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小学对孩子对于数学基础能力的教案分享五篇

09-16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增强小学对孩子对于数学基础能力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增强小学对孩子对于数学基础能力的教案(篇一)

一、学习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7. 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增强小学对孩子对于数学基础能力的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通过操作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桃子,光盘

2.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师:听说一(2)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老师想来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在做挑战任务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下热身运动。

10+1= 10+5= 10+8= 10+4=

10+3= 10+7= 10+6= 10+2=

2、智慧比拼

看来十加几的算式难不倒小朋友,那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智慧比拼。

你能马上算出每幅图中三个数的和吗?看谁能答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复习十加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9加几,在计算9加几时,更能想出凑十法。】

二、新课讲解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猴妈妈发现小猴最近表现很好,它买了小猴最喜欢的水果奖励给小猴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水果吗?(桃子),恩,是桃子。猴子看见桃子可高兴了。(出示)

(1)师:仔细观察图,桌子上的桃子是怎么摆的?

指名回答。

师:你能提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师:你真棒,你提的问题与猴妈妈一样,猴妈妈说,如果小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吃桃子。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你们能不能帮它。该怎么算呢?

(师:要求一共有几个,就是把9和4合起来,该怎么列式?)

生:9+4=13

师:很好,你也把得数算出来了,那我们现在来验证他算的对不对?

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打算用什么办法验证?教师巡视。

讨论:你们打算如何验证9+4=13这个得数是否正确?

生1:我是数数的方法算的,9、10、11、12、13。

(生2:我是这样想的:10+4=14,所以9+4=13。这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假设全部放满,就是10+4=14,现在缺一个,所以用14减去1得13。)

生3:我是从盒子外面拿一个到盒子里,就成10个,加上外面的三个,正好是13个。

师:拿一个?怎么拿?请你到前面来演示着说一说。

生:先拿一个放进盒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师:这个方法很新颖!这位同学刚刚从外边4个中拿走了几个?(1个)他把这一个放哪里了(给9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凑成10)?10加3得13。我明白了!

师:你们的方法还真多!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 数数。(可能是你对数的方法比较熟)

生:拿进去一个,凑成十的方法。算起来很简便。(你真会思考)

师:说了这么多解决的方法,谁能用数学

算式来表示?

生:9+4=13

师板书:9+4=13

(多提几个人说说凑十法的过程,然后全班一起说)

(1)谈话:小猴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到了桃子,猴妈妈又买了些花奖励给小猴和你们呢(出示“试一试”)。

师:你知道一共有多少朵花吗?该怎么列式?(9指哪边的花?7呢?)

生:9+7

师:你会计算吗?先圈出10朵,再计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思考过程写在图右边的式子里。

师:要把7分成几和几?7为什么不分成3和4或2和5呢?

(2)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题都有什么共同地方?

都是9加一个数,得数也都是十几。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9加几,计算时都是把第

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然后拿9和1凑成10,10加几等于十几。

师:你想试试其他的9加几算式吗?

三、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再放一块就是10块了,你能看图说说小猴的算法吗?

小猴为什么搬1块到左边?它用的是什么方法?

你能根据这些,把右边的式子填出来吗?

学生做,教师巡视。

指名回答,全班齐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1)师:像这样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在书上把它圈一圈。先圈出10根再计算

(2)学生做,集体订正

(3)圈出10根后,右边剩下几,得数就等于十几。

3、“想想做做”第3题

9+1+1= 9+1+4= 9+1+8=

9+2= 9+5= 9+9=

独立完成后,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想想发现了什么。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认识“凑十法”就是用上面式子的连加来计算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蚂蚁搬家的游戏”,出示。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你能按顺序说出9加几的算式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算式间的联系,知道可以直接利用相邻的算式算出得数。并且发现9加一个数,得数都是十几,并且个位上的数比加上的数少1。

四、挑战自我

出示题目:

9+()

想一想:1、( )里能填哪些数?

2、( )里最大能填几?

增强小学对孩子对于数学基础能力的教案(篇三)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

增强小学对孩子对于数学基础能力的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在24点游戏活动中,经历“玩”中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混合运算的指示,解决点游戏中的血算是问题。

3、感受与同伴玩中学数学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一幅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数学课你们都带来了什么?

你们可别小看这样的一副牌,它里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呢?你能抽出任意两张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吗?哪两个数字相乘得24?刚刚有一位小朋友说牌可以用来算24点,大家想玩这个游戏吗?你知道算24点是怎样玩的吗?好吧,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自学算24点游戏的玩法。

谁来说一说/

生:就是利用几张牌,用+-×÷使其结果为24,每张牌只可用一次。下面我们就来算24点。(板书课题)

二、幸运第一关――对对碰

1、三八二十四

师:我出8,敢从你的手中拿一张牌和我碰成24吗?

生:我出3,三八二十四

师:我还出8,敢拿出两张牌跟我碰成24吗?

生:……

师:你们都是凑成3,再利用三八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的。

2、四六二十四

你能自己出一张牌,让全班同学和你碰成24吗?

生:4

3、其它方法

12数字宝宝也要来算“24点”,你能让它算出24点吗?

三、幸运第二关:三张牌

1、7、6、3这三个数能算得24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同桌商量?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④同桌互相说

2、2、3、4这三张牌怎么想?

(过程同上)

3、9、8、3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4、3、5、9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四、幸运第三关——四张牌

1、12 5 8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小组讨论。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2、4、5、7、8

(过程同上)

3、3、1、7、9

(过程同上)

4、5、5、9、3

(过程同上)

5、

五、比一比

1、提要求:每个小组每人抽一张牌,放在桌子上,算出24点,先算出的拍一下手,说出你的方法,对的就能得到4张牌。谁得到的牌最多就是冠军。

2、分小组比一比

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讲讲你算“24点”的好方法吗?

集体交流

其实玩起来也很方便,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我们谈了很多体会,有了许多办法,我相信你准能赢你的爸爸妈妈。

增强小学对孩子对于数学基础能力的教案(篇五)

一、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6—48页的“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的内容复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题目中主要的数量关系,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对“速度”、“相遇时间”、“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通过可逆性改编、变化题目中情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突破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如“速度和”、“相向”、“相遇”、“同时”等。可以通过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情节,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会新知识。过去学习过一个物体走完一段路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它的特点是由两个物体同走一段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

复习铺垫法 直观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启发讲解法练习巩固法 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教具准备: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1.口答: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600千米,从甲地飞往乙地用了4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师: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能把其它几个关系式也说出来吗?

看来大家对过去的行程问题学得很不错,为自己鼓鼓掌,也对各位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的老师表示欢迎!

这一道题用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

小结:相遇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第一种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是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四、拓思创新

1.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相距3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骑摩托车的速度是800米/分,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经过几分钟两个邮递员相遇?

这道题与刚才研究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多少米?

3.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乙每分行50米,甲每分行多少米?

这两道题是怎样求一方速度的呢?

根据 路程÷时间=速度和

速度和一方速度=另一方速度

4.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刚每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中的两人相遇了吗?

5.甲乙两人同时从M地相背而行,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50米,5分后他们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你觉得还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做吗?

(这是运动的双方方向上发生了变化,可数量关系并没有改变,因此,解题方法完全相同。像这样运动双方某一方面发生变化的譬如时间有先后的变化等等以后我们在研究。)

五、小结:谈谈这节课你又获得了哪些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两个人走路呀、骑车呀这类问题,它还能不能研究其他问题呢?还可能研究哪些问题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老师想在下一节课中得到你们的答案。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帮助小学提高数学基础的教学教案集锦四篇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帮助小学提高数学基础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帮助小学提高数学基础的教学教案【篇一】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能用竖式正确计算乘、除法.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竖式的计算方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计算结果积、商的对位及除法每步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例7挂图、学生用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表内乘、除法口算:

7385204

72987366

32463796

4342656

2.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过程和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加、减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同样乘、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竖式计算乘、除法.板书课题:乘、除法竖式

2.教学例6.【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6横式:59=

(2)教师启发:乘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有相同的地方,被乘数与乘数上下对齐数位写,乘号也与加、减法书写位置相同,下面也用直尺画一横线,横线下写积,一定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最后向横式报告计算结果.

(3)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教师巡视.学生可互相讨论.

(4)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计算,然后订正.请学生口述书写及计算过程.

①先写被乘数5;

②再写乘数9,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③在乘数左边空一个字的位置写乘号;

④在乘号和乘数下画一横线,两边稍长一点,要用直尺画;

⑤5乘以9的积是45,写在横线下面,注意把积的十位上的4写在十位的位置上,积的个位5要与9对齐;

⑥在横式等号后面写上积45.

(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总结乘法竖式计算的六个步骤,重点强调积的数位的写法,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其关键是积的个位与被乘数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6)学生修正做错的题.

(7)反馈练习(101页做一做):

①独立完成;

②集体订正:竖式中各部分名称,写积时注意什么?

3.教学例7.【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7挂图

①引导学生观察挂图,理解题意:把8个苹果按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②明确属于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用除法计算.列式82=

(2)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讲解: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乘法的竖式不一样.哪不一样呢?

①先写,表示是除法计算,被除数写在里,除数写在的左边,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照写.

②8除以2商是4,把4对着被除数8写在的上面.同时注明4是商.教师讲明,每2个是一份,可以分成4份,共分掉了(24=8)8个,就把24的积写在被除数8的下面,表示从原来的8里分掉8个,8-8=0,说明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用0表示,竖式中这样写:在24=8,即分掉的8下面用直尺画一条横线,用被除数8减去24的积8,等于0,写在横线下面,写时注意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逐步写.

板书:

③引导学生总结写除法竖式的步骤,重点总结商的对位及商和除数乘积的'写法.

4.教学例8.【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8:,这个算式表示直接让我们求商.

(2)被除数是63,除数9,商应是几?(7),商应写在什么置?因为(7)是7个1,所以要把7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

(3)下一步该怎样计算?把9和7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

最后一步怎样算?用减法,63-63=0,画横线,在横线下把0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得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4)反馈练习.(101页例8下面的做一做)

教师指导做对重点步骤要强调.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后订正.教师要加强计算步骤及书写格式的指导,书写必须规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巩固发展.

1.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步骤及写法.强调积、商的对位.

65=84=279=

2.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方法、书写格式、特别防止积、商数位对错现象的发生.

四、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看板书,总结今天学的新知识,再次强调重点、难点.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6396789

2.食堂运来24袋米,平均分8天吃,每天吃几袋?(写出横式和竖式)

六、板书设计.

乘、除法竖式

帮助小学提高数学基础的教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在24点游戏活动中,经历“玩”中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混合运算的指示,解决点游戏中的血算是问题。

3、感受与同伴玩中学数学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一幅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数学课你们都带来了什么?

你们可别小看这样的一副牌,它里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呢?你能抽出任意两张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吗?哪两个数字相乘得24?刚刚有一位小朋友说牌可以用来算24点,大家想玩这个游戏吗?你知道算24点是怎样玩的吗?好吧,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自学算24点游戏的玩法。

谁来说一说/

生:就是利用几张牌,用+-×÷使其结果为24,每张牌只可用一次。下面我们就来算24点。(板书课题)

二、幸运第一关――对对碰

1、三八二十四

师:我出8,敢从你的手中拿一张牌和我碰成24吗?

生:我出3,三八二十四

师:我还出8,敢拿出两张牌跟我碰成24吗?

生:……

师:你们都是凑成3,再利用三八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的。

2、四六二十四

你能自己出一张牌,让全班同学和你碰成24吗?

生:4

3、其它方法

12数字宝宝也要来算“24点”,你能让它算出24点吗?

三、幸运第二关:三张牌

1、7、6、3这三个数能算得24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同桌商量?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④同桌互相说

2、2、3、4这三张牌怎么想?

(过程同上)

3、9、8、3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4、3、5、9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四、幸运第三关——四张牌

1、12 5 8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小组讨论。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2、4、5、7、8

(过程同上)

3、3、1、7、9

(过程同上)

4、5、5、9、3

(过程同上)

5、

五、比一比

1、提要求:每个小组每人抽一张牌,放在桌子上,算出24点,先算出的拍一下手,说出你的方法,对的就能得到4张牌。谁得到的牌最多就是冠军。

2、分小组比一比

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讲讲你算“24点”的好方法吗?

集体交流

其实玩起来也很方便,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我们谈了很多体会,有了许多办法,我相信你准能赢你的爸爸妈妈。

帮助小学提高数学基础的教学教案【篇三】

一、引

1、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观察与探究”(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课件出示)

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二、学加导

师:明确了目标,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指导来完成目标。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27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先自学4分钟,然后小组交流1分钟。)

(一)学生自学:(先学)

师:好,开始。先自学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

(二)汇报交流:(后教)

小组汇报,全班总结。

三、巩固练习

(一)学生自学:(先学)

(1)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二)交流订正:(后教)

1.更正

师:学完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有错的在小组中说错的原因,不会的优生讲解。)

2.讨论

集体订正。(学困生先说,优生纠正,学困生再说)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回顾本节课,你有什收获?

帮助小学提高数学基础的教学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只有一位数乘法的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习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

【学习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3分钟)

师: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很多小朋友参加,也邀请了我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板书并问)你能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 或 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师: 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人呢?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一估淘气他们住的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人家?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 ,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 ,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 ,10×10=100(户)

师: 把它们都想成了整十数,很快地估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估算方法里面,哪种更接近正确结果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近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 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 (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习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师:你不仅知道它是怎样算的,还知道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太会思考了,值得大家学习。大家都听懂了吗?那你能看懂第三个算式吗?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 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

师:这种算法和前两种不一样,但它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通常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前2个竖式,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 “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 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习。)

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后一步呢?指着( )+( )

生:28+140

师:同意吗?你们的脑筋转得真快,真聪明!现在你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顺序了吗?请再看老师演示,谁来讲一讲?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习,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近(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习题设计】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 44×21

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师:淘气要邀请我们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问题?喔这是一个密码门,密码就是23×13的结果,等于92怎么不对呢?赶紧帮他算算密码是多少?

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关于小学老师对于数学教学的教案合集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关于小学老师对于数学教学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关于小学老师对于数学教学的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

教后反思:

关于小学老师对于数学教学的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3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用简便方法计算102×45,32×27+32×73。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 =102×(40+5)

=100×45+2×45 =102×40+102×5

=4500+90 =4080+510

=4590 =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 =864+2336

=32×100=3200 =3200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4题:学生根据题中所呈现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思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练习五第8题:学生根据情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3.发展练习

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4.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2,3,6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关于小学老师对于数学教学的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X÷850+X-40

X÷9×9X-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0.7=14★0.9x=2.45★76+x=91

x÷9=90★x-54=18★2.1x=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关于小学老师对于数学教学的教案【篇四】

一、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

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应用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培养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并形成较高的审题能力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几乎贯穿我们数学教学的始终。在开始的训练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读题目,建立表象;二读题目,明确问题;三读题目,找出关键,并作记号。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在关键字词句下划上重点标记”这一要求。教师还可以利用时常出些“陷阱题”“刺激”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审好题目的重要性,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

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数学是充满模式的。现代 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清楚地表明:专家之所以能很快地通过知觉找出在某一情境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因为他具备迅速地把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检索出来的能力。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如能正确地识别问题的模式,就能很快地收敛思考问题的范围,为正确选择问题解决思路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目前小学生解决实际题的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情境语言缺乏常识性的了解,不善于利用等量关系去解决问题,即找不准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这方面就属于模式识别研究范围内的问题。变式训练是一良策,学生可以从题目的变更中了解与应用问题密切相关的术语,而且通过背景的变换,达到强化模式的目的。在采用变式训练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引导学生实现模式识别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决不能就题论题,要教方法?教思想,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他们有一定归类和上升为数学思想的能力。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像小学数学经常会出现的行程问题,学生如果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

四、重视解题策略的回顾和反思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和策略反思的能力。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解后不思等于不收”,“反思是收获的黄金季节”)。这是数学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只有通过概括才能上层次,概括的层次越高,迁移的半径就越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教学来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 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五、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于小学老师对于数学教学的教案【篇五】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7页~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问,质疑法则

师出示式题:90010+20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

师:计算时为什么不先算加?

生:在这道算式中,我们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师: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

生:加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

师:看来法则的成立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算式中有了小括号,该怎样计算呢?

生:要先做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做小括号外面的运算。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改变了运算顺序。

(二)探究,掌握法则

1.初步练习,掌握方法

师:怎样加小括号才能先算加?(师生讨论,形成算式:900(10+20)4)。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练,汇报交流。

师: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生:不是的,比如小括号加在90010上,运算顺序就没有改变。

师:这时的小括号常常被我们称为无效括号。那么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讨论交流,汇报,形成两道算式:(90010+20)4,900(10+204)。

师:这两道算式括号里都有两步运算,该怎样计算呢?

生:括号里也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师:能试着做一做吗?

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师及时评价矫正。

2.对比辨析,加深理解

师:观察我们做过的这三道算式,其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小括号,为什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结果也就可能不一样。

师:那我们在做计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生1:计算的时候不仅要看清数和运算符号,还要看清小括号的位置。

生2:先确定运算/顷序,再进行计算。计算时还要细心,不要算错了。

师:你们觉得在做混合运算时,什么是关键?

生:理清运算顺序是关键。

(三)变式,熟练法则

师:现在我们就来抓住关键练习,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题1.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

(1)(60010+120)5

a.除乘加

b.除加乘

c.加除乘

(2)136+253010

a.乘除加

b.除乘加

c.乘加除

师:友情提醒,先思考,再慎重选择。

出示题2:根据算式写出合适的运算顺序。

(1)(75+49)(75-44)

(2)658-(174+89)

师:运算顺序掌握了,计算就成功了一半。下面的式题,你能正确合理地计算吗?

出示题3:26+(1460-30) 26+14(60-30) (26+14)(60-30)

出示题4:你能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算式吗?

a.(300-120+25)4

b.300-(120+25)4

c.300-(120+254)

师依次出示如下的(1)、(2)、(3)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算式。

(1)按照先乘,再加,最后减的运算顺序运算的算式是( )。

(2)根据框图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算式是( )。

(3)求300减120,再加上25,和是多少的算式是( )。

(学生在做到第(3)题时,由于思维定式,大多数人都选择了a。)

师故意问几个没选a的同学:就剩(3)了,你们为什么不选?

生1:a式最后求的是积,不是和。

其他学生大呼: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

师:同学们,学习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四)冲突,再思法则

出示: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比三年级多7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不解答)

生练后呈现几种算式:①54+7+54 ②542+7 ③54+(54+7)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赛?

师:五年级的参赛人数与什么条件有关?

生: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

师:我们刚才已经列出了求三、四年级总人数的算式,你能在这个算式上改一改,把它变成求五年级参赛人数的算式吗?

生练习并汇报,在修改③式时教师故意将算式变成(54+(54+7))2

生1: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

生2:里面有括号,外面又有括号,看不清,容易出错!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加中括号。

生2:还有大括号。

师:看来光有小括号还不能解决所有的运算问题,那么其他的括号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了这些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今后还会再讨论。

(五)反思,超越法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很轻松,收获也不少。不过小括号的产生和使用过程可不那么轻松,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示书后关于小括号使用和变迁的数学文化史知识。)

师:同学们,小括号的使用在运算史上可谓是一个突破,因为它改变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使运算法则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但是,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敢于质疑、勇于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

[反思]

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然而,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情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带着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富有情趣和哲理。

一、用质疑来引入,激发学生对法则探寻的激情

现代社会中的人要生存,必须具有规则意识,然而一味地循规蹈矩,又会被规则约束,缺少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规则,理性地认识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是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正是小括号的使用突破了这种局限,使法则更加完善。在这里,老师巧妙设疑: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对法则的反思,引发了进一步探寻法则的欲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也对如何对待规则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括号里有两步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时,教者也没有直接出示式题,而是再次设疑: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给算式加上小括号,然后再研究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在设疑释疑再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新知的学习也更加主动有效。

二、用对比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即这三道算式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括号,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合理地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题,首先得看清题意,理清运算顺序,然后再去计算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对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三、用错误来诱导,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毋庸置疑,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有意犯错,故意诱错的策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想起学生认真地叫道: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大声地喊道: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厂我的心情就万分激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四、用文化来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更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学生了解文化,感受历史,从而产生崇敬、立志追求,树立信心、立志创新,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目标吗?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了解是谁最先使用小括号的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对数学文化史的了解,知道小括号的由来和发展,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和每一步坚实的前行过程。同时我还用一句话: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八技巧


增强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八技巧

交流、沟通,表达自我,这些技能是必须从孩子很小就开始培养的。JOHN从他30年工作经验中,总结出8条简单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发展沟通交流能力。

1.讲述你自己的生活

JOHN说,“在我大约30年的儿童教育经验中,我常常惊讶于一些小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能看着我的眼睛,说话清晰,重点表达得非常清楚。为什么他们就会比别的孩子说话说得好这么多呢?此外,我还注意到非常有趣的一点联系:这些孩子的父母表达能力也非常强。”

当然,孩子是父母最好的拷贝。相比较来说,交流的技能也更容易被孩子从父母那里自行吸收。从父母嘴里说出什么样的话,如何运手势、表情、声调,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与习惯。

为什么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如此重要?我想这其实不必多说。学会表达自己能够给小孩子自信心,帮助他们交到朋友,让他们在学校里表现出色;接下来看得更远些,则可能会在未来,在他们的工作、婚姻中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而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沟通与交流老师。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尝试以下八件小事来增强孩子的表达力:

1.讲述你自己的生活

孩子会学着模仿说任何他们听到的东西。所以,即使当你的宝宝还根本听不懂你说什么的时候,就应该抓住各种机会跟他说话。举个例子,你可以一边给他穿衣服,一边讲述你正在做的事情:“妈妈(或者爸爸)现在要把小尿裤脱下来了,要把屁屁擦干净,要给你换一条干净舒服的纸尿裤。”当宝宝长大一些后,这样的解说词可以更丰富一些。比如,你告诉他关于今天的计划,你打算去超市买点什么,你今天在回家的路上都看见了什么等。你说得越多,效果越好。要知道,你不仅仅是在教孩子如何说话,更重要的是:你做出的这个榜样告诉了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多重要。

2.仔细倾听

作为父母,在你努力向孩子表达的同时,你也一定得努力、全力地去听孩子的各种话语。这样做,你将让孩子明白:当你或者其他人说话的时候,他也应该仔细听才对。仔细倾听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积极地参与”,“带着感情倾听”,“不要轻易打断”。

积极地参与

除了仔细聆听外,还应该及时表达出你的反应——当你同意他说的什么事情时,就点点头,或者微笑;当孩子说出某件让他伤心的事情时,就应该表达出难过的样子。这样做,会让孩子知道你不只在听他说话,还在琢磨他的话。

带着感情听

如果你在听孩子说话的同时,还表达一些这样的评论:“我明白”,“你一定很不开心”,“真棒”,那么你会让孩子感受到,他的话对你真的很重要。

不要轻易打断

一些孩子可能生来就是个小话篓子。有些时候,他们话多得可能会让你忍无可忍,但是如果你经常打断他们,他们可能就会感到与你分享想法和感受是很不安全的一件事。所以,如果你实在有别的事要做的话,那么试着在谈话的间歇,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样他就不会再无休止地说下去,让你抓狂了。举个例子,你可以告诉他你打算晚饭做点什么,或者问他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3.保持语句简短

如果你想让小家伙迅速集中注意力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简短。简短的话通常更有影响力,孩子越小,你的句子就应该越短。

当我的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妻子就开始练习“一句话原则”了:用第一句话就把你的主要意思说出来。因为,这可能是孩子唯一能听见的话。比如,先说“把玩具放到一边去”,然后再解释为什么。如果你先说“妈妈不喜欢脏乱”,或者“把玩具放在房间中间很危险”这样的话,那么当你再要求他收拾玩具的时候,他可能早就对你的话没兴趣了。

同时,在你说完你的要求后,让孩子重复说一遍。如果他做不到的话,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你的话对于他来说太长了,他理解和接受不了。

4.尊重你自己的话

与其在餐厅大声嚷嚷“开饭了”,不如走到孩子身边,不管他在做什么,花一两分钟的时间加入进去,然后再要求他放下手中的事,或者关上电视,去吃饭。你的在场可以传达这样的信息:你非常严肃地对待你的要求,尊重你说出来的话。这样,在孩子讲话的时候,他也会学习尊重自己说每句话。

5.保持身体语言

耸耸肩膀,交叉双臂,皱皱眉头——很多时候,这些肢体语言要比说话有效果得多。你的样子,会让孩子也学着用肢体语言传达信息:

看着他的眼睛

在与宝宝说话之前,先蹲下来或者坐下来,和他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会让他明白你将要说的事情非常重要。教他也学着看着你的眼睛说话。你可以在谈话中时不时地提醒他:“看着妈妈。”但是,你也要注意:不能紧紧盯着孩子,要偶尔将目光移开,这样给孩子的感觉是你在试着传达意思,而不是强迫他,或者控制他。

把手伸出去

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或者用一支胳膊搂住他的腰——这些都是很好的信号,来表达你在关注他说的话,同时也能让孩子产生很强烈的被爱和被关心的感觉。不要羞于与孩子做肢体接触;尤其是当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更不要因为觉得他们大了,而不再抚摸他们的头发,拍拍他们的后背,或者在沙发上搂着他们坐。

6.留心不好语言的样板

尽管你自己可能是个交流的好样板,但是你的努力很可能被外在的因素破坏。孩子们在外面总是能听到些不好的语句,愤怒的声音,然后他们可能就会去模仿,并认为这是真实世界中大人们说话的方式。

试着观察你的孩子从外面吸收到了些什么——小朋友、邻居、电视、临时保姆等。如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听到有人使用攻击性或者不礼貌的语言,你一定要记得回头和孩子讨论这件事。等你和孩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你可以问孩子“你喜欢听那个人那么说话吗?他那么说话,你觉得舒服吗?”等等。

不管什么时候,一定要注意这条关于沟通的黄金准则:用你希望孩子对别人说话的方式对孩子说话。

7.记住名字

当我还很小的时候,我的爷爷教会谈话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利用人的名字传达你的兴趣和尊重。这是与人沟通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不管你是在电话里,还是与邻居谈话,让孩子听到你说出对方的名字。而当你要表扬孩子的时候,也一定要时不时地提到他自己的名字;但是,当你生气要批评他的时候,就不要再着重提他的名字,只要在谈话最开始的时候提一下就行。

8.忽略言语小错误

为了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孩子们需要毫无心理负担地多多练习才行。所以,不能让他们对自己如何说话有任何的担心。我总是告诉每一位父母:“让孩子们在学习如何正确的表达之前,先学习如何舒服自在的表达,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你总是试着让孩子用完美正确的语法表达,他们很可能会发展成语言障碍,或者尽可能地拒绝说话。

但是,无论你的孩子说出多么无章法的话来,你都必须保证自己用“成人正确的语法”来回应孩子。比如,当孩子说“果汁不要”时,你就应该说:“噢,你不要果汁啊。”而不是像许多妈妈习惯的那样顺着孩子来说:“噢,好好,果汁不要。”

问问题的技巧

让我们发动一场谈话吧:不管什么年龄的孩子,都喜欢给问题以一个词的回答。比如,当你问他们:“今天过得如何”时,通常的回答就是:“还行”、“不好”。

所以,你如何问问题就成了关键,孩子是说个简单答案,还是长篇阐述就看你的提问水平了。

问更具体的问题:比如你可以问“为什么”、“谁”、“在什么地方”、“说了什么”等等。这样的问题需要孩子回答比“是”,或者“不是”更多的内容。

问特别的问题:不要问“幼儿园好不好啊?”而是应该问“今天在幼儿园,最高兴的事是什么?”问细节问题:问一些孩子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比如,“你今天有没有在做值日的时候,把老师的桌子也擦干净啊”——这样的问题,将开启孩子的话匣子。当他进入角色的时候,他就会愿意再多说些别的事情了。

留心交流的障碍

以下这些举动将会扼杀孩子说话的主动性,或者让他觉得表达自己是件很没有安全感的事情。做父母的一定要避免:

负面的表达:“你不应该说这话”

绝对化的表达:“你总是这么说”

没有重点的问题:“你到底想让我说多少次才听话?”

威胁的语气:“如果你要再说这样的话……”

嘲笑的语气:“你还能说得更有趣些吗?”

4大技巧·有效增强孩子口语表达能力


在了解幼儿口语能力是否发展顺利的3大关键因素后,教育博士储瑄再提出4大技巧,可以有效增强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技巧1:强化逻辑能力

有些孩子虽然很喜欢说话,但是一说起来就天马行空,一会东一会西,让人摸不清他到底要说什么,这就是逻辑能力不好的表现。

储瑄表示,要加强孩子的逻辑能力其实并不难。逻辑感的建立,简单来说就是顺序感的养成,最好的加强方式就是让生活作息有规律。

例如每天早上起床时,让孩子养成在固定时间上厕所、洗刷、吃饭、穿衣的习惯,或是让孩子试着思考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此外,也可让孩子回忆一整天所发生的事,或说出一天活动的顺序,也是很好的练习方式。

有逻辑感的孩子,除了在说话、做事上比较有条理之外,也善于分析问题、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利于个人情绪的控制。

技巧2:增加词汇量

孩子想要把话说得清楚、条理,就必须要丰富词汇量,以供孩子表达时使用。词汇不够就真的不能把话说好吗?储瑄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好好用英语来交谈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认识的英语单词不够多,脑中所储备的词汇不足以让我们表达心中的真实想法。

因此,要增加幼儿的词汇量,除了多听、多说之外,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建立起日后丰富的词汇库;另外,多跟孩子玩词语接龙、经常找机会让孩子做小小信差,替你向其他人传话,也同样能丰富孩子的词汇,增强表达能力。

技巧3:家长适时引导

当孩子说话的时候,思考太过于跳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或是问他一个问题,他老是绕着细枝末节打转,无法抓住主要意思,家长就应该适时提醒孩子“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例如,当你问孩子“你在运动会的表现怎么样?”他却一直告诉你,小明跌倒了、小强跑得好快啊……,这时你就要试着提醒他:“那么你都做了些什么呢?你参加了哪些项目呢?”但有一点家长要记住,在提醒孩子的时候要有耐心,态度要温和,不要太急或太凶。

技巧4:提供表现机会

有些孩子在说话的时候总是很紧张,要改变这种状况,适当的方法是多给他机会在大家面前说话。先从在家人面前说话开始练习,再慢慢扩展到亲戚、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当孩子逐渐习惯在别人面前发表意见时,紧张感就会渐渐消失,同时也能训练孩子的胆量。

对于当代学生的体育教学教案合集五篇


体育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小朋友吸收,作为一名幼儿园的中班老师,我们要充分准备好体育教案课件,这样小朋友们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如何才能将中班体育教案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地编辑了“对于当代学生的体育教学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对于当代学生的体育教学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 初步认识磁铁,了解磁铁能吸引铁质的东西。

2. 尝试运用磁铁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相关问题 。

3. 增强好奇心,提高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人手一块磁铁,每组数种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管、 雪花片、回形针、钥匙、硬币、小剪刀、瓶盖、布、纸制小鱼等)。

2、经验准备:幼儿在区域里操作磁铁多次。

【活动过程】

一、引出磁铁,激发回忆,调动已有经验。

1.出示磁铁,引出课题

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磁铁),你们认识吗? 你玩过吗?磁铁会做什么?

2.鼓励幼儿探索活动

老师: 磁铁特别好玩,你会发现它有许多的秘密,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东 西,请大家猜一猜,再试一试。

提问:磁铁能吸住什么东西?不能吸住什么东西?

小结:磁铁会吸铁制品,磁铁会吸铁,平时,我们也叫它吸铁石。磁铁能吸住铁制的东西,吸不起来的就不是铁做的。

二、 解决问题——动脑筋、想办法

1.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解决问题

(1)打捞铁钉

一个粗心工人把他的铁钉丢到金鱼缸里去了,现在请小朋友想办法把它打捞上来。(不能直接用手)

(2)我们的学具盒盖上之后总是自己张开,怎样让它盖得更牢固呢?

(3)妈妈缝衣服时,一不小心针掉在了地上,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十分着急,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

2、看教师自制磁铁玩具——游泳的小鱼,让幼儿更深的体验磁铁的本领。

(1)出示范例,教师演示游泳的小鱼。(幼儿感到很好奇。)

(2)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小鱼动起来?(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

(3)总结:用一个订书钉订入小鱼的底部,然后用磁铁隔着纸板去吸,此时小鱼会按磁铁移动的方向动起来,就好象小鱼在跳舞。(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磁铁隔着物品能吸铁的特性。)

三、幼儿4人一组,运用曲别针、卡纸和小磁铁,自制磁力小玩具——利用经验,发挥想象,锻炼动手能力。

四、看幻灯片,了解磁铁的其他用途,幻灯片内容包括门吸、磁力火车、磁力画写板、文具盒、磁力起重机等。

【延伸活动】

将材料投放到探索区,鼓励幼儿在区域里继续探索磁铁的秘密。

对于当代学生的体育教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提高快速奔跑的能力。

2.增加遵守红绿灯交通规则的行为意识。

教学准备

1.场地上画有宽1米、长20米的跑道若干。

2.用报纸卷成的长棒2个,椅子若干。

教学过程游戏前:幼儿分组站在起跑线上,教师喊绿灯,站在起跑线后的第一名幼儿边念儿歌:突突突,骑铁马,一骑骑到北京城,逛长城,游故宫,还有绿色奥运馆;突突突,骑铁马,一骑骑到深圳来,坐地铁,游龙岗,20xx大运欢迎您。边拿长棒模仿开摩托车动作快速往前跑,到终点时,绕过椅子跑回队伍起点,将长棒交给第二名幼儿后,站到队尾。依次进行,最快为获胜。

游戏规则

1.幼儿不能跑离自己的跑道,不能碰撞他人。

2.接到棒后幼儿才能起跑,完成的小组为胜。

效果反馈指导王嘉灏、李道生有节奏的快跑,并自然呼吸。

对于当代学生的体育教学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蹲着前行的协调能力,锻炼其下肢力量和动作的协调性、平衡性。

2.感受学毛毛虫走路的乐趣,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3.发展身体协调性。

4.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热身:听音乐模仿小动物走路,充分活动身体。

师:小朋友平时最喜欢小动物了,小动物也很喜欢你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走路。

二、模仿毛毛虫走路,练习蹲着走

1.引出毛毛虫:

师:看到你们模仿这么多的小动物走路,有一个小动物不高兴了:怎么没有小朋友喜欢我,模仿我走路的样子呢?”(出示毛毛虫头饰)你们喜欢毛毛虫吗?它是怎么走路的?”

2.幼儿学毛毛虫走路,教师观察指导,与幼儿讨论模仿。

小结:毛毛虫圆圆胖胖的,将身体弯下来,双膝弯曲半蹲走更像毛毛虫了!

3.进一步观察毛毛虫

师:你们发现了吗?毛毛虫的身体长长的,一节一节的,(.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怎样才能让你们的毛毛虫变长呢?(一个拉着一个走)

4.幼儿尝试自由组合成3条长长的毛毛虫,一个拉着一个走,练习弯下身体,双膝弯曲半蹲走。(毛毛虫头戴上头饰,自由组合成3条毛毛虫,可人数不均)

附儿歌:

毛毛虫,真有趣。排成一队蹲着走,动作协调又整齐。走呀走呀走呀走,大家一起蹲着走。

5、自由玩耍

幼儿组成3条毛毛虫,可以走上独木桥,可以绕过大石头,巩固毛毛虫蹲着走路的本领。

三、毛毛虫捡桑叶

1、情景导入:毛毛虫们走了好久了有点累了,也饿了,毛毛虫妈妈带着宝宝们一起去找桑叶吃吧!一起跟着妈妈勇敢前进吧!

2、(撒桑叶)教师带领3条毛毛虫变成一条长长的毛毛虫捡桑叶。(音乐毛毛虫)

四、整理活动(轻柔音乐)

师:毛毛虫已经捡了好多的桑叶,吃得饱饱的,需要休息了,过了一段时间,毛毛虫会变成了蝴蝶从蛹里面飞出来,好自由,好开心啊!(教师带幼儿伸伸腿、弯弯腰、拍拍翅膀飞呀飞)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游戏和音乐贯穿始终,引导――模仿――示范――体验――合作――分享,层层递进,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半蹲走的技巧。

活动中,渗透了动静交替、循序渐进的原则,并将音乐作为一种隐性规则和命令,让孩子们在音乐的引导下,自然地开始游戏、结束游戏,也自然、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对于当代学生的体育教学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明确强调: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根据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运用蚂蚁爬着行走的特点,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蚂蚁爬动作。

【活动目标】

1.掌握手脚着地爬的动作要领。(重点)

2.学习游戏玩法,能灵敏、协调地钻和手脚着地屈膝爬,发展身体的协调性。(难点)

3.体验爬的乐趣,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

4.增强合作精神,提高竞争意识。

5.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垫子、拱形门、独木桥、蚕豆,蚂蚁头饰。

2.准备活动及放松活动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做热身活动。

学青蛙跳、用胳膊学大象的长鼻子、学狗熊走路,活动手腕脚腕、转转腰、高抬腿等,充分做好活动准备。

二、通过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谈话:天气越来越冷了,蚂蚁宝宝需要准备什么开始过冬了?

2.教师小结:蚂蚁现在要储存足够的食物准备过冬。今天妈妈就要带着宝宝们到山上找食物,运回我们的家。可是找食物的路不容易走,会遇到很多障碍,一定要跟着蚂蚁妈妈。

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与规则。

1.创设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中。

蚂蚁宝宝我们首先要爬过草地(一定要手脚着地屈膝爬),然后走过独木桥,还要钻过山洞跳过小山丘,最后才能找到我们需要的食物。

2.教师按顺序依次演示动作要领。

教师小结:小蚂蚁们在草地时要注意双手扶地,用膝盖向前爬行,在过独木桥时,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小朋友可以将双手伸开,帮助身体平衡。

3.游戏规则:每只小蚂蚁每次只能搬 1 粒豆子回家。

四、幼儿进行游戏,教师指导。

1.幼儿游戏,教师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2.引导幼儿交流探索多种钻的方式。

第一遍游戏结束后,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交流多种钻的方式,如正面钻、侧面钻,请个别小朋友演示,鼓励大胆表现,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3.鼓励每个幼儿尝试学习同伴的钻爬方法。

五、竞赛后小结并再次进行游戏。

教师小结:小组进行竞赛刚才我们一起找到了许多的食物,可是还不够,还需要小蚂蚁们继续努力找到更多的食物。你们能做到吗?这一次我们比一比男小朋友找的多还是女小朋友找的多怎么样?

1.男女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的小蚂蚁搬的食物最多。

2.萌发幼儿爱惜粮食的情感。

六、放松活动。

活动反思:

这是小班的一节体育课,我们就想从体育活动的实施原则角度来说说这次活动。

1、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在练习“手膝着地向前爬、往后爬”这一动作时枯燥且无趣味,那么如何根据小班幼儿体育活动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拟人化”的“小蚂蚁运粮”教学情境,构思了有趣的游戏情节,蚂蚁宝宝跟着蚂蚁妈 妈出门玩、在草丛里发现了粮食,以及把粮食运回家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如:遇到打雷下雨的天气、遇到大甲虫等一系列紧张有趣情节的故事设计。将动作练习融入到情境教学中,在趣味的情境中,“蚂蚁宝宝”时而兴奋、时而紧张、时而又欢呼雀跃,积极愉快地完成了一系列的运动锻炼要求。“蚂蚁宝宝”们无论是跟妈 妈学本领,还是自己练习,再到“实战”热情都很高,始终都在愉悦的氛围里进行身体锻炼,获得了爬行能力的发展。不仅如此,孩子们针对老师运粮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进行自我探索和尝试,找出过小桥下坡时不让粮食掉下来的方法,充分表现出孩子的主体性。本活动中很好地遵循了主体性原则。

2、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活动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都考虑略高于小班幼儿的爬行水平,教师借助小蚂蚁运粮食的情节,生动的角色扮演有效地将整个活动的不同游戏情节串连起来。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活动的基本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蚂蚁宝宝”跟着“妈 妈”练习抬头爬的本领,为后来“蚂蚁宝宝”在运粮食过程中不让粮食从筐里掉下来做好铺垫。第二部分,“蚂蚁宝宝”肚子饿了,跟着“妈 妈”到草丛里找食物吃,鱼贯式地跟着“妈 妈”在平地上爬行,遇到了“打雷下雨”情节促使“蚂蚁宝宝”要快速爬行,遇到了大甲虫情节促使“蚂蚁宝宝”要往后退着爬,为后面运粮食过小桥下坡退着往后爬做好铺垫。第三部分,“蚂蚁宝宝”运粮食“回家”要“走小路”“过小桥”,过小桥下坡时粮食会从身后的筐里掉下来,“蚂蚁妈 妈”积极鼓励“蚂蚁宝宝”针对遇到的难题进行自我探索和尝试,想出过小桥下坡时不让粮食从筐里掉下来的好方法,可以退着往后爬或者侧着身体爬下来。每一部分都提出不同动作要求并以不同的游戏情境来完成任务,这样既避免了重复练习动作的枯燥乏味,同时又使活动的难度层层递进,恰切地寻找到孩子爬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幼儿爬行能力的发展。这很好地体现了体育活动的发展性原则。

3、多元教育价值的有机整合。孩子年龄越小,他们的运动技能差异会越大,能力较弱的幼儿会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胆怯,不敢尝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仅关注运动技能的提高,还重视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整合了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发展。并关注幼儿的能力差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个别具体的指导。不仅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要求孩子把粮食运回家后,要分色存放,这里也自然渗透了科学领域的颜色分类的目标。另外,教师每教授幼儿一个动作要领,都自编了一个短小的儿歌,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帮助幼儿记牢动作要领,是最好的幼儿行动的“伴奏”。因而,这个活动还体现着体育活动的整合性原则。

对于当代学生的体育教学教案【篇五】

目标

1.学念儿歌,练习围圈走、跑的动作。

2.感受同伴之间的爱,大家一起做游戏的快乐。

3.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4.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玩法

大家手拉手围成一圈儿,笼中鸟用两手捂住自己的双眼蹲在正中央。大家一边围着笼中鸟转,一边唱歌谣,唱道"一起逃"的时候,大家一起蹲下来。唱到"猜猜身后谁在闹"的时候,笼中鸟要猜出身后的人,并叫出他的名字。被猜中者换在中间做笼中鸟。

游戏规则:

1.如果谁在游戏过程中出声音或者说出笼中鸟身后的人就算违规,不可在进入游戏场地。

2.被猜中的人换做笼中鸟,重新游戏。

建议

1.准备鸟头饰一个,塑胶场地。

2.教师可先扮演笼中鸟,进行一边游戏。让幼儿熟悉游戏规则。

3.游戏开始前,幼儿提前熟悉儿歌《笼中鸟》

4.当班级人数较多时,可分组进行。

5.在游戏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跑时的安全。

6.如果“笼中鸟”在多次猜不出身后的幼儿时,教师可采用触摸的方式引导。

相信《增强小学对孩子对于数学基础能力的教案分享五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