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知识不如养护心灵

03-05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灌输知识不如养护心灵”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和上班工作不同,养育子女的困难之一就是不知道如何衡量成功。事情结束之前,你完全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这种毫无把握的感受让父母们不知所措,而只好坚信——我只要做点什么,一切就都好一些的。应当尽快地把孩子送入形形色色的“名声显赫”的培训班、兴趣班,让他去学点什么……

下面是我去年接到的一位妈妈的E-mail:“我从《当代家庭教育报》上看到您的关于探讨儿童心理的专栏,我对教育孩子很用心,但还是有很多困惑。现在想请教您一些问题:我的儿子4周9个月,上幼儿园中班,班上没有英语学习的内容。我是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平时在家教他说一点英语,他能说些单词,发音挺准确的。但是他自己没有用英语表达的欲望,我让他跟我重复,或是看英语光盘,让他跟着学说,他也不感兴趣。我让他天天到幼儿园和老师说‘Goodmorning’!可他总是说汉语。虽然我采取了鼓励的方法、和别人比比的激将法,但他还是不听……

当时我就给她回了E-mail。我非常诚恳且负责地表达了我个人的看法——这个年龄阶段,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极其关键的时段。从发展心理学来看,这时孩子的当务之急是学会与同龄小伙伴的交往,发展他的与同龄人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而不是学好英语!这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他很快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了。而当进入学校这个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环境之后,对他来说最关键的是尽快发展、处理好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否则他的课业学习无从谈起!从这位身为英语教师的妈妈的叙述来看,我并不认为她的孩子会在一年级英语学习上遇到什么大问题。相反,我们必须意识到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一入学就会成为直接的挑战,而且这个能力的发展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的幸福!

我非常理解这类妈妈们。她们认定了我们随时随地都接收到的资讯——关于儿童智力成长的证据确凿的科研报告发表了,但是大众媒体往往只摘取最通俗易懂的、最能吸引公众注意力的章节。“迷信”科学的父母们逐渐相信给襁褓中的婴儿听英语磁带一定能对孩子的发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最终会因此而领先、而成功!现在不少的父母们走向了极端,他们觉得不给孩子报名学外语、不往婴儿手里塞些“促进智力开发”的玩具简直就是父母的失职与犯罪!

家长感到了肩上的重担:我们天生有义务让自己的孩子掌握通往成功的十八般兵器。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正是应为深爱自己的孩子,才要好好“教”他们!我们感到孩子最终的成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生活的目的就是做个胜利者,既然自己已经来不及成功了,那么我的孩子就一定要赢!

许多父母都常对我说:“我的孩子很懂事,很成熟、很棒!”可我接触了那些孩子后,才发现他们所说的“懂事”、“成熟”“很棒”,仅是孩子们能叙述不少道理和知识,会不少技艺。问题在于,孩子们往往是说得不错,做起来就不行了,孩子们并没有真正地成长起来!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体的成熟、独立主要体现在其自律的水平高低上,具体是四点:延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延迟满足感:让孩子学会沉着、耐心、自我约束,避免自己完全被欲望、情绪所控制。

承担责任:既包含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又教给孩子要准备承担自己言行所造成的后果。

尊重事实:有助于破除幼儿的“小皇帝”心态,知道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我们并不喜欢,但我们得首先学会接纳它们,才能去克服或解决、处理或与它们共处。

保持平衡:告诉孩子“没有任何东西是多多益善”的,凡事皆有分寸、限度。

明智的父母要坚持把学龄前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的四个关键点上,而不是去追逐“光彩夺目”的成绩和分数。

请广大父母朋友们千万不要只顾幼时给孩子灌输知识,而忽视遵循孩子心灵成长的规律!请相信——拔苗助长绝不可能结硕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兴趣重要还是知识的灌输重要?


月初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发下一张调查表,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孩子教育的,调查的结果50%认为孩子兴趣重要,30%认为知识的灌输重要,20%认为二者皆有,我是属于二者皆有但是兴趣第一的,其实还是兴趣更重要一些,因为如果没有了兴趣,再怎么灌输知识也是徒劳,对小朋友来说死记硬背起不到任何效果,相反,孩子的兴趣一旦被激发,知识自然也就灌输了,而且是很通畅的灌输,孩子吸收的也快。

在以前的文章里也说过,我儿子从小就属于那种“不学无术”的孩子,当别的孩子从咿咿呀呀的时候家长就已经教他们认字读书了,我儿子还整天在外边“傻玩”呢,一岁半了连个古诗也背不过,两岁多了数也不会数,字也不认识,爷爷奶奶急得直跟我们瞪眼,我俩依然是我行我素,继续让他玩,其实孩子爱玩是天性,现在的孩子一上学压力就很大,趁着年龄还小自然能玩就玩,这是我的想法,先生也支持。

不要以为孩子玩就学不到东西,孩子自己在探索,当他遇到他不明白的东西时,会表现出疑惑,这时候我们就要出马了,主动讲给他听,这个时候是孩子最想学的时候,他想学我们怎么还担心他学不会呢?如果一味的不管孩子的意愿,就要教给他什么,结果可想而知,他能理解多少呢?我不否认,我为早教做了很多工作,在我家里儿子的书也不少,虽然这小子那时候什么都不学,也不让我们给他念书,但是他喜欢自己翻书看。

说真的,我也有意志薄弱的时候,差点就打算填鸭了,那时儿子快三岁了,周围的孩子们个个都看起来比他强很多,当妈的也着急了,不过仔细想想,我硬教她又有何用?算了,随他便吧,别让他到时候抵触我。不知道是不是上天眷顾还是怎么着,就在我父亲过完生日的第二天,儿子睡觉前忽然拿着识字卡片问我上面的字是什么,看来兴趣来了,我抓紧时间告诉他应该怎么念,是什么意思,卡片上画的是推土机,儿子最早认识字就是这三个——推土机,我担心他只是看图才知道是什么,就让他每次认字的时候用手指着,其实也不过是两三天的工夫,那一盒汽车的卡片就都认识了,担心他是认识车才知道字,我还特意做了测试,把卡片反过来,结果将近50个字他几乎都认出来了,我真庆幸当初没有强迫他学这些,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只是每天晚上睡觉前看看书,还是以他的为主,他要看什么就看什么,不过这没关系,只要他看了就得了,不看也无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我已经不知道他认识多少字了,照顾他的阿姨也说数不过来了,数数问题也解决了,以前他只能算是说数,现在他是真的能数出来了。

现在的儿子,我不敢说有多优秀,但是至少我还算满意,他有自己的想法,知道每天要做什么,我挺庆幸自己没有给他过早的灌输他那个年龄根本就不明白的东西,否则就没有现在这个知识面广泛的儿子了,只是面对同龄孩子讲啦,因为现在的他就是一个小问号,我想说对孩子的问号,家长一定要科学的讲解,当然可能我们没那么多的知识,但是也不要拿一个不正确的解释来给他。

以上仅仅是个人观点,每个孩子千差万别,尽信书不如无书,很多事情说起容易做起难,教育孩子的路上不要太强求!让孩子们快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育儿养护特区


育儿养护特区

育儿必修课

记忆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宝宝的记忆能力有了显著的发展,可以分辨出妈妈和熟人的脸,宝宝从这时起开始认生。

如果一直是母子二人相处,那么宝宝就会认生得厉害。见到陌生人会放声大哭,而且不愿意被除了妈妈之外的人抱。

宝宝开始认生了

这个时期的宝宝开始认生了。认生是宝宝开始认识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的证明,也说明妈妈和宝宝之间的情感连结成功。宝宝认生厉害时,应当先稳定宝宝的情绪,然后通过散步和外出为宝宝提供体验外面世界和与其他人接触的机会。

让宝宝独自玩耍

宝宝现在会做手势、敲东西或发出大声来引起大人的注意。宝宝自己玩耍时,最好不要去妨碍他。如果经常妨碍或干扰宝宝玩耍,宝宝有可能变得神经质,进而引起夜间哭闹或食欲不振等症状。

开始用学步车啦

宝宝到了自己试图努力坐起来的时候了,这时候可以把他放在学步车里。但使用学步车是否对宝宝有利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认为不要给宝宝使用学步车。不过,大多数人认为,只要不是过早使用或长时间地使用,就不会有问题。

让宝宝练习使用杯子

这时候可以开始让宝宝练习使用杯子了。给宝宝添加辅助食品后,喂他牛奶和开水时,就可以让宝宝用杯子喝。当然,开始时会有点困难。妈妈可以帮宝宝带上围兜,即使把水弄在衣服上也没关系。

宝宝疾病观察站

提高宝宝抵抗力

宝宝从出生后7个月开始,由于体内来自于母体的抗体水平逐渐下降,而宝宝自身合成抗体的能力又很差,因此,宝宝抵抗感染性疾病的能力逐渐下降,故容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例如,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感染性疾病,尤其常见的是感冒、发烧。

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宝宝的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

●按期进行预防接种,这是预防宝宝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保证宝宝营养,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铁、维生素D等都是宝宝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而蛋白质更是合成各种抗病物质(如抗体)的原料,原料不足则抗病物质的合成就减少,宝宝对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就差。

●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方面。

●进行体格锻炼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方法,比如可进行主动操和被动操以及其他形式的全身运动。

●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呼吸新鲜空气。

家教知识:保持童心接近孩子的心灵


家教知识:保持童心接近孩子的心灵

我的世界你懂吗

这是一个美国孩子写给父母的信: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脚很短,请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过多地对我加以限制。

家务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些时间给我讲一点世界上的奇闻,不要只把我当成取乐的玩具。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些,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我需要您不断鼓励,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威吓我。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骂我本人。

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允许我不成功,以便我从不成功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请让我和您一起娱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河南七色花福利幼儿园园长蔡蕾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也都有一颗隐藏着的童心,种种生活让大人们失去了童心,又找不到开启孩子童心的钥匙。父母要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的变化,理解孩子的欢乐和苦恼,这是保持童心,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心灵接近、心理相通的基础。

家长的忽视 会使孩子“感情阻滞”

3岁男孩楠楠从幼儿园回到家时,高兴得手舞足蹈,缠着妈妈给他讲故事。当时,恰恰碰上妈妈为工作的事烦心。“去、去、去,一边玩去。烦人!”妈妈大声训斥楠楠,楠楠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吓得躲在一边不吭声。

乐乐的妈妈对孩子的管教十分严厉,5岁的乐乐变得十分内向,说话很少,在陌生人面前显得胆怯。在妈妈面前,乐乐不敢哭,笑的时候也显得勉强,其实乐乐心里有许多想法,但他很少对妈妈说。因为,妈妈个性强,乐乐没有机会和妈妈谈心。

金水区新建幼儿园园长阴凤云说,好多父母忽视了孩子感情上的需求。孩子的气愤、痛苦、委屈或者愉快、兴奋、得意统统藏在自己心里,不愿坦率表达出来。孩子若是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感情阻滞”状态中,会认为无人同情他,无人理解他,渐渐对亲人失去信任,等父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后,已经无法与孩子沟通。

孩子执拗 家长不妨冷处理

妈妈:“宝宝,今天的天气太冷,你要穿裤子,不然会感冒的。”

宝宝:“不,我就要穿裙子,我不怕冷。”

妈妈:“不行,等天气好了再穿。”

宝宝:“不,我不穿裤子。”

……

3岁女孩佳佳最近一段时间不知怎么了,经常和妈妈顶牛。一向听话的佳佳突然变得固执、认死理、软硬不吃,你让她干吗,她就偏不,跟你对着干,要么就大哭大闹。

郑州市金拇指幼儿园孙园园老师分析,两岁以后的孩子,突然变得任性、固执、不听话、爱发脾气,这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表现。因为两岁之后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明确,“我”的概念逐渐清晰,如果成人的语言或行为妨碍了孩子独立的发展需要,孩子就会哭闹、焦虑、反抗,这一时期称为“第一执拗期”。

孙园园提醒家长,对待“执拗期”的孩子,成人不能因为图清静一味地顺从、迁就孩子,或是不耐烦、压制甚至用武力使孩子妥协听话。相反,家长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变化,理解孩子;对孩子的任性要耐心调教、善于等待,因为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当孩子不可理喻时,家长不要和孩子对着干或是用武力,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做法,等自身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和孩子沟通。

多倾听孩子心声

怎样才能有效地约束孩子的盲目任性,又不委屈孩子,不致让他陷入感情阻滞状态中呢?阴凤云园长介绍这样一些方法:

一是要区分孩子的行动与感觉。孩子在马路上乱跑,动不动打人,乱扔东西,这属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告诉他这样不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孩子兴奋、苦恼,或喜或怒,或恐惧或害羞,这属于孩子的感觉,父母不要压抑或控制这些感情的流露。

二是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即使是咿呀学语的孩子,也想说出内心的感受和愿望。孩子长大了,有时多嘴多舌,问这问那。对此父母不可厌烦,绝对不要把他们的话当作取乐的笑料。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耐心地倾听孩子。

小技巧 给孩子灌输时间概念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幼小孩子感知时间是比较困难的。家长可以让孩子把时间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孩子才更容易感知时间、理解时间。教孩子认识时间,不仅可以让孩子感知时间的存在,还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灌输时间的概念

时间是什么?是秒,是分,是小时,是日,是周,是月,还是年?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时间实在很抽象,他根本不能理解是一天长一些还是一个月长一些。怎样让孩子理解“时间”这两个字的意思呢?做父母的不妨从孩子最熟悉的或最感兴趣的事物开始,让他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时间。

小技巧

家长可以把“等一会儿”换成让孩子从1数到100。这样,可以让孩子体会时间流逝的感觉。

引导孩子按秒针跳动的速度从1数到60,并告诉他这就是一分钟。

用具体事件替代时间

随着能力的逐渐增强,孩子会感觉到时间其实就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的,而且它会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流逝。对幼儿来说,吃饭、睡觉、上学、游戏等,是感知时间变化的主要指针。当孩子将具体事情和时间紧密地连在一起时,对时间就不会陌生了。

小技巧

在孩子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之前,父母可以用具体的事件来替代孩子心目中比较模糊的时间。比如,“早上”可以是“太阳出来”,“中午”可以是“太阳在头顶上”,“傍晚”可以是“天黑之前”,“晚上”可以是“天黑了”。这样,孩子就能理解时间推移的变化。

认识时钟

孩子上幼儿园后,家长就可以让孩子认识时钟了。家长可以以30分钟为单位,也可以以5分钟为单位,教孩子看时钟的方法。慢慢地,孩子就能明白时钟里长针、短针各自代表的意义。教孩子认识时钟的时候,家长应该选择比较简单的时钟,这样才便于孩子看懂。

小技巧

家长可以先将时针、分针都拨在“12”上,然后将长针(分针)转一圈,让孩子注意短针(时针)的变化:走了一大格,或走了一个数字。家长可以反复拨几次,使孩子明白长针每走一圈,短针就走一个数字,这就代表一个小时。当孩子掌握了整点的时间变化后,家长可以再教孩子认识分钟的变化。

使用闹钟或定时器

让幼儿学会看时钟,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家长可以告诉孩子长针从某数走到某数时,是多少分钟,他应该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完成某项任务。如果孩子同意了,那么就开始计时。家长可以使用闹钟或定时器,并在时间流逝的同时提醒孩子要继续努力才能完成任务。

小技巧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中途被分散,进而停下手头的事情去干别的了。此时,家长应提醒孩子集中精力,适当的时候可以采用倒计时,让孩子产生紧迫感。

如果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家长应给予奖励或表扬。

如果孩子不认真,未抓紧时间完成任务,家长应该要求孩子补上耽误的时间,再继续完成任务。这样,孩子就不会随意浪费时间了。

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安排表。这张表可以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起床、吃早饭、上学、放学回家、上床睡觉等。家长要在这些事情旁边注明时间段。时间表制定出来后,家长要鼓励孩子坚决执行下去。

小技巧

在制定时间表时,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

家长可以利用小白板,在上面写每天需要完成的事情,然后让孩子自己选择在哪个时间段去完成。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后,家长就在该事情的后面打个钩,这样孩子的积极性会比较高。

对于没有按时完成的事情,家长要给予相应“惩罚”,比如可以适当减少一些游戏时间,让孩子记住下次要按时完成。

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


给孩子留下什么?即使是世界上最吝啬的父母,最喜欢琢磨的往往也是这个问题。给孩子留下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着实不好回答。

人们一般最先想到的答案是金钱,但这却可能是最不靠谱的答案了。给孩子留下一些东西,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如果把财富留给不会支配它的孩子,可能不但毁了财富,还会毁了孩子。

留给她快乐的童年

一位老师问孩子心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一个孩子说:“我希望自己有一个大房子,但门很小,只有我一个人能钻进去,爸爸妈妈都钻不进去。”一个孩子说:“我想发明一种药,让我妈吃了光说好话不说坏话。”一个孩子说:“我想发明一种隐身术,藏在父母身边听他们怎么说我。”还有的孩子说:“我买了床不搁家里放在树上,省着他们一天到晚唠叨我。”

孩子心中的好日子不是有多少钱,而是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孩子的精力被繁重的学习、兴趣班占据,没时间阅读、运动、亲近自然,这些都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必定对其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虽然爸爸妈妈节假日愿意带孩子出去了,但是人去心没去。爸爸拿着手机不停地打,妈妈把旅游变成了购物,孩子跟着什么也看不到。三个人上山爬几步照一张相,回家就看这张笑得挺好、那张闭眼了,大自然什么样全忘了。

孩子脑子里的东西都是看来、听来、做来的,大自然会给孩子很多的智慧。爸爸妈妈们,珍惜孩子的童年吧,让他把该玩的玩了、该看的看了、该走的路走了。

留给她学习的动力

现在的孩子,学习好像都是给家长学习。高考完,一位家长问孩子:“今天考得怎么样?”孩子说:“都给你写出来了。”

孩子们为什么不爱学习?就是因为他没有找到目标。有梦想才有可能成功。

其实考大学只是一个过程。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多带孩子到社会生活中了解各种职业,或者在和亲戚朋友见面时认真地给孩子介绍对方的职业,让孩子了解某个职业到底是干什么的,或许孩子就会对某个职业感兴趣。孩子思考得越早,了解得就越具体,目标就会越明确。

留给她满满的成就感

为什么孩子离家出走?为什么迷恋网吧?就是爸爸妈妈老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沙子,人家的孩子是金子。

很多人都说,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孩子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可中国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满意度最差。因为中国的家长不为孩子得到的而欢呼,却为失去的而遗憾。

今天孩子成长的路上缺的不是老师,是观众。谁为孩子鼓掌喝彩?都在挑孩子的毛病。这样比来比去,孩子的潜能就会被压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而潜能的发挥是需要机会的。爸爸妈妈要学会用语言激励孩子,把孩子“行”的地方找出来,这样他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与其给孩子留下财富,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变成财富的孩子,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只要给孩子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学习的动力、满满的成就感,他就什么都不会缺。

财富本来属于全社会,又何必一定要留给孩子?只有那些学会了正确看待和处理财富,并且能用财富来反馈社会的孩子,才配拥有财富。

教育好下一代,使他们担当得起财富,才是这个时代父母的责任。

灌输教育会抑制孩子创造力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经常把自己的经验和好恶灌输给孩子,不希望孩子走弯路、摔跟头。有人认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这样的教育必不可少;也有人说,这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72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59.4%的人认为家长过多灌输经验和好恶,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另有20.1%的人对此持相反态度,其余20.5%的人觉得“不好说”。

受访者中,68.9%的人是家长;“80后”占36.9%,“70后”占37.6%,“60后”占16.6%。

76.2%的人认为,父母灌输经验,缘自不想让孩子走弯路

为什么有些父母将自己的经验与好恶大量灌输给孩子?调查中,76.2%的人首选“不想让孩子走弯路”,68.6%的人认为原因是“希望帮助孩子成长”,51.8%的人选择“社会竞争激烈,父母为提高孩子的能力饥不择食”,还有27.7%的人认为一些家长“不懂孩子成长规律”。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林格,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一代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输给下一代,是人类的本能惯性。也许很多家长传递的经验本身是正确的,但由于对教育的本质缺乏正确认识和把握,传输的方法不科学。比如,严厉管教,在普通家庭很常见,却很有可能损伤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发展。

“家长的管教应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师史晓云认为,孩子在儿童期时,家长应在价值观、道德感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严格教育,在其他方面则应给孩子创造宽松环境。

有时,孩子可能拆坏家里的小电器,其实这是孩子在学知识,学技巧。家长应给予充分包容和鼓励。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就需要与孩子寻找共同语言,“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平等交流,提建议,供孩子参考。除了吸毒等严重问题之外,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比如选择大学专业,结交异性朋友等。”

史晓云认为,如果家长单纯教育孩子“要听话”,以分数判断孩子是否优秀,反而会毁掉孩子的创造力。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参与孩子的创造,鼓励孩子不迷信权威,才能真正培养出独立意识和创造力。

本次调查中,46.8%的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最重要。接下来依次为:学校(24.1%)、社会(14.8%)、孩子内在特质(14.2%)等。

林格认为,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培根”——就像养树要养根,根养好了,再交给学校和社会。“培根教育”应当是培养良好习惯、强大内心和如何做人的教育。

培养创造力的问题,林格认为应当上升到国策层面。创造力培养应成为国家的一种教育意志,甚至是教育运行机制,而不应一味归责于家庭教育。

“培养创造力的出路在于美育。”林格说,引导孩子广泛地体验自然和社会,是他们“自我发现”的基本途径,也是丰富情感、完善品质,激发内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不二法门。

仅有38.5%的人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

“我觉得父母的教育方式非常失败,他们特别喜欢控制我。”家住北京市回龙观社区的刘宇璟告诉记者,虽然她已为人母,但依然对长辈的意见逆来顺受,“这都‘归功’于父母对我的教育。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育儿资讯,他们只能模仿上一代人的方式。我也能理解。”

刘宇璟说,她希望给孩子更多独立做事的机会。“我在孩子3岁前几乎什么都不管她,只把危险的东西收起来,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过了3岁开始教她一些公共礼仪规则,慢慢地引导她。现在,她画的娃娃都没脖子,我也只会提醒她‘娃娃的脖子去哪了?’而不会干涉更多。”

此次调查中,20.8%的人表示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38.5%的人认为“成功”,40.7%的人表示“一般”。

调查还发现,27.1%的人表示,不会沿用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56.1%的人表示“会用一部分”,10.2%的人表示“会采用大部分”。

林格认为,虽然现在的“70后”和“80后”父母视野更开阔,知识更丰富,但在当前整个社会处于功利急躁的状态下,大多数人看问题还是看不远。“我接触过很多年轻父母,他们通常最多只看孩子未来6年的发展。我担心年轻一代在教育远见上,可能还不如他们的父辈。”

“没有远见,就会陷入焦虑。非要和别人的孩子比,就会用严厉管教的方法让孩子学得更快。”林格说,家长如果能看到孩子30年以后,才能有理性的教育,“比如孩子到了40岁,只要身心健康,孝敬父母,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和朋友,这个教育就是成功的。有了这种远见,就可以用平常心对待孩子,给孩子更多自己探索的机会。”

史晓云有一个正上初中的女儿,她感觉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很重要,“我只会给她提建议,让她自己选择判断,她撞了南墙摔了跟头,自然知道什么是对错。在学习上,我没有要求过她要考得好,但她在北京四中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总说学习非常快乐。”

普通人打算怎样培养孩子呢?调查中,56.3%的人认为要“给孩子摔跟头、走弯路的机会”,同时也有53.6%的人认为“有必要把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孩子”。

另外,77.4%的人希望孩子“要多接触社会,别做书呆子”,但也有48.2%的人希望孩子“多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

探究习惯需要家长的精心养护


星期六的中午,妈妈见小米端着一杯热水走向阳台,“你要做什么?”“给花浇水。”“不能浇热水,要浇凉水。”“喝凉水会拉肚子的。”“花不会拉肚子,不许浇热水。如果花死了,妈妈就不给你买了。”听到妈妈这么说,小米听话地把热水端了回去。

花活了,孩子的探究火苗却熄灭了。其实,如果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探究习惯,既可以让花活下来,也可以满足孩子的探究欲望。

探究是小孩子最有价值的学习方式

孩子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模仿他人、成人强化训练、自主探究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让孩子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自主探究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是最有价值的。因为模仿和训练都是成人的单向灌输,孩子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他学习的内在动机没有激发出来,自愿学习的习惯没有培养出来,但是因为这两种方法简单易行、见效快,所以成人对它们容易形成依赖。

自主探究以好奇心为驱动,孩子在探究中会自觉地产生很多问题,并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因而孩子爱动脑、爱动手,这对他以后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很重要。但是因为孩子在动手尝试中会出错,学习结果见效慢,家长认为问题很容易,没必要探索,就直接给孩子提供答案,忽略为孩子提供探究的环境和材料,长久下去,孩子就会养成思维惰性,凡事依赖大人给出现成答案,主动探究的习惯也就越来越弱了。

探究习惯需要家长的精心养护

接纳探究中的尝试错误

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表面和肤浅,常常抓不住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所以他们在尝试中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小米在探索行为中出现的错误就很常见和典型,她以为植物与人的生理和生命现象是一样的,但是妈妈没有接纳小米的尝试错误,她不但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并警告错误行为将导致的严重后果,结果孩子吓得不敢探究了,其实正确答案并没有经过她的观察、操作和思考,只是书本知识经过妈妈的口授直接搬进她的记忆里,孩子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

想想看,你是不是经常责怪孩子把环境弄乱了、把衣服弄脏了、把玩具弄坏了、把物品弄破了?这些都是拒绝孩子尝试错误的教育行为。

为孩子提供探究的环境

探究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而孩子的“研究经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通常成本很低,关键是家长没有意识到怎样为孩子提供探究的环境。

小米的妈妈可以与孩子一起做个小实验:一盆花浇凉水,一盆花浇热水。每天用相机把两盆花的长势拍下来,或让小米画下来,经过比较,小米就会发现两盆花的不同结果。这个科学现象很简单,却是孩子自己的观察、发现和总结,她从中获得的探索素养比生活常识本身更有价值。

再比如,一个孩子把花盆里刚种的几颗蒜头连根拔了起来,他想看一看蒜头长大没有,希望它们长得快一点。这时候,妈妈不要用“拔苗助长”的故事警告孩子,而是为他提供相应的实验环境,让他比较是“拔苗助长”还是“拔苗助死”,相信孩子从中获得的收益要比干巴巴地听故事好得多。

为孩子提供探究的材料

孩子的探究对象无所不在,生活和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孩子都喜欢把玩,包括花草树木、虫虫鸟鸟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有的家长认为现在既然有现成的高科技玩具,就应该让孩子玩,这样孩子的起点更高。高科技的电动玩具确实比较安全,富有童趣,但是它除了比较昂贵外,孩子的操作和参与空间比较少,所以很多高科技玩具不能长时间吸引孩子,很快就被孩子玩腻了而被家长束之高阁。

可见,家长不要为孩子提供太多的现成玩具,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需要动手动脑的玩具或材料,例如七巧板、积木、拆装和拼插玩具、橡皮泥等,还有水、沙、泥、土、石子、树枝、树叶等自然物,以及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这些玩具和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孩子需要探索研究才能玩出花样来,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由探索精神。

做孩子探究活动的配角

探究活动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孩子具有不断追问的思维连贯性和克服困难、动手尝试的意志,有的孩子常常坚持不下去而中途放弃。孩子这时候不但需要家长的鼓励,还需要家长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把探究活动进行到底。

例如,孩子想用积木搭一座高楼,搭到一定高度以后,没有足够的合适木块充当“栋梁”了,拆了重新搭建,孩子又不乐意,于是有的孩子就放弃了,留下一座没有完工的“烂尾楼”。这时候家长就可以过来鼓励孩子:“工程没有完工就不干了,多浪费呀,我们想想办法吧。”接着家长启发孩子在家里找一找有没有木块的替代品,怎样保持高楼的平衡,还可以做什么“装饰”或者“装修”,支持孩子完成一个小建筑师的作品。

妈妈要避免女性思维偏好

大多数孩子由妈妈教养的时间比较多。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男性擅长理性思维,女性擅长形象思维。孩子的探索行为主要发生在动植物、风、光、水、沙土等自然现象领域,而妈妈们大多对社会现象感兴趣,不太喜欢探究自然现象。当孩子对一些自然科学现象感兴趣并求助妈妈的时候,有的妈妈却对此不以为然,有的妈妈甚至看见小虫子就会吓得失声尖叫,这样当然不能给孩子提供及时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以至孩子坐失发展的机会,所以,妈妈要克服自己的不足,与孩子一起欣赏与研究瓶瓶罐罐和飞禽走兽,和他一起爱科学、“玩”科学、学科学,发展孩子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探究行为要文明

探究虽然是孩子最有价值的学习方式,但是它也不能特立独行地不顾他人的利益或破坏公共环境。

有一个小男孩,思维特别活跃,但他经常把自己的探索发现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把口香糖粘在女孩子的头发上,老师批评他,他说:“我是想研究口香糖粘不粘头发。”却不承认这给同伴带来不便。他的不文明探究行为平时得到了妈妈的无原则保护,一次他把沙包扔到别的小朋友身上,人家哭了,妈妈解释说:“他在研究抛物线,不是故意砸你,别哭了。”还有一次,广场上摆放了一些新颖的展板,他很好奇,拿起手中的笔在上面画,妈妈在旁边视而不见。

其实,不仅是孩子的探究行为,即使是成人的科学研究行为,也都要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以不侵犯他人和公共环境的利益为前提,这才符合科学探索是为人类谋福祉的崇高愿望,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文明探索的好习惯。

教育孩子不如教育家长


有句话说的好:“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每个孩子出现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家长是怎样的,赏识教育家周弘曾说,教育孩子就象是农民种庄稼,庄家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农民的种养方式,庄家出问题,是农民身上有了问题,家长就好比种庄家的农民。

按理说,现在的家长只是层次高,也有一定的育儿知识,应该是比较好沟通的家长,实际情况远不如想象的乐观,现在的家长空有理论,缺少实践,大道理一大堆,放在自己孩子身上全都不适用,他们有的会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孩子有了进步,他们感谢老师,孩子有了不足,他们会对老师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完全忘记了教育孩子父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的家长自己有自己的育儿理念,总认为老师不如自己懂的多,总想让老师按自己的理念方法育儿……

到了大班,再教育孩子也只能是很浅显的效果,家长才是问题的关键,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家长把孩子从小到大养成了现在的状态,要想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尽快成长,家长十分地需要扭转观念,但这是比较困难的。

家长学校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专业的幼教机构,应该把普及幼教知识作为一部分利用网络也好,实地教育也好,定期为现代的家长们更新观念,对幼教工作的开展会更有帮助!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灌输知识不如养护心灵》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喂养知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