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的古怪行为**常有让我瞠目结舌的举动。
有一天,我带着他在姑姑家玩。大家喝可乐。他举着杯子喝了一会,还剩着小半杯。我在和大家说话,他也端着杯子走过来,然后,很突然地,他掀起我的衣服,将小半杯可乐猛地泼进我的衣服里……
对于他这样的举动,我的好奇心甚于怒气。于是平静地将他拉到一边,问:“你刚才把妈妈的衣服泼湿了,妈妈很不舒服,这样的行为不好。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他有些抱歉地说:“因为我喝不掉了。”
可能以他的逻辑,“分配”给他的可乐,他一定要喝掉,喝不掉,要倒了,那也倒给最爱的人——妈妈。
我随后告诉他,喝不掉可以剩着,但不可以这样处理了。他点头说知道了。
今天晚上,他和我们坐在餐桌前吃饭。我们家都有一个习惯,会在餐桌上放一个环保垃圾盒,装骨头等餐桌垃圾。**嘴里哼哼着曲子,忽然将那个装了一点垃圾的盒子猛一拍。盒子翻倒了,里边的垃圾全部洒在了餐桌和地板上。
我觉得他是故意捣乱,板起了脸。还拿手在他头上敲了一记。
但过后又觉得我这样做不对,于是道歉说:“妈妈打你是不对的。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刚才那样弄翻垃圾盒,妈妈很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你看垃圾弄得到处都是了。”
**向我解释说:“我的肚子里有一个声音说,那是个方向盘,我就开方向盘,就是那样,拍一下,汽车就呜地开动了……”
他这番话说得有点怪。但我明白他的意思了:他正在脑海中模拟开汽车。而那个垃圾盒是他模拟的方向盘,他拍那个垃圾盒是表示他正在转动方向盘。
我真的没想到,孩子的头脑中,会有如此的思绪流过。他们的一切行为与举动,都有他们的理由。当然,他们这些理由,未免可笑。可是,真实的是,他们并没有故意使坏的本意。
靠近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要低头倾听,倾听;要耐心,再耐心。我这样想。
1、不管什么原因,先把自己的孩子批评一顿,并且教育孩子动手就是不对,面壁思过。
2、大声制止孩子的哭声,批评孩子的软弱,记得下次怎么样也要打回去。
3、拉着孩子去找另一个孩子,当面恐吓另一个孩子不要再“欺负”自己的孩子,不然让他好看。
4、直接去质问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孩子间的打架最后升级为大人间的矛盾。
当孩子间产生矛盾时,很多家长都会出现以上四个做法,这样的处理方式要么就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么就只是一味地护短,决不让孩子受气,这样的态度不利于孩子培养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更会激化矛盾,产生更加激烈的冲突。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宝贝”,发现孩子发生冲突,家长往往要亲自出马,插手干预,并且都是护着,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点的亏。严格一些的家长则可能会先批评教育孩子,粗暴一些的家长就会让孩子“以牙还牙”或直接出面去帮孩子讨回“公道”。
孩子间的打架行为一般都出现在玩耍时,孩子们在一起难免会有些斗嘴吵架的,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小孩子大都是娇生惯养,不懂得宽容和理解,再加上他们的竞争意识会比较强、自我控制能力差,所以发生矛盾也是在所难免。这时,家长如果能保持理智,不直接去干预孩子间的打架,不多去理论,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没准过不了一会,他们就会“偃旗息鼓”,和好如初了。
当孩子在情绪上时,父母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予孩子安慰和安全感,抚平孩子的情绪。父母不要着急去询问事情的来由,等孩子情绪平稳了,孩子就会主动地、比较客观地去分析整件事情,不管是对还是错,孩子都会欣然地去接受。如果孩子不愿说,也不要勉强他,也许是孩子的情绪还不够稳定,等过一两天孩子的情绪稳定了,再找机会和孩子一起去探讨分析。父母稳定的心态也是孩子健康成长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很多时候家长的态度会对孩子造成一种误导,给孩子带来很不好的影响。而家长如果在其中推波助澜,错误地教育孩子,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解决方式。对孩子日后的成长非常不利。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忍让,在协调中学会与人合作,在磕碰中明白一些道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打架,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理方向。让孩子自己化解冲突,父母不要参与其中,如果能很好地解决,那对孩子的交往能力会有所提升。
但是,上礼拜六早上,他起得比上学时候还早,而我自己眼睛都还睁不开,我就偷懒给他一瓶牛奶一个牛角面包先充饥,自己再回到床上眯会儿。等我起来的时候,他的牛奶还剩了一点,但是面包没了。他跟我说面包全部吃完了,牛奶是喝不下了。但是后来我不小心在垃圾桶里发现了那个面包,只被咬过一口,上面用一张纸盖住。我问他为什么要骗妈妈,他说是就这么说了一下。因为我要做早饭去了,就跟他说了几句诸如“会撒谎的宝宝不是好宝宝”“妈妈不喜欢不诚实的宝宝”就完了。但是等他爸爸起来后,我跟他爸爸说起这个事,没想到他爸爸非常认真,问他知不知道错在哪儿了,他就很小声地说“我忘记给妈妈吃了。”他爸爸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教训了他,当时**含着眼泪可怜巴巴地望着我,但是我没做声,我知道他爸爸是对的,是想把他的这坏毛病扼杀在摇篮里。
或许小朋友都会偶尔“撒谎”,比如明明是他弄坏了东西,他说不是他弄坏的,还会栽赃旁边的小朋友;比如跟一个小朋友玩着玩着,闹不开心了,就会跑来向大人慌报说人家怎么他了,等等。这些大人一般都不会太在意,比较常见,也可见小孩子的机灵与可爱。但是,我觉得等到他稍微大了一点,懂得道理的时候,如果刻意去制造假象,编制谎言的话,那还是要引起重视的,他说过一回,大人不当回事,就会有第二回、第三回。。。。
真想对**说“爸爸妈妈有时候虽然很严厉,很狠心,那是因为爸爸妈妈希望你成为一个正直的、勇敢承担后果的男子汉。”
人是生活在社会里,而不是在真空中。因此,当孩子从家庭进入社会后如何为人处事,将是一大课题。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孩子由于长期在家中倍受父母长辈的痛爱,或多或少地处于优越地位,因其智力正处于发育和开发时期,小脑袋中只有优越环境条件下的为人处事的概念。当孩子刚离开父母的襁褓,学会走路,独立玩耍,使用语言与别人交流,走出了原先狭小的、简单的空间,生活内容一下子丰富起来,与外界同龄的朋友有了接触和交流的天地。然而许多前所未遇的矛盾就接踵而来,习惯于被父母保护的孩子感到自己正处在一种不安全的环境中。因此遇到与小朋友发生纠纷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向大人或自己的父母告状,其目的是求得保护和帮助。这时作为父母首先要使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让孩子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讲清楚,然后对孩子进行疏导。要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方法,要善于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建立与他人共享欢乐的意识。千万不能听到孩子告状就愤怒地谴责他人或责骂孩子的玩伴,小题大做和冲动都会强化孩子的告状行为,使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
较大年龄的孩子告状,大多数是由于孩子在家中养尊处优,受父母的宠爱,长期处于以我为中心的地位。当与他人交往时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因为同伴不可能像父母及长辈那样以他为中心,而产生了委屈、吃亏感。因此希望借助于父母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中心地位。当然,也确有孩子被人欺侮而正常的告状行为。因此家长在处理时,切记要理智行事,不可粗鲁,应对当事人的父母陈述自己的观点,讲清道理,给孩子和他人都留下好的印象,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通过分析事情的原因,既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也不能不批评自己的孩子,要帮助孩子协调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善于与他人合作。
相信《怎样看待宝宝的吃手行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手的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