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托班语言教案:小球哪儿去了
活动目标 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引起幼儿对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这一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脸盆、小碗、水桶、积木、雪花片、木珠、小勺、玻璃球、小石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教师:桌上的小篮子里有许多东西,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玩一玩?
2、请幼儿说一说篮子里的物品。
3、教师:盆里的水蓝荧荧的,真漂亮,小朋友喜欢不喜欢?
我们小朋友可喜欢玩水了,小篮子里的东西也想到水里去玩一玩,等一下请小朋友把小篮子里东西
放到水盆里去,看看它们到水里后会怎么玩?看看会有哪些东西不见了?
二、第一次尝试
1、幼儿每人一份材料,引导幼儿将物品放入水中,并观察什么东西不见了。
2、讨论:什么东西是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不见了?不见的东西哪里去了?
三、第二次尝试
1、让幼儿把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拿出,用小碗将盆里的水舀到小水桶里
(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水撒到外面)
2、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水底的东西。
四、总结
我们把放到水里后不见了的东西这一现象叫沉,把放到水里后看的见东西的这一现象叫浮。
活动目标
1、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知道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活动准备
水盆、干毛巾、自制的特殊水杯、棉花、布、石头、泡沫块、餐巾纸、等。
活动过程
一、产生兴趣。
师:老师这里有个空杯子,现在我舀满满的一瓶水倒入杯中。如果我让杯子的水倒过来,瓶中的水会回来吗?现在老师打开杯盖把一块干毛巾全部塞到杯中,然后盖上盖子,如果我从杯子的另一头再倒一瓶水进去,水还会像原来一样回来吗?(幼儿观察并回答)
二、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我在每张桌子上放了实验的材料,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刚才的做法,看看,水会回来吗?(幼儿进行实验)
三、探究实验结果。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实验结果?
(幼儿说出自己的实验结果)
师:咦,水没有回到杯子里,水到哪里去了呢?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吗?我们打开杯子看看!
幼儿:倒进去的水都被毛巾吸掉了。
师:原来水是会被毛巾吸掉的。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容易吸水?你们说的那些东西到底会不会吸水呢?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你们用这些来试试。
四、幼儿再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交流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通过一个特殊的杯子引出课题激起孩子好奇心的同时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引领孩子再次关注杯子里的毛巾,比较湿毛巾和干毛巾的不同,让幼儿发现其中的秘密。整节课的设计主要运用探索式教学法,尽量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相关的感性经验。
幼儿百科:纯水可以导电,但十分微弱(导电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忽略),属于极弱的电解质。日常生活中的水由于溶解了其他电解质而有较多的正负离子,导电性增强。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知太阳与树荫的关系。
2、能够较完整地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学习词语"火辣辣"、"奇怪"。
3、感受故事中所包含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4、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尝试续编故事。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猪、蚂蚁、喜鹊图片教学挂图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子树荫下做游戏。
早晨教师带领幼儿在校园的树荫下做游戏,让幼儿感知树荫的变化。
2、教师结合教学挂图,讲述故事。
教师结合教学挂图,完整地讲述一遍故事,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带领幼儿一起回顾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主要讲了谁的事情?
火辣辣的东西是什么?
小猪哈鲁被烤醒后,都问了哪些小动物?小动物是怎么说的?
小猪哈鲁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把树荫钉在地上?
小猪哈鲁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是谁搬走了小猪哈鲁的大树荫?为什么呢?
3、幼儿戴上图片,进行角色表演。
1)教师请幼儿戴上图片,进行角色表演。
2)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豪"、"开心"、"高兴"等表示情绪的词语,并让幼儿学习"火辣辣"、"奇怪"这两个词语。
4、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玩"踩影子"游戏。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有太阳的时候到户外玩儿"踩影子"的游戏,既要保证自己的影子不被别人猜到,还要尝试去踩别人的影子。
活动延伸:
教师让幼儿一大树为观察对象,记录大树在早上、中午和傍晚的树荫变化,进一步认识到树荫与太阳的关系。
幼儿百科:树木是木本植物的总称,有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之分,树木主要是种子植物,蕨类植物中只有树蕨为树木,中国约有8000种树木。
【说教材】
《眼镜哪里去了》是一节语言活动,一个出色的充满戏剧性和趣味性的语言故事,生动、幽默的描述了一只粗心大意的熊由找不到眼镜到在朋友的帮助下,发现眼镜就在自己头顶的过程。教育提醒幼儿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说活动目标】
我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阅读故事中的人物画面及人物形态,理解故事有趣的情节和语言。
2、懂得只有物归原处才能保管好物品。
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倾听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懂得只有物归原处才能保管好物品。
难点:引导幼儿自己整理物品的习惯。
【活动准备】
故事《眼睛哪里去了》,熊、松鼠、浣熊、猫头鹰等玩具,以及故事中各种动物的头饰,()并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操作方便的作用,来提高阅读活动的有效性。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将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猜测讨论法、游戏法来组织我的教学活动。
另外,我打算向幼儿采用:观察法、游戏法、表演法等学习方法,让幼儿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紧扣教学目标,展开教育活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引题。
俗话说,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本活动中,我设计以来自远方的小客人(小熊)的方式导入,以此来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以小熊的口吻说:“我的眼镜找不到了,小朋友能帮我找到眼镜吗?”以此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引出主题。
二、师生共同阅读,理解故事内容。
1、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前一部分,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让幼儿初步感知小熊的粗心大意,欣赏后提问:“小熊分别找谁去帮它找眼镜了?小熊的朋友们为什么会笑?为什么说那么稀奇古怪的话?猫头鹰又为什么哈哈大笑呢?”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引导幼儿进行画面细节的观察,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组织幼儿讨论:你猜一猜,小熊的眼镜会去哪儿呢?这一部分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激发幼儿阅读和了解情节发展的愿望。
3、讲述故事的后半部分。以这样一个设问:“小熊的眼镜到底去哪里了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听故事的兴趣。听完故事后提问:小熊的眼镜是在哪里找到的?眼镜应该放在哪里?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述。
4、通过回忆故事中的内容,感受故事的风趣,进行经验的提升和迁移。
我预设提问:“你觉得这个故事哪里最好玩、最有趣?”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并展开讨论。“经过这次眼镜丢失的教训,你认为他以后还会这么粗心大意吗?该怎样保管自己的东西呢?”
进行经验的迁移,让幼儿知道在生活中要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记得物品摆放在哪里,用完后要放回原处,这样就不会像小熊一样丢失了。
三、活动延伸。
让幼儿拿自己带的玩具,在表演区内共同表演游戏。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