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是热闹非凡的,在校园中我们会因入学内心有所触动,此时我们选择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心得体会是把自己一段时间的收获和感悟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那么入学心得体会要怎么书写呢?面对这些问题,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收集了“秋季入学心得体会800字”,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xx年9月8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满怀期待与梦想地踏入了川师校园……
一进入川师北大门,便有热情的学姐上前迎接,学姐细心地介绍报名流程,并带领我参观校园,去到寝室,让人倍感暖心。整个报名流程下来都让我觉得紧张和激动。9月9日下午,我们又参加了学校的开学典礼,更体验到了大学的不同之处。9月10日,我们还参加了新传学院的开学典礼和学院专业介绍的讲座,学院的领导、老师、学长学姐们都发表了精彩的讲话,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自己的专业。特别是学院系主任的讲解,让我们对自己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就业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计划。9月xx日,我们听到了来自学姐学长们对于学院两委部门及活动的介绍,流利、风趣的语言,创新多样的PPT,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觉得大学就应该这样积极参与学生活动,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开学几天下来,校园里各式各样的活动,操场上晨读的学生,教师内轻松和睦的氛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漫步在洒满斑驳梧桐影的校园小道,处处都弥散着文艺,自由,开放的气息,任我们尽情徜徉。学校的建筑古朴大方,设施先进完善。校园内绿树成阴、群芳竞艳,特别是散落一地的桂花,为校园增添了一抹清新的气息。校园内各色的人物,更让人觉得大学更像是一个小社会,而我们作为大一新生这才开始渐渐褪去稚嫩,要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与方向。
大学是美好的,但前提是我们合理的规划,我们要努力学习好自己的专业,也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多方面提升自己,做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川师的夜晚格外静谧,我却难以平静,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我相信,只有有计划、有目标、有热情、有毅力,就能在人生的篇章留下最美的一笔!
已经开学两天了,我们已经成为了真正的中学生,在这两天中,我们认识了一些教我们的老师,他们告诉我们初中应该怎样学习,让我们明白了初中生活是怎样的。
我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已经不再是小学那个不懂事的孩子了。在初中,我要改掉小学一些不好的毛病,例如:在小学时我不爱说话,上课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也拿我没有办法,因此我的表达能力不强,特别是语文的阅读题经常写不出什么感想,再加上我上课有时走神,语文的成绩就非常不理想。我还有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马虎。妈妈也经常叮嘱我别马虎,而我就是把它当做耳旁风,觉得这并不算问题,只要考试时认真积极就行。可考试时还是改不掉这个毛病,数学经常抄错数,所以数学也很少的高分,并且我上课不爱认真积极思考,下课也不爱专心学习,因此成绩一直排在别人后面。
今天,我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我要把小学的坏毛病全部改掉,上课争取做到专心听讲,心里有想法就举手说,争取多回答问题。在平时做作业也不马虎,认真积极读题,要做到每个字都认真积极读仔细,数学也要每个数字都看仔细再写,不能再抄错数。
入住寝室,熟悉的亲人、朋友,熟悉的老师,熟悉的环境都离我们而去了,一切的日常生活都靠我们自己打理。自己整理床铺,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寝室卫生。或许,寝室里没有空调热水会让很多人不习惯甚至抱怨,住的楼层太高又会怪罪设计者没有考虑电梯,但是,寝室中的四个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彼此的体贴和照顾,胜过所有。我们眼中的陌生与疏离,很快就被热络所取代。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穿梭于各个教学楼间,穿过那一片片的人海和自行车海,四处游荡观光,便成了这几天新生生活的主旋律。
似乎在xx高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好好学习基础知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长,都会有同样的忠告,而且说的时候往往是语重心长。
我们要学会生活,体验生活,抱着一种享受人生的态度去学习,去工作,去休息。高中的成长更多来自于心智的成熟,这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更多选择,懂得思考,懂得选择合适的道路,懂得如何行动,懂得品位人生,才不枉高中的美好时光。
诺贝尔得奖主罗曼·罗兰认为高中是“高贵的精神隐修院”,北大教授谢冕认为高中校园绵延着不息的火种,而当代不少学者认为高中生的思想应领先整个社会一二十年。亨利·纽曼说过,在高中里,一个人将升华自我的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能力,练就审美力,养成判断力,增强内心的想象力。
古人告诉我们:“高中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我们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人文的精神。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可能有很大方面的人格结构不能完善,这样人生会不快乐,不幸福。如果没有人文精神,没有理想、信念和追求,人的精神世界会很空虚。高中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来传承文明、振兴国家、培养人才,创造成果、服务社会是高中价值之真谛。放眼世界,未来在我们手中,更重要的是让人文精神铸就我们的灵魂。
学之大者,欲先高中,必先成人。我们已不是懵懂的少年,走入高中,必将要选择砥砺人格,磨炼品性的修身养业;而选择xx高中,更是选择了一种责任,饮水思源,立志成才,是每一个交大人必须肩负起的使命和责任。立志高远,追求卓越,定会凝练出我们高昂的人格;诚以待人,严于律己,将是我们不变的行为准则;珍惜时光,挥洒汗水,才能承担起远方那辛勤的目光!虽然不能控制时间的长度,但却可以决定它的宽度,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会给自己一份怎样的答卷?
相信我们的胸中正汹涌着大展鸿图的豪情壮志,相信我们的肩上都能承担起家国天下的期望,一起扬帆启航,因为我们都明白岁月可贵。
抵着昨日曾经千辛万苦,终于,我们走进大学这座神圣的知识殿堂,走进儿时向往已久的梦里水乡。时间流水般逝去,从未停止幻想的我,对大学生活自始至终充满太多虚幻的渴盼……虽然我清楚这一切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是多么的渺小,但总有一种大学情结迫使我的思绪不得不漫天飞扬……
高中时代,在那所我们自己深爱着。留恋着的故乡中学里,储存着多少学子泪?在炎热的夏季,曾经我们任凭汗水夹着泪珠滴水般滑落……为了圆大学梦,我们痴情地拼搏;为了支持那颗疲惫的心——我们傻傻地憧憬,时而会茫然无措,也有时会像似个孩子嬉戏欢笑,而更多的时候,我们都会坐在书桌旁去继续梦想……
中学时代,忙碌的学习禁锢了我们,同学们间的友情被歪曲的不成样子,好友间还哪有时间畅谈?甚至在中学的几年里,我们竟连自己的母校都未完全了解,有的角落甚至我们从未去过……所以我傻傻的等待,期待自己未来的大学完美如梦,而我们的内心又多么渴望用一个完美的大学生活来填补高中生活的空白?
高中时代,北方的冬天很冷,学校的暖气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宿舍的温度常常在冰点以下,每天晚上睡觉时我没不得不将被子裹的严严实实……所以那时我憧憬将来大学的宿舍舒适温暖,冬天不再让我们把被子扯得那样紧……
高中时代,高考像座大山压在头顶。痛在心里,可以说,我们从未彻彻底底地开心笑过。快乐过,丝丝笑容总伴随着些许忧郁……那是我们又是多么渴望能够潇洒地快乐一回?
高中时,我们很拘谨,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儿只能在心底里默默地想念她,甚至很多时候不敢正视他的眼睛,深藏心里的“我很喜欢你”几个字只能越藏越深……所以那时我期盼自己的爱情会很甜蜜……
高中时,班内有些同学很善于玩心计,班里时合时散……因而我希望我大学的同学千万别那样,希望我们把彼此当作一家人,我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我们心心相印,我们都可推心置腹……
高中时代我们都在为学习忙碌着,无暇顾及社会上的很多事情,那时我们都是“20岁的娃娃”……所以我盼着大学时能接触一些社会上的事,尽快成为自己的主人,并且盼望着我的大学同学尽快成熟起来……
高中时,我们被很多人或事物束缚,许多十分有意义的事做不成,我们成了“生活的局外人”……因而我盼望大学有很多时间让我们处理这些事情……
高中时,我们的生活十分沉闷,整日只是“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校园里异常死寂,总是笼罩着一层紧张……我盼望自己的大学生活活泼起来,校园里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高中时,我们节俭;大学时,我希望我生活中的每个人保持下去……
我们奋斗过,惦念着的中学时代已经成为永远的历史,高中好友已天南海北各奔一方,曾经一张张难忘的脸庞沉在心底聚合成永远抹不掉的幸福的伤痛……初来大学,我们彷徨,我们期盼,我们也在忧伤——对同学好友的思念,对故乡亲人朋友的牵挂,对大学未知的疑惑与恐惧……我们一直在忧伤!我盼望大学生活能减轻思念,去除恐惧抚慰我们内心的牵挂……
大学里,我更盼望我们学生会。协会。书记处的主席。部长。书记和会长们,不要带着一股领导的威风,摆着一副领导的架子对待我们。我尊重你是因为你是我的学长,我的校友,不是上司!我们都还是学生,仅仅是学生……
我还希望,如今我的大学交际生活和关系与我的理想生活近一些。再近一些……大学,所有的校友。教授和讲师们,我们不都是一家人吗?我们都长着黄皮肤。黑眼睛,我们有共同的语言,还有,我们都在同一个城市……
还有,处在我生活圈内的校友们,请别再追求潮流,冷静地想一想,理智一些……另外,我还希望学友们不要冷落了一些人;以貌取人,你很可能会失去不应失去的……
确切的期盼如浮云一片片,终难诉说清对岁月的心愿,许许多多心里话只能寄托给过往的云烟……
时间匆匆度过,转眼拓展的四天早已成回忆,可在易县活动时给我留下的种种回忆,感人肺腑。
从早晨八九点走起,中间约十五公里的路程,烈日炎炎下,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拖着麻木的腿脚,背着沉重的旅行包,终于到达终点,我们依旧喊着“星空队”的口号大步向前。
晚上,我们围坐一圈,听着飞飞老师给我们讲课。是啊,人生就如这旅途,有千难万险,责任就如这学生的包裹,虽然压力山大也决不放弃。如今我顺利地走进美中,以优异的成绩免费录取,心中真的没有点滴欣喜,而是对未来的坎坷变得警然。我觉得这一切都太顺利没有点挫折的日子,让我知道:也许这都是暴风雨的前奏。十五年的路没有离开母亲的双手,也只有这仅仅的十五公里是我自己真正靠自己走的。不容易,也许以前的我太过自私,母亲的苦我从未真正理解。飞飞老师在中间说的同时,我真的润湿了眼眶……
高空跳落和信任背摔等等一切团队合作的游戏,欢笑和感知并存。最后的深刻留给所有筋疲力尽的男同胞们!
这是我第一次被除了亲人以外的人感动得流泪,面对高墙,人群中队长把我拽过来直接向上托,脚下那双稳定,安心的大手和“狼”坚实的肩膀,半空中上面的王腾紧紧抓住我的手腕,看他手上青筋暴露,脚下我脱离手掌,登上墙壁,眨眼间我已到达安全领地,回头回望,男同胞们丝毫不停歇,一个一个地往上拉,可以用“秒速”来形容。我在上面站着,看着负伤的男同胞退了下来,挽起短袖,胳膊上血红的“脚印”就算疼得面脸抽搐,也不轻言怪罪。在这之间,我总认为这是女汉子的时代,不像某些男生,娇柔软弱。而现在,是拓训,是这些男同胞们告诉了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男人!
珍惜最后一天的拓训,这将成为我永生难忘的记忆。
在又一个阳光明媚,天高气爽的秋日,我荣幸地迈进了外国语学院的大门。走在绿荫的小道上,看着挺拔的教学楼、端庄的图书馆、宽广的操场、整齐的宿舍楼,我有种忐忑的期待我将要在这里展开自己的平台,亮出自己的风采。而后,我看到了德才兼备的教师,教授;公正严明的校风,校纪;热忱活跃的学长,学姐;还有刻苦刻苦,全心全意为学生们服务的学生会、自管会。我有理由相信,来到这里,是我正确的选择。我想,来这里的每位新生,在外国语学院的关怀、教导、磨砺下,将会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绽放出他们的光彩,成为祖国的光荣。
密尔顿曾说:上帝对每一个人是公平的,它给予每一个人相同的时间,关键是在于人们如何往应用每分钟。在这,淮阴师范学院给予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与机遇也是同等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往对待它们。
艳彩的季节预示着一种美丽的开始,当叶子枯黄随风漫步,当花心破碎绽放色彩,这么蓝的天,这么白的云,在我的眼前展开,刺激着我的感官。这是我的热忱开始奔放的季节,是我的眼光开始随着青春的色采静静想象,是我的能力迫切要摆到每一个人眼前往大声歌唱。我带着我的纯真、热忱、梦想来到淮阴师范学院,我看不清他人眼中的世界,但我认
真向往,认真演出,我把我最多彩的青春认真挥洒。我知道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梦,正用他们的青春来编织。在这菁菁校园中。或许我曾迷惘,但我已寻思,正在沸腾。我要给我的热忱一个出口,就在这淮阴师范学院,我知道它会是个很好地展现我自己的舞台。
记得那天,晴朗澄彻的碧空,飘逸洁白的白云,秋风把我送进了,我终究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心中五味杂陈,想起前天父母还放着鞭炮送我的情形,心里盛了一份沉甸甸的感动,如今再次落在了北中医的校园中,心中倍感亲切,五彩缤纷的旗帜在空中飞舞,翠绿的草坪,郁葱的树木,路边点点竞相开放的小花,身上仿佛一下子洗脱了一夜的旅途疲惫,看到一排排使人振奋的标语汗水浇灌岐黄,泽被春夏秋冬,心中再没有了复试时的陌生与胆怯,而此时更多的是一份坚定与从容。
琐碎的进学程序终究完成,走进宿舍,一个陌生的而开朗的北方同学帮我开的门,接下来我们欢快的交换着,很快我们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仿佛新校园的一切都是那末有魅力,不但熟悉了很多班上来自各地的新同学,我们又和师兄师姐们见面聊天,来自南方的我一下子结识了很多北方的同学,和他们一起逛遍了体育馆、图书馆、食堂、教室陌生的校园一下子成了我们暖和熟习的家园,心中布满了对新生活的期待。
几天下来开学仪式在运动场中拉开了帷幕,庄重的国旗仪式,各位领导们的谆谆教导,师兄师姐们的心得分享,让我们收获颇丰,我感觉来到了医学的圣堂,我要凝听的教诲,奋步向前!丝丝缕缕的阳光照在崭新而亲切的面孔上,大家的神情显得那末虔诚和专注!
最使人不能忘记的是研究生的进学教育,教授们深进浅出的出色演讲,我感觉醍醐灌顶,我从一个酩酊浑噩的懒人变得学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如何充实地度过枯燥的生活。肖小河教授用自己的正在研究的科研课题为实例,提出了临床引导科研,科研支持临床的可行性和重要性,鼓励我们为中医的发展做出贡献。祥教授告知我们要做新时代的科研人,就要学会三能,能表达,能沟通,能相处;三动,动口,动脑,动笔;三会,会问,会沟通,会查文献。还教我们如何在科研中发现题目,他指出题目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当中积累,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复杂乏味的的图书馆打印工作中发现题目,然后构思方案后成立了排版小组的事例,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而且要学会独立思考,他的这类方***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入的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提到当我们的专业与自己的理想不符合时的作法是要把不感爱好的课题与感爱好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不但可使我们研究做得更远,还可能增加更多的创新点。他还教会我们与导师沟通的技能,进步自己科研能力的方式,快速查阅资料的渠道,论文的写作技能及如何,科研和生活中所持有的心态,无一不是对我们往后研究生的生活起侧重大的引导和指向作用。
饱经风霜会使人成长,而成长带来的是想法的更迭,我们不妨写一篇心得体会将感悟记录。心得体会的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想要写好心得体会我们要怎么做呢?编辑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中庸》心得体会》,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
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
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推崇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以中庸之道处世,能调和各方面的关系。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极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战,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同时又将对人的尊重推向极致,使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孔子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我们常说对人要一视同仁,不嫌贫爱富,不势利偏见,这就是“中”;原则不变,公道人心不变,这就是“庸”。对自己来说做事能够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庸”。
以中庸之道教学,能更好地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中不偏,庸不易。”语文教学的“中”就是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庸”就是以平常心对待语文,把语文学习当作生活的常态,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成为一个内心充盈的人,从而真实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恪守语文教学的中庸之道就是坚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脚踏实地地走紧密联系生活、注重人文素养提高和语言能力训练的大语文之路。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人们的普遍祈求,而和谐社会正是中庸思想“致中和”的体现。现在人们在物质的侵蚀下,在多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容易行为失据,离中庸渐远,以致于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绝望。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摆正,回到中庸上来,何尝不是消除烦恼,赢得快乐的一种途径。
在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之前,我从未真正读过任何一本古代经典著作。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那还要追溯到高中时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大学里因为学的是外语专业,所以几乎从未接触过“语文”,也就更别提对于古代经典的学习了。
参加工作后认识的第一位语文教研员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教师,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对于古代经典名篇可称得上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他曾经给予过我很多鼓励,我在被那些厚重、温暖的语言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曾暗下决心,多多诵读经典,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而懒惰又懈怠的我,浑浑噩噩间度过了许多年。有时间玩网络小游戏,却没有精力阅读经典;有时间和朋友东拉西扯,却没有心思让自己沉浸在一本书中。于是,年华枉度,空余嗟叹。其间偶尔也曾零星诵读过些许《大学》《中庸》的名句,如“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终究不成气候,外加疏于复习巩固,也大都遗忘了。
淄博赵成峰老师和烟台李霞老师对于经典诵读的至诚与坚守让人敬佩,让人自惭形秽。阅读其他叙事者的文章,再对比自己肤浅的文字,也时常感到羞愧。他们的文章总能给人真切而又温婉,清新却又厚重的感觉,而自己写来写去,只不过在原地打转儿,看不见进步与成长。我想,这与缺乏阅读积累、文字修养与文化底蕴有着很大关联。试想,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假性努力,如何与他们的求知若渴、笔耕不辍相提并论?成长的心思始终都有,诵读的意向也算充沛,无奈迟迟不见行动、固步不前。直到开始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似乎再也没有借口拖延与狡辩,那就逼着自己去啃这本“难啃的书”。
是的,这本书的确难啃——不光是《大学》《中庸》难啃,就连傅佩荣先生所作的注解对于我来说,也很艰涩。他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大量引用《论语》《孟子》《易经》《大学章句集注》等经典著作来进行注解。对于学识浅薄的我来说,每一章节埋头反复阅读,也只略得一二。而要把译文也读上三五遍,才能与原文相对应,做出粗浅的理解。
反复诵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将《大学》重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其中“经一章”谈“三纲领”与“八条目”。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修身”是焦点,位居枢纽角色。修身即是修养言行,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者,可不慎乎?”言行是外在表现,其根基在于内心的修炼,依次可以追溯到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才算“修身”呢?
在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我感觉自己收获颇丰,以下为我今天的读书心得体会。
我读的是书。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我对他人生的一种感悟,这本书中提到的每句话都是我对他人生的一种感悟,这本书是我第二次读的,这次我读的是他人的文章,这本书让我对我的生活和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更坚定自己的方向。
我读的书是《给心灵洗脚的书》,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活的艰辛,学习的乐趣。我的学生,我的老师,我的朋友,都给了他们许多的帮助。在读书的路上,我们要做到:
1,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多读书。
2,认真读书,不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3,读书不能贪多,要读好书。
4,读书要做到:
5、心态放轻松,思路开阔。
6、做事要沉着,冷静,细心。
7、做学问,做人要厚实。
8、读书要做实,要做好。
9、书中的知识就是源源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充实自己。
读书就像一场春雨,润物细无声。读书是人生中最大的休闲,读书是一种文化,读书是一种思想。读书不能象学生一样。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告诫自己、激励自己、启示自己。读书是人生的一种享受。读书能使人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境界。读书是一种最大的享受。
读书不能像学历一样,学得越多越好。读书应该像学业一样,读得越多,知识才可能越渊博。只有自己读得有味,读了才能更深,读了才会有真感。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享受.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到人生,感悟其中的美好,读书可以让自己的思想更加开阔,读书可以增加人生的底蕴,使生活更加充实。读书是生活的一种境界.读书不能像学生一样只读书。读书能让自己学到更多东西,读书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是我们学习的重要资源。
书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是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是人们的天职。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是人们最高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的最高境界,读书是人生最高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应该像学习一样,把握时机,抓住重点,积极主动地进行学科和社会学科学科的综合学习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并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应与我们生活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学习一样,把读书当作一种境界.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要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们重要的交流方式.读书可以使人获取知识,获得情感,同时又不知不觉的丰富了自己的精力.读书是人们的天堂.读
《中庸》是儒家四大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嫡孙子思所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关于中庸思想的言论。西汉时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先后选编《礼记》,两人选文各有侧重、互有优长,但都将《中庸》收入自己所编的《礼记》书中。戴德所编《礼记》选有85篇,史称《大戴礼记》,已多散失,流传未远;戴圣所编《礼记》有49篇,人称《小戴礼记》,为后人所好,今传《中庸》正是小戴的版本。《中庸》开始并不被人看重,直到北宋时开始受人推崇,南宋时大儒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将《中庸》与《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同《孟子》、《论语》一起,并称为“四书”,从此成为儒家修身入世的必读经典。
中庸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起到了至为深远的影响。而文化的发展,从其产生起,很多情况下似乎总是注定了要在截然相反的两种命运中摆动:要么在日趋封闭排斥、保守僵化中走向衰落败亡的结局,要么始终保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开创新境界、步入新辉煌。中庸思想与儒家文化伴随着中国封建主义的盛衰起落,经历了数千年风雨沧桑。正如人之行远,必定蒙落尘垢,中庸思想在数千年的历史长行中,同其最初时相比,早已不甚清新,甚至被附加了许多与中庸的本质相背离的东西。在中国,不知何时起,现实中的“中庸”常常使人读出一些诸如“不思进取、消极守旧、封闭落后、中立骑墙、好好先生”等等此类的意味,如果说这就是所谓“中庸”的实践,则其与孔子创立中庸的追求其实已大相径庭,孔子若泉下有知,怕也要捶胸顿足,长长叹息了。鲁迅在批评国民“中庸”的性格时,就曾举例说:“老先生们保持现状,连黑屋子开一个窗也不肯,还有�种植豢煽睦碛桑扔腥艘戳荻ヒ蚕频羲呕攴善巧ⅲ璺ǖ鹘猓壑兄螅碛幸桓龃埃茉谒呕氚阉鹄础�”(《两地书》1935年4月)这样的“中庸”既不能让人看到深邃的思想,也不能体现超凡的智慧,反而真让人觉得人性的某种“丑”来。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溯本清源,掸拂去蒙蔽在它上面的历史灰尘,焕发出它本有的灿烂光明,为启发民众智慧、滋养民族心灵、推动国家富强,注入源源不竭的强大精神力量。用心读《中庸》,我觉得孔子中庸思想所具有的非凡品格,仍然足以让后人深思和启迪。
一、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是人们认识和实践所遵循的思路和途径。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庸其实就是儒家的思想路线。这种思想路线,孔子在《中庸》中借对远古时舜帝的颂扬,作了这样的表述:“舜其大智也与!舜好问而好察尔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解释了“中庸”的大意,即“执两用中”。这段话后人往往有不同的解读,而不同的解读,又会导致对“中庸”的认知和判断作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我理解这段话的大意应当是:“舜帝是如此的睿智贤明啊!他深入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各方面情况,作出决策时,总要仔细斟酌,摒弃不好的因素,发挥善良的功用,权衡之后,实施对人民最有利的方案。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啊!”应当明确,这里的“执两”并非仅仅探究事物的两端,而是力图深察事物的多方全面;“用中”,并不是简单地妥协折中,而是要筛选择优,确定最适合有益的方案。查看不少有关《中庸》的资料,很多人把孔子中庸思想里的“执两用中”解释为“站在相互对立的事物的两端,调和折中,采取中立的态度和方案”,又把“隐恶扬善”简单地理解为“隐去别人的恶行和污点,表扬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似乎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在教人如何和稀泥、学做好好先生了,这其实是对孔子本人及其中庸思想的极大误会!倘若这样就是孔子中庸的真意,那么孔子不仅与“圣贤”的褒誉不能相称,甚至有对民族思想“遗祸”的嫌疑了。如果读一读《史记?孔子世家》、《礼记·儒行》、《论语》等,了解孔子的生平经历和理想抱负,就会知道,以孔子入世进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仁义担当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以其“上弗援,下弗推”、“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的独立人格,是不可能发出这样违背儒家大道和信仰的言语的!
由此看来,中庸的“执两”,其实就是“求真”;其“用中”,则语近“务实”。最初儒家这样的中庸,与当今的“实事求是”颇为相通,然而却都不容易实行。中庸之道,虽知其好,真做则难!孔子就此感慨:“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在孔子的眼中,寻常人或许自以为很聪明,然而若要他按中庸之道修炼行事,却连一个月也难以坚持;即使圣人,也常常不能做到,何况凡人!所以在《中庸》中孔子说:“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也。”可见中庸之道,虽然人人皆可亲近,但要达到精深的境界,并能始终坚守不离,则又非常人轻易可致。孔子在《中庸》中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这样的感叹,对于我们从孔子的智慧和思想里寻找到启发和借鉴,始终坚持不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加快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步伐,具有积极借鉴的意义。
二、中庸为“至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把德的有无及高下与国运的治乱盛衰联系起来。在《大学》里,儒家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纲目之说,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基础,“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所要追求的社会抱负和理想,它们以“修身”为联结,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在儒家看来,“修身”是社会的根本;身不修则不可以齐家,不齐家则不可以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国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重视以修身为本,否则无疑缘木求鱼,鱼终不可得。这里儒家的修身,其实就是养德。中庸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被孔子奉为“至德”。这种“至德”常人很难达到,但却人人可以向往和修炼,在无限接近“中庸”的路途上相偕同行。虽然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但也承认:“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虽然修为的境界会有高低,但行走的方向同一,则无论贵为“天子”还是贱为庶民,都能达到内心和外物的平衡与协调,以“致中和”,则圣人“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也就不远可望了。
修中庸之“德”,其要为“诚”。在中庸的观念里,“诚”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原则,也是人在社会交往中和睦共存的主观标准。与自然相处的“诚”,就是要“格物、致知”,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的真相,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和谐。孔子在《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其生物不测。”这些都说明天道坦荡无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化育万物,周而复始,以致无尽无穷。人以“诚”的态度去认识和探究自然,不以人为的喜好而掩饰或附加,这样就能更加真切地看清天地自然,顺应其势而作为。而修炼人性之“诚”,则要慎独慎微,使自己始终做到心意真诚。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君子诚之为贵”、“诚其意者,勿自欺也”,要“君子择善而固执之也”。人不自欺,也不欺人,胸怀坦荡,具备了这样“至诚”的品质,就能生化万物、感化民众,激发出人与自然天赋的善良本性。《中庸》有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中庸广大而精微、开阔而包容,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中庸》又记:“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惟天下至诚为能化。”如果人把天赋的真诚的本性推致到细微的事物,这种天性就会在不同的事物上得到显现并光大发扬,从而使事物受到感动进而推动其变化。天下只有道德高尚、秉性真诚的人才具有这种感化民众、推动万物变革竟发的强大力量。《中庸》对于道德的这般推崇,是中国“德治”传统的最早渊源之一,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仍然离不开道德的力量。道德不仅是法治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判断法治的直接的价值标准和依据。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的每个环节,如果缺乏道德“血液”的滋养,没有“真诚”“至德”的范引和导向,法治就容易沦为暴掠的工具,成为戴在脸上的伪善的面罩!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样应当成为我们毫不松懈的努力方向。
是啊,如果一个社会道德失去了应有的力量,如果真诚成了社会侥幸才能得见的稀缺品,那将会是一件多么令人悲哀和可怕的景象啊!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我们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却不得不承认,在这过程中有不少人在精神的世界里已经陷入了迷途。统计掺水、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抛光米、毒胶囊、染色馒头、三聚氰胺奶,写作抄袭、论文剽窃……哪一件不是令人痛心又伤心!孔子以中庸为“至德”,以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其言虽发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如今重新唱响,这样的声音又何尝已经过时!
三、中庸的开放与包容
只有睿智的头脑,才会有开放的胸怀;只有博大的胸襟,才能有包容的海量。思想的发展如果没有开放和包容的品质,就不能保持长久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这正如开始的泉源,一路流淌,若不能宽广河床,不吸纳涓滴细流,其流就只能越来越小,最后干涸不见。孔子的中庸,无疑具有这样的可贵的品质,尽管它在两千多年的流传中,常常被人扭曲歪解,但它智慧的光明仍然经久不灭,它高远宽广的境界依旧使人迷醉神往!
在孔子的眼里,中庸之道即圣人之道,“其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是孔子的感叹,中庸之道是如此的伟大,它浩浩荡荡充溢于天地之间,生化万物,美德像天地一样博厚和辽阔。“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君子要尊崇天地一般美好的德行,为人朴实厚道而崇尚礼仪,通过后天的勤学善问,温习已有的旧的知识,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自己的见解,不仅使自己的思想认识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而且也使其深入到极其精微细致的微观层面,不断把自己修养道德的境界提升到一片新的更加高尚光明的天地。“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譬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就像天地对于万物,其宽广博大,吐故纳新,无不承载,无不包容;犹如四季错综运行,日月交替光明,永恒不息;万物共生,不相妨害,各自遵循其天赋的本性运行,却又彼此宽容而不悖离。在中庸的世界里,“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小的德行如川溪长流漫浸,大的德行则使万物敦厚淳朴,化育无穷。这样的中庸,我看不出它怎样狭隘排斥,反而让人看到在这样的一片天地里,万物和谐共生,相互包容成长,呈现在人眼前的,只有一片纷繁多样、生机勃发的多彩景象,哪有一些人眼中“僵化落后、消极守旧、暮气沉沉”的丝毫模样!
而且从孔子个人经历看,他一生好学,对于各种新的知识和思想,总是孜孜以求。他的学问修养,正是追求实践中庸“开放包容”品质的结果。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在修养学识面前,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谦虚慎敬的态度,“好学近乎智”,认为人智慧的增长,来自于不断地学习。他的思想和学说,很多就是在学习借鉴他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西周末年,老子担任周武王守藏室史官时,孔子听说老子的学问和名气,心里很是崇钦仰慕,专门从鲁国带了礼物,来到洛阳登门向老子求教。他对于老子的学问大加赞赏,离开洛阳后,他向人赞叹老子的思想和学问:“龙在天上,在云端,无法琢磨,深不可测。老子就像天上的龙一样啊!”孔子的学说里,包含了很多道家的成分,事实上,儒道之间的密切联系,儒家对于道家的学习和借鉴,早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孔子对于思想守旧而不求进化,是极力反对的,对于思想僵化而不时变的危害,他也有非常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在《中庸》中说:“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而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至于孔子提出“克己复礼”, 倡导周礼,近人常常把它作为孔子思想倒退落后的事据,其实这种说法经不住推敲。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理性地考察当时的背景,孔子的“克己复礼”不仅不是守旧倒退,反而是思维开明、包容善取,具有历史的进步性。这正如我们所要弘扬传统文化,难道不正是因为其中有于今可用、适于当今的思想精华吗?如果仅因为它传统,来自于过往,就不加分析地以今世而反求古人,对之一概排斥抛弃,这样不是科学进步,反而是愚昧的表现!这样极端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是有过教训的。何况孔子关于“礼”的文化和制度,为此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曾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有着巨大贡献的。
四、中庸的进取和担当
中庸的境界,是孔子一生的精神追求。在孔子的精神世界里,中庸的思想始终充满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和为世担当的精气神;任何消极避隐、自保其身、好好先生等世俗的画像,都与他“君子”“大丈夫”的人格气质格格不入,毫不相容。凡进过孔庙的人,大概见过孔子的雕塑或画像,他身材魁伟高大,虬须遮脸,荷服仗剑,颇有江湖草莽豪侠、可力举千钧的气象,不是后世话本中细皮嫩肉、弱不禁风的那般书生模样。孔子的一生,是积极进取和为世担当的一生,为此他宁愿放弃名利,远离物欲。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孔子所具有的智慧和学识,在当时的时代,只要他能将自己高贵的人格稍微放低一点,俯就一下当时的权贵,获得显赫的权势和富贵,可以说不会有丝毫的困难。然而当时权贵虽然赞誉孔子的学问,却对采纳实施他的思想和主张并不放在心上;所以常常许以高管厚禄,不过是要拿他当闲养为“仁”的标榜。放弃独立人格和社会理想以获得个人尊崇享乐,自然不会是孔子的人生向往,那样孔子的人格和思想也就不会有后世永恒不朽的光芒。历史上,高贵的思想和世俗的权势总是充满矛盾;思想的发育成长需要自由的精神空间,而权势威严的满足却要以屈服顺从来体现。孔子一生坚守独立人格,怀抱治国济世的社会理想,他“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在下位,不援上;在上位,不陵下”、“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他“君子之仕,行其义也”,“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等等,这样的执着坚守、不懈追求,这在后世读书人的身上,也常常不容易做到。孔子一生艰辛劳累,少有安逸享乐,致力于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希望为世所用。他收徒讲学,改变了先秦时期学在官府的旧格局,开辟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面貌;他编校典籍,为保存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甚至不顾年高,周游列国,为游说当权者实施他“仁政”的主张,历经磨难而不悔。这些对于孔子来说,并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名利,只是为了他胸中怀有的“仁者爱人”的济世理想。他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一生,从来没有过妥协和退让。这样一位可为“万世师”的旷古圣人,他的思想和实践,始终保持了积极进取和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
《中庸》的内容文字不长,却通篇载满了儒家进取担当昂然向上的精神力量。《中庸》教导人们修身养德,追求“中庸”的“至德”境界。儒家的礼治,也就是德治,把修身养德作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社会抱负的核心环节来推崇和强调。在《中庸》中孔子提出“执两用中”的思想路线,对于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改造主客观世界,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他对于修德“至诚”的阐述,对于“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化”的深刻认识,不仅在漫长的封建时期,这种思想所闪耀的光芒曾经照亮了人们精神里的某些黑暗,即使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对于我们切实抓好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真正发挥先进道德文化塑造人、引领人、凝聚人的作用,同样可以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具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中庸》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指导认识实践的思想路线,引导人们修养道德,它的其他许多论述,也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庸思想积极入世和为世担当的品格,如它论治国之要:“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这即使对于当今的个人修养、国家平治、社会和谐,也并非毫无启发的意义。其他等等,《中庸》还有很多论述,同样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和借鉴。如果不以今世而苛求古人,以历史的角度客观地分析,孔子创立的包括中庸在内的思想,在中华民族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无疑都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而这也是儒家为主流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其封建的经济政治社会,曾经远远领先于世界他国的重要原因。
五、中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没落
传统儒文化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微而逐渐走向没落,这其实是儒家文化在发展中悖离其中庸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这种悖离又是由儒家文化所维护的封建价值体系所决定的;只要它坚持这种价值体系,那么这种相应的文化发展的命运与其思想路线的悖离就不可避免。文化从来不是空洞的,总是承载着某种价值体系的取向,是价值体系的取舍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而不是其所奉行的思想路线。当为了维护某种价值体系的需要,思想路线与价值冲突时,思想路线往往成为被首先抛弃的对象,而价值则是最后固守的堡垒。思想文化的发展从来没有绝对自由的路径,不会有自然的成长,墨子的思想不为当时诸侯国君所喜,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无不是因为它们顺应或违背了某种价值的需要,才导致这样的历史遭遇和命运。因此,价值的取舍才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国内统治日趋腐败,西方殖民势力加紧入侵,皇权至上的封建伦理纲常及宗法次序,已经成为束缚中华民族复兴图强的最大障碍。这反映在意识形态上,社会思想文化的狭隘封闭、僵化守旧、盲目自大、压制民主、排斥科技等等,都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事实上早已远离了中庸的思想路线。今天,我们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仍然有必要回到中庸的路线上来,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思想文化的层面彻底打破原有的封建价值体系,重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的价值体系,建立起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的儒家文化。
中散为万事,末合为一理 读《中庸》有感 儒家学说千年历史,留下来的著作都是精品,在读完《大学》之后,我又有幸拜读了并列为四书之一的《中庸》。
和《大学》一样,《中庸》也出自于《礼记》,在宋代被程朱推崇编注后重新受到重视并成为四书之一,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主笔的,身为官方的教科书之一,《中庸》对于教育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
相比起其他倾向于为政治服务提出措施政策和观念的儒家经典,《中庸》更倾向于描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人性修养,提倡自我教育。
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发,《中庸》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自我教育。《中庸》对于自我教育疏导有着非常好的启示作用,人们能够自觉的进行自我审查、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希望能够在此作用下,达到儒家学说教育人的目的,能够拥有仁的思想理念,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也就是人们常常说到的天人合一。
《中庸》首先肯定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想法,认为天命之谓性,希望人们能够按照这种善良的天性进行自我教育,即率性之谓道,按照人道的原则去修治自身的道德行为,修道之谓教,达到仁的境界。不止如此,《中庸》还强调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概念,提出学习者要有慎独的精神,即能顾强有力地坚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境界的发展。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下载了“羊城分级阅读下载“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下载,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下载,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读了这本书,感受颇多,感受颇多。
在这一个多月的学习中我了解了很多东西,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专业上的,也有在这些方面的。
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很多,我们要在学校好好的利用好这些资源,不要总是浪费上课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习的效率,让自己的学习更加有效率。当然我们不是在学校,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些资源。
在学校我们也应该要利用这些资源,只有这样的课程才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的帮助,不能浪费上课的时间,这样的话我们的学习就没有效率。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们学到的都是理论的知识,而在现实生活中,理论在实际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用到用的,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就不一定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一定能够用到很多知识,这是我们要努力学习的。
我们要在生活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不管学什么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个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很好的锻炼时间,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也一定会学到很多的东西。我也相信我会做的更好的,因为这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个好的开始。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遇到一些震撼心扉的事情,我们可以将自己思想的改变记录下来。心得体会是一种读书或者实践后撰写的所想所得。什么样的心得体会才是优秀的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长征》心得体会”,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长征》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壮举。
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主力中路调遣队干部团一部受抢渡金沙江。红军主力在摆脱了九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之后,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主政策,顺利通过了大凉山彝族地区。面对国民党队穷追不舍的严峻形势,红四军团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命令,日夜兼程急行240里,于5月29日清晨飞抵泸定桥西头的桥头堡。22名战士背插大马刀,身挂冲锋枪,“同志们!冲啊!”在这里可以看出战士们的奋不顾身、英勇善战。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这样不休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大英雄啊!
我们更应该歌颂的难道不是在攻打泸定桥的突击队员们吗?他们是人民的保护神。
身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尊敬革命先烈,我们一定要爱国!
今天是建党__周年,我们祝愿党一定要永远成立。
我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的道理是: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天天向上,好好学习,长大了回报祖国!
不忘初心学习长征精神心得体会
全党上下如何率领全国人民在新的起点上,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习近平站在孕育“长征精神”的热土上给出了坚实的答案:“当年党领导的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难以置信的奇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为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是一种执着,更是一种境界。
不忘初心,就是要继续发扬“长征精神”,对革命理想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长征精神”在履职尽责的岗上去体现,用“长征精神”激励我们在奋力新时代的长征路上阔步前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坚持事业为上,立足本职,注重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做好手头工作开始,把完成每一项任务当做提升能力的阶梯和展示担当能力的平台,锤炼担当意识,提高担当能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学习本领,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管单位大小,职位高低,每个岗位的存在都是时代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讲“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宗旨,要无时无刻以党的初心规范自己,要求自己,心中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当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一个方向下并肩前行时,所有努力都是伟大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有通过不断加强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才能提升岗位履职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做有担当的人,得心应手地胜任本职工作,就需要多读书,会读书,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学习,了解掌握本专业知识进展,以及交叉学科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加强业务学习,要结合工作需要,结合人民群众需要,结合问题导向来学习,持之以恒,才能熟练掌握为人民服务的真本领,成为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坚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上的每一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在实际工作中,在平凡岗位上,让“长征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立足本职,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圆满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就一定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越是艰险越向前”,初心化于形,不断取得新成绩,做出新贡献。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长征,它是一次当年令全世界震惊的行动,中国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没有饭吃也是很平常的事,为了生存,他们吃草根,啃树皮,有多少英雄好汉牺牲在那荒无人烟的草地和那皑皑白雪中。最终,二十万大军只剩下廖廖三万人马,他们都是靠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而活了下来。
在长征途中,常发生一些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就拿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丰碑》来说,文中的军需处长在过雪山的时候,把棉衣让给了一位小战士,带着安祥的微笑死去了。他身为军需长,如果他没有棉衣穿,他可以去取,但他没有那样做,因为他为了让别的战士能穿上暖和的棉衣,正是这种精神,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精神,鼓励着红军走完了长达二万五千里的艰难之路。他们自己不吃,让给战友吃,他们不穿,让给战友穿。有困难,大家齐心协力地解决。比如爬雪山,那些身强力壮的战士有能力爬过那终年积雪的雪山,但他们没有独自爬过去,而是和老了、病了的战友一起手拉手,肩并着肩,一同爬过了雪山。
因为有了红军战士那种精神,长征才能成功,长征成功就让革命有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变,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长征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它那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精神我们不能忘记。日常生活中那种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同学有困难,我们要及时给予帮助,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对同学置之不理。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只要有了这种精神,我相信,将来我们一定开得最鲜艳,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我们国家肯定会更强大,一定要记住,长征精神不能忘,它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长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里长征只等闲。”这是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中的诗句。《我的长征》这部电影就讲述了长征路漫漫。
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具有的美德。当我看到一位刚刚处理好伤口的伤兵,由于手术台已经占满了人,而又有急救,便主动下台让给别人。我深受感动,这位伤兵实际上伤势不浅,需躺下休息,但为了别人,拱手相让,这种品质一直驱使着我,我摘下自己的眼镜,借给了近视眼的同学,虽然有点模糊,但很高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泸定桥,一条条铁链,河水像脱疆般的野马狂奔,看了便毛骨悚然。八路军们并没有胆怯,勇往直前,枪林弹雨,已经葬送了几条活生生的人命,但也没有阻挡住他们前进的脚步。铁链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留下了他们火一般的鲜血;留下了火一样的斗志,火一样的品格。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换来的。虽然只有那普普通通的武器,但八路军仍浴血奋战,多么伟大啊!他们为了自己的家园和平、安宁,留下了一个个不朽的灵魂。英勇坚强的八路军们,我为你们感到自豪,为你们感到骄傲!
我们虽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同样要报效祖国,不要以为生于乱世才可以报国,要想报国,何时不可。我们是蓝天下翱翔的雏鹰;我们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我们是中华的少年。我们头顶一片晴空,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英雄们谱写了新歌,让我们以八路军们为榜样,踏着先烈们的足迹,勤奋学习,继承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以优异的成绩告慰先烈的忠魂。伟大的祖国时时刻刻召唤着我们,给予我们力量,给予我们勇气,让我们为中华谱写一首璀璨的诗篇。
喜欢《入学教育讲座的心得体会300字集锦》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入学心得体会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