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精选

01-05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教学时需要撰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情况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的安排,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篇属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关于地理教学设计模板。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关于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1】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3、知道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能够说明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讨论课

教学资源

相关资料图片、幻灯片、地球仪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师):今天是大家上学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刚接触地理,大家心中一定有好多疑问。那么,地理课学习些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理的世界,领略地理的神奇与美丽。

通过阅读课本2至6页与同学们谈地理部分,回答上述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地理课学习些什么(板书)

地理是研究哪里有煤,哪里有铁矿,哪里有水稻的吗是研究城市、工业、农业的。是研究哪里有山,哪里有河,哪里有草原呀,是研究地球的道理呀。也就是说,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一门科学。总结起来,我们把地理这两个字分开来解释。地,大地,地球;理,道理、原理、规律,即地理是研究地球上一切事物的原理的科学。

(二)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板书)

那我们地理研究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地理研究这个讲桌的结构吗那我们研究教室里的这个灯管吗我们地理学研究的东西一般都有“地域性”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存在地区差异性的东西我们才研究。这里有,那里没有的东西我们才研究。

我们再来看看学习地理到底有什么用处:(板书)

1、学习地理,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2、学习地理,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如:北极熊淹死、瑙鲁举国迁徙(全球变暖),汽车的生产(体现了经济的全球化)

3、学习地理,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一个地区个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水气土地生)

4、学习地理,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读图。

上面讲的这些例子,都是可以从地理角度说出原因。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只要是科学,就一定能讲出道理,因此地理是一门科学,这就涉及到今后我们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了。

(三)怎样学好地理(板书)

1、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走到自然和社会当中,仔细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学好地理,得做个问题少年,问题少女,多问为什么。

2、要会读图表,熟练运用。我们学习地理最直接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地图,所以,在平时的学习阅读当中,养成读图的好习惯。

3、要联系实际,勤于实践。从刚才的学习当中,我们发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原理来解释,所以我们要学以致用,把知识学活。我们在大学学习地理,就经常跑出去,去桂林啊、江西啊、庐山啊、鄱阳湖啊。大学那么多专业,学地理是最好玩的,可以经常跑出去旅行,其实也是考察。

4、要放开手脚,拓展视野。学习地理,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更多是是自己迈开双腿走出去,看看家乡,看看祖国是怎么样的;要我们睁开双眼,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搜索有关地理的内容。在这里推荐几个关于地理的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边疆行、动物世界、正大综艺、走遍中国、还有最近比较火的舌尖上的中国、国外的有英国广播公司出的“地球”,还有一些电影:如后天、上帝也疯狂、2012、地心游记、日本沉没、纽约大地震、10.5级大地震、地心毁灭等、可可西里、马达加斯等。培养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

总结起来,地理就是研究:自然、人文、区域的学科。地理讲究登山涉水,求质求真,我们还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我们要在现实的生活中感受地理。地理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咱们作为新一代,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这一学期中我们就来放眼世界,探索地球。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学生听讲联想思考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

学生充分回答

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思考

学生充分回答

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时学习内容。

2、预习下节内容。

板书设计

与同学们谈地理

一、地理课学习些什么

二、学习地理有什么用:

1、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2、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

3、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

4、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

三、怎样学好地理

1、善于观察,发现问题。

2、会读图表,熟练运用。

3、联系实际,勤于实践。

4、放开手脚,拓宽视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习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

关于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2】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 第一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难点

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图片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兰的花卉园、季风区的水稻田、呼伦贝尔草原的牧场、东南丘陵梯田

【基本概念】

1.农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

2.农业生产活动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3.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动物和植物

4.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地域性和季节性、周期性

5.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产出:农产品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1)气候

光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决定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水分:决定作物品种、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

(2)地形

思考:山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林业)平原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种植业)

(3)水源

思考:为什么古文明起源于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

(4)土壤

2.科技条件

(1)劳动力

(2)科学技术(节水技术)

(3)装备

3.社会经济

(1)市场

(2)交通

◆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

主导因素的改变: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梯田等。

【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2.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3. 生产布局发展趋势

4.农业地域类型分析

以亚洲水稻种植业为例:

1) 季风气候,降水充沛;

2) 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 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

4) 历史悠久,市场广阔。

【练习】

关于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3】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一章 第一节

三.学时

1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本课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学生需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之后,学生需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增长模式的特点;最后学生需学会运用资料判断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的分布。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2.难点

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世界70亿人口日”

20xx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70亿。10月31日,丹妮卡·卡马乔在媒体聚光灯的环绕下,于31日零点前2分钟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降生。她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几名被宣布成为象征性的世界第70亿人口的婴儿之一。

【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历程

2、衡量人口增长速度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地区一年内的自然增长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阅读教材P3,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

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并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

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③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相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影响人口增长因素

①生物学规律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社会保障等。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① 高—高—低”模式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

讨论分析: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较高、人口增长快, 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影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快速增长,极易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破坏资源、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措施:大力实行计划生育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影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长慢

⑴劳动力紧缺:

①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影响经济的发展;②兵源不足,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低

⑵老龄化现象严重:

①增加社会保障和青壮年人的生活负担;②老年人生活孤单, 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

2、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

①我国正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现代模式转化。

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练习】

关于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4】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播放交通拥挤录像)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于录像中喊出了“别挤了”。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我们的人口现状如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导入2: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等。那么,地球上最活跃的最重要的成员是谁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对,这个成员确实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看看我们人类自己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讲授新课(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活动探究,小组合作。

关于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5】

■学习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呈现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设疑激趣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导入2:故事导入

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呢?(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形图判读的相关知识。

关于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6】

一、学习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关于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必修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其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的。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几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统一是相对的,而差异是绝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是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要探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要与之前所学的世界气候的分布联系起来,气候的分布是地理学习中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掌握,有的学生则早已遗忘。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另外,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不同地区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观察陆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通过自然带模型图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总结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同时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规律,本节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首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旅游出发,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为了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不同空间尺度的不同,在教学中展示温度带的分布和海陆分布图,让学生对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有所感知,进而明确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相对较小尺度的陆地上的地域分异。通过研究自然带的形成分布,通过直观的展示图片,分析不同的景观特征,总结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总之,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达到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举例说明地域存在差异现象。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能够分析其主导因素。

3、逐步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过程和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总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关于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8】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六、教学手段和用具

讲解分析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复习热力环流,本节知识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说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本节课开始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展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课件展示总结板书。

【板书】:

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师生探究活动】:

从课本33页“活动”入手,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若地球表面均匀,且地球自转”。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分析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完成。

【知识小结】: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框图,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师生活动】:

课件展示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各个风带的风向变化,强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大气环流状况,引导学生从图中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讲述】: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规律(略)。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认识总结规律。

【板书】: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略)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总结本课知识。(略)

【课后训练】:

地理填充图册、练习册(略)

关于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资料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大小

2.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4.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及其空间分布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

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学生自学“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部分教材的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⑴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四个历程中,属于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猜测的是哪几个阶段?其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⑵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中一次伟大的实践活动是(),说明地球形状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⑶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⑷你能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地球的大小?

⑸请列举出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月食照片;海轮的桅杆、船身出现和消失的先后顺序;同一条经线上太阳直射点和非直射点物体的影子长短)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结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活动或观察、研讨活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3.反馈练习:

有关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个正圆球体B.是一个扁球体C.是一个南北半球对称的球体D.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椭球体

4.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如诗人描述的,身处地球家园的人类却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为了方面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人们制作出了地球仪。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5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让学生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归纳、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

⑴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⑵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⑶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5.动手操作: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的点和线。注意不要把此环节上成手工活动的形式。教学反思:

学校是提前一天通知我的,学校的目的是见到一趟常态课,所以我并没有提前准备什么,像往常一样,留下预习任务,等待第二天的上课。初中地理的第一节安排内容对当前学生来说有些难,所以,在讲课前的几节课,我利用地理知识的广阔性来调动学生兴趣,并且把第一节内容安排的十分简单,充满乐趣,老师们听完也对我的课进行了指导,比如如果可以带个地球仪增加学生直观感受,时间安排再合理一些,布置上作业,这样,整堂课会更加完美。

关于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

3.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4.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模拟旅游激趣导课

课前准备整理资料、图片及音像制品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ビ造轻松的学习氛围パ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ゴ悠温差异プ匀痪肮,ソㄖ物甚至会有学生联想到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差异フ庋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ビ侄土读搜生的语言表达能力ネ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多媒体显示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探究竞争

师首先学们先回忆在《必修1》和《必修2》中习了哪些内容生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投影几种相应的区域划分图片。

中国行政区图、中国地形区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在学生回答时淌可以展示已准备的相应的图片。(如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状况图、中国内外流区域图、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图、中国农业图等)

每个小组介绍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要点パ生已提到的便给予肯定和表扬。未提到的给予商榷、补充。

也会影响当地的风俗习惯、房屋建筑等。不仅传统民居如此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是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

※从北到南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

三、总结新课拓展延伸

【评析】

幼师资料《关于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精选》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地理教学设计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