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课件精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汇总六篇

07-03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有了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样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轻装上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怎么写好一份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月度课件精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汇总六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和爱养花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高尚情趣。

2、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给课文列写作提纲。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后四个段落。

教材重点

课文的第四到第七段叙述了养花的种种乐趣,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重点所在。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亲自参加养花实践的不多,因而对课文中作者从养花感受到的乐趣很难体会,不容易领会文章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在教学本课前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养花的劳动实践,也可让一些经常养花的同学谈谈养花的体会,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患情。

2、教学用小黑板;

3、课文录音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人

1、板书课题:养花

2、启发导入。

养花是一件高雅而有趣味的事。你养过花吗?有些什么感受呢?

(指名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写的《养花》一文,跟作者一起来体会养花的乐趣。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轻声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

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循环、砸、倾盆大雨、菊秧乐趣调节

三年五载音乐调动满载而归

2、辨析把握字形。

循环置之不理昙花秉烛夜游

3、读读、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计较:争论、较量。不计较指不在乎的意思。

循环:联系课文理解,意思是写一会文章浇一会花,再写一会文章,再侍弄一会花,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反复交替,互相调节。

关切:关心备致。

奇花异草:少见、稀有的名贵花草。奇,不常见;异,特别。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过问。置,放。之,它。理,过问、处理。

三年五载:三五年。载,年。

秉烛夜游:拿着灯烛在夜间游赏。秉,拿。

4、指名分段读课文(第7自然段齐读),说说每段的意思。

小结。

这7个自然段各讲了一个意思,可以单独成段,因此全文可分为六段。

四、讲读第一,二、三段

1、轻声自由读深文第一段。

①思考并讨论: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爱花?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乐趣?

(写养花的目的和爱养花的原因。满是花草,连心爱的小猫也只好上房去玩,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就充分反映出作者爱花,从养花中得到许多乐趣。)

②理解计较,试口头造句。

③这段话中一句一句联系紧密,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试加上一些关联词,连起来说说。

④引读第一段。

(我爱花,所以,但是一一,因为一,还因为,所以)

小结:作者开门见山,在文章的开头就说明了养花的目的。

2、轻声自读第二段。

思考并讨论:

作者养些什么花?为什么?

(作者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原因是:①看着好花病死自己无力救活是件很难过的事。②北京的气候不很好。)

3.默读第三段课文。

①思考讨论。

作者是怎样照管花草的?有什么感受?

(天天照管: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按照花的不同特点培养管理。从养花中增长了知识,获得了乐趣。)

②比较为什么用关切,不用关心。

(作者爱花情深,关心备致,把花看作是自己的好朋友一样。)

③结合句子理解置之不理。

④齐读第三段。

(注意读出对花的深切喜爱以及获得知识后的兴奋、自豪之情。)

⑤小结。

这一段写要养好花就要关切它们,还要摸索养花的门道,通过养花也增长了知识。

4、朗读一、二、三段课文。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造句。

计较

关切

置之不理一一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三段。

2、说说二、二、三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二、讲读弟四段

1、轻声自读课文。

思考并讨论:

A、这段主要写什么?作者从养花劳动中获得怎样的收益体会?结合课文语句加以分析。

(作者通过养花的劳动实践,体会到养花有利于调治腿病,使脑力劳力劳动得到调节,有益于身心,还认识到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的真理,深有感触。)

B、这一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试给课文分层。

(一般可分四层:感谢花草;循环调节,有益身心;抢搬花草,紧张劳累;认识真理,真有意思。)

2、分层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3、小结课文,提示学法。

这一段写作者养花付出的劳动,反映出作者在养花中悟出了真理,无穷乐趣。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思考,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理解了内容和写法,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用上述学法自学课文五、六段

四、读后交流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应点拨归纳

要点;

1、第五段。

写与友人分享养花的快乐。按夸花赏花赠花的顺序写。从骄做、特别喜欢等可看出作者的欣喜、自豪之情。

2、第六段。

写养花也有忧伤时。作者举了夏日暴雨成灾砸伤菊秧的例子。从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可见伤心的程度。

质疑:既然是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写忧伤?

(作者爱花心切,与花共喜忧,为花开而喜,为花伤而忧,正是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五、讲读第七段

1、齐读课文。

思考讨论:

这一段概括说明了什么?与前面六段有什么关系?

(这一段概括了前六段所述内容,总结了养花的乐趣所在,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与前六段是总分关系。)

2.朗读课文。

六、总结课文

1、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2、思考讨论:

围绕中心,课文写了哪几层意思?

(养花目的一养什么花一怎样养花一劳动收益一成果之乐一受灾之忧总结乐趣。)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最后四段课文

八、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二遍。

2.填空。

有有有有有有有

有。既须,又长,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3、给加点字注音。

奏乐调节尽管好转难道三年五载

乐趣调动尽量转动灾难满载而归

4、给《养花》这篇课文列写作提纲。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段课文。

板书设计

养花目的爱花当作乐趣

养什么花好种易活自能奋斗

怎样养花关切照顾摸索门道养花乐趣

劳动收益有益身心领悟真理爱花深情

分享成果赏花赠花特别喜欢

也有伤心菊秧遭砸没有笑容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二】

【想一想】

1、读读这首诗歌,想想我的请求是什么?

提示:

(1)请妈妈放手。妈妈,请放开你/春天一样温暖的手妈妈,亲爱的妈妈/请松开你慈爱的手

(2)请让我经受困难和挫折。让我独个儿在坎坷的路上/磕磕碰碰向前走

(3)请让我自己努力取得胜利。让我踩在坚实的土地上/跟困难和胜利交朋友

2、我请妈妈放开手想去干什么?

提示:

(1)我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挫折,战胜困难。别担心我会跌跤/即使摔破细嫩的皮肉/我也不会拉着你的衣角哭泣/在风雨里浑身发抖。

(2)我要战胜挫折,担起重任,走过艰难的路。妈妈,请相信我/我不是一只胆小的狗/在一次次摔跤之后/我才能肩挑泰山走过九十九条沟。

【做一做】

1、小鬼当家

你一定看过美国电影《小鬼当家》吧!电影中8岁的小主人公的家人都去巴黎度假了,他却被粗心的爸爸妈妈遗留在家中,开始了小鬼当家的历程。他独自上街购物、独自过圣诞节、独自做饭睡觉,更厉害的是他独自一个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了两个小偷。

你是不是也来一次小鬼当家?当然,可能没有像 那样惊险刺激,但是,同样有许多的困难需要你去克服。

利用一个双休日,从早上起床开始到晚上睡觉结束,当一天的家。你要给你的家人做好早饭,去菜场卖菜,做中饭向家人问晚安。

试一试,你会有很多新的认识,新的感触。

2、蒲公英的种子

蒲公英的种子是蒲公英妈妈的孩子,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学唱这首好听的歌曲《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在歌声中体会体会。

【读一读】

阅读提示:

面对大人,我们有的时候手足无措,不知道是我们错了还是大人错了。于是,我们的请求就有很多很多,《淘气包子的悄悄话》也是其中一个。真希望全世界都答应我们的请求

淘气包子的悄悄话

老师,求求您,

求求您,老师,

收下我的这篇检查稿,

别让我,别让我在班上做检讨。

您常说我的脸皮有一尺厚,

其实我的面子纸一样薄。

您的每一次批评都叫我当晚睡不好,

第二天见了您脸发烧。

老师,求求您,

别让我在班上做检讨。

哪怕将我的这篇检查收去,

贴在班里的墙报上也好。

我躲在门后吓唬小玲子,

动机是想和她开玩笑;

哪知女孩子那么娇气那么胆小,

戴个假面具就把她吓哭了。

我家和她家是隔一堵墙的邻居,

我们的爸爸妈妈很要好,

我们的小狗和小猫很要好,

我和小玲子其实也很好。

我不是有意干坏事,

小玲子早已原谅了。

她哭完了我还逗过她

说金豆子落地不好找。

老师,求求您,

别让我,

别让我在班上做检讨。

今后我一定记着女孩子的脾气,

和她们开玩笑要开得小。

假如您答应了我的请求,

我保证星期一初见成效,

星期二大见成效,

星期三完全变好

注:作者薛卫民,选自《中国五十年儿童文学名家作品选》。

1、淘气包子的悄悄话是什么?

2、你觉得老师应该答应我的请求吗?

夏令营中的较量

【写一写】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读了这首诗歌《请求》以后,也许你有许多的感想,许多的话向要对你的爸爸妈妈诉说,也许你也有许多类似的请求向要想你的爸爸妈妈提出,但是,有些话当着爸爸妈妈的面,很难说出口,那么写信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

写一封信给你的爸爸妈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三】

1.了解湖面的景色以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体会湖面景色的美丽。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其表达的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湖面的景色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挂图或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第八课《火烧云》。

1.听写词语。

霞光乘凉模糊庙门笑盈盈金灿灿茄子紫揉眼睛

2.背诵《火烧云》。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鸬鹚)学习这篇课文,也要和学习《火烧云》一样,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画有鸬鹚外形的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说说鸬鹚的样子。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舷篙抹囊痕等的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大致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

2.讨论。

(1)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主要讲鸬鹚捕鱼的事。)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讲鸬鹚捕鱼这件事的?(是按捕鱼前、捕鱼、捕鱼后的顺序讲的。)

(3)按照这样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捕鱼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是第二段,讲鸬鹚捕鱼;第六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捕鱼后。)

3.请三名学生分段朗读。

五、学习第二段,理解鸬鹚是怎样捕鱼的。

1.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鸬鹚捕鱼的特点。

2.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讲鸬鹚捕鱼的特点的?(第三自然段。)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注意提示学生说清鸬鹚有喉囊,捕到的鱼在喉囊里,渔人抓住它的脖子把鱼挤出来。)

(2)从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捕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这句话,你们体会到什么?(渔人把竹篙一抹,就是命令鸬鹚下水捕鱼。只要就说明鸬鹚对这个命令非常熟悉,鸬鹚已被渔人训练得非常听话。)

(3)想象一下,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话具体说一说。(学生联系第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要点是:十来只鸬鹚捕了鱼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不断地挤鱼,挤了鱼又甩进水里,甩进水里的鸬鹚捕到了鱼又跳上渔船。)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2.做思考练习3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挂出小黑板,请两人上来填写,其他学生在课本上填写。

(2)纠正填错的地方,再连起来读一读。

(3)体会填进去的词语表达得准确、形象。(学生自由发言,能谈几个谈几个。)

二、再读课文,理解湖面的变化。

1.启发谈话。

我们已经了解了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捕鱼的。鸬鹚捕鱼前后,湖面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认真读课文。

2.学生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1)鸬鹚捕鱼前,湖面的景色怎样?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没有风,湖面一点波纹也没有。这是形容湖面非常平静。)

(2)鸬鹚捕鱼时,湖面的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为什么会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因为每只鸬鹚跳下水都会荡起粼粼的波纹,溅起浪花,十来只鸬鹚同时跳下水,湖面上就荡起无数圈的粼粼波纹,溅起无数浪花。)

(3)鸬鹚停止捕鱼,湖面的景色怎样?(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说明了什么?(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点波纹也没有,只是桨划过的地方才有一条水痕。)这句话和第一自然段的哪个句子是呼应的?(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三、朗读全文,体会湖面的静动静与鸬鹚捕鱼的联系。

四、指导背诵。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各人试背课文。

3.鼓励学生当众背诵。

五、复习生字词。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讨论:怎样把这几个生字写对写好。(特别注意,抹的右边是末,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稍短,不能写成未;囊的笔画很多,要写得匀称;痕的病字头,不能写成广字头。)

3.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

啼(t)啭(zhū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d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己的感受读这句话。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五】

一、复习检查

提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碧螺春的?(板书:产地名字的由来采摘制作品尝)

二、学习课文

1、精读第一部分。

⑴自由地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碧螺春的产地和名字的由来,要用上久负盛名、颇为雅致,可以怎么说?

⑵指名发言,鼓励与众不同的说法,让学生领悟同样的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2、精读第二段。

⑴碧螺春久负盛名,一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江南的春光究竟是怎样的呢?

⑵找出描写江南春光的语段,好好地读几遍,有什么体会把它写在书旁。

⑶交流体会。

⑷讨论: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是个什么句子?为什么这样说?

⑸谁能给这样的景色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呢?

⑹指导朗读、背诵。

①江南春光如此美丽动人,你喜爱她吗?练习朗读第4自然段。

②指名读。引导评价。

③看画面,练习背诵第4自然段。

⑺清晨,茶园里闪现着采茶姑娘忙碌的身影,飘荡着她们银铃般的欢笑声,入夜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5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

抓住重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

⑻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⑼教师小结: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动人的画面,焙茶手纯熟的技艺更让我们大开了眼界,这哪里是在休茶、焙茶,这分明是在进行艺术表演。

三、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嘹亮()弥漫()明媚()

反义词:敏捷()繁忙()清澈()

2、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第17课第三教时总第65教时

一、复习

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三段。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说: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让我也沏上一杯碧螺春,看它独特在哪儿。

⑴沏一杯碧螺春,让学生观察,试着说说它的色、香、味、形。

⑵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读课文第6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词句。

⑶交流体会。

①碧螺春的色香味形各是怎样的?

②你喝过茶吗,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⑷讨论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读一读体会一下。你还学过哪些类似的句子?

⑸默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陶醉的除了碧螺春的色、香、味、形,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

⑹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2、精学课文第四段。

⑴齐读这一段。

⑵说说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们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句话饱含了诗人的怎样的感情?

⑶联系课文内容,练习说话: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___________。

三、指导造句

1、读文后习题4中的两个句子。

2、练习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指名造句,引导评价。

四、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作业

1、造句。

关于

如果......那么......

2、你最喜欢吃哪种蔬菜?写篇短文,从色、香、味、形这几个方面介绍一下你所喜爱的这种蔬菜。

板书设计:

产地

名字的由来

17碧螺春采摘美丽动人的画面

(久负盛名)制作工艺茶

品尝陶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六】

一、任教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学生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时的基础不扎实,以致于现在的成绩很不理想。本学期将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

4、通过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拓宽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会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

三、教材重点难点

1、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精读课文的学习中积累语文学习的方法。

2、针对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写作的素材。

3、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力争使课内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加强训练,方法多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2、持之以恒,不断地加强积累。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4、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

5、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改设想和教研专题

教改设想:

在教学生习作时,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理话、表达真情实感。

教研专题:

农村小学语言积累训练的探索。

六、教学进度

第1~3周: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

②第一单元(第1课至练习1)

第4~5周:第二单元(第4课至练习2)

第6~7周:第三单元(第8课至练习3)

第8~9周:第四单元(第12课至练习4)

第10~11周:①期中复习

②期中测试

③期中分析、总结

第12~13周:第五单元(第16课至练习5)

第14~15周:第六单元(第19课至练习6)

第16~17周:第七单元(第23课至练习7)

第18~21周:①期终系统复习

②毕业测试

六年级习作教学计划

一、学生习作基础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几年的习作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写较通顺的语句,字数能达到要求,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部分学生能用一定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内容新颖,有独创性。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写的内容中,错别字现象较严重,个别学生的字数达不到要求,习作时写自己想的话较少,缺乏想像能力。

二、习作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

2、继续训练学生观察、想像的能力。

3、通过多实践,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习作训练措施及教改打算:

⑴训练措施

没有严格的训练,就很难做好事情,本学期将从实要求学生做好每一次习作,采用看图讲图意、课堂讲解指导、提供习作情境、表演内容后练笔及实践活动等形式措施,开放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学得轻松。

⑵教改打算

①注重方法的指导,按要求训练。

②教给学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对于习作的作用。

③指导学生参加语文社会实践活动。

④用参观、外出旅游等形式,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⑤借助电教手段或图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以便养成观察的习惯。

⑥规范训练学生习作时的内容。

⑦严格抓好每一个环节,从字、词等基础下手。

四、辅助活动安排:

1、回忆寒假生活。

2、学习好古诗《村居》,让学生改写《村居》。

3、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一种产品。

4、参观一个地方,指导观察方法。

5、学生准备几张反映个性的照片。

五、习作教学进度:

第一周:写一段话,用上几个成语。

第二周: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第三周:漫话寒假生活。

第四周:改写《宿新市徐公店》。

第五周:当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某一季节烟台的海。

第六周:改写《村居》。

第七周:观察马路上来往的行人或车辆,抓住特点写一段话。

第八周:读《真情的回报》有感。

第九周:看图写话。

第十周: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第十二周:现场目击报告。

第十三周:我写我练习。

第十四周:学采访。

第十五周: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

第十六周:畅想未来。

第十七周:参观记或旅游记。

第十八周:毕业赠言。

第十九周:以《话别--写给》为题写一篇习作。

yJS21.com更多精选小学语文教案阅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教案可以把学生从广泛的教材中解放出来,教案大大缩短了教师的备课时间,那么你是否在寻找相关的教案吗?经过搜索整理,幼儿教师教育网为你呈现“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教学过程: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7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题。

2、你能体会出老师这么讲的意思吗?

读书贵疑,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并努力解决疑问,就能够获得真知。

3、齐读老师的话,深入理解老师话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题

2、书怎么可以煮呢?你对煮书是怎么理解的?(交流)

3、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煮?你觉得哪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呢

4、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分享曾经煮熟的收获)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他针对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一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2、自由读读四则名言,交流从中得到的收获。

3、齐读四由名言。

4、抄写四则名言。

四、补充一些名言分组进行研读,并交流收获。(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五、作业

课外记熟这四则名言,找来鲁迅的名著读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与积累,提高阅读量,激发学生多渠道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阅读经验,陶冶学生的情操。

2、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一、诵读与积累

1、审题。

2、自读《今古贤文》,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交流对《今古贤文》的理解。

4、练习诵读,准备表演。

5、配乐表演。

6、背诵 形式:小组比赛背诵;集体背诵;接力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这句话出自《学与问》,让我们一起认真读这两句话,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含义。

3、指导书写。

(1)观察作品,整体感知,从大小、布局、形状上去观察、揣摩。

(2)练习,书写时注意用笔的轻重 ,讲求提、按、顿、挫。

(3)反馈。

(4)面批,并进行指导

4、小结。

三、作业。

1、读背诵读部分内容。

2、写一段话,用上《古今贤文》中的句子。

3、练习写好钢笔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

2、学写毛笔字。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蘸、戳、撇、醺4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的作家。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xx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1.看拼音写词语。

2.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3.理解词语: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的保护和扶助。

慈悲:慈善和怜悯。

打发:派(出去)。

别墅:在市郊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捉弄: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

祷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抽噎: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

卢布:俄国货币单位的名称。

醉醺醺:形容喝醉了酒的样子。

四、听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3)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关心爱护小同学,帮助小同学的好品质。

2.理解和掌握生字组成的7个新词语。学会课文中7个生字,掌握4个新部首:西、走、月、攵。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雷锋关心爱护小同学的高贵品质。掌握7个生字词。

三、教具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是过桥。(板书)读题目,谁能说说过桥是什么意思?(从桥上走过去)这个过就是通过走过的意思。这篇课文讲的是谁过桥的事呢?在过桥时做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音,粗知课文内容。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朗读课文,在读中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3.出示生字卡片,抽查生字。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谁过桥的事?他在过桥时做了什么事?使学生知道课文主要讲雷锋小时候上学过桥时帮助小同学的事,粗知课文的大意。

三、学习第一段。

1.这句话讲的是谁?(雷锋)他什么时候要过什么地方?(他在小时候上学时要过一座小桥)使学生理解句子内容时,受到句子训练。

2.小桥是怎样的桥?(很小的桥)看图理解小桥的意思,为理解第二段内容打下基础。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这一段共有几句话?(5句)

3.读第一句话。这句话讲的是什么人?他们做什么?(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他们一起去上学)小同学是什么意思?(年龄比雷锋小,年级比他低的学生)他们上学时的天气怎样?(下着大雨)大雨是怎样的雨?(雨点很大,下得又急又猛)天下大雨后会怎样?(会引起发大水等)

4.他们走到小桥边看见了什么?读第二句回答(河水漫过小桥)漫过小桥是什么意思呢?(河水把小桥淹没了,水从桥上流过)河水为什么会漫过桥呢?引导学生联系前文的桥小和雨大,弄清因为雨很大使河水上涨,桥很小很容易被水淹没,所以水才会漫过桥。河水漫过桥以后,过桥会有什么困难呢?使学生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过桥很不好走,弄不好就会掉进河里。

5.读第三、四句。

(1)在这种情况下雷锋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先指导学生读雷锋的话,读出雷锋十分坚决的语气。再画出一个一个地背过去这个重点词语。

(2)一个一个地背与背过去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背过去是说背了一个又背一个,把几个小同学都背过河去;背过去只说背过河啦,没说背几个。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雷锋背小同学过桥很不容易,很有耐心的表现)想一想雷锋一个一个地背小同学过桥会遇到什么困难?(进行想象训练,在想象中进一步认识雷锋克服困难帮助小同学的行为)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话,看谁能读出当时的情景。指导朗读。

6.读最后一句。先说说放学时雷锋怎样做的?(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为什么要用又字呢?(因为是第二回背小同学了,所以要用又。使学生理解又的意思)

7.把雷锋背小同学过河的这两句话再读一读,说说雷锋这样做他心里是怎样想的?(雷锋看到雨这么大,水把小桥漫过,就想到这些小同学过桥就太困难了,弄不好就会掉到河里,那就很危险了。我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每一个人都顺利安全地过河上学和回家。所以才那样做。)从而认识雷锋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别人,热心帮助小同学克服困难的可贵精神。

二、认读生字卡片,复习字音。

三、分析字形,进行组词、书写训练。

过:半包围结构。里边是横、竖钩、点,外边是个辶合起来念过。口头组词:过河、过桥、过去、过来等。

要:上下结构,上边是个西(西字头),下边是个女字,西这个部首要提示和东西南北的西字的异同点。指导学生用要说一句话。

起:走这个部首要让学生掌握。里面是个己不要写成已。口头组词:起来、起床、一起等。

边:可引导学生与过字比较,去掉里面的寸换上力(刀字出头)就念边。口头组词:桥边、河边、旁边、这边、那边等。

背:月字底要让学生掌握,上边是北。组词:背起、背过去、背柴等。

放:右边的攵(反文旁),要指导学生掌握左边是方。组词:放下、放学、放心等。

又:要进行笔画指导。(横撇、捺)

四、指导书写。

五、完成课后作业。

1.第二题填空。要先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顺,联系句子内容把空填准确。

2.第3题安排了3组字形比较。

方放这是一组形声字比较。方、放音相同,调不同。方字加个反文旁就是放。

西要这一组是字的笔画比较,要引导学生弄清西里边的两笔是撇、竖弯,而西字头里边是两竖。

己起己是把起字的一部分放大,让学生清楚里面是个己字,不要写成已字。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4)

设计理念:

“古诗诵读”的学习重在读和诵,所以,本设计力求体现读和诵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和诵中走进意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诗。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闲来一瞥发现两小童撑伞使风行船,便作此诗。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3、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还记得杨万里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描写儿童的诗————《舟过安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解题。

3、学生交流杨万里的有关知识。

4、教师诵读全诗。

二、初读感知,读顺读熟

1、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多么有趣的诗句啊!你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读读它吧!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反复朗读,读出音律。

(1)学生标出节奏,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2)同桌互读互评。

(3)小组赛读。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学生回顾交流以往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自学结果。

4、指名串讲诗句大意。

四、感悟童心,走近诗人

1、感悟童心:

(1)读着全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两个小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天真、聪明可爱、有趣、顽皮……)

(2)你能带着天真顽皮的语气读一读吗?

指名读。

全班读。

(3)走近诗人的内心:

诗人行船途中,偶见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诗人心生疑惑,便仔细观察,欲探个究竟,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若是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份雅兴呢?

(预设:闲适的、愉快的、兴奋的……)

从文中哪个词可体现这份愉快?

师述:是啊,诗人此时应该是愉快而悠闲的,他才会有心关注两小童,两小童的天真、聪明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似乎让他也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可见,诗人同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五、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全诗,体会诗请画意,进而熟读成诵。

六、课后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找来读一读。

2、画一幅“两小童使风行船”图。…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诵读《夸父逐日》,初步感知文言文,培养孩子的文言语感。

2.通过文白对照,感知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的语言特点。

3.学习夸父敢于挑战自然、追寻光明的。

教学过程

一、诵读文言故事,导入新课学习。

1.教师诵读文言文《夸父逐日》,引起孩子的诵读兴趣,初步培养他们的文言语感。

2.学生模仿诵读。

3.借助注释,理解文言大意,感知故事内容。

二、阅读白话故事,进行文白对照,感知文白语言特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1.自读白话文《夸父追日》,感知故事内容,扫除生字。

2.接龙朗读课文,师指导重点句段的朗读语气。

3.在白话文旁标注文言文,进行文白对照,正确理解文言文内容,培养孩子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4.同桌交流对照内容(一人文言,一人白话)。

5.根据屏幕上出示的句段,找出对应的文言部分或白话部分。

三、再读文章,感受故事背后蕴涵的。

1.思考: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

2.你认为“光明”指的是什么?

3.你从夸父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4.你有没有自己的“光明”,该怎样去实现他?

四、延展阅读任溶溶先生主编的《神话故事》之《夸父追日》,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与魅力,学习不同的语言表达技巧。

五、布置作业:

写一《夸父追日》读后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6)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通过爸爸说的话,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懂得这段话表白了爸爸什么样的心愿。

2.练思想。

三、教具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生词卡片。

3.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全班听读,然后评读,重点是读准字音。

2.用生词卡片,检查是否掌握生字的读音。

3.指名把课文中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分别读出来。

二、默读课文,讨论分段,并练习归纳各段段意。

(全文可分作四段。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理解重点词语,并想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戈壁,蒙古族人民把沙漠地区称为戈壁。大说明面积之广。茫茫,一眼望不到头,也说明了戈壁之大。没有没有也没有是对戈壁自然环境的具体说明:十分荒凉,人迹罕至。浑黄一体,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天地一片黄,难以分得清,这是大戈壁刮起风沙时的景象。)(这个自然段第一句侧重讲环境,第二句侧重讲气候。这段概括地描写大戈壁环境、气候的恶劣。)

2.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借助挂图或投影理解高大挺秀,体会读后有什么感觉。(高大挺秀,又高又直,十分秀丽。在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大戈壁,每隔几秒钟就看到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会十分惊喜,产生喜爱、崇敬的感情。)

四、学习第二段。

1.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妹妹、哥哥和爸爸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爸爸说了些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2.从兄妹俩的争论中,你们看出了什么?(看出兄妹俩对白杨产生浓厚的兴趣;看到了白杨的外形特点:高与直。)

3.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爸爸介绍白杨讲了三句话,每句都讲了白杨的一个特点。第一句讲白杨外形直;第二句讲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第三句讲白杨不怕恶劣的气候,能经受自然灾害的考验。)

4.爸爸的这段话仅仅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愿。)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愿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爸爸讲白杨的这段话。

5.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注意用赞美的语气读好爸爸讲的话。

五、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从这一段的内容中,你体会到爸爸是在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愿?

(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像白杨扎根戈壁一样地扎根边疆,并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参加边疆建设。)

六、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上文的沉思,是思自己;这里的沉思,是由在一棵高大的白杨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引起的,主要是思子女。爸爸由此景想到,孩子在父辈的教育影响下,一定会像小白杨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七、各自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对子女的期望。)

三、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学生在思考练习3提供的三个答案中,选择自己认为概括得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2.讨论交流。(第三个答案概括得最准确完整。)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体会感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先个人背,再同座互背,最后指名背诵。

五、指导书写。

1.教师板书晰疆,提醒学生注意字形和书写笔顺。

2.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法识字。

2.学习诗歌,背诵课文,让学生在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学编小诗,初步感知风的特点。

4.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准备:

1.利用双休日和家人一起郊游,找找风。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谜语,猜猜看:

看不见来摸不着,四面八方到处跑,

路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欢笑。

它是什么?

那它在哪呢?听,它来了。课件演示风娃娃,同时老师范读课文。

小诗很美是吗?那我们也来试着读读啊。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掌握的方法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教师巡视)

2.指名三人分节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3.学习生字。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交流感悟。

1.(出示课文课件)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就多读几遍,并把它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就更好了。(教师巡视)

2.交流。

第一句:但是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1)指名读。

(2)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树叶在枝头颤动,这个颤动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说说吗?

(4)你见过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情景吗?(课件演示)

(5)现在,该怎样读好这个句子你有了新的发现吗?齐读。

第二句:但是林木微微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1)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林木微微点头是什么样子呢?(课件演示)

(3)喜欢这个句子的小朋友一起读。

第三句:但是河水泛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1)风儿吹过,河水泛波纹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

(2)是不是我们小朋友说的那样呢?(演示课件)

(3)分男女生读。

3.树叶在枝头颤动,那是风在那儿,林木微微点头,那是风正走过,河

水泛起波纹,那是风来游戏。你觉得风怎么样?(淘气,调皮,可爱)

4.指导全班同学朗读课文。

5.自由背诵课文,可以合作,站着,坐着都行,能做做动作会更好。

6.指名背诵课文。

7.课文背的真好,这么美的诗啊,只可惜,我还没有听够,怎么办呢?(续编)那咱们就试着编编看。

四、拓展延伸

1.指名编诗歌,随机指导。

五、课外阅读

1.我们小诗人编的诗歌真棒。你还知道一些有关风的诗句吗?

2.指名说。

3.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风的诗句,我们一块来读读好吗?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题

回家找找有关写风的文章,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词语写下来,下节课

一起交流。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8)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2苦练

教材简析

本文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文中记录了前中国女子排球队队员陈招娣为了练就过硬本领,为国争光,在排球训练中几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训练的故事,赞颂了她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陈招娣的倔强性格,学习她刻苦、顽强的精神。

2.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认识“猝、垫、苛”3个生字,正确书写“崇、袁”等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从课文对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的细节描写中,体会中国女排姑娘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有关中国女排的图片,文字资料。

2.有关中国女排在国际比赛中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并齐读。

同学们,在你们的头脑中怎样的训练才可以称得上“苦练”?

2.多媒体出示关于中国女子排球队的文字资料:

在教练员袁伟民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连连夺冠,获得了全世界重大赛事“五连冠”的殊荣。

中国女排在世界赛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成就的背后她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啊!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前中国女排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看看她是如何苦练的。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读文时可以圈画生字、新词。)

2.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3.再次读课文,并把语句读通顺,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合作学文

1.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提醒学生在互读时把语句读通顺。)

2.小组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在学生反馈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共同归纳:

课文记录了陈招娣在排球训练中,因过于疲劳,两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并完成训练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以陈招娣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可贵精神。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板书:主动请求续加训练——首次累倒赌气罢练——再次累倒痛哭罢练——理智回归完成训练。

四、熟读思考

1.可以把课题“苦练”改为“训练”吗?二者有什么区别?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苦练”中的“苦”字?在下面用横线画出来。

3.把自己画出来的内容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性的语句批注在书上。

五、交流感悟

1.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感受陈招娣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品质。

(1)她玩命地向球飞扑过去,滚翻起来,又飞扑过去。渐渐地,她的双腿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地奔跑着,翻滚着,飞扑着。当她救起第九个球时,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这两句话描述了陈招娣救球的训练过程。“飞扑过去”“滚翻过来”,形象地再现了训练情景。“玩命”“不顾一切”,表现了陈招娣认真刻苦的拼搏精神。“双腿发沉”“脸色苍白”,表明她已经精疲力竭了。最终陈招娣因体力不支而倒地。这是陈招娣续练后第一次累倒。)

(2)招娣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气,眼看着球从自己的身边、头上飞了过去。她不是不想去救,实在是太累了,即使站立起来,也追不上那刁钻的来球。(“不是不想去救”“实在是太累了”,这表现了陈招娣累得面对飞来的球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3)招娣走到红十字箱跟前,撕了几条胶布。不裹,手指尖裂开的口子,实在疼得受不了。如果从她打球算起,她用的胶布拼凑起来,至少可以做一身衣裤了。(这几句话先写陈招娣用胶布裹手上的口子,再写她使用胶布之多,极言训练之苦。前文写训练之累,这里写训练之苦,苦和累是中国女排训练的基本特征。)

(4)袁伟民一个球接一个球地扔着、砸着。招娣奋不顾身地向飞来的球飞扑着,滚翻着。好不容易把刚才的负球给补上,她还是只救起了九个球!离十五个还有六个呢!很明显,招娣的动作迟缓了。终于,她又倒下起不来了。(这是陈招娣续练后第二次累倒。第一句写袁伟民对陈招娣的训练,他没有因为陈招娣已经很累而手软,仍凶狠地“扔着、砸着”,足见他是一个以“狠”著称的教练。后几句写了陈招娣训练时的表现,她没有因为前次累倒心里不满而影响练习,还是那么顽强,再一次表现了她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

2.从以上的语句中,选择一句进行有感情朗读。

学生自由选择语句,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3.在苦练的过程中陈招娣有怎样的心理变化?看出她怎样的性格?找到相关的.语句。

(1)招娣火了,心里说:“扔吧!扔吧!”她霍地从地上站起身,气冲冲地嚷道:“我不练了!”便走到场外拿起衣裤,径自朝门口走去。(第一次因为教练太苛刻,不顾自己累倒而发火,气冲冲地罢练要走。)

(2)她感到满肚子委屈,站起来,看也不看教练,拿起衣裤又径直向门口走去。她实在忍受不了了,世界上哪有这么狠心的教练呀!(第二次忍受不了教练对自己累倒后的铁石心肠而感到委屈,赌气再次罢练要走。)

(3)她那被极度疲惫和委屈情绪弄昏了的头脑,开始冷静下来,理智回到了她的心中。(最终冷静下来,理智回到心中,要完成训练。)

招娣迈动脚步了。不过,她不是往前走,而是来了个向后转,步子那么猛,动作那么冲。(这表现了陈招娣的个性特征,以及她知错就改、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品质。同时,两次罢练也表明了训练之苦,照应了课题“苦练”。)

4.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陈招娣完成了训练任务?

作为一名中国女排的队员,为国争光,振兴我国排球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使陈招娣坚持完成了训练任务。

5.让女排的姑娘们练得这样辛苦,袁伟民教练是不是像陈招娣说的那样,太铁石心肠了?你怎么评价袁伟民教练?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陈招娣坚持刻苦训练的过程。

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陈招娣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有感情朗读

1.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2.指名读让你感动的段落。

3.指导朗读3次练球的段落。

4.分组比赛读。

三、情感升华

同学们,读了课文,现在你们对“苦练”一词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中国女排在赛场上有这样优异的表现,这来自于她们背后的苦练。女排姑娘们不仅仅是具有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她们日复一日的苦练都是为了祖国的荣誉。)

四、落实识字

1.自主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语。

3.独立书写。

4.辨别各组词语的不同用法。

径自:自己直接行动。

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耽搁。

滚翻:一种体操动作,有技巧。

翻滚:来回翻身打滚,翻转滚动。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5.摘记自选词语。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

(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

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

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

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6、读出这种心情。

7、理解:更喜尽开颜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8、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

2、(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略)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7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专题“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法识字。

2.学习诗歌,背诵课文,让学生在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学编小诗,初步感知风的特点。

4.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准备:

1.利用双休日和家人一起郊游,找找风。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谜语,猜猜看:

看不见来摸不着,四面八方到处跑,

路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欢笑。

它是什么?

那它在哪呢?听,它来了。课件演示风娃娃,同时老师范读课文。

小诗很美是吗?那我们也来试着读读啊。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掌握的方法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教师巡视)

2.指名三人分节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3.学习生字。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交流感悟。

1.(出示课文课件)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就多读几遍,并把它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就更好了。(教师巡视)

2.交流。

第一句:但是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1)指名读。

(2)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树叶在枝头颤动,这个颤动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说说吗?

(4)你见过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情景吗?(课件演示)

(5)现在,该怎样读好这个句子你有了新的发现吗?齐读。

第二句:但是林木微微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1)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林木微微点头是什么样子呢?(课件演示)

(3)喜欢这个句子的小朋友一起读。

第三句:但是河水泛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1)风儿吹过,河水泛波纹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

(2)是不是我们小朋友说的那样呢?(演示课件)

(3)分男女生读。

3.树叶在枝头颤动,那是风在那儿,林木微微点头,那是风正走过,河

水泛起波纹,那是风来游戏。你觉得风怎么样?(淘气,调皮,可爱)

4.指导全班同学朗读课文。

5.自由背诵课文,可以合作,站着,坐着都行,能做做动作会更好。

6.指名背诵课文。

7.课文背的真好,这么美的诗啊,只可惜,我还没有听够,怎么办呢?(续编)那咱们就试着编编看。

四、拓展延伸

1.指名编诗歌,随机指导。

五、课外阅读

1.我们小诗人编的诗歌真棒。你还知道一些有关风的诗句吗?

2.指名说。

3.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风的诗句,我们一块来读读好吗?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题

回家找找有关写风的文章,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词语写下来,下节课

一起交流。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筹办毕业联欢会,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这六年来所学到的技能,从而更加强了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原来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学习生活是如此的回味无穷;母校是如此的令人难忘。

二、筹备重难点

1、主持人的确定。

2、各小组上报的节目是否能如期出台。

3、表演道具的落实。

4、每个节目之间的串词要撰写。

三、课前准备:

各个小组上报演员名单,表演节目。

四、表演时间:

1课时

五、教学思路

本次综合性学习与以往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相比,学生自主活动的比重更大。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回忆小学生活,学会表达情感,学会感恩,又要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所以这次的《依依惜别》之筹备毕业联欢会我采用这样的流程:

教学程序:

师导入:同学们,转眼间,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了,不久,我们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带着依依不舍的深情,跨入新的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临近毕业之际,让我们围绕“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主题,开展一次毕业联欢会,向师友、母校告别。

毕业即将来临,孩子们早已经欢欣雀跃,叽叽喳喳地凑在一起谈论毕业联欢会的事情──因为此前我曾经答应他们在毕业前夕,和他们一起搞联欢活动。怎样才能让他们过得快乐而有意义,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因此,提前一周,我得用班会课开了个讨论会。会上,孩子们踊跃发言,自告奋勇报上了许多游戏和表演项目。

一下子,节目多达二十多个。

差不多是时候了。我提出了今天的主要话题:“孩子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这么多节目,活动的时候,谁先谁后?该怎么决定?你的理由是什么?”

这一“问”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还挺在理。

师:“排好了节目单,还缺少什么?”

生:“当然是联欢会的主题喽!”

来看看孩子们自己取的题目:

生:“瞧我有多棒”毕业联欢会

生:“记住我”毕业联欢会

生:“难忘今宵”毕业联欢会

……

师:“那么,谁来写晚会的串词呢?”

五个孩子主动请缨。于是,全班一起讨论串词的编写要领。

师:“这次活动,我们也欢迎其他班级的同学前来观摩。谁愿意向别人介绍我们这次活动,设计一张海报,吸引他们前来观摩?”

四个孩子表示愿意承担此任务,并且保证一定形式新颖。

“这一期的班报,打算把这个活动报道一下,报道稿由谁负责写呢?”

两个孩子接下了这个任务。

剩下来的15个孩子,两个是节目主持人,3个负责出黑板报,4个组成后勤服务组,负责列出所需物品的清单并且做开支预算,还有6个负责教室环境布置。

承担了任务,孩子们各自组成小组,讨论去了。

两天后,所有的方案都送到了我这里。我诧异于孩子们惊人的能力。

一周后,联欢活动按时开展,活动非常成功。

活动之后,他们写了活动体会。

张淑敏:“经历这次活动,想不到我们还有那么大能耐,竟能自导自演这么有趣的活动。”

何雪仪:“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安排得更有计划性。”

……

教学反思: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需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次活动,是六年来进行课改的一个体现,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语文课程标准概括。

谁是最大的赢家?孩子们是否看出了我的良苦用心?借这次活动,我抓住了教育的契机,让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既体验了整个过程,又迎来了美好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自己的舞台上释放了激情,找回了自信。其实,最大的赢家,是孩子们!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3)

一、读读背背

这首词题目是《大柏地》。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25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岗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反动军队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同志再次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

毛主席在这首词里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在革命者的心目中,当年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一次漂亮仗留下的弹痕,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界壮丽的景色,而且使壮丽的影色晃得更美,美上加美。

选编这首词,目的在于让学生读读背背,对毛泽东诗词多点感性认识。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熟读成诵,不必让学生逐句理解诗句意思。学生如果有兴趣,可让学生试着说全首词的大概意思,老师稍加指点即可。

二、阅读

阅读的短文是《延安的孩子们》,写的是当年延安八路军子弟小学的孩子怎样读书的事。短文主要讲了5件事:(1)学校课外读物严重不足;(2)孩子们如饥似渴地读书;(3)师生自己动手做书;(4)周恩来伯伯赠书;(5)周恩来伯伯赠书对孩子的激励。

选编这篇短文,一是扩大阅读,二是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道题主要是检测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二道题是检测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感受手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时,应放用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交流时给予适当的指点。

学生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教学时不要强求一致,要鼓励个性化阅读,有的可能对孩子的身世感兴趣;有的可能对师生自己动手做书感兴趣,有的可能对周恩来伯伯赠书感兴趣,不管对什么内容有兴趣,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就要鼓励。

三、习作

漫画《假文盲》画的是好多人站在母子上车处等候上车,而一对母子却被挤到母子上车处之外,画家借此讽刺了不守社会公德的人。

选编这幅漫画写作文,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观察、想象、推理的能力和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读作文题目,想想这项作文练习的要求。要让学生明确,本次作文是通过对漫画的观察、思考,体会画家的用意,并展开联想,然后把看法和想法写下来。

弄清题目要求后的教学大致可分两个步骤,一是仔细观察画面,体会画家的用意,把自己对漫画的理解和同学交流;二是从漫画想开去,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有什么令人不满意的地方,要怎样改进,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写作文前,教师要提示学生:漫画的内容,画家的用意,自己的联想都要写到作文中,但要以有所侧重。

四、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选编自己的作文选,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商量选编作文选的要求和方法,选编作文选的事主要放在课外。

选编自己的作文选,首先是选,选自己喜欢或比较满意的。其次是编,把作文分类,分类方法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如或按校内校外分类,或按写人、记事等分类,或按写实文与想象文分类等。接下来是写篇编者的话放在前面,编者的话写法不要强求一致,可以是介绍作文选中的几篇文章,可以谈自己写作文的甘苦,也可以上述内容兼而有之,等等。最后是按排列的次序编写目录,装订成册。写编者的话是难点,应给以适当指导。装订前,可让学生先把编者的话拿出来交流,以便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作文选编好后,要拿出来在班里交流或拿给亲朋好友看看,然后珍藏。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4)

1.了解湖面的景色以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体会湖面景色的美丽。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其表达的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湖面的景色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挂图或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第八课《火烧云》。

1.听写词语。

霞光乘凉模糊庙门笑盈盈金灿灿茄子紫揉眼睛

2.背诵《火烧云》。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鸬鹚)学习这篇课文,也要和学习《火烧云》一样,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画有鸬鹚外形的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说说鸬鹚的样子。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舷篙抹囊痕等的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大致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

2.讨论。

(1)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主要讲鸬鹚捕鱼的事。)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讲鸬鹚捕鱼这件事的?(是按捕鱼前、捕鱼、捕鱼后的顺序讲的。)

(3)按照这样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捕鱼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是第二段,讲鸬鹚捕鱼;第六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捕鱼后。)

3.请三名学生分段朗读。

五、学习第二段,理解鸬鹚是怎样捕鱼的。

1.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鸬鹚捕鱼的特点。

2.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讲鸬鹚捕鱼的特点的?(第三自然段。)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注意提示学生说清鸬鹚有喉囊,捕到的鱼在喉囊里,渔人抓住它的脖子把鱼挤出来。)

(2)从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捕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这句话,你们体会到什么?(渔人把竹篙一抹,就是命令鸬鹚下水捕鱼。只要就说明鸬鹚对这个命令非常熟悉,鸬鹚已被渔人训练得非常听话。)

(3)想象一下,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话具体说一说。(学生联系第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要点是:十来只鸬鹚捕了鱼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不断地挤鱼,挤了鱼又甩进水里,甩进水里的鸬鹚捕到了鱼又跳上渔船。)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2.做思考练习3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挂出小黑板,请两人上来填写,其他学生在课本上填写。

(2)纠正填错的地方,再连起来读一读。

(3)体会填进去的词语表达得准确、形象。(学生自由发言,能谈几个谈几个。)

二、再读课文,理解湖面的变化。

1.启发谈话。

我们已经了解了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捕鱼的。鸬鹚捕鱼前后,湖面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认真读课文。

2.学生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1)鸬鹚捕鱼前,湖面的景色怎样?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没有风,湖面一点波纹也没有。这是形容湖面非常平静。)

(2)鸬鹚捕鱼时,湖面的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为什么会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因为每只鸬鹚跳下水都会荡起粼粼的波纹,溅起浪花,十来只鸬鹚同时跳下水,湖面上就荡起无数圈的粼粼波纹,溅起无数浪花。)

(3)鸬鹚停止捕鱼,湖面的景色怎样?(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说明了什么?(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点波纹也没有,只是桨划过的地方才有一条水痕。)这句话和第一自然段的哪个句子是呼应的?(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三、朗读全文,体会湖面的静动静与鸬鹚捕鱼的联系。

四、指导背诵。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各人试背课文。

3.鼓励学生当众背诵。

五、复习生字词。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讨论:怎样把这几个生字写对写好。(特别注意,抹的右边是末,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稍短,不能写成未;囊的笔画很多,要写得匀称;痕的病字头,不能写成广字头。)

3.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和爱养花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高尚情趣。

2、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给课文列写作提纲。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后四个段落。

教材重点

课文的第四到第七段叙述了养花的种种乐趣,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重点所在。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亲自参加养花实践的不多,因而对课文中作者从养花感受到的乐趣很难体会,不容易领会文章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在教学本课前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养花的劳动实践,也可让一些经常养花的同学谈谈养花的体会,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患情。

2、教学用小黑板;

3、课文录音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人

1、板书课题:养花

2、启发导入。

养花是一件高雅而有趣味的事。你养过花吗?有些什么感受呢?

(指名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写的《养花》一文,跟作者一起来体会养花的乐趣。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轻声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

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循环、砸、倾盆大雨、菊秧乐趣调节

三年五载音乐调动满载而归

2、辨析把握字形。

循环置之不理昙花秉烛夜游

3、读读、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计较:争论、较量。不计较指不在乎的意思。

循环:联系课文理解,意思是写一会文章浇一会花,再写一会文章,再侍弄一会花,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反复交替,互相调节。

关切:关心备致。

奇花异草:少见、稀有的名贵花草。奇,不常见;异,特别。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过问。置,放。之,它。理,过问、处理。

三年五载:三五年。载,年。

秉烛夜游:拿着灯烛在夜间游赏。秉,拿。

4、指名分段读课文(第7自然段齐读),说说每段的意思。

小结。

这7个自然段各讲了一个意思,可以单独成段,因此全文可分为六段。

四、讲读第一,二、三段

1、轻声自由读深文第一段。

①思考并讨论: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爱花?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乐趣?

(写养花的目的和爱养花的原因。满是花草,连心爱的小猫也只好上房去玩,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就充分反映出作者爱花,从养花中得到许多乐趣。)

②理解计较,试口头造句。

③这段话中一句一句联系紧密,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试加上一些关联词,连起来说说。

④引读第一段。

(我爱花,所以,但是一一,因为一,还因为,所以)

小结:作者开门见山,在文章的开头就说明了养花的目的。

2、轻声自读第二段。

思考并讨论:

作者养些什么花?为什么?

(作者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原因是:①看着好花病死自己无力救活是件很难过的事。②北京的气候不很好。)

3.默读第三段课文。

①思考讨论。

作者是怎样照管花草的?有什么感受?

(天天照管: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按照花的不同特点培养管理。从养花中增长了知识,获得了乐趣。)

②比较为什么用关切,不用关心。

(作者爱花情深,关心备致,把花看作是自己的好朋友一样。)

③结合句子理解置之不理。

④齐读第三段。

(注意读出对花的深切喜爱以及获得知识后的兴奋、自豪之情。)

⑤小结。

这一段写要养好花就要关切它们,还要摸索养花的门道,通过养花也增长了知识。

4、朗读一、二、三段课文。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造句。

计较

关切

置之不理一一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三段。

2、说说二、二、三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二、讲读弟四段

1、轻声自读课文。

思考并讨论:

A、这段主要写什么?作者从养花劳动中获得怎样的收益体会?结合课文语句加以分析。

(作者通过养花的劳动实践,体会到养花有利于调治腿病,使脑力劳力劳动得到调节,有益于身心,还认识到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的真理,深有感触。)

B、这一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试给课文分层。

(一般可分四层:感谢花草;循环调节,有益身心;抢搬花草,紧张劳累;认识真理,真有意思。)

2、分层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3、小结课文,提示学法。

这一段写作者养花付出的劳动,反映出作者在养花中悟出了真理,无穷乐趣。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思考,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理解了内容和写法,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用上述学法自学课文五、六段

四、读后交流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应点拨归纳

要点;

1、第五段。

写与友人分享养花的快乐。按夸花赏花赠花的顺序写。从骄做、特别喜欢等可看出作者的欣喜、自豪之情。

2、第六段。

写养花也有忧伤时。作者举了夏日暴雨成灾砸伤菊秧的例子。从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可见伤心的程度。

质疑:既然是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写忧伤?

(作者爱花心切,与花共喜忧,为花开而喜,为花伤而忧,正是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五、讲读第七段

1、齐读课文。

思考讨论:

这一段概括说明了什么?与前面六段有什么关系?

(这一段概括了前六段所述内容,总结了养花的乐趣所在,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与前六段是总分关系。)

2.朗读课文。

六、总结课文

1、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2、思考讨论:

围绕中心,课文写了哪几层意思?

(养花目的一养什么花一怎样养花一劳动收益一成果之乐一受灾之忧总结乐趣。)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最后四段课文

八、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二遍。

2.填空。

有有有有有有有

有。既须,又长,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3、给加点字注音。

奏乐调节尽管好转难道三年五载

乐趣调动尽量转动灾难满载而归

4、给《养花》这篇课文列写作提纲。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段课文。

板书设计

养花目的爱花当作乐趣

养什么花好种易活自能奋斗

怎样养花关切照顾摸索门道养花乐趣

劳动收益有益身心领悟真理爱花深情

分享成果赏花赠花特别喜欢

也有伤心菊秧遭砸没有笑容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蘸、戳、撇、醺4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的作家。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xx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1.看拼音写词语。

2.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3.理解词语: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的保护和扶助。

慈悲:慈善和怜悯。

打发:派(出去)。

别墅:在市郊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捉弄: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

祷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抽噎: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

卢布:俄国货币单位的名称。

醉醺醺:形容喝醉了酒的样子。

四、听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7)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关心爱护小同学,帮助小同学的好品质。

2.理解和掌握生字组成的7个新词语。学会课文中7个生字,掌握4个新部首:西、走、月、攵。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雷锋关心爱护小同学的高贵品质。掌握7个生字词。

三、教具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是过桥。(板书)读题目,谁能说说过桥是什么意思?(从桥上走过去)这个过就是通过走过的意思。这篇课文讲的是谁过桥的事呢?在过桥时做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音,粗知课文内容。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朗读课文,在读中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3.出示生字卡片,抽查生字。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谁过桥的事?他在过桥时做了什么事?使学生知道课文主要讲雷锋小时候上学过桥时帮助小同学的事,粗知课文的大意。

三、学习第一段。

1.这句话讲的是谁?(雷锋)他什么时候要过什么地方?(他在小时候上学时要过一座小桥)使学生理解句子内容时,受到句子训练。

2.小桥是怎样的桥?(很小的桥)看图理解小桥的意思,为理解第二段内容打下基础。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这一段共有几句话?(5句)

3.读第一句话。这句话讲的是什么人?他们做什么?(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他们一起去上学)小同学是什么意思?(年龄比雷锋小,年级比他低的学生)他们上学时的天气怎样?(下着大雨)大雨是怎样的雨?(雨点很大,下得又急又猛)天下大雨后会怎样?(会引起发大水等)

4.他们走到小桥边看见了什么?读第二句回答(河水漫过小桥)漫过小桥是什么意思呢?(河水把小桥淹没了,水从桥上流过)河水为什么会漫过桥呢?引导学生联系前文的桥小和雨大,弄清因为雨很大使河水上涨,桥很小很容易被水淹没,所以水才会漫过桥。河水漫过桥以后,过桥会有什么困难呢?使学生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过桥很不好走,弄不好就会掉进河里。

5.读第三、四句。

(1)在这种情况下雷锋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先指导学生读雷锋的话,读出雷锋十分坚决的语气。再画出一个一个地背过去这个重点词语。

(2)一个一个地背与背过去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背过去是说背了一个又背一个,把几个小同学都背过河去;背过去只说背过河啦,没说背几个。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雷锋背小同学过桥很不容易,很有耐心的表现)想一想雷锋一个一个地背小同学过桥会遇到什么困难?(进行想象训练,在想象中进一步认识雷锋克服困难帮助小同学的行为)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话,看谁能读出当时的情景。指导朗读。

6.读最后一句。先说说放学时雷锋怎样做的?(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为什么要用又字呢?(因为是第二回背小同学了,所以要用又。使学生理解又的意思)

7.把雷锋背小同学过河的这两句话再读一读,说说雷锋这样做他心里是怎样想的?(雷锋看到雨这么大,水把小桥漫过,就想到这些小同学过桥就太困难了,弄不好就会掉到河里,那就很危险了。我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每一个人都顺利安全地过河上学和回家。所以才那样做。)从而认识雷锋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别人,热心帮助小同学克服困难的可贵精神。

二、认读生字卡片,复习字音。

三、分析字形,进行组词、书写训练。

过:半包围结构。里边是横、竖钩、点,外边是个辶合起来念过。口头组词:过河、过桥、过去、过来等。

要:上下结构,上边是个西(西字头),下边是个女字,西这个部首要提示和东西南北的西字的异同点。指导学生用要说一句话。

起:走这个部首要让学生掌握。里面是个己不要写成已。口头组词:起来、起床、一起等。

边:可引导学生与过字比较,去掉里面的寸换上力(刀字出头)就念边。口头组词:桥边、河边、旁边、这边、那边等。

背:月字底要让学生掌握,上边是北。组词:背起、背过去、背柴等。

放:右边的攵(反文旁),要指导学生掌握左边是方。组词:放下、放学、放心等。

又:要进行笔画指导。(横撇、捺)

四、指导书写。

五、完成课后作业。

1.第二题填空。要先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顺,联系句子内容把空填准确。

2.第3题安排了3组字形比较。

方放这是一组形声字比较。方、放音相同,调不同。方字加个反文旁就是放。

西要这一组是字的笔画比较,要引导学生弄清西里边的两笔是撇、竖弯,而西字头里边是两竖。

己起己是把起字的一部分放大,让学生清楚里面是个己字,不要写成已字。

最新精选: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汇总1350字


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语文的快乐,大部分老师为了让学生学的更好都会事先准备好教案,有了教案的支持可以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小学语文教案有一定的深度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最新精选: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汇总1350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10个生字,了解应用文的基本格式。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充满激情的演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有理有据,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并说说自己将为3008年奥运会的到来做些什么。

教学重点: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陈述了哪些内容,体会陈述词为申奥成功所表达出的真切情意和为北京而骄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新的局面”、“新的高度”的含义,学习有理有据、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言激取,导入新课。

1、奥运会是竞技体育。奥运精神,是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是勇于奉献,甘于寂寞;是更快更高更强,自信自强自尊!参加奥运,取胜奥运,是多少人的梦想,我们都一一实现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的金牌总数高达112枚!“中国”这个响亮的名字响彻了全世界!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举办奥运会,更是我们多年的努力、期盼与渴望,这一天终于来到了!2001年7月13日,是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我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今天,让我们走近那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聆听申奥代表团的代表杨澜的申奥陈述吧!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认真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没有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多练练。

2、自学生字新词。

3、看看课文陈述了哪些内容?每个内容能用一句话概括吗?(中国拥有自己的体育传统;北京有许多精彩纷呈的事情和友善的人民;我们的文化计划。)

小结:看来,整个陈述词是条理清楚,有详有略地按总分总的顺序陈述,我们读起来感到很清晰。

4、理清文章脉络。

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全文的总起,告诉2008年来北京的客人,一定会在北京度过愉快的时光。

第二部分(4自然段)追溯足球的起源,

第三部分(5自然段)介绍北京是历史文化的城市以及北京人的友善。

第四部分(6-10自然段)讲北京以教育和文化为重点的文化计划,“我们”将在全国弘扬奥运精神,以留下一笔精神和体育财富。

第五部分(11-12自然段)总结全文,向全世界人们发出邀请。

5、再浏览全文,你觉得哪一句话又最能概括全文的内容呢?引导读最后一段“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到我们中间来吧。”抓住关键词:“神奇”,这块土地怎样神奇呢?我们得联系全文读书,还得联系大量的资料,真正读懂这个“神奇”。认真读文章吧。

6、你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呢?请再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准备准备和大家交流感受。(完成课后第二题。)

(课文向国际奥委会陈述中国体育的悠久历史、北京市的各种齐全的设施和全市热情友好的人民,还有奥运文化活动的计划,特别陈述了奥运火炬的接力路线。)

三、学习第一、二部分。

1、指名读课文的1-4自然段。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1、学生读文。

2、作者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北京是2008年奥运会举办最理想的城市?

二、精读课文。

(一)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教学。

1、整体感知:读这一段话,看看全文写了哪些内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有能力理得清清楚楚。(物和人两个层次:北京

有许多精彩纷呈的事情恭候客人。北京人热情友善。“除此以外”这个词使两层意思更清晰。)

2、再读这一段,看看有哪些句子写出了“精彩纷呈”呢?

紫禁城、天坛、万里长城精彩纷呈;博物馆、戏院、舞厅、餐厅、购物场所精彩纷呈……(还可让学生补充。)相片出示美丽的北京城各种镜头,师优美的语言旁白。

3、咱们班有同学去过北京吗?当时你看到这一切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可以让我们分享一下吗?……那么,我们想象一下,那些外国友人又会有什么样的惊奇和高兴呢?他们会说些什么?

4、我们来再现一下北京的气派与美丽,谁愿意为它解说?你准备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解说呢?(其实就是有感情地朗读,注意相机评价。)

5、读描写北京人的句子,看看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你的眼前能够出现奥运会期间,北京人热情待客的各种镜头吗?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6、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北京人吗?(热情、好客、友善、识大体,顾大局、善良……)那又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段文字,向客人们介绍北京人呢?

(二)学习第四部分(第6——10自然段)

1、整体感知:读一读这一部分,请你找一找这一部分中有几个“将”字,把它圈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这几个“将”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1、扣住了“计划”,是打算做的事;2、理清了将要做的几件事,听起来清楚明了。)

2、大家再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句子。请7人读这7个“将”所带出的内容,把这一“文化计划”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3、当我们一遍一遍读这一部分内容时,哪些词句渐渐地跳了出来让你感到特别重要?当然,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相机完成课后第三题:“新的局面”指的是此次火炬接力途经的地方与以往不同,是人类古老的文明发源地。“新的高度”是指奥运火炬将到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也是以往不曾有的。同学之间还可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自由谈自己的理解。)

4、这一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组织和指导感情充沛的,多种形式地朗读)

5、再读读第10自然段,看看这一段主要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一种什么感情呢?

(扣住“实在是难以”“只不过”“而已”“仅仅是”“一部分”等词语,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遗憾,更是骄傲与自豪。)

6、如此短的时间实在是难以展现我们的北京,展现我们的文化计划呀!那么,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还能向各国友人介绍中国的,北京的哪些特点?介绍我们还有哪些做法呢?(想象拓展延伸)

(三)学习课文的最后部分。

1、读最后一段:“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到我们中间来吧。”开课时从这一句出发,又回到了这一句。相信现在,你一定如数家珍地总结这“神奇”了!能用自己的话简洁地总结一下吗?

2、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北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社会事业以及城乡人民生活都焕然一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我们完全有力量举办一个具有新的局面和新的高度的奥运会!让我们满怀信心,骄傲而自豪地齐读这一段话——

3、2008年8月8日这个不同寻常的,令人激动的,神圣辉煌的日子即将来到了!我们都是光荣的东道主啊!你想为这一天的到来做些什么呢?把你的激动,你的心愿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拥有自己的体育传统

北京城的特点

北京欢迎你神奇的土地到我们中间来吧

友善的北京人

文化计划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大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我国当代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3、过渡:咱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3、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3、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4、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接着来领略她月下的风采吧。

五、境中悟幻,启发写作

1、老师范读,你看到了什么?

2、你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

3、学习作者想象丰富

六、拓展延伸,深化感情

1、这么美妙的墨竹作者怎么能不喜欢呢?

2、自然界中,还有好多事物像墨竹那样值得赞美的,如青松、腊梅、荷花、仙人掌、小草、蜜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

(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课件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甚、自、予、焉、者、鲜。

2、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心中中正耿直的君子之道。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莲花美好形象来表达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从而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重点难点: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烘托的写法。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爱莲说》,说说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解题:爱莲说,阐述喜爱莲花的道理。“说”, 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或阐述道理。

2、请学生看插图,问:图片上是一朵——(学生说莲花/荷花);了解莲花的多个别名,体现世人对莲花的喜爱。请学生用一句诗形容图片中的荷花: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爱莲的红艳,而理学家眼中的莲又有什么可爱之处?

简介作者,理学鼻祖。重思考,讲道理。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爱”莲?

1、抽读课文,抽查难译的字词句。

正音:明确:蕃(fán)、淤(yū)、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隐逸(yì)

正义:可、者、甚、蕃、独、自、出、濯、中、通、蔓、枝、植、亵、焉、谓、鲜

特殊句型: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课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说说莲花有哪些特点是作者“独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所喜爱的莲花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齐读)

释义: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树立。 亵玩:玩弄。

归纳:

莲花:高洁(不同流合污、不攀附、挺拔、笔直)、亭亭玉立(端庄)、表里如一。

作者对莲的喜爱,不仅仅是把莲当花一样来喜爱,而且把莲比作人中的君子来爱。

三、知识学习,深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交流讨论,具体说说作者眼中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抓住特点,概括。

主要从外形、香气、气质来阐述。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间是空心的,贯通(儒道佛通畅)。外面是笔直的茎秆,一茎一花,专一,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亭亭净植”,植:树立,具有特立独形的外表特征,高挺也告诉我们作者具有独特的、表里如一的性格。

香气:“香远益清”,莲花香淡而不俗,在清风的吹送下发出清幽的香气。暗示着作者的高尚品质。

气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清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端庄,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是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被洗涤过,也不显得妖媚,只可以让人远远地观赏,而不能被人玩弄。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喜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也暗示着作者的性格。

2、托物言志”

归纳概念

古人常用的写作手法,它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在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和君子有很多相似之处。

拓展延伸:

为学生提供其他“托物言志”类文章。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问松高直,待到雪化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中。

四、本文为什么还要写牡丹、菊花?它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对比,烘托出莲花的高洁。牡丹,喻权贵;菊花,喻隐士。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四】

习作六第一课时本节课目标:

1、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采用调查访问或直接拜访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习作6。2、通过对家乡名人的采访,了解他(她)的特长以及奋斗的历程,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如何把通过调查访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在叙述时应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来写自己家乡的名人。教学过程:一、导入示标:1、导入:同学们,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那些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技术标兵”、“种田能手”、“养鸡大王”……也可以称得上地方上的名人,

你知道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名人”呢?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吗?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二、布置自学1、出示自学题:根据课前的采访记录,用一句话说说你所认识的名人的事迹。通过,我认识了名人,他。2、学生自学。三、检查自学。指名汇报。四、精讲精练本课的精讲点:1、过渡:我们的家乡的名人还真不少。你了解他们具体的事迹吗?2、当我们面对“名人”是,心情会是怎么样呢?(激动、胆怯、紧张……)3、请同学们把上一周的采访记录拿出来,大家来交流交流,可以说说自己的采访经过,也可以把你采访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

(1)分小组交流。 (2)大组交流、汇报采访实录。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采访他,和其他同学比起来你有没有哪些优势?能不能谈谈你的采访过程?你是怎样想到要采访他的?他具有哪些精神品质?有哪些事迹令你感动?

除了在文中你对他所写的这些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想向大家补充的?经过这次采访,你得到了哪些经验?有哪些话要告诉大家?五、课堂练习。1、本节课作业: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习作就是写写你所采访的那位家乡名人,先把我们的采访实录交流一下,然后再进行调整、修改,

特别要注意:(1)采访前的想法 (2)采访中了解到的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3)采访后的感受 2、学生完成3、当堂反馈。六、总结提升写人物类的作文,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来写。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预习习作七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五】

词语盘点

读读写写

清爽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精致 蕴含 奥秘 侠客 静谊

追随 小巷 俏丽 烘烤 音韵 演奏

探索 勤勉 漫游 亲吻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左冲右撞 意味深长 庞然大物 行色匆匆

读读记记

神奇 优雅 辨认 清新 欢悦 清脆

凝聚 恶作剧

奇妙无比 不拘一格 年过花甲

口语交际·习作一

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项,进行,语交际和习作。

请你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井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可以说自己写的内容,也可以讲自己本次习作的体会。

音响世界真是太丰富、太迷人了。雷声、风声,动物的叫声,人的说话声、笑声、脚步声,物体的撞击声、摩擦声选取生活中的几种音响,或者仔细听一段音响的录音.展开想象,把想别的、感受到的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下来。

暑期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你可能游览了风景名胜,可能参加了有意义的活动,也可能帮父母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你是不是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呢,先谴一说.再写一写.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回顾·拓展一

交流平台

小林:

我发现这一组课文中.有儿篇充分运用了联想和想象,表达上很有特点。同样是描写大自然,《山中访友》《山雨》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桂林山水》子很不一样。

小东:

对。《草虫的村落》在这一方面也很突出。读这样的课文、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大自然的一员,在跟大自然对话。我也想同作者那样、去融入大自然感受一下。

小林:

我在课外阅读中也读到过这样的文章我们来交流一下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吧!

日积月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粪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 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 稹)

趣味语文

妙答一字诗

清朝嘉庆年间,在百姓中流传着一段佳话。

湖北薪县人陈沆很有文才.名噪一方。在他表登进士第时,一日、离家进京赶考,行色匆匆来到河边,急着渡河。不巧,摇渡艄公已经摇槽离岸。要等船回来.还需半个时辰。于是陈沆自报姓名.高声呼唤艄公,求他帮忙。船上有人知道陈沆是个才子,愿意出面替他恳求艄公,但有个条件,要他立即吟诗一首,而且诗中必须要有十个一字,如能做到.便请艄公驾船回来渡他。陈沆听后.沉思片刻,脱口而出;

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位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仲一场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船上的人听了无不叫好,艄公便掉转船头,将陈沆迎上了小船。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六】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朗读课文

活动一(5分钟) 联系单元导读,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初读课文后,理解题目意思。

题目中“友”指的是什么?

导入新课

活动二(5分钟) 1、自学生字词。2.课件出示词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并运用词语。 (完成目标一)

听写“吟诵、瀑布、陡峭、身躯、蕴含、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说出“德高望重”的意思并运用“德高望重”说一句话。

评价标准: 书写正确,句子通顺。(评价目标一)

指导书写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环节二

品读课文

积累背诵

活动一: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 (2)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默读、指名读、齐读,创设情境读。评价标准:字音准确,语句连贯,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朗读训练

指导学法

组织互评

活动二: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完成目标二)(20分钟)

自由读、镂空背诵。 (评价目标二)

评价标准:背诵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指导学法

组织互评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的方法来进行练笔,书写自己的真实情感。

[最新]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500字精选


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一位优秀的老师所编写的教案肯定也是优秀的。写好教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

一、读读背背

这首词题目是《大柏地》。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25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岗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反动军队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同志再次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

毛主席在这首词里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在革命者的心目中,当年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一次漂亮仗留下的弹痕,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界壮丽的景色,而且使壮丽的影色晃得更美,美上加美。

选编这首词,目的在于让学生读读背背,对毛泽东诗词多点感性认识。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熟读成诵,不必让学生逐句理解诗句意思。学生如果有兴趣,可让学生试着说全首词的大概意思,老师稍加指点即可。

二、阅读

阅读的短文是《延安的孩子们》,写的是当年延安八路军子弟小学的孩子怎样读书的事。短文主要讲了5件事:(1)学校课外读物严重不足;(2)孩子们如饥似渴地读书;(3)师生自己动手做书;(4)周恩来伯伯赠书;(5)周恩来伯伯赠书对孩子的激励。

选编这篇短文,一是扩大阅读,二是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道题主要是检测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二道题是检测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感受手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时,应放用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交流时给予适当的指点。

学生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教学时不要强求一致,要鼓励个性化阅读,有的可能对孩子的身世感兴趣;有的可能对师生自己动手做书感兴趣,有的可能对周恩来伯伯赠书感兴趣,不管对什么内容有兴趣,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就要鼓励。

三、习作

漫画《假文盲》画的是好多人站在母子上车处等候上车,而一对母子却被挤到母子上车处之外,画家借此讽刺了不守社会公德的人。

选编这幅漫画写作文,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观察、想象、推理的能力和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读作文题目,想想这项作文练习的要求。要让学生明确,本次作文是通过对漫画的观察、思考,体会画家的用意,并展开联想,然后把看法和想法写下来。

弄清题目要求后的教学大致可分两个步骤,一是仔细观察画面,体会画家的用意,把自己对漫画的理解和同学交流;二是从漫画想开去,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有什么令人不满意的地方,要怎样改进,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写作文前,教师要提示学生:漫画的内容,画家的用意,自己的联想都要写到作文中,但要以有所侧重。

四、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选编自己的作文选,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商量选编作文选的要求和方法,选编作文选的事主要放在课外。

选编自己的作文选,首先是选,选自己喜欢或比较满意的。其次是编,把作文分类,分类方法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如或按校内校外分类,或按写人、记事等分类,或按写实文与想象文分类等。接下来是写篇编者的话放在前面,编者的话写法不要强求一致,可以是介绍作文选中的几篇文章,可以谈自己写作文的甘苦,也可以上述内容兼而有之,等等。最后是按排列的次序编写目录,装订成册。写编者的话是难点,应给以适当指导。装订前,可让学生先把编者的话拿出来交流,以便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作文选编好后,要拿出来在班里交流或拿给亲朋好友看看,然后珍藏。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3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2苦练

教材简析

本文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文中记录了前中国女子排球队队员陈招娣为了练就过硬本领,为国争光,在排球训练中几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训练的故事,赞颂了她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陈招娣的倔强性格,学习她刻苦、顽强的精神。

2.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认识“猝、垫、苛”3个生字,正确书写“崇、袁”等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从课文对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的细节描写中,体会中国女排姑娘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有关中国女排的图片,文字资料。

2.有关中国女排在国际比赛中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并齐读。

同学们,在你们的头脑中怎样的训练才可以称得上“苦练”?

2.多媒体出示关于中国女子排球队的文字资料:

在教练员袁伟民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连连夺冠,获得了全世界重大赛事“五连冠”的殊荣。

中国女排在世界赛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成就的背后她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啊!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前中国女排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看看她是如何苦练的。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读文时可以圈画生字、新词。)

2.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3.再次读课文,并把语句读通顺,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合作学文

1.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提醒学生在互读时把语句读通顺。)

2.小组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在学生反馈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共同归纳:

课文记录了陈招娣在排球训练中,因过于疲劳,两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并完成训练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以陈招娣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可贵精神。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板书:主动请求续加训练——首次累倒赌气罢练——再次累倒痛哭罢练——理智回归完成训练。

四、熟读思考

1.可以把课题“苦练”改为“训练”吗?二者有什么区别?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苦练”中的“苦”字?在下面用横线画出来。

3.把自己画出来的内容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性的语句批注在书上。

五、交流感悟

1.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感受陈招娣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品质。

(1)她玩命地向球飞扑过去,滚翻起来,又飞扑过去。渐渐地,她的双腿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地奔跑着,翻滚着,飞扑着。当她救起第九个球时,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这两句话描述了陈招娣救球的训练过程。“飞扑过去”“滚翻过来”,形象地再现了训练情景。“玩命”“不顾一切”,表现了陈招娣认真刻苦的拼搏精神。“双腿发沉”“脸色苍白”,表明她已经精疲力竭了。最终陈招娣因体力不支而倒地。这是陈招娣续练后第一次累倒。)

(2)招娣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气,眼看着球从自己的身边、头上飞了过去。她不是不想去救,实在是太累了,即使站立起来,也追不上那刁钻的来球。(“不是不想去救”“实在是太累了”,这表现了陈招娣累得面对飞来的球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3)招娣走到红十字箱跟前,撕了几条胶布。不裹,手指尖裂开的口子,实在疼得受不了。如果从她打球算起,她用的胶布拼凑起来,至少可以做一身衣裤了。(这几句话先写陈招娣用胶布裹手上的口子,再写她使用胶布之多,极言训练之苦。前文写训练之累,这里写训练之苦,苦和累是中国女排训练的基本特征。)

(4)袁伟民一个球接一个球地扔着、砸着。招娣奋不顾身地向飞来的球飞扑着,滚翻着。好不容易把刚才的负球给补上,她还是只救起了九个球!离十五个还有六个呢!很明显,招娣的动作迟缓了。终于,她又倒下起不来了。(这是陈招娣续练后第二次累倒。第一句写袁伟民对陈招娣的训练,他没有因为陈招娣已经很累而手软,仍凶狠地“扔着、砸着”,足见他是一个以“狠”著称的教练。后几句写了陈招娣训练时的表现,她没有因为前次累倒心里不满而影响练习,还是那么顽强,再一次表现了她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

2.从以上的语句中,选择一句进行有感情朗读。

学生自由选择语句,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3.在苦练的过程中陈招娣有怎样的心理变化?看出她怎样的性格?找到相关的.语句。

(1)招娣火了,心里说:“扔吧!扔吧!”她霍地从地上站起身,气冲冲地嚷道:“我不练了!”便走到场外拿起衣裤,径自朝门口走去。(第一次因为教练太苛刻,不顾自己累倒而发火,气冲冲地罢练要走。)

(2)她感到满肚子委屈,站起来,看也不看教练,拿起衣裤又径直向门口走去。她实在忍受不了了,世界上哪有这么狠心的教练呀!(第二次忍受不了教练对自己累倒后的铁石心肠而感到委屈,赌气再次罢练要走。)

(3)她那被极度疲惫和委屈情绪弄昏了的头脑,开始冷静下来,理智回到了她的心中。(最终冷静下来,理智回到心中,要完成训练。)

招娣迈动脚步了。不过,她不是往前走,而是来了个向后转,步子那么猛,动作那么冲。(这表现了陈招娣的个性特征,以及她知错就改、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品质。同时,两次罢练也表明了训练之苦,照应了课题“苦练”。)

4.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陈招娣完成了训练任务?

作为一名中国女排的队员,为国争光,振兴我国排球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使陈招娣坚持完成了训练任务。

5.让女排的姑娘们练得这样辛苦,袁伟民教练是不是像陈招娣说的那样,太铁石心肠了?你怎么评价袁伟民教练?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陈招娣坚持刻苦训练的过程。

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陈招娣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有感情朗读

1.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2.指名读让你感动的段落。

3.指导朗读3次练球的段落。

4.分组比赛读。

三、情感升华

同学们,读了课文,现在你们对“苦练”一词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中国女排在赛场上有这样优异的表现,这来自于她们背后的苦练。女排姑娘们不仅仅是具有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她们日复一日的苦练都是为了祖国的荣誉。)

四、落实识字

1.自主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语。

3.独立书写。

4.辨别各组词语的不同用法。

径自:自己直接行动。

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耽搁。

滚翻:一种体操动作,有技巧。

翻滚:来回翻身打滚,翻转滚动。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5.摘记自选词语。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弄清课文的段落层次;写好本课生字

2.自学生字新词,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当你看到了课题的时候,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提示注意:

捻:声母是n

搓与撮读音相同

焙:读bi不能读成pi

2.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弥漫---充满、布满;

神采飞扬---形容人的脸上的神态焕发有精神。

四.学生按自然段试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交流分段情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试说各段大意。教师随机指导朗读并归纳分段。

3.同位同学互查朗读一遍

五.指导写字。

1.先观察字行,掌握间架结构;

2.突出指导,煞、茸部首约占字的三分之一;袄字左边是,不要写成

3.学生描红,临写。

板书设计:

14.碧螺春

煞汛焙袄搓捻撮茸

课题:14.碧螺春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节)

教学重点: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课前准备:茶叶,茶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通读课文

1.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碧螺春(师巡视)

2.交流并板书;

名称由来,采茶,焙茶,品茶

二.学习课文第4节

1.指名学生读。板书:美丽动人

2.美在哪儿?请划下来读一读。

3.有感情的朗读,(读得要美)

4.指名朗读,老师指导。(愉快、高兴的心情)

5.欣赏音乐,感受环境。

6.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7.练习背诵(个别检查)

三.学习课文第5节。

1.读课文,看了茶的焙制过程,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新奇

2.怎样感到新奇,怎样焙茶?请学生读一读有关描写的语句。

3.划出突出动作描写的词语。

板书:揉搓捺抓

4.学生作动作示范(演示)

5.体会动词的巧用,练习朗读。

6.这样焙出的茶才是上等的好茶。

四.学习课文第6节:品茶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才叫品茶?

2.交流并板书:色香味形

3.分组品茶。

4.品尝也是一门艺术,好茶碧螺春连外国人也称赞。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犀、黛、沼”等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能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大自然之美的细致描绘。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

2.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与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自然美景图片。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学生展示搜集的自然美景的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宗白华去体会不同时期他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

二、初读课文,初建对大自然美景的印象

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教师适当指导。

3.想一想:作者不同时期描写的自然美景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深入精读,寻访作者笔下云、风、山、湖之美

1.在作者小时候、少年时、青年时究竟以什么自然风景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读一读,品一品。

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

(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

(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四、再读全文,颂大自然之美

1.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朗读全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作者对这些美景所引发的感受和怎样的想象。

五、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文章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2.在笔记本上摘录文章中最能吸引你想象的句子。

六、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头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动着幼稚的( )。天上的流云,一会变成( ),一会变成( )。

有一天我根据云的各种境界,分出( )云、( )云、( )云( )云,等等,真想做一个“云谱”﹗

七、实践活动

1.课文文字优美,配上合适的音乐尝试配乐朗诵。

2.课外再搜集一些描写自然美景的优美句段。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却反而先登上极顶的原因。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2、运用抓住体现中心的句子来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培养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随一位挑山工登泰山,解开心中不解之谜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了解课文是分几层意思来表达中心的,从而理解作者悟出的哲理,懂得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哲理一步一步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画家冯骥才的作品。他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在泰山风景区有许多游人,还有挑山工。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思考三个问题:

①文中的不解之谜指什么?板书(生谜)

②作者是怎样解谜的?(解谜)

③作者领悟出什么深刻哲理?(明理)

2、检查朗读。

3、课文就是按照生谜解谜明理的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三、生谜

1、观察插图,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的人?

2、自读第1节,说说课文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挑山工?谈你的感受。(同桌讨论)

3、交流:

①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说明担子重;

②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说明步履轻松;

③折尺形的登山线路说明路程长。

4、引读课文: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的担子重,他们的步履轻松,他们登山的路程长。这样登山的原因是,好处是,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

5、担了重物,路程加倍,还是慢吞吞地向前走,居然能走到游人前面,由此,作者心中产生了一个不解之谜。

出示练习:

挑山工╱慢,╱慢。

走得其实并不

游人╲快,╲快。

交流完成填空,学生读。

6、引读课文: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你在某个地方,或者,或者,他们。等你发现,你会,以为。

四、熟读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谁能说说挑山工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二、解谜、明理

1、读3-6节找出表现不解之谜的三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各种形式读句。

六、解谜、明理

1、出示作者的疑问(第4节)

2、最后,挑山工的回答解开了他心中的谜。出示挑山工说的一段话。

三人分别读这段话。

3、挑山工的这段话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呢?

出示阅读提示:

任选一个内容进行学习,先读懂这段话,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1、是否同路

(出示)山下他们同时起程

回马岭一、二次

山道上几次相遇

最后汇合在极顶的小卖部前

2、游人走法:

挑山工走法:

随机朗读句子

3、游人东看西看,挑山工一个劲地往前走,理解时间长了,就走到前面去了的含义。

4、这些是挑山工的话,作者由挑山工的话语中悟出意味深长的做事哲理。

出示句子、读句

那作者悟出了什么哲理(师举例说一个内容,其余学生说)

出示:向着目标踏踏实实

不停攀登奋发努力

七、哲理升华

1、从泰山回来,作者深深记住了这些哲理,并且画了这样一幅画。

出示图与文读句

2、作家冯骥才作为一个游客,听了挑山工的话以后,如果再去游览名山,会怎么走?

那为什么还要画这幅画并挂在书桌前,多年不曾换掉。

师小结。

八、课外延伸

出示课前,收集冯骥才作品目录。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次“积累运用”安排了“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四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读背古代名言警句,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阅读短文《胸有成竹》,理解成语的意思,练习说成语。练习表演课本剧,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观念。根据提供的几个事物,想想它们中间发生的事情,编得要有意义,叙述要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表演课本剧,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观念。根据提供的几个事物,想想它们中间发生的事情,编得要有意义,叙述要清楚。

教学构想

逐题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背诵五组古代名言警句,丰富语言,增加积累。阅读短文《文与刻画竹》,了解短文主要内容,理清短文的叙述顺序。

学生学习过程

一、完成“读读背背”

1 启发导入。同学们,我们平时与人交往或阅读文章时,会发现许多人的语言特别生动、有趣,说出来的话很有哲理。实际上,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平时多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对我们的说话、习作会大有帮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几句古代的名言警句。

2 引导学生自读自背

(1)学生自由、大声地读句子,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互相朗读、背诵。

3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其他名言警句。

二、完成“阅读”

1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从什么故事引申出来的?

2 自读课文,明确要求。

(1)通读短文,看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文与可画竹有没有什么秘诀?从什么地方看出文与可特别爱画竹子?作者写猫玩纸团是为了说明什么?

(3)质疑,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 检查自学情况。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与可画竹有什么秘诀?找出有关语句。从什么地方看出文与可特别爱画竹子?作者写猫玩纸团是为了说明什么?

4 读后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5 讲“胸有成竹”的故事。

(1)教师提示:讲故事是要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注意叙述的顺序。

(2)学生练习讲故事。同位对讲。

(3)学生找同伴讲故事。

作业设计

在课外书中找一些有意义的、给人启迪的名言警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并背诵。

板书设计

积累 运用五

读读背背——名言警句

阅读——胸有成竹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深化对课文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当我们学完课文《陶罐和铁罐》,文中陶罐和铁罐这两个形象一定给大家留下来深刻印象。今天,我们要把这篇文章编成课本剧来表演。

二、组织学生讨论

1 怎样改编课文中角色的语言?怎样演出不同角色的神态?

2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看法。

三、表演课本剧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及学唱《保卫黄河》这首歌曲,了解作品的来历及相关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超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意识,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及其所蕴含的爱国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欣赏歌曲《保卫黄河》,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3、学唱本歌曲,特别是学习本歌曲演唱形式的学习,达到学生能跟随老师指挥正确的演唱本歌曲。

4、了解协奏曲与合唱曲的不同。

教学教具:

多媒体设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滨城区三河湖一中的贺建华,能和清怡中学八年级--班的同学们一起来上今天的音乐课,我感到很荣幸,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认真学习,配合老师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同学们有信心吗?-----谢谢同学们,真心的希望我们从此成为好朋友。(1.00)

二、新授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播放视频(2.00)

1、同学对这段视频中的歌曲熟悉吗?它的名字叫什么?出自哪儿?

2、你们看了这段视频并听了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或者说是你听了这首歌曲后,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激动、激昂、充满革命先烈的敬仰)

3、既然同学们都知道《保卫黄河》这首歌曲选自《黄河大合唱》,那么同学们了解《黄河大合唱》吗?(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中产生的最成功的大型声乐作品。这部作品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两岸发生过的事情,表现了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拼搏,体现了我国人民在反帝斗争中必胜的坚定信念,抒写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启迪人们起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什么叫大合唱?(大合唱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常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多用乐队伴奏。)知道它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黄河大合唱》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发出了战斗的呼号、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激励着无数的革命志士勇往直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的这的首歌曲《保卫黄河》------------------(板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0页-------首先请同学们把课上这首《保卫黄河》认真欣赏一遍,然后再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听噢~~~~~~~~(播放范唱)(1.30)问题一: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齐唱与轮唱

4、齐唱与轮唱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

5、齐唱与轮唱各自代表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或者说是你听了音乐之后,你想像到了哪些画面?)

听一遍一次回答三个问题,好像很难,那我们再听一遍------(播放范唱)(1.30)

那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齐唱与二部轮唱,二部轮唱时,男声先进的还是女声先进的?

那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齐唱雄壮有力,轮唱轻快活泼。

那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雄壮有力的齐唱,表现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抗日必胜的信心。轻快活泼的轮唱,表现我们的游击队员灵活的打击敌人,此起彼伏的歌声让我们感受到此起彼伏的抗日浪潮,我们也受到了在那艰苦的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永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那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的感觉是什么?(昂扬、激动、热血沸腾,真想怎么样?拿起武器打击敌人)

那我们就把这首歌曲学会好不好?-------那看课本-------问题:这首歌曲是什么调的?什么拍子?什么意思?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指挥图是怎样的?学唱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先分好声部,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齐唱与二部轮唱唱曲。那男同学志女同学分开,各自作为一个声部。正好符合歌曲演唱的要求。那我们先来解决一下个别旋律的问题,请认真欣赏歌曲,把自己认为困难的旋律作个标记,我们一起来解决。

[如果没有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强调一下几个地方:前附点八分与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力度的变化(齐唱与轮唱时的变化),歌曲最后部分的空拍。]教师指挥,跟范唱练习(挑一个到两个指挥好的学生上台一起指挥)---------教师指挥,跟伴奏练-------期间可选出两位或两组同学进行表演练习轮唱。

简单的相互交流,练习最后一遍,进行表扬。(至此用32分钟)

三、拓展

《保卫黄河》这部合唱曲是《黄河大合唱》中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乐章,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由《保卫黄河》改编的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同学们听完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乐曲中出现了哪些熟悉的旋律?(我会请几个同学你唱一下的,认真听噢)

2、通过欣赏这首钢琴协奏曲,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请你谈一下(硝烟弥漫、战马奔腾的战场,游击健儿英勇杀敌。革命队伍千军万马、不可阻挡的气势,以及战士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播放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7.00)那同学们现在来想一下,我们的合唱歌曲《保卫黄河》与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有什么不一样?合唱曲特点:声乐曲(由人来演唱)、有歌词、通俗易懂,可以根据歌词提示发挥想像。协奏曲特点:器乐曲(由乐器来演奏)、无歌词、较难理解,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那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合唱曲,能更准确的表达思想感情,但有想像的局限性。 (协奏曲,表达感情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但能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

四、小节

同学们,《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激活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凝聚了中华儿女抗日必胜的决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他养育了我们中国13亿人民。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9

1.感受瀑布气势、形态、声响的壮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启发想象,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以及在诗中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二、教学重点

感受瀑布的美;表情朗读课文。

三、教具准备

瀑布音响录音,瀑布的简笔画和表示游客的剪贴画,有条件的能放瀑布录像更好。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南通有小河,有长江。小河的水轻轻地流着;长江的水滔滔奔腾着,大海的浪更是波涛翻滚,它们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奔去。而还有一种水不是向前流去,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倒下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瀑布)

有谁看见过瀑布?有的同学心里一定会想,明明是水,怎么叫瀑布呢?还有的同学可能会猜想,瀑布从高山上流下来,那情景一定是奇妙极了。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

(二)范读全诗。

(三)自学课文,了解全诗大意。

1.提出要求:这首诗很美,要能体会到它的美,先要读懂,大家试试。

2.读中启发:瀑布也像许多名山大川一样,常常是人们游览的胜地。写这首诗的诗人,就观赏了瀑布。他用眼晴去看,用耳朵去倾听,感受到瀑布的美,才写了这首诗。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注意听见、看见这些词,把它画下来。注意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结合回答板书:听见、望见、仰望)

板书后提问:

①望见了瀑布全身,为什么不用看见?(因为要远看。板书:远)

②诗人在哪儿仰望?(在瀑布的脚下,是近看。板书:近)

指点:这样,我们很快就了解了全诗的内容。

第一节:写诗人听到的瀑布的声啊;(板书:声)

第二节:写诗人远望到的瀑布的形状;(板书:形)

第三节:写诗人近看到的瀑布静态和动态。(板书:静、动)

(四)精读欣赏。

着重欣赏诗中的比喻句,了解其作用。(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多次运用比喻,让读者感受瀑布的美。所以抓住了比喻就可加深对诗的意境的体会。)

1.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诗人为了让没看见过瀑布的读者,能具体感受到瀑布的声音和形状,他在诗中打比方?打比方懂吗?例如:小河的水哗哗地流着,像小姑娘在唱歌。这就是打比方。常用的打比方的词儿有:像、好像。(板书:像、好像)

有时候打比方也可以不用像、好像。例如:我和小明同桌三年了,我们俩亲如兄弟。(板书:如)这如也就是像的意思,就是我们俩亲密得像兄弟一样。

你们再读读,诗人描写瀑布打了哪些比方。瀑布的声响好像什么?把瀑布比作什么,你能找出这些句子吗?

学生自读,画出比喻句。

2.指点暗喻的句子。

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白银指什么,什么像白银?

一座珍珠的屏。屏指的是屏风。珍珠的屏,珍珠做成的屏风,闪闪发光美极了。这又是拿什么比作什么?什么像珍珠的屏?这两个句子虽然没有像好像如,实际上也是打比方。

3.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读读讲讲这些打比方的句子。(通过导读,理解比喻句包含的意思。)老师说上半句,你们讲下半句。

师:瀑布发出的巨响

生: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师:远望瀑布

生:就像一道白银。

师:近看瀑布

生:像一座珍珠的屏。

师:当阵阵风吹来时

生:把瀑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4.如果把这些打比方的句子省掉,你们体会体会怎么样?(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比喻句在诗中的作用。)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山路一转,

望见瀑布的全身。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飘飘洒洒。

这样写,一读就明白,但瀑布究竟怎样壮观,怎样奇妙,我们就不能具体地感受到。

诗中打了这么多比方,我们读着读着,好像跟着诗人一起去观赏了瀑布。

(五)学习生字词,书写生字。

叠,上中下结构,上面是三个又,要注意把整个字写紧凑。

涌、阵、喻、伟、烟,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都可以联系已学过的字,用部件记忆。喻,注意不要丢掉一横。滩,左中右结构,要写紧凑。

屏,半包围结构。尸不要加点。

在读音方面,阵、丈是翘舌音。滩、阵、烟是前鼻音。涌、丈、屏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

涌,本来是冒的意思。在诗中有冲、奔的意思,用上涌,把叠叠的浪的气势写出来了,也就把瀑布的轰鸣声写活了。

屏,屏风。借珍珠的屏,展现了从近处仰望瀑布所感受到的瀑布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涌叠叠岸滩阵阵比喻

屏千丈伟大如烟

二、朗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理解内容。

(一)理解第一节。

1.现在我们读读诗中打的比方,体会体会,想象想象那是怎样的情景。

描述: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有名的大瀑布,例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现在我们假设诗人是游了庐山瀑布以后写的这首诗。

我们读着诗,好像跟着诗人到了庐山。

诗歌从瀑布的声音写起。

我们来到庐山脚下(出示:瀑布画面,另添上游客,如下图)。

这声音好响啊,诗人告诉我们这响声像什么?把主要的意思说出来。(好像浪涌上岸滩,又像风吹过松林)

2.描述:海浪翻涌的声音那是海涛声,轰

松林吹动的声音,哗

注意是松林,不是风吹过松树,是好大好大一片松树林,风吹过响声是哗,叫松涛声。意思是瀑布的响声像海涛,又像松涛。

3.提示:是像一层浪吗?叠叠的,一层一层的。

是像一阵风吹过松林吗?一阵一阵的。

指点:持续不断,经久不息。

现在在庐山脚下,我们好像听到这样的声音,根据这两个比喻,想想瀑布响声是什么样的声音。谁来模仿模仿?(学生模拟)

4.朗读:好像浪涌上岸滩。

又像风吹过松林。

5.指点:这是一对句子,朗读时要有相应的节奏和重音。

叠叠的浪/涌上岸滩涌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吹

听听真的瀑布的声音(放录音:瀑布从山上流下发出的轰响声。)

6.再指导读第一节。

指点:就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样,这是未见其状,先闻其声。

7.过渡:循着瀑布的轰响声,诗人向前走去,我们也跟着向前走,我们仿佛跟着诗人来到这儿(移动画面)。

(二)理解第二节。

1.山路一转,望见了瀑布的全身。(变动画面,把图中游客移至瀑布下。见下图)

为什么说没法比喻?(太美了,无法形容)实际上又比喻了,比作白银。一道白银从天而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后面是青山,我们真的望到了,我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起来,你可能会说什么?

例句:

这真像一条河从天上流下来。

瀑布从高山上流下来,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一幅长长的白布挂下来。

这简直像天上的银河流下来。

学生议论。

进一步启发情趣: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诗句:

出示: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指导读。

现在我们再来体会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读好感叹句,加重语气。绿叶衬着红花,突出红花。这儿就要突出白银。

指导读出重音:一道白银

(三)理解第三节。

远看像一道白银,近看呢?

1.描述:我们继续跟着诗人,来到瀑布脚下,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说站在瀑布脚下不也可以吗?为什么要用上仰望?(需抬头,瀑布是从万丈青山上流下来的,需仰望,才能看见。)

2.启发想象:

一座巨大的屏,而且是珍珠做成的,在阳光下亮闪闪的真是太美了,这是相对静的状态。

3.描述:时时有一阵风吹来,写了它的动态。

如烟飘飘悠悠;如雾朦朦胧胧;如尘四处飞散。

能想象到那情景吗?(让学生展开想象去体会。)

现在让你们看风吹瀑布的情景。(看录像,教师根据画面描述。)

小结: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多么壮观;而这随风飘洒的情景又显得迷迷濛濛、轻轻细细,又是一种轻柔的美。

朗读最后一节。

(四)朗读全诗。

(五)作业:抄写背诵诗歌。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 积累语言并且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教学步骤:

1、 和学生谈话,导出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情和风景。

板书课题:海滨小城

2、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海滨?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小城?

(13写了海滨;46写了小城)

3、 提问:从整体上讲,海滨小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整洁)

4、 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海滨小城的美丽的?请你默读课文,把你感受到海滨小城美丽整洁的句子划下来,然后读一读,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5、 学习海滨这部分:

(1)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教师相机帮助加深理解,指导朗读。

(2)理解:浩瀚指导朗读:浩瀚的大海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

板书:大海浩瀚天蔚蓝

(3)理解:镀换词理解例如:涂染图片帮助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4)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人们高兴的心情。板书:贝壳多彩沙滩

船队归来喧闹

6、 教师小结海滨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从大海、天空、云朵、帆船、海鸥、贝壳以及船队的归来感受到了海滨景色的美丽,你有没有发现,作者是抓住了什么描写这些景物的?(颜色)

7、 小练习: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表示颜色的词语。

()的大海()的天空()的云朵

()的帆船()的军舰()的朝阳

()的鱼()的虾和蟹()的海螺

8、 能不能把这些短语带到文中去读,读出海滨色彩斑斓的美。

9、 学习小城这部分:课文写了小城哪几个地方?(庭院花园街道)

学生汇报感受深的句子,教师相机帮助加深理解,指导朗读。

10、出示图片,认识榕树、椰子树、芭蕉树、凤凰树,想象小城被红云笼罩的景象。体会热闹(花朵争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板书:庭院树木

11、想象填充句子:

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都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文字投影:

每逢休息的时候,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有的(),有的(),还有的()

教师小结:这座小城充满了浓浓的祥和的气氛,人们生活在这里真是感到舒适和幸福。(出示图片,感受小城人情的美)

12、朗读(46)自然段,感受小城景美人更美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品读二、三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并联系实际生活仿写,展开联想印证。

3、精读第四自然段,感悟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复: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你还能用什么词句表达这个匆匆的意思?

2、导入: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的匆匆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整体感知:

请大家边听边思考,抓住重点句子、词语划划、点点。

三、品读二、三自然段:

1、学生交流。你对哪几句描述最有感触,你想到了什么?你想怎么读?

2、品读“八千多日子……也没有影子。”

说:“我觉得——”

读:(读出日子溜去的悄无声息,舒缓低平)

算:我也度过了多少日子。

想:我用这段时间留下了什么,做了什么。

读:(齐读,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3、品读“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但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说:“我觉得——”

读。(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息,紧促低平)

写:联系自己的生活,再写几句日子是怎么匆匆而过的。

读。(听范读想象,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四、精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出作者的思考、无奈和彷徨,平缓凝重)

3、读“……但不能平的……”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出作者的追寻、信心,沉稳坚定)

4、教师阐述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五、欣赏与小结

1、扩展,读梁实秋《时间就是生命》,加深领悟。

2、由此,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洗手时……

吃饭时…

默默时…… 只有徘徊

匆匆(无奈、追寻)

遮挽时…… 只有匆匆

躺在床上时……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2

学目的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提示字词的书写要点。

2、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边读边悟的学习方法。

3、体会重点句子是如何歌颂黄继光大无畏精神的。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4、学习黄继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边读边悟的学习方法。

2、联系上下文和学生生活实际,体会重点句子是如何歌颂黄继光大无畏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语境导课:

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正当全国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之际,觊觎中国已久的美帝国主义又将罪恶的魔爪伸向了我们的邻国朝鲜,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试想,破碎的山河刚刚旧貌换新颜,胜利的果实刚刚交给人民,我们岂能容忍他人的再度践踏!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中央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在这场国际支援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成为中朝人民永远学习的楷模。今天我们将继续讲述发生在这场战争中的英雄的故事,他的名字叫《黄继光》。(板书)

二、温故:

1、请学生闭目回顾:

(1)当小老师:提示大家本课中生字的书写注意要点。

(2)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归纳总结:

(1)学生自由发言。

(2)课文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雄事迹。

(3)本课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或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写,都叫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先写接受任务、主动请战,再写壮烈牺牲,最后写战斗胜利。(生口述,师板书)

三、知新:

1、感情朗读法:

(1)设问置疑:通过初读课文,你认为黄继光是个怎样的人?(生各抒己见)

(2)因势利导:你能不能通过自己有声有色的朗读来体现他的精神呢?记住:一定要读出他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3)指导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表现黄继光英勇无畏精神的段落,读后,生自评,师小结。

2、边读边悟法:

(1)请同学们紧紧抓住刚才激烈、危急、愤怒、焦虑的朗读情绪,一边读一边谈体会。说说你读了这一句或这一段有什么感想。

(2)生自由作答,师简要板书。

(3)师相机出示投影:比喻句4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师引读最后一段:我们的英雄义无反顾地用生命开辟了战友前进的道路,用热血谱写了胜利的凯歌,这最后一段我们怎样读才能告慰英雄的忠魂。(全体起立:要读出对敌人的无比痛恨,读出胜利的喜悦,读出对黄继光的悼念。)

四、课堂延伸:

黄继光牺牲了,上甘岭战役胜利了。那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到底牺牲了多少烈士?老师无从说起,你们有人知道吗?哦,有谁搜集到抗美援朝英雄谱?现在请最勇敢的同学上台讲述英雄的故事。

相信我们还有很多的不同时期、不同战场的英雄故事,请同学们回家以后讲给自己的父母听。记着:讲完以后千万别忘了问一声: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让我们从小养成居安思危、饮水思源的感恩情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