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小班综合活动说课稿《狗尾巴草》含反思》
小班综合活动说课稿《狗尾巴草》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大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染色、作画,能于同伴相互游戏,促进师生间的交往,体验游戏中的快乐,通过活动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初步的合作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综合活动说课稿《狗尾巴草》含反思教案吧。
导读:小班的幼儿活泼好动,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看到每一株花花草草都会很兴奋。
一、说教材
小班的幼儿活泼好动,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看到每一株花花草草都会很兴奋。现在正是狗尾巴草茂盛的时节,在农村随处可见狗尾巴草的踪影,对孩子们来说:狗尾巴草是他们熟悉的陌生人,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奇。《纲要》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选择“狗尾巴草”为教学内容既符合现实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艺术等方面的目标:
1、能于同伴相互游戏,促进师生间的交往,体验游戏中的快乐。
2、能大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染色、作画。
3、通过活动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初步的合作能力。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的重点定为:能于同伴相互游戏,能大胆的用颜色进行染色。整个活动都是以这个重点为主的,主要是通过“了解狗尾巴草”、“玩狗尾巴草”、“给狗尾巴草洗澡、让狗尾巴草跳舞”等几个环节完成的。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并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狗尾巴草、颜料、白纸、抹布、魔术盒
知识经验准备是:幼儿已认识过狗尾巴草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演示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玩”的方式贯穿活动的始终。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2、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个领域中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的教学;在最后环节中感受音乐、跳舞的快乐等等。
3、活动的结构是递进关系的:兴趣——游戏——染色。即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利用“玩”的形式进一步了解狗尾巴草的特征,在作画活动、音乐跳舞的活动中,让幼儿情感表现语言表达,创造性思维发展和提高。
(二)学法
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游戏操作法、观察法等来获得知识经验。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让幼儿全身心的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三)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魔术变变变
教师:我这儿有一个神奇的魔术盒,它能变出很多很多东西,看看现在它变出了什么?
因为是小班刚开学不久,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冷场”的现象,因此利用“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交流。
(四)玩一玩狗尾巴草
教师:狗尾巴草想和我们小朋友一起玩呢……让它亲一亲你觉得怎样?
引导幼儿体验痒痒的感觉,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亲一亲”
中,运用启发式的语言提问,让幼儿对狗尾巴草的特征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五)染色、作画
1、演示
教师:我先来帮狗尾巴草洗个澡吧……跳个舞吧!
教师将角色适当转换,以狗尾巴草的角色穿插活动,并提出活动的要求、规则。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演示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染色、作画方法,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幼儿情绪十分高涨,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
2、幼儿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地进行染色、作画,还可启发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
(六)结束部分
教师:我们来为狗尾巴草跳个舞吧
听音乐,教师和幼儿自由的舞动,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表演。
(七)活动延伸带领
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采集狗尾巴草,放置于自然角和区域中让幼儿进一步观察、探索。
教学反思:
1、从选择的内容上看,比较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狗尾巴草”是孩子们随处可见的比较熟悉的一种秋冬季植物,他们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因此,做到了活动内容源自于“生活”。
2、多媒体的使用使活动内容更加直观,便于幼儿理解,使幼儿更快更直接地了解到狗尾草的生长环境,符合小班幼儿的理解特点。
3、多种颜色的使用:丰富了幼儿视觉感受。红、黄、蓝做为小班幼儿最便于认识的颜色在本次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视觉效果,从而保证了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性,
4、实物的使用,从多种感官来刺激幼儿,便于幼儿深入理解实物从而为其后的活动做好铺垫的作用。的环节让幼儿大胆地触摸、观赏、感受狗尾的特性,让幼儿喜爱上狗尾草,喜欢和狗尾草游戏。从而为后半部分玩“狗尾草”、作画环节打下基础。
5、作为综合活动,在设计过程中我注重了各领域的整合渗透,在作画环节中我不仅强调了艺术方面的美感、色感,要求还注重了情绪方面的体验,让幼儿感受自我作画带来的快乐和自我作画过程中的快乐。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托班综合说课稿《小手真能干》含反思》
托班综合说课稿《小手真能干》含反思适用于托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其自信心,学习正确使用调羹,激发幼儿自己动手做事的愿望,快来看看幼儿园托班综合说课稿《小手真能干》含反思教案吧。
导读:托班幼儿特别喜欢扮演小动物,因此,根据3周岁以下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小兔子的头饰。整个活动幼儿以兔宝宝的身份而展开,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说教材:
托班幼儿特别喜欢扮演小动物,因此,根据3周岁以下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小兔子的头饰。整个活动幼儿以兔宝宝的身份而展开,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托班的幼儿由于家庭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虽然对于调羹的使用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仍然发现有部分幼儿并没有掌握调羹的正确使用方法,或是虽然会正确使用但不愿意主动去自己动手。因此,我结合我们近期主题活动《我自己》设计了这个活动。
说目标:
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制定了以下几点目标:
1.学习正确使用调羹,激发幼儿自己动手做事的愿望。
2.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其自信心。
此目标包括了认知:学习正确使用调羹;能力:自己动手做事;情感:体验成功等几方面。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老师扮演兔妈妈,小朋友扮演兔宝宝)通过兔妈妈接电话,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并创设了请兔宝宝帮助妈妈一起准备食物招待客人朋友这个情境,并利用此情境来激发幼儿动手做事的愿望,以及利用妈妈夸张的模仿兔宝宝调羹的错误使用方法来引导他们学习正确的使用调羹。
(二)展开
1.分食物
通过幼儿使用调羹将各种食物分开,请幼儿根据食物的不同进行分类,并鼓励幼儿表扬自己,告诉自己:“我很棒。”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2.招呼小动物
并在请小动物吃东西这一环节上,使小朋友在使用调羹上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并溶入了文明礼仪教育,如:幼儿喂小动物们吃食物,并学说:×××,我请你吃东西。
(三)结束
送小动物回家。
通过猫妈妈说:兔宝宝们,天不早了,大家一起送我们回家吧!结束这次活动。
说反思:
在这个活动,我以兔妈妈请兔宝宝帮忙准备食物招待客人这个情境而展开活动,对于托班的孩子来说,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更加吸引他们,因此整个活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他们很愿意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以锻炼,而且他们手部小肌肉群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充分体验到了活动的快乐。
在活动中,当然也有考虑不够周全的地方:比如说请幼儿在操作之前的用毛巾擦手这一环节有点多余,探讨的地方是,在活动中,是否应加入对于颜色的分类。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中班综合说课稿《桔子的秘密》含反思》
中班综合说课稿《桔子的秘密》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观察感知桔瓣环形排列的方式,尝试用简单作记号的方法,点数桔瓣的数量,运用多种感官,进一步探索发现桔子的秘密,对常见水果产生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综合说课稿《桔子的秘密》含反思教案吧。
导读:《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活动中应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目标1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希望通过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引导积极地观察、操作,并与教师、同伴的交流互动中去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进一步探索发现桔子的秘密,对常见水果产生探索的兴趣和欲望。(重点)
2.观察感知桔瓣环形排列的方式,尝试用简单作记号的方法,点数桔瓣的数量。(难点)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桔子、盘子
2.每组一份辅助材料:小粘纸、牙签、大头针
3.实物投影仪、乒乓球
活动过程:
一、猜想激趣,梳理关于桔子的已有经验
猜想1:
教师:箱子里藏着一种水果,可能是什么?
猜想2:
师:这种水果是圆圆的,可能是什么?
猜想3:
师:这种水果剥了皮才能吃的,里面是一瓣一瓣的,可能是什么?
二、运用多种感官,发现桔子外在特征
1.桔子长什么样子的?提升:扁圆形。
2.桔子是什么颜色的?提升:随着桔子不断成熟,颜色由绿变黄
3.摸上去又有什么感觉呢?
三、引导发现桔瓣“环形排列”的秘密,初步尝试环形数数
1.观察感知桔瓣环形排列的方式,尝试点数环形排列的桔瓣
2.交流分享,引导学习用做记号的方法点数环形桔瓣
3.分组操作,尝试用做记号的方法点数桔瓣
4.第三次操作,把桔瓣一瓣一瓣剥下来,再次点数,验证。
四、品尝分享、小结
附说课稿:中班综合活动《桔子的秘密》
选材背景与思考:
我园地处农村,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一直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每年秋季,田间、山头高挂枝头的桔子成了孩子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水果。他们在桔园里嘻戏,观察着桔子由绿变黄,和父母老师一起去摘桔子,桔子的清香让他们难忘。孩子们在摸、闻、尝桔子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着桔子,他们发现着桔子的特征;当他们把桔子皮剥开来时,他们的手指需要一定的协调性和力量,手部小肌肉群得到发展和锻炼;因此选择桔子这一孩子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内容,符合《纲要》提出了的“生活化”“兴趣性”原则。然而,面对中班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经验的拓展,他们的探究欲望渐渐强烈,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桔子的外形特征已有了基本的认识,已经积累了桔子的基本经验,因此选择《桔子》这一教学内容,如果只是一味的重复关于桔子的基本特征,势必造成集体教学活动的无效,因此,我们从孩子的已有经验出发,从桔瓣排列的环形这一点切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感知,初步尝试“环形数数”。这一集体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多通道的感知,游戏化的学习,激发幼儿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进一步探索发现桔子的秘密,对常见水果产生探索的兴趣和欲望。(重点)
2.观察感知桔瓣环形排列的方式,尝试用简单作记号的方法,点数桔瓣的数量。(难点)
分析:《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活动中应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目标1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希望通过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引导积极地观察、操作,并与教师、同伴的交流互动中去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小班活动说课稿《喂娃娃》含反思》
小班活动说课稿《喂娃娃》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用不同的方法使各种食物的变小,体验喂娃娃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活动说课稿《喂娃娃》含反思教案吧。
一、说设计思路:
该活动是主题活动“我爱我家”的经验延伸。
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中,我班的孩子有着强烈地模仿成人行为的欲望,他们在玩娃娃家游戏时,会像模像样地洗菜、切菜,当他们看到自己将玩具西瓜、苹果、鱼等切开后,脸上会露出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从孩子的这个兴趣点入手,选择了孩子最熟悉的一些食物,让孩子运用目测区分物体的大小,并尝试使用常见的工具、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大小,发展孩子手部动作,满足孩子动手操作的愿望,同时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达出来,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二、说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
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他们需要在操作探索、亲身体验中去发现事物的变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用不同的方法使各种食物的变小。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喂娃娃的快乐。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使各种食物变小。通过操作实验,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用不同的方法将食物变小。主要通过探索操作获得经验,通过集体的评价使经验得到整理。总之,我确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使活动呈现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为此,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台五张呈U字形摆布在后面和侧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瓶娃娃;各种蔬菜、水果、小吃;小刀、尺、剪刀汤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操作工具、材料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3、经验准备:幼儿对喂娃娃有一定的经验。(娃娃家、区角活动时玩过喂娃娃的游戏)
三、说教学方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预测法、操作法、交流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
预测法:幼儿都想喂娃娃,那怎样让瓶娃娃吃下这么多好吃的食物呢?让
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大胆预测。
操作法:我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和工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交流法:操作之后,让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让同伴分享自己的成功,同时,老师也统整和提升幼儿的经验。
游戏法:本次活动,我以喂娃娃为主线,引起幼儿的操作、探索的欲望。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想像预测→探索尝试尝试→交流分享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利用幼儿熟悉的瓶娃娃的形象,为幼儿创设了“瓶娃娃肚子饿了,请我们小朋友宝宝想想办法”的游戏情景引起孩子操作的兴趣。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瓶娃娃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从形式上深深地吸引了孩子。
(二)想象预测:
在请个别孩子来喂娃娃时,,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好吃的东西大,瓶娃娃的嘴巴小,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怎么让瓶娃娃吃下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呢?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愿望。
(三)探索尝试:
根据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活动的第三环节,我就安排孩子自由探索尝试。我为每组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及各种工具,让孩子根据自己能力需要选择材料、工具,进行大胆尝试。在这一活动中,我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当孩子碰到困难时,我会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孩获得成功时,我会及时地表扬,并鼓励他想出多种方法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四)交流分享:
探索活动之后的交流分享,既能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提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的体现。最后的质疑“刚才你们在把好吃的东西变小时,碰到什么困难吗”,又紧紧围绕了我园《幼儿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的课题,能使孩子从小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想办法解决问题。
最后,让孩子送娃娃回家,能使孩子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会积极地参与到使食物大变小的实验中,常是用各种方法把食物变小,然后喂给瓶娃娃吃,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由于有了自己亲身操作的经验。也为后面的交流分享提供了经验基础。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一定会乐意尝试、探索,同时体验喂娃娃的乐趣。能较好地完成活动预设的目标。
教学反思:
从这个活动中,我认识到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孩子为主体,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准确地掌握知识。带领幼儿游戏时,要顾及到绝大多数的孩子,将个别示范与分组游戏、集体游戏相结合,可以根据幼儿的课堂情况不断地变换游戏形式,从而提高每个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