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乐观宝宝的4个“关键”

04-15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培养乐观宝宝的4个“关键”》,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在家人眼里,5岁的甜甜是个“爱生气宝宝”。什么事都得顺着她,稍有不如意,她就会强烈对抗。例如,晚饭她不想喝粥,非要喝饮料,妈妈劝她吃完饭再喝,她就大哭,连饭也不吃了;周末下大雨,公园去不了,甜甜马上就生气了,得花很长时间、费很多口舌才能把她哄高兴;外出玩得正开心的时候,若是哪位叔叔阿姨跟甜甜开个玩笑,她就可能情绪大变,又哭又闹,不依不饶。妈妈真不明白,女儿为什么这么小心眼,她是不是太敏感了?怎么才能让她变得开朗乐观呢?影响乐观的“关键事件”大人和孩子都会遇到挫折,只不过善于渲染心事的成人会把自己的困难描述为“风风雨雨的波折”,而不善于传达心情的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常常被成人忽略为“鸡毛蒜皮的琐事”。其实将心比心,成人的心已经被岁月磨出了老茧,孩子的心是迎春萌发的蓓蕾,怎么禁得起秋风、夏雨和冬寒呢?在日常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可能挫败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情绪低落,心里痛苦,甚至悲观失望。下面一些孩提之事都足以摧残脆弱的童心,需要父母给予温情的关注和理性的教育。★由身体素质带来的挫折长期体弱多病的孩子总是被疾病困扰着,许多游戏和快乐的事情都不能充分地参与,孩子会很有挫败感。因此,加强营养保健、生活照顾、锻炼身体,是孩子抵抗挫折、建立乐观的基本保证。★由父母带来的挫折父母不经意间也会让孩子品尝挫折感:为了安全起见,限制孩子活动的自由;为了训练孩子乖巧听话,忽略了他的心理需求;孩子做错了事,过于严厉地批评他;当着众人的面否定孩子,伤了他的自尊心;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使他无力企及;因孩子做事不成功而责备他;表扬其他孩子使自己的孩子感受到冷落;父母自己的心情不好,对孩子莫名其妙地发火等等。★由同伴带来的挫折同伴掌握某种技能而自己没有掌握;想与同伴交往却遭到拒绝;与同伴发生争执而处于下风;同伴之间“拉帮结派”而自己被排斥;被攻击性较强的同伴欺负;同伴无意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侵犯等等。★由老师带来的挫折老师关注个别孩子的特殊需要,而自己没有得到这种特殊待遇;老师不公正的批评和责备;老师表扬了其他孩子而自己没有得到肯定;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忽冷忽热;想与老师交流,老师却心不在焉或者不耐烦等等。★由玩具和游戏等个人生活带来的挫折孩子的求知欲很强,遇到新奇的事物和活动就想探个究竟,却无奈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生活经验不足,不能熟练地操作玩具和游戏,于是产生挫折感;在生活照顾上,孩子很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有时是父母不让做,有时是自己做不好,于是沮丧、灰心在所难免。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孩子遇到的所有困难和挫折,但如果父母能带领孩子顺利地认识和解决诸如上述的一个又一个“关键事件”,孩子的乐观品质就会慢慢建立起来。培养乐观的“关键年龄”乐观是指面临困难精神愉快、充满信心的状态。对于孩子来说,与乐观相关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够依赖想象力和对未来的展望,忍受眼前的不适应;听得懂和相信大人的劝告,调整自己的需要;在情绪与理智的较量中,能够较为成功地摆脱情绪的控制;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这些心理素质在4岁左右逐渐健全,4岁是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心理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实验者告诉孩子们桌上有各种点心和玩具,想要得到喜欢的东西必须等实验者回来,如果不能等待可以呼叫实验者,但他只能得到他不大喜欢的东西。结果,平均年龄为4岁半以上的孩子,大多能等待很长时间,而4岁以下的孩子很少有坚持到底的成功者,是因为首先他很难理解实验者所做的承诺,其次他不能完备地想象出实验者归来对自己的意义,所以他们更可能身不由己地在困难面前“屈服”。其他同类的实验都证明,正常情况下,健康成长的4岁幼儿具备了面临困难培养乐观品质的条件。抓住乐观的“关键能力”虽然4岁是孩子发展乐观品质的关键年龄,但这并不意味着到了4岁,孩子的乐观就必然到来,这与他4岁左右是否具备一个关键能力有关——延迟满足能力。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利益而延缓目前需要,在困难面前克制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现。除了一些特殊状况需要即时满足以外,一般情况下父母都可以采用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例如孩子大声呼叫父母做某件事,在排除安全顾虑以后,父母可以远远地答应着,但并不马上过来,等一会儿过来了,明明知道孩子想要什么,还要问问什么事儿,等孩子说清楚了再与孩子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的忍耐心就是这么一分一秒在等待中增强的,而等待之后必然有结果也使孩子对克服困难有了信心和想象力。特别提醒:使用延迟满足策略时,要注意避免“过”和“不及”两个极端。◎“过分延迟满足”:即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忽略,把孩子的等待时间拉得过长,以至挫伤了他的信心和信任。◎“有求必应”:长期被这种策略调教出来的孩子耐心比较脆弱,一个小小的“不幸”就有可能使他情绪波动剧烈。可见,把握好延迟满足的时间,是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关键策略。造就乐观的“关键方法”★提供具有适度挑战的游戏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选择难易适度的游戏,注意难度不要跨度太大。例如有一种游戏是“钓鱼”,是用磁铁相吸的原理锻炼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先观察孩子能够钓着鱼的基数,然后鼓励孩子每次多钓出一两条鱼,或者渐渐加长鱼线的长度,让孩子耐心地对付晃动摇摆的鱼线,可以让孩子对自己说:“我一定能钓好多鱼。”自信和乐观便在与“鱼”的较量中建立了。★训练应对挫折的技能很多情况下孩子是因缺乏经验和技能而失望、泄气,父母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即可,当然这里不包括太“专业化”的专门技能训练,例如学艺和英语的考级,而是指孩子平常遇到的生活、游戏和社交等普通技能,因为单项技能训练并不能让孩子应对复杂多变的困境。★不取代和迁就,也不训斥或体罚看到孩子因遭遇困难而沮丧,父母往往会要么代替孩子完成任务,要么完全迁就孩子放弃努力,有的父母则厉声批评孩子甚至体罚,这两种极端行为都使孩子无法形成自信和乐观。正确的做法是提供鼓励的话语和一点点的技术支持,鼓励孩子坚持到底,体验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不向孩子宣泄自己的“垃圾情绪”有的父母在外面受了“窝囊气”,回来便对孩子发“无名火”。这种情况特别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和乐观,因为孩子会把父母的恼火归咎为自己的错误,但他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于是只好全盘否定自己。长久下去容易让孩子自责、退缩,并蔓延为隐约却牢固的消极心理氛围,淹没孩子乐观的笑容。因此,父母在遭遇困难时能否乐观面对,对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至关重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培养乐观宝宝三大关键


导读:很多情况下孩子是因缺乏经验和技能而失望、泄气,父母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即可,当然这里不包括太“专业化”的专门技能训练,例如学艺和英语的考级,而是指孩子平常遇到的生活、游戏和社交等普通技能,因为单项技能训练并不能让孩子应对复杂多变的困境。

1、培养乐观的“关键年龄”

乐观是指面临困难精神愉快、充满信心的状态。对于孩子来说,与乐观相关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够依赖想象力和对未来的展望,忍受眼前的不适应;听得懂和相信大人的劝告,调整自己的需要;在情绪与理智的较量中,能够较为成功地摆脱情绪的控制;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这些心理素质在4岁左右逐渐健全,4岁是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最佳时期。

有一个心理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实验者告诉孩子们桌上有各种点心和玩具,想要得到喜欢的东西必须等实验者回来,如果不能等待可以呼叫实验者,但他只能得到他不大喜欢的东西。结果,平均年龄为4岁半以上的孩子,大多能等待很长时间,而4岁以下的孩子很少有坚持到底的成功者,是因为首先他很难理解实验者所做的承诺,其次他不能完备地想象出实验者归来对自己的意义,所以他们更可能身不由己地在困难面前“屈服”。其他同类的实验都证明,正常情况下,健康成长的4岁幼儿具备了面临困难培养乐观品质的条件。

2、抓住乐观的“关键能力”

虽然4岁是孩子发展乐观品质的关键年龄,但这并不意味着到了4岁,孩子的乐观就必然到来,这与他4岁左右是否具备一个关键能力有关——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利益而延缓目前需要,在困难面前克制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现。除了一些特殊状况需要即时满足以外,一般情况下父母都可以采用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例如孩子大声呼叫父母做某件事,在排除安全顾虑以后,父母可以远远地答应着,但并不马上过来,等一会儿过来了,明明知道孩子想要什么,还要问问什么事儿,等孩子说清楚了再与孩子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的忍耐心就是这么一分一秒在等待中增强的,而等待之后必然有结果也使孩子对克服困难有了信心和想象力。

特别提醒:使用延迟满足策略时,要注意避免“过”和“不及”两个极端。

◎“过分延迟满足”:即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忽略,把孩子的等待时间拉得过长,以至挫伤了他的信心和信任。

◎“有求必应”:长期被这种策略调教出来的孩子耐心比较脆弱,一个小小的“不幸”就有可能使他情绪波动剧烈。

可见,把握好延迟满足的时间,是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关键策略。

3、造就乐观的“关键方法”

★提供具有适度挑战的游戏

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选择难易适度的游戏,注意难度不要跨度太大。例如有一种游戏是“钓鱼”,是用磁铁相吸的原理锻炼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先观察孩子能够钓着鱼的基数,然后鼓励孩子每次多钓出一两条鱼,或者渐渐加长鱼线的长度,让孩子耐心地对付晃动摇摆的鱼线,可以让孩子对自己说:“我一定能钓好多鱼。”自信和乐观便在与“鱼”的较量中建立了。

★训练应对挫折的技能

很多情况下孩子是因缺乏经验和技能而失望、泄气,父母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即可,当然这里不包括太“专业化”的专门技能训练,例如学艺和英语的考级,而是指孩子平常遇到的生活、游戏和社交等普通技能,因为单项技能训练并不能让孩子应对复杂多变的困境。

★不取代和迁就,也不训斥或体罚

看到孩子因遭遇困难而沮丧,父母往往会要么代替孩子完成任务,要么完全迁就孩子放弃努力,有的父母则厉声批评孩子甚至体罚,这两种极端行为都使孩子无法形成自信和乐观。正确的做法是提供鼓励的话语和一点点的技术支持,鼓励孩子坚持到底,体验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

★不向孩子宣泄自己的“垃圾情绪”

有的父母在外面受了“窝囊气”,回来便对孩子发“无名火”。这种情况特别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和乐观,因为孩子会把父母的恼火归咎为自己的错误,但他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于是只好全盘否定自己。长久下去容易让孩子自责、退缩,并蔓延为隐约却牢固的消极心理氛围,淹没孩子乐观的笑容。因此,父母在遭遇困难时能否乐观面对,对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至关重要。

造就乐观宝宝的“关键方法”


★提供具有适度挑战的游戏

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选择难易适度的游戏,注意难度不要跨度太大。例如有一种游戏是“钓鱼”,是用磁铁相吸的原理锻炼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先观察孩子能够钓着鱼的基数,然后鼓励孩子每次多钓出一两条鱼,或者渐渐加长鱼线的长度,让孩子耐心地对付晃动摇摆的鱼线,可以让孩子对自己说:“我一定能钓好多鱼。”自信和乐观便在与“鱼”的较量中建立了。

★训练应对挫折的技能

很多情况下孩子是因缺乏经验和技能而失望、泄气,父母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即可,当然这里不包括太“专业化”的专门技能训练,例如学艺和英语的考级,而是指孩子平常遇到的生活、游戏和社交等普通技能,因为单项技能训练并不能让孩子应对复杂多变的困境。

★不取代和迁就,也不训斥或体罚

看到孩子因遭遇困难而沮丧,父母往往会要么代替孩子完成任务,要么完全迁就孩子放弃努力,有的父母则厉声批评孩子甚至体罚,这两种极端行为都使孩子无法形成自信和乐观。正确的做法是提供鼓励的话语和一点点的技术支持,鼓励孩子坚持到底,体验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

★不向孩子宣泄自己的“垃圾情绪”

有的父母在外面受了“窝囊气”,回来便对孩子发“无名火”。这种情况特别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和乐观,因为孩子会把父母的恼火归咎为自己的错误,但他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于是只好全盘否定自己。长久下去容易让孩子自责、退缩,并蔓延为隐约却牢固的消极心理氛围,淹没孩子乐观的笑容。因此,父母在遭遇困难时能否乐观面对,对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至关重要。

乐观宝宝需具备的“关键能力”


虽然4岁是孩子发展乐观品质的关键年龄,但这并不意味着到了4岁,孩子的乐观就必然到来,这与他4岁左右是否具备一个关键能力有关——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利益而延缓目前需要,在困难面前克制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现。除了一些特殊状况需要即时满足以外,一般情况下父母都可以采用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例如孩子大声呼叫父母做某件事,在排除安全顾虑以后,父母可以远远地答应着,但并不马上过来,等一会儿过来了,明明知道孩子想要什么,还要问问什么事儿,等孩子说清楚了再与孩子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的忍耐心就是这么一分一秒在等待中增强的,而等待之后必然有结果也使孩子对克服困难有了信心和想象力。

特别提醒:使用延迟满足策略时,要注意避免“过”和“不及”两个极端。

1.“过分延迟满足”:即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忽略,把孩子的等待时间拉得过长,以至挫伤了他的信心和信任。

2.“有求必应”:长期被这种策略调教出来的孩子耐心比较脆弱,一个小小的“不幸”就有可能使他情绪波动剧烈。

可见,把握好延迟满足的时间,是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关键策略。

培养宝宝乐观的性格


培养宝宝乐观的性格

中国的爸爸妈妈热爱子女,望子成龙远远超过西方,做爸爸妈妈的有极强的牺牲精神来养儿育女,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一.如何培养宝宝快乐的性格

奠定宝宝良好的性格基础,需要统筹安排,“综合治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有些爸爸妈妈向有关的宝宝教育专家咨询:“我的宝宝特别任性、不听话怎么办?”“我的宝宝非常胆小,爱哭,不说话,上幼儿园尿尿都不敢说,就尿在裤子里怎么办?”对于这样的提问,宝宝教育专家只好苦笑,不知怎样回答。因为宝宝的弱点,他性格中的“结”,不是有一把现成的钥匙能打开的;性格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方法就能使宝宝发生突变的。

培养优良性格,还要老老实实地,及早地,长时间地,从根本上抓起,即使宝宝已经有了不良的性格习惯,也要老老实实地从根本上改变养成不良性格的诸多因素,创造新的条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比如几个月,半年、1年、2年或更长),抹掉坏的性格,重新养成好的性格、好习惯。我们一定要牢记:培养人的优良性格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也没有神奇的”单方’’和“特效药”。什么是从根本上抓起呢?重要的是爸爸妈妈要学会正确地、科学地爱宝宝,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宝宝性格影响最早、最深、最强、最经常的因素是爸爸妈妈的爱,爱是非常强大的力量,足以调动宝宝全部的心理活动,决定他们的状况和倾向。但不是每一位爸爸妈妈都知道应该如何来爱自己的宝宝,正确的爱是宝宝良好性格的阳光雨露,错误的妈妈与宝宝关系则是宝宝灵魂的腐蚀剂。怎样爱宝宝,大有学问呢!妈妈与宝宝关系有两种,即有两种不同的爱。

其一我们命名为“教育爱”,它的特点是:①有教子成才的理想、目标和信念;②讲究爱子的态度、原则和方法;③在满足宝宝必要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宝宝精神生活和情趣;④建立起民主的,相互关心的“双向”爱的关系。

而另一种爱,可以叫“血缘爱”,它的特点正好与教育爱相反,是盲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亲人心理需要的爱,不讲究爱的态度、原则和方法,主要是设法满足宝宝物质生活的需求和欲望,又是建立所谓“水往下流”的“单向”的爱。这种爱表现为爸爸妈妈有高尚的牺牲精神,但是,它毕竟是朴素的、低级的、有待升华的爱。

如果爱你的子女只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正如高尔基批评过的:“这是连母鸡都会的”,自然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来。

教育爱的内容极其丰富,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讲清楚。今天我们着重讨论对宝宝性格习惯产生直接影响的爱子态度和方法问题,也谈防止和克服种种溺爱问题。因为爱子态度牵动着宝宝表现的最敏感的神经,能控制宝宝的情绪、意识和行为,久之必然养成宝宝的性格。对性格还不定型的宝宝,往往爸爸妈妈温存平静,宝宝就恬静愉快;爸爸妈妈暴躁发怒,宝宝则胆怯害怕;爸爸妈妈严肃认真,宝宝就顺服听话;爸爸妈妈喜气洋洋,宝宝则浮躁而失去自制;爸爸妈妈娇惯溺爱,宝宝则吵闹折腾……总之,如果说爸爸妈妈的爱子态度是气温的话,宝宝的表现就是温度计的水银柱;又可以说宝宝的表现是爸爸妈妈,祖父母们爱子态度的一面镜子。所以要十分讲究爱子态度。教育爱的态度一般应做到如下的几个方面:

(1)建立快乐、安静的家庭气氛。要有劳动、学习的愉悦情绪,有教育者文明礼貌,以身作则的优良模范,即反对死气沉沉,也不要热闹非凡,两者都不利于宝宝的快乐活泼和稳定的情绪。教育者对宝宝的态度都要做到“和蔼可亲,严肃认真”8个大字。“爱态”的表现往往随着宝宝年龄有所区别:对8个月以内的宝宝可爱而外露,引逗其有天真快乐反应;对半岁以后的宝宝要爱而不露,多伴随认真和平静,使他集中注意,爱发音、说话。而对三四岁以后的宝宝是热烈的爱不便轻易外露,多给予平等、尊重、礼貌的交往,也要求宝宝尊重、礼貌地对待大人。掌握好以上分寸是非常重要的,宝宝最初的不听话,往往是破坏了以上分寸的结果。

惯坏的宝宝一般从半岁以后开始。常常见半岁以上的宝宝在保姆面前愉快地坐着玩,听老奶奶讲故事,看老奶奶择菜、做饭,还不时“嗯、嗯”的搭话,可是等妈妈一下班回家,由于妈妈过分外露热烈的爱,满面春风,笑容可掬,从那时起宝宝就吵闹没完了。这完全是教育者“爱态”不当所造成的,发展下去,宝宝就宠坏了,宝宝不能控制自己,总要等到打骂一顿,才“老实”几分钟,性格就扭曲了。

(2)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爸爸妈妈要善于自控,做到3个“表里不一”。一是心里把他当宝宝,表面把他当大人,这样,宝宝就不会“以小卖小”,故意撒娇,人格、语言行为都能健康地成长,又不失天真活泼。二是心里万分疼爱,表面要作平静,并鼓励和表扬宝宝关心成人,这样的宝宝不自私,以爱人为乐,爱人为荣。三是心里非常关切,表面装得大意,不要老是问寒问暖,怕宝宝累了,饿了,摔了,冷了等,有时应该偷偷地观察宝宝,在他不知不觉中照料。这样的宝宝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任性娇气,独立性较强。

妈妈与宝宝关系中应完全避免3种不良态度和方法,以保证宝宝性格健康地成长:

1、严禁把宝宝当玩具和笑料。常常看见许多小青年围着一个宝宝,疯疯颠颠地没有分寸地逗着玩,往往把宝宝吓哭了,把宝宝羞得脸红,这会严重摧残宝宝的心理健康,形成胆小、内向、自卑、不会交往的不良性格。宝宝是很怕羞辱的,他稚嫩的心容易受到伤害。我们自身也有深刻的体验。人们只知道在生活上照料宝宝,因一次不慎可能着凉,会得感冒、肺炎;但人们从来不懂得,宝宝精神发育因一次不慎,会留下性格的伤痕,而且这种伤痕是难以弥合的伤口!

2、避免把宝宝当“出气筒”打骂。打骂宝宝从另一方面伤害宝宝的自尊心,它必然使宝宝要么懦弱,屈从,无责任心;要么倔强、任性、学会粗暴,并产生仇视心理。这与培养同情心,关心人的性格是背道而驰的。常受打骂,还会养成自暴自弃,自甘落后的不良性格。那么,在宝宝犯了严重错误或有危险举动时,是不是也不能打骂呢?是的,不能打骂,却要表示生气、愤怒,斥责或冷淡。仍然要尊重人格,在不使他感受侮辱和屈辱的前提下,令他觉得有错误和有责任就适宜了,要使他心中难受和自责。

3、禁止数落宝宝的缺点和弱点,尤其要严禁在他人面前数落宝宝。经常受数落的宝宝开始或是感到害羞,或是因缺点感到光荣,洋洋自得地使大家注意他。而后他的耳朵磨起了茧,对缺点习以为常了,最后产生了“认同”,缺点越来越发展。这样的宝宝性格中决无上进心、自信心的品质,只会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爱子态度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宝宝,真正把宝宝当“小朋友”对待,既平等,严格而又有礼貌。接受如此尊重的宝宝都是快乐、上进、自信,有礼貌而且独立性很强的人。

(3)怎样尊重宝宝

爸爸妈妈既是爸爸妈妈,又是朋友,两个大一点的女孩又上学,又帮爸爸妈妈劳动,家里的事也都七嘴八舌参加讨论,无话不说。吃过晚饭以后,爸爸妈妈和宝宝们说说笑笑讲故事,最后妈妈说:“宝宝们,不早了,该睡觉了,晚安!”宝宝们也说爸爸妈妈晚安后愉快地爬上阁楼去了。有一天二女儿劳拉忽发奇想地问妈妈:“妈妈,你以前是怎样爱上爸爸的,你和爸爸是怎样恋爱的?”在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袭击面前,妈妈没有丝毫慌张,她仍然认真而平静地一边做事一边搭话,说:“噢,你问这事呀,那时爸爸妈妈很年轻,爸爸妈妈都很漂亮是吗?我们两家住得很近,常常在一起玩,慢慢有了感情了。有一天,爸爸约我到森林去打猎,我高兴地答应了,爸爸背着猎枪可神气呢,在森林里转悠,爸爸一枪打一只野兔,一枪又打一只山鸡,我们还生起火来,烧野味吃呢,味道真香,真好吃。我们野餐以后就唱起歌来,跳起舞来,一直玩到很晚才回家,我们感情更深了,更相爱了,就这样,是吗,劳拉。”你看,妈妈是这样尊重宝宝,像讲故事一样回答女儿好奇的提问,像朋友谈心一般,使女儿沉浸在幸福的想象之中,更爱爸爸妈妈,又朦胧地懂得恋爱是怎么回事。但是,假如这个问题发生在一个普通中国妈妈的身上会怎样呢?当天真的宝宝问妈妈以前是怎样谈恋爱的,首先妈妈自己就脸红了,接着就羞辱宝宝:“这么小就问谈恋爱的事,真不害臊?” 还用手指头按眼皮羞她。或者有的妈妈就训斥宝宝:“走开,宝宝问这样的事,没出息!”,如果宝宝受到如此奚落,那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他受到侮辱以后再也不可能对妈妈说知心话了,他的快乐天真至少在爸爸妈妈面前就此结束,到了少年期就“闭锁”心灵的秘密,两代人的代沟即开始形成。

二.让宝宝永远快乐的建议

作为成年人,我们时常感到快乐是难以捉摸的。阳光般的性情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但专家们认为,这绝对离不开良好的外界环境的培养。这里指的外界环境并不意味着金钱,金钱换不来宝宝真正的快乐。有关研究的专家发现,快乐的人们通常都有如下一些共同特点:乐观的世界观,亲密的家庭关系,善解人意,众多好友,坚信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等。对于新手爸爸妈妈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我如何做才能让宝宝拥有以上这些特质呢?” 有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完全接受宝宝的个性,不要试图按照爸爸妈妈的希望改造宝宝,比如说他是个文静的宝宝,爸爸妈妈就不要试图把他变成一个活泼的宝宝。爸爸妈妈应该关心宝宝的需求,重视宝宝的胆怯,用心倾听宝宝对你说的话。最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宝宝从小就知道,爸爸妈妈是无条件地爱他。

以上这些原则十分重要,而以下列举的10个具体建议,可帮助爸爸妈妈找到合适的方法,引导宝宝将来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1)家庭传统意味着快乐“长久”。无论是每天共进晚餐,还是每年一起庆祝生日或是节日,对一个家庭而言,没有什么比建立家庭传统更有价值的了。过春节时的饺子、鞭炮,或是过生日时的蛋糕、蜡烛,这些传统都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赋予宝宝生活的意义,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教给宝宝“长久”的含义。同样珍贵的是每个家庭独特的小传统,例如每个周末全家外出晚餐,每个月末全家一起看一场宝宝电影等,这些熟悉而亲密的传统习惯会带给宝宝强烈的安全感。

(2)歌唱的鸟儿最快乐。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点儿也不错。

在古代,西方人坚信音乐可以医治一个人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而在现代,宝宝医学研究发现,给患病的宝宝听他们喜爱的歌曲,可以减轻他们的疼痛症状。成年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听一首好歌,有时会让人精神振奋,身心舒展。而对宝宝来说,每当全家一起唱一首他喜爱的宝宝歌曲,他都会很快乐。

(3)快乐也可以放大。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至少教给宝宝两件事情。例如:爸爸妈妈积极和宝宝一起参加幼儿园的运动会,或者积极参与宝宝的社区汇演,宝宝会意识到爸爸妈妈对他的重视,这会大大增强他的自信心。同时,爸爸妈妈的参与也教给宝宝“社会”的基本含义。它让宝宝感到自己也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它对别人作出贡献。有关的研究专家表明,奉献和快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让宝宝参加社区大扫除,或是探视社区孤老,即使是宝宝也会从中发掘付出的快乐。

(4)再见吧,负面评论。成人们时常对各种人与事进行评论,其中不乏负面的东西。例如,爸爸妈妈评论宝宝幼儿园的园长很无能,或者宝宝医院医生很马虎等。爸爸妈妈也许不会意识到这些评论对宝宝产生的影响。但事实上,它们会让宝宝渐渐丧失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从而失去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宝宝是不会快乐的。爸爸妈妈应该让宝宝觉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们本质上都是好人。让宝宝在快乐的环境下成长,享受到爱的阳光。

(5)兴趣爱好是永远的快乐。有关的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对于宝宝而言,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例如:集邮、绘画等,让他投入其中,会让他很快乐。但这里的投入并非指给宝宝安排满满的绘画课程或者舞蹈练习等,因为那样只会让宝宝失去兴趣,失去从中得到的快乐。而兴趣爱好,也不一定是指某一种技能,例如:集邮、拼图等,它们并不是某种竞技,却同样可以开发宝宝的智力,更能让宝宝学会投入的快乐。

(6)花开落叶是快乐。生活在现今的高科技时代,成人们常常忘了亲近大自然。对宝宝来说,大自然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无论是雨雪、白云,还是花开、叶落,都可以从中发掘到很多快乐。亲近自然还可以培养宝宝的各项感官能力、观察能力、反应能力。

(7)小动物带来的……爸爸妈妈经常犹豫是否该让宝宝饲养小动物,例如:兔子、金鱼、小猫、小狗,因为它们需要时间和精力。即使宝宝保证自己会全力照料小动物,通常大部分工作还是要由爸爸妈妈来完成。不过,有关的专家研究发现,花工夫饲养小动物是值得的。因为,当宝宝感到担忧或害怕时,小动物的陪伴会让他们更觉安心。宝宝从饲养的小动物身上可以学到忠诚、共鸣、依恋等情感。有关研究的专家还认为,通过饲养小动物,宝宝学会体贴和照顾他人,感觉自己有价值,有成就感。

(8)温馨的家是快乐的田园。建议把家变得更温馨,看来是个小问题,但对宝宝而言,这却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里乱七八糟,宝宝会不希望小朋友来家里玩。另外,井井有条的家会给宝宝带来平和与满足。需要注意的是,温馨不代表干净过头,因为,舒适是快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干净过头只会给宝宝带来束缚。

(9)吃得开心可以更健康。

作为成年人,爸爸妈妈会注意饮食健康和饮食习惯,但是,宝宝通常没有这些概念。所以,爸爸妈妈要为宝宝及早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包括全家坐下一起用餐,选择健康营养的食物等。

(10)运动的感觉真棒。有关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宝宝的心理健康。健康强壮、体力充沛才能带给宝宝良好的自我感觉,让宝宝快乐。另外,对宝宝来说,跑、跳、游泳、骑车等体育运动本身就十分有趣,而这不恰恰就是快乐的源泉吗?

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六个策略


策略一: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一个充满了打骂声的家庭,是很难培养出快乐的孩子。妈妈体贴入微的照顾、温柔的皮肤接触与抚摸、慈爱的情感,能够引起孩子的安全依恋感,再加上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定时定量的饮食,起床、睡眠的调节适当,身体活动动静搭配合理,各种合理要求能得到满足。这是使孩子产生良好情绪的基础。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表达情绪的榜样。父母要合理地、自然地显示个人的喜怒哀乐,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分的悲伤、压抑或愤怒。父母能自由地表达情绪,儿童会受到感染,假如父母的不愉快或愤怒,事因与孩子有关,应明白地让孩子知道,以免孩子误认为父母的愤怒是因他们犯错误而引起的。对孩子的爱也应稳定、持久,不能在父母高兴时对孩子过分溺爱,在心情烦躁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策略二:利用游戏来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

游戏时是培养乐观孩子的好时机。父母应让孩子多和热情大方的小伙伴接触,在愉快的创造活动中建立友谊,如小伙伴们一起在玩耍中互相熟识,这对孩子生活处理能力的大小、自我表现能力强弱有很大关系。在建立了朋友关系后,就具备了朋友的共同目标,从而也为结成快乐的小伙伴和愉快的集体创造了条件。孩子在玩耍中可能会弄脏衣物,父母可温和提示,不要因此在孩子玩兴很浓时无理地训斥、责骂孩子,也不要强行责令孩子停止游戏,甚至禁止小伙伴间的往来,否则会使孩子产生不满、压抑的情绪。适应性差和有逃避性的孩子,要先让孩子接触较安全的陌生环境和态度友善的陌生人,以后逐步接触较复杂的环境和各种态度的人,接触的时间和次数也应逐步增加。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可让孩子单独接触新的环境,让他们学会与不同的人融洽相处,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并要不断鼓励他如此坚持下去,孩子在开朗乐观的素质就会逐渐形成。

策略三: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时及时予以表扬。

来自父母和朋友的肯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研究表明,自信的孩子比自卑的孩子更乐观,有更强的适应社会能力。父母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更不能随意在别人面前议论孩子的缺点,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孩子的缺点,要采用少打骂,多鼓励,坚持教育疏导的方法,不能用威胁、恐吓、打骂等粗暴的方法。

策略四:培养广泛的爱好。

开朗乐观的孩子心中的快乐源自各个方面,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他就很难保持长久快乐。培养多种爱好可使孩子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由此他也必然更为快乐。这以孩子自愿为前提,强压孩子进入各种兴趣班学习并不能真正达到目的。

策略五:倾听孩子的倾诉,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当孩子内心感到不安,希望向你诉说时,不要置之不理。应该放下手头的工作,坐下来认真地听他诉说。假如孩子表示对某一些事情感到不安或不高兴,可以告诉他,此种感受是正常的,任何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会经历这些事情。让孩子知道,你的反应和他一样。用讲故事的办法告诉孩子,即使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万事称心如意,但他们大多能很快从失意中重新奋起,并把一时的沮丧丢在脑后。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着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的能力,如参加体育运动、游戏、公益活动等等,培养豁达的心态对孩子将来踏入社会是非常有益的。

策略六:让孩子学会珍惜,有感恩的心。

对孩子不可有求必应,过分优裕的生活会让孩子不懂珍惜,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自我满足,贪心会导致不快乐的情绪滋长。相反,那些学会珍惜,过着普通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他们就会玩得很高兴。学会珍惜,有感恩的心,也利于成为一个懂得珍惜亲情,孝顺父母的人。

5个关键事件影响宝宝快乐童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密切,但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不容乐观。眼下的中小学生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与外界的接触很少,交往的范围狭窄,精神世界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心理孤儿”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心理孤儿”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怯于交往、难于融入社会生活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的现象。

“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件,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如此,忽视了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有的父母为了工作事业,无暇顾及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

另外,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的心理问题也相当严重。据中国家庭调查,家庭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或是家庭经济负担重,父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不健康心理。

再则,现在家庭居住条件普遍改善了,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围,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减少“心理孤儿”现象的对策

作为父母要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处理事情。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诚的朋友。据调查分析,中小学生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而不喜欢“牧师式”、“师徒式”的父母亲。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

另外,学校应与家庭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系薄”,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影响快乐宝宝快乐童年的5个“关键事件”

大人和孩子都会遇到挫折,只不过善于渲染心事的成人会把自己的困难描述为“风风雨雨的波折”,而不善于传达心情的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常常被成人忽略为“鸡毛蒜皮的琐事”。其实将心比心,成人的心已经被岁月磨出了老茧,孩子的心是迎春萌发的蓓蕾,怎么禁得起秋风、夏雨和冬寒呢?

在日常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可能挫败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情绪低落,心里痛苦,甚至悲观失望。下面一些孩提之事都足以摧残脆弱的童心,需要父母给予温情的关注和理性的教育。

1、由身体素质带来的挫折

长期体弱多病的孩子总是被疾病困扰着,许多游戏和快乐的事情都不能充分地参与,孩子会很有挫败感。因此,加强营养保健、生活照顾、锻炼身体,是孩子抵抗挫折、建立乐观的基本保证。

2、由父母带来的挫折

父母不经意间也会让孩子品尝挫折感:为了安全起见,限制孩子活动的自由;为了训练孩子乖巧听话,忽略了他的心理需求;孩子做错了事,过于严厉地批评他;当着众人的面否定孩子,伤了他的自尊心;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使他无力企及;因孩子做事不成功而责备他;表扬其他孩子使自己的孩子感受到冷落;父母自己的心情不好,对孩子莫名其妙地发火等等。

3、由同伴带来的挫折

同伴掌握某种技能而自己没有掌握;想与同伴交往却遭到拒绝;与同伴发生争执而处于下风;同伴之间“拉帮结派”而自己被排斥;被攻击性较强的同伴欺负;同伴无意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侵犯等等。

4、由老师带来的挫折

老师关注个别孩子的特殊需要,而自己没有得到这种特殊待遇;老师不公正的批评和责备;老师表扬了其他孩子而自己没有得到肯定;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忽冷忽热;想与老师交流,老师却心不在焉或者不耐烦等等。

5、由玩具和游戏等个人生活带来的挫折

孩子的求知欲很强,遇到新奇的事物和活动就想探个究竟,却无奈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生活经验不足,不能熟练地操作玩具和游戏,于是产生挫折感;在生活照顾上,孩子很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有时是父母不让做,有时是自己做不好,于是沮丧、灰心在所难免。

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孩子遇到的所有困难和挫折,但如果父母能带领孩子顺利地认识和解决诸如上述的一个又一个“关键事件”,孩子的乐观品质就会慢慢建立起来。

家园共育《培养乐观宝宝的4个“关键”》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孩的兴趣培养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