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如何减轻孩子情绪反应

03-08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灾后如何减轻孩子情绪反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灾变后孩子可能特别显得烦乱,需要表达感觉,这些反应都是相当正常的,通常时间不会持续太久的。

以下条列孩子们会出现的反应:

1、对黑夜、分离或独处会有过度的害怕

2、会特别黏父母,对陌生人害怕

3、担心,焦虑

4、年纪小的儿童会出现退化行为(如尿床或咬手指)

5、不想上学

6、改变饮食或生活作息习惯

7、攻击或害羞的行为增加

8、做恶梦yJS21.COM

9、头痛或其他的身体症状的抱怨

协助孩子的方法:

1、和孩子谈谈他(她)对灾变后的感觉,也分享你对他的感觉

2、告诉他发生了什么,并用他能懂得的方式让他了解

3、让孩子放心你和他现在都很安全也都会在一起,你最好常常重复的向孩子提出这项保证

4、经常抱抱孩子,拍拍孩子

5、在入睡前,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

6、接纳孩子对失去的玩具、用具,甚至房子的哀悼

7、若您感觉孩子在学校会有问题,与老师沟通,并一同处理可能的问题

在未来的几个月间,请您重读这份数据,因为有些孩子可能并不会出现这些反应,有些孩子却可能在灾后数周或数月表现出来。一般而言,孩子的情绪反应并不会持续很久,然而,若孩子持续出现这些反应超过三个月甚至半年,请您与各地的精神医疗团队联络。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


其实孩子的情绪学习常会受亲子间相处模式影响,而大人却很少用心和利用机会去陪孩子处理这些情绪,并从中来学习成长,因此,以下一些类型的父母需要特别注意:

1、忽略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是以芝麻绿豆、过一会就好的的方式来处理,那么你将失去和孩子一起学习、体会情绪的机会。

2、放任型的父母:放任孩子自行处理情绪,当孩子有负面情绪反应时,没有想要更进一步去教导、引导他,做适当的情绪处理。

3、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绝对的权威和??,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及想法,这样的父母到最后可能会遇到孩子在外使坏、作怪等情形发生,甚至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如果自己的小孩的情绪本质较为负向,该如何去协助、引导他们,降低此天生气质对生活的影响呢?

(1)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原因和动机,让他有如此的情绪反应。

(2)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并花些时间沟通;而当他表现出正向情绪时给予赞扬,鼓励他加强这种情绪的表达。

(3)提供并协助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生活造成的障碍。如脸臭臭的孩子在学校可能受到老师、同学的排斥,家长可以和老师沟通,协助孩子和同学作朋友。

(4)以同理心和同年龄层,去接纳孩子的想法和看法。

(5)教导孩子学习用语言表达情绪,降低被误解的情形。

(6)良好的情绪示范,如家长需对自己的情绪有所掌控和了解,才能以身作则,并在处理孩子的情绪时,能保持正面积极的方式。

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

其实孩子年纪还小,实在无法要求他来管理自己的情绪问题,主要还是依赖父母亲能有高度的,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能适时的接纳和提供方法,尤其让孩子能有安全感和信赖感,更是协助孩子在情绪处理上,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

幼儿虽小但已经有了情绪反应


导读:良好的情绪不仅能丰富婴儿的情感世界,而且对健康和智力发育也很重要。情绪饱满的小儿睡得香、吃得多,而且愿意同外界交往,喜欢接受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对所接触到的许多事物并不是无动于衷的,而是常常会持有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在人内心的体验就称之为情绪。情绪有肯定的情绪和否定的情绪,如果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肯定的情绪,如快乐、愉快、喜爱等。如果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否定的情绪如愤怒、悲哀、憎恨等。

婴儿虽小,但他已有了情绪反应。早在新生儿时就有的最初的情绪反应,这时候的情绪状态主要决定于生理需求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吃饱了、睡足了他就表现出愉快、安静,就有了肯定的情绪。相反当饥饿、瞌睡和身体不适时就会哭闹,出现消极不愉快的情绪。随着需要和认识的发展,婴儿的情感也在发展,2--3个月的婴儿的情绪已经不再象新生儿那样几乎完全与生理的需要相联系,这时婴儿由于产生了和成人接触的需要,因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决定于是否有人跟他玩。如果有成人的陪伴,有人和他玩耍时,婴儿就会表现出全身的活动和笑出声,显露出非常愉快的情绪。

良好的情绪不仅能丰富婴儿的情感世界,而且对健康和智力发育也很重要。情绪饱满的小儿睡得香、吃得多,而且愿意同外界交往,喜欢接受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相反,小儿情绪不安,低落就会出现不思饮食,常哭闹,容易生病,更谈不上学习新知识以及同外界交往。因此,家长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不要等孩子哭闹了,情绪变坏了才去哄他、安慰他。

如何减轻孩子的焦虑症状


6岁的小雨被妈妈带来看心理医生,原因是她经常咬指甲。

妈妈说,小雨是个乖孩子,聪明伶俐,惹人喜爱。一年前开始有了一个毛病:喜欢咬指甲,而且频率越来越高。家里人用了各种方法想让她改掉这个“坏毛病”,小雨却依然如故。等到有一天,妈妈发现她10个手指头的指甲斑斑驳驳,参差不齐,而且一个大拇指的指甲已经被咬没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咬指甲、抓挠皮肤或头,揪头发、磨牙;

爱哭闹、乱发脾气;

入睡困难,睡不踏实,多噩梦;

肚子痛、头痛、恶心、拉肚子、尿频;

……

别以为这是孩子不听话、有“坏毛病”的表现,或者是病了。其实,有可能他正被焦虑侵袭!

都是焦虑惹的祸

谈到焦虑,我们往往容易想到成人世界里由于竞争和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殊不知,焦虑也在悄悄侵袭着孩子的世界。父母及家人通常把孩子出现的一些异常行为看成是不听话的表现,却很少把孩子的紧张、哭闹、发脾气、“坏毛病”与焦虑联系起来。

像小雨的这个“小嗜好”就是典型的焦虑状态的显现,还有一些孩子老说肚子痛、胸闷,到各大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却完全正常,最后发现这些身体症状都是紧张焦虑的外在表现。

和成人一样,很多时候孩子的焦虑状态都是潜在的,他自己并不了解,因而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但他们会下意识地通过其他的途径,比如哭闹、身体不舒服、举动异常等,来释放和“报告”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

谁家的孩子更容易焦虑?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紧张焦虑的成因非常复杂,它可以是基因方面的,也可能是由后天环境引起的。

先天气质起一定作用。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验,他们的宝贝在4个月大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度的害羞,见到陌生人就哭泣或害怕。稍长大一些后,他们中的一些依然表现出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强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多虑。有些父母很纳闷,自己带孩子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孩子这么“磨人”?在这里,先天气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父母要求过高。有研究表明,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大多具有焦虑气质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容易焦虑,或情绪易急躁。不难想象,遇事经常紧张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也是惶惑焦虑的;而情绪不稳、爱责打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长期被忽略、责打、否定的状况下,会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如今,更为多见的焦虑是父母通过对孩子实行超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别的孩子不会的自己的孩子要会,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要更精通。由于有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高标准,孩子的表现很难让父母满意和认可,他们就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自信心受损,内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辅以恐吓或粗暴的惩罚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就会显得更加紧张。

过度保护和溺爱。过度地保护和溺爱孩子,使他缺乏独立性发展,也是造成孩子焦虑的原因。就拿小雨来说,她从小就是家人宠爱下的“小公主”,几乎没有受到过什么委屈,就连上幼儿园,也是姑姑工作的地方。1年前,姑姑随丈夫出国定居,小雨有一阵子不想去幼儿园,后来勉强去了,就开始咬起指甲来。家人的过度包办通常使孩子失去了适应社会能力的锻炼机会,当他们独自置身于新环境、新情景中或与陌生人接触,会产生不知如何应对的困惑,以致情绪波动、过度担忧。

父母关系不和谐。也有很多孩子的焦虑影射了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比如父母在婚姻关系上有裂痕,他们自己不愿意面对,而通过提高对孩子的要求来弥补婚姻中的缺陷感;孩子此时也会下意识地配合父母,表现出一些焦虑的症状,使家里的矛盾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心甘情愿地做“替罪羊”,从而避免父母关系的破裂。

减缓焦虑4招

如果孩子经常有焦虑的症状,父母要及时行动起来,主动改变教养方式或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尽量避免他们把这些模糊的担心和紧张带入成年期。

父母保持平和沉着的心态。要知道,父母的一点点惊惶和不安,在幼小的孩子眼中都像是一个程度严重的信号。所以,那些有敏感、多虑等焦虑人格特点的父母,首先要学会冷静、遇事沉着,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天生有焦虑气质的孩子,父母更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做出榜样,逐渐淡化孩子对焦虑的感受。很多幼年出现的焦虑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

减少过度的刺激和压力,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幼儿阶段,孩子主要通过做游戏来拓展认知空间,发展其社会性。因此给孩子制定发展计划时,要量力而行,不能过多超出他的成熟水平,以免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现在有些家长在安排孩子的时间时,甚至精确到分钟,唯恐有一点点的浪费,殊不知,大量的刺激信息不仅是焦虑产生的根源,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被一点点地侵蚀掉了。

适度的挫折可以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不摔跟头就学不会走路,同样的道理,延迟满足孩子的愿望或让他适度受挫,能够锻炼孩子处理挫折的弹性和耐受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部分。很多长辈看不得孩子受委屈,其实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就要让他学会面对挫折,使他们不至于在离开父母的时候,只会用躯体化症状去应对焦虑。

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的安全所在。父母的关爱和悉心指引有利于降低孩子面对困难时的焦虑程度。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建立自信,学会应对困难,形成乐观开朗的个性,还要仔细倾听孩子心中的烦恼,同情他的感受,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孩子紧张情绪的释放。同时,父母之间要减少对立情绪,遇事采取建设性的争论态度,让孩子学会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处理不同意见。这对于他长大后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同样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孩子焦虑的典型表现

◇和同龄孩子比起来明显胆小,粘人,视线离不开爸爸妈妈,这样的孩子经常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心里不踏实。

◇爱做一些以前不做的小动作,比如咬指甲、抓挠皮肤或头,揪头发、磨牙,还有的孩子喜欢抠身边物品的凸起部位。

◇情绪容易烦躁,爱哭闹,爱发脾气,而且难以安抚和照料。

◇不愿意离开父母,纠缠母亲。一旦要离开父母时会出现恐惧和紧张。

◇不愿意上幼儿园或上学,经常在走出家门前或在路上说肚子痛、头痛。

◇出现身体化症状,严重的甚至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或呼吸加速、出汗、手抖、肌肉紧绷、恶心、拉肚子、尿频、昏倒,胸闷、胸痛。

◇行为上出现过度反应或拒绝反应,注意力分散。

◇处事上会出现在勉强的状况下完成一件事或干脆草草了事。

◇晚上入睡困难,睡觉不踏实,经常做噩梦。

灾后儿童六大心理考验


毋庸置疑,这次巨大的震灾,不是汶川的灾难,是所有中国人的灾难。随着死伤人员数字的攀升,灾情更多披露,救援工作的艰难行进,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我感觉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一切变得都不那么紧要,唯一紧要的是,自己能为灾区做些什么,在他们最最需要的时候。

在生命抢险过后,很快面临全方位的救援,经济、医药、公共交通、房屋重建、电力、通讯,同时也必然包括心理救援、教育救援。就此,我发表以下个人浅见:

灾后儿童心理面临的最突出的考验:

安全感

猝不及防、地裂山摇、无处可逃的震灾,让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会陷入巨大的恐惧,儿童更是如此。在生命的巨大威胁面前,安全感成为人们第一需求。

无助感

在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人类有诸多无奈之处。当大人们都处于无措,孩子会更加感到无助。

归属感

家园的丧失,亲人或者师友的死去,尤其是父母双亡的孩子,会严重缺乏归属感。

悲伤感

不需多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空虚感

亲人、师长、同伴的死伤,生活、学习秩序的中断,房屋、财物的受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被掏空的感觉。

迷茫感

家园尽毁,亲友痛失,混乱嘈杂,生活秩序被完全打乱,何时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自己需要面对的是什么?接下来的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种种暂时没有确定答案疑问都可能让孩子产生迷茫。

孩子发完脾气后,妈妈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孩子发完脾气后,妈妈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01

每次孩子发脾气,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赶脚。

但是过来人会用经验告诉你,孩子发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

小孩子嘛,好哄。

所以很多人,拿“孩子发过的脾气”是不当回事的。

觉得,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然而发完脾气后很重要的一件事——沟通和复盘,很多人都忘记去做。

有的时候,孩子正在气头上,你转移注意力之后,他情绪已经平和了,你觉得没必要再谈了。

比如孩子非要买冰棍,你转头指给他一只蜻蜓,他看见蜻蜓忘了冰棍,大人自然不再提起。

有的时候,我们用大人的身份迫使孩子随了我们的愿,你觉得既然孩子从了你,就没必要再谈了。

比如超市里非要买类似的玩具,你拒绝,他大哭,哭完,不再接着要了,你觉得事情不都解决了?

还有些时候,事发时不方便谈,但事情过后,你又不知道该从何谈起了。

比如,小表弟的生日宴上,女儿应该把点蜡烛、吹蜡烛、切第一刀蛋糕的机会都留给弟弟。

但是她很不甘心,生日宴上、亲朋好友面前,她大发脾气,在座位上闷闷不乐。

但马上被分到蛋糕,她又变得开开心心了。

当暴风雨过去,海面平静之后,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把它们抛到脑后,甚至假装这些不愉快从未发生过。

但,如果孩子发完脾气之后、做错事情之后、哭过、闹过之后,我们不去沟通、不去复盘,就等于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02

不如,让我们先来预想一下孩子的20年后。

假如一个妻子跟她丈夫的相处模式,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方式,那么他们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也许妻子睡前忘记洗碗,第二天丈夫要冲一碗麦片做早餐的时候,才发现没有干净的碗可以用,而此时他已经要迟到了,他可能会生气的不吃早饭就出了门。又或者,妻子认为周六的上午,丈夫应该抽出时间带孩子下楼玩一会儿,但丈夫拖拖拉拉找各种借口拖延,妻子摇摇头,只好自己带着孩子出去玩。

事后夫妻双方都不再提起这些事,甚至假装这些事从没发生过,继续其他家庭生活。

但是,这样发展下去,绝不会是一段健康长久的婚姻关系,里面会掺杂着各种委屈、不满。

很多时候,我们只想把一些烦心的小事压到水面之下,然后好似风平浪静的继续前行。

但不幸的是,这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如果你以同样的方式养育一个孩子,那么就会给他的后半生埋下一个祸害。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发完脾气,事情依然不算结束。

研究表明,当孩子们学习如何以积极的方式处理冲突时,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会增强,并且会成为有创造力的问题解决者,冲突双方的情谊也会更牢固。

就像在健康的婚姻中,积极应对冲突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等待每个人都冷静下来,然后回顾发生了什么。

我们谈论它发生的原因,谈论各自的感受,以及今后避免的办法。

也许会有争吵、也许会有冲突,但是待事情解决之后,我们都知道,彼此的心里没留下疙瘩。

对于孩子更是如此,他们跟成人本就不平等。

很多事情,都是大人拍板决定的,他们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

03

我认识一位朋友,事业有成,儿女双全,却总觉得自己不幸福。

说起父母都是怨,他怨父母对兄弟姐妹偏心,怨父母小时候对自己的错怪,也怨父母的独断专行。

往小了说,积下的是怨,往大了说,那就是恨。

虽然看上去埋怨的是父母,但真正耽误的却是自己。

如果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种冤不能伸、忿不能平、被拒绝没有理由的养育之中,那么长大之后,这些统统就会化为职场里、婚姻中无尽的委屈。

而发脾气之后的沟通和复盘,才是所有教育的终点,也是所有关系修复的起点。

拿女儿在小表弟生日宴上发脾气举例。

虽然整个后半程她都恢复了正常的快乐状态,好似这件事已经过去了。

但晚上,她临睡前,我还是坐到床边跟她说:

“我们需要聊聊小表弟今天生日会上的事。”

“我不想说”,女儿直接盖住头。(其实这就说明,在孩子心中,这件事还是一个心结)

“我能拉着你的手吗?”

“不能。”

“我能握着你的脚吗?”

“不能。”

“我能摸着你的鼻子吗?”

“不能。”终于是有了一丝笑意。

“那我能抓着哪呢?”

“你可以握一个手指。”她从被子里探出头来,伸出食指给我。

“妈妈之前没有跟你说过,谁过生日谁就是寿星,他才有寿星该拥有的一切特权,我应该先告诉你的。

他有权利邀请别人跟他一起做这件事,但是我们不能喧宾夺主,那就是抢了他的权利,你过生日的时候,也不想被别人抢走这些事对吗?”

女儿点头,说:“我不应该那么做。”

“你觉得你还希望自己没做过什么吗?”我问。

“我不知道。”

“当你用那种声音、跺着脚跟妈妈说话时,我感觉你不尊重我。”

她低下头:“对不起,妈妈。”

“你跟我道歉之后,我感觉你尊重我许多了。那你觉得妈妈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吗?”

“我觉得你不该那么批评我,因为我也很想点蜡烛、吹蜡烛和许愿。”

然后我们讨论了等她过生日的时候她就可以做这些事,或者如果等不及明天我们可以假装她过生日,然后找些蜡烛来玩。

最后,女儿在无限憧憬中睡着了。

我知道,这才叫“过去了”。

04

捋一捋,其实做好这4个步骤,就能把发脾气时刻变成可教导的时刻。

▌等待情绪的平静

在谈论发生的事情之前,确保你和孩子都保持冷静。

你不能在一个情绪激动的孩子面前讲道理。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是他的情绪脑在主导,理智脑早已退居二线,道理此时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大人也一样,当压力荷尔蒙充斥着你的身体时,你还没有准备好进行冷静、合乎逻辑的谈话。

说什么都不对的情况下,那就先什么也别说。

▌建立肢体接触

有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爱的触摸都会触发催产素的释放,而催产素会帮助身体进入平静、放松的状态。

尽量在孩子发脾气之后抱抱他,或者牵牵手。

任何能够表明即便你们之间发生了冲突,但你仍然爱他的身体接触都可以。

▌交流和倾听

这时候的交流一定是双向的,不是大人一味地说教、推卸责任,你也应该倾听孩子的感受。

可以问问孩子:“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并对他的感觉回应,让他知道你同情他的感受。

▌表达尽量保持中立

如果你一开始就站在道德高点准备一场审判,那我劝你不如直接放弃。

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宣泄情绪,试试改变自己的语气和措辞。

◆用“我”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比如,当孩子说话的语气没有尊重你时,你可以说,“当你用那种语气说话时,我觉得你不尊重我。”而不是“你太无礼、太没教养了。”

◆只描述实际情况,避免带情绪。

比如:“你跺着脚,交叉着胳膊,大喊大叫。”而不是说“你像个无赖、泼皮。”

◆描述事实,但是不含指责。

比如“我看见你午饭之后又打开iPad,我们约好了只在上午看一会儿动画片。”而不是“我不是告诉你不要玩iPad了吗,你还玩?”

每次孩子与我们发生冲突,就像在心灵上出现了一个小伤口。

而我们复盘、沟通的过程,就像是在清创。

会很痛、会很难,但只有这样,把委屈、伤心、失望、怨恨统统清理出去,我们的伤口才不会感染、不会留疤,我们的心灵才会依然是一片净土。

同理,也适用于夫妻关系,朋友关系。

所有的悲伤都该有尽头,所有的委屈都该有出口,所有的底线都该有理由,所有孩子的眼泪都不该白流。

如何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如何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现在的许多家庭中,孩子以最自然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绪。然而,孩子所得到有关情绪的教育和信息都是不正确的。为了让孩子在成人后的心理健康,孩子需要得到情绪方面的教育,让孩子懂得如何正确地区分判断自己的情绪,如何恰当地表达释放自己的情绪。

1、忘掉家长的身份,记住自己的责任。家长要做的不是改造孩子,而是影响他、感染他。父亲示范给儿子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母亲示范给女儿如何做女人。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强悍的母亲和一个弱势的父亲组成的家庭大多会出现问题,因此她建议母亲们,无论在外面多么能干,回到家请一定定位为“小女人”。

2、假如孩子看上去需要一个发泄的方式,而不是想把他的感受说出来,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各种方式,允许孩子用这些方式释放出来。例如,用拳击打枕头,到室外活动、怒吼或跑步,或让孩子写下让孩子气愤的那个人的名字放到鞋垫上,然后出门昂首挺胸地散步。这些都是排解孩子的愤怒的好方法。留一些旧报纸,在孩子生气的时候让孩子用手撕。留一些放鸡蛋的纸板,在孩子生气的时候,让孩子用脚踩,把愤怒给排解出来。

3、一些让让感受和情绪释放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用黏土、画笔、粉笔、泥塑等方式把他的感受表现出来。让孩子把感受写出来也是不错的方式,让孩子到自己房间,写出自己到底有多生气、多烦躁,然后在孩子平静下来后读给你听,这种方式是帮助孩子走出各种情绪困扰的无价之宝。孩子也可以唱出自己的感受,跳舞也行,跑步也行,摆个搏击的姿势也可以,这都能帮孩子把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你可以猜想孩子那样做的时候的感受。同样,当孩子忧伤、生气或烦躁时,允许孩子哭出来。

4、永远也别对孩子说停止哭泣,眼泪是表达和释放情绪和感受的身体语言。如果孩子不需要通过哭来表达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不哭了。

5、给孩子做示范,告诉孩子怎样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告诉孩子你会怎么做。教孩子不要把情绪和感受压在心中,很多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或出现各种身体疾病和症状的人往往就是不知道如何把感受和情绪表达释放出来。

6、通过教孩子区分和判断各种情绪,允许孩子以恰当的方式表达释放出来,这对于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孩子今后将成为一个懂得情绪、懂得控制和释放自己情绪和感受、更懂得生活的人。现在行动,你和孩子都会有巨大的收获。

7、换位思考。当发现孩子有情况时,换到他的位置思考,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因为理解他才能帮助他。

8、教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都至少在3个以上,列出方案寻找最好的。孩子习惯遇事先选方案,以后面对困难就不用担心了。

9、教会孩子准确表达情绪和感受。表达情绪是沟通的前提,情感上没有合作的话,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当感觉孩子成绩不好时,首先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其实他自己已经够难受了,要教会他表达,他是感到失败?感到没面子?感到自己笨?要让他说出来。

10、经常给孩子拥抱。拥抱是在表达爱,被爱着的孩子愿意为爱他的家长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二胎:二宝出生后,如何应对大宝的情绪变化


热点关注:二宝出生后,乖巧大宝变成问题儿童

近日,一位二宝妈妈无奈求助的帖子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妈妈说,自从去年小儿子出生后,原本已经5岁,乖巧懂事的大女儿,突然就变了。一开始是不肯自己吃饭,必须让人喂;走路非让爷爷背着,要不就坚持不上幼儿园,后来竟然开始尿裤子了,这可是从2岁以后再没出现过的事情。

而且大女儿的脾气变的非常暴躁,尤其是妈妈在给小宝喂奶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的捣乱。这些都让家里人非常烦心,不知道该有怎么办!

孩子的占有欲是很强的,同时敏感程度也十分高,二胎的出生势必会分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所以这种潜在的敌对心理很容易给他们造成压力,这种压力远比父母感受到的要强得多。

大宝说:爱我的人一下全不见了

没有弟弟妹妹,大宝享受“唯一”

在二宝出生之前,大宝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生下来就被“4+2”包围着,习惯了所有人以自己为中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精心照顾,爸爸妈妈体贴关怀。

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好东西永远都是自己的,玩具全部都是自己的,零食全部都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只爱自己一个人。他们不需要去分享,当然也就缺少分享的习惯和能力。

弟弟妹妹来了,大宝的世界全变了

有了弟弟妹妹之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把精力投入到了第二个孩子身上,对老大的关心减少了。房间被占了,玩具被占了,妈妈被占了……老大就会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他们就会将父母不再爱自己的责任推到弟妹身上。

面对“失宠”大宝用行动来表示愤怒

小宝的到来会让大宝感到“失宠”

当弟弟妹妹到来之后,刚开始的时候大宝也会表现的很高兴。但当大宝发现因为弟妹使自己的关怀减少之后,对于这种“失宠”的感觉,年纪较小的孩子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因而便会展现在行为上。

大宝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

爱发脾气、不讲道理、时常哭闹或爱黏妈妈;

出现退化行为,也就是恢复到小时候的模样,例如他原本已经不尿床了,如今又开始尿床;或者又开始要求用奶瓶来喝牛奶。

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而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例如故意捣蛋,或趁父母不注意时,偷偷地打骂弟弟妹妹。

吸引注意力:“妈妈,你快看我!”

反常举动:

他不停地想方设法把你叫到他的身边,“妈妈,你来一下!”“妈妈,你看我搭的积木!”“爸爸快来看我画奥特曼!”

给老大的安慰:

同时照顾两个孩子生活已经让你手忙脚乱了,那么怎么让这个刚刚失去“唯一”的地位的老大感觉到你还像从前一样爱他呢?如果你没有办法抽出一个整段的时间陪他出去玩,那么就趁着照顾小宝宝的间隙,让他享受一下“霸占”你的待遇吧!哪怕是没有任何打扰的5分钟也行,给他讲个小故事,玩一会儿假装游戏或者躲猫猫。

嫉妒喂奶:“妈妈,快来帮我!”

反常举动:

有时老大也能与小宝宝相亲相爱,亲吻、抚摸、玩耍都不在话下,只是当妈妈把小宝宝抱在怀里,给他喂奶时,老大就开始粘在妈妈身上,甩也甩不掉了。吵闹着让妈妈给他切水果,讲故事,穿衣服……

给老大的安慰:

喂奶是最容易让老大产生嫉妒情绪的时刻,所以你可以在喂奶之前找出几分钟时间,和老大玩一会儿或者把他搂在怀里,之后给他几个玩具,让他自己安静地玩一会儿。

让老大参与到照顾小宝宝的事情当中来,也是个不错的办法,比如让他帮你拿一个新的纸尿裤;给宝宝喂奶时,和老大一起唱歌。或者,对他说:大孩子才能喝牛奶呢,小宝宝可不行,他只能喝妈妈的奶。

行为退化:“我要穿纸尿裤!”

反常举动:

大宝早就不用纸尿裤了,可自从小宝宝到来之后,他居然又要求穿回纸尿裤,有时还故意尿裤子。他一定认为只要自己变小一点,变淘气一点,妈妈就能更多地照顾他吧!事实也的确如此。

给老大的安慰:

孩子出现种种倒退行为,这只是暂时的,你不必过分担心。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对孩子的同情不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比如他尿在身上了,你可以对他说:“只差那么一点就可以尿在马桶里了。下次想尿尿的时候,可以早点跟妈妈说啊。”

另外,在小宝宝出生的前几个月里,不要给老大设定新的“发育里程碑”,比如戒掉奶瓶或者睡到自己的床上。

坏情绪:“我讨厌妈妈!”

反常举动:

老二到来后,妈妈的确没在老大的身上花那么多时间和心思了,总是因为小baby那边比较紧急的情况,而不小心忽视或者忘记给老大的照顾。这时的他只好表示抗议,“我再也不喜欢妈妈了。”“你走开,我要爸爸。”甚至,只要在小宝宝出现的地方,他就不和妈妈说话,也不肯吃饭。

给老大的安慰:

你可以替他说出不满的情绪,“宝贝儿,妈妈知道你看见我只照顾小宝宝,很生气,很伤心。”但是,对于老大不满的言语和举动,你也不要有太多内疚或者受伤的感觉。每个阶段,花在不同孩子身上的时间不一样,这很正常,不过你可以让老公或者其他人照看一会儿小宝宝,这样你可以有多一些时间和老大单独相处,给他洗个澡或者让他“帮”你准备午饭。

结语:

心理学家曾做过儿童如何接纳家中新生儿的研究,发现在小宝宝出生后,母亲投注在老大身上的感情和注意力的确会减少。有些父母甚至会把老大暂时托给别人代养!

这样的情况下,老大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变得不乖了,爱闹了,爸爸妈妈可千万不要训斥打骂,忽略老大的心理感受。要尽量事事平等地对待两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不会因为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而减少,老大原本得到的爱和温暖并不会改变。

让大宝和小宝慢慢培养出感情,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

夫妻吵架后,要清理孩子的情绪污染


夫妻吵架后,要清理孩子的情绪污染晚上,小梁小黄夫妻俩和5岁的女儿哆哆,正在开心地吃饭。这天,菜特别好,小黄的朋友从舟山出差回来给她带了不少海鲜。饭吃到一半,电话铃起。小梁起身去接。从哼哼唧唧地应对中,小黄听出是他弟弟打来的。十几分钟后,小梁回到座位吃饭。“又有什么事?”小黄见没有反应,又问。“是不是借钱?……你答应了?多少?”小梁始终不吭,只管自己吃。“不是我做嫂子的小气,你那个弟弟,实在不识相。已借去五万,三年了,没还。现在又要错。如果是干正经事的,那倒情有可原,可他……”“他怎么了?杀人放火了?这事你不用管!”小梁停下咀嚼。“我不用管?这钱是你赚的?”坐在身旁的哆哆见妈妈嗓门这么大,刚吃下的饭吐了出来。“不管谁赚的?就轮不到你管?”小梁的筷子往桌上重重一拍。哆哆怕了,哇——地一声哭了。“我就要管!这个家不是你一人的!”小黄把筷子往桌上狠狠一摔。“妈妈——”哆哆一声尖叫。“你管!你管!”小梁一把操起筷子朝小黄扔去。小黄见状,也不甘示弱,随手抓起筷子和瓢羹进行反击。哆哆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两眼满是恐怕,她哭,她声嘶力竭地哭喊起来。战争在升级,接着是摔碗砸盘……幸亏邻居周大妈进来,几番劝说,才暂时平息下来。此时,哆哆正躲在自己的小房间,浑身发抖,吓得尿湿了裤子。

夫妻吵架是不可避免的。吵架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这道理许多人都懂,因为吵架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夫妻吵得越凶,对孩子的伤害就可能越大。但是,吵架往往是突发性的,即时性的,是不可预设的。尤其是年轻夫妻,心急火旺,当着孩子的面吵嘴甚至打架,也时有发生。上面小梁和小黄之吵,就是突发性的。

夫妻吵完架后,你对孩子有解释和疏导措施吗?大概没有想到,恐怕也不知道应该如何疏导。科学调查表明,一个人最核心的价值观,在6岁之前就形成了,而最能左右这个结果的,就是小孩的父母,因为对他们而言,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当面吵架,会污染孩子的情绪空间。因此,为了消除孩子心理的污染,清理和疏导就显得十分必要。那么,应该如何清理和疏导呢?

第一、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

等夫妻吵架吵完,心情完全平复之时,最好是在第二或第三天,不要在自己的气还没有消散之时,也不要在拖了十天半个月,主动找孩子谈一谈。地点就在自己的家里,在书房或卧室。如果能结合相关的童话,在讲故事的时候,巧妙地插进父母吵架的事,并作具体解释说明,那孩子就会理解地更好。夫妻双方如果同时与孩子解释,其效果自然就会更佳。

第二、表达自己真诚的道歉。

在疏导之前,首先要向孩子表示真诚的歉意。主动承认自己那天没有控制住感情,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并表明:这样的情绪和态度是非常错误的,以后一定会尽量改正。同时,希望孩子以后不要学爸爸妈妈的这种表现。道歉时,要认真地看着孩子的双眼,或者抱着孩子或轻轻抚摸孩子。不要一边做事一边说,否则,就显得不够诚恳。

第三、确定疏导的具体内容。

疏导时,要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和理解能力,确定疏导的具体内容。但不管孩子多大,不管是男孩或女孩,下面几层意思必须明确无误地传递出来:

之一、不是孩子的过错而吵。即使是为了孩子的事而吵,比如为了孩子吃饭、穿衣、看病等而吵架,也要向孩子表明:完全是父母自己的事,不是你的错,你不必内疚。

之二、吵架是因为看法不同而引起的。不是爸爸妈妈谁好谁坏,也不是爸爸妈妈感情不好了,而是对事情的想法不同。想法不同是经常会有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吵架是一种公开的思想沟通,只不过一下子没有控制好情绪。

之三、父母俩肯定会和好的。可用比喻向孩子形象解释:天有刮风下雨的时候,有时还雷电大作,但用不了多久,就会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吵架,就是打雷下雨,孩子不必害怕,吵过之后会和好的。

之四、我们永远爱着孩子。要向孩子明确表达:不管吵架了几次,不管程度如何,孩子永远是父母的亲生骨肉,父母永远关爱和保护孩子,永远不会离开和放弃孩子的。

吵架后,向孩子道歉和解释,这是需要一定勇气、肚量和耐心的,但这是必需的,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无视他们的心理污染和伤害,也不要以为孩子以后自己会懂的,用不着清理和疏导。从小给孩子一个干净、简单、快乐的情绪环境,这是父母的职责,也是最深层的关爱。

家园共育《灾后如何减轻孩子情绪反应》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