不仅沟通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也直接得出了9.63=3.2这一旧知,更引出了9.63.2=3。据此,让学生先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猜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可能是怎样进行的,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基本能得出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样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再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初步得出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我没有约束学生先看除数来决定小数点移动的位数,而是默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转化,然后在练习中引导他们逐步发现只需要把除数变成整数,而被除数也随着除数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就可以了。

所以,最终的方法依然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课堂总是这么丰富多彩,我的学生总是能给我很多的感动,相信他们行他们就真的能行。

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设计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要求:“将数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要求:“将数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2.进一步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探究能力、推理论证的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分解构造基本图形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在命题的证明过程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利用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4.在定理的证明和应用过程中体会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难点: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来推理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性质的灵活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引入采用发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操作、探索、猜测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而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则运用多媒体演示。

二、教学准备

【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逐层展开,探索新知,并精心设计各环节、练习题、达到巩固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学生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等手段,获取知识。

辅助策略:借助“Powerpoint”平台,向学生展示动感几何,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难题,提高学习效率。

【主要创意思路】

1、用实例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来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3、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利用开放型练习代替传统练习,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视野;

5、通过多媒体教学,揭示几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三角形纸片、剪刀、常用画图工具。

学具:三角形硬纸片、剪刀、刻度尺、量角器。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A、B两地被池塘隔开不能直接到达(如图),工程人员要测量A、B两地的距离,先选定能直接到达A、B两地的点C,

又分别取AC、BC的中点M、N,量出MN的长,由此就知道了A、B两地的距离.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引入课题:学完了本节课《三角形的中位线》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一个问题情境,通过对所提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并在所讨论的图形中隐含着三角形的中位线与底边的关系。

第二环节:借机引导,明确概念

1、上图中的线段MN是三角形中很重要的一条线段——中位线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

第三环节:问题引领,启动思维

(一)问题:

1、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来分,将分得的三角形叠放在一起,看看能否全等,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的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师巡视指导。最后请一学生上台演示,统一观点。

2、你能通过剪拼的方式,将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与其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先小组内讨论,试着完成操作。

师生再共同总结操作过程:

(1)拿出事先准备的三角形,记为△ABC

(2)分别取AB,AC中点D,E,连接DE

(3)沿三角形的中位线DE将△ABC剪成两部分,并将△ADE绕点E旋转180°到△CFE的位置,这样就得到与△ABC面积相等的四边形BCFD.。

(二)思考:所得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1、定义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探索结论: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中位线DE与第三边

BC有怎样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呢?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让学生大胆猜想,开拓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有趣的动手操作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然后设置一连串的递进问题,启发学生逆向类比猜想:DE∥BC,DE=½BC,为定理的证明做好铺垫。

第四环节: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一)、交流猜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方法)

①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

②你是怎样猜想出这一结论的?

③归纳猜想方法:①直观感觉②度量③推理④多画几个图观察⑤借助几何画板拖动原三角形的顶点观察(感受猜想策略的多样性)

④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①拖动点A,随着△ABC形状的改变,DE还是△ABC的中位线吗?线段BC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DE和BC的关系还成立吗?

②拖动点B,随着△ABC形状的改变,DE还是△ABC的中位线吗?线段BC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DE和BC的关系还成立吗?

(二)、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板书)

(三)、小组合作证明这一命题(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画图,写出已知、求证、证明过程。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讨论,教师适当加入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四)、交流证明方法

第五环节:师生共析,证明定理

(一)、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后,将证明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引导学生找出证明过程优点和不足,进一步规范文字命题的证明步骤)

已知:如图6-20(1),DE是△ABC的中位线.

求证E∥BC,DE=1/2BC

证明:如图6-20(2),延长DE到F,使

EF=DE,连接CF.

在△ADE和△CFE中

∵AE=CE,∠1=∠2,DE=FE

∴△ADE≌△CFE

∴∠A=∠ECF,AD=CF

∴CF∥AB

∵BD=AD

∴BD=CF

∴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F∥BC(平行四边形的定义),DF=B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DE∥BC,DE=1/2BC

能力提升:还有其他不同的证明方法吗?

学生展示不同的做法:

证明方法二:如图

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

∴BD∥CF,∠ADE=∠F.

∵∠AED=∠CEF,AE=EC,

∴△ADE≌△CFE(AAS)

∴AD=CF,DE=EF=1/2DF

∵BD=AD

∴CF=BD

∴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F∥BC,DF=BC

∴DE∥BC,DE=1/2BC

证明方法三:学生自己展示,讲解。

(二)、归纳总结解题思路:

①证明线段平行:可以由角相等或互补得平行,由平行四边形得出平行。

②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一条线段的一半,当根据条件和图形直接证明困难时可添加辅助线,通常采用“加倍法”(将较短线段延长一倍)或“折半法”(将较长线段折半)构造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证明。

(三)、得出定理:把这一真命题作为一个定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定理:

∵DE是△ABC的中位线(或AD=BD,AE=CE或D为AB的中点,E为AC的中点)

∴DE∥BC,DE=1/2BC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合作的好习惯。另外通过展示的规范化板书,严密的几何证明,使学生理解证明过程的严谨性,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经历定理的探究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并通过一题多解,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第六环节:灵活运用,自我检测

内容:如图,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学生容易发现: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

已知四条线段的中点,可设法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找到四边形EFGH的边之间的关系.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所以添加辅助线,连结AC或BD,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基本图形.

证明:

投影展示学生的证明过程

总结:教师提问:你们从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小结: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点拨: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叫做中点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使学生灵活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训练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体会通过添加辅助线将四边形的有关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从中体会转化思想。

第七环节:反馈矫正,巩固提升

1.A、B两点被池塘隔开,小明通过下面的方法估测出了A,B间的距离: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20m,A、B两点的距离就知道了。那么A、B两点的距离是多少?为什么?

2.已知:三角形的各边分别为6cm,8cm,10cm,则连结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为cm,面积为cm2,为原三角形面积的。

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CD、

AC、BD的中点。四边形EGFH是平行四边形吗?

请证明你的结论。

【设计意图】:呼应开头,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同时巩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兼顾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熟练运用.

第八环节:总结归纳,畅谈收获

(多媒体出示)

我学会了哪些知识?

我形成了哪些技能?

我掌握了哪些方法?

我收获了哪些经验?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出示了总结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回顾反思,自我评价。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思路,总结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强化情感体验。通过不同层面的广泛交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

第九环节:分层作业,拓展延伸

A组习题1,2题B组习题3,4题

【设计意图】: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特设计了分层作业。通过作业巩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反思】

一、成功心得

1.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2.创造性的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了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件,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把握住了教材的“度”,既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3.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4.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留下的遗憾

三角形的中位线多应用于计算线段的长度、判断线段与线段间的位置关系或大小关系。这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内容太多,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安排一课时比较紧张。在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的探讨中做得不够,后面的探究只能留在课后,学生的能力没能展现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大对学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我感觉学生对辅助线的添加有困难,而且我在教课时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去活动,而是在我的一边指导下一边去做,我这么做的原因就是怕耽误时间太长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可是这么一来却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的思维,体现不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现在感觉像我这种牵引的做法不是太可取。

如果我在将课前预习落实更到位一些的基础上,在证定理之前再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是不是要好一点,那就是如何将一个三角形分割成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我觉得这样设计会更好一点,因为有了这个活动学生对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所添加的辅助线就比较容易理解,而且也能突出数学教学中的转化思想。

幼儿园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开课教学设计反思》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小学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