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带领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刚进入学校的老师一般都会被要求,课后写教学笔记。教学笔记可以帮助老师归纳总结教学经验,有关于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笔记你知道哪些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22小学数学教师业务笔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但是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用心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好处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透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到达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资料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教师作为教学资料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用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潜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二、从新课标看“学生”
在学习和尝试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习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透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简单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潜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能够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就应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齐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关怀、帮忙,就能给学生以鼓舞和启迪,学生就会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在这种融洽的感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就能极大地提高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进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教材的中心,提出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启发式授课;或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帮忙学生获得成功
教师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布置不同的要求的作业。在课堂提问中,应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获得心理上的平衡。那么学生在教师的帮忙下享受被赏识的快乐,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他们的学习信心就会被激发,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四、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重视分数的心理激发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及部分家长把分数看成评估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以考分论成败;很少思考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考卷及时做出评价,并且这种评价必须要客观、公正、全面,既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又要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只要客观实际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发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用心主动、情绪愉快地去学习。这样学生的理解深刻,才能记得更牢。学习就会更灵活,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长期又细心地观察了学习费劲、成果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同学,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同学多是独生子女,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同学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同学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同学学有所成。
小学三四年级,正是过渡时期。必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同学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需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学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需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有个同学非常聪明。就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就用专题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身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假如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什么。要不时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身觉得有希望,尝到胜利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果就要适时的褒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身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胜利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协助他们。自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同学讲课时不论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同学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同学,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同学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其次,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缺乏。比方,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同学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数学教学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亲密接触”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起始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数学教师,要自觉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密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比如,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有的说:“我会从1数到100。”有的说:“我会做一些加减法2+5=7 30+10=40 9—3=6 15—5=10等。”“我还知道3—4=—1 4—7=—3”……接着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数学?”老师的发问引起学生们的争议。有的学生提出:“你做电梯不按数字能上、下楼吗?”“买东西花钱时,不用数学能行吗?”“你上学不看表能知道几点吗?”“妈妈给你买了5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几个,你不用数学知识去算一算,怎能知道还剩几个?”……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议论了起来。通过议论,从中发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中间,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级的孩子们养成了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来学习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可以拉进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作为教师要设计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来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
比如,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教师提问:“你们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吗?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低年级组的跑步比赛,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紧张又激烈的场面。”这时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教师把画面定格在比赛开始不久,接着向学生提出问:“你通过观看,知道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前后”。这样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比如“认识物体”,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家里的各种家具、摆设),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几何物体的样子,然后再观察、触摸自己桌子上摆放的各种形体的学具,这样从视觉到触觉,从大物到小物,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在学生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础上,再引入新课。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从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
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我是一名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将口算卡片制成信件,请“邮递员”将信件投到与口算卡片得数相同的信箱里,再集体检验“小小邮递员”送信的结果是否正确。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副邮递员的姿态,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认为该投的“信箱”里。教师根据孩子们好动、好说、争强好胜的特点,将枯燥的计算寓于教学游戏中,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又比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休息日里,你们喜不喜欢跟爸爸妈妈一起逛商场选东西呢?”“下面老师请同学门看一组照片,你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呢?”教师出示照片(大商场各种物品摆放的几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教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里的物品是分类摆放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分类整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商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环境,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商场物品分类摆放的优越性,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 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这些看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多加那么一两句话,学生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也可能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七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爸爸妈妈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爸爸妈妈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必要。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老师是教育与学生的桥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常需要写教学笔记。教学笔记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你知道一篇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笔记怎么书写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幼儿教师教育网特地编辑了“新入职小学数学教师业务笔记”,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关怀、帮忙,就能给学生以鼓舞和启迪,学生就会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在这种融洽的感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就能极大地提高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进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教材的中心,提出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启发式授课;或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帮忙学生获得成功
教师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布置不同的要求的作业。在课堂提问中,应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获得心理上的平衡。那么学生在教师的帮忙下享受被赏识的快乐,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他们的学习信心就会被激发,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四、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重视分数的心理激发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及部分家长把分数看成评估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以考分论成败;很少思考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考卷及时做出评价,并且这种评价必须要客观、公正、全面,既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又要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只要客观实际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发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用心主动、情绪愉快地去学习。这样学生的理解深刻,才能记得更牢。学习就会更灵活,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项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义的工作。
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比拼,也有对错辩论,有积极的合作,也有巅峰的对决。如今的教学和我们儿时接受的教学方式真的是千差万别,我们机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维已经不能被这些小精灵们所接受和满足,他们个个使劲浑身解数,在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绎精彩而又真实的数学童话故事。
不知不觉,挑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甚至是挑战我,已经开始要求我坐到他们中间去听发言的学生讲课。在学生这种研究的劲头下,我怎么可能不被感染,也想好好研究一下这门课的教学,乐在其中,相识恨晚。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多次尝试、反思、总结,较深的体会有:
一、放手让孩子创新,适合他们的年龄阶段的创新
我们确实比学生考虑事情要周全,也就不自觉的想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包括要学生怎么去想,怎么去做,但是我们想的不一定被学生喜欢和接受,所以还是让他们回归这个年龄段最真实和最自然的思维形式,自由的生成一些创新的东西。
数学课上在讲十几减几的题目时,有不少他或许是没认真听老师的课,或许是他就是愿意那么去想,他就愿意把12—4分解成12—3—1,在我看来没有必要,这和12—4有什么区别,但是人家就是喜欢这么分解,而且又做不错,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不好呢?显然书上没有提倡这种做法。如果让学生去编书,他们也许会加入这种方法。
二、教师要教的少,让学生学的多
这一点是生本教育最根本的一点体现吧,封住自己的嘴的同时,意味着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学的多,怎么样学生才愿意学。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言而喻是很有挑战的,如何在课前设计有趣味性、有探索兴趣的问题,这是一节成功研讨课的关键。起初,预习并不顺利,学生只是作为一项任务把它完成,再加上孩子的识字写字能力还很差,所以预习作业往往完成的不佳。
低龄儿童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就不是很强,但是对于挑战性的任务甚感兴趣,比如,和别人比赛谁的方法好,谁学会的快,谁能自己解决较有难度的事情,谁是第一个完成任务的优胜者。正是基于这些易刺激学生大脑兴奋的诱因,我在预习中多加入了挑战性的问题解决,学生的兴致提高,已能慢慢主动提高作业的质量,多展示自己的想法。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如第二册“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9元7角4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如教材中9加几的这一节,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运算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读,学生齐读,抽读,同桌互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在小组内互说运算方法,进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从这些小细节里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编写者们的编写理念,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潜力。结合有关的教学资料,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决定、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十分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心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潜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齐,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构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到达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透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潜力,使学生用心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潜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用心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持续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构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潜力,用心调动学生主动、用心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数学教学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亲密接触”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起始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数学教师,要自觉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密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比如,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有的说:“我会从1数到100。”有的说:“我会做一些加减法2+5=7 30+10=40 9—3=6 15—5=10等。”“我还知道3—4=—1 4—7=—3”……接着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数学?”老师的发问引起学生们的争议。有的学生提出:“你做电梯不按数字能上、下楼吗?”“买东西花钱时,不用数学能行吗?”“你上学不看表能知道几点吗?”“妈妈给你买了5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几个,你不用数学知识去算一算,怎能知道还剩几个?”……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议论了起来。通过议论,从中发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中间,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级的孩子们养成了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来学习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可以拉进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作为教师要设计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来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
比如,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教师提问:“你们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吗?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低年级组的跑步比赛,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紧张又激烈的场面。”这时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教师把画面定格在比赛开始不久,接着向学生提出问:“你通过观看,知道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前后”。这样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比如“认识物体”,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家里的各种家具、摆设),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几何物体的样子,然后再观察、触摸自己桌子上摆放的各种形体的学具,这样从视觉到触觉,从大物到小物,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在学生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础上,再引入新课。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从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
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我是一名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将口算卡片制成信件,请“邮递员”将信件投到与口算卡片得数相同的信箱里,再集体检验“小小邮递员”送信的结果是否正确。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副邮递员的姿态,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认为该投的“信箱”里。教师根据孩子们好动、好说、争强好胜的特点,将枯燥的计算寓于教学游戏中,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又比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休息日里,你们喜不喜欢跟爸爸妈妈一起逛商场选东西呢?”“下面老师请同学门看一组照片,你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呢?”教师出示照片(大商场各种物品摆放的几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教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里的物品是分类摆放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分类整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商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环境,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商场物品分类摆放的优越性,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 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这些看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多加那么一两句话,学生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也可能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七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爸爸妈妈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爸爸妈妈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必要。
老师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刚进入学校的老师一般都会被要求,课后写教学笔记。教学笔记是老师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动笔写一篇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笔记呢?急您所急,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23小学数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及反思”,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困生”转化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广大教师已经从不同角度探索出很多可行的转化措施,促进“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开展。但本人觉得,在教育应张扬学生有个性、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采用鼓励表扬方式,来引导促进“学困生”的成长,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励表扬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要让阳光哺育每一个学生们快乐地成长,就需要有“六心”。
1、爱心。 爱是教师的一把金钥匙。真挚的爱,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以平等、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困生”,才能轻松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困生”感受到爱的阳光,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2、信心。信心是“学困生”成功的基础,在对待“学困生”方面,一是教师自身要树立起信心,要相信每一个“学困生”不仅有进步的心态,也有进步的渴望,老师只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投入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要树立起转化“学困生”的信心,“学困生”身上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老师应选择有利时机,适当加以表扬、鼓励,循循善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
3 、细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有缺点和优点,作为教师绝不能紧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以致于看不到他的优点。特别是对“学困生”,他们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更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全面了解,从而发现挖掘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让一个“闪光点”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变成更多的“闪光点”。
4、耐心。“学困生”的个性特点,素质天赋以及其它形成原因的不同,导致了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往往花费了艰巨的劳动却收效甚微。作为教师,要切忌烦躁和蜻蜓点水,应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耐心地讲解,作个别辅导,指点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厌其烦地指导,直到让他们掌握为止。因此,教师需要有耐心,更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5 、宽容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会给“学困生”撑起一片自尊的天空。老师对犯错的“学困生”不要动不动就批语、斥责,这样会使“学困生”变得消极自卑,尤其对个性倔强的“学困生”,无休止的批语、斥责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产生叛逆心理,使“学困生”从感情上疏远教师,不愿意按受老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包容“学困生”的所有缺点,从感情上亲近他们,兴趣上引导他们,学习上启发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让“学困生”体会到老师时时刻刻都在爱护、关心他们。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在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已经提高到相当重要的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以上两点看似简单,却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尽心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拉进师生距离,相信学生定能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到更多,他们学习的进步才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作为一名新进入小学的数学老师,到校工作也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以下是我这一个月里对工作的感想。
说实话,一开始自己以为做一名小学老师是很容易的事情,每天陪着小孩子们玩玩,上上课把内容教教就可以了。工作了这一个月,发现现实跟我想的完全不同,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能上上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能把知识很好的讲授给自己的学生。
上课之前的备课,虽然我也从没落下过,但是在课上总能找到自己准备不到的地方,作为一名小学x年级数学老师,讲授的知识对我来说非常简单,但是我觉得备课还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备课,即使再简单的内容我也要把它咀嚼透,用x年级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来授课。
现在的教学讲究教和学,怎样教和让学生怎样学同样重要。而且现在在小学都强调老师要少讲,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让给学生,那么学生怎样来学就很重要。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之前做的还不够好,没有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上,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怎样去接受。
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师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十年八年之前或者更早以前,学生不听课,老师可以用强制手段让学生听,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即便这样学生听了,孩子们的心思也没在知识上。所以,当下在课堂上怎样吸引孩子注意力,怎样让孩子的精神集中在老师身上也是一门学问。在我这一个月的上课中,经常遇到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开小差、忙别的,我就在想,要想让学生听你讲的那么你讲的要比他忙的或者他想的要更有趣,更能吸引他,孩子们才会把精力放到你身上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将是我以后工作中的一个目标,或者说是暂时的目标。
之前一段时间,我在工作上出现的问题各位和我一起工作的前辈、同事也给我指出来了,那么我就要努力改正,转变自己的授课方式,从小学生的角度去看课堂,去看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做的更像一名小学老师。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用心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能够设计贴合学生口味的实际行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
1.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就应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能够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能够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改变学习和练习是学生负担的状况。
2.数学练习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
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潜力,为构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个性和品质,能够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资料丰富多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透过图书、网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透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3.学科生活结合综合发展
学生能够在已有基础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透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资料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习更具有时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潜力更加深入。
4.评价生活化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以往的数学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只是起到了调查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对主体的激励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状况作以评价之余,从学生的解题思路、潜力、习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扬优点,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学习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用心性。如对认真踏实、书写工整地的学生评价:你的作业书写的真漂亮,批改起来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继续努力吧,相信你必须会更加优秀!对聪明而又马虎的学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错,但是却出了问题,好好查一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期望你告别粗心,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相信,你必须会成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更爱学数学,更会学数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用心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搞笑、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问题情景和练习,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透过贴近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育除了让学生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人类礼貌成果等重要使命。目前,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小学数学教育走入了一些误区,数学让学生望而生威,甚至望而却步。主要原因是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研究不够,不能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教学中仅限于对数学知识的传授,不能有效合理地渗透数学文化资料,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和方法,在教学中缺少等待,让学生进行思考的时间少,教师讲解得多,以讲代学,作业机械重复,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负担加重。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数学教育的发展,削弱数学教育的效果,使数学教育的有些功能被异化。
如何使数学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真正使数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从而发挥数学教育的基本功能呢?就此谈一些个人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供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们讨论和研究。
一、充分挖掘数学自身的魅力,让学生热爱数学。
数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教师要根据教材资料,不断充实和挖掘数学中新奇搞笑的事实和现象,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数学有意思!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真正地喜爱数学这门学科。如学了比的知识后,可让学生认识黄金比,使学生体验到世上美的事物都贴合黄金比这一规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揭示周围事物的数学本质,让学生充分体悟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博大精深;再如学了因数和倍数后,让学生去寻找完美数,使学生认识到原先看似很平凡的一个数,其中却隐藏着这么多的奥秘,从而让学生觉得数学有意思;再如学了找数列中规律后,向学生讲述天文学家观察太阳系中各行星和太阳的距离这一数列后,发此刻其中火星和木星与太阳的距离这两个数之间不贴合这一数列的排列规律,透过计算后确认其间肯定还有另处的行星,果然之后的天文学家发现了谷神星、智神星等许多小行星,从而使学生觉得数学真了不起,产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关键是我们数学教师要去搜集,要广泛阅读相关的数学读物,不断充实自己的数学知识宝库,同时要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读物,师生在数学阅读中同成长,小学数学虽然姓小,但只有让它置身于大数学的滚滚洪流和背景之下,才能使它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产生应有的魅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数学的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逻辑推理性强,数学更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被大家广泛认同的数学思考潜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透过数学思考潜力的培养到达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驾驭潜力,随时根据教学状况调控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要有深度和广度,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切忌自问自答,没有耐心等待学生去思考,或者与少数学生的一问一答,而忽视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提问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和争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共享智慧和真理!
老师是默默奉献照亮学生的蜡烛,老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通常会写教学笔记。教学笔记有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可以从哪些方面写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笔记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小学数学新教师业务学习笔记”,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项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义的工作。
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比拼,也有对错辩论,有积极的合作,也有巅峰的对决。如今的教学和我们儿时接受的教学方式真的是千差万别,我们机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维已经不能被这些小精灵们所接受和满足,他们个个使劲浑身解数,在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绎精彩而又真实的数学童话故事。
不知不觉,挑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甚至是挑战我,已经开始要求我坐到他们中间去听发言的学生讲课。在学生这种研究的劲头下,我怎么可能不被感染,也想好好研究一下这门课的教学,乐在其中,相识恨晚。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多次尝试、反思、总结,较深的体会有:
一、放手让孩子创新,适合他们的年龄阶段的创新
我们确实比学生考虑事情要周全,也就不自觉的想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包括要学生怎么去想,怎么去做,但是我们想的不一定被学生喜欢和接受,所以还是让他们回归这个年龄段最真实和最自然的思维形式,自由的生成一些创新的东西。
数学课上在讲十几减几的题目时,有不少他或许是没认真听老师的课,或许是他就是愿意那么去想,他就愿意把12—4分解成12—3—1,在我看来没有必要,这和12—4有什么区别,但是人家就是喜欢这么分解,而且又做不错,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不好呢?显然书上没有提倡这种做法。如果让学生去编书,他们也许会加入这种方法。
二、教师要教的少,让学生学的多
这一点是生本教育最根本的一点体现吧,封住自己的嘴的同时,意味着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学的多,怎么样学生才愿意学。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言而喻是很有挑战的,如何在课前设计有趣味性、有探索兴趣的问题,这是一节成功研讨课的关键。起初,预习并不顺利,学生只是作为一项任务把它完成,再加上孩子的识字写字能力还很差,所以预习作业往往完成的不佳。
低龄儿童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就不是很强,但是对于挑战性的任务甚感兴趣,比如,和别人比赛谁的方法好,谁学会的快,谁能自己解决较有难度的事情,谁是第一个完成任务的优胜者。正是基于这些易刺激学生大脑兴奋的诱因,我在预习中多加入了挑战性的问题解决,学生的兴致提高,已能慢慢主动提高作业的质量,多展示自己的想法。
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光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教学是不行的。在实际教学中,我除了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以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要注重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认识钟表》一课时,先让学生再让学生观察钟表三兄弟的不同长短,后让学生戴上12个数字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9加几》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题目。这时候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不是这样算的”“那你是怎样算的?”,他把算法说出来以后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算法很多,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认识人民币》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什么价钱把它记下来,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和“顾客”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买下来。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1、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1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2、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3、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必须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老师是辛勤培育的园丁,老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通常会写教学笔记。教学笔记可以促进老师教学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写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笔记需要注意哪些呢?请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023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业务学习笔记》,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靠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靠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必须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
表格式――条理性很强。思路清晰,概括潜力强,有较强的周详思维潜力,资料包括章节的资料说明,主要运算法则,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及例题。趣味式――具体、形象而且生动、搞笑表现出制作者有着成人思索不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潜力。
汇报式――资料丰富、过程详尽。表现出制作者情感丰富、能够客观的剖析自我。包括章节的主要资料,自我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体会式――感受真切、信息丰富。表现出制作者能够坦诚道出对学习对象的真实感受。如数学很搞笑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
可见,单纯凭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们正面临的家学对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背景、学习数学的好处、不同的文化氛围都带来了影响。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必须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潜力。结合有关的教学资料,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决定、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十分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心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潜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齐,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构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到达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透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潜力,使学生用心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潜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用心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持续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构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潜力,用心调动学生主动、用心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关怀、帮忙,就能给学生以鼓舞和启迪,学生就会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在这种融洽的感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就能极大地提高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进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教材的中心,提出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启发式授课;或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帮忙学生获得成功
教师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布置不同的要求的作业。在课堂提问中,应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获得心理上的平衡。那么学生在教师的帮忙下享受被赏识的快乐,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他们的学习信心就会被激发,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四、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重视分数的心理激发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及部分家长把分数看成评估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以考分论成败;很少思考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考卷及时做出评价,并且这种评价必须要客观、公正、全面,既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又要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只要客观实际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发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用心主动、情绪愉快地去学习。这样学生的理解深刻,才能记得更牢。学习就会更灵活,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1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2、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3、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才能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如何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要做好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老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之一,老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通常会写教学笔记。教学笔记可以记录老师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你知道一篇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笔记怎么书写吗?为满足您的需求,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笔记”,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蓦然回首,一年的时间马上就过去了,但我记忆优先的是,刚进小学的那一刻,学校领导让我担任一年级数学课。我心想一年级数学对我来说太容易了,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年级好难教呀。”
你们可知道,那天真可爱一年级孩子,刚开始上课时,根本不知道课堂上所应该遵守的纪律。上课铃响了,老师进到教室,他们也不知道该把书拿出来,坐好准备上课,而是需要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等大家都坐好了,时间不觉已过了七、八分钟。上不了几分钟,又有学生开始动了。然后又需要整顿纪律,刚开始我会批评捣蛋的学生,“某某同学,你在干什么?上课不许讲话,你知道你不但自己没听到课,还影响了别人吗?”听了我的话,我想如果是高年级的学生,一定会不好意思,马上坐好了,可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来讲,这句话简直是对牛弹琴,一点作用也没有,他依然我行我素,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我气极了,叫他站起来听,他却用很无辜的眼神看着我。而这时,别的学生又坐不住了……就是这样在整顿纪律和教学知识相间的过程中度过的。一节课上下来,真是腰酸背痛,一个字“累”!想不到一年级这么难教呀。
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握好一年级的课堂纪律,通过向我们的组长赵xx老师和其他老师讨教经验以及多次试验,我觉得一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被表扬,同样是有同学不遵守纪律,如果我用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来引起他注意,比用批评他的方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还准备了很多小红花、小星星、糖果、奖状等,用来奖给表现好的学生,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有时做题目我会用小组比赛的方法来调整课堂纪律,效果也不错。不论是纪律方面,还是发言方面,哪个同学表现得好就给他所在的这一组加一颗星,如果哪个同学不遵守纪律就给他这组打个叉,下课后,一个叉抵一颗星,看哪组的星最多,这组就是胜利者。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礼物送给他们或者给他们一些小奖励,这样一来,他们觉得非常光荣,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越来越有所提高。上课纪律一天天好起来了,我上课也觉得轻松多了,教学效果也不断提高了,不知不觉中,我的收获渐渐的多起来了。
此时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一年级的孩子是天真可爱的,作为老师,我们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他们,要用赞美的眼光去看他们,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学习。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成功之处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所以在数与计算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在课标的指引下在复习知识时还是延续了上节课的复习方法,教材由浅入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结构体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基本的'运算、运算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估算的知识、运算的顺序掌握还是非常好的。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回顾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掌握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定律的认识,并能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回顾估算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解决现实问题,能够学以致用。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在计算中对于加减乘法计算掌握较好,但是有个别同学在除法计算,特别是小数除法计算中还是出现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位置就进行计算,还有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书写不正确。
2、在解决问题中虽然学生知道解题步骤,但是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
三、再教设计
解决问题依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在复习中还要循序渐进,在学生的疑难处解开学生心里的结。
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反思要注意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取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这天的学生仍有必须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带给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能够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个性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好处,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潜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潜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构成了能够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好处的讨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就应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那么,现行的数学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此刻何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联系?教师就应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现将观点阐述如下:
首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体体此刻那些方面?
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小学低年级课改课程中,开篇以贴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机灵狗、淘气、笑笑等作为主人公,贯穿于整册教材,学生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一齐,畅游数学这个充满智慧的王国,寓教于乐。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处。课堂练习的设计,摒弃了枯燥的写写、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呈现,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的完成知识练习和个性构成,高质、高效的到达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创设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用心性。主要包括:
1.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得学习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过程。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直观的像学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体图形,学生透过看、想,交流,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物体的方位特性。
3.教学例题简单易懂创设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如在一节三年级的《钟表的认识》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加菲猫这个孩子们熟知而又十分喜爱的卡通形象带到课堂上来,生动而又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加菲猫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让孩子们主动说出主人公每个活动的准确时间,借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时间的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反应是用心的、热烈的,充满兴趣的,这就使得学生把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4.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好动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课堂上,能够透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合作与交流,各种感官用心参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与表达潜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如在教学《有几枝铅笔》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铅笔摆一摆,和同伴一齐列算式,实践与合作潜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摆,和同伴一齐列算式,实践与合作潜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5.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直观具体的图和物是学生最为感兴趣和最能调到学生用心性的,生动的图画和具体的形象能够很让学生快乐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牢牢掌握。如在教学《找规律》时,能够准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动多彩的形象图片来吸引孩子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教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试着自己贴出图片,说出理由。
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搞笑味和挑战性的。使学生在简单和谐的氛围中,用心主动地参与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真正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我使用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已三个多年头了,蓦然回首,这几年的教学真是喜忧参半、成败交错。事到如今,是该盘点一下自我教学中的得与失的时候了,也许它还能够成为之后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我小学阶段后期教学的正确的教学思路构成的“催化剂”吧!
经过新教材的教学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因为新教材留给教师的教学空间实在太大。如果不认真研读教参、教材,不清楚各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后继学习中的重要性,不明确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及相互作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步子则将或深或浅,会给自我的教学留下很多后遗症;其次,三年多的教学,使我真正懂得“课标是源、教材是流”,逐渐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的本事。应当说,没有哪个专家或教师能够说他的思想、教法就绝对的正确、绝对的好,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们的共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本事、生活经验客观地受家庭环境、地域所处等的不一样而存在差异,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是不可否认的,就如农村的学生连数学书上的卡通动物都不认识,这就是事实,这就需要教师学习课标、把握小学阶段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等领域应到达哪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选素材、合理设置教学活动资料、使用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自进入新教材教学以来,我始终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我的教学,不断地使自我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方向转变,同时,我也曾彷徨与忧虑,可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彰显出可喜的面貌。
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因为我为他们组织的学习活动是丰富趣味的、学习资料是有用的、探索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加之我留给学生的课外作业很少(但具有很强的可练性),学生自然也就学得简便而乐学。
2、绝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逐渐构成。教学中的新知学习我都习惯让学生“先尝试、再引导其释疑解惑”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本事。
3、所有学生都养成了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数学口头表达本事良性发展。我的口头禅“这个问题有难度,不妨与同伴齐心协力一齐想办法。”、“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使普遍学生有了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都能大胆地把自我的想法在课堂或是课外与人交流。
4、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开阔。由于新教材教学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样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明显活跃与开阔。
5、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本事逐渐构成。教学中每每让
学生学会了某个知识点就让其举例应用,或是常以“看到这个数、算式、信息、公式、图形等,你能联想到与它相关的哪些数学知识”启发学生对呈现的知识进行再思考,进而构成对相关知识进行串联的本事,逐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本事。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学实践,我逐渐地成长起来,我教学的学生也展现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学遗憾:
1、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教学中总以“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的时间多了,动笔练习的时间就少了”为借口为学生在计算上出现的问题而开脱,却没有鼓励学生课外进行练习(又忧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其实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就着眼培养学生每一天必练几道计算题的习惯也不是难事(切莫受诸如“一年级的学生不准布置家作”的规定的影响)。我能够大胆地说,我教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没有一个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方法,但为什么部分学生会存在速度慢、正确率不高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惰性强(每每遇到按教师的规定自我设置题目[如10道口算题、5道三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题……]练习,他们总会出一些很简单的题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习惯差(马马乎乎);二是我要求不严,每每遇到学生计算错误,仅仅只是要求学生改正也就罢了,致使学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构成错了就改、再错再改、马马乎乎没关系的错误意识和习惯,所以我想在鼓励教育的同时如果能对犯错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即便采取适当的惩罚,学生犯错的频率就会低多了。
2、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差。几年的教学中,大部分“解决问题”的资料都被购物、租车租船充斥着,以教师们的话说“二年级就开始租车租船,租到四年级差生才有点儿眉目,可解决其他综合性稍强的问题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传统教材中到三年级才进入两步应用题的思维训练,可是新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就涉及包含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必须掌握“假设”、“尝试”、“整体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凑和”等思考才能解决,差生在这种问题的学习中根本就是坐飞机,就连稍好一点的学生都不能从中构成有条理的表达其思考的本事,用孩子们的话说“我是‘凑’的”,可这样的题目一道例题或是一个练习题就足以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而对差生来说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轮我再教学二年级,我必须要给学生设置一些与生活接近的数量关系比较明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初步学会用分析法(要求什么问题必须明白哪两个条件……)和综合法(明白什么信息能够让我们联想到能够求什么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向学生渗透“摘录”、“画图”、“列表”、“模拟”、“简化”、“尝试”、“找规律”等策略;其次,必须要在二年级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教学上花大力气,让
学生真正理解性地解决乘、除法问题而不是瞎猜乱碰,为中高段的综合性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此,是否能够降低学生在“解决问题”领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有待实验。
我想,每位教师都具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拥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针对不一样的学生情景调试自我的教学行为的本事,但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的作用下,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带有共性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真正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长期又细心地观察了学习费劲、成果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同学,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同学多是独生子女,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同学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同学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同学学有所成。
小学三四年级,正是过渡时期。必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同学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需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学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需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有个同学非常聪明。就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就用专题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身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假如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什么。要不时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身觉得有希望,尝到胜利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果就要适时的褒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身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胜利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协助他们。自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同学讲课时不论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同学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同学,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同学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其次,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缺乏。比方,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同学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向导,一位优秀的老师,其教学笔记一般也写得不错。教学笔记可以帮助老师总结课堂上的不足,写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笔记需要注意哪些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上学期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笔记”,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蓦然回首,一年的时间马上就过去了,但我记忆优先的是,刚进小学的那一刻,学校领导让我担任一年级数学课。我心想一年级数学对我来说太容易了,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年级好难教呀。”
你们可知道,那天真可爱一年级孩子,刚开始上课时,根本不知道课堂上所应该遵守的纪律。上课铃响了,老师进到教室,他们也不知道该把书拿出来,坐好准备上课,而是需要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等大家都坐好了,时间不觉已过了七、八分钟。上不了几分钟,又有学生开始动了。然后又需要整顿纪律,刚开始我会批评捣蛋的学生,“某某同学,你在干什么?上课不许讲话,你知道你不但自己没听到课,还影响了别人吗?”听了我的话,我想如果是高年级的学生,一定会不好意思,马上坐好了,可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来讲,这句话简直是对牛弹琴,一点作用也没有,他依然我行我素,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我气极了,叫他站起来听,他却用很无辜的眼神看着我。而这时,别的学生又坐不住了……就是这样在整顿纪律和教学知识相间的过程中度过的。一节课上下来,真是腰酸背痛,一个字“累”!想不到一年级这么难教呀。
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握好一年级的课堂纪律,通过向我们的组长赵xx老师和其他老师讨教经验以及多次试验,我觉得一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被表扬,同样是有同学不遵守纪律,如果我用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来引起他注意,比用批评他的方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还准备了很多小红花、小星星、糖果、奖状等,用来奖给表现好的学生,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有时做题目我会用小组比赛的方法来调整课堂纪律,效果也不错。不论是纪律方面,还是发言方面,哪个同学表现得好就给他所在的这一组加一颗星,如果哪个同学不遵守纪律就给他这组打个叉,下课后,一个叉抵一颗星,看哪组的星最多,这组就是胜利者。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礼物送给他们或者给他们一些小奖励,这样一来,他们觉得非常光荣,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越来越有所提高。上课纪律一天天好起来了,我上课也觉得轻松多了,教学效果也不断提高了,不知不觉中,我的收获渐渐的多起来了。
此时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一年级的孩子是天真可爱的,作为老师,我们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他们,要用赞美的眼光去看他们,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学习。
小学数学教育除了让学生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人类礼貌成果等重要使命。目前,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小学数学教育走入了一些误区,数学让学生望而生威,甚至望而却步。主要原因是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研究不够,不能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教学中仅限于对数学知识的传授,不能有效合理地渗透数学文化资料,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和方法,在教学中缺少等待,让学生进行思考的时间少,教师讲解得多,以讲代学,作业机械重复,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负担加重。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数学教育的发展,削弱数学教育的效果,使数学教育的有些功能被异化。
如何使数学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真正使数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从而发挥数学教育的基本功能呢?就此谈一些个人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供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们讨论和研究。
一、充分挖掘数学自身的魅力,让学生热爱数学。
数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教师要根据教材资料,不断充实和挖掘数学中新奇搞笑的事实和现象,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数学有意思!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真正地喜爱数学这门学科。如学了比的知识后,可让学生认识黄金比,使学生体验到世上美的事物都贴合黄金比这一规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揭示周围事物的数学本质,让学生充分体悟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博大精深;再如学了因数和倍数后,让学生去寻找完美数,使学生认识到原先看似很平凡的一个数,其中却隐藏着这么多的奥秘,从而让学生觉得数学有意思;再如学了找数列中规律后,向学生讲述天文学家观察太阳系中各行星和太阳的距离这一数列后,发此刻其中火星和木星与太阳的距离这两个数之间不贴合这一数列的排列规律,透过计算后确认其间肯定还有另处的行星,果然之后的天文学家发现了谷神星、智神星等许多小行星,从而使学生觉得数学真了不起,产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关键是我们数学教师要去搜集,要广泛阅读相关的数学读物,不断充实自己的数学知识宝库,同时要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读物,师生在数学阅读中同成长,小学数学虽然姓小,但只有让它置身于大数学的滚滚洪流和背景之下,才能使它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产生应有的魅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数学的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逻辑推理性强,数学更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被大家广泛认同的数学思考潜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透过数学思考潜力的培养到达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驾驭潜力,随时根据教学状况调控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要有深度和广度,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切忌自问自答,没有耐心等待学生去思考,或者与少数学生的一问一答,而忽视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提问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和争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共享智慧和真理!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1.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能够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数学的最佳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明白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2.挖掘生活素材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十分单一、静态的,那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能够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到达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好处时,能够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时的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十分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炼生活。例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平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见解,使得课堂成为生动交流的平台,产生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借此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1、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1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2、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3、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反思要注意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取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这天的学生仍有必须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带给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能够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个性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好处,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潜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潜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构成了能够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好处的讨论。
老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之一,一般老师们都会关注自己上课的教学行为,从而课后整理出教学笔记。教学笔记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关于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笔记优秀范例你知道哪些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青年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1、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1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2、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3、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1.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能够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数学的最佳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明白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2.挖掘生活素材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十分单一、静态的,那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能够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到达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好处时,能够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时的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十分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炼生活。例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平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见解,使得课堂成为生动交流的平台,产生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借此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项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义的工作。
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比拼,也有对错辩论,有积极的合作,也有巅峰的对决。如今的教学和我们儿时接受的教学方式真的是千差万别,我们机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维已经不能被这些小精灵们所接受和满足,他们个个使劲浑身解数,在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绎精彩而又真实的数学童话故事。
不知不觉,挑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甚至是挑战我,已经开始要求我坐到他们中间去听发言的学生讲课。在学生这种研究的劲头下,我怎么可能不被感染,也想好好研究一下这门课的教学,乐在其中,相识恨晚。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多次尝试、反思、总结,较深的体会有:
一、放手让孩子创新,适合他们的年龄阶段的创新
我们确实比学生考虑事情要周全,也就不自觉的想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包括要学生怎么去想,怎么去做,但是我们想的不一定被学生喜欢和接受,所以还是让他们回归这个年龄段最真实和最自然的思维形式,自由的生成一些创新的东西。
数学课上在讲十几减几的题目时,有不少他或许是没认真听老师的课,或许是他就是愿意那么去想,他就愿意把12—4分解成12—3—1,在我看来没有必要,这和12—4有什么区别,但是人家就是喜欢这么分解,而且又做不错,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不好呢?显然书上没有提倡这种做法。如果让学生去编书,他们也许会加入这种方法。
二、教师要教的少,让学生学的多
这一点是生本教育最根本的一点体现吧,封住自己的嘴的同时,意味着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学的多,怎么样学生才愿意学。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言而喻是很有挑战的,如何在课前设计有趣味性、有探索兴趣的问题,这是一节成功研讨课的关键。起初,预习并不顺利,学生只是作为一项任务把它完成,再加上孩子的识字写字能力还很差,所以预习作业往往完成的不佳。
低龄儿童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就不是很强,但是对于挑战性的任务甚感兴趣,比如,和别人比赛谁的方法好,谁学会的快,谁能自己解决较有难度的事情,谁是第一个完成任务的优胜者。正是基于这些易刺激学生大脑兴奋的诱因,我在预习中多加入了挑战性的问题解决,学生的兴致提高,已能慢慢主动提高作业的质量,多展示自己的想法。
我使用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已三个多年头了,蓦然回首,这几年的教学真是喜忧参半、成败交错。事到如今,是该盘点一下自我教学中的得与失的时候了,也许它还能够成为之后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我小学阶段后期教学的正确的教学思路构成的“催化剂”吧!
经过新教材的教学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因为新教材留给教师的教学空间实在太大。如果不认真研读教参、教材,不清楚各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后继学习中的重要性,不明确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及相互作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步子则将或深或浅,会给自我的教学留下很多后遗症;其次,三年多的教学,使我真正懂得“课标是源、教材是流”,逐渐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的本事。应当说,没有哪个专家或教师能够说他的思想、教法就绝对的正确、绝对的好,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们的共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本事、生活经验客观地受家庭环境、地域所处等的不一样而存在差异,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是不可否认的,就如农村的学生连数学书上的卡通动物都不认识,这就是事实,这就需要教师学习课标、把握小学阶段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等领域应到达哪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选素材、合理设置教学活动资料、使用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自进入新教材教学以来,我始终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我的教学,不断地使自我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方向转变,同时,我也曾彷徨与忧虑,可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彰显出可喜的面貌。
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因为我为他们组织的学习活动是丰富趣味的、学习资料是有用的、探索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加之我留给学生的课外作业很少(但具有很强的可练性),学生自然也就学得简便而乐学。
2、绝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逐渐构成。教学中的新知学习我都习惯让学生“先尝试、再引导其释疑解惑”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本事。
3、所有学生都养成了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数学口头表达本事良性发展。我的口头禅“这个问题有难度,不妨与同伴齐心协力一齐想办法。”、“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使普遍学生有了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都能大胆地把自我的想法在课堂或是课外与人交流。
4、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开阔。由于新教材教学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样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明显活跃与开阔。
5、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本事逐渐构成。教学中每每让
学生学会了某个知识点就让其举例应用,或是常以“看到这个数、算式、信息、公式、图形等,你能联想到与它相关的哪些数学知识”启发学生对呈现的知识进行再思考,进而构成对相关知识进行串联的本事,逐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本事。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学实践,我逐渐地成长起来,我教学的学生也展现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学遗憾:
1、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教学中总以“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的时间多了,动笔练习的时间就少了”为借口为学生在计算上出现的问题而开脱,却没有鼓励学生课外进行练习(又忧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其实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就着眼培养学生每一天必练几道计算题的习惯也不是难事(切莫受诸如“一年级的学生不准布置家作”的规定的影响)。我能够大胆地说,我教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没有一个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方法,但为什么部分学生会存在速度慢、正确率不高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惰性强(每每遇到按教师的规定自我设置题目[如10道口算题、5道三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题……]练习,他们总会出一些很简单的题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习惯差(马马乎乎);二是我要求不严,每每遇到学生计算错误,仅仅只是要求学生改正也就罢了,致使学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构成错了就改、再错再改、马马乎乎没关系的错误意识和习惯,所以我想在鼓励教育的同时如果能对犯错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即便采取适当的惩罚,学生犯错的频率就会低多了。
2、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差。几年的教学中,大部分“解决问题”的资料都被购物、租车租船充斥着,以教师们的话说“二年级就开始租车租船,租到四年级差生才有点儿眉目,可解决其他综合性稍强的问题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传统教材中到三年级才进入两步应用题的思维训练,可是新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就涉及包含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必须掌握“假设”、“尝试”、“整体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凑和”等思考才能解决,差生在这种问题的学习中根本就是坐飞机,就连稍好一点的学生都不能从中构成有条理的表达其思考的本事,用孩子们的话说“我是‘凑’的”,可这样的题目一道例题或是一个练习题就足以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而对差生来说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轮我再教学二年级,我必须要给学生设置一些与生活接近的数量关系比较明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初步学会用分析法(要求什么问题必须明白哪两个条件……)和综合法(明白什么信息能够让我们联想到能够求什么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向学生渗透“摘录”、“画图”、“列表”、“模拟”、“简化”、“尝试”、“找规律”等策略;其次,必须要在二年级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教学上花大力气,让
学生真正理解性地解决乘、除法问题而不是瞎猜乱碰,为中高段的综合性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此,是否能够降低学生在“解决问题”领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有待实验。
我想,每位教师都具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拥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针对不一样的学生情景调试自我的教学行为的本事,但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的作用下,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带有共性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真正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潜力。结合有关的教学资料,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决定、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十分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心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潜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齐,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构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到达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透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潜力,使学生用心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潜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用心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持续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构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潜力,用心调动学生主动、用心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学数学教师业务提升笔记汇总五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