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通用

12-17

身为世范,为人师表。教案要明确本课内容在整本教材中的价值。教案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你是否写教案的时候感到特别苦恼?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关于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期初复习第1012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认识,学会分析应用题,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并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

1、出示活动角。

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同桌互相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2、提问: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3、出示直角,提问:这是什么角?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4、第5题

学生用三角尺比一比,图中有几个直角?

学生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5、回忆画角的方法,学生任意画一个角。学生评价。

6、比一比

学生猜一猜哪个角大?怎样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一、复习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

1、学生互说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呢时间单位呢?

2、提问: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出示:

6米=()厘米=()分米

80厘米=()分米

3000克=()千克

5千克=()克

60秒=()分

1时=()分

三、复习文字题。

出示:

比34多25的数是多少?

比68少29的数是多少?

8个5是多少?再减去23是多少?

学生列式解答,再集体订正。

四、应用题

1、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贵、便宜的意思,

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9题

学生口头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3、第10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4、第11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同桌互说你是怎样算的?

5、第12题

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学生根据图意,试编一道应用题。(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问:根据问题,你会解答吗?

五、作业:

第6、7题。

关于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培养学生上网查询、收集信息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使学生知道量是人们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受到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进一步形成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熟记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在前几册中,我们已经分散地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首先我们来研究计量的产生.(板书课题:计量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计量的产生:

(1)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量:

教师提问: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教师向学生说明:计时的时间是一种量.

教师接着问:你们还知道哪些量?(长度、面积、质量)

教师说明:不能直接数,要用一定的单位来讲计量.

教师举例:如:要表示铅笔的长度,可以用1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铅笔有几个1厘米,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教学量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的产生

使学生明确:早在古代,人们就有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投影出示如课本77页插图)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

教师向学生介绍:面积的产生

关于面积计量的产生:古时候,尼罗河两岸土地肥沃,人们生活幸福,可是,尼罗河经常泛滥,冲毁两岸的田地、房屋,使人们的生活受到重大损失.洪水退去,人们经常为了土地的分割而发生冲突,由此人们产生了计量土地面积的大小(即面积)的需要,这就是最早面积计量的萌芽.【演示动画面积计量的产生】

(3)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介绍关于量的产生.

(4)关于计量单位的发展、统一

教师说明:在古代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的计量单位是不同的,人们交往起来很不方便,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发展成统一的精确的计量单位.我国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统一了度、量、衡的单位.我国原来使用市制的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有丈、尺、寸,质量单位有斤、两,面积单位有亩等,这些都在1990年废除了.为了更好的与世界接轨,我国现在法定的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一致.

(5)学生举例说出自己所知道常用的量?

教学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

(1)教师提问:要知道物体或距离的长短,必须用长度单位来计量,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教师提问:1厘米、1分米、1米到底有多长呢?

学生实践:找一找身体的哪部分与这些长度单位差不多?然后拿出直尺比一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些长度.)

(3)教师归纳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4)练习:

①估测一条线段的长度:

a)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测的?

b)进行实际测量:长度是多少?为什么?

(线段中有几个1厘米,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

②3分米=()厘米80分米=()米

4千米=()米120厘米=()分米

小明的身高是135().

数学书的厚度是12().

从甲城到乙城的铁路长120().

教学面积单位.

教师提问: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什么的?

使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用面积单位来计算.

启发学生思考: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说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

教师归纳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师举例说明1平方千米、1公顷、有多大.

教师归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教师指出:平方千米、公顷是计量士地面积的单位.

4.学生讨论: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意义不同;进率不同)

5.练习:

(1)估测数学书封皮的大小.

A.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测的?

B.测量书皮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计算面积,看与估测的结果相差多少.

(2)填空: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800平方分米=()平方米

4公顷=()平方米12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课桌的面积是30().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学校礼堂的面积是1200().

关于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习。

第二题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习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延伸练习,量一量其他的东西。

第三、四、五题

第3、4、5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

第六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七、八题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九题

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2小题。

第十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和全年级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吗?(出示主题图)可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呀?

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例1、例2

(1)让学独立完成

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的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请四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做

请板演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2)小组讨论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请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驵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教学例3

(1)36+34=70

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36+35

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坐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是都是从个位算起,不是从十位算起?

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习

1、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他到家电城看看好吗?

谁为它介绍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请你帮宛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2、皮卡丘谢谢大家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材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关于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8个方向,告诉一个方向,能准确辨别其他7个方向

2、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描述和测量。

3、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4、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

1、长度单位的换算。

2、8个方位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长度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1米=()分米=()厘米

②1分米=()厘米

③1厘米=()毫米

④1千米=()米

(二)方向与位置

独立完成数学书94页第1题是辨认方向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小组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长度单位练习

填空。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2、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用()表示,每1大格的长度是1()。

3、10厘米就是()分米,分米用()表示。

4、1000米就是1(),千米又叫公里,用字母()表示。

5、数学书94页第2题(独立完成,汇报点评)

(四)比一比

1、80千米()8000米9分米()3米

2、5厘米()50毫米28毫米()6厘米

3、500毫米()50厘米6米()58分米

4、1米50厘米○1米5分米80厘米()700毫米

5、90分米○9米300分米()300厘米

(五)量一量,数学书95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关于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篇5

小学数学教案:《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用统一的物品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能够有长度观念和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纸片、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啊?

生:可以估计一下,可以拿手比划比划,可以拿尺子量一量…(学生自由回答)

二、创境导入,明示目标。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非常好,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首先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吧。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学生自由回答)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在课堂上我们都经常用到数学课本,它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帮手。对于它,我们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有多长吗?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量一量好吗?

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数学书的长。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

师: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纸片和小正方形纸片,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长,好吗?

教师让学生自由分配,每组中有一人用一角硬币量,有一人用曲别针量,有一人用三角形量,有一人用小正方形量…

师:同学们量得数学课本的长是多少啊?告诉你的组员,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啊?

关于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篇6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关于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出问题。

1.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2.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3.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参与活动,探索交流。

(一)教学例8。

1.教师谈话:欢迎大家来到动物王国,这里有几种动物,你觉得哪种动物最高

2.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3.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比,谁高?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

4.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我给大家提个问题:长颈鹿的高度是5厘米还是5米?同桌互相说说想法。

5.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5厘米就只有这么长,长颈鹿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5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长颈鹿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长颈鹿的这个高度,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5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长颈鹿的高度应该是5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练习,巩固新知。

1.问:学校的旗杆高是13厘米还是13米?

2.同桌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知。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讨论。

2.辨析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猜一猜。四人小组讨论,小军的身高是多少?

四、拓展提升,自主盘点。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13厘米13米

铅笔旗杆

比较短、小比较长、高

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通常用米作单位

关于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68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十七的第3、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7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米=()厘米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将纸条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他们量一下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对量得不正确的加以指导。

教师:这张纸条的长是7厘米,如果改用毫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板书:7厘米=(70)毫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可让学生先讨论一下,然后再各抒己见。)

可能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的。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

2.教学例4。

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写字台的高度是多少厘米,然后合上书。

教师:这个写字台高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启发学生想出: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是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教师还要说明: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3.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七的第3、4题。

1.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重点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第4题,教师巡视,重点观察第2小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第2小题应该怎样做。使学生知道:只有相同长度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如果有时间,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该题答案是: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长70毫米(40+40-5-5=70),三个铁环连在一起长100毫米(40+40+40-5-5-5-5=100)。

关于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

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

关于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篇10

: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