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把一至三岁的孩子叫婴儿。婴儿开始懂事了,自我意识也开始发展了,心理卫生的问题也就更复杂,更多了。值得高度重视的有如下几点:
1.断奶的心理卫生问题。断奶对孩子来说是件大家,弄不好会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重大的精神刺激。比如,有的妈妈为了断奶与孩子暂时隔离;有的突然断一次未断成,又突然断一次,接二连三地给孩子不良情绪的刺激;还有的往奶头上涂辣椒面。这都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容易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大哭大闹,或者夜惊、拒食,甚至为以后患神经症埋下种子。因此,母亲为孩子断奶要有计划,慢慢来,不要搞“突然袭击”。在断奶之前的二、三个月里,就应哄着孩子吃蛋糕、稀粥等食物,而且这类食物的量要渐渐增加,使断奶达到“水到渠成”。
2.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大小便的控制训练。对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训练不宜过早,一般认为从孩子两岁半开始训练为宜。在训练的过程中,要耐心,要和蔼,不要埋怨,不要斥责。有人研究,通过严厉斥责,甚至打骂来训练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不但训练过程长,学会控制慢,而且容易造成心理创伤。
3。不要吓唬孩子。人们常看到成人以吓唬该子来逗孩子,这是不利于儿童心理卫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曾做过实验,当孩子正在玩弄小猫的时候,突然惊吓他一下;又当他与小猫玩的时候,再突然惊吓他一下。以后他见猫就怕,甚至见到带毛的东西都怕,而且终生在心理上留下痕迹。比如成人说:“大老猫来了”’“大狗来咬XX了!”,并做出害怕的表情,吓得孩子听话了,老实了,感到很好玩。可孩子是不是也觉得好玩呢?不!他是真的害怕,甚至受到惊吓。惧怕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和发展都是有影响的。据研究,孩子先天性的惧怕很少,怕这怕那大都是后天学来的。例如;从来没见过猫的乳婴儿并不怕猫,如果他一抱猫被猫猫抓一下,或是大人说猫咬,孩子就渐渐怕猫,而且,以后还会通过“泛化”,见带毛的动物就怕,甚至连毛皮衣服都怕。又如,孩子不小心手破了,流点血,父母如大惊失色,这不仅会加重孩子惧怕和疼痛,而且孩子长大成人也往往痛阈低,连打针都怕痛。孩子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和举止,父母如果怕狗、怕蛇、怕雷、怕黑暗等,孩子也往往跟着怕。如果孩子从小这也伯,那也怕,谨小慎微,胆小怕事,就会造成人格缺陷,影响心理发展.。
婴儿期指的是从出生28天到1岁的时期,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又称新生儿期。这时期婴儿从非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如吸吮食物的反射等等逐渐的迅速发展,也就是儿童的心理的发展,心理卫生问题也就随之发生。因此,从婴儿出生开始就应该注意心理卫生问题。
小儿从母亲抱的姿势,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声音,直到奶瓶等得到心理发展的刺激,会引起条件反射。母亲给小儿喂奶,不仅供给营养,而且也供给了感情和温暖。母亲把小儿抱在怀里,紧紧贴在一起,母亲摇着哄着,这时可以看到小儿微微地笑,显得轻松愉快。这对小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益处。
大约从第5~6个月开始,小儿可以不因饥饿而要母亲在旁作伴,喜欢母亲给以爱抚和玩耍。小儿对母亲出现在面前常报以微笑。儿童对感情的需要与身体上的照料相比,显得更为重要。此外,舒适的衣裤,新鲜的空气,彩色的玩具,美好动听的声音和音乐等也是培养儿童良好情绪的因素。如果不能给他建立良好的情绪状态所需要的条件,小儿就显得呆板、畏缩、不活泼,而且好哭,在照管上会有很多困难。如果母亲生病长期往院、离婚或其他原因,强迫与婴儿分离,就会引起拒食,消化紊乱,夜惊和发育缓慢。母亲与小儿的早期关系很重要,有些学者认为,一些精神病发生的根源,可追溯到母婴早期关系中的冲突和儿童的需要受压制。现在,有些妇女产假期满后,大都将小儿送往托儿所寄养,而托儿所保育员少,又要轮班,不可能固定照管。这样,必然不能建立起母亲与婴儿的早期关系,对小儿的心理卫生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据新生宝宝期简单的条件反射建立和最初心理现象形成的特征,对新生宝宝的心理卫生要重视以下几点:
新生儿的心理卫生
妈妈是第一任启蒙老师。要对新出生的婴儿多给予抚爱,及早训练与建立新生宝宝主动寻找食物的条件反射。在每次喂奶时要用亲切温柔的话语对他说:“宝宝醒醒吧,该吃奶了,妈咪已经来了。”尽管婴儿不懂这些话,但这种语言的刺激,对婴儿条件反射的建立帮助极大。还要有意识地把奶头先放在婴儿的脸上,刺激婴儿的感觉,然后再逐渐接近他的嘴,为婴儿提供更多的寻找奶头的学习机会。要注意定时、按程序喂奶,使婴儿及早建立起妈妈的声音和吸吮乳汁之间的联系,形成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的建立,属于最初的智力开发内容,对促进心理现象的萌发和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有帮助。
给予婴儿周到的护理。如按时喂奶,按时换尿布,根据天气变化注意保暖,使婴儿获的生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与需要,经常处于舒适感所带来的愉快情绪的反应状态。这种愉快的情绪反应,有利于促使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形成。相反,如果护理不周,婴儿常因饥饿、尿布潮湿等给予的不舒适而处于持续的啼哭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会不利于婴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正常情况下,婴儿有时也会出现无原因的啼哭,或想让妈妈[或他人]抱一抱、摇一摇。婴儿啼哭时放开喉咙,手舞足蹈,这对锻炼肺活量[肺功能]以及达到全身运动都有良好的作用。如果婴儿出生后数月,既没有饥饿、不适的不愉快情绪,也没有吃饱、穿暖后由舒适所带来的愉快情绪反应,也从不啼哭,这可能是不正常的现象。
妈妈的抚爱,应从婴儿出生后即开始。通过与婴儿身体皮肤的直接接触,对促进婴儿皮肤感觉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为婴儿布置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母乳喂养,给予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等,对婴儿的脑发育是有好处的。脑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因此,促使良好的脑发育是心理活动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自残可谓不少人青春期记忆里的一道伤疤。宏观来看,这属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人群中一种颇为普遍的情绪障碍。不过,一项来自美国丹佛大学心理系的研究发现,更年少的儿童也会出于某种目的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
在关于这一主题最初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对年仅7岁的儿童进行了自残程度测量,并意外地发现,其中7%的女孩和8%的男孩均报告说自己曾在某个时刻有意识地伤害自己。
此前的研究显示,高中被试报告的自残比例高达20%,而大学被试则高达40%。在这项发表于《儿科学》期刊的研究中,“自残”被定义为包括刻蚀、烧烫、穿刺,以及击打自己以制造痛感等行为,但并不包括自杀。通过对665名年龄在7岁至16岁之间的儿童及青少年的访谈,研究者发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被试在自残行为的模式上存在关键区别。
数据显示,在高中以前,男孩和女孩的自残倾向相仿,但在九年级时,报告存在自残行为的女孩比男孩多了3倍。
该项研究并未检验是否现在的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群体比过去的同龄人更倾向于自残,但研究者本杰明·L·汉金博士认为,这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几乎每一个治疗过这些儿童的人都会告诉你,这些发人警醒的行为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在原因层面上,美国密歇根州海伦·德沃斯儿童医院儿童心理学科室主任史蒂夫·帕斯提纳克博士表示,社会对自残行为的日益关注和媒体的过度曝光有可能起到反作用——视频网站上晒出的关于儿童自残的视频越来越多,但有分析表明,其中每4个浏览者最多的视频中只有1个能够清晰地传递反对自残行为的态度。
帕斯提纳克同时透露,尽管一些儿童自残的目的是获得人们的注意,或有助于处理负面情绪。“做出自残行为主要是为了寻求刺激或镇定,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用生理上的痛感来治疗情绪上的苦闷。”
帕斯提纳克还提醒人们,这种自我攻击行为似乎可以理解为“战斗-逃跑”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就像一面警示牌,提示人们眼前的年轻人可能正受到抑郁或焦虑的困扰。
儿童期恐惧又称为儿童恐惧障碍,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中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焦虑达到异常程度。
儿童期恐惧在初入园的小班幼儿中比较普遍,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弱,生活经验的相对不足,导致他们对引起恐惧的事物或现象缺乏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产生恐惧:如不熟悉的环境、陌生人,毛茸茸的玩具、柔软的棉花、会爆炸的气球等;另外,一些经历也会加深孩子的不愉快情绪导致产生恐惧心理,如生病时去医院打针挂水后看到穿白大褂的就会哭闹,看电视时看见警匪枪战后听到警察这个称呼就会惴惴不安,听成人说起玩火导致火灾造成烧毁房屋、人员的严重后果后牢记在心,以后听到类似消防车的警报声就会紧张甚至发抖……
应对策略:恐惧心理是人类的正常生理反应,但对于幼儿常见的恐惧心理我们也不能熟视无睹,而应在他可能产生恐惧的时候陪伴他、安慰他、引导他,想方设法帮助幼儿克服恐惧,走出心理阴影。可以从以下几处入手:
1.提高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新生入园后安排幼儿参观校园环境,开展有趣的集体活动引发孩子对新环境的好奇心和兴趣,教给孩子具体的生活、学习技能,引导幼儿合理应对在新环境中遇到的问题。
2.重建科学的认知:儿童因为对事物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恐惧时,我们应该通过细致、耐心的讲解引导孩子重新建立正确、科学的认知,帮助孩子了解事情的真相,克服恐惧心理。很多新入园的小班幼儿看见保健医生和保安叔叔都会产生紧张心理,他们错误地认为:保健医生会给他们打针,保安叔叔会像警察抓坏人一样在自己不乖的时候把自己带走。改变他们的错误认识可以通过谈话引导幼儿每天来园时观察保健医生、保安叔叔的灿烂笑脸,感受他们的善意和关怀;可以利用孩子不舒服或遇到困难的契机,主动寻求他们的帮助,引导孩子认识他们的工作;还可以邀请保健医生、保安叔叔到班级和孩子们一起参加有趣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幼儿对他们的了解……
3.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建立安全感。幼儿入园以后,大都喜欢模仿老师,对老师也是言听计从,可见老师的言行举止会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更要自我表率,以身作则,用实际言行告诉孩子什么应该怕,什么不应该怕,不能因为孩子一时的调皮捣蛋而用恐吓的话语刺激孩子,更不能用孩子恐惧的对象来恫吓孩子,而应加强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指导,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培养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儿童期心理卫生的防御重点》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卫生保健知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