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孩子时你有想过吗

03-24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称赞孩子时你有想过吗”,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快3岁的小刚,智力发展得不错,能用积木砌出他所见过的汽车。父母对孩子的“模仿力”和“创造力”感到很满意,于是备加称赞,还常让他在别人的面前“表演”,这样,他赢得的称赞就更多了。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小刚照例地进行“表演”。可是,同来的一位和小刚年纪相仿的小客人,在同小刚一起用积木建“高楼”时,小刚却怎么也不如小客人建得那么高。这时,小刚竟一手把小客人建的“高楼”推倒了,并抢过积木,到一旁“造”起他的汽车来。

客人走了,父母问小刚为什么这样做。使他们感到惊讶的是:小刚竟委屈得泣不成声……显然,这时候孩子的心灵,已被妒忌心占据了。由于平时过多的称赞,使孩子滋长了一种自以为是的思想,觉得自己真有什么都比别人强的本领,以至于使他不能容忍别的孩子在这方面比自己强。

可见,孩子每一点进步,都是应该称赞的,但这种称赞不应该是廉价的、言过其实的,而应该是适度的、恰如其分的。尤其重要的是,在称赞的同时,做家长的要善于诱发孩子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兴趣,向他们提出切合实际的新要求。这样,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你爱孩子有“度”吗?


爱而无度的话,往往会违背了爱的本意,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心的父母不妨对照一下,你的爱理性吗?你的爱有“度”吗?

看动画片的度

爱看动画片是孩子的天性,真正优秀的动画片还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陶冶情操。然而如果过多地看不经选择的电视节目,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及肢体的发育,连续时间过长还会影响视力。

建议:家长适当挑选节目的类型(儿童、知识类节目为宜)。

陪孩子边看边交流。对于孩子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展开讨论,同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帮助孩子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注意控制时间,30分钟为宜。

包办代替的度

孩子到了幼儿期,十分喜欢模仿成人,希望自己能做大人做的事情。想自己洗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买东西等。家长出于爱或者是怕麻烦,常常把孩子想自己做的事情包办了。这会扼杀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心智发展的最好时机。

建议:根据孩子不同时间段的愿望和家长的实际条件,满足孩子的动手需求。当孩子有做事的愿望时,家长可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由浅入深。可以多和幼儿园的老师联系,借助幼儿园的游戏方式以便让孩子尽快掌握想做的事。对孩子想自己动手而惹出的一点“麻烦”,要心平气和地做预防工作或扫尾工作,而不是指责或代劳。

期望成材的度

总有的家长用絮絮叨叨的责怪、批评自己的孩子来表达对孩子的爱。经常夸奖别的孩子,总觉得孩子不如别人,忽视孩子的点滴进步,还以为这是严格要求孩子。然而经实践研究证明,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将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建议:多用鼓励的眼光,欣喜的语调,挖掘孩子即使是小小的优点,再心平气和地指正其缺点,孩子将更乐于接受。当亮亮为了学洗碗,不小心把水弄得满地都是时,可以说:“亮亮,你的碗洗得真干净,不过水溅到地上了,可以把水龙头弄小一点吗?”不久你将会发现孩子更有兴趣去做所表扬过的事,同时也在努力接受你的提议;即使做得不够好也是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即手指肌肉的发育及控制能力还未完全发展好。出现这种情况你还忍心再次责怪孩子吗?孩子处事的主观能动性在表扬声中会随之增强。

穿名牌的度

爱穿名牌原本无可厚非,如果在别人面前特别强调,“我们孩子穿的可是名牌。“让孩子从小在炫耀中生活,只会增加孩子的虚荣心。

建议:衣服穿着主要考虑干净整洁,美观大方是一般家庭通常能做到拓。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孩子穿戴好坏并不重要,更不必和别人攀比衣着的价格、品牌。到幼儿园主要是学知识,比谁的知识学得多才是真正的本领。

赠予礼物的度

很多家长在过节或孩子过生日时,不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时常以吃、穿、红包作为送孩子礼物时首先考虑的对象。

建议:家长送孩子礼物时,需考虑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知识的充实,动手能力的提高,良好道德修养形成的引导,因此不妨试着选用有意义的适龄书籍、磁带、碟片等。

能在节假日带孩子去野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也不失为一个扩大孩子阅历,调节身心的特别礼物。

必看:你有想过和孩子创设一个安全暗号吗?孩子应该学会哪些安全技巧?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上陌生人的车”……这些都是我们做爸妈的经常碎碎念的东西。但是我们也不能跟孩子寸步不离,他们总有一天要自己一个人朝前走。

当危险靠近的时候,孩子也需要懂得保护自己的技巧。因此,今天和大家分享10条细致的安全技巧,让TA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爸爸妈妈看完以后,记得教哦!!

1.不要在书包或是校服明显处贴名字

现在有些学校或幼儿园会要求孩子在书包或校服上贴上名牌,但贴在哪儿就很有讲究了,一定要把名字贴在隐蔽的地方,而不是明显的地方。当陌生人知道你孩子的名字时,天真的孩子很可能会放下戒心,认为他是认识的熟人,而变得信任他。所以,千万不要让一个陌生人轻易地得知孩子的名字。

2.与孩子约定一个秘密暗号

选择一个孩子容易记住的暗号,比如“功夫熊猫”、“艾莎”等,只告诉家庭成员或可信的人,不能告诉其他任何人。还可以创建一个书写的密码,如“111”代表被人诱拐,“123”代表有可疑的人跟踪,以便及时跟父母联系。在美国加州,曾有孩子用这种方法得到了父母和警察的解救。另外,如果你正忙着,托别人去接孩子,告诉他必须听到接头暗号才能放心跟着走。

3.确保孩子知道家人电话和110

确保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姓名,爸爸妈妈的姓名,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在自家电话上设置110快速拨键,教孩子在紧急情况下拨打110的方式:明确告诉接线员“我需要帮助”,如果当时不方便讲话,就摘下话筒放在一边,以便警察追踪。

4.如果被车尾随,立刻向车行进的相反方向逃跑

告诉你的孩子,如果他们被陌生的车尾随,应该立刻向车行进的相反方向逃跑。因为车辆调头并没有那么容易,至少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

5.感觉遇到危险时,立刻向带孩子的妈妈求助

当感觉危险逼近,必须及时求救。告诉你的孩子,当他们感到不安全、父母又不在身边的时候,最好的求助对象是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她们通常最容易感同身受地帮助孩子脱离险境。我们从小被教导有困难找警察叔叔,但其实很多时候,警察很可能会忽视孩子的求救,认为只是小孩的恶作剧。

当然如果身边没有带孩子的妈妈,要向警察、保安,商店或饭店的服务员,穿着制服的游乐场员工等等寻求帮助。

6.尖叫着问“你是谁?!救命!!”

我们其实常常在街上看到大人抓着孩子的手臂,孩子哭闹纠缠。但老实说,这种场景确实很难分辨到底是孩子遇到了危险,还是孩子在跟家长耍赖,于是大多数人选择直接走过。试想,万一那个孩子正在遭遇危险,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教会孩子,在这样的时刻,尖叫“你是谁!救命!”、“我不认识你!”、“我的爸爸妈妈在哪里?救命!”,“救命!他不是我爸爸!”以明确告诉周围的大人,他正处于危险中。

7.做出破坏性行为以引起注意

我们教孩子讲文明懂礼貌,但是在遭遇危险的时候,请立刻抛弃那些礼仪礼貌。告诉孩子,当陌生人想要捉住他,他完全可以以拳打脚踢、尖叫或是撕咬的方式尽力反抗,以引起周围大人的关注,从而帮助他们。如果在超市等公共场合遇险,不妨把货架上的商品打翻,这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转头看看正在发生的事。

8.攻击坏人是不会被责怪的

一定要告诉孩子,他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一旦孩子孤身一人去了某地,碰到需要迅速摆脱的危境,要毫不犹豫地丢掉随身携带的任何东西,大声叫喊并快速奔跑。万一被陌生人挟持,也要大声叫喊,抓住附近固定的物体,如车门,自行车扶手等。也可以踢打挟持者的腹股沟或眼睛,不要轻易让挟持者抱走。要让孩子知道:为了保护自己而伤害了坏人,是不会被责怪的。

9.相信自己的直觉

有时候,孩子的直觉是很准的。我们应该教育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觉,当感到自己面临危险、心里觉得恐惧时,相信自己的本能立刻离开。

10.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在公众场合

放学时,让孩子和同学一起结伴回家;周末和同伴一起出行。两个或多个人在一起总比只身一人要安全。当孩子去公共洗手间时,父母也要陪同前往,以确保安全。

你教育孩子是有脑无心吗?


有一个很难理解也很难操作的知识点“教育孩子,调心不调嘴,心在前,脑在后。”而这个知识点又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这一关过不去,很多家庭问题就解决不了。现实情况是“有脑无心”的父母现在越来越多,偏偏“孩子是读心的而不是读嘴的”。这就造成了深刻的亲子鸿沟和矛盾,一方面家长用各种道理(用脑)教育着孩子,一方面孩子用各种方法反抗着家长的无心(要心)。

到底什么是用心和用脑呢?一句话:“用心”关注的是“人”,关注的是对方内心的感受;“用脑”关注的是“事”,关注的是事件或问题的解决。当你不能真正地关注“人”本身的时候,那你就很难取得对方的信任,当对方不信任你的时候,你一切关于解决问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

爱与幸福理论有一个关于爱的公式:“爱=信任+心赏+悦纳+支持+帮助”,当父母拥有了信任、心赏、悦纳、支持和帮助的能力的时候,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这其中“信任”、“心赏”和“悦纳”都是用“心”的;而“支持”和“帮助”是用“脑”的。“信任、心赏和悦纳”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知道的都是“知识和逻辑”,是在“用脑”,只有做到的才是“智慧”,是在“用心”。当父母能够发自内心地信任、心赏和悦纳的时候,你就是爱孩子了,孩子感受到了这份爱(孩子是用自己的心感受父母的心的,而不是听父母嘴上说的!)就会接受父母的支持和帮助,相反,如果父母不能发自内心的信任、心赏和悦纳孩子的话,孩子认为家长的“支持和帮助”都是对自己的不尊重,都是“要求和包办”。

父母提高自己信任、心赏和悦纳孩子的能力就是“调心”,父母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用脑”,所以教育孩子“调心不调嘴,心在前脑在后”。当然,调心是一个缓慢优雅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们按照爱与幸福理论所教授的方法一点一点去做到,一点一点去坚持做到,急功近利和半途而废一定不会“调心”成功。

1、实质:孩子是读心的,不是读嘴的;(嘴上功夫再好,孩子也不会买账)

2、误区:想学方法的家长都不是好家长;(想学方法的家长,都是心急的家长,心态没有改变,孩子也不会买账。)

3、原则:家长来学习,是来调心的,不是来调嘴的;(嘴上功夫的改变,心态不改变,孩子不会买账,更加会觉得家长虚伪,这不就是标准的说一套做一套吗?)

4、状态:教育是缓慢而优雅的过程;(调心调到什么程度?自己的内心缓慢而优雅,达到幸福的最高境界“有为无欲”,表现形式是“身快心慢”。)

生活如此,家庭教育也如此“心在前、脑在中、身在后”,调心最慢因为是修行,用脑次之因为是学习,越是没脑子的人身体就越发达,总是在行动,盲目行动还不如不行动。尽管我说的很详细,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少之又少,这可能就是人与人的区别吧。

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吗


女儿坐在地上,把前后鞋襻一一打开,把脚放进去,再一一扣上。我们第一次来上语言课,这样做会耽误老师的时间,我告诉她不用全部打开,并伸手帮她,女儿拒绝。老师曼女士说,孩子脑子里有一整套程序,就让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吧。

事实上女儿并没有耽搁太多时间,甚至少于我去干预导致的延误。但是,按照我的成长经验,干预仍然是需要的,它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省时,也不是为 了让孩子学会更快地穿鞋,而是为了成人间的交往,对老师表示并不是我不在乎你的时间,不管教孩子,你看我在催着呢。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孩子挨打挨骂,也 不是真的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要打骂给别人看。

作为一位儿童语言老师,曼女士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当我和女儿同时走进她的房间,她会先跟女儿握手,甚至蹲下来和她说话,然后再跟我打招呼。一般 德国人的做法是,先跟大人握手或者拥抱,再跟孩子握手或者拥抱。一般中国人的做法是,只跟大人握手寒暄;等大人全部招呼完毕之后,没有时间就对孩子视而不 见,有时间的话就把他们抱起来。

我们也经常会碰到可爱的成年人,产生想要亲近的欲望,但是我们通常都会克制住自己,不会动辄就去把别人抱起来。我认为对孩子也应该如此,太随便 是一种对人的不尊重。陌生的成年人之间,可以做到彬彬有礼。很多人认为,他们和孩子之间不必有这样的界限,在彼此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去拍肩、搂抱甚至捏 脸。其实孩子见到陌生的成年人,就跟我们见到两米以上的篮球队员一样,是生怕被举起来戏玩的。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见到陌生的孩子应该表现平等和尊重。但是,在家庭内部或者师生之间,由于大人负有教导的责任,平等和尊重就经常靠边站了。 出门之前,丈夫或者妻子花太长时间穿衣打扮,另一方可能会催促,告诉对方十分钟之内必须出发,但是不会跑过去摁住对方,三下五除二帮他/她穿好。孩子就不 一样,眼看着幼儿园就要关门了,大人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让孩子自己慢条斯理地穿鞋,于是粗暴地夺过来,迅速帮他们穿上,拉着手就往外跑。

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总是事必躬亲,无论吃饭喝水,还是穿衣穿鞋,都拒绝大人的帮助。其代价就是,吃饭时,汤汤水水弄得满身都是;出门之前,要花 很多时间等她收拾停当。有一次,妈妈实在等不及了,抱着她就往楼下跑。到了门外放下来,她横竖不干,坚决地回到楼上,自己从头走一遍。

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在赶时间,因此以"等不及了"为名的斗争一直在持续。只要持之以恒,大人总会获胜。我发现女儿慢慢地接受了妈妈的帮助, 甚至依赖上了,有时会把脚一伸:"你帮我穿鞋吧!"有时还往地上一蹲:"你抱我下楼吧!"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大人往往也乐得如此。有研究表明,富人的孩 子未来成就总体上比穷人的孩子大,不仅因为他们有丰裕的物质支持,还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一个八小时之外还要兼职挣钱的母亲, 一方面给了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孩子很多自主成长的权利。

女儿第一次去上钢琴课,打开琴盖之后,父母忍不住告诉她说,你可以按这里和那里。老师说,要让孩子自己发现声音,享受声音,对声音产生好奇心, 然后她就有兴趣制造声音。听起来,这又是半年弹不出一首曲子的教法。有一位母亲送儿子学画,半年之后也没见他画过一朵向日葵,还在那里把颜料随心所欲地涂 来抹去,难免有些失望。女儿也上了大半年音乐课了,我有时也会问她学会了唱什么歌,玩什么乐器。但是好像这些都不是学习的重点,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让他们感 受节奏和旋律。我能看到,对这些孩子来说,音乐不是外在的技巧,而是内在的生命。

孩子时间观念有多差,看完这个你就懂了


孩子时间观念有多差,看完这个你就懂了

原来,许多小朋友认为,生日派对是令他们长大一岁的原因。

德克萨斯大学的伍利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对99名3岁到5岁的儿童进行了调查,有将近40%的孩子认为生日派对与长大存在某种联系。孩子们认为,如果不办生日派对,就可以保持原来的年龄。

虽然孩子们能够理解衰老是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但是他们还是难免会混淆派对和长大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可以理解,毕竟每当孩子们吹完生日蜡烛之后,就会被父母告知:"生日快乐,你又长大了一岁!"

为探究小朋友如何理解长大这件事,伍利教授给孩子们讲了三个故事。

在第一个故事里,小朋友没有举办生日派对;在第二个故事里,小朋友举办了两场生日派对;在第三个故事里,小朋友举办了一个派对。

结果发现,近20%的小朋友认为,举办两场生日派对的小朋友长大了两岁,同时约四分之一的小朋友认为,没有举办生日派对的小朋友年龄不变。

此外,在这项研究中,伍利教授还讲述了其他故事,其中有一个是关于一个女人不希望自己变老的故事。

调查结果发现,超过70%的3岁儿童认为女人可以避免变老,但4岁和5岁的儿童持此观点的比例却大大下降了。

伍利教授表示,他希望继续探究孩子如何逐渐理解时间的流逝,从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除了"你真棒",谁想过这样奖励孩子?


前段日子,朋友给我发了一份西方国家小学老师给孩子们的"奖励"清单,看到后不得不说,跟咱们国家很多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奖励孩子一般采用"小红花小印章换礼物"的方式相比,这样的奖励确实更为丰富多彩,种类繁多。

在咱们看来用来"诱惑"小朋友们好好表现换取礼物的方法或许会有用,但其实缺少一定的引导性。并且过多的物质奖励会让小朋友形成一种"别样的动力",也就不是所谓的"内在驱动力"。孩子长大成人后,很多事情,乃至他的人生,是需要内驱力才会越走越好的,让孩子对物质奖励形成习惯显然无益于此。

或许我们不能完全借用,但仍会有很大的启发。

下面我就把奖励清单列出来。每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其实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或许我们的班级还不能完全适合这样的方式,但是我们可以不学其形,学其神。即使不在班级里,在家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替代口头上千篇一律的"你真棒"呢?

1、坐老师的座位;--体验权威感和荣誉感

2、照顾1天班里饲养的小动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3、和他喜欢的人一起午餐;--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

4、教师给学生家长打表扬电话;--与家长分享进步和成就的快乐

5、排队时站在最前面;--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6、减少作业量;--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殊权利

7、挑选午餐音乐,让学生从家里带来磁带或CD;--享受自主选择快乐

8、把班里的录音机带回家一晚;--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

9、使用彩色粉笔;--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与众不同的荣耀

10、邀请校外嘉宾来班里做客;--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11、随时可以喝水;--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12、随时可以用卷笔刀;--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13、把班里饲养的小动物带回家一晚;--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

14、在低年级做服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5、给图书管理员做助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6、邀请其他班的一个朋友来班里共进午餐;--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的权利

17、给老师选择一本书,让老师读给大家听;--体验权威感和自主选择

18、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权利

19、把动物玩具放到桌子上;--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更多自由的权利

20、跟老师共进午餐;--体验权威感和荣耀感

21、获准用班里的录音机录一个故事;--体验权威感和荣耀感

22、在游戏中做主持人;--体验权威感

23、获得更多休息时间;--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殊权利

24、读书给低年级的学生听;--体验权威感和责任感

25、休息时第一个挑选活动器材;--享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26、为班里选择课堂上观看的电影。--体验权威感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摩比论坛

恋娃症,你有吗?


恋娃症,你有吗?最近越发感觉自己好像得了一种病,对娃太牵挂,放不下、丢不掉,自己的世界越来越小,孩子占据了大脑四分之四点五的空间。孩子对于大人是一种依恋,大人对于娃娃算不算也是一种依恋呢?自己为其名曰为“恋娃症”。

症状一: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孩子,聊的最多的还是孩子。

上班闲暇空隙会上上育儿博客,学习妈妈们的育儿经验,和同事聊天也会不自觉的聊起孩子,张家孩子长李家孩子短的,聊的不亦乐乎,甚至午餐和同事吃饭间隙也会动不动说起孩子;下了班更是半刻钟也不想耽误,想着孩子在楼下翘首期盼的等待,想着孩子看到妈妈喜悦的情景,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到孩子身边。

症状二:心存包袱,坐立不安。

以前没娃的时候觉得无忧无虑,毫无牵挂,偶尔和朋友们出去吃个饭逛个街,即便是单位派出去负责外地项目也会毫无牵挂的说走就走。而今不行了,自从有了宝后心里像埋藏了小“包袱”,走到哪里都会心神不安,坐立不定,身在外面心在家里。记得上次和朋友约好一起下班后去逛街,快到下班时间又心不安定起来,想着家中见不到妈妈的宝落寞的样子,想着难得的工作一天后的亲子时间不能陪伴孩子身边……。最终因为对孩子的不舍,放了朋友的“鸽子”。

症状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走哪带到哪。

自从宝贝一岁后能够独立带着出门了,宝跟着我也去了许多地方,小则市区内的大大小小的景点,大到省内省外,妈妈所到之处都会有宝的足迹。愿望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孩子小,需要带很多生活用品,我又没太多经验,路上遇到太多无法遇见的事,每次怀着美好的心情而去,最后大多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归来。可是事后回忆起来依然觉得很美好,虽然累了点但是心情是美好的。毕竟孩子成长的路上,有我的陪伴。

最近单位里同事又开始组织出游,询问带娃不,答带,不让带就不去。因为有娃的旅游才完美。

如果恋娃症分级别等级的话,我想我已经到了深度恋娃的级别,病入膏肓了~~~~~~

育儿心得:你有足够的耐心带孩子吗?


育儿心得:你有足够的耐心带孩子吗?摸爬滚打地哄xx也有一年多了,虽说xx不能用语言和我交流,但她的每个表情,每个动作,我都很清楚地知道她要干什么,她想干什么。可有的时候确因为自己主观上的原因而心烦意乱,再加上xx一磨人更是磨得我歇斯底里……

当xx吃饱喝足了之后,会自娱自乐好一阵子,除了喜欢捅咕些“危险地带”,如电源插座、电视开关、打印机开关、电脑键盘和马桶、地漏等,我俩都会放手让她随便玩儿……现如今,xx的本领也加强了,踩着电脑桌的桌腿能够爬到沙发上、顺着床头踩着床头柜能够开灯、上下窗台极其自如,我俩总觉得,如果给xx准备一个梯子,她肯定能爬遍所有她想去的地方!

春节前后,我的肠胃闹了脾气,上吐下泻,腰和肚子酸痛得不行,走路都踉踉跄跄,更别说抱xx,根本就抱不起来,可xx偏要找我抱,强忍着难受的劲儿抱着她喂奶,好不容易她睡着了,我是辗转反侧,肚子里翻江倒海,一晚上不知吐了多少次,拉了多少次。我在想xx吃了我的奶,也不会舒服哪去,可是这一晚,她睡得很香,免去了我心中的顾虑。第二天,我不吐只泻,但xx依旧很好,我也就更安心些~

第三天,我强了一点,但半夜xx开始磨人,抱也不行、逗也不行、悠也不行,就是咋弄都咧咧,我开始不耐烦地抓狂,脑袋瓜子疼得都要裂了一样,内心里一遍遍地警告自己:还要什么二胎要二胎,一个都要折磨死了!好不容易把xx弄睡着,我也稀里糊涂地睡下。等第二天早上打开纸尿裤一看,我这个悔啊~xx晚上拉臭臭把下面尿尿的部位给腾红了……晚上磨人那会肯定就是拉了不舒服~但我确硬生生地忽略了这一点,之前xx从来没有过晚上拉臭臭的时候,所以我根本就没往这方面想……

现在说这些有啥用啊,已经腾红了,心里这个自责:xx1岁内都没有过红PP、腾红的现象,1岁后倒出现这样的状况了,不怨我又会去怪谁呢!xx不敢爬,一爬就磨得疼,疼得直哭,我的心也跟着流泪,妈妈真是不该,和你抓什么狂呢?给她用温水轻轻沾了沾,也不让碰,一碰就哭,然后涂了点护臀膏,第二天结伽,第三天、第四天开始蜕皮,慢慢地好了……我的心才算是放了下来……

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不舒服就会直接地表现出来,不会和爸妈装假,而我们,就要做到耐心且细心地观察,了解孩子的需求,以免等问题出现时追悔莫及,自责愧疚……

每当看着xx冲我憨憨一笑,伸手想让我抱抱时,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内满足她~越来越加享受和xx呆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她会坐在我的肚子上,和我一起“豆豆飞”;也会用手拽起我衣服的一角挡住她的一只眼睛和我藏猫猫;还会笑嘻嘻地扒开衣服领子往里瞅;直勾勾地伸出食指捅你的鼻孔、嘴里和腋窝……

总结着自己曾经的一次次地抓狂、一次次地自责、一次次地改变、一次次地磨炼,我希望自己努力争做一个耐心、细心的好妈妈~姐妹们,给我鼓气加油吧!

你溺爱孩子吗?


什么是溺爱?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后每个家庭都响应了生一个的号召,一个家里就一个孩子于是大家视作掌上明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七大姑八大姨都把孩子捧手心,一不小心就溺爱了。大家的关注都在孩子身上,舍不得孩子哭,不让孩子受丁点委屈,物质方面更是给与最高标准的满足。不管在哪里都是有人随从服侍。满足孩子的所以要求……

现在每个学校放学时的门口家长们翘首期盼,孩子一出校门,家长赶紧接过书包递上各种好吃的……这些都是溺爱孩子。

溺爱的不同表现

1、给孩子特殊待遇

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小孩,于是这个掌中宝在家中处处享受特殊待遇。好吃的好玩的通通只属于孩子一个人,让孩子的地位远远高出长辈。这样的孩子经不起挫折。

2、无条件满足孩子各种需求

孩子总能够随心所欲的要求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且必须得到。很多小学生就开始用手机、平板电脑,穿着要名片开始了虚荣攀比的生活。孩子渐渐的失去吃苦耐劳的精神。

3、生活随意懒散

大人的约束不到位让孩子为所欲为,缺乏劳动精神过着奢靡的生活。长大以后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

4、祈求孩子

为了让孩子多吃口饭,或者让孩子加快写作业的步伐而央求孩子,比如:你吃完饭妈妈给你5元钱等等。这样只会让孩子在面对不情愿的事情时更加扭捏作态。也让家长的威信完全丧失。

5、代替包办

任何事情都怕孩子办不好或者怕孩子累着、吃苦,于是家长就全部代办。这样只会让孩子什么也学不会。

6、过度担心

怕孩子摔跤,担心孩子怕黑...结果孩子就真的怕黑,也从来没有摔跤然后自己爬起来过。这样的孩子更加的娇气懦弱。

7、剥夺独立权利

家长们为了保证孩子万无一失的安全而剥夺他们的独立权利,让孩子不能自主的行动。渐渐的孩子变得胆小丧失自信心。

溺爱导致的心理问题

1、溺爱让孩子只会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会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也失去了来自体验劳动的乐趣。

2、孩子总是有种不被信任的感觉,因为父母总是不让它们亲自动手,这样让他们失去自信心。

3、孩子变得没有主见,他们习惯了听父母的,即使他们有自己的意见也不会被允许。失去主见也会让他们变得懦弱。

4、各种无原则的溺爱让孩子也失去了原则。在他们的眼里任何事情都没有规则,他们会变得不讲道理甚至无理取闹和社会格格不入。

家园共育《称赞孩子时你有想过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有你真好小学生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