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著名的历史人物故事

01-11

在我国有很多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等。今天幼儿教师教育网就借此整理十大著名的历史人物故事,希望喜欢的小伙伴前来阅读并收藏!

十大著名的历史人物故事

第一个: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中国的“千古圣人”。孔子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式人物,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行为规范的制定者。

他的思想和学说是古代社会长期的意识形态和官方哲学。在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第二个:孟子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孟子》一书是中国古代的“四书”之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和人类性善论,是中国不会出现宗教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孟子加速了中华文明的成熟和强大。

第三个:老子

中国历史最伟大的哲学家,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奉行“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政治理念。道教在其学说的影响下产生。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第四个:成吉思汗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戎马倥偬,征战一生,一把弯弓缔造蒙古汗国,不下马背纵横欧亚诸国;有人说他是东方战神,有人说他是千年风云第一人。

西方崇拜他的人赞美他是“全人类的帝王”,毛泽东称他为“一代天骄”;这个打破东西方壁垒、书写中国最大版图的巨人,就是史籍上被尊称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

第五个: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秦朝开国皇帝,实质也是中国的开国皇帝。“百代都行秦政法”,他创立皇帝制度,并完成了中国一系列的统一,“废分封,设郡县,修驿道”,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的时代,这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誉为“千古一帝”。

第六个:蔡伦

纸是他一个人发明的,“纸”大大的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鉴于纸在文化传承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蔡伦作为纸的主要发明者之一,将彪炳史册!可以说,蔡伦是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

第七个:苏武

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爱国英雄,民族英雄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汉宣帝将苏武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褒赞他爱国忠贞的节操。

第八个:汉武帝

是使中国汉民族和汉人王朝确立及壮大的划时代巨人!他构建文明体系,为中国独尊儒术两千年奠下基础,影响力可谓至深之极。

汉武帝实质是汉人的第一大民族英雄,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并确定以正月为岁首。

第九个:隋文帝

五胡乱华使中国汉民族陷入了类似欧洲黑暗时代的年代,且长达三个半世纪。隋文帝这时统一中国,他使中国避免了蛮夷化!

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首先他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再次是废除酷刑,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影响巨大的科举选士制度。“读书做官”的历史动力和影响力大得无法估量。

第十个:张骞

张骞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温馨提示: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

幼儿园教师网精选阅读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面,关于中国故事可不少,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哪些有趣又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故事呢?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内容,欢迎大家收藏阅读!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

说到纸,人们就会想到造纸术,它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今天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妇孺皆知的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是来自东汉时期的桂阳郡耒阳县,也就是我们湖南的衡阳市。

蔡伦出生于贫寒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跟随父辈在田间劳作。他聪明伶俐,非常讨人喜欢。在劳作时,他跟随父兄辛勤耕耘,积累了零散的生产生活经验,学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农闲之余,他仔细观察自然中万物的运行规律,开动脑筋思考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蔡伦在十五岁时被选入宫中成为了洛阳宫中的一位宦官,在宫中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书本,在与各型各色的人相处时学到知识,他的才华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而不断显现出来。接着,蔡伦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安排到职掌宫中器用的重要职位上,正是如此,蔡伦才有机会开展多次的实践,研究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蔡伦不知道在发明造纸术上遇到了多少挫折,但这些挫折仍然没有使他放弃,反而更加鼓舞了他的斗志,继续大胆地尝试将其他的原料加入研发造纸术的实践中。最终,他成功了!

如果蔡伦没有坚持尝试和创新,而是死守着原来粗劣的造纸术,没有对造纸的原料进行尝试和改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许就要被改写成三大发明了。

蔡伦虽然没有后代,但他留给后人的宝藏却是无穷无尽的。他发明的造纸术,使纸本书籍成为了传播文化最有力的工具。而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思考,对研究发明的热情和尝试,对挫折的坚忍和不屈,这些都是发明家必备的品质,使他在人类发明史的长河中如同一颗明星,熠熠生辉。

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在科技更新换代越来越迅速的今天,也要学习蔡伦热爱观察生活、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担起为国家、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责任!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2】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3】

传说,毛笔是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由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蒙恬领兵与楚国交战。为了让秦王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定期写战况递给秦王。

在蒙恬那个时候,纸还 没有发明,笔也没有完全成形。人们用竹签蘸了墨将字写在丝做的绢布上,这种“笔”称作“聿”。“聿”硬硬的很不方便。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聿”的念头,现在,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斗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营,由于打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扭扭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聿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后,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布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 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浪费了。他一气之下,把那支“兔毛聿”扔进了门前的一个山石坑里。

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无意之中,他发现了山石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聿”。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发现兔毛湿漉漉的,毛色变得更白了。他心中一动,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定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

由于这支聿是由竹管和兔毛做成的,蒙恬就在“聿”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笔”。

想一想:发明来源于创意和灵感,只要你不断的观察思考和想像,你就会有所收获的。只要你坚持着这个好习惯,什么都有可能。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4】

庄子行走在山林间,看见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但一些伐木工人却坐在树下休息,并不砍那棵树;庄子就问:“眼前就有—棵大树,你们为什么不砍呢?”

“大是大,却一点用也没有。”伐木工人说,“它长得弯弯曲曲的,做栋梁不合适,做家具也不合适。”

庄子感叹道:“这棵树因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尽天年呀!”

下了山,庄子去拜访住在山脚下的一位朋友。朋友见了庄子十分高兴,便叫童仆杀只鹅来款待庄子。童仆问道:“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只?”

主人说:“会叫的留着看家,不会叫的没什么用,就杀它好了。”

过了一天,庄子的学生就这两件事很疑惑地问庄子说:“昨天在山林中看到的大树,因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尽天年,现在,主人的鹅却因为不会叫而被宰杀,在有用与无用这两者间,老师您要选择哪一个?”

庄子笑着说:“我将处在有用与无用之间。有用与无用之间,看起来好像近似于道,其实不然,所以还是难免有牵累。如果真能顺乎自然而遨游于世事之外,就不会这样了。

不受称誉也没有非议,应世时或显现如龙或屈曲如蛇,跟着时势变化,不愿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受限;处世时或进或退,与自然相和顺,自在地遨游在万物的根源;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哪会有什么牵累呢!这是神农、黄帝治世的法则呀!

“至于万物的私情,人类的习惯对此就不是这样了。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损,有锐利就有挫伤,有尊贵的就有被排挤的,有有作为的就有有欠缺的,贤能的人会遭到算计,不肖的人也会被欺侮,所以怎能偏执于任一方呢?悲哀呀!学子们要谨记,只有顺乎自然才是理想的境界呀!”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5】

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

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着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着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6】

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

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

项羽力拔山、气盖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这样一个英雄豪杰在政治上却极为幼稚,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烧杀破坏,以至丧失民心,终军败身亡。

在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刘邦年轻时是好吃懒做的酒色之徒;起义以后,项羽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对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刘邦表现为一个胆小鬼,极端个人主义者,为自己逃生,六亲不认,把子女三次推堕车下。霸王项羽确实让人怀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为,这是真正的男子汉,铮铮铁骨,豪气冲天。“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何等的豪迈!真乃盖世英雄,震古烁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没有选择逃生,而是从容自刎。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7】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范仲淹心里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8】

1746年,郑板桥上任山东潍县知县。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有人击鼓鸣冤。郑板桥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跪在地上呈上状子。

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哑巴原来会说话,5岁时生了一场病才失声不能说活,但耳朵却好使。哑巴有一个同胞哥哥,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一大笔财产,其哥哥想独吞家财,便狠心地将哑巴赶出了家门。前任县令因哑巴的哥哥拒不承认哑巴是他的胞弟,又苦于没有证据,对哑巴的告状不予理睬,哑巴每次去衙门告状,都被杖责赶出。

郑板桥受理了此案,当即传哑巴的哥哥到堂。哑巴的哥哥还是像以前一样说哑巴不是父母的亲生骨肉,是父母从外面捡回来的野孩子。哑巴父母已经去世,无人作证。郑板桥知道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哑巴的哥哥是不会认账的,只好宣布退堂,择日再审。

郑板桥略一思索,便有了办法。待哑巴的哥哥离开后,他叫住哑巴,对他说:“你从今天开始,守在你哥哥门前,一见他出门,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他。”

哑巴眨着眼睛,疑惑地看着郑板桥,摇摇头,意思是不敢这样做。

郑板桥说:“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尽管照我的话去做,出了问题有本官为你作主。”哑巴这才点头离去。

哑巴果真按郑板桥教的方法去做了。他守在哥哥门前,看到哥哥出来,就拿着一个木棒冲上去把他打得头破血流。随后几天又再次殴打哥哥。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哑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没法,不敢出门,只好到县衙来告状:“哑弟不尊礼法,多次殴打亲兄。”

郑板桥传哑巴到堂后,开始审理此案。郑板桥问哑巴的哥哥:“哑巴出手伤人,其罪不小,本官一定为你主持公道,还你安宁。但依照我大清律条,殴打你之人如果是外人,只作一般斗殴论处:如果是亲兄弟则须严加惩处。请问,哑巴是你的亲兄弟吗?”

哑巴的哥哥不知是计,只想赶快严惩哑巴,免受其继续殴打,他盯了哑巴一眼后说:“他是我同胞兄弟。”

哑巴的哥哥说完望着郑板桥,等着他的宣判。没想到郑板桥厉声喝道:“既是你亲兄弟,为何不将父母留下的家财分一半给他?分明是存心独占!”

“这……这……”哑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县令设置的圈套中。郑板桥当即差人押着他俩回家,清点家财,对半平分。哑巴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那一半。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9】

选贤任能一定要坚持正直原则。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变了齐国的落后面貌,富国强兵,齐国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由此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过对于怎样选拔人才,齐桓公并没有不十分明确标准。

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其实,养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备料,饮马溜马,调鞍理辔,接驹钉掌,除粪清栏,哪一件事都不是轻松!管仲在一旁见养马人尚在犹豫,便代养马人回答说:“以前我也养过马,依我看,编排用于拴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为什么呢?因为在编栅栏时备用的木料往往有弯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桩的时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你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弯曲的木料之后紧接着使用弯曲的木料,那些笔直的木料就难以派上用场。相反,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场了。其实,选拔人才同编栅栏选料的道理是一样的,国家在起初选拔肩负重任的人才时,必须慎重行事,从一开始就把握正直的标准,以便今后按这样的标准选贤任能。”

听了管仲的这一番高论,齐桓公深为佩服,确定了以正直作为国家选拔贤才的标准,世代相传。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0】

有一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热门]历史人物故事简短700字


办公过程中我们经常和文字接触,在开始写作之前,通常会收集相关的范文。范文的整体框架展示了重要内容的构成,你想到应该如何写范文了吗?为满足你的需求,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历史人物故事简短”,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1

凡是度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武艺超群的吕奉先,或是智勇双全的赵子龙……然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一代枭雄,魏武大帝—曹操了。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都无一不把曹操看作一个坏人,一个粉脸的奸臣来对待。《三国演义》的中心是“尊刘、反曹、贬孙”因此曹操的一世英名在《三国演义》里不是只字不提,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很多人认定他必定奸诈无比。这句话反倒能说明曹操的军事能力。孙子曰,兵者。正因为曹操熟读兵书“会使用计谋,他才被称为奸雄呀。曹操身经百战”用兵如神,无数英雄豪杰都曾败在他手下,其后许多大将又为他所用!他淮南困袁绍,下邳擒吕布,以绝对兵力劣势却能大破青州百万黄巾,又曾行刺董卓。其它战绩也数不胜数,再看刘备,一点军事才能都没有,最后还是败于军事上,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曹操在文学方面也是卓有建树,他写出的《观苍海》、《龟虽寿》等名诗,可以说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操胸襟广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周瑜之手,以周瑜比曹操如何,周瑜爱才的方式就是。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真是眼光短浅,量窄易怒“非英雄也”而曹操豁达大度,不杀攻击自己的陈琳,反而自嘲说陈琳檄文可治头风痛等等,大家都说曹操。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2

齐宣王喜爱射箭,在他王宫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雕弓。

每次他射箭的时候,虽然总使出吃奶的气力,也只能拉动三石的软弓,可是他最爱听别人赞美他臂力过人,能用硬弓。而且大臣们也都是献谗之辈,每天都围在宣王身边不是说“大王神射”就是“便是后羿再生,也不可与大王媲美”之类的话。而宣王每次听到这些赞美的话,都会给说这些话的人赏赐。

每逢酒宴之后,宣王就取出那张雕花角弓,大喝一声,拉成满月,顿时,文武百官都高声喝彩,山呼:“大王神力!”

宣王得意地把角弓传给左右大臣,让他们分别试一试。大臣们握着弓,呲牙咧嘴地拉开一半,就装得无论如何也拉不动的样子,都纷纷嚷着“腰酸”,有的喊“臂麻”,然后一齐啧啧惊叹道:“这张弓不下九石,除了大王,我等凡夫俗子怎么能拉得动?”

宣王听到这些赞美的话以后,更显得高兴了,于是抚着髯须,哈哈大笑。

虽然宣王只能拉得动3石的弓,可是他却永远认为自己能够拉动9石的弓。

【感悟】

违反客观事实,用假象欺骗自己,往往就是错误和失败的开端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3

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也。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名姓曹。操幼时,多机变。以上为《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介绍。后人给与他的评价是,东汉诗人,军事家。我不禁联想起另外的一位人物,军事的风流人物。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曹操奸雄也。而另一位三国人物,刘备世之枭雄也。为还曹操一个清白,曹操有着”我想先正其名。观当时之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先者董卓尽起西凉之兵,得诏入京,平定十常侍之乱,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优势。彼时之董卓,权倾朝野,然终死于三姓家奴之手。本以吕布之勇,兵戈之利,却终中王允之美女连环计,然为一貂禅而身首两异,再看曹公,下邳城下擒吕布,白门楼吕布殒命。而当时献计杀吕布者,刘备也。吕布贪财好色,毫无信义可言,但辕门射戟解其兵血之灾亦有恩于其。而刘备反制其于死地,可能与吕布夺徐州有密切关系,当时曹操很想留吕布之性命,正如后来留关云长,由此观之,曹操很惜才。正如当时曹操不杀张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谏相吻合。曹操为何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实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不谋而合的。在中国的民众心灵的深处总是存有正统的观念。汉高祖斩蛇起义,灭秦而立西汉,造反“对于愚昧的平民百姓是不会去想的。都是有道灭无道,这是颠仆不破的历史规律。我现在的观点是现代人的观点,古人是有时代局限性的,罗贯中当然也摆脱不了,生于现代的人们就不能人云亦云了。每当我听到现在的人们在谈论曹操时总是将罗贯中的观点直接搬用过来,真是可悲。能够有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则,能够明辨是非,曹操移驾幸许都之时,虽位居诸侯之列,但并没有取得霸主之地位,当时的局势,西凉仍有董卓的余党郭汜,河北有袁氏兄弟,江东有孙策,荆州有刘表,西蜀有刘漳,汉中有张鲁。充其量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阀。但是他能先灭吕布,再灭袁氏兄弟,定辽东,一举平定北方,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此为曹操能扑捉机会,相时而动也。深明乱世造英雄之理也。再看刘备,虽被汉献帝尊称为皇叔,实为贩履织席之村夫,虽有刘氏之血统却无韬略,曹有上将千员,其虽有关张赵马诸猛将,然较之于曹公实在太少,究其原因个人之魅力所致也。刘备虽有三顾茅庐之故事,曹公却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胸怀坦荡。立志高远之人方能明白其中之道理”曹操能以七万之兵破袁绍之七十万之众,足以显示其军事才能。同时也强烈的对比了袁绍和曹操的人格魅力,袁绍,刚愎自用,不能接受许攸等人的建议,终致身首两异,曹操,劫乌巢坚决而果断,善与把握时机,有当世之名士郭嘉等鼎力相助,官渡之战,虽为军阀之间的混战。但曹公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为有运筹帷幄之能也,本初虽世列三公,谋略不足,魅力有限而灭族,曹操可以称为三国时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战略家和军事家。再说赤壁之战,曹操虽然80万大军葬身鱼腹。然此为当时错综复杂的行使所逼也,既有隆冬之际之东南风,又有长江之天险。更有周瑜打黄盖,人无完人,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于胜也。然很多民众认为当时之东南风为诸葛亮所借,一个罗贯中,使《三国演义》蒙上神话色彩,尽管它不是历史书,但很多民众《三国志》,《三国演义》不分,以至将诸葛亮神化,导致蜀国后期的将领总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而坐失诸多良机,我并不否认诸葛亮之能。隆中定三分,做为一个战略家是很优秀的,但作为一个军事家就不怎么样了,虽有七擒孟获之美名。行》为千古之绝唱!今天我们读之犹能看到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怎么那么多的锦囊妙计,刘备怎么有那么多的眼泪。我看刘备是“这时有人可能认为刘备生性善良,他深明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哭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第一次哭泣是在桃园结义之时,由此他得了两员愿意替其出生入死的兄弟。第二次哭泣是在张飞失徐州之时,一为失去了徐州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二为他明白失了徐州现在已无法挽回,还不如趁机再拉近和关张之间的关系。第三次哭泣是在关云长斩颜良文丑袁绍欲迁怒于其,最后就是在白帝城,其道出了当今最经典的遗嘱之一。当时情景如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朕今死矣,孔明曰“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节选〈三国演义〉)由该节可以看出,刘备此次哭泣,是为给诸葛亮加上金箍圈也。名为诸葛亮可以自立为主,实为令其不能簪越;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4

翻开《三国演义》,你的成就又一次次展现在我的眼前。你聪明机智,你协助刘备为统一三国不懈努力,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你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记得你在赤壁之战之前,周瑜想方设法地害你,让你7天造十万支箭,而你却倔强地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完成任务,前两天你让鲁肃准备草船,几个水手和几百个草人,而你却优哉游哉。第三天你和鲁肃趁着大雾,乘船下水在曹营前敲锣,惊得曹操立马派几千名射手齐发箭。却在船上悠闲地喝酒。还不忘记把船的另一边转过来,让曹操的射手把箭射满。事成之后,你还彬彬有礼地让几十位水手大喊:“谢丞相之箭。”气得曹操在府中大发肝火。你回到江边把箭全部拔下,第四天周瑜派人数箭,你不仅收获了十万支箭,还超额了,这可坏了周瑜的大忌。在此我也是非常地敬佩,你临危不惧,并不因为周瑜的任务太过分而火急火燎。你的镇定自若让我很是佩服。

你聪明过人,可星落五大原,你知道吗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忍受着关羽、张飞、刘备、赵云的一一离去,最后只余你一人,你辉煌了蜀国,也成就了蜀国。诸葛亮,你让我永不能忘怀!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5

师经弹琴,魏文侯随着乐曲跳起了舞,并且高声说道:“我的话别人不能违背。”

师经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没有打中,却把帽子上甲穗子撞断了,文侯大惊,气愤地问道:“寡人有何过失,你打寡人?”

师经没有回答问题,在一旁默默不语。

文侯接着问手下的人说:

“身为臣下却打他的国君,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呢?”堂下的台阶上等候。

“应该处以死刑。”左右答道。

师经说:“我想在死之前说一句话,可以吗?”

文侯说:“可以。”

师经说:“以前尧舜做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没有人反对;桀纣做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遭到别人的反对。我打的是桀纣,不是打我的国君。”

文侯说:“放了他吧!是我的过错,把琴挂在城门上,用它作我的符信;不要修补帽子上的穗子,用它来时常告诫我自己。”

【感悟】

必须善于倾听逆耳之言,不要怕别人反对你,因为这才是对你的另一种关心与爱护,深刻的道理往往就存在于这些逆耳之言中。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6

光阴倒转,恍惚之间我来到了那一天。莽莽乌江因着如血的残阳,如同你身上底下的铮铮铁水,哪里拔山河的气魄随激流滚滚而去。

你是一个令我心痛的悲剧,虽然不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却是独具一格的悲壮,天与山之间的好不苍凉,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你谱下诗篇,如果你肯听到那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么你会惭愧吗?

你是一代英才,但却不愿从头再来,你以为大丈夫就要无敌于天下,永立于不败之地,你以为东山再起会让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乡亲,你错了,错的很离谱,离谱到根本不配做一个统领大半江山的霸王,只能永远成为一个后人留下遐想的神话,你再也不能像雄鹰一样遨视天下了。

你不知道卧薪尝胆后的甜美,结局是你注定成为一个为后人“景仰”的懦夫,荣辱成败,不在一念之间,若当年的一切可以重来,我相信你能够力挽狂澜,其实并不是天要败你,是你败了你自己,或许这也是你最好的结局,历史终究是历史,你已成为了过去,成为了不可改变的神话。

你的爱与恨都随着江水奔腾远了,如果你的灵魂真的还会有来世,我愿化作你乘骑的骏马,随你杀敌而去,可历史谁又能改……

悲——哉,项羽!

项羽,悲——哉!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7

于谦,明朝洪武三十一年生人,官至太子太保,同时身兼我的偶像。

于谦的仕途是一帆风顺,四十余岁就已经是三品的兵部侍郎了,如果他安心过日子,可能能混个尚书退休。可是天不如人愿,很快,异族骑兵重振雄风,蒙古铁骑冲进了关内,围困了都城北京。这时,大部分官员主张学着宋朝,退到了南都南京,守住半壁江山,于谦却坚持要守住北京,受到了皇帝的赞赏,被任命为北京最高军事统帅。在于谦的率领下,蒙古铁骑又被击退,被迫回到漠北荒原。

后来,于谦被小人陷害,在刑场被处死。在牢里,他的附属们都惊慌失措,有的出钱买通权臣,有的那声喊叫,请求面见皇上,有的跌坐在地上,失魂一般一动不动……可他却是稳如泰山,不但不向小人屈服,还写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最后,英勇就义。

于谦不但文武兼备,不屈不挠,而且还是个大清官。他死后有官员去他家抄家,却只见满屋破布,于谦的妻子儿女,仆人随从全是布衣平民的样子,身上破烂不堪。官员们不信于谦这样的大人竟一贫如洗,便探头探脑地四处张望,最后真让他们找到了屋后有一个封得严实的木屋。官员们大喜过望,打开门后,里面竟是皇帝赏给于谦的华丽服装,尚方宝剑和一些皇族送的古玩器物。官员们不禁惭愧不已,各自离开。

我心目中的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智勇双全,有胆有识,不畏权暴,清廉公正。你喜欢他吗?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8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名士叫祁黄羊。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在晋国有着很大的影响。有一次,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朝中谁适合去担任这个职务?”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大王可以派解狐去,他足可以胜任县令之职。”

晋平公惊奇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大王是问我谁可以胜任县令职务,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

于是,晋平公就委任解狐做南阳县令。

果然,解狐励精图治,一扫弊政,一年之内就将南阳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对他也是赞不绝口。晋平公大喜,认为祁黄羊是一个善于挖掘人才的人,于是,凡在举贤纳士上面有什么问题便经常询问祁黄羊。

后来,又有一次,晋平公问祁黄羊:“现在朝廷缺少一个正直的法官,你看,谁可以去担任?”

祁黄羊回答:“祁午可以胜任。”

晋平公又奇怪地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不怕别人说闲话?”

祁黄羊答道:“大王问我谁可以胜任法官,并没有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

祁午当了法官,执法如山,除害兴利,举国一片赞扬。

孔子听说,高兴地赞道:“好,祁黄羊推荐人才,外举不避私人仇隙;内举不避亲子之嫌,真是大公无私啊!”

【感悟】

祁黄羊做事如此高调,除却心胸宽广外还有他的大公无私,当然更重要的是一颗亮堂堂的心。在使用人才、推荐人才上,能够做到外举不避私人仇隙,可谓心胸宽广;而能够做到内举不避亲子之嫌,才是真正的大公无私。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9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10

赵广就是合肥人,本来就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就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就是赵广的手笔。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11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小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三国演义》的上述描写,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曹操笑的也不是诸葛亮与周瑜智谋不足,而是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曹操笑后确也出现了敌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索性又一把火烧掉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向江陵一路败退,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尾随曹军。当时曹操虽然战败。因为在赤壁交锋之前,是曹操强大。孙刘弱小,孙权和刘备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挫败曹操的强大攻势,使曹操不得渡过长江,或保证自己不被曹操消灭掉,他们没有也无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败退的路线上去设伏,曹操在败退的路上。虽后有追兵,在通向华容的道路上。《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三国演义》写曹操三次大笑,是为了表现曹操虽奸诈,但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写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了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均系作者欲神化诸葛亮与关羽二人的演义之笔,曹操在夺取荆州后,率领二十多万 水陆大军顺江东下,计划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仓惶溃逃,败走华容道,仅以《三国演义》论)什么叫华容道据《资治通鉴》注释中的说法,从此道可至华容也。当然是指华容县城,华容道也就是赤壁战争中曹军逃入华容县界后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古华容县城在现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附近”如果从曹操屯兵的地方乌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划一条直线。曹要逃回江陵。走华容县城是最捷径的路线。而且当时华容县城附近有曹军的粮草仓库。便于撤退中的将士补充草,由于这一带有古代的沼泽湖泊阻隔。从乌林到华容城没有直路可走,曹军只能沿江向西溃逃。进入华容县境之后。州、江南诸郡。〈三国志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 从先主就刘表。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羽书与诸葛亮,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

讲历史人物故事8篇


信息爆炸时代,将会对文档的写作有要求,范文就可以让我们的写作更有方向感。学习范文写作方式,可以让我们提升写作效率,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些范文。为此,栏目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讲历史人物故事,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1)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孔明云遮暗月,星星依旧,仰望夜空,穿越千年的历史苍桑,遂想起那一段驰骋在人间大地的凛然正气,看到先生那手持羽毛扇时的焦思忧虑。而立未至才锋露,抚琴弄瑟闲唱吟东汉末年,军阀争锋,实力消退,唯剩曹操与孙策之两大势力。后曹操攻打刘备,刘备因徐庶相助才得以取胜,但徐庶终被曹操诱骗。

临走前曾推举先生:“诸葛先生,乃潜於地下之卧龙,如能请到,就可平定天下!”彼时,先生虽隐于山林,然其心中已有恢复汉室之志。其后刘备三顾茅庐,终感动先生,使之放弃了“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宁静生活,提三分天下之计,侃鼎立天下之势,手握羽扇,高谈阔论:“人和者,得天下也。”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蜀国日后的辉煌。赤壁决策震孙曹,华容道上放曹操话说曹操率兵百余万,蜀吴两国仅万余人,孔明火烧曹营,向天借东风,终有历有名的“赤壁之战”。

此外,先生调兵遣将,知人善用。此战役中,亦派关羽扼守其道,可关羽念旧恩,放行曹操。想必这也是预料之中,若曹亡,孙权势必崛起,此之劲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蜀必难与之抗衡。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蜀可趁此机会在夹缝中求生存,固粮仓,保留实力,方可破敌。而云长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实属一举两得!由此可见,放走曹操并非偶然,实是情势所迫。世事洞明,先生令后生感叹不已!

鞠躬尽瘁传千古,功绩显赫铸汗青杜甫有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先生之忠贞感天动地。刘备为报弟之冤仇,断然出兵,先生虽一再跪求,请其以国家为重,也于事无补。刘备战败,退至白帝城,临终时,曾谓先生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看当时,蜀之威望唯先生一人,完全可以遵照先帝遗诏取而代之,但为报先帝知遇之恩,完先帝之遗愿,以自己的残生出师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留两篇凄凄出师表,字如血泪,顶天立地。

试问,如此赤诚之士有几人?先生“山河分划布八阵,羽扇摇曳点万兵”的神机妙算;“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大义正气;“白发渔樵江诸上,一壶浊酒谈笑中”的悠闲自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泊之志;“鞠躬尽瘁雕枯朽,志决身歼军务劳”的忠贞之誓都吹散在历史的神话之中,幻化、定格,感染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我低下头望水中暗月,寂静的月色下却只剩我一人,我不禁发笑。

论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作文三

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英魂,而《三国》中的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一个官吏之家,自小和兄诸葛瑾投奔叔父诸葛玄,后居隆中,人称“卧龙先生”。他的一生,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来概括。诸葛亮26岁那年,刘备“三顾茅庐”恳切拜请诸葛亮帮助他兴复汉室,完成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每每看三国给我感触尤深的就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青年有着惊天动地之才,他满腹经纶,能言善辩,自比管仲;不求文达诸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为求明主,设下“三顾茅庐”以试探刘备。说他淡泊名利,他可是比谁都想做官,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华能够得到展示。也就是这位青年,他左右了天下,他造就了三国,他使那原不成气候的刘皇叔坐镇荆州,正因为有了他,天下格局随之而变;正因为有了他,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是潇潇洒洒,他把自己毕生所学发挥的是淋漓致尽,青史留名;他又善于计谋,把曹军挫杀的是死伤无数,让周公瑾口喷鲜血而亡。自从有了他,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草船借箭到巧借东风,表现了他通晓天文,神机妙算;从隆中对到舌战群儒,充分展现了他运筹帷幄,才华出众;接着攻取益州到设八卦阵围困陆逊;六出祁山到挥泪斩马谡;空城计到智斗司马,最后病亡五丈原,葬于汉中。他的一生是如此辉煌,正真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啊!

最让人感动的是蜀国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全体将士公布檄文,公开表示希望大家今后能勤于指出诸葛亮的缺点,才算是忠于国家之人。他曾听从谋士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支援在江中和曹操陷入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他征求过邓芝的策略,遵从过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南征蛮夷。或或许这些也是他心中早作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优秀的部署不要让自己的光芒所掩盖,使每个人都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国鼎立中,蜀汉的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秀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恃才”、“虚心纳谏”作风,才能获得。

诸葛亮早期造就了三国,虽晚期一统中原未果,但诸葛孔明那身披八卦衣,手摇鹅毛扇,焚香抚琴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2)

于谦,明朝洪武三十一年生人,官至太子太保,同时身兼我的偶像。

于谦的仕途是一帆风顺,四十余岁就已经是三品的兵部侍郎了,如果他安心过日子,可能能混个尚书退休。可是天不如人愿,很快,异族骑兵重振雄风,蒙古铁骑冲进了关内,围困了都城北京。这时,大部分官员主张学着宋朝,退到了南都南京,守住半壁江山,于谦却坚持要守住北京,受到了皇帝的赞赏,被任命为北京最高军事统帅。在于谦的率领下,蒙古铁骑又被击退,被迫回到漠北荒原。

后来,于谦被小人陷害,在刑场被处死。在牢里,他的附属们都惊慌失措,有的出钱买通权臣,有的那声喊叫,请求面见皇上,有的跌坐在地上,失魂一般一动不动……可他却是稳如泰山,不但不向小人屈服,还写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最后,英勇就义。

于谦不但文武兼备,不屈不挠,而且还是个大清官。他死后有官员去他家抄家,却只见满屋破布,于谦的妻子儿女,仆人随从全是布衣平民的样子,身上破烂不堪。官员们不信于谦这样的大人竟一贫如洗,便探头探脑地四处张望,最后真让他们找到了屋后有一个封得严实的木屋。官员们大喜过望,打开门后,里面竟是皇帝赏给于谦的华丽服装,尚方宝剑和一些皇族送的古玩器物。官员们不禁惭愧不已,各自离开。

我心目中的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智勇双全,有胆有识,不畏权暴,清廉公正。你喜欢他吗?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3)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健独占八斗,我占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以此来称赞他才高八斗。

如果你只是一位诗人,是否会像李白那般拥有狂放不羁的个性,拥有和李白一般潇潇洒洒的人生?李白喜酒,你亦是如此。酒伴身旁,月绕耳边。杯起杯落间,喝个酩酊大醉,遂对明月,涌出一句句千古佳赋。若你也同在这盛唐之世,是否会与他相识成知音,遂流连于世事之中,山水之间,只为谱一首好诗?与他亭下赏月,花间酌酒呢?

如果你只是一位诗人,不理政事,不问国事,不为社稷江山而操劳,不为国家兴衰而费心,只是闲度一生,铺纸蘸墨,记下有感而发的那一瞬。独坐亭中,自居一室,为文而生,与墨相伴。

如果你只是一位诗人,眉目间定会少些许英气,些许狂放,些许惆怅,些许忧伤。多一份洒脱,多一番姿色,多一些才情。不为国事愁白青丝,不为江山愁去年华。只为写一首好诗而纵情山水,谱一首好词而流连人间。那样,才高八斗的.你,或许就不会只留40余首诗词在这文化盛坛了。那样,定会有更多的诗词来让我们去了解才气横秋的你了。

可惜,你不是。你不仅仅只是一位诗人,你的眼里,心中更不仅仅只是诗词。你还是一位将军,一位诸侯,怀有大国江山,平民百姓。你不能只是一位诗人,历史的潮流在你生来便注定了你功成名就却抑郁而终的命运。你不能纵情山水,月下独酌,它注定了你成于文学败于仕途。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4)

齐宣王喜爱射箭,在他王宫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雕弓。

每次他射箭的时候,虽然总使出吃奶的气力,也只能拉动三石的软弓,可是他最爱听别人赞美他臂力过人,能用硬弓。而且大臣们也都是献谗之辈,每天都围在宣王身边不是说“大王神射”就是“便是后羿再生,也不可与大王媲美”之类的话。而宣王每次听到这些赞美的话,都会给说这些话的人赏赐。

每逢酒宴之后,宣王就取出那张雕花角弓,大喝一声,拉成满月,顿时,文武百官都高声喝彩,山呼:“大王神力!”

宣王得意地把角弓传给左右大臣,让他们分别试一试。大臣们握着弓,呲牙咧嘴地拉开一半,就装得无论如何也拉不动的样子,都纷纷嚷着“腰酸”,有的喊“臂麻”,然后一齐啧啧惊叹道:“这张弓不下九石,除了大王,我等凡夫俗子怎么能拉得动?”

宣王听到这些赞美的话以后,更显得高兴了,于是抚着髯须,哈哈大笑。

虽然宣王只能拉得动3石的弓,可是他却永远认为自己能够拉动9石的弓。

【感悟】

违反客观事实,用假象欺骗自己,往往就是错误和失败的开端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5)

晏殊,被称为“神童”。他十四岁就中了进士,这是其他人不敢想象的。虽然也曾被宰相寇准针对,但他轻而易举的说一句:“张九龄也是外地人。”就让寇准说不出话了。

你顺利地参加了考试,当你拿到试卷后,忽然对考官说:“这题我做过,你再改一个吧。”你这话,像把一块大石扔入浅浅的池塘里,顿时周围响起一阵议论声,惊讶、不解的目光纷纷向你看来,于是你又说了一遍,“这题我做过,再给我一张新的卷子吧。”那愣住的考官才后知后觉地告诉了皇帝。皇帝也惊讶于你的诚实,他对你留下了好的印象。

你顺利地当了官,但你和别人不同,当别人在游山玩水、喝酒享乐时,你却勤勤恳恳地认真工作。皇帝见了也问你:“为什么不去玩呢?”你认真的回答说:“因为没有钱,想玩也玩不了。”皇帝再一次为你的诚实而惊讶,你的诚实也渐渐地传开了。

你后来也喜欢叫几个朋友去玩,当一天你们在赏雪景的时候,吟着和雪有关的诗,但欧阳修一首诗便使你脸色大变,非常不满。从此,你和欧阳修就疏远了。

你也不喜欢柳永的那些句子,你认为太轻浮。你还是在自己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句子里巡游。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6)

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英魂,而《三国》中的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一个官吏之家,自小和兄诸葛瑾投奔叔父诸葛玄,后居隆中,人称“卧龙先生”。他的一生,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来概括。诸葛亮26岁那年,刘备“三顾茅庐”恳切拜请诸葛亮帮助他兴复汉室,完成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每每看三国给我感触尤深的就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青年有着惊天动地之才,他满腹经纶,能言善辩,自比管仲;不求文达诸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为求明主,设下“三顾茅庐”以试探刘备。说他淡泊名利,他可是比谁都想做官,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华能够得到展示。也就是这位青年,他左右了天下,他造就了三国,他使那原不成气候的刘皇叔坐镇荆州,正因为有了他,天下格局随之而变;正因为有了他,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是潇潇洒洒,他把自己毕生所学发挥的是淋漓致尽,青史留名;他又善于计谋,把曹军挫杀的是死伤无数,让周公瑾口喷鲜血而亡。自从有了他,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草船借箭到巧借东风,表现了他通晓天文,神机妙算;从隆中对到舌战群儒,充分展现了他运筹帷幄,才华出众;接着攻取益州到设八卦阵围困陆逊;六出祁山到挥泪斩马谡;空城计到智斗司马,最后病亡五丈原,葬于汉中。他的一生是如此辉煌,正真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啊!

最让人感动的是蜀国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全体将士公布檄文,公开表示希望大家今后能勤于指出诸葛亮的缺点,才算是忠于国家之人。他曾听从谋士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支援在江中和曹操陷入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他征求过邓芝的策略,遵从过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南征蛮夷。或或许这些也是他心中早作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优秀的部署不要让自己的光芒所掩盖,使每个人都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国鼎立中,蜀汉的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秀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恃才”、“虚心纳谏”作风,才能获得。

诸葛亮早期造就了三国,虽晚期一统中原未果,但诸葛孔明那身披八卦衣,手摇鹅毛扇,焚香抚琴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7)

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就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就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原文: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8)

凡就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12篇


幼儿故事的讲解需要父母与教师的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父母与老师需要跟孩子做朋友,帮助并引导孩子,因为等到孩子长大了,再想努力还不一定有效果了!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12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1)

满腔热忱望成圣,欲与青史共留名。惜其之才漫五车,可叹苍天妒人才。一个本可以成为圣贤的才子王阳明,却因为加入了学派,不被世人承认。

王阳明,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后。改名王守仁,原本应是与孔子、孟子齐名的圣人,却因为加入了儒家学派,被世俗拒绝承认。从小,他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当圣贤。有一次,他问他的老师,人为什么要读书,他的老师回答,读书是为了去做官赚钱。王阳明当场就否决,说读书是为了当圣贤。他的老师听了,吃了一惊,认为他胸怀大志,日后必成大器,并对他说读书可以做任何事,即可做官发财,谋取生计,也可以悟千秋之道,成就圣贤之位,所以事无绝对。而老师的这番话,也影响了王阳明的'这一生。为了成为圣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守仁,并以此明志,立志成圣。为了悟道成为圣贤,他在新婚那夜跑到了荒郊之外去观竹悟道并且在那里坐了一天一夜,终于成功悟道,一朝悟道。后来,他又加入了儒家学派,并将儒家发扬光大,让其到达了最顶峰的地步。但却因为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和他加入了其学派的缘故,他的成就没有人去承认,最终与圣贤之位擦肩而过。

王阳明是个令人可歌可叹的人物,本可成圣却生不逢时,其成就不被承认,天妒英才啊!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2)

翻开《三国演义》,你的成就又一次次展现在我的眼前。你聪明机智,你协助刘备为统一三国不懈努力,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你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记得你在赤壁之战之前,周瑜想方设法地害你,让你7天造十万支箭,而你却倔强地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完成任务,前两天你让鲁肃准备草船,几个水手和几百个草人,而你却优哉游哉。第三天你和鲁肃趁着大雾,乘船下水在曹营前敲锣,惊得曹操立马派几千名射手齐发箭。却在船上悠闲地喝酒。还不忘记把船的另一边转过来,让曹操的射手把箭射满。事成之后,你还彬彬有礼地让几十位水手大喊:“谢丞相之箭。”气得曹操在府中大发肝火。你回到江边把箭全部拔下,第四天周瑜派人数箭,你不仅收获了十万支箭,还超额了,这可坏了周瑜的大忌。在此我也是非常地敬佩,你临危不惧,并不因为周瑜的任务太过分而火急火燎。你的镇定自若让我很是佩服。

你聪明过人,可星落五大原,你知道吗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忍受着关羽、张飞、刘备、赵云的一一离去,最后只余你一人,你辉煌了蜀国,也成就了蜀国。诸葛亮,你让我永不能忘怀!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3)

凡就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4)

光阴倒转,恍惚之间我来到了那一天。莽莽乌江因着如血的残阳,如同你身上底下的铮铮铁水,哪里拔山河的气魄随激流滚滚而去。

你是一个令我心痛的悲剧,虽然不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却是独具一格的悲壮,天与山之间的好不苍凉,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你谱下诗篇,如果你肯听到那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么你会惭愧吗?

你是一代英才,但却不愿从头再来,你以为大丈夫就要无敌于天下,永立于不败之地,你以为东山再起会让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乡亲,你错了,错的很离谱,离谱到根本不配做一个统领大半江山的霸王,只能永远成为一个后人留下遐想的神话,你再也不能像雄鹰一样遨视天下了。

你不知道卧薪尝胆后的甜美,结局是你注定成为一个为后人“景仰”的懦夫,荣辱成败,不在一念之间,若当年的一切可以重来,我相信你能够力挽狂澜,其实并不是天要败你,是你败了你自己,或许这也是你最好的结局,历史终究是历史,你已成为了过去,成为了不可改变的神话。

你的爱与恨都随着江水奔腾远了,如果你的灵魂真的还会有来世,我愿化作你乘骑的骏马,随你杀敌而去,可历史谁又能改……

悲——哉,项羽!

项羽,悲——哉!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5)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6)

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也。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名姓曹。操幼时,多机变。以上为《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介绍。后人给与他的评价是,东汉诗人,军事家。我不禁联想起另外的一位人物,军事的风流人物。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曹操奸雄也。而另一位三国人物,刘备世之枭雄也。为还曹操一个清白,曹操有着”我想先正其名。观当时之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先者董卓尽起西凉之兵,得诏入京,平定十常侍之乱,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优势。彼时之董卓,权倾朝野,然终死于三姓家奴之手。本以吕布之勇,兵戈之利,却终中王允之美女连环计,然为一貂禅而身首两异,再看曹公,下邳城下擒吕布,白门楼吕布殒命。而当时献计杀吕布者,刘备也。吕布贪财好色,毫无信义可言,但辕门射戟解其兵血之灾亦有恩于其。而刘备反制其于死地,可能与吕布夺徐州有密切关系,当时曹操很想留吕布之性命,正如后来留关云长,由此观之,曹操很惜才。正如当时曹操不杀张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谏相吻合。曹操为何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实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不谋而合的。在中国的民众心灵的深处总是存有正统的观念。汉高祖斩蛇起义,灭秦而立西汉,造反“对于愚昧的平民百姓是不会去想的。都是有道灭无道,这是颠仆不破的历史规律。我现在的观点是现代人的观点,古人是有时代局限性的,罗贯中当然也摆脱不了,生于现代的人们就不能人云亦云了。每当我听到现在的人们在谈论曹操时总是将罗贯中的观点直接搬用过来,真是可悲。能够有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则,能够明辨是非,曹操移驾幸许都之时,虽位居诸侯之列,但并没有取得霸主之地位,当时的局势,西凉仍有董卓的余党郭汜,河北有袁氏兄弟,江东有孙策,荆州有刘表,西蜀有刘漳,汉中有张鲁。充其量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阀。但是他能先灭吕布,再灭袁氏兄弟,定辽东,一举平定北方,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此为曹操能扑捉机会,相时而动也。深明乱世造英雄之理也。再看刘备,虽被汉献帝尊称为皇叔,实为贩履织席之村夫,虽有刘氏之血统却无韬略,曹有上将千员,其虽有关张赵马诸猛将,然较之于曹公实在太少,究其原因个人之魅力所致也。刘备虽有三顾茅庐之故事,曹公却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胸怀坦荡。立志高远之人方能明白其中之道理”曹操能以七万之兵破袁绍之七十万之众,足以显示其军事才能。同时也强烈的对比了袁绍和曹操的人格魅力,袁绍,刚愎自用,不能接受许攸等人的建议,终致身首两异,曹操,劫乌巢坚决而果断,善与把握时机,有当世之名士郭嘉等鼎力相助,官渡之战,虽为军阀之间的混战。但曹公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为有运筹帷幄之能也,本初虽世列三公,谋略不足,魅力有限而灭族,曹操可以称为三国时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战略家和军事家。再说赤壁之战,曹操虽然80万大军葬身鱼腹。然此为当时错综复杂的行使所逼也,既有隆冬之际之东南风,又有长江之天险。更有周瑜打黄盖,人无完人,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于胜也。然很多民众认为当时之东南风为诸葛亮所借,一个罗贯中,使《三国演义》蒙上神话色彩,尽管它不是历史书,但很多民众《三国志》,《三国演义》不分,以至将诸葛亮神化,导致蜀国后期的将领总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而坐失诸多良机,我并不否认诸葛亮之能。隆中定三分,做为一个战略家是很优秀的,但作为一个军事家就不怎么样了,虽有七擒孟获之美名。行》为千古之绝唱!今天我们读之犹能看到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怎么那么多的锦囊妙计,刘备怎么有那么多的眼泪。我看刘备是“这时有人可能认为刘备生性善良,他深明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哭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第一次哭泣是在桃园结义之时,由此他得了两员愿意替其出生入死的兄弟。第二次哭泣是在张飞失徐州之时,一为失去了徐州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二为他明白失了徐州现在已无法挽回,还不如趁机再拉近和关张之间的关系。第三次哭泣是在关云长斩颜良文丑袁绍欲迁怒于其,最后就是在白帝城,其道出了当今最经典的遗嘱之一。当时情景如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朕今死矣,孔明曰“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节选〈三国演义〉)由该节可以看出,刘备此次哭泣,是为给诸葛亮加上金箍圈也。名为诸葛亮可以自立为主,实为令其不能簪越;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7)

赵广就是合肥人,本来就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就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就是赵广的手笔。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8)

关羽之女关银屏生平简介 关银屏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吗?:将相故事

历史上记载,关羽一共有四位子女,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分别为关平、关兴、关银屏、关索。其中的关银屏是关羽唯一的女儿,不过各种史书中并没有她的名字,关银屏是民间传说中取的名字,另外还有名字为关凤。

因为关银屏在关羽的子女中排行老三,所以她也被称为关三小姐、关氏三姐或关羽三小姐。传说,关银屏是赵云的徒弟,武功超群,诸葛亮平定南蛮的时候,关银屏就被任命为先锋,可见其武艺出众名不虚传。

《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故事,讲的便是关羽在刘备的帮助下得到一妻子,之后生下了一男一女,女儿稍微长大一些便出落得非常美丽,还有一身好本领。孙权见关羽女儿关银屏出众未许人家,就派诸葛瑾替世子孙登向关银屏提亲。诸葛瑾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如果这桩婚事成了,孙权就要答应与蜀国联合攻打曹操;如果没成,那就与曹操合作攻打蜀国。结果咧,关羽二话没说就拒绝了提亲,还说虎女安能配犬子乎,把孙权气得半死。

民间传说中也有孙权向关家求亲的故事,只不过不是关羽不答应,而是关银屏自己不肯答应。关银屏长得极美,十八岁便武艺超群,毕竟是赵云的弟子,岂能只会一些花拳绣腿。荆州失守以后,关羽也被杀害,关银屏对东吴有着深深的仇恨。她一路逃到成都,从此便跟随在刘备左右。

过了几年,南方有动乱,诸葛亮决定南征,启用了俞元李恢。关银屏也在南征之列,并且诸葛亮还替关银屏与李恢的儿子李遗做媒,关银屏想着自己嫁给了李遗,就能更好的联合起来御敌,保家卫国,报仇雪恨,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和李恢父子共赴战场。

南征之战中,诸葛亮把李遗与关索、关银屏命为先锋,他们从建宁打到盘江,并且成功攻下俞元,几个人全部立下大功。

战争结束以后,关银屏与丈夫李遗留在了俞元,还曾亲自教授俞元百姓纺织耕种的方法,教导俞元百姓们认字读书呢!可是久居俞元的关银屏偶尔还是会深深思念故乡,但她不忍离开俞元人民,据传她每天早上起床以后便会登上金,在金上梳妆,然后遥望故乡。俞元百姓们非常爱戴关银屏夫妇二人,在关银屏死后,当地人民就把地名改为了梳妆台,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关银屏后来与李遗合葬于今云南澄江县旧城东山金坡上的关三小姐墓,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梳妆台附近,每每清明时节,都会有百姓来为关银屏夫妇二人烧纸、烧香祭拜他们呢!

历史上虽然没有关银屏的真实名字,但是她这个人物却是真实存在过的,(人家的坟墓都找到了)她是汉寿亭侯关羽之女,和她的父亲一样,都是英雄!

从现在都有人去墓前祭拜她来看,就可以看出当年的她的风姿,如果她不善良不正直,不勇敢不孝顺,那她又怎会被大家铭记上千年呢?

对于关银屏的长兄关平,在《三国演义》里,关平是关羽收的养子,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关平是关羽的亲生儿子。关于关银屏的弟弟关索,他则是传说中的人物,关羽失守荆州,他受了重伤,逃到鲍家庄养病。等到伤势痊愈,他才知道杀父仇人已死的消息,于是就回到朝廷,后来跟随诸葛亮南征。《全像通俗三国志传》中提到过关索这个人物。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9)

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英魂,而《三国》中的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一个官吏之家,自小和兄诸葛瑾投奔叔父诸葛玄,后居隆中,人称“卧龙先生”。他的一生,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来概括。诸葛亮26岁那年,刘备“三顾茅庐”恳切拜请诸葛亮帮助他兴复汉室,完成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每每看三国给我感触尤深的就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青年有着惊天动地之才,他满腹经纶,能言善辩,自比管仲;不求文达诸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为求明主,设下“三顾茅庐”以试探刘备。说他淡泊名利,他可是比谁都想做官,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华能够得到展示。也就是这位青年,他左右了天下,他造就了三国,他使那原不成气候的刘皇叔坐镇荆州,正因为有了他,天下格局随之而变;正因为有了他,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是潇潇洒洒,他把自己毕生所学发挥的是淋漓致尽,青史留名;他又善于计谋,把曹军挫杀的是死伤无数,让周公瑾口喷鲜血而亡。自从有了他,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草船借箭到巧借东风,表现了他通晓天文,神机妙算;从隆中对到舌战群儒,充分展现了他运筹帷幄,才华出众;接着攻取益州到设八卦阵围困陆逊;六出祁山到挥泪斩马谡;空城计到智斗司马,最后病亡五丈原,葬于汉中。他的一生是如此辉煌,正真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啊!

最让人感动的是蜀国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全体将士公布檄文,公开表示希望大家今后能勤于指出诸葛亮的缺点,才算是忠于国家之人。他曾听从谋士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支援在江中和曹操陷入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他征求过邓芝的策略,遵从过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南征蛮夷。或或许这些也是他心中早作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优秀的部署不要让自己的光芒所掩盖,使每个人都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国鼎立中,蜀汉的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秀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恃才”、“虚心纳谏”作风,才能获得。

诸葛亮早期造就了三国,虽晚期一统中原未果,但诸葛孔明那身披八卦衣,手摇鹅毛扇,焚香抚琴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10)

历史人物吴三桂有几个儿子:历史秘闻故事

历史人物吴三桂有几个儿子

历史上对吴三桂的子嗣并无详细记载,有明确资料的只有吴应熊与吴应麒,其余幼子皆未成年,便丧命于政治斗争中,不是为李自成所杀害便是后来三藩之乱平定中丧命。

吴启华墓址

长子吴应熊我们大都熟知,但关于次子吴应麒的资料记载有所出入,原因是吴应麒在吴三桂去世后,隐姓埋名,史料上未有明确的记载。

吴三桂次子吴应麒在隐世前,跟随其父出入战场,转战贵州、广西、湖南一带,立下不少战功,也属明末时期知名人物。但在其侄子吴世璠继承爵位镇守云南之后,《东华录》等史籍上就再也搜寻不到关于吴应麒的相关踪迹,而且清廷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将吴氏家族一脉诛杀,吴应麒如此重要人物竟成为了漏网之鱼,不难推测其隐姓埋名,隐于江湖了。

世人不禁推测,吴应麒是否化名为吴启华,吴启华此人避世来到龙鳌里隐居的时间恰巧与吴应麒失踪的时间吻合,而且吴启华的儿子取名为吴仕杰、吴仕龙,这与吴三桂的孙辈名字“世”字辈同应,中国古代对于香火继承极为看重,即使隐姓埋名也会取音同形似的字来代替,这样看来猜测吴启华就是吴应麒的推测也算在情理之中了。

吴氏一族在三藩之乱后落败,为免遭灭门惨祸,遂独留吴应麒一脉继承香火,吴应麒遂改名吴启华,隐世于龙鳌里,在其墓碑上至今可以考察到相关证据,其碑联上刻有“隐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与此下衍百年箕袭”,这也算是验证吴启华即位吴三桂后代的有力物证了。

明朝人物吴三桂的历史

吴三桂,乃明朝大将,武行出身,其父吴襄在大凌河之战大败获罪前任辽东总兵,吴三桂得势以前跟随明朝名将袁崇焕镇守辽东一带,带领明朝精锐部队关宁铁骑叱咤关内外。

明朝吴三桂

原本吴三桂势头正猛,足以成为明朝末期的又一救国大将,但后来袁崇焕受皇太极设计陷害,另崇祯帝错将明朝顶梁柱袁崇焕打入监牢,此事件令多数明朝将领寒心,其中包括吴三桂,另其对明朝的忠义之心大大减弱,间接导致明末时期出现历史的大转折,另满清族趁虚而入,窃夺明朝政权。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进军北京,长驱直入,连破大同、真定,崇祯皇帝恐京师难保,随即加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其退兵宁远,班师回京,并启用其父吴襄提督京营。平西王称号地位仅次于皇帝,可见崇祯对吴三桂极为重视,也可以说吴三桂手上的兵力是落败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崇祯帝将生家性命全当赌注压在吴三桂身上。

吴三桂奉旨增援京师,当其经过山海关,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已兵临城下,进攻北京城了,崇祯帝也已自缢于景山,北京城沦陷,大明朝倾覆。

明朝政权覆灭后,吴三桂并未马上为崇祯帝复仇,反而引狼入室,引清兵入关,加入到这场与李自成的混战中,历史也从此开始掀开新的篇章,明王朝成为了难以倒退的旧黄历,而吴三桂也因此背负上了明朝罪臣的恶名。

吴三桂墓地介绍

吴三桂不论是在历史当中还是在小说当中都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家都记得那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血气将领,也知道那个三王之乱里的举兵叛清的悍将枭雄。但是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如何?死后葬在那里?需要我们用历史还原当年的情景。

吴三桂墓

吴三桂墓地一直以来都笼罩一种神秘的面纱,吴三桂反叛以后,在衡州称帝,做了五月有余同年八月十八便病死了。吴军为了防止军心涣散,一直到十月才公布吴三桂的死讯,遗体秘密运往贵阳。其孙吴世璠在贵阳即位后匆匆携遗体回到昆明。此时由于清军全面反攻,吴世璠不得不秘密安葬吴三桂遗体。清军破入昆明城,却未发现吴三桂的墓地,得到的一盒骨灰也难辨真伪,不知真假。

20xx年6月贵州黔东南马家寨发现陈圆圆墓地,在此对吴家秘传人进行访问得知,陈圆圆墓地旁不远处就是吴三桂的墓地。根据李治亭、王政尧、徐凯等五位专家对墓碑文的考察,碑文内容影射墓主人就是吴三桂无疑,且此碑利于康熙去世半年之后,以求躲避风头。

至于吴三桂墓地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据吴家秘传人讲述:在清军破城之前陈圆圆已带领吴家子孙秘密离开,来到岑巩县马家寨,并在生活避世,为了不让外人发现这里,只有秘传人以口述方式流传,至今已是10代。通过专家考核,秘传人所讲大部分皆为史实,部分无法考证。但碑文中透出吴三桂死期年号等信息皆是吻合,所以吴三桂墓地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吴三桂的最终结局

吴三桂一生历经风雨,在乱世之中摇摆于不同的政治立场,犯下了叛国大罪,而在其晚年竟也为过上安逸日子,面临清廷削藩诏令,吴三桂重整军队,宣布反清计划,一场藩王与朝廷的拉锯战正式拉开了帷幕。吴三桂与朝廷的对抗持续了五年之久,兵力与物资都已殆尽,起兵之初,吴三桂正值六十花甲,尚能驰骋疆场,御马射箭,但之后的五年,日复一日的殚精竭虑,这位老人的身体很快就吃不消了。

吴三桂结局

康熙十七年,其余藩王势力接连投降,仅剩下吴三桂割据云南一隅之地,大局已定,吴三桂已无力回天,此时的吴三桂也已年近六十七岁,面对着日益雄厚清老虎,积郁成疾,当时吴三桂的心腹党羽仍为死忠之士,为消减统领心中的落寞,可以隐瞒实际情况,曲意奉承。为圆其统一大业的心愿,遂进谏登基皇位,以安抚军民之心你,鼓舞士气。一开始,吴三桂并无心考虑登基之事,但经不住其左右的反复进谏,又无奈已是暮年,在不称帝,恐怕这五年的混战割据最终化为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同年三月,吴三桂在衡阳继位,头戴珠冠,身着红袍,行至天坛,举行祭天大典,虽然准备仓促,礼制不全,仪仗简陋,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典礼最后下了场漂泼大雨,群臣扫兴,典制草草收场。

没过几个月的光景,吴三桂在抑郁中抱病而终,其孙吴世璠继续带领云南驻兵抗衡清廷三年之久,最终全军覆没,三藩之乱正式结束。

吴三桂称帝过程

吴三桂字长伯,是明朝末东北人,江苏高邮人,身材高大威猛,能勇善战,曾任职锦州总兵,勇猛无敌带领二十多个家丁以少胜多打败清军救出父亲。从此名气大震,在京城暂住,认识许多王公贵族,官运开始通达。

吴三桂、陈圆圆画像

1631年8月皇太极对明朝发难破凌河,吴三桂得以重任,带领铁骑反抗。1644年李自成大部队杀到北京,吴三桂在去京城的路上,农民起义军已经到达,崇祯皇帝无奈自杀。李自成劝其归顺于他,吴三桂犹豫不决,因李自成绑其妾陈圆圆,他一怒之下带领清兵入关将李自成打败,被清朝封为平西王,掌握重兵权。顺治十七年,朝廷为削减吴三桂势力,故想把兵权从其手中夺回,以经费不足为由,让吴三桂减兵。吴三桂表面顺从,六万人中减了一大半,但留下来的都是精锐部队。1673年康熙命吴三桂撤藩,吴三桂不服,带领部下反叛,被称为三藩之乱。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自立王朝,国号为大周。吴三桂称帝没多久,可惜,年事已高,在同一年的秋天病死。后来吴三桂的孙子孙吴世璠继位,远离北京湖南等地,留在云南。

1681年,云南被清军包围,吴世璠自杀,其他人等归顺朝廷。康熙皇帝彻底清除吴三桂的家人,包括刚出生的婴儿,被彻底杀光,不留后患。吴三桂一生波澜起伏,颇受争议,别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到吴三桂称帝背后的心路历程值得耐人寻味。

吴三桂真的投降李自成了吗

吴三桂在历史人物的评定上极为尴尬,因为你摸不清他行为作风的路数,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他曾经为救父亲吴襄冒死杀入清军敌腹阵营,但当李自成以吴襄性命相威胁时,他却为救红颜置其父生死于不顾;他曾经与满清铁骑作战,奋勇杀敌,关内外皆赞颂其勇猛,当却在明清两国生死攸关之际,不战投降,全身而退。

吴三桂投降李自成

如此摇摆不定之人,遇上了李自成,不知是不是因果报应。李自成数次招降吴三桂,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曾命令各个将领游说吴三桂,花费四万辆白银犒赏吴三桂的军队,并赏赐军队所需一年多的军饷,与此同时令其父亲吴襄撰写书信招降吴三桂。最终吴三桂同意招降,但是仍保持着高姿态,并试探其部下忠心,另其誓死效忠于自己,可见吴三桂投降于李自成仅为权宜之策,并非诚心,而崇祯皇帝被杀害后,吴三桂还命令将士全军缟素为崇祯举哀。

吴三桂反李堪比四月的天,说翻脸就翻脸,议和不久,因陈圆圆被夺一事,吴三桂成了跳脚兔子,翻脸不认人,心中的怒火促成了吴三桂莽撞行事,将清兵引入关内,借其兵力剿灭李自成势力,中国明末的历史大改。

吴三桂因红颜之祸投降满清招致千古骂名,李自成因贪图美色而丢了到嘴边的政权,此二人到底谁输的狼狈,结果一目了然。相比之下,李自成下如此大的血本才拉拢了吴三桂,最后却因意气用事,功亏一篑,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11)

病号作文

历史人物故事会

讲得好这是哪里这么热闹?原来呀,五十二班举行了一个历史人物故事会,同学们兴奋地准备好了故事,准备分享给大家。

同学们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有讲草船借箭的,有讲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有讲火烧赤壁的,还有讲烽火戏诸侯的同学们在台上大显身手,有的激情满满、神采飞扬,有的声情并茂、滔滔不绝教室里气氛热烈而紧张,雷鸣般的掌此起彼伏。

最终到了五号选手上台,我慢步走上讲台,向大家打了招呼之后就一口流利的背出了昨日准备好的词,啊,紧张的时刻终于过去了,我心里的石头落了下来。

这次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展示出了自己最棒的风采。

改后作文

难忘的历史人物故事会

关羽手提一把青龙偃月刀,大喝一声:来者何人!曹操望着一片火海,只能落荒而逃!讲得好!这是哪里这么热闹?原来,四年级五十二正在举行历史人物故事会,快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同学们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有讲草船借箭的,有讲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有讲火烧赤壁的,还有讲烽火戏诸侯的同学们在台上大显身手,有的激情满满、神采飞扬,有的声情并茂、滔滔不绝教室里气氛热烈而紧张,雷鸣般的掌此起彼伏。

有的同学非常善用道具,只见讲草船借箭的苏炜航同学,搬了一张板凳坐到讲台上,一手拿着书本假装羽纱在脸前扇来扇去,一手捋着自己并不存在的胡须,一边摇晃着脑袋一边像模像样地讲着,像极了诸葛亮的样子,令同学们忍不住拍手叫好;有的同学则更善于人物表演,只见讲烽火戏诸侯的王亦龙一会儿装周幽王,粗着嗓子问道;美人可还满意?接着又变成了褒姒,翘着兰花指,捏着嗓子说:大人真坏!他那惟妙惟肖的表演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有的眼泪都笑出来了。

但是我可笑不出来,因为马上轮到我五号选手登台了。我紧紧地攥着准备好的故事稿,默默祈祷:千万不要忘词,千万不要忘词我悄悄瞄了一眼同学们,大家似乎都在注视着我,仿佛等着看我笑话一般。空气在那一刻似乎凝固了,我的呼吸好像都不畅了。下面有请朱郑涵为我们带来她的精彩故事。老师的话仿佛一声惊雷,在我耳边炸响。我吓得腾地一下站了起来,险些带翻了板凳。带着三分尴尬、七分紧张,我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的,最终还是走向了讲台。大家好,我要讲的故事是我突然卡壳了,大脑一片空白,昨天准备好的故事似乎跑到了九霄云外,我尴尬地看了一眼台下的同学,并没有想象中的嘲笑,大家都张大了眼睛期待着我的故事,那真诚的眼神似乎给我注入了力量,我深吸一口气,一口流利地背住了昨天准备好的词儿。啊,紧张的时刻终于过去了,我心里的石头落了下来。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同学们牢记历史教训,向历史英雄人物学习!老师的话为这次难忘的历史人物故事会划下了圆满的句号,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而且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展示出了大家最棒的风采,真好!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12)

凡是度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武艺超群的吕奉先,或是智勇双全的赵子龙……然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一代枭雄,魏武大帝—曹操了。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都无一不把曹操看作一个坏人,一个粉脸的奸臣来对待。《三国演义》的中心是“尊刘、反曹、贬孙”因此曹操的一世英名在《三国演义》里不是只字不提,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很多人认定他必定奸诈无比。这句话反倒能说明曹操的军事能力。孙子曰,兵者。正因为曹操熟读兵书“会使用计谋,他才被称为奸雄呀。曹操身经百战”用兵如神,无数英雄豪杰都曾败在他手下,其后许多大将又为他所用!他淮南困袁绍,下邳擒吕布,以绝对兵力劣势却能大破青州百万黄巾,又曾行刺董卓。其它战绩也数不胜数,再看刘备,一点军事才能都没有,最后还是败于军事上,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曹操在文学方面也是卓有建树,他写出的《观苍海》、《龟虽寿》等名诗,可以说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操胸襟广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周瑜之手,以周瑜比曹操如何,周瑜爱才的方式就是。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真是眼光短浅,量窄易怒“非英雄也”而曹操豁达大度,不杀攻击自己的陈琳,反而自嘲说陈琳檄文可治头风痛等等,大家都说曹操。

[荐]有关历史人物故事900字


现在有很多种文字表达形式,文档就是常见的形式之一,向前人写过的范文学习,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提高写作能力,离不开范文的帮助,一篇优秀的范文可以提高什么能力?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有关历史人物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有关历史人物故事(篇1)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有关历史人物故事(篇2)

光阴倒转,恍惚之间我来到了那一天。莽莽乌江因着如血的残阳,如同你身上底下的铮铮铁水,哪里拔山河的气魄随激流滚滚而去。

你是一个令我心痛的悲剧,虽然不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却是独具一格的悲壮,天与山之间的好不苍凉,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你谱下诗篇,如果你肯听到那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么你会惭愧吗?

你是一代英才,但却不愿从头再来,你以为大丈夫就要无敌于天下,永立于不败之地,你以为东山再起会让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乡亲,你错了,错的很离谱,离谱到根本不配做一个统领大半江山的霸王,只能永远成为一个后人留下遐想的神话,你再也不能像雄鹰一样遨视天下了。

你不知道卧薪尝胆后的甜美,结局是你注定成为一个为后人“景仰”的懦夫,荣辱成败,不在一念之间,若当年的一切可以重来,我相信你能够力挽狂澜,其实并不是天要败你,是你败了你自己,或许这也是你最好的结局,历史终究是历史,你已成为了过去,成为了不可改变的神话。

你的爱与恨都随着江水奔腾远了,如果你的灵魂真的还会有来世,我愿化作你乘骑的骏马,随你杀敌而去,可历史谁又能改……

悲——哉,项羽!

项羽,悲——哉!

有关历史人物故事(篇3)

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英魂,而《三国》中的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一个官吏之家,自小和兄诸葛瑾投奔叔父诸葛玄,后居隆中,人称“卧龙先生”。他的一生,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来概括。诸葛亮26岁那年,刘备“三顾茅庐”恳切拜请诸葛亮帮助他兴复汉室,完成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每每看三国给我感触尤深的就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青年有着惊天动地之才,他满腹经纶,能言善辩,自比管仲;不求文达诸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为求明主,设下“三顾茅庐”以试探刘备。说他淡泊名利,他可是比谁都想做官,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华能够得到展示。也就是这位青年,他左右了天下,他造就了三国,他使那原不成气候的刘皇叔坐镇荆州,正因为有了他,天下格局随之而变;正因为有了他,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是潇潇洒洒,他把自己毕生所学发挥的是淋漓致尽,青史留名;他又善于计谋,把曹军挫杀的是死伤无数,让周公瑾口喷鲜血而亡。自从有了他,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草船借箭到巧借东风,表现了他通晓天文,神机妙算;从隆中对到舌战群儒,充分展现了他运筹帷幄,才华出众;接着攻取益州到设八卦阵围困陆逊;六出祁山到挥泪斩马谡;空城计到智斗司马,最后病亡五丈原,葬于汉中。他的一生是如此辉煌,正真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啊!

最让人感动的是蜀国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全体将士公布檄文,公开表示希望大家今后能勤于指出诸葛亮的缺点,才算是忠于国家之人。他曾听从谋士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支援在江中和曹操陷入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他征求过邓芝的策略,遵从过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南征蛮夷。或或许这些也是他心中早作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优秀的部署不要让自己的光芒所掩盖,使每个人都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国鼎立中,蜀汉的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秀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恃才”、“虚心纳谏”作风,才能获得。

诸葛亮早期造就了三国,虽晚期一统中原未果,但诸葛孔明那身披八卦衣,手摇鹅毛扇,焚香抚琴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有关历史人物故事(篇4)

刘堪和殷景仁是宋文帝时的一对好朋友,刚出道时,他们职位相当,交往甚密,私下相约说,苟富贵,无相忘!后来,殷景仁首先得到提拔,任仆射一职,成为皇上身边的人。殷景仁没有忘记当初的诺言,瞧准机会几次三番地向皇上推荐,刘堪最终得以入朝为官,可是殷景仁做梦也想不

刘堪和殷景仁是宋文帝时的一对好朋友,刚出道时,他们职位相当,交往甚密,私下相约说,苟富贵,无相忘!后来,殷景仁首先得到提拔,任仆射一职,成为皇上身边的人。殷景仁没有忘记当初的诺言,瞧准机会几次三番地向皇上推荐,刘堪最终得以入朝为官,可是殷景仁做梦也想不到,这竟成了昔日好友梦魇的开始。

来到首都做官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刘堪脸上的笑容还没挂上两天,就开始不痛快起来。他发现虽然是同朝为官,他和殷景仁所受到的宠信却是大大的不同。殷景仁负责的是朝中内部事务,有着许许多多的机会可以接近或活动在皇帝的身边,而他却很少有接近皇上的机会。刘堪心理的天平逐渐倾斜起来,他想最初殷景仁的职位并不比自己高,凭什么他现在竟位居于自己之上?戴上了愤愤不平的眼镜,刘堪越发感到是殷景仁在离间自己和皇上的关系,如此下去,不是死路一条吗?

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刘堪决定采取行动,他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朝中的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司徒刘义康手中,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牢牢地攀上这棵大树。巧的是刘堪曾经在刘义康的手下当过上佐,他便以学生自居,用心去结交和巴结刘义康,打算用刘义康的影响来改变皇帝对殷景仁的态度,最终除掉殷景仁,以达到独揽朝政的目的。

宋文帝把刘堪调入朝中,还是有所倚重,可不久发现刘堪话里话外对殷景仁颇多微词,似乎对自己的职位甚为不满。为了消除刘堪的疑虑心理,宋文帝对他俩来了个同时提拔,加授给殷景仁中书令、中护军,刘堪则任太子詹事,从级别上是不相上下,可没想到,刘堪不仅没领情,反而更加恼怒殷景仁。因为官阶虽然相同,但殷景仁的实际权力要比刘堪大,而且文帝为了照顾殷景仁的身体,特批他可以在家中办公。

心怀不平的刘堪加紧怂恿刘义康在皇上面前说殷景仁的坏话。不料宋文帝是个明白人,诋毁殷景仁的话听得多了,他还隔三岔五地把这些话转述给殷景仁听。殷景仁对来自朋友的中伤深感难过,他感叹说:我把他引荐入朝,然而他进朝反过头来就咬人,真是人心难测!备感人情冷暖的殷景仁心灰意冷,马上向皇上称病请辞。只是皇上就是不批准,因为文帝知道,殷景仁是思想上不痛快,所以只是令他在家安心养病。

刘堪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建议刘义康趁殷景仁外出的时候,派人假扮强盗杀掉他,即便是皇帝知道了真相,也可以想办法解释,总不至于因为殷景仁的缘故伤害了皇帝与刘义康的手足之情。这计谋策划了很多次,还没有来得及实施,文帝手下的密探就闻到了气息,文帝干脆下诏把殷景仁的私宅迁到了西掖门外,与皇宫禁院靠在了一块,再贸然行动,那不等于在太岁头上动土吗?那结果只能是皇上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得已暗杀计划无疾而终。

达不到目的的刘堪决定铤而走险,暗地里结党拉派,谋划着要拥立刘义康为帝,只有让刘义康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才能彻底打掉殷景仁头上的保护伞,然后置殷景仁于死地。被不平之气迷住了心窍的刘堪就像拿着根隐身草,只看得见愿望,却看不到危险。身为臣子而起谋逆之心,是可忍孰不可忍,文帝一怒之下,杀机顿起,刘堪和他的三个儿子及其党羽们全部被诛杀,受命承办这个案子的,正是殷景仁。

奔赴刑场的刘堪望着高坐在监斩台上的殷景仁感叹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以淮阴侯韩信自比,只是到死他也不明白,他并不是死在殷景仁之手,而是死在了自己的心态上。

有关历史人物故事(篇5)

于谦,明朝洪武三十一年生人,官至太子太保,同时身兼我的偶像。

于谦的仕途是一帆风顺,四十余岁就已经是三品的兵部侍郎了,如果他安心过日子,可能能混个尚书退休。可是天不如人愿,很快,异族骑兵重振雄风,蒙古铁骑冲进了关内,围困了都城北京。这时,大部分官员主张学着宋朝,退到了南都南京,守住半壁江山,于谦却坚持要守住北京,受到了皇帝的赞赏,被任命为北京最高军事统帅。在于谦的率领下,蒙古铁骑又被击退,被迫回到漠北荒原。

后来,于谦被小人陷害,在刑场被处死。在牢里,他的附属们都惊慌失措,有的出钱买通权臣,有的那声喊叫,请求面见皇上,有的跌坐在地上,失魂一般一动不动……可他却是稳如泰山,不但不向小人屈服,还写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最后,英勇就义。

于谦不但文武兼备,不屈不挠,而且还是个大清官。他死后有官员去他家抄家,却只见满屋破布,于谦的妻子儿女,仆人随从全是布衣平民的样子,身上破烂不堪。官员们不信于谦这样的大人竟一贫如洗,便探头探脑地四处张望,最后真让他们找到了屋后有一个封得严实的木屋。官员们大喜过望,打开门后,里面竟是皇帝赏给于谦的华丽服装,尚方宝剑和一些皇族送的古玩器物。官员们不禁惭愧不已,各自离开。

我心目中的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智勇双全,有胆有识,不畏权暴,清廉公正。你喜欢他吗?

有关历史人物故事(篇6)

病号作文

历史人物故事会

讲得好这是哪里这么热闹?原来呀,五十二班举行了一个历史人物故事会,同学们兴奋地准备好了故事,准备分享给大家。

同学们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有讲草船借箭的,有讲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有讲火烧赤壁的,还有讲烽火戏诸侯的同学们在台上大显身手,有的激情满满、神采飞扬,有的声情并茂、滔滔不绝教室里气氛热烈而紧张,雷鸣般的掌此起彼伏。

最终到了五号选手上台,我慢步走上讲台,向大家打了招呼之后就一口流利的背出了昨日准备好的词,啊,紧张的时刻终于过去了,我心里的石头落了下来。

这次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展示出了自己最棒的风采。

改后作文

难忘的历史人物故事会

关羽手提一把青龙偃月刀,大喝一声:来者何人!曹操望着一片火海,只能落荒而逃!讲得好!这是哪里这么热闹?原来,四年级五十二正在举行历史人物故事会,快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同学们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有讲草船借箭的,有讲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有讲火烧赤壁的,还有讲烽火戏诸侯的同学们在台上大显身手,有的激情满满、神采飞扬,有的声情并茂、滔滔不绝教室里气氛热烈而紧张,雷鸣般的掌此起彼伏。

有的同学非常善用道具,只见讲草船借箭的苏炜航同学,搬了一张板凳坐到讲台上,一手拿着书本假装羽纱在脸前扇来扇去,一手捋着自己并不存在的胡须,一边摇晃着脑袋一边像模像样地讲着,像极了诸葛亮的样子,令同学们忍不住拍手叫好;有的同学则更善于人物表演,只见讲烽火戏诸侯的王亦龙一会儿装周幽王,粗着嗓子问道;美人可还满意?接着又变成了褒姒,翘着兰花指,捏着嗓子说:大人真坏!他那惟妙惟肖的表演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有的眼泪都笑出来了。

但是我可笑不出来,因为马上轮到我五号选手登台了。我紧紧地攥着准备好的故事稿,默默祈祷:千万不要忘词,千万不要忘词我悄悄瞄了一眼同学们,大家似乎都在注视着我,仿佛等着看我笑话一般。空气在那一刻似乎凝固了,我的呼吸好像都不畅了。下面有请朱郑涵为我们带来她的精彩故事。老师的话仿佛一声惊雷,在我耳边炸响。我吓得腾地一下站了起来,险些带翻了板凳。带着三分尴尬、七分紧张,我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的,最终还是走向了讲台。大家好,我要讲的故事是我突然卡壳了,大脑一片空白,昨天准备好的故事似乎跑到了九霄云外,我尴尬地看了一眼台下的同学,并没有想象中的嘲笑,大家都张大了眼睛期待着我的故事,那真诚的眼神似乎给我注入了力量,我深吸一口气,一口流利地背住了昨天准备好的词儿。啊,紧张的时刻终于过去了,我心里的石头落了下来。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同学们牢记历史教训,向历史英雄人物学习!老师的话为这次难忘的历史人物故事会划下了圆满的句号,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而且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展示出了大家最棒的风采,真好!

有关历史人物故事(篇7)

满腔热忱望成圣,欲与青史共留名。惜其之才漫五车,可叹苍天妒人才。一个本可以成为圣贤的才子王阳明,却因为加入了学派,不被世人承认。

王阳明,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后。改名王守仁,原本应是与孔子、孟子齐名的圣人,却因为加入了儒家学派,被世俗拒绝承认。从小,他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当圣贤。有一次,他问他的老师,人为什么要读书,他的老师回答,读书是为了去做官赚钱。王阳明当场就否决,说读书是为了当圣贤。他的老师听了,吃了一惊,认为他胸怀大志,日后必成大器,并对他说读书可以做任何事,即可做官发财,谋取生计,也可以悟千秋之道,成就圣贤之位,所以事无绝对。而老师的这番话,也影响了王阳明的'这一生。为了成为圣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守仁,并以此明志,立志成圣。为了悟道成为圣贤,他在新婚那夜跑到了荒郊之外去观竹悟道并且在那里坐了一天一夜,终于成功悟道,一朝悟道。后来,他又加入了儒家学派,并将儒家发扬光大,让其到达了最顶峰的地步。但却因为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和他加入了其学派的缘故,他的成就没有人去承认,最终与圣贤之位擦肩而过。

王阳明是个令人可歌可叹的人物,本可成圣却生不逢时,其成就不被承认,天妒英才啊!

最新历史人物故事1000字


幼儿故事中的一些优良美德,是值得小孩子模仿学习的,父母与教师需要反复筛选,剔除一些不好的书籍,更好的引导孩子,因为等到孩子长大了,再想努力还不一定有效果了!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历史人物故事1000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最新历史人物故事 篇1

凡就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最新历史人物故事 篇2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孔明云遮暗月,星星依旧,仰望夜空,穿越千年的历史苍桑,遂想起那一段驰骋在人间大地的凛然正气,看到先生那手持羽毛扇时的焦思忧虑。而立未至才锋露,抚琴弄瑟闲唱吟东汉末年,军阀争锋,实力消退,唯剩曹操与孙策之两大势力。后曹操攻打刘备,刘备因徐庶相助才得以取胜,但徐庶终被曹操诱骗。

临走前曾推举先生:“诸葛先生,乃潜於地下之卧龙,如能请到,就可平定天下!”彼时,先生虽隐于山林,然其心中已有恢复汉室之志。其后刘备三顾茅庐,终感动先生,使之放弃了“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宁静生活,提三分天下之计,侃鼎立天下之势,手握羽扇,高谈阔论:“人和者,得天下也。”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蜀国日后的辉煌。赤壁决策震孙曹,华容道上放曹操话说曹操率兵百余万,蜀吴两国仅万余人,孔明火烧曹营,向天借东风,终有历有名的“赤壁之战”。

此外,先生调兵遣将,知人善用。此战役中,亦派关羽扼守其道,可关羽念旧恩,放行曹操。想必这也是预料之中,若曹亡,孙权势必崛起,此之劲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蜀必难与之抗衡。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蜀可趁此机会在夹缝中求生存,固粮仓,保留实力,方可破敌。而云长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实属一举两得!由此可见,放走曹操并非偶然,实是情势所迫。世事洞明,先生令后生感叹不已!

鞠躬尽瘁传千古,功绩显赫铸汗青杜甫有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先生之忠贞感天动地。刘备为报弟之冤仇,断然出兵,先生虽一再跪求,请其以国家为重,也于事无补。刘备战败,退至白帝城,临终时,曾谓先生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看当时,蜀之威望唯先生一人,完全可以遵照先帝遗诏取而代之,但为报先帝知遇之恩,完先帝之遗愿,以自己的残生出师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留两篇凄凄出师表,字如血泪,顶天立地。

试问,如此赤诚之士有几人?先生“山河分划布八阵,羽扇摇曳点万兵”的神机妙算;“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大义正气;“白发渔樵江诸上,一壶浊酒谈笑中”的悠闲自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泊之志;“鞠躬尽瘁雕枯朽,志决身歼军务劳”的忠贞之誓都吹散在历史的神话之中,幻化、定格,感染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我低下头望水中暗月,寂静的月色下却只剩我一人,我不禁发笑。

论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作文三

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英魂,而《三国》中的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一个官吏之家,自小和兄诸葛瑾投奔叔父诸葛玄,后居隆中,人称“卧龙先生”。他的一生,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来概括。诸葛亮26岁那年,刘备“三顾茅庐”恳切拜请诸葛亮帮助他兴复汉室,完成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每每看三国给我感触尤深的就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青年有着惊天动地之才,他满腹经纶,能言善辩,自比管仲;不求文达诸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为求明主,设下“三顾茅庐”以试探刘备。说他淡泊名利,他可是比谁都想做官,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华能够得到展示。也就是这位青年,他左右了天下,他造就了三国,他使那原不成气候的刘皇叔坐镇荆州,正因为有了他,天下格局随之而变;正因为有了他,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是潇潇洒洒,他把自己毕生所学发挥的是淋漓致尽,青史留名;他又善于计谋,把曹军挫杀的是死伤无数,让周公瑾口喷鲜血而亡。自从有了他,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草船借箭到巧借东风,表现了他通晓天文,神机妙算;从隆中对到舌战群儒,充分展现了他运筹帷幄,才华出众;接着攻取益州到设八卦阵围困陆逊;六出祁山到挥泪斩马谡;空城计到智斗司马,最后病亡五丈原,葬于汉中。他的一生是如此辉煌,正真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啊!

最让人感动的是蜀国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全体将士公布檄文,公开表示希望大家今后能勤于指出诸葛亮的缺点,才算是忠于国家之人。他曾听从谋士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支援在江中和曹操陷入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他征求过邓芝的策略,遵从过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南征蛮夷。或或许这些也是他心中早作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优秀的部署不要让自己的光芒所掩盖,使每个人都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国鼎立中,蜀汉的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秀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恃才”、“虚心纳谏”作风,才能获得。

诸葛亮早期造就了三国,虽晚期一统中原未果,但诸葛孔明那身披八卦衣,手摇鹅毛扇,焚香抚琴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最新历史人物故事 篇3

赵广就是合肥人,本来就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就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就是赵广的手笔。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最新历史人物故事 篇4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名士叫祁黄羊。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在晋国有着很大的影响。有一次,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朝中谁适合去担任这个职务?”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大王可以派解狐去,他足可以胜任县令之职。”

晋平公惊奇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大王是问我谁可以胜任县令职务,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

于是,晋平公就委任解狐做南阳县令。

果然,解狐励精图治,一扫弊政,一年之内就将南阳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对他也是赞不绝口。晋平公大喜,认为祁黄羊是一个善于挖掘人才的人,于是,凡在举贤纳士上面有什么问题便经常询问祁黄羊。

后来,又有一次,晋平公问祁黄羊:“现在朝廷缺少一个正直的法官,你看,谁可以去担任?”

祁黄羊回答:“祁午可以胜任。”

晋平公又奇怪地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不怕别人说闲话?”

祁黄羊答道:“大王问我谁可以胜任法官,并没有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

祁午当了法官,执法如山,除害兴利,举国一片赞扬。

孔子听说,高兴地赞道:“好,祁黄羊推荐人才,外举不避私人仇隙;内举不避亲子之嫌,真是大公无私啊!”

【感悟】

祁黄羊做事如此高调,除却心胸宽广外还有他的大公无私,当然更重要的是一颗亮堂堂的心。在使用人才、推荐人才上,能够做到外举不避私人仇隙,可谓心胸宽广;而能够做到内举不避亲子之嫌,才是真正的大公无私。

最新历史人物故事 篇5

历史人物吴三桂有几个儿子:历史秘闻故事

历史人物吴三桂有几个儿子

历史上对吴三桂的子嗣并无详细记载,有明确资料的只有吴应熊与吴应麒,其余幼子皆未成年,便丧命于政治斗争中,不是为李自成所杀害便是后来三藩之乱平定中丧命。

吴启华墓址

长子吴应熊我们大都熟知,但关于次子吴应麒的资料记载有所出入,原因是吴应麒在吴三桂去世后,隐姓埋名,史料上未有明确的记载。

吴三桂次子吴应麒在隐世前,跟随其父出入战场,转战贵州、广西、湖南一带,立下不少战功,也属明末时期知名人物。但在其侄子吴世璠继承爵位镇守云南之后,《东华录》等史籍上就再也搜寻不到关于吴应麒的相关踪迹,而且清廷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将吴氏家族一脉诛杀,吴应麒如此重要人物竟成为了漏网之鱼,不难推测其隐姓埋名,隐于江湖了。

世人不禁推测,吴应麒是否化名为吴启华,吴启华此人避世来到龙鳌里隐居的时间恰巧与吴应麒失踪的时间吻合,而且吴启华的儿子取名为吴仕杰、吴仕龙,这与吴三桂的孙辈名字“世”字辈同应,中国古代对于香火继承极为看重,即使隐姓埋名也会取音同形似的字来代替,这样看来猜测吴启华就是吴应麒的推测也算在情理之中了。

吴氏一族在三藩之乱后落败,为免遭灭门惨祸,遂独留吴应麒一脉继承香火,吴应麒遂改名吴启华,隐世于龙鳌里,在其墓碑上至今可以考察到相关证据,其碑联上刻有“隐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与此下衍百年箕袭”,这也算是验证吴启华即位吴三桂后代的有力物证了。

明朝人物吴三桂的历史

吴三桂,乃明朝大将,武行出身,其父吴襄在大凌河之战大败获罪前任辽东总兵,吴三桂得势以前跟随明朝名将袁崇焕镇守辽东一带,带领明朝精锐部队关宁铁骑叱咤关内外。

明朝吴三桂

原本吴三桂势头正猛,足以成为明朝末期的又一救国大将,但后来袁崇焕受皇太极设计陷害,另崇祯帝错将明朝顶梁柱袁崇焕打入监牢,此事件令多数明朝将领寒心,其中包括吴三桂,另其对明朝的忠义之心大大减弱,间接导致明末时期出现历史的大转折,另满清族趁虚而入,窃夺明朝政权。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进军北京,长驱直入,连破大同、真定,崇祯皇帝恐京师难保,随即加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其退兵宁远,班师回京,并启用其父吴襄提督京营。平西王称号地位仅次于皇帝,可见崇祯对吴三桂极为重视,也可以说吴三桂手上的兵力是落败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崇祯帝将生家性命全当赌注压在吴三桂身上。

吴三桂奉旨增援京师,当其经过山海关,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已兵临城下,进攻北京城了,崇祯帝也已自缢于景山,北京城沦陷,大明朝倾覆。

明朝政权覆灭后,吴三桂并未马上为崇祯帝复仇,反而引狼入室,引清兵入关,加入到这场与李自成的混战中,历史也从此开始掀开新的篇章,明王朝成为了难以倒退的旧黄历,而吴三桂也因此背负上了明朝罪臣的恶名。

吴三桂墓地介绍

吴三桂不论是在历史当中还是在小说当中都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家都记得那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血气将领,也知道那个三王之乱里的举兵叛清的悍将枭雄。但是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如何?死后葬在那里?需要我们用历史还原当年的情景。

吴三桂墓

吴三桂墓地一直以来都笼罩一种神秘的面纱,吴三桂反叛以后,在衡州称帝,做了五月有余同年八月十八便病死了。吴军为了防止军心涣散,一直到十月才公布吴三桂的死讯,遗体秘密运往贵阳。其孙吴世璠在贵阳即位后匆匆携遗体回到昆明。此时由于清军全面反攻,吴世璠不得不秘密安葬吴三桂遗体。清军破入昆明城,却未发现吴三桂的墓地,得到的一盒骨灰也难辨真伪,不知真假。

20xx年6月贵州黔东南马家寨发现陈圆圆墓地,在此对吴家秘传人进行访问得知,陈圆圆墓地旁不远处就是吴三桂的墓地。根据李治亭、王政尧、徐凯等五位专家对墓碑文的考察,碑文内容影射墓主人就是吴三桂无疑,且此碑利于康熙去世半年之后,以求躲避风头。

至于吴三桂墓地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据吴家秘传人讲述:在清军破城之前陈圆圆已带领吴家子孙秘密离开,来到岑巩县马家寨,并在生活避世,为了不让外人发现这里,只有秘传人以口述方式流传,至今已是10代。通过专家考核,秘传人所讲大部分皆为史实,部分无法考证。但碑文中透出吴三桂死期年号等信息皆是吻合,所以吴三桂墓地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吴三桂的最终结局

吴三桂一生历经风雨,在乱世之中摇摆于不同的政治立场,犯下了叛国大罪,而在其晚年竟也为过上安逸日子,面临清廷削藩诏令,吴三桂重整军队,宣布反清计划,一场藩王与朝廷的拉锯战正式拉开了帷幕。吴三桂与朝廷的对抗持续了五年之久,兵力与物资都已殆尽,起兵之初,吴三桂正值六十花甲,尚能驰骋疆场,御马射箭,但之后的五年,日复一日的殚精竭虑,这位老人的身体很快就吃不消了。

吴三桂结局

康熙十七年,其余藩王势力接连投降,仅剩下吴三桂割据云南一隅之地,大局已定,吴三桂已无力回天,此时的吴三桂也已年近六十七岁,面对着日益雄厚清老虎,积郁成疾,当时吴三桂的心腹党羽仍为死忠之士,为消减统领心中的落寞,可以隐瞒实际情况,曲意奉承。为圆其统一大业的心愿,遂进谏登基皇位,以安抚军民之心你,鼓舞士气。一开始,吴三桂并无心考虑登基之事,但经不住其左右的反复进谏,又无奈已是暮年,在不称帝,恐怕这五年的混战割据最终化为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同年三月,吴三桂在衡阳继位,头戴珠冠,身着红袍,行至天坛,举行祭天大典,虽然准备仓促,礼制不全,仪仗简陋,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典礼最后下了场漂泼大雨,群臣扫兴,典制草草收场。

没过几个月的光景,吴三桂在抑郁中抱病而终,其孙吴世璠继续带领云南驻兵抗衡清廷三年之久,最终全军覆没,三藩之乱正式结束。

吴三桂称帝过程

吴三桂字长伯,是明朝末东北人,江苏高邮人,身材高大威猛,能勇善战,曾任职锦州总兵,勇猛无敌带领二十多个家丁以少胜多打败清军救出父亲。从此名气大震,在京城暂住,认识许多王公贵族,官运开始通达。

吴三桂、陈圆圆画像

1631年8月皇太极对明朝发难破凌河,吴三桂得以重任,带领铁骑反抗。1644年李自成大部队杀到北京,吴三桂在去京城的路上,农民起义军已经到达,崇祯皇帝无奈自杀。李自成劝其归顺于他,吴三桂犹豫不决,因李自成绑其妾陈圆圆,他一怒之下带领清兵入关将李自成打败,被清朝封为平西王,掌握重兵权。顺治十七年,朝廷为削减吴三桂势力,故想把兵权从其手中夺回,以经费不足为由,让吴三桂减兵。吴三桂表面顺从,六万人中减了一大半,但留下来的都是精锐部队。1673年康熙命吴三桂撤藩,吴三桂不服,带领部下反叛,被称为三藩之乱。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自立王朝,国号为大周。吴三桂称帝没多久,可惜,年事已高,在同一年的秋天病死。后来吴三桂的孙子孙吴世璠继位,远离北京湖南等地,留在云南。

1681年,云南被清军包围,吴世璠自杀,其他人等归顺朝廷。康熙皇帝彻底清除吴三桂的家人,包括刚出生的婴儿,被彻底杀光,不留后患。吴三桂一生波澜起伏,颇受争议,别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到吴三桂称帝背后的心路历程值得耐人寻味。

吴三桂真的投降李自成了吗

吴三桂在历史人物的评定上极为尴尬,因为你摸不清他行为作风的路数,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他曾经为救父亲吴襄冒死杀入清军敌腹阵营,但当李自成以吴襄性命相威胁时,他却为救红颜置其父生死于不顾;他曾经与满清铁骑作战,奋勇杀敌,关内外皆赞颂其勇猛,当却在明清两国生死攸关之际,不战投降,全身而退。

吴三桂投降李自成

如此摇摆不定之人,遇上了李自成,不知是不是因果报应。李自成数次招降吴三桂,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曾命令各个将领游说吴三桂,花费四万辆白银犒赏吴三桂的军队,并赏赐军队所需一年多的军饷,与此同时令其父亲吴襄撰写书信招降吴三桂。最终吴三桂同意招降,但是仍保持着高姿态,并试探其部下忠心,另其誓死效忠于自己,可见吴三桂投降于李自成仅为权宜之策,并非诚心,而崇祯皇帝被杀害后,吴三桂还命令将士全军缟素为崇祯举哀。

吴三桂反李堪比四月的天,说翻脸就翻脸,议和不久,因陈圆圆被夺一事,吴三桂成了跳脚兔子,翻脸不认人,心中的怒火促成了吴三桂莽撞行事,将清兵引入关内,借其兵力剿灭李自成势力,中国明末的历史大改。

吴三桂因红颜之祸投降满清招致千古骂名,李自成因贪图美色而丢了到嘴边的政权,此二人到底谁输的狼狈,结果一目了然。相比之下,李自成下如此大的血本才拉拢了吴三桂,最后却因意气用事,功亏一篑,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最新历史人物故事 篇6

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就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就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原文: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最新历史人物故事 篇7

师经弹琴,魏文侯随着乐曲跳起了舞,并且高声说道:“我的话别人不能违背。”

师经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没有打中,却把帽子上甲穗子撞断了,文侯大惊,气愤地问道:“寡人有何过失,你打寡人?”

师经没有回答问题,在一旁默默不语。

文侯接着问手下的人说:

“身为臣下却打他的国君,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呢?”堂下的台阶上等候。

“应该处以死刑。”左右答道。

师经说:“我想在死之前说一句话,可以吗?”

文侯说:“可以。”

师经说:“以前尧舜做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没有人反对;桀纣做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遭到别人的反对。我打的是桀纣,不是打我的国君。”

文侯说:“放了他吧!是我的过错,把琴挂在城门上,用它作我的符信;不要修补帽子上的穗子,用它来时常告诫我自己。”

【感悟】

必须善于倾听逆耳之言,不要怕别人反对你,因为这才是对你的另一种关心与爱护,深刻的道理往往就存在于这些逆耳之言中。

喜欢《十大著名的历史人物故事》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故事,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历史人物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