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将自己视作学生的榜样。对老师来说,教案在授课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认真编写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水平无疑是有价值的。怎样撰写优秀教案?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关于落花生教案,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我的说课设计由以下六部分组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件】
一教材分析:
1.分析教材资料【课件】
《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状况。透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资料。恰当巧妙地详略安排,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析学生状况:【课件】
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具有了必须的学习潜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教师要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资料,新课标要求,以及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课件】
知识与潜力目标:掌握本课的生字亩、尝、吩、咐、茅、榨、榴7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透过创设情境、抓住重点、精读领悟、读悟结合,让学生掌握深入理解课文资料的方法。
2.体会课文详略恰当地写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课件】
教学重点: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表达上详略分明,以物喻人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以及新课标对中年级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要求,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课件】
1.情境教学法
2.主角美读法
3.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那么,如何将以上的各种教学思路,恰如其分的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呢?在那里,我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来完成我的教学过程。【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十分好吃的食物,大家想想,会是什么呢?【课件】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同学们,瞧,就是它----【课件(出示花生课件)】花生,它呀,还有一个名子,就是落花生。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落花生》。{板书}
(二)整体阅读,理清思路【课件】
首先,教师出示生字串,让学生自己读,在读中找出不明白的词语重点指导。然后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共同讨论: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资料?让学生一齐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写了【课件】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这样的过程。
在这一环节中,透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来理清课文的思路,为下面精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抓住重点,精读领悟【课件】
下面,由教师进行配乐范读,让学生思考:落花生和石榴、苹果、桃子有哪些不同?(教师进行配乐范读)【课件(课文插图)】
教师范读后,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抓住【课件(表格)】矮矮的和高高的,埋在地里和挂在枝头等词做比较,明确火红的石榴、红彤彤的苹果、纷纷的桃子是露在外面的,色彩动人,引人注目。而花生没有漂亮的外表,华贵的气质,但是,它内涵而不外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正如作者感悟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是作者的心声,其实也是同学们的感悟,这样,学生就和文本以及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然后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细细品味父亲说的话对不对?为什么呢?你还有什话么要说?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见解。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会说:我要做一个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有的同学也会说:社会也需要像苹果、桃子那样既张扬个性又对社会有更多贡献的人。对于多元化的解读我会及时肯定,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之后,师生小节【课件】:是啊!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鲜花是美的,苹果是美的,可那长在地下的花生也是美的。只要我们做个有益于他人的人,我们就都是美的。让老师和你们共同努力,我们都做一个美丽的人!最后,让学生透过做练习题来加深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课件】1.花生都有哪些好处?2.我们要学习花生的哪些品格?
(四)回归整体,分清详略。【课件】
巧妙的详略安排是本文的特点,我想这样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来体会:
首先,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有学习小组来一齐学习这课文。能够由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课文中略写的部分以及详写的部分,课文略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详写了议花生。然后教师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课文为什么要分详略来写呢?这是因为课文主要是透过他们一家人议花生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的,而不是强调怎样种花生、收花生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文章的重点,这就叫详略得当。今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就应这样,重要的部分详写,次要的部分略写。
在这一环节中,透过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以及相互之间进行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和语言交际潜力。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课件】
在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很多像花生一样的人、一样的物,比如煤炭工人【课件】,为了万家居民能够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那份暖暖的春意,他们毅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辞辛劳的工作着,只为了那犹如春天一般温暖down.wyrj.的气息能够围绕在我们身边。他们和落花生一样,都是有着奉献精神的人,让我们向他们致敬,让我们向他们学习,一齐来做一个犹如落花生一样,有着奉献精神的人吧!(播放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到板书结束)
六板书设计【课件】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能够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和美的享受,从板书中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
板书设计
落花生
略:种收尝
榨油味美便宜
详:议有用的人
不好看很有用
五、说板书设计:
落花生
好处多:味儿美、榨油、价钱便宜
(物)最可贵:不图虚名、默默奉献(春蚕、蜡烛)
(借物喻人)
(人)最高尚:实实在在、无私奉献(清洁工、老师)
这一板书设计突出文本线索,简洁明了,抓住本文重点,利于帮忙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①了解花生的好处与特点
②认同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有真才实学的道理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第十二、十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1、了解花生的好处与特点
2、认识文中花生的特点
①教师: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对花生的认识,课文的第二段也是在写谈论花生,读读这一段,读后你觉得文中描写的花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随机点评。
第七自然段:花生的味美
第八自然段:花生可以榨油
第九自然段:花生的价钱便宜
第十自然段:花生不炫耀自己(估计学生对于概括花生的这一特点存在困难,可作如下设计)
a:教师:这段话中除了写花生还写到了苹果、桃子、石榴,请大家把写这些水果的句子找出来,好好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的这些水果给你的感觉怎样?(炫耀自己,夸耀自己)
b:教师:再请大家读读写花生的句子,与这些水果相比,花生又给你什么感觉?(不炫耀自己)
c: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好有关词句,特别要读读出花生与苹果、桃子、石榴的对比反差)
④教师:刚才大家通过读课文对花生有了新的认识,你能不能用一组关联词把文中花生给你的印象说出来。(虽然花生好处很多,但是从不炫耀自己)
二、读、悟父亲教育我们的话
1、整体感知
①教师:父亲在县城做官,平时公务繁忙,抽空来过收获节,难道只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吗?显然不是。那么,父亲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放开声音朗读12—14自然段,你读懂了就举手。
②组织学生交流
2、自读感悟
①教师:在父亲教育我们的这几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你读了以后觉得挺有道理的,就做上记号并写下你读了这写句子后的体会。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教师:现在,请大家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在反馈交流中,引导学生分清“讲体面”与“只讲体面”的相异之处)
3、深化认同
①教师: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感想,老师读了以后,也有很多话想说,我把它写成了一首诗献给大家。(配乐诗朗诵)
我愿……
我愿,我愿是一支粉笔,用我洁白的身躯
去谱写生命的乐章。
我愿,我愿是一支蜡烛,在黑暗中默默地
燃烧,用我的光和热。
引着孩子们走向光明。
也许,一路上没有鲜花与掌声相伴,
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坚信,
人生的价值
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4、积累语言
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2—14自然段。
②学生自由背诵12—14自然段。
③学生默写所背的话。
三、结课
教师:父亲在百忙之中,抽身前来过收获节,正是想通过谈论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牢记父亲对我们的期望,再次有感情到读读第二段。
板书:
落花生好处很多不炫耀自己
做人做个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
《落花生》教学反思
在教学《落花生》这一课时,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知识。
二、简介落花生
通过课本P48页插图让学生知道落花生的生长特点及课题的意思。
三、质疑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设悬念,引导学生读书: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四、自学生字、词,读准多音字。
1.学生按一定的自学方法自学生字、词。
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五、指名读课文,分段,把握段意。
六、练习朗读课文。
七、作业
第二课时
一、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懂了什么?(让学生回答)
二、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单元提示”,找出本课的重点段。
三、分析重点段
(一)自己大声读“过收获节”一段。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哪个是重点?
2.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二)默读第二段,划出:有哪些人谈花生?怎么谈的?谁谈的重要?(板书:我们谈,父亲谈)
1、回答前两个问题后,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回答谁谈的重要?(父亲谈)
3、指名读父亲的谈话内容。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赞花生、学花生)哪方面是重点?(学花生)
4、赞美花生的什么?学花生的什么?
自己读父亲两次说的话,思考以上问题。
5.指名分别读父亲第一、二次说的话,回答: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同桌讨论)
6.指名读父亲第二次说的话,做填空练习:所以你们要像(),它虽然(),可是(),不是()好看而没有()的东西。多读(2遍),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三)这时,“我”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说……齐读一遍,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字面意思抓“只”。在句中理解“只”的意思。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做有用的人。)
问:什么叫有用?(有真才实学。)对谁有用?(别人、社会、国家。)
谁来举例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认为哪些人具备了像花生一样品格的人(四人小组讨论)(像解放军叔叔、医院的医生、护士、科学家等等)
师小结:正因为这些人都具备了落花生的这一特点,所以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齐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四)、学习句子
通过刚才的学习后,我们再看书上的这句话“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你是怎么理解的?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天色不大好”、“难得”,体会到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和爱。①肯定我们的劳动成果,分享劳动的快乐;②借这个机会教育我们。)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学生说道理。
(本文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总结深化
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希望,后来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终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
六、作业
第三课时
1、复习温故
(1)、课文第2段讲了花生的什么可贵之处?
(2)、花生的这一特点与全文的思想内容有何关系?
(3)、齐读第13自然段。
2、学习第1段。
(1)“我们”一家人过收获节的花生是怎样来的呢?请读课本第一段。
(2)这段主要写什么?
(3)为什么不详写?可不可以不写?
3、学习第3段。
(1)、父亲的话对“我”的一生为人有影响吗?请读课文第3段。(齐读)
(2)、这段能略去吗?为什么?
(3)、小结: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4、齐读全文,谈体会。
学生有感情地通读全文,谈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5、完成作业本第2、4、7题。
大家好!这天我说课的资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课《落花生》,我将从教材解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展示。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作者把种花生、收花生作为次要资料,写得比较简略;把在过收获节时谈论花生作为主要资料,写得比较详细,并在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揭示出就应做什么样的人的人生哲理。行文朴实、自然、亲切,引人深思,耐人寻味。透过学习本篇课文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资料及特点,学生的状况,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分主角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取一种事物写一写。
3.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文章表达上详略分明,以物喻人的特点。
三、说学生状况:
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提高语文潜力,培养人文素养的关键期。他们具有一些学习潜力,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透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让学生对`课文中花生品格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有用的人,什么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我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
使用情景教学法是因为课文采用到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了让学生透过学习花生外形不美却很实用的认识,我特意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新资料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用讲授法是因为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对文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讲解,这样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有关资料,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用谈话法,在这一问一答的形式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文中的疑点、难点。利用这一方法,目的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目的性。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和口头表达潜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是确定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师对文中的问题给人以点拨指点,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潜力和探索潜力。为调动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学习全过程起到重要作用。学生透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资料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将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掌握字词。概括课文的主要资料,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二课时深入理解父亲的话深刻含义,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法。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针对学生的特点,我特意出示一则谜语让大家来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猜出后不失时机地又问为什么叫落花生?落花生有什么特征?等问题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落花生)(出示花生的投影片)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去揭示课题,我期望透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用心性。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引用猜谜语,为了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重点导读。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用心主动地探求未知事物,而教师只要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行了。如在这节课质疑的环节中,我让学生自主质疑:其次,准备采用抓住关键词,直奔中心的方法,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期望使他们在思维和表达的过程中,切实锻炼运用语言的潜力。并在此时出示句子,让学生去读,在读中体会词的意思。以此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说出父亲教育我们的目的。因此,我做了这样的设计:自由选取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资料?透过学生的回答,继续启发: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我们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然后思考:父亲是怎样透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好,让我们一齐来有感情的朗读。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读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师: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品味人生
这一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学习课文、理可重点词句段突破文章的重难点,从中感悟父亲设喻的用心,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潜力,体会借物喻理的方法。并透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什么是有用的人,以身边的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只讲体面的人,有没有只讲体面的人,体会人物心理及文章所告诉我们的道理,突出文章表达的思想。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用勾划出来。谁来读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作者我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在文中用~勾划出来师: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话?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此时,我引导学生:其实,我们的身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举例说明。《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者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四)总结课文,学习写作
这篇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尝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尝花生到议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透过以上问题使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资料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资料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能够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有法,贵在授法。教者充分得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巧妙地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花生品格的深刻认识,我巧设了两道小练笔:
1、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___,但可贵的是___。我们的___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___。
2、我爱___,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___,但可贵的是___。我们的不正像一样吗?他___。
之后我根据板书进行总结,让学生带着到底该做什么样的人呢?这个问题搞一次社会调查,明白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的板书设计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和美的享受,从板书中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
16.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略写部分(详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初步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
2.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1.师: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猜出这是什么?(生猜)
对,是花生(出示落花生的图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15 .落花生 ) 生齐读。
2.对课题质疑
(1)师:同学们,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自由提出问题)
(2)简介落花生。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轮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2.检查读生字、词语。
3.小组推荐交流课文所写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
1、课文围绕题目主要讲了种花生议花生。
2、指名读第一段,从第一段中发现了什么?体会“居然”一词。 吃花生
理解“居然”的意思并练习用“居然”说句子。
3.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齐读)
四、品读体验
师导语:读一读3—15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的?
1.读“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议论花生的好处,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兄妹们是怎样评论花生的?父亲又是怎样评论花生的?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3.反复读父亲的话。(出示演示文稿——父亲的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
思考: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1)、议论花生的好处。(2)、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4. 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6、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课文用桃子、石榴、苹果来和花生做对比,凸显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精神。)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一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的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d、当外表美和内心美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愿意选择的是____。
7、小结: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 __ __几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 __ __让人一见就( ),但是,和__相比,还是__最可贵。
8、体会第二层意思:领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师: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9、投影出示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学生齐读,谈理解。(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
生的优秀品质,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10、你身边有没有这样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生9:父亲不仅仅是说花生,其实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有花生品质的那些人。
师:那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啊?
生10: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不图虚名、默默奉献、不计较名利的人。
师:说得真好!还有人想说说吗?
生11:像花生这样的人,比如交警,他不管是天寒地冻,他都站在马路上为人们指挥交通。
师:默默无闻地为大家做贡献的人啊!父亲就是在借花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大家有用的人,而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叫什么啊?你来说。
生: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师:(板书:借物喻人)
师:谁再来给大家说一说,这“物”指的是什么,“人”指的又是什么?
生:这“物”指的就是花生,这“人”指的是像花生一样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师:是啊,父亲就是希望我们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啊。同学们,刚才我们从这里读出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这段话饱含着父亲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啊!你觉得父亲当时会怎么说啊?
生1:和蔼可亲地说。
生2:父亲会严肃地说。
师:既严肃又和蔼。
生3:语重心长地说。
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体会着父亲的这种用意来读一读这段话啊,自己先练练吧。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师:谁来读一读?
生1:(朗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当时是在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啊。谁再来读读?
生2:(朗读父亲的话)
师:多么语重心长,多么发人深省啊,父亲就是希望孩子们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的人啊!父亲的话我们读懂了,作者当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能找找依据吗?谁找到了,你来说。
生:我从第13自然段看出,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0、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理解“我”说的话。
(1)齐读。“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讨论交流:“体面”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关系?
(4)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1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本部分课文。
12、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很深印象。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
13、综观全文,分清课文主次和详略。
14、再次领会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看似状物,实则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此谓借物喻人。)以前学过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有哪些?(古诗有《咏柳》,《梅花》,《墨梅》,《石灰吟》等,现代散文《白杨礼赞》,《梅花魂》等)
五、拓展延伸:
1.学生自由谈体会,说一说学完本课后有什么收获。
2、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像落花生这样的事物还有哪些?他们各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比如:粉笔、蜡烛表现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青松、荷花表现做人的清高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梅花是高洁、坚强 骨气的象征,兰草是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精神象征···)仿照《落花生》的写法,试着从身边的事物中选择一种写一写,尽可能做到详略得当。课下写在小练笔上。
板书设计 :
15.落花生
(主次分明)
借
物 种花生 → 收花生 → 吃花生 → 议花生
喻
人 不图虚名 默默奉献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落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让学生了解有关花生的常识和生长特点。
2、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5、落花生。师:谁能说说花生的特点?学生交流后,师再作小结。
2、引读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它为题的文章,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文,注意文中的生字词,重点字词:吩咐 茅亭 榨油 石榴 空地
2、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把各部分内容所在段落找出来后,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3、指名分段读课文,了解文章重点内容。
种花生 →收花生 → 吃花生 → 议花生(重点)
4、默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语句,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朗读第一段,想一想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
⑴ 为帮助学生理解,请学生简单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花生生长资料。
⑵ 请学生把“居然”换成另一个词朗读第一段,使意思不变,理解花生的好种易活。
2、文中“买种,翻地,播种,浇水,”为何使用逗号?把它改为大家习惯使用的顿号,比较着读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几个月的'时间,作者却用几个词就带过了,多么简略!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很重要,请大家在阅读写作时注意体会。)
3、 一片荒地,在我们几个小孩子的侍弄下,在不经意间,竟然长出花生!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请学生各自朗读这一段,读出惊喜之情。
4、师:母亲提议我们过一个收获节(尝花生),并为过节作准备。请大家齐读第二自然段。想想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引读: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文章的主要部分。也就是3~15自然段。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
5、花生有哪些特点,想想你最欣赏哪一点或哪几点,和小组的同学谈一谈。
6、全班交流,重点理解父亲说的话:
⑴ 学生围绕第10段谈各自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父亲认为花生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⑵ 花生与苹果、石榴、桃子有哪些不同之处?
⑶ 学生反复朗读第10段,理解其含义。
⑷ 练习背诵。
⑸ 学生围绕第12段谈各自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父亲希望我们向花生学习什么?
7、“我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请学生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人是这样的。
四、总结课文,受到启迪
1、教师小结:
那晚天色不好,可父亲也来了,他说的话铭记在孩子们心上:
做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做人就要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而又有实用价值。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说说作者是怎样做的?阅读文后的“资料袋”,体会收获节那晚父亲所说的话对作者所产生的影响。再次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文的生字词。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想文章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
二、品读课文,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1、出示句子1:
(1) 读句子,想想这句话的重点词是什么?花生的可贵之处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2)在现代社会中,你认为该做怎样的人?
(3)朗读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2、出示句子2:
父亲只是在赞美花生吗?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⑴ 读句子,理解。
⑵ 父亲的希望是什么?
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⑴ 怎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请举例。
⑵ 怎样的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⑶ “有用的人”与“花生”有什么联系?
3、朗读指导四段话。
4、填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读了课文我明白了人要做( ),不要做( )。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简介作者的笔名:
是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使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了他的笔名,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来读一读。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许地山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了著名的教授和作家。
7、读一读,背一背感受最深的自然段。
三、小结文章的写法
1、师:说说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生充分交流后,小结:
(1)详略得当;
(2)借物喻人
四、读写结合,拓展提升
1、拿出许地山的文章纸,让学生读。
2、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作为今天的每日写话内容。
附(一):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许地山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 议花生
做人 不图虚名 默默奉献
附(二)巩固练习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近义词
近义词:
可惜──( ) 居然──( ) 收获──( ) 希望──( )
便宜──( ) 可贵──( ) 爱慕──( ) 体面──( )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爸爸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
2、教学难点是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大家平时在家里都吃过花生,有的同学家里也种有花生,花生的作用很多,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关于花生的文章《落花生》。看看花生有哪些好处。再看看作者从花生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
教学活动2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2)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教学活动3
1、学习字词。
亩 尝 吩 咐 茅 榨 榴
2、学习词语:
开辟:开拓发展。课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地,开垦出来。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农作物成熟时,收取果实。也用来比喻心得、战果,课文中指前者。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榨:翘舌音zhà,第四声。用力压出物体里的汁液。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教学活动4
1、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本课通过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写出了作者从花生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哲理。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1
理解句子,体会花生的好处。
①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是父亲对花生的第一次议论。“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其中“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是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很可贵。不过父亲只提出对桃子、石榴、苹果的客观印象,只是从外表方面将两者做了比较,并没有对其作评价,教学中不要把桃子、石榴、苹果推到另一个极端,作为反面例子来对待。在领会了课文的主旨之后,可以允许学生对事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②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句话,从表面看很简单,但联系上文,学生会产生疑问:“要像花生”?那像“桃子、石榴、苹果”岂不更好?学生容易把两者对立起来。的确,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有让人产生爱慕之心的外表,而实际没有什么用。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当然更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外表美毕竟不能与内心美相提并论,更看重的当然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但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教学这句话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③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受到的感悟。作者当时虽然年纪还小,但从父亲对花生的评议中,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并非针对桃子、石榴、苹果等);而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教学活动2
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课文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几个词一笔带过,而过花生节,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那天晚上一家人边吃花生、便议论花生,可文章一字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可以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次,详略有具体的感受,懂得文章主次、详略,是从中心思想的表达需要出发,进行剪裁的。体会恰当安排详略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教学活动3
借物喻人的写法。
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时应突出这一特点。在充分接触文本后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作奉献?通过联系实际,能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作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总结:
文章通过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告诉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还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在实际教学中仍然离不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案写作。教案是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反映。对于教案的撰写我们要付出心思去钻研。以下是由我们为你整理的《关于小学英语 教案》,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一)学习目标
1. Talk about how to study . 学会讨论各种学习方法和策略。
2. Find out your suitable learning methods.
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 Face some challenges and how to solve them.
面临困难,怎样解决
(二)语言结构
1. Verb + by with gerund
by+动名词短语 表示“通过…途径,方法”
2. How questions how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三)目标语言
1. How do you study for tests? 你是怎样准备考试的? I study by working with my classmates. 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2. Have you ever studied with a group?你曾经参加过学习小组吗?
Yes, I have. I’ve learned a lot that way.
是的,参加过。通过这种方式我学了许多。
3. I don’t have a partner to practice English with.
我没有同伴可以练习英语。
Maybe you should join an English club.
或许,你应该参加一个英语俱乐部。
4. What about reading aloud to practice pronunciation?
大声朗读来练习发音怎么样?
Why don’t you join an English language club?
你为什么不参加一个英语俱乐部呢?
Section A
短语
Make flashcards制作抽认卡
make a vocabulary list 制作词汇表
read aloud 大声朗读
ask the teacher for help 请求老师的帮助
work with a group 小组学习
improve my English 提高我的英语成绩
ask about 问及
the best way to learn English 学英语的方法
have more specific suggestions 有更具体的建议
read English magazines 看英语杂志
watch English movies 看英语电影
find watching movies frustrating 发现看电影令人失望
get excited about对……感到兴奋
重点、难点:(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1. by 介词,表示“通过…方法或途径”的意思,译成“靠、通过” by后面可以加名词或动名词短语
eg. (1)(land , sea)航空(陆路、航海)旅行。
(2)go by train (boat , bus)乘火车(船,公共汽车)去
(3)I study English by watching English movies.
我通过看英文电影学英语。
2. “How”questions How 引导特殊疑问句, 表示“怎样” eg.
——How is your new house ? 你的新房子怎么样?
——It’s great. 它太棒了。
——How do you learn English? 你是怎样学英文的?
——I learn English by reading lots of English magazines. 我通过读大量英文杂志学习英文。
How do you like the way?=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ay?
你觉得这方法怎么样?
I don’t know what to do.= I don’t know how to do it.
我不知道怎么做。
What’s the weather like?= How is the weather?
天气怎么样?
6. watch sb. do… 观看某人做……
He can watch the actors _______(说) the words.
7. find it +形容词+to do..
Wangdan found _____easy to learn English.
A. that B. it C. this D. them
Find +宾语+形容词
He found English very _______. (easy)
He found the hospital very ________. (easy) 8. 提建议的句子:
What about ______ _______(大声朗读 ) to practice pronunciation?
⑤ 如:Shall we/ I go shopping?
eg. He asked his mother_____ ________ him a new bicycle.
他请求他母亲给他买一辆新自行车。
_____ ______ ______ 请求帮助
___ _____ ______ ____ ____ 请求老师帮助
10 .frustrating令人失望的 修饰物
frustrated 感到失望的 修饰人
After they heard the __________news, they felt _______.
(类似的:
interested/interesting, excited/exciting, bored/boring, amazed/amazing)
11. get excited 变得兴奋起来 get是系动词,有“逐渐变得”的含义 get + adj
eg. ____ ______ 生气 ____ ______变得清楚了
12. end up doing sth 终止做某事,结束做某事 后面加动名词短语
=finish doing sth.
eg. We had to stop singing because somebody knocked at the door.
13.动名词结构
(1)I think that of learning.
doing …为动名词短语,做从句中的主语,而listening 做定语,修饰practice.
(2) practice/ enjoy/ finish doing
I _______ ______ ________. (喜欢学英语)
This old man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讲英语
) every day.
(3)have fun doing 做......很开心.
I have fun ____ _______ ________(大声朗读英语)every morning.
(4) have trouble doing 做......有困难.
She had trouble ____ _____ _____. (她造完整的句子有困难)。 Section B
短语
spoken English 英语口语
make mistakes in grammar犯语法错误
get the pronunciation right发音准确
first of all首先
begin with以......开始
later on 后来
It doesn’t matter没关系
be afraid to do..不敢做......
laugh at嘲笑......
make complete sentences造完整的句子
help a little/help a lot有点帮助/帮助很大
take notes记笔记
be impressed受感动
have trouble doing …有麻烦做......
重点难点
1. 谈论困难与挑战及如何解决
. 找出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困难
目标句型:
I have a problem. I can’t remember the new words.
I can’t pronounce some of the words.
I can’t understand spoken English.
I always make mistakes in grammar.
I read very slowly.
I don’t know how to speak English well.
建议:
You should read English aloud.
Listening can help.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话题是寻找物主,要求学生围绕服饰类的英语单词,在一定的情景下,能正确使用Whoes is this/are they?进行交谈。在学习完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A(4-6),B (a pair of shorts,a scarf,a aweater,ajacket),C(Whose…is it/are they?Its/Theyre _xs).
教材地位
本课时中出现的_xs,在前面的第三单元中已有所接触,可以说是Unit3的知识延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服饰类单词的单复数使用更是对今后的单复数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材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读a pair of shorts,a scarf,四会a sweater,a jacket
2.能够听懂、会说、会读、会写本课时的主要句型:Whose…is this/are they?Its/Theyre…并能在适合的情景中自由运用。
3.能够跟录音朗读对话,并能分角色进行表演。
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能围绕服饰类单词,在一定情景下,正确使用Whose…is it/are they?及回答Its /Theyre _xs.进行交谈。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2. 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和认识。
在仔细研究教材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我认为本课重点是掌握有关寻找失主的句型:Whose…is this/are they? Its /They are _xs.等有关服饰的表达法。难点是A pair of …of… 中of的读音;能正确运用Whose…is this/are they? Its /They are _xs单复数的提问。
二.说教法
我将采用情景法、全身反应法、直观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Whose…is this/are they?这个话题为核心,以语言功能为主线,以任务型活动为媒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达成上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三.说学法
我采用歌曲和chant 贯穿整堂课中,利用简笔画、实物投影、课件等多种手段,创设在化妆舞会中伙伴们对各人的打扮进行评论的情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操练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在交流中掌握,在交流中记忆,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感知语言和习得语言,从而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通过导入设计、新课呈现、巩固操练、拓展延伸以及课后作业五个步骤进行设计。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新课导入的关键。”“Well begun,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分三块:
①唱一唱第四单元的歌曲“We are happy bees”(Which is for you,which is for me.This one or that one. )这一首优美的英文歌,全班同学在教师的带领下,边拍手边唱,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使学生能自然地进入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②通过实物投影和简笔画,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单词:Whats this in English?Its a…What are they?They are…答对的学生们可让他们穿上自带的衣物进行一次走秀,让全班学生能够说起来,动起来。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为新课的学习起到一个呈上起下的作用。
③Free talking:Look at _xs… 评论一下学生们的打扮,为后面创设校园coseplay,伙伴们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参加服装秀的情境埋下伏笔。同时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英语氛围,为学生架设一座由中文思维向英文思维过渡的桥梁。
新课呈现分两部分:
①利用课件,出示一个学生熟悉的人物Liu Tao,他也来参加coseplay.点击他身上的衣服,询问学生并引出a pair of shorts。操练chant: shorts, shorts, a pair of shorts , a pair of shorts for my friend.同法操练其余的三个:a scarf,a sweater,a jacket。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大量语言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勇敢表达,逐渐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②创设校园coseplay的情境,教师扮演一位评委,引出句型Look at _x.Shes funny.Look at her gloves.Theyre so big.等等。师生练说此类句型。然后通过采访,引出句子Whose …is it?Its _xs.Whose…are they?Theyre _xs.师生围绕coseplay,操练Whose …is it?Its _xs.Whose…are they?Theyre _xs。这两个句型,并且区分be动词单复数的使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让他们知道“English, I can”.
巩固操练分五部分:
①说一说,利用教学卡片,在黑板上制作衣物小转盘,操练单词等。
②玩一玩,鲁迅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天使。”本节课我设计“我猜,我猜,我猜猜”的游戏来操练句型 Whose…is it/ are they?Its _s,I think./ They are x_s,I think.
③听一听,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Whose ____ are they?Theyre my ________.Whose_____is it?Its _____.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④读一读,我们都知道,磁带是的老师,让学生跟着磁带朗读课文,正确的语音语调的形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
⑤演一演,利用头饰,分角色两人小组合作演一演本课4-6对话,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表演。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认读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交流和合作,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模仿、猜测等方式,让学生懂得仔细倾听和认真思考在英语学习中的必要性,并且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大量语言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勇敢表达,逐渐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获得成功感。
拓展延伸分两部分:
1.观看服装展示会的片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欣赏不同服饰。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自己的审美观点。
2.通过服装展示会,让学生再次穿上自带的衣服,体现一次美的机会。
课堂小结:
1。本堂课所教授的要四会单词是a sweater,a jacket.
2.所要掌握的四会句型是Whose…is this/are they?Its/Theyre…
3.当服饰类名词是单数时应用Whose…is this? Its _xs;当服饰类名词是复数时用Whose…are they?Theyre _xs.
4. 区别一下they are 与theyre的读音。
教师在教授完新课后,加上适当的小结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本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加深记忆。
课后作业也是两部分:
①用英语向爸爸妈妈介绍家里部分衣物的英文表达。
②根据询问同学自带的衣物和鞋子,了解班里同学的爸爸妈妈喜欢穿怎样的衣服,小组之间合作完成此项任务,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说的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
Thats all. Thank you!
一、教学现状分析
英语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而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属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小学英语教学应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从而使学生获得必须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以前学生未开设外语课,对外语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对此教师要谨慎对待,并注意培养其兴趣,不要挫伤其积极性。小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注意照顾大多数学生。
二、教材分析
一册教材共同分为11个模块,内含一个期末分析模块。每个模块分两个单元。一般,第一单元呈现要学习的语言内容,第二提供任务型练习,包括一首歌谣和小诗。歌谣和小诗的学习目的有三,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二是提高学生发音准确性,三是通过这些英语国家儿童所熟知的歌谣介绍一定的西方文化。不常用单词不要求掌握。希望学生结合语用和语词的基本语义,逐步获得最基本的运用英语的能力。课文呈现了一些新的语法内容,但不要求讲解,更不要求学生掌握,只是要求初步运用这些语句。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
1.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
2.能运用英语在日常生活和课堂情景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初步交际,如问候他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消息。
3.能参加运用英语组织和开展的日常课堂教学和生活游戏,及其它课内外活动。
4.能听懂简单的指令并作出适当的反应,能读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进行口头描述,唱一些英语歌曲,背一些小诗和歌谣。
5.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基本方法;形成英语学习的自觉性,和通过英语学习,获得更多知识的求知欲。
6.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掌握基本的英语交际礼貌策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7.乐于了解英语国家儿童的兴趣爱好,以及外国人的一般风俗习惯。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2.在课堂上尽量的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汉语。
3.合理确定教学要求。不要求学生自由地说出课文所有内容,甚至不要求能自由地朗读课文。
4.纠正控制性错误,不纠正非控制性错误。
5.多表扬多鼓励。
6.利用录音带、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图等。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 Module 1Greetings
第二周 Module 2Introductions
第三周 Module 3Classroom
第四周 Module 4Colours
第五周 Module 5Numbers 1-12
第六周 Rest
第七周 Module 6School
第八周 Middle Review
第九周 Middle Review
第十周 Mid-term examination
第十一周 Module 7Birthday
第十二周 Module 8Friends
第十三周 Module 9Family
第十四周 Module 10 Body
第十五周 Story Time
第十六周 Review Module
第十七周 Final examination
12月以前完成全册教学任务。
新标准外研版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Module 1
Unit 1 I’m Sam
准备导入:
1.教师在走进教室时热情地向同学们打招呼说:Hello或Hi.与近处的同学握手,向远处的同学挥手。表扬那些用英语向师打招呼的同学说:Very good!Well done!或Clever boy/girl!
2.用英语告诉学生本人名字,说:I’m Mr Chen.并将名字写在黑板上。
活动1:听音指图
1.打开并举起书,让学生看到练习。指着各幅图用中文问学生图中的情景(校园中Sam,Daming,Amy和Lingling在介绍他们自己;在离开学校时,他们互相道别)。问他们认为图片上的孩子来自哪里?他们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每幅图上的孩子在说什么?
2.放录音或读对话。学生看书听录音。放录音时教师要举起书指着图上说相应话语的人物。再放录音,要求学生们指着相应的说话的人物。
活动2:听音说话
1. 读出前两幅图的对话,要求学生跟读。
2. 向学生解释老师将以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身份来介绍自己。每次老师说:Hello,I’m …(人物的姓名),他们要回答:Hello,…(同一人物的姓名)。
举例:
老师: Hello, I’m Lingling.
学生: Hello, Lingling.
3.用Sam和Amy做更多的例子。每个名字练习多次。
4.告诉学生老师要点名让一些学生做自我介绍。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句型结构。 老师:指向一个学生
学生: Hello, I’m Mr Chen.
全班: Hello, Mr Chen.
5.向学生说明Hi和Hello是一样的。重复这一活动,用Hi代替Hello,读出剩下的对话,每句都要停顿,让学生跟读。向学生说明Goodbye和Bye-bye是一样的。
活动3:向同学问候及道别
1.让学生们看书。告诉他们老师是A,他们是B。老师将会说:“Hello, class.”他
们必须说:“Hi, Mr Chen”。用Goodbye做同样的练习。和学生单独做练习。
举例:
老师: Hi, Sam.
学生: Hello, Mr Chen.
老师: Byebye, Kim.
学生:Goodbye, Mr Chen.
2.要求学生向身边的人说“Hello”和“Goodbye”。让他们参照书中的例子。一个学生做A另一个做B。当他门说“Hello”时,必须握手,当他们说“Goodbye”时,必须互相挥手。和学生做一些例子。要求他们介绍自己,至少向班上四个同学说“Good-bye.”
补充活动1:
1.把四个生词写在黑板上: Hello,Hi,Goodbye,Bye-bye。
2.读出这些词,要求学生跟读。
3.要求学生从中选出一个单词,记住它。
4.点名,让他们说出选的词。其他学生要说出相同意思的另一个词。
举例:
S1: Hi.
全班: Hello.
补充活动2:
1.在纸上分别写出Hello,Hi,Goodbye,Bye-bye。
2.将这些纸片放在教室的不同地方。告诉学生老师要读出单词,学生要指着并大声读出相应的单词。
举例:
老师:Hi.
学生:(指着写有“Hi”的纸片)Hi.
3.告诉学生老师读出单词,他们要说出相同意思的另一个词。
举例:
老师: Hi.
学生: Hello.
教学课程:
Lessen 2 Saying Cheese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本课单词,做到发音准确,语调自然。
2、掌握请求帮助和道谢的表达法以及照相用语。
3、教育学是要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单词及短语take a picture,beach和say cheess的准确发音和认读。
2、能正确和灵活地使用请求、道谢的表达法。
3、能用自然拼读法拼读含有e字母组合的符合规则的单词。
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常规问候与复习
二、Let’s try
三、Magic box单词教学
1、由have a picnic 引出对take a picture, picture book和 beach的教学。
2、通过游戏巩固单词。
四、Let's talk对话教学
1、先看图片,提出问题。
2、学生听一遍对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教师创设情景,逐句讲解,并与学生练习对话。
4、让学生完整的听一次对话。
5、学生分组练习并检测。
五、Let’s chant小诗教学
1、先带领想复习“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2、教师出示四幅图,每幅一句话,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描述。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四句话变成一首小诗。
4、让学生听录音将四幅图按听到的顺序排列。
5、学生跟读小诗。
6、通过游戏进一步巩固小诗,如将全班分成四个组,以接力赛的形式每组说一句,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7、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试用其他几个季节编成小诗,教师给出示范。
六、完成《课堂活动评价手册》
1.英语中派生词的重音和词根重音一致。派生词就是一些有同样词根的词。比如:act,active,activelycom'parecom'parison
2.带有下列后缀的词:-ary,-ery,-ory,-ism,-ist,-mony,-ment,-ary等,重音通常在第一个音节上。例如:customaryscientistslaveryfactoryrealism
3.带下列前缀的词:a-,ab-,ac-,ad-,al-,be-,con-,de-,dis-,em-,en-,in-,mis-,re-,tans-,un-重音通常在第二音节上。例如:a'boutab'duceac'cedead'mirebe'longcon'sultde'tectdis'like
4.带下列后缀的词:-aim,-ain,-cur,-eem,-duce,-ere,-firm,-gn,-oin,-oke,-ose,-pt,-rce,-self,-ume重音通常在第二音节。containoccursinceredesignconfirm
5.带下列后缀的词:-ade,-ain,-ee,-eer,-esque,-ette,-ique,-ine,-oon重音通常在最后一个音节。这些词一般都是从法语中借来的词。例如:emplo'yeean'tiquemaga'zineci'garvolun'teergaso'line
6.带下列后缀的词:-eous,-ial,-ian,-ic,-ics,-ient,-ion,-ious,-ish,-it,-liar,-sive,-tal,-uous重音通常在倒数第二音节上。例如:oc'casionre'lationas'tonishde'positmu'sician
7.但是有些派生词,比如从名词派生出来的形容词,它的重音就得发生变化,通常是后移。例如:'sciencescien'tific'accidentacci'dental'democratdemo'cratic'politicspo'litical
教学目标
1能够圈出相同的字母,熟练认读26个英文字母。
2数出文具单词的数量,听说认读AB部分Let’s learn的8个文具的单词:crayon,pencil,pen,eraser,ruler,bag,book,pencil-box。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字母的认读;
2听说认读8个文具的单词:crayon,pencil,eraser,ruler,bag,book,pen,pencil box。
教学难点:
较准确读出各单词,尤其是crayon和eraser两个单词的发音。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ⅠGreetings
T: Hello,boysand girls. Ss: Hello, Miss Ren.
T: Hello,I’mMiss Ren. S: Hello,I’m....
T: Hello,What’syour name? S: My name’s.....
ⅡPresentation
1 I have somefriends.Let’s say hello to them.通过与字母打招呼,复习26个字母。
2 We have somany new friends. Are you happy? Let’s sing together.
师生齐唱字母歌,复习巩固字母。
3 the letter“a”made some new friends.He has a show for us.通过字母秀的形式引出文具单词,并通过短语Showme your..... Open your.... Close your.... Carry your....操练单词。
Ⅲ Drill
1 The letter “a”is coming. Let’s help the letter find the same friends.教师先做例子,然后学生两人一组圈出相同的字母。
2 The letters’show is great. Now it’s your show time.师生TPR活动操练巩固单词。
3 You did a goodjob.I have some gifts for you.教师将树叶形状的单词卡片做成书签的形状,发给学生,操练单词的认读情况。
Ⅳ Consolidation
The letters’show is over. They are tired. We must send them home.
通过送字母回家的活动,巩固所学文具单词。
We should takegood care of your stationary.
观看视频,引出情感教育。
ⅤHomework
Draw a pictureof stationary,and introduce them to your parents.
用所学文具画一幅文具图片,并介绍给父母听。
幼儿教师教育网主题阅读推荐:“桂花雨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预先安排好自己的计划,教案要体现概念和方法相似的知识。用于比较难的知识。写出的教案要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么去寻找优秀的教案教案呢?也许"关于桂花雨教案"就是你要找的,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案-第26课 *桂花雨。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难忘的事和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2、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回忆童年的事吗?是啊!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3、齐读课题。
4、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文要求我们怎么学习?
5、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自学这篇课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第26课 *桂花雨》。
6、师:老师已经把阅读提示细化了,请看阅读要求。(出示课件)
7、生:齐读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师: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主要写了“我”小时候在故乡摇桂花的乐趣。(主要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院子里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3、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三、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1、师:指名读。你喜欢哪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2、生: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师:为什么喜欢这段?这段描写了什么情景?
生:自由发言。
师:喜欢这段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适时表扬)
【说教材教法】
我通过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主要通过展示图片,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场景,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0-15分钟左右,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学习只是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将会使他们的兴趣荡然无存,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好习惯。)
【说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1.第一部分的教学,我在上课一开始就引入了课文的作者,琦君的资料:琦君1949年离开家乡,身在他乡,他却十分思念自己的故乡的桂花,从而引出。作者在课文开头的一句话“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第一部分的教学也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爱桂花,从而引出桂花香和摇花乐,两个教学板块。
(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教师授课时往往许多学生的注意力没随着教师的思路动,而是无意识的想别的事情去了。如果教师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过多的分散。这时需要老师当机立断,简洁高效地找准切入点进行教学,减少学生由于过多的分散注意力而影响学习效果。)
2.感受桂花香,我主要是采用品味两句重点句子,桂花不与繁花争艳,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和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重点抓住“迷人,浸等”感悟桂花的香气。这里我采用让学生看着课件出示的提示(自读要求),进行自读,自己划句子,品读。(在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也降低了注意力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恰当的适合,运用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方法,提高注意力,最终提高课堂效率。)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第三自然段,
1.课文第三节的第一句:“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既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又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学生读文后,我问“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接着,我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期待与迫切的心情读出来。为了理解“缠”这个词,我用情境导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起来就比较到位。
(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脱离了低年级孩子的好动的特点,但是在长时间的高强度的注意力下的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倦感。这时候他们就需要在一些课文的场景中,用表演的方式舒缓学习的高度紧张感。这也是从另外的角度来提高学习注意力和提高课堂的接受力。)
2.课文的第三小节重点是摇花乐片段的品读,感受摇花乐,通过让生自己找句子,读句子在感悟中读出美。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出作者摇花时快乐心情的词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你是怎么摇的,。同学们边读边表演,使劲的摇,用力的要,摇出了喜悦,摇出了幸福。让学生带着欢乐的心情读文,这样学生就自然理解了。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让学生看着画面想象分别落到了哪里,肩上手心头上脚上这就叫满头满身,这是我调动了孩子的亲身体验,想象如果你的身上各个部位沐浴着这纷纷飘落的桂花雨,你是什么感受,随机让学生练习说话,从而想象作者当时的欢乐情景。突破了这一教学重点。
接着向学生明确,沐浴着桂花雨的缤纷,享受到桂花雨带来的快乐的除了是作者,还有父亲母亲,父亲和母亲用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桂花雨的喜爱。我让学生分角色来读母亲和父亲的描写。在母亲描写,抓住母亲的几个动作,“洗近双手,撮“来体会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是爱桂花,珍稀桂花的表现。父亲的描写。重点是体会他的那首,口占一绝。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诗中的意蕴。父亲的诗道出了桂花雨不仅摇来了童年的欢乐,还有全家的喜悦,还有全村的丰收。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有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在声情并茂的情景中现在网络无所不有,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变难为易,使他们在快乐中获得了知识,接受了教育,提高了能力。)
母亲的那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单单让生说是很难说清的。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这种感情是不会因时因人因地而改变的。又通过说话练习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母亲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造成了课堂注意力分散,课堂效率不高。教师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与情感体验的展开,不但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及时反馈和调控教学节奏,而且还能增强师生的感情沟通,强化学习重难点,达到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感智慧的目的。陈瑞老师在评价中应用南风效应和罗森塔儿效应来应对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南风效应用就是温和的方法处理一些事情,会比强硬的手段更有效。罗森塔尔效应---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着一种定势,这种定势给人以心理暗示,影响别人的表现。)
最后一部分我把琦君在乡愁中的一段话搬到了课堂中,让生好好的品读,感受作者心中的思乡情。升华课文主题。
教材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课。
设计理念
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传达的意蕴与情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桂花雨的意思,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桂花香”与“摇花乐”。
3、尝试用朗读来表达体会到的桂花带给人们的快乐。
预设流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诗句,读一读,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花?
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唐·宋之问)
2、师:古代的人喜欢桂花,现代的人也同样喜欢桂花。著名女作家琦君就深深地爱着这香气迷人的桂花。(琦君的照片)
介绍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 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情地朗读课文。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我知道了“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5、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课文的主内.
知道这篇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2、学生从重点词句中感受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
生1:“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我体会到桂花是精致的小花,会散发着那样迷人芳香,让人快乐?)
生2:第五自然段内容中的“是件大事”,“总是缠着母亲”我体会到作者急切地盼着摇花。
生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体会到“没有不”表示“都”,“浸”字感受到桂花香不是一缕,而是空气中都散满了,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十几家邻居”说明大家不用走出家门,就能闻到桂花香。
生4: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我从“全年”感受到不光是开花季节香,人们还把桂花做成了各种食品后,整年都可以感受到桂花香;“整个村子”可以感受到,我们做的桂花糕、桂花茶,家家户户都可以分享。
生5:“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的体会是“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母亲年都闻着院子里的桂花香,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丰收的喜悦,馈赠的快乐……桂花,已充盈了她生活的全部的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乃至是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还有什么桂花可以和它相比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母亲其实是对家乡的一种什么情怀——思乡。”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生1:我觉得这个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应读得“乐”一些。才能感受到摇花的快乐。
生2:我觉得这个句子“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薄饼做得多。’”这句应该这样读,才能读出一种把好东西与大家分享的快乐!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通过朗读搜集到的思乡的诗句。(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童年和故乡留给了作者什么呢?其实令作者真正难以忘却是什么?(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收集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教学反思: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
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可是如果教师引导重点词语的把握不全面,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这两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生字,理解“至少、完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的诗《静夜思》(出示课件2),我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通过“月”这件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是啊,人们往往把思乡之情寄托于一件事物,今天,我们就看看作者琦君是怎样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桂花雨”的吧!(板书:桂花雨)(出示课件3)作者简介:琦君(1917—20xx),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细雨灯花落》等。
【设计意图:运用诗歌导入,既能复习学过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
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桂花雨”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出示课件5)
2、小组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讨论的成果。
过渡语:要想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把握这篇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出示课件6)
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第二部分具体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的院子里的桂花比较,再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过渡语: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件7)课文主要写了“摇桂花”这件事。
(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设计意图:设计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既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四、从具体事件入手,详细把握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1、作者写爱桂花,喜爱它的什么?
2、作者写摇桂花过程中,主要介绍了什么?里面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3、作者又是通过哪几件事体现思桂花的?
生答,师总结
板书:
爱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摇桂花——桂花盛开,香气四溢
摇落桂花,如雨飘下
一年四季,香甜生活
充满欢乐
思桂花——杭州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
又现故乡桂花情
深埋心中
四、作业布置。
1、听写本课生字。
2、收集有关“乡愁”的句子。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有助于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学生兴趣。】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字词。
1、我非常喜欢lánhuā(),喜欢它那优雅的外形,幽幽的香气。
2、这个卖dàbǐnɡ()的pó po()非常慈祥。
3、你越动,它就chán()得越紧。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1、我喜欢的是桂花。()
2、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
3、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三、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四、下面没有在文中出现过的事是()。
A摘桂花B摇桂花C思桂花D捡桂花
【答案】
一、1、兰花2、大饼婆婆3、缠
二、1、厌恶2、放心3、残缺
三、只要我们保护环境,大自然就会给我们许多惊喜。
她心地善良,所以她经常帮助别人。
四、A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桂花雨》。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正确认读“箩筐、姿态、至少、邻居、提前、尤其、杭州、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用抓重点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
3、通过感情读文,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学习作者通过写童年小事表情达意的方法。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习和运用语文。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训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挚爱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想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从而体会到作者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桂花雨》是一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通过桂花寄托自己和母亲深深的思乡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是基于对学生学情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刚刚跨入高段学习的时期,虽然有一定初步阅读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理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正快速发展,但需要进一步加强读与说的有机结合。据此我将重难点确立为:通过用抓重点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通过感情读文,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学习作者通过写童年小事表情达意的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启发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体现语言本位的思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朗读感悟中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引入课题后,利用阅读提示,让学生梳理出问题,带着疑问去读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我设定这个环节,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读书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三)、深入学文,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朗读感悟、想象、交流阅读体会中感知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在理解母亲的话时,旨在让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从而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方法学习致用,通过回忆童年小事表达自己的情感。作业设定为写一次口语交际,目的是为了便于反馈检测。
四、说教学反思
一堂课难免有许多不足,反思自己的这节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虽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民主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还是过多,感觉像是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目标而去引导,忽视了课堂生成,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很合理,不及时。(李金龙提到的作者借桂花树来表达情感,这时候我的评价没跟上,方法总结不到位)评价针对性不足,导致课堂学生的发言比较单一,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
另外,通过这次教学,反思,也让我认识到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对教材的处理等都需要自己去下功夫学习。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地方, 唯有学习反思才能使自己进步。
以他人为镜,方能知晓自身最大的不足,对于本节课教学,可能自己还是“当局者迷”,自己还没有认识到的不足还有很多,恳请各位老师给出指导和建议,使我不断进步,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说教材]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她的这篇文章非常优美,使人读后真的象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组课文都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的:
【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课文生字词,“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
[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我将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说学法】:
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开课伊始,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桂花的印象。然后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课堂。
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虽然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不读就无法理解其中丰富的意蕴,不读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浓浓的情感。因此,我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做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步骤:
(一)抓文本用心读
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内心融入。
第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读;
第二,选好读的重点去读。
我采用范读、朗读、默读、自由读、引读、配乐读、师生互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读
在课堂上,要想吸收和积累生动的语言,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点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味来。
1、为什么说母亲却说:“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我让学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写桂花香的句子,那个句子最能体现桂花香呢?
学生找出: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两句。
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体会这两句的不同,这些诗句对桂花的形态、特点进行了恰当的描绘和解读。学生通过与文中的语句进行进一步的对照,就更深刻地去理解母亲所说的话了。
2、课文第三节的第一句:“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既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又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
学生读文后,我问“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接着,我先作示范朗读,(需要自己朗读这句话)再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期待与迫切的心情读出来。
三、在想象中读美
1、课文的第三小节,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出作者摇花时快乐心情的词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理解“使劲地摇”摇出了什么?。自己盼望已久的事情发生了,应当是怎样的心情呢?我先让学生做动作体会“摇”的场景,再让学生带着欢乐的心情读文,这样学生就自然理解了。
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让学生看着画面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欢乐情景。通过同桌共同享受着欢乐时刻,师生合作说话,来进一步享受“摇花乐”这一快乐时光。
2、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通过师生合作说话,用学生对生活中亲情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四、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在拓展阶段,引导学生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使学生的生活与文本的内容得到沟通,既即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的心与课文融为一体。
[说板书]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桂花香
桂花雨思念家乡,怀念童年
“摇花乐”
教学目标
1 .自学课文中的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分清文章的主次,能
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快速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时,我们都会不禁笑逐颜开。你经历过有趣的事吗?
2.童年曾发生过的一些趣事会令我们终生难忘,只要那扇记忆之门一打开,我们仍会感受到当时的那种快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3.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投影出示:
(1)你理解“桂花雨”的意思了吗?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情?
(3)请画下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以指导。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有些能让学生自学或讨论的,放手交学生;有些要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解决的,可让学生在读中先自主体会。
(三)精读课文,探究解疑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l)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乐”
(l)作者为什么说摇花是件大事?
(2)请用波浪线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理解句子:这下,我可乐了……使劲地摇。
想象一下“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朗读。
3.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4.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饱含着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课堂总结
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多种方式练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品读重点句段,发挥想象,读懂课文描述的画面、场景,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乡思亲等的情感。
3、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诗歌。
4、理解作家以“乐”写“思”的表达精妙。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读懂“桂花雨”
1、板书课题。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课题)。桂花雨?多么特别的“雨”呀!它是怎么一回事?谁能用课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引导学生直奔文本中心句段,指名朗读并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
3、师:现在你能说说这“雨”是怎么回事了吗?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纷纷”“满头满身”等处品读体会摇下的桂花就像下雨一样。
4、指导朗读,读出桂花雨的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桂花雨”是作者对桂花纷纷扬扬下落样子的形象表达,也是课文中的核心句段之一。教学伊始,通过课题引出这一片段,直奔文本核心内容,减少枝蔓,对于课文整体学习也将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
二、质疑,理解“摇桂花”
1、教师质疑:这雨是怎么“下”起来的呢?你知道吗?
引导学生理解桂花是“摇”落下来的,补充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2、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桂花为什么要“摇”下来呢?
3、过渡:是的,通常花儿在开花时节格外需要人们去呵护,为什么桂花却要把它摇落下来呢?——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探究其中原因。
4、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从“摇下来的桂花完整、新鲜”和“自然谢落或被风雨吹打下来的香味差”两方面回答,并要求学生把两方面原因说完整。
【设计意图: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只强调个性化阅读,忽视理解的准确性,以致于到了做练习或考试的时候不得不再跟学生反复强调“标准答案”,形成课堂、考试两张皮。其实,课堂阅读指导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的强调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为什么要摇桂花”,文中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表达完整、准确。平时这样扎扎实实的“阅读训练”,比起考试前一味强调标准答案要有效得多。】
师:谁来用朗读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指名朗读相关内容,用书声音解决疑问。
三、品读,感受“摇花乐”
1、过渡:看来,成熟了的桂花就应当“摇”,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摇一摇吧!
集体朗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师: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帮着……帮着……”“抱”“使劲”“喊”等字词体会“我”在摇桂花时的兴奋、快乐。
指导朗读,读出“我”的兴奋、快乐之情。
3、教师质疑:为什么“摇桂花”能给作者的童年岁月带来这样无比的快乐呢?再读第三、四自然段,潜心思考,品味文字。
组织交流,结合学生回答,重点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理解:
l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乐事”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看来“摇桂花”是我期盼已久的事了。你注意到了哪些字眼?引导学生抓住“缠”字。
(2)教师启发:想象一下,“我”缠着母亲的时候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组织学生练习表演,教师抓住“老是”“缠”等字眼以及“我”和母亲的话进行互动表演。
(3)通过刚才的表演,你体会到“我”在摇桂花前是什么样的心情?
指导学生朗读,表达“我”期待之久和喜出望外之情。
这是全家人的“乐事”
(1)师:这份快乐不只是我一个人的,还是全家人的快乐呢!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摇桂花给带全家人带来的“乐”?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于桂花的虔诚、父亲的诗兴。
(2)教师引导:其实,桂花给全家人带来的快乐全藏在父亲的这首诗中了!(出示小诗)自己读一读,再和同桌讲讲自己的对诗句的理解。
组织交流:讲讲自己读懂的诗句意思,主要体会诗中表达的丰收之乐、全家欢聚之乐。
(3)小结:是的,桂花的芳香、丰收的喜悦、全家团聚时的天伦之乐全都融化在这首诗中了!该怎么读好这首诗呢?
指导朗读小诗,感受丰收的喜悦、这是收获的快乐。
这是全村人全年的“乐事”
师:不止于此,桂花还在全年里给全村人带来了快乐!你读出来了吗?
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了解全村人收桂花的忙碌,以及桂花在一年中带给人们的芳香和喜悦。在些基础上练习朗读表达快乐之情。
4、摇桂花给“我”、全家人和全村人带来这么多快乐,让我们使出全身的力去摇一摇桂花吧!
出示并集体朗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设计意图:“乐”课文的主旋律。围绕课文“摇花乐”这一核心句段,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从“我的期待之乐”到“全家之乐”,再到“全村人全年之乐”,字里行间把“摇花之乐”演绎得淋漓尽致,再来读这“摇花乐”自然水到渠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桂花雨》这篇优美的课文,做到了将课文读通顺流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回忆一下课文记叙的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摇桂花的情景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段童年趣事,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童年去感受一下吧。
(板书:摇花乐)
二、体会“摇花乐”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画出有关的语句,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说体会)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不一般。
(“老是”“缠”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可见我对这一乐事的向往程度.能抓住关键词语说出自己的体会真好。能把你的体会带进去读一读吗?瞧你急的,师示范读母亲的话)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使劲”一词中能体会那份高兴劲。这便是儿童快乐,是童真,是童趣,只有儿童才能了解,才能体会。正所谓“儿童解得摇花乐”。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读这个句子,你感觉到那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喊。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喊吗?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听出的是一份惊喜,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这桂花雨多香呀!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味,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桂花雨 香)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迷人)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浓郁)
4、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香的了,这正是“细细香风淡淡烟”。)
师小结:是啊,好香的雨呀!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兴,香了整个宅院,香了整个村庄,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这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吧。)三、感悟“思乡情”
师:沐浴着这场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芬芳,感受着这份快乐的又何止是我一个呢?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快乐呢?到课文里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的重点:
(1)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父亲用诗表达了一份丰收之乐)
(2)可是母亲一看天上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因为大家都用桂花来做糕点,而桂花是母亲分给乡亲们的。母亲乐吗?读读原作,再来说说你的体会。因为母亲不希望桂花被台风吹落,没有办法送给乡亲们。所以提前摇花。这是一份浓浓的乡情。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感受了一份快乐。)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正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师:许多年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你现在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了吗?
仿照“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句式,让学生说一句话。(如,外地的环境再好……外地的生活再舒适……)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四、小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教学反思:
从文字入手,引导感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增加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当感情增加到至高点时,让学生直接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专著重点字词,通过表演感悟,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师:我是那么爱摇桂花,母亲也是很爱家乡桂花,一起读一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前后连起来看,前面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你还能联系上下文读,真好,我们也感受到了杭州的桂花可能比家乡的更香,那为什么母亲要说家乡的香呢?
生1:热爱家乡
生2:对家乡的桂花印象太深了。
师:是啊,母亲觉得自己的东西要好,所谓“月是故乡明”啊。
反思:学生能联系上下个文理解句子,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在挖深一层时,也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验眷念故乡的时候,情感还不到位。学生只是笼统的说是热爱家乡,思念家乡,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朗读、想像等方法体会其文中“浸”“全年”等用词的精妙,解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初解课题
1、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一解课题《桂花雨》: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桂花雨》。题目把桂花和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想一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动笔划一划,写一写。)
读完交流(预设:花香、摇花乐或者一份情。)
二、分享“摇花乐”和“花雨美”,再解课题
1、点题,定格摇花乐,指读语段(第五段):
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谈感受,定位句子:
哪些句子给你带来了这样的感觉,指名尝试情感朗读。
3、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想像:
(出示图片,配乐)同学们,让我们置身在桂花树下,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看着树上星星点点的桂花。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我们使劲地摇着桂花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摇啊摇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对学生引导: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落在哪里?对“满头满身”“这下”等词作一个回文。)
3、指导练习情感朗读:
来,就带着这样的一份感觉,再有滋有味地再读读这几句话。
(自由读。)
引:用你的朗读与大家一同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美丽。
(指名学生读。)
与学生的的交流与点拨中,体验这份乐,朗读这份乐,渲泄这份乐。
完成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
4、扣题,再解课题:
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题──《桂花雨》,你想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啊?
(迷人的雨快乐的雨香气四溢的雨……)
5、配乐齐摇花乐。
三、解读“浸”“全年”的妙处,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1、由摇花乐引至香味,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⑴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⑵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⑶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⑷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学生自读,从文字处去再感受花香。
3、扣字“浸”,着力点:
由“浸”带动解读“全年”:
⑴对本意的解读,引向句子,解读浸的力度感受花香,感受浸字的妙处,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⑵解读“全年”:
抛出疑问,作示范:“的确,金秋时节,桂花盛开,满树生香,弥漫四方,让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但为何春天、夏天、冬天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联系课文的第六段来说一说。
4、回读: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板书:桂子花开香十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乡情,三解课题
1、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从文字上对杭州小山上的桂花与家乡的作比较,哪句写得更香。
2、补充满觉陇资料(媒体配乐播放满觉陇图片)。
3、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
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你能读懂母亲的心声吗?
你看,母亲闻着,欣赏着满觉陇香飘十里的桂花,令母亲想起了什么事?
4、学生交流,老师点拨,学生读文:
⑴学生提到摇花乐,让学生再读一读:
回文:所以身居杭州的母亲回想起与孩子们一起摇花的情景,不禁这样说道:“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指读。)
⑵学生谈到第三段,点击词句:
“担心”、“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体会家乡的桂花树倾注着妈妈的辛劳和爱护。(这里的桂花能与之相比吗?)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母亲想到了谁?想到了曾经在故乡邻里之间的其乐融融的画面,多么温馨的感觉。
可是身居杭州的母亲看到这里的桂花有这种感觉吗?她看到桂花有的只是一份(孤独、忧伤、思念……)那是什么?那是对故乡深深地眷恋之情啊!
5、回读母亲的话,带读最后一段,于朗读中再次体悟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6、三解课题:
课文读到这里,你说这阵阵桂花雨,那还是一场怎样的雨?
(回忆的雨,更是思乡的雨。)
7、总结:
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怎能不让作者魂牵梦萦呢?(板书:魂牵梦萦)想起这些,想起这点点滴滴,让我(完成板书:魂牵梦萦桂花雨。)
五、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解读一段人生
1、补充作者简介,与作者的一段话,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同学们,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她一生飘泊,(课件师配乐朗读:琦君生于浙江温州,后随父亲来到杭州,接着又迁至台湾、旅居美国,阔别故乡57年后终于回到故乡温州,20xx年回到台湾。)然而,她总是忘不了故乡的这一切,她说……
于是,在她44岁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桂花雨,令作者恍如重返故里游(板书)
2、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最后让我们用这四句话把这场美丽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雨永远留在我们记忆的最深处!
全体起立,齐读诗句:
桂花雨
桂子花开香十里,
枝摇花落乐心头。
魂牵梦萦桂花雨,
恍如重返故里游。
【教学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过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准备《桂花雨》的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师:这段时间,咱们校园里经常可以产闻到一种什么香?(板书:桂花)。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关桂花的文章。(板书:雨)。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一起来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粗知课文大意
1、用轻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
三、品读语句体会情感
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⑴ 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怎样的?
(理解“浸”突出桂花香。)
⑵ 这里的桂花又是怎样?
⑶ 为什么母亲要这么说?
(体会母亲对家乡的思念。)
⑷ 是呀,母亲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她心中所想,她每年都闻着家乡桂花,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饼,喝着桂花的茶……桂花伴随着母亲的生活及至生命。我们不难看出,桂花在母亲心中的份量有多重,思念家乡的感情有多深。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东,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文中作者是怎样向我们诉说她童年时的“摇花乐”的?
⑴ 轻声读。
⑵ 指导“我”说的话,以及最快乐的那一部分:
体会“迫不及待”、“赞美”这两个词。
⑶ 作者为什么听到妈妈说的这话,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3、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文字)。
四、回归整体
课文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蕴含着浓浓的乡情,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香在鼻里,甜在心里的桂花雨。
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整理了“小学落花生语文教案”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明天的成功作准备,在教学前把教案准备好是每个老师的责任。一份标准的教案,既要覆盖到基础知识,也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重点,整体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并在无拘无束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热烈地讨论。对于当今社会,你想做花生一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我在课上设计了《实话实说》栏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的目的是不干预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有独立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无论他想做何种人,只要他的理由是充分的。学生课上说得非常精彩,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的学生说想做落花生一样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有的同学说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也讲究体面,敢于表现自己,也能对社会有贡献。多数同学说要做花生、苹果、桃子、石榴两种结合的人,该默默奉献时奉献,该表现时表现。我真的为学生有这样的见解而感到高兴。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四、体悟情感,课外延伸
在课的结尾,我还设计了本文的写作方法的点拨。用花生,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写一段话,让学生说出心里话,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辟、茅、榨、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居然”、“倾慕之心”。
2 、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3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关键:通过讨论,有感情地朗读,突破重、难点。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
板书课题20 、落花生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 、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 、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认识生字新词
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学生读音。
3 、本文主要内容和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讲读父亲的话
(1 )什么是“倾慕之心”,“之”什么意思?“生倾慕之心”什么意思?
(2 )、父亲对什么发生倾慕之心?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3 )、“可贵”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五、学生再读课文,并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1 、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2 、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3 、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六、生活中有没有其它事物,让人一见就生倾慕之心?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它事物?
七、讲读“我”的话
1 、什么叫只讲体面?
2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 、我们要做怎样的人?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八、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九、小结
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他人没有好处的人。
板书设计:
20 、落花生
谈花生——论花生(要……不要……)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写作特点。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默读课文,回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
1、重点学习议花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1)指名回答。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2.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
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置来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2父亲想借用两种事物的特点告诉我们花生有什么可贵的品质?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6)理解句子“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意思
教师点拨。
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称为什么?
有感情朗读句子,背诵句子。
3、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句子“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有用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
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4、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5、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拓展延伸,体会写作方法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教具学具
1、自制幻灯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酿蜜倘若有限枯燥厌恶譬如通俗风俗
见识屠场疏忽署名黯然泪下
2、今天学习《落花生》。板书:落花生。
谁知到什么是落花生?落花生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二、检查预习。
1、指明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错音和破句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榨”是翘舌音。
2、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情?(学生自由发言,认识可深可浅。)
三、初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1、提出要求: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小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播种花生、收获花生;第二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其余部分是第三段,讲过收获节时吃花生、议花生。)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
我们姐弟几个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
父亲却认为花生“有一样最可贵”,这个最可贵之处是什么?找出课文理的话说一说。
父亲将花生与桃子、石榴和苹果这几种植物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说明了花生的什么品格?(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实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说明了花生默默奉献自己的果实,从不夸耀自己的品格。)
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父亲的希望是什么?找出课文理的话说一说。再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课后思考练习3中的两句话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希望,指导学生讨论、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要着重使学生在了解花生品格的基础上,体会到这样一层意思:做人要做有花生品格的人。)
为什么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因为这几句话虽然浅显明白,却富有哲理,其中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所以对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都产生了影响。)
父亲的话对你有什么影响吗?你觉得应该怎样做一个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练习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五、布置作业:在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2.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体会花生的品格,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体会花生的品格,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体会花生的品格,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回忆上节课内容,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2、这篇文章主次分明,把议花生作为重点部分详细记叙的。
(二)细读课文,品味欣赏。
1、那就让咱们一起回到一家人谈花生的那个夜晚吧。现在咱们就是家庭成员了。想象着当时的情景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一会咱们分角色朗读。
2、师生分角色读,理解“争着”。从这段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好处)。
3、你在生活中还了解到花生有哪些好处吗?
4、花生可真是浑身是宝,好处可真多啊!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十自然段)
5、默读父亲说的这段话(第十段),思考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并做上批注。用时一分钟。
6、小组合作学习第十段。(出示学习要求:①自由读第十段,小组交流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②思考作者在讲花生时,为什么要谈到桃子、石榴、苹果呢?③用时4分钟。小组内成员做好分工。)一小组交流。生评,师指导。
7、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有着各自的生长特点,咱们来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他们这两种生长特点用一个词来说可真是(生答:截然不同等)。能把这种不同读出来吗?(出示,不同颜色标出,师生配合读。)
8、在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中,父亲更喜欢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所以你们。。。”一句。
9、父亲是经过自己的观察生活,发现了这些花生的特点,并且看到了花生这一可贵的一面,深有感触说了这句话——生读:“所以”一句。
10、在父亲眼里,怎样算是不好看?父亲由花生说到了(人)。
如果给你一个选择的权利,你是想做桃子苹果石榴这样的人还是像花生这样的人?
11、“我”听懂了父亲的话吗?引出“我”说的话。(出示这两句话。)
12、理解“体面”。
13、假如去掉“只”,意思有什么不一样?(生答,再读感受)。
14、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就能够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像花生一样的人。用上“_________像花生,虽然______,可是_______。”的句式表达。
15、那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呢?(默默奉献、脚踏实地等。)是呀,这就是“父亲”的“希望”。
(三)领悟写法。
1、你们说,咱们这一家人说来说去还仅仅是在谈花生吗?从花生谈到了什么?(生答:做人。)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2、现在你能来说说,什么叫做借物喻人吗?(借一物比喻具有相同特点的人。)
3、结合本课来说,本课是借花生来比喻(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也有类似的用法。如借蜜蜂比喻(勤劳)的人等,二生举例。
(四)深化感悟,了解作者。
1、学习最后一段,体会“印”字,读出这种感受。
2、情境引读,强化感受,根据填空背诵重点语句。
当作者青年时;当作者已为人父时;当作者为人师表时;当多年以后。
3、体会作者笔名的用意
(五)拓展练笔。
1、善于思考的人常常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请同学们仔细思考,拿起笔试试给自己取个笔名,并写下自己的理由,看谁写的即有意思,又有内涵,还能用的今天学的借物喻人。
2、全班交流。
(六)练习小结
1、小练习。
2、推荐书。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