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00字

12-16

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现在的教师都习惯于带着教案授课。教案既是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开拓知识新领域的钥匙。如何在设计教案中能够让知识充分的展示呢?也许以下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你胃口!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塑料碗筷每人一副、弹珠每人10个、练习口算纸每人1张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

(1)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2)学生分析:经过数月的数学学习,学生认识了0~10并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再加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已完全有能力进行一次实践活动,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教学目标:①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基数、序数的含义,加深对本单元所学的比多(少)知识的理解。②让学生经历多角度多途径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感受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渗透统计思想。③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教学策略选择: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因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次活动尽可能地采用游戏、故事、图形等形式,让活动充满趣味和吸引力。

四、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数学乐园逛一逛?你们想去吗?

2、师板书课题

上课一开始就创设学生去乐园游玩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带学生轻松入课堂。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二、活动(一):走迷宫游戏

1、师:数学乐园也不是人人能进去,它只欢迎聪明爱动脑的孩子!看!你们要想办法走出这个迷宫才能进入数学乐园!

2、学生独立走迷宫

让学生用不同的颜色画出不同的走法,

3、比一比谁画得走法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师:小朋友们都很聪明,让我们齐背8的组成,就能打开第一扇门。

三、活动(二):小小裁判员

1、课件出示:两队小猪在拔河,一队4只猪,另一队5只猪。其中有一只小猪在叫不公平。

2、师:是第几只猪在叫不公平?你是怎么数的?(从左或从右数起)

3、师:为什么比赛不公平?请各位小小裁判员帮它解决。

4、根据学生回答在少的队加上一只小猪。

5、要求各位小小裁判员把左边的4只小猪换下场。(请学生在纸上圈出这4位小猪)

四、活动(三):购物游戏

1、学生齐背9的组成,敲开了第二扇门。

2、课件出示:一鸣真鲜奶吧(早餐店)

3、师:请小朋友到一鸣真鲜奶吧帮爸爸妈妈买早餐,里面的食品琳琅满目,买之前先来猜一猜各种商品的价格。(如:馒头3元,1升牛奶5元......)学生猜错时师给予提示,如:猜多了,再想想.

4、学生猜出所有的价格后,请学生用10元钱买早点,你能怎么买?要求同桌模拟购物,一人扮顾客,一人扮营业员。

5、学生汇报购物情况,师给予及时评价。

五、活动(四):口算赛车

1、生齐背10的组成,敲开了第三扇门。

2、课件出示口算赛车图,全班进行口算比赛,然后集体校对,评选出15名算得又对又快的优秀口算赛车手给予奖励,同时鼓励其他学生。

六、活动(五):夹弹珠比赛

1、两人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从碗中用筷子夹出的弹珠多的为胜。同桌合作,一人夹,一人数。然后换过来。最后记录结果。

2、汇报结果,要求学生比一比,说一说。(如:小红夹5个,小明夹8个,小红比小明少夹3个,小明比小红多夹3个。)

3、以夹得快说得好为标准集体评选出优胜组。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数学乐园逛了逛,你们玩得开心吗?其实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多动脑就会发现数学乐园就在我们身边。努力吧!孩子们!你们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增加学生的好奇心,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复习0~10各数及数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及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创设小猪拔河的情境充满童趣,在复习了基数与序数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素材,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猜价格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掌握0~10各数的大小。

多样化的练习形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在复习10以内数比多比少的同时渗透了统计的思想。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

再次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五、教学片断实录

活动(三):购物游戏

1、师:请同学们拿着知识的钥匙打开第二扇门吧!

(学生齐背9的组成,敲开了第二扇门。)

2、课件出示:一鸣真鲜奶吧(早餐店)

3、师:小朋友们看!里面的食品琳琅满目,买之前先来猜一猜各种商品的价格。

4、课件出示:1升牛奶5元、馒头3元、蛋塔6元、汉堡包4元、茶叶蛋2元......

5、师:1升牛奶的价格是多少呢?

生:10元。

师:猜多了!

生:6元。

师:猜少了!

生:8元。

师:恭喜你,猜对了!

......

6、学生猜出所有的价格后,师:请小朋友们用10元钱帮爸爸妈妈买早餐,你能怎么买?要求同桌模拟购物,一人扮顾客,一人扮营业员。

7、学生汇报购物情况。

生1:我买了8元的鲜奶一升,2元的馒头一个,一共花了10元。

师:你营养搭配得真好。

升2:我花10元买了5元汉堡包一个,1元的馒头2个,1元的纯奶3杯。

师:你真棒,你买的早餐那么丰富,足够一家人吃了!

......

8、师:小朋友真不简单,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那么多问题了!继续加油吧!

四、教学反思

在执教本课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新课程,新教材,构建的是一个开放、充满生机的课堂体系。谁说数学课就是该一人讲全班听的严肃场景?如我这节课就做到了将理性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们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做到了让自己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创设出种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整节联系课我精心设计了几个充满童趣游戏活动,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进行组织,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小组活动,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本节课我还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如:让学生猜一猜食品的价格,用10元钱购买早餐等,都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每一节课都有它的优点与不足,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点走过场,流于形式,没有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另外,由于过多地考虑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导致在课堂整体调控上扶的过多,放得不够。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识“整时”和“半时”。

2、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感受时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

1、认读半时时,分针指着“6”说清时针“走过了几”。

2、规范学生语言,将学生口语化的“几点”、“几点半”,说成“几时”、“几时半”。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给你们猜个谜语。“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来,什么时候睡觉。”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呀?(钟表)

2、我们通过看钟表,就能合理的安排时间,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看钟表。(板书:学看钟表)

(二)新授:

1、观察钟面。

这是没画完的一个钟表,钟面上少了些什么呀?

(1)少数字。

还有谁和他有一样的发现?看来你们在家里经常看钟表。课件:(1~12)快伸出小手,指着屏幕上的数字数一数吧。(课件,空表盘)刚才你们数的可认真了,还记得钟面最上面的数是几吗?(每次叫两三个学生)(课件:12)最下面是?(6),右面是?(3)左面是(9)这四个数在我们看钟表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2和6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看看还缺点什么?

(2)时针和分针。

预设:

1、少了三根针

哪三根针呀,你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2、秒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有些表盘上有一根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分针和时针,这两根针可重要了,要想知道几点,就需要他们的帮助。

a、除了12个数,钟面上还有什么?

预设一:时针和分针。

你真了不起,都知道时针和分针了。这两根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呀?(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你说的真准确,谁再来说说?(找三个同学说: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

预设二:有两根针。

你是怎么区分这两根针的?(一根长一根短。)你观察的真仔细,这两根针都有名字,短的我们叫它“时针”,长的叫它“分针”。谁来说说,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

在你的表盘上找一找,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谁愿意在这个大表盘上找一找。其他同学认真看,看他找的对不对。

b、我们已经认识了时针和分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究竟是怎么转动的?(课件展示)谁来说说。(是按照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转动的。)(从左到右,老师没太听懂,其他同学有听懂的吗?如果没有听懂的,说:麻烦你再给老师讲讲,再讲不明白,故作安慰状,摸摸他的头说,这样吧,你用小手给我们画一画它们是怎么转动的。)其他同学看明白了吗,快伸出小手和他一起画一画。

谁能用手画一画它们的转动方向?

我们一起画一画时针和分针的转动方向。

小结:你们知道吗,(边比划边说)像时针、分针这样转动就叫顺时针转动。

2、认识整时。

钟面上1~12这12个数,和时针还有分针是怎么告诉我们时间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看钟表。

a、星期一的早晨,小明被小闹钟叫了起来。谁能说说小明是几时起床的?

预设一:6点,这个时候再找个学生说。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时间说成几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说法,小明是6点起床的,我们也可以说是6时(板书:6时)6时还有一种更简便的书写方法:(板书:6:00)先写个6,然后上面点个点,下面点个点,再写两个0。我们一起来读读。

预设二:直接说:6时。(说对了就直接板书)一起像他这样说说六时

板书:6时。6时还有一种更简便的书写方法:(板书:6:00)先写个6,然后上面点个点,下面点个点,再写两个0。我们一起来读读。

b、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说清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就是6时。)找三个同学说。

和你的小伙伴说说这句话。

我们一起来说说吧。

c、小明来到学校后,就准备上第一节课了,你知道小明几时上的第一节课吗?(8时)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就是8时。)

谁还想来说说。

d、上完一上午的课,小明就准备吃午饭了,谁知到(不要)他是几时吃的午饭,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明12时吃的午饭,时针指着12,分针指着12就是12时。)

谁再来说说。

我们一起来说说。

e、下面拿出老师发给你的练习纸,做一做第一题的连线,连完赶快坐好。先发

看看你连的和我的一样吗?

f、课件:这是几时?(6时)这是(8时)这是(12时)

像6时、8时、12时这样的时间我们就叫它整时(板书:整时),认真观察,当整时的时候,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赶快和你的小伙伴商量。

谁来说说: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小结:我们看整时的时候,分针总是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请你在表盘上任意拨一个整时,考考你的同桌,看他说得对不对)

g、拨一拨。

《新闻联播》每天7时开始,你能拨出7时吗。拨完后看看你的小伙伴拨的对不对,不对的赶紧帮帮他。

下面,请你动手拨出这个时间(课件:电子表:9:00)

3、认识半时。

a、下午到了小明最喜欢上的体育课了,他是这个时间上的体育课,同学们认真观察(拨表从1时到1时半),这是什么时间呀?过1时了吗?(过了)到2时了吗?(没有)分针指着几呢?(6)时针指着哪呢?(1和2的中间)时针走过了几才会在1和2的中间?(时针走过了1)。

小结:时针走过了1,没到2,分针指着6就是1时半。

谁来说说这句话?(找3个学生)

时针走过了1,分针指着6就是1时半。(板书:1时半)

1小时有60分,一半是30分,所以一时半还能这样写。不要(板书1:30)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你能像刚才学习整时时,观察一下半时时时针和分针指着哪吗?(时针指着1和2的中间,分针指着6。)(找两三个学生说)

b、放学回家了,晚上小明准备睡觉了,他是什么时间睡觉的呀?(8时半)

谁能像说1时半一样,说说你是怎么看出8时半的,小伙伴先互相说说。

(时针走过了8,没到9分针指着6就是8时半)

c:练习:这是什么时间?谁能像刚才说1时半和8时半那样,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贴一时半,一时半是小明上体育课的时间,你们看我贴的时针对吗?

d、第二天,小明的学校组织去动物园,说好了8时半集合,结果他这个时间就去了(课件:早一小时)到了集合地点,小明一个同学也没看到,急坏了,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说对吗?你要是小明,你准备什么时候到啊?谁愿意到这个表盘上摆一摆。

有了这次的教训,小明看时间时就仔细多了,到了动物园,里面可真热闹,这个时间狮子馆开门,小明应该什么时间到啊?(9时半)海狮馆这个时间有表演,什么时候到就能观看表演了?(11时半)解散的时候老师说他们这个时间在门口集合准备回学校,小明应该什么时候到门口呢?(2时半)

e、下面请你拿出练习纸,做一做上面的第二道连线题。看看我们练的一样吗。

f、课件:这是?(1时半)这是?(8时半)这是?(7时半)

像1时半、8时半、7时半这样的时间我们叫它半时(板书:半时)看这样的时间,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谁来说说?

小结: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几时半时,分针都是指着6,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半。

e、拨一拨

请你拨出3时半。

再拨个9时半。

(三)巩固练习:

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色,下面我想考考你们。

1、101页3连一连。

审题,连,反馈。

2、有一天,两个小朋友在争论一件和时间有关的事,小力说8时的时候他在上第一节课,小亮说8时的时候他都准备睡觉了。你们说谁的话有道理呀?

小结:晚上的8时也叫20时,这是我们二年级学习的内容。

3、周六的下午,小明想干三件事:1、写作业2、吃饭3、看动画片,你能帮他安排时间吗?

你觉得哪件事最重要啊?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呢?

(四)小结。

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知识窗。

如今的生活我们离不开钟表,它不仅能帮助我们合理的安排时间,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但是在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就根据太阳照射物体形成的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这叫立竿见影。日晷也是利用太阳照射形成的影子来判断时间的。在故宫里就有一个这样清代的日晷,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看。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学到这,下课。

五、板书设计:

学看钟表

整时:6时半时:1时半

6:001:30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的故事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 提出问题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

(1) 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③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5只,我再拿出5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5和3合起来

(2) 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5和3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 认识加号。

(4) 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5+3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三、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

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待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象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五、走进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六、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本课通过让学生初步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2、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认识”>“”

课前准备

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做手指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做。

2、填字游戏,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引入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开口朝大数”,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尖朝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5、动手动脑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品请学生上台摆一摆,填一填。

(1)看一看,比一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三组练习结束后进行小结。

三、练习天地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学生回答。

四、小兔子的家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说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五、课后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可以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描述它们的大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13、14题。

设计意图: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侧重通过计算得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文应用题。所以,本节课力图基于传统教学手段,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情境和时空,着力指导学生运用所获知识,看图解决问题,找出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几个向日葵?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以一同去郊游为主线,创造性地拆分情景图,努力做到情景图动态化,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引领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5.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你们敢闯关吗?(敢)那就来吧!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卡片出示)

3+4=1+6=7-3=4+2=1+5=

7-5=5+2=6-2=6-3=7-1=

第二关:方框再现。(小黑板出示)

3、师:好,大家都闯过了关,我们现在就出发吧!请闭上你的小眼睛,拍起你的小手掌,摇起你的小脑袋,不一会儿,我们就会到达目的地的,走吧!

4、播放《一同去郊游》的歌曲并出示挂图美丽的郊外秋天景色。

5、师:睁开眼睛,多美的乡村风光,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6、揭示课题。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儿,不过要请大家用数学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做到吗?(能)(出示课题: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图文应用题。

(1)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

(2)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3)引出大括号、问号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在图上怎样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我们的数学家找到了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想)好,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数学朋友吧!

2出示、粘贴大括号: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叫大括号,它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在一起。

3出示、粘贴?个:这是我们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它表示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4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把答案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师巡视)

5生交流,师板书:4+2=6(个)。

(二)引导学生学习减法图文应用题。

(1)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认识了两个新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位叔叔家,他有东西送给大家。快猜猜他会送什么呢?(向日葵)

(2)师:对了,他要送向日葵。为了保护环境,老师先替你们收下,待回校再分,师边说边从图上摘下3个向日葵。

(3)师:此时,你们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快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分享吧!(地里一共有7个向日葵,老师摘下了3个向日葵,还剩下几个向日葵?)

(4)师:那怎样表示?怎样解决呢?

(5)小组讨论。

(6)汇报交流。师适时粘贴图画,并让学生说清楚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7)小结:比较异同。

提问:这两幅图在表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大括号和问号;不同的地方:第一幅图的?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图的?表示两部分中的一部分,求还剩几个。)解法又有什么不同呢?(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叔叔还有东西送给大家,是什么呢?请看这儿。

1、师出示、粘贴石榴、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师出示、粘贴蝴蝶、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自己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师:你们还想到其它地方玩玩,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吗?(想)那还请小朋友闭上小眼睛,拍起小手掌,摇起小脑袋,一同出发吧!

2、播放《一同去郊游》伴奏乐,生课间休息,师出示美丽的大池塘图。

3、让学生打开课本第51页,看图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选一小题让生说说想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寻找周围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困难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暂时找不到身边数学信息的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学会了什么(学生随意说,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师讲述:小朋友真聪明,这次郊游大家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解决了它们。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要善于用好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现在,我们回家吧!下课。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7页。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使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2、今天老师带来一幅秋天的图画,你们看,秋天美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3、这幅图里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愿意用数学解决秋天里的实际问题吗?(提示课题:用数学)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教学主题图1

(1)、师出示图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左边有4个小朋友在捉蝴蝶,右边有两个小朋友在捉虫子)

(2)、师:你还发现了什么?(大括号,问号)

(3)师:你知道这个符号叫什么吗?对,它叫大括号,想一想,它表示什么意思?它就能表示把这两部分的小朋友合起来。大括号下还有一个问号,它表示这里有一个问题。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吗?

(4)、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我们就应该把这两部分的小朋友怎么样?(合起来)

(5)师:谁愿意把你看到的和刚才那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指名几个学生说。同桌互说。全班齐说。

(6)师:谁能列一个算式?4+2=6(师板书算式)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指名学生说说4、2、6分别表示什么?

还可以怎么列?

2+4=6你是怎么想的?

(7)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不但认识了二个新朋友大括号和问号还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现在,有一位叔叔想请小朋友帮他解决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吗?

2、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2,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说说这幅图画了什么?

(2)、你能想到一个数学问题吗?(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了3个,还剩几个?)

(4)、这个数学问题,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把算式写在纸上,写得快的小朋友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并说说你的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5)、反馈:7-3=47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去3,4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新知,拓展深化。

1、P47做一做

(1)师:李叔叔很感谢小朋友为他解决了实际问题,请大家到他家里去玩,他家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小朋友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吗?

(2)用手势表示1:6-3=32:3+3=6为什么?

(3)看懂蝴蝶图,说图意,1:5+2=77-2=52+5=77-5=2

2、小结:今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秋天的景色,也想到了很多数学问题,并且都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如果不知道,老师引导:我发现了这些数学问题有两类,有些是用加法计算的,有些是用减法计算,我们应该看清楚图画的意思来列算式。)

四、拓展练习: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说一说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试一试”和第7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在尺子上读10~20各数,帮助学生体会2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感受数的大小。

2、借助顺着数、倒着数等数数活动,积累加减法的活动经验。

3、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和数的概念,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小棒、计数器、尺子。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人计数,用11块小石头来表示11头羊,如果表示12头、13头或者更多的羊时,是不是也用一块小石头来表示1只羊呢?答案是否定的,古人也是很聪明的,想不想知道是怎样表示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计数。[板书课题:古人计数(2)]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十几。

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试一试”问题三情境图。

(1)让学生尝试解析12的两种表示方法。

生:一块大石头表示1个十,2块小石头表示2个一,合起来是12。

生:一横表示1个十,2竖表示2个一,合起来是12。

(2)你能用这样的方式表示13吗?让学生同桌互说后汇报。

生:一块大石头表示1个十,3块小石头表示3个一,合起来是13。

生:一横表示1个十,3竖表示3个一,合起来是13。

(3)小练习:你能用上面的方式表示15吗?

(4)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16吗?让学生独立创造后交流。

生:用一个大圆表示1个十,用6个小圆表示6个一,合起来是16。

生:用文具盒表示1个十,用6支笔表示6个一,合起来是16。……

2、读一读。

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试一试”的尺子图。

(1)让学生尝试读出尺子上的数。

顺着读:10、11、12、13、14、15、16、17、18、19、20。

倒着读:20、19、18、17、16、15、14、13、12、11、10。

跳着读:10、12、14……;11、13、15……。

(2)15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呢?

让学生对照尺子明白前面的数更小,后面的数更大。

(3)13与16中间有哪几个数?18与20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让学生先圈出已知数,然后再找中间的数。

3、比一比,谁大?谁小?

(1)你知道12和14谁大谁小吗?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后交流。

方法一:数数法,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

方法二:摆小棒法。12是1捆加2根小棒,14是1捆加4根小棒。4根比2根多,所以14比12大。

方法三:借助计数器比较。……

4、小练习:同桌两人一人报一个十几的数,然后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

小结:11~20各数的顺序是11、12、13、14、15、16、17、18、19、20。每相邻的两个数,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1,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小1。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3题。先让学生填空,然后全班汇报。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9题。先让学生说说题意,再自己尝试用打结的方法表示数。

3、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8题。同桌互相说一说。

五、拓展提升

1、按要求在里画“√”。宁老师家来了15位客人,每位客人吃一个苹果,选择哪一篮苹果合适?

2、小白兔有8根萝卜,小灰兔有10根萝卜,兔妈妈又拿来4根萝卜,怎样分,两只小兔才有同样多的萝卜?再分给小灰兔1根萝卜,小白兔3根萝卜。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跟你的同桌一起说说。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4、5、6、7题。

学生回顾。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尝试理解并大胆表达。独立创造。用不同的方法读数。借助尺子理解。尝试比较。完成练习。动脑思考。回顾课堂。

板书设计

古人计数(2)

11、12、13、14、15、16、17、18、19、20

12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借助尺子让学生直观地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及大小,让学生有物可循。

不足之处:学生比较数的大小时叙述不完整。

教学建议: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平等对话,在相互的摩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才能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给小明过生日这个故事情节,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减法得数是零的含义。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造情境

(一)出示图片:生日图1

教师谈话:今天是10月12日,是小明的生日,很多小朋友都给他过生日来了,小明不仅准备了生日蛋糕,还准备了小朋友们爱吃的东西.他知道小朋友们最爱吃的是鱼,于是,他就去河里钓了一兜鱼,(出示图片:生日图2)回到家中,把鱼倒进了盆里。(出示图片:生日图3)。

二、活动二:观察思考学习新知识

(一)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们猜想到什么?

(二)根据盆里鱼的条数和小猫吃的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组列的算式多,并说一说每个算式的意思。

(三)小结:我们通过猜想画面的意思列出了这么多的算式,那么这些算式都是减法算式,利用减法我们解决了还剩下多少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思考问题的结果。

(四)教师:每一组同学都有×-×=0这个算式,这个算式表示盆里没有一条鱼了.这时,小明又急又气,只好让爸爸、妈妈到超市再买几条鱼。(出示图片:生日图4)

(五)教师谈话:这时小明和小朋友们下楼做游戏去了。(出示图片:套圈图)

(出示图片:吹泡泡)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在这些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我们在玩游戏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活动三:结合实际巩固启发思维

(一)小朋友们正玩的高兴的时候,这时爸爸妈妈把美味餐准备好了,招呼小朋友们上楼吃饭。

(二)老师:我们为小明唱一首生日快乐歌吧!(出示图片:数学故事)

从这幅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四、本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你们 一样高兴,因为通过给小明过生日,我们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可爱的小猫

3—1=2 1+4=5

2—1=1 5—1=4

1—1=0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1.3截一个几何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过程,掌握空间图形与截面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参与对实物有限次的切截活动和用操作探索型课件进行的无限次的切截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体会截面和几何体的关系,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的难点:从切截活动中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能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课程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复习面的分类和面面相交的结果.

集体回答或发表个人见解.

为理解截面的边数作铺垫.

2、学生探索

由实物引入截(切)面的意义.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几何体切开得到截(切)面,让学生观察这两个面的特点.

了解到这两个截面完全一样的.

自然过渡到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

问题的提出:“你注意到了吗?妈妈在将黄瓜切成一片片时,得到的截面是什么样的?…,如果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得到的截面可又将是怎样的呢?分组讨论,比一比那一组的结论多”激发竞争意识.

实施“想—做—想”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先想一想,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下来,的猜想.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分组实践操作:“与同伴交流,看看别人截处的面是什么?他为什么得到与你不同的截面?他是怎样得到的?你还能截得什么样的截面?”比一比那一组讨论的结果与实践一致的多.表扬表现好的.培养集体荣誉感.

分组通过实践操作证实小组的讨论的结果,发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由于时间关系,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及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

二、解疑合探

帮助学生完成由实际体验到空间想象的过渡,提高想象能力.并总结各种截面是如何截出来的,它们有什么规律.

观察,想象,思考截面的边那些面相交的来.

新问题:“刚才切、截一个正方体就得多个不同的截面,那么如果截一个圆柱体呢?或是截一个其它棱柱体呢?你又会得到一些什么样的截面?”

动手操作、探究、交流.

三.质疑再探:

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

练习、作业布置、解答课堂练习.学生能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1.4从不同方向看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思维,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2.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3.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教学重点: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教学难点: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教案

内容:P2-3页

目标:

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计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计算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包括计算顺序和笔算竖式写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

初步养成计算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畅谈套圈游戏的游戏规则,激发学习兴趣。

二、有顺序的阅读并比较情景中的数学信息

1.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的表格,发现了什么

2.有谁能读出表中的信息,怎么读(竖着读,横着读)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41分..

三、正确比较数学信息大小的方法

通过比较信息中数据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谁获胜

如:24比23多1,30比44少14,41比29多12

总结:(看谁的得分高,不能只看两次谁高就谁高,而是要看总得分)

四、100以内数的连加计算方法

(1)口算,先把十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然后再把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最后把两次的和相加。

例题:24+30+41=95

20+30+40=90

4+1=5

90+5=95

(2)用竖式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然后再把这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

例题:24+30+41=95

2454

+30+41

5495

(3)通过学生独立计算笑笑的得分,让学生在所学的基础上,更好的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100以内连加的计算方法)

总结:1.用竖式结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然后再把这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

2.在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时,可以先把整十数相加,再把个位数相加,最后把两次结果加起来。

五、巩固练习

做课后P3页的练习

1.生独立完成,师对答案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3.对有难度的题目,师进行详细讲解;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或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

谁的得分高

读法:竖着读,横着读

淘气:24+30+41=95(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本单元教学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共36道题。分9加几(8道题),8、7加几(13道题),6、5、4、3、2加几(15道题)三段编排。

1.算法多样化是本单元教材最显着的特点。

(1)学习算法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接受算法;另一种是经过独立思考、个体探索,创造算法。传统数学教学采用第一种教学方式,把成人认为最好的算法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学精讲多练,使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技能。但是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明显不足的。新课程提倡后一种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鼓励他们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的算法。由于生活背景、思考角度和利用的资源不尽相同,学生的算法必定是多样的。算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积极主动地思维,个性充分发展的表现。绝不是把多种算法一一教给学生,更不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同一道题。

(2)新的计算教学可以是这样的过程: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愿望,主动搜索并提取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教师用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激活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收集操作材料。学生把有关的知识、方法、经验按某种策略有序地组织起来,算出结果。教师保障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所需要的时间。帮助解决操作和思考中的困难。学生间交流各自的算法和思考,在相互评价中确认或修正自己的算法。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呈现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借鉴。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方法进行同类题的计算。教师允许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算法。选择时期引导部分学生改变或提升原来的算法。

(3)客观地说,学生的各种算法之间是有差距的,甚至个别算法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允许学生选择算法的同时,要引导他们优化算法,提高思维水平和计算能力。优化算法不应是教师否定学生原来的算法,告诉他们怎样想、怎样算。如果这样优化,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机械接受学习,甚至挫伤学习积极性。优化算法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感觉自己的算法存在不足,如过程麻烦、速度不快等,产生优化算法的内在需要。然后借鉴、吸收他人算法中的先进成分,改造自己的算法。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促成内在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同伴的算法,鼓励学生改进自己的方法。

2.通过9加几的教学,使学生基本学会凑10的思路与方法。

第86~89页教学9加几,一共八道题。例题和试一试各教学一道,其他题都在想想做做第1~3题里教学。八道题的计算思路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是有变化的。

(1)例题着力把学生引上凑10思路。先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凸显认知矛盾,再让学生探索得出一共多少个桃的方法,然后形成9+4的计算思路。

①学生能在图中很快看到13个桃,但是,他们不会注意得出13个桃的方法,这是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例题的目的不是得数,是算法。因此,组织学生交流前,要安排他们想一想,13个桃是怎么知道的,理清楚自己数或移的过程。还可以与同桌相互说说,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②可以这样算不是教给学生一种新的算法,是引导他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数学化思考。

凑10是计算进位加的策略,是各种方法的共性。把盒子外面的1个桃移到盒子里面是凑10;一个一个地数,也要先数满10个,再接着往下数。找出各种方法中凑10的共同点,能突出凑10策略,有利于学生数学地思考。

怎样凑10是技巧,要让学生理解把4分成1和3的原因,才可能把这样的思路迁移到其他9加几的计算中去。

(2)让学生应用例题的方法计算9加几的其他题,逐步提高凑10的水平。

①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2题,都先圈出10个(或看出10个),再用凑10的方法算。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考,积累凑10经验。学生往往在圈10个的时候就看到了得数,不再经历计算过程。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要求他们填算式下面的方框,体会凑10的算法。这种形式在初学进位加法的时候有组织思路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填数的次序,绝不能颠倒和混乱。

②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借助题组体会,计算9加几的过程可以看作连加的过程,9+1是连加的第一步。从而对凑10有更清楚的体验,计算思路超越填方框那样的模型,显得有条理和比较顺畅。

③整理九道9加几的算式,先计算9+1,再依次计算9+2、9+39+9,学生能有许多体会。如9加几的进位加都可以通过9+1+计算。又如,加号前面的数都是9,加号后面的数大1,得数也大1。这些体会能使计算思路简捷、灵活。

3.教学8加几和7加几,进一步掌握凑10法,并鼓励学生应用其他经验计算。

8加几和7加几的题共13道,分别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里陆续教学。

(1)例题先摆小棒再计算,把9加几的凑10策略迁移过来。由于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7,有些学生会把8凑10,也有学生会把7凑10。在交流中出现两种凑10的方法,既教学了8加几,也教学了7加几,而且提升了凑10的水平。

先用小棒摆一摆,是为了体验凑10的活动与过程。如果看图画里的喇叭,可以知道一共15把,但不容易获得进位加的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行8+7的抽象计算,思考难度又过大了一点。先摆小棒,能把9加几的进位经验迁移过来,为获得8加几(或7加几)的计算思路搭建平台。

教材突出怎样想的,让学生先在算式下的方框里填数,整理计算思路,然后交流。要让学生看清楚,8和2凑成10,应把7拆成2和5;7和3凑成10,应把8拆成5和3。

(2)试一试里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巩固凑10法,体会凑10的技巧是灵活、多样的。二是引导学生从9+7=16得出7+9=16。

从相关的算式推理也是一种计算策略,它的特点是利用已知得出未知。教材安排有三点理由:第一,推理过程简单,速度快,学生喜欢。第二,9加几是进位加法第一段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是可利用的资源。第三,按9+7与7+9这样的关系,36道进位加法可以编成20组,其中16组各2道,还有4组各1道,编组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在10以内加法一图两式中,学生已有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相同的感性经验。那时,两道算式是并列关系,都是根据图意写的。现在要把两道算式变成因果关系,才能组织起推理过程。这是教学中要注意的一点。想想做做第4题是为学生体会因果联系,进行演绎推理而设计的。

4.教学6、5、4、3、2加几,鼓励学生选用适宜自己的算法。

进位的6、5、4、3、2加几一共15道题,从下表可以理解教材的编排。

教学内容:

6+96+86+7

5+95+85+7

4+94+84+7

3+93+8

2+9;

6+65+6

6+5

已有基础:学生能口算9加几和8、7加几;前面没有接触

教材安排:

试一试略加引导,想想做做中掌握;在例题和试一试里教学

(1)例题教学要以凑10法为主,因为6+5和5+6都是这一段里的新知识。至于怎样凑10,喜欢怎样就怎样算。

(2)试一试里的6+6,可以凑10算,也可以从6+5、5+6、5+5这些加法推出。4+9和5+8的算法应由学生自主选择。如果凑10,要让他们体会拆小数、凑大数稍方便些。如果选择9+4、8+5推理,要鼓励并使更多的学生应用这种思路,但不要强求全体学生都这样想。

(3)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调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相同的。第2题继续引导从大数加小数推理相应的小数加大数的得数,使教学的进位加法题能算得又对又快。

5.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继续教学求总数的加法问题,通过下面五点提高学生的能力。

(1)整理条件。第89页第7题先说一说在图中看到的信息,再填一填,体会要有条理地一个一个讲清楚信息。在解答第93页第7、8等题时,应坚持进行说条件和问题的练习。

(2)用表格呈现实际问题。第93页第9题的表格里有三个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看懂表格里的各个数据,完整地说出每个问题的条件与问题。解答以后,还要比一比三个问题的计算方法,明白求一共有多少都是把大班有的和小班有的合起来,初步体会数量关系。

(3)根据问题选条件,根据条件选问题。第96页第4题,三幅图表示三个条件,每解决一个问题只使用其中两个条件。第99页第9题里也有三个条件,每选两个条件都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这些练习能让学生体会条件与问题是相关的。

(4)改变问题的陈述。第98页第7题的问题是现在有多少个?第99页第11题的问题是小明最少有多少枝蜡笔?最多有多少枝?这些问题仍然是加法问题,表达中没有一共这个词,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5)用同样多间接地表达条件。第99页第8题,一班花坛里花的朵数在图中数得,二班的朵数不直接说出来,也无法在图中数,用同样多隐蔽地表达。略微增加思考的难度,使实际问题具有挑战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