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对待孩子无理的任性”!
课堂上,炳炳突然大叫起来。
只见他用手捂住一只眼睛,一个劲的喊疼。
我急忙走过去问他怎麽回事,原来他用自己的衣服戳到了眼睛。
我安慰了他一番,叫他试着慢慢睁开眼睛。
他更是显出一种疼痛难忍的样子,不停地喊,偶尔睁一下眼睛又闭起来了,我看了一看,没有什麽大碍,我让俞老师照看一下他,便去了办公室。
我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他依然用手捂住眼睛,无论我们说什麽,他只是一个劲的说痛。
根据我的经验,他是可以睁开眼睛的,只是又在"虚张声势”了。
大家没有办法,打算是不是该去医院查一查,就是这时他睁了一下眼,接着又闭起来了。
我对他说"你家有奥特曼吗?”"有”"什麽样子的,能打败怪兽吗?”"我家的那个是大的,能打败。
”他捂着眼睛和我交谈起来,似乎忘了有眼伤,我继续说"我家去了一个怪兽,你看他们触角有这麽大!”我用手比划着。
他忍不住移开手看了一眼,接着捂上。
"你看他的眼睛是这样张开的”我继续说着。
他把手移开眼睛,偷偷地看,"你再看他的尾巴有这麽长”,他干脆把手拿开,睁大眼睛跟我说"我家的奥特蔓很厉害,不怕他。
”大家看到他这样,都笑了。
他似乎也明白了怎麽回事,便又不说话了,很不好意思的跟着老师回了教室。
当我们面对孩子无礼的任性时,有时采取软弱的哄,有时采用强硬的要求,结果都不是很好。
何不抓住幼儿的兴趣,转移他的注意力,他便会在你的引导下不自觉地忘记了自己正在坚持的事情。
不知道本文“对待孩子无理的任性”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进入大班后,孩子们的求知欲比以前增强了很多,孩子们的自主性也进步了不少,教师不再担心他们是否吃饱了,是否穿暖了;而关注的是他们今天到幼儿园来是否有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本领,我们更在乎孩子们的知识积累,却对孩子的耐心减弱了。
实录:
一天早上,区域活动结束,孩子们都在忙碌地收拾着玩具。
齐熙岳跑到我身边对我说:“老师,郭炳旭又钻到桌子底下去了!我喊他他也不出来。
”郭炳旭是班最调皮捣蛋的孩子,这是又在干什么呢?我走过去一看,果然,他还趴在桌子底下,看不见在干些什么。
由于自己平时一再强调要注意卫生,可他还钻到桌子下,所以感觉他怎么那么不听话,都进入大班了还把老师平时说的话不记在脑子里。
我弯下身对着他厉声喊道:“你是怎么回事,这么不讲卫生,快出来!”听到我大声的批评他,惊恐地从桌子底下钻出来,小声地说:“老师,我……”“别说了,快去洗手。
”他本来还想分辨,可我不由分说地制止了他的话不让他说,他眼巴巴地看看我又咬了咬自己的嘴唇,怏怏地走到盥洗间去了。
这时,齐宝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刚才捡了好多的小纸屑,这都是剪小花纸的小朋友掉在地上的,”听着宝杰的话,想到郭炳旭刚才看我时委屈的眼神和紧闭的双唇,我顿时明白了,脸顿时红了,心中也懊悔不已。
我连忙找来郭炳旭,问清了刚才他钻桌子的事因,并诚恳地对他说:“刚才,老师没听你说完话就批评了你,真对不起!那些纸屑明明不是你掉在地上的,你为什么还要去捡呢?”“老师,你说小朋友们要讲卫生,保护好班中的环境,还要保持地面桌面的清洁。
他们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了,谁都不愿意捡,我看见离我的座位很近,就去捡了!”孩子的行为是如此的可爱,我却责怪了他。
“你做得很好!”我摸着他的头说:“但是以后不能趴在地上哦,你把地上的垃圾清理了,但你身上的衣服却会变脏,对不对?这样吧,你去把笤帚和簸箕拿来,我们一起来把这些纸屑扫掉吧!”纸屑扫掉了,孩子也对着我开心地笑了!
1、耐心地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做错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表面看是孩子忘了收好玩具,而实际上可能与老师提供的游戏时间、游戏材料有关。时间短,孩子没尽兴,自然忘了收;玩具太多,玩不过来,自然摆一地。如果仅仅归为是孩子执行游戏规则的问题,那就太冤枉孩子了。在批评之前,听一听孩子的解释,他的话会帮助你处理好这件事。
2、重视孩子的辩解:批评孩子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认真听,不插话,不辩解,认为这样就是承认错误、接受批评的好态度。我们不妨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让孩子说一说他的想法,吐一吐他的怨气,了解他对错误的认识程度。“你为什么抢小明的玩具?”“小刚先抢的,我后抢的。”“今天老师说你把金鱼缸的水弄洒了。”“不是的,我想给金鱼换水,丽丽碰了我一下,就洒了。”原来,在孩子的眼里,事情并不象大人想得这么简单,他们更注重过程,更看重自己的感受,更看重别人在这里面的作用。如果不听听孩子的抱怨,我们也许会忽略许多真实的东西。
3、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批评孩子是为了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尽可能少地再次批评,让孩子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不要把你的建议马上告诉孩子,让他想一想,错在哪儿,该怎么办,类似事件如何预防,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多理解孩子、倾听孩子”,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耐心地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做错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
表面看是孩子忘了收好玩具,而实际上可能与老师提供的游戏时间、游戏材料有关。
时间短,孩子没尽兴,自然忘了收;玩具太多,玩不过来,自然摆一地。
如果仅仅归为是孩子执行游戏规则的问题,那就太冤枉孩子了。
在批评之前,听一听孩子的解释,他的话会帮助你处理好这件事。
重视孩子的辩解:批评孩子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认真听,不插话,不辩解,认为这样就是承认错误、接受批评的好态度。
我们不妨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让孩子说一说他的想法,吐一吐他的怨气,了解他对错误的认识程度。
“你为什么抢小明的玩具?”“小刚先抢的,我后抢的。
”“今天老师说你把金鱼缸的水弄洒了。
”“不是的,我想给金鱼换水,丽丽碰了我一下,就洒了。
”原来,在孩子的眼里,事情并不象大人想得这么简单,他们更注重过程,更看重自己的感受,更看重别人在这里面的作用。
如果不听听孩子的抱怨,我们也许会忽略许多真实的东西。
3、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批评孩子是为了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尽可能少地再次批评,让孩子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不要把你的建议马上告诉孩子,让他想一想,错在哪儿,该怎么办,类似事件如何预防,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关于“多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孩子的任性使父母万分头痛。面对着任性的孩子,父母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那么,孩子任性该怎么办呢?
根据国外的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方法供父母选用。
一、强制休息片刻。
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二、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三、一个轻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最近我正在看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这本书,它是作家、编剧王双双,陪伴两个女儿十年成长之作。这本书不同于市面上其他出版的教育或亲子类图书,书中的妈妈不以专家自居,看她的文字就就好像跟一位老朋友聊天亲切自然,非常有画面感。
现在分享几段让我有些感触的内容,其中她在文中提到的“她的朋友送给她孩子的旧衣物,当整理好后发现没有一件适合她的孩子们穿,有些还有破洞的情况下,她没有埋怨她的朋友,还是和孩子们一块洗干净衣物、凉好、分类叠好并写好标签装在盒子中寄给福利院有需要的孩子们,破了的衣物自己留着裁剪成别的小东西用,这件看似生活中的小事情,让人深受触动,小事情闪现大光芒,文中的妈妈行为充满了正能量,为她的孩子们竖立了一个好榜样!
随着大女儿的长大,当女儿的某些行为没有达到妈妈的预期时,文中的妈妈从耐心被磨得所剩无几,到自己学会改变,到图书馆查书,去上女儿学校举办的心理课程,做课堂笔记,早晨起得更早,学做不同的早餐,与女儿一起在清晨读书、聊天、分享美味的食物,这些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保持了文中妈妈与孩子的亲密畅通的亲子关系。
文中还着重提到了阅读在这一家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文中的妈妈可以和孩子们一边看着《环游世界做苹果派》一边也按照书中的方法自己做美味苹果派,也可以和孩子们一块表演《小红帽》,大量有趣而创新的阅读方法让人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有些爸爸妈妈们觉得自己孩子已经认识字了,书完全就可以自己看了,大人没必要给她他们读了,那不妨来看看发生文中的妈妈家里的故事,两个女儿都认字,看了同样的书,对书中的主人公的行为有不同的见解,文中的妈妈参与到其中与两个女儿展开讨论,这本身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过程,也是一次多么好的交流机会!
总之文中的妈妈陪伴两个女儿十年,一直都在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言语上的交流更是让我们钦羡!
教育随笔:孩子的攀比心理
近日,发现我班孩子之间都在进行攀比,且日渐增长。
一天小智小朋友带来一盒彩色荧光笔,离园活动时,小智拿了新买的荧光笔做画,画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的确很
漂亮。大家都来看了,有的小朋友开始向小智借笔了,小智也不吝啬,都答应了。大家一起都在画蛋糕了。第二天,有十
位小朋友买了荧光笔来,第三天,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有了荧光笔,速度还真快啊!
小洁前两天穿了一双红色的靴子来上幼儿园,女孩们看了,都很羡慕,有的女孩还说:“我也有,比你的更漂亮;我
明天也去买;你的真漂亮啊……”没过两天,班上女孩大多有了靴子。有一位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孩子今天就是不来上
幼儿园,非要穿靴子才行,可是现在家里没有啊,老师,你和孩子说说吧。”我接过电话,让孩子赶快来上幼儿园。妈妈
说,孩子比较听老师的话,果然一会来园了。这都是孩子之间进行攀比的结果啊。
经常在孩子中会听到:我爸爸是警察,我妈妈是医生,我爸爸也是警察……
的确,类似于这些的物质形攀比现象,在孩子之中非常盛行。这样的攀比会造成幼儿的心理脆弱,对幼儿的人格发育
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实攀比也是很正常的心态,说实在的,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攀比心,包括我们成人。要知道孩
子为什么攀比,我们还是要仔细追溯一下导致孩子攀比的根本原因。由于幼儿天真幼稚加上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他们
的心目中,自己什么都要比别人强,另外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模仿力较强,很容易受到成人的一些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
的影响。家长在发现孩子有攀比的的苗头后就应立即予以纠正,在纠正的过程中,首先,家长需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家长们千万不要抱着“再苦也不能哭孩子的”的想法。其次,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的引导孩子的攀比对象,教孩子
不比穿戴比学习,不比文具比志气,不比吃喝比成绩,不比家庭比能力,这样来影响孩子。另外,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
自身的审美情趣,端正消费行为,让孩子明白,提高内在的品质比表面的东西要重要的多,让孩子学会珍惜,从思想上彻
底解决孩子的攀比心理。
但是,攀比也不是一无是处,关键是不能盲目攀比,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千万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攀比哦!
教育笔记:《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xx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生,课间休息时,孩子们有的忙着去厕所小便,有的喝水,有的在玩耍,活动室一片热闹的景象。忽然听到有人叫:“老师,xx把小便解到墙壁上,还把我的鞋子弄湿了,可臭了!”我一听,正想把他叫到跟前问问怎么回事,就听到旁边的小朋友幸灾乐祸地说:“我已经告诉老师了,你就等着挨批评吧。”xx一脸沮丧,低下头来到我跟前,旁边的小朋友都围着看热闹,我问他:“你为什么把小便解到外面呢?”他用沉默表示抗议,我让其他小朋友回到座位上,问他:“你为什么把小便解到墙壁上呢?”他委屈的说:“今天厕所墙壁上有块脏东西,我想用小便把它冲下来。”我亲了亲他,对他说:“你想把脏东西冲下来是好的想法,可是如果其他小朋友都像你学用小便冲,那我们的厕所里该多脏多难闻呀,你说是不是?”他会意地点点头。
在接下来的美术活动中,小朋友们都把作品放到了自己的画袋里,唯独xx的画袋里没有这次的作品。这时候,有个小朋友大喊:“xx把画叠成飞机了!"xx着急的说:“你别说,你别说!”他很不情愿地边拆飞机边往外走,把画放在自己的画袋里。
下午大家没有把小红花评给xx,我注意到他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把他叫到身边问他:“今天和小朋友闹矛盾了吗?”““老师,今天的图画,我画得不好看,不想放画袋里,我想画一幅更好看放里面,那个小朋友乱说。”我认真的点点头对他说:“原来是这样,xx真是个好孩子,老师期待你的好作品。”随即奖励给了他一朵小红花,为他的认真点赞。此后他更加信任我,更愿意与老师、同伴交流。
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怎样让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五彩缤纷呢,我认为就是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伴随孩子更好地成长,不要总让孩子听我们说,我们可以转变一下角度,倾听孩子的呼声、想法,我们就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