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历史小故事8篇

01-11

文档的编辑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随意地去翻一翻网上的范文模板,写作可以尝试一下范文的撰写方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范文有一定的深度呢?以下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特地整理的“关于中国历史小故事”,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关于中国历史小故事(篇1)

历史故事: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国太监

太监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畸形产物,这是一种极不人道的做法,也体现出封建王朝的极端残忍。一些贫苦出身的百姓为了生存,不惜割掉生殖器,进入皇宫中服侍皇上以及皇亲。身为太监,不仅要饱尝生理及心理的双重摧残。而且还要承担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他们是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可怜人群。但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多位位高权重的太监,像赵高、李辅国、魏忠贤、李莲英等人,都受到了皇上的宠爱而权贵无比,但是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曾有过洋人宦官、外国籍的太监吗

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元代时期,中国就曾有过一位外国籍的太监,而且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国籍的太监,名叫朴不花,他是高丽人,生于元朝文宗时期。朴不花在中国的皇宫内与奇洛皇后关系十分亲密,所以官职一升再升,连朝中大臣们都要巴结他,看他的眼色行事,真可谓是权倾朝野了,也光耀了太监的门庭。

在朴不花7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净了身,于是便被送到元朝的皇城内做了一名专门斟茶倒水、扫地擦桌子的小杂务。与他同时进宫的还有一位名叫奇洛的小姑娘,她是朴不花儿时的玩伴,奇洛在皇宫里只是做一些针线活之类的工作。闲着没事的时候,两个孩子常在一块聊聊天,诉说一下思乡之苦。在宫中苦熬的日子里,两人彼此相互关怀、相互照应,生活得还算愉快。一转眼二人都已长大,奇洛出落得越发娇嫩可爱。元文宗的儿子妥欢帖木尔在游玩时发现了美丽的奇洛,并把她收进了自己的府邸。奇洛不仅人长得美,而且非常乖巧温柔,深得妥欢帖木尔的宠爱。不久,妥欢帖木尔登基,是为元顺帝,元顺帝封奇洛为二皇后。

奇洛虽然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荣华富贵自然是享用不尽,但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同乡好友朴不花,她把朴不花调到自己的兴圣宫,并迁升他为荣禄大夫,加资正院使。资政院是元朝专门管理全国财政的部门,是个可以捞银子的肥差事。既然奇洛二皇后为朴不花提供了如此好的机会,朴不花当然不会错过,自然捞得了很多好处。朴不花逐渐地积攒起了万贯家财,并且分给了奇洛二皇后很多。朴不花的贪污行为一向都十分小心、巧妙,所以朝廷并未有所察觉,再加上朴不花非常懂得为人处世之道,经常把一些贪占的财物送给朝中的权贵及皇亲国戚们,使得宫内宫外的人都说朴不花人好心好,赞扬声不绝于耳,比比皆是。

但是渐渐地,财富已经不能满足朴不花的欲望了,他开始觊觎朝中的权势了,要开始向政界发起进攻。巧的是元顺帝也十分宠信朴不花,经常会派他去外面做一些私访或是赈灾之类的工作,这也为他进军政界打开了便捷之门。奇洛二皇后生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子后,朴不花又把全部的心思都扑在了太子身上,太子的吃喝玩乐全由朴不花一人亲自打理。正当元顺帝厌倦了政务、只喜好声色时,皇上不但把国之大权交给了太子,而且还任用了朴不花推荐的搠思监为宰相。这时候的朴不花早已经是权倾朝野的人物了,不管是官吏的升免,还是国策的制定,全都由朴不花一人来决策了,朴不花把朝中那些与自己不和的官员一一贬职查办,不断地排除异己。

由于元顺帝放任朴不花、搠思监等人在朝中的胡作非为,朝野内外开始动荡不安,国内的军阀势力也开始趁机起兵造反。军阀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参与了宫廷内的权力争斗,-时之间,天下大乱。此时的太子也早有登基称帝之愿,见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便想趁机逼迫自己的父皇退位。此时的朴不花、搠思监、奇洛二皇后也完全赞同太子的做法,几人便开始了策划颠覆造反的活动。就在他们依计划在排除朝中反对派的官员时,元顺帝发现了他们的阴谋,而且对几人在朝中无法无天行径的弹劾之声也是不绝于耳,所以元顺帝下旨把朴不花、搠思监打入了大牢。平日与他们有仇的孛罗帖木儿趁太子出京之际,斩杀了这两个乱国的臣子。此时军阀混战的局面还没有彻底解决,南方的朱元璋早已经开始向元大都进攻,直接威胁着大元帝国的生存。元顺帝见国家即将倾覆,不由得潸然泪下,万分懊悔地对太子道:你们母子误了我的天下,我大元的江山毁在了你们母子的手中!元顺帝虽然嘴上是这么说的,但他心里也明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对朴不花等人的放任造成的。朴不花死后不久,元朝就灭亡了。

文章摘自:葛忠雨著《中国历代疑案解密》

关于中国历史小故事(篇2)

在这个暑假里我第一次读历史故事。

我最喜欢大禹治水,故事讲述了在很久以前,黄河发生了很大的火灾,房屋淹没了,老百姓十分困难,这时候大禹的父亲带领大家治水,他花了几年功夫,也没有把洪水制服,反而闹得更凶了。后来大禹代替他的父亲治水,大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决定用疏通河道办法,把洪水引向大海,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终于做到了,大禹为了治水,四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呢。大禹的这种为人民奉献的精神,值的我们每个人学习。

我以后一定多读历史书,长大做个伟大的历史学家。

关于中国历史小故事(篇3)

历史故事:中国历史上千奇百怪的十大状元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现摘录其中十位,以飨读者。

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颢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脸皮最厚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说: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相扑扑出的状元王嗣宗

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身份最高的状元赵楷

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的确非凡,竟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在殿试中发挥更是出色,夺得了头名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据传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参加科举,并获得第三名(探花),但毕竟不是状元。所以赵楷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

最悲惨的状元陈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最受人推崇的状元康海

明孝宗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决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叹服。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一睹其风采。能与康海家沾上点边的,都引以为自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过官,南京人便声称: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令人推崇,可惜的是,我们无法看到那篇变今绝古的奇文了。

富有传奇色彩的状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在他中状元之前,浙江民间便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浙江的状元在大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殿试时,他的试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叫钟骏声,惊人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能吃的状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与他同榜的探花做诗一首调戏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自此,饽饽状元李蟠传遍士林。

最侥幸的状元毕沅

毕沅中状元前是军机处的一个小官,在那年的4月25日夜,他与同僚储重光、童凤三人在军机处值班。此三人都顺利通过了会试,准备参加于4月26日举行的殿试。储、童二人想回寓所准备明天的殿试,便对老实的毕沅说:我俩书法好,有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做非分之想了,替我俩代劳吧。清朝殿试的确有偏重书法的现象,而毕沅的书法又的确不行,就答应了。当夜,陕甘总督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转到军机处,毕沅详加研读。没想到第二天殿试考时务策,题目正是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毕沅胸有成竹,挥笔立就。开榜结果,毕沅高中状元。储重光中了榜眼,童凤则列二甲第六。当储、童二人得知那晚的事后,无不嗟叹。

关于中国历史小故事(篇4)

中国历史上是最勤俭节约的皇帝:帝王故事

内务府的人其实是想找个借口来造个厨房,这样的即可以此中饱私囊,最后伎俩没有得逞,弄得道光帝连碗片儿汤都吃不到。后来同治皇帝大婚的时候,要买一个皮箱,在市场上顶多不过十几两银子,但最后报销的时候竟然达到上千两。

道光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勤俭节约的皇帝了,据史料上说,道光做皇帝三十年,宫内的开支,每年不超过二十万两(慈禧太后每天的开支就将近一千两),弄得内务府堂司各官穷得要死,手下的人更是一点油水都没有,大家都怨声载道。

不过,道光的节约效果也未必显著。

《清稗类钞》里说,宣宗曾经有件黑狐端罩,衬缎稍为大了点,道光便令太监拿出,四周添皮,内务府报告说这样改一下的话需要上千两银子,道光听后大惊,忙不迭的说不用改了。道光有条套裤,膝盖的地方不小心弄破了,后来就让内务府的人在上面缀了一圆绸,即所谓的“打掌”。大臣们见了,纷纷效仿,也在膝间缀一圆绸,竟然风行一时(现在还有休闲西装在肘部处钉一圆布,大概出于防磨的考虑,抑或美观?其源头可能来至于此)。

道光有一次召见军机大臣,正好大臣曹文正离御座近,道光见其缀痕,便问:“你这套裤也打掌了啊?”曹文正说:“改做太花钱,所以还不如补缀一下。”道光问:“你打掌要化多少钱啊?”曹文正说:“要银三钱。”道光大吃一惊:“外面东西是便宜啊,我这里内务府说要银五两。”

这时,道光对内务府的人起了疑心,便又问曹文正:“你家吃的鸡蛋,要多少钱啊?”曹文正是个聪明人,他怕得罪内务府的人,便诡称:“臣小的时候患气病,从来不吃鸡蛋,所以我也不知道鸡蛋的价钱。”

幸好曹文正没说。在乾隆朝的时候,有一次早朝,乾隆问大臣汪文瑞:“卿这么早来,可在家里吃过点心?”汪文瑞答:“臣家里穷,每天早上不过吃四个鸡蛋而已。”乾隆愕然,说:“鸡蛋一枚,需要十两银子,我都不敢吃那么多,你一天吃四个,还敢说自己穷?”汪文瑞知道内务府的人搞鬼,但也不敢明说,只好敷衍说:“外面卖的鸡蛋,都是些残次品,没法和上供给宫中的相提并论,所以我买的都是些便宜的,不过几文钱罢了。”

《清室外纪》里说,道光到了老年,越是小气。宫中膳品,本沿袭旧例,有时候道光想吃某样东西了,但听说这东西太贵,往往又忍住,不让宫里的人去买。后来慈禧太后也小气,但她的小气是抠门,喜欢存钱,而道光的小气是根本就不消费。

道光的禁欲不消费,弄得内务府的人大为头疼,怨言多多,不过,他们还是有办法来对付道光的。有一次,道光想吃片儿汤,让内务府的人按他说的制法去做。内务府报告说,若是按皇上的做法,就必须另盖一间厨房,并请专人来负责,这样的话,请上面拨经费六万两来办理此事,另外,还需要一万五千两的维护费。道光听后眉头一皱,说:“朕知道前门外就有一饭馆,能做此汤,每碗不过买四十文。算了,以后每天就让太监去买吧。”

过了几天,内务府的人报告说,前门外的饭馆已经关了,原因不明(估计里面大有文章)。道光叹道:“朕向来不为口腹之欲,而滥费国帑,没想到朕贵为天子,而想吃一碗片儿汤都办不到,真是可叹啊。”

内务府的人其实是想找个借口来造个厨房,这样的即可以此中饱私囊,最后伎俩没有得逞,弄得道光帝连碗片儿汤都吃不到。后来同治皇帝大婚的时候,要买一个皮箱,在市场上顶多不过十几两银子,但最后报销的时候竟然达到上千两。

《南亭笔记》卷一也曾说,咸丰亲政的时候,和他父亲一样躬行节俭。有一次上书房的门枢坏了,内务府请求换个门算了,咸丰没批准,说修理一下可以继续用。后来门修理好了,报上来说费银五千两。咸丰大怒,要讯问有关人员是怎么一回事。内务府的人见咸丰认真,慌忙说数字报错了,是五十两,这事才算了结。

另有一次,咸丰有一条新的杭纱套裤,因不小心烧了个约蚕豆瓣大的窟窿,左右太监说丢了吧,咸丰再三惋惜,说:“物力艰难,弃之可惜,尽量给补补吧。”咸丰后来才知道,这样补一下,下面的人竟然报销了数百两银子。咸丰慨然叹曰道:“做皇帝想勤俭都不容易,何况是奢侈呢?”

《南亭笔记》也曾记载,阎敬铭做军机大臣的时候,见内务府承办一百个皮箱,每箱报价银子六十两。阎敬铭大为惊讶,便上奏慈禧太后说:“外间购买皮箱,每个至多不过六两,内务府浮冒之弊,可想而知。”慈禧太后摇头说:“恐怕没这么便宜吧。”阎敬铭知道真相,坚持说就是这个价格。慈禧太后也是小气人,便说:“既然如此,半月之内,你就试着代我买一百个。”

关于中国历史小故事(篇5)

历史故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

中国古代自隋朝实行科举考试到1905年满清废除科举有1300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陆陆续续产生了600多名状元(武状元除外)。那么究竟谁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呢?笔者通过查阅史籍得知:清光绪年间的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M.YJs21.CoM

刘春霖(1872年1944年),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人,清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之中状元,实属偶然,在他的背后还有一段趣事。

公元1904年7月,清朝照例举行了一次殿试,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当时内外交困,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准备做七十大寿,想从科举之中得到一点吉兆。她首先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内心颇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时,一股阴云陡然开起。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为珍妃支持光绪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悦,后来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一见珍字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更使慈禧火上浇油。想起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人是她的克星,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当慈禧翻开第二份试卷时,心头又不禁高兴起来。因为第二份试卷是直隶(今河北省)肃宁人刘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大笔圈定,名列榜首,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经过主考官的保奏,为照顾社会舆论,朱汝珍的名字虽然没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刘春霖之后了。

但是历史是无情的,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就废除了科举考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科举制度被彻底取消,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关于中国历史小故事(篇6)

你可别看不起落榜生,他有可能让一个国家灭亡!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下樊若水的故事。

樊若水本想在南唐科举考试中当上官报效国家,结果没有考取。他就去投靠赵匡胤。(因为长江天险才暂时保住了南唐的国家性命。)他精确测量出长江的宽度,凭这个投靠了赵匡胤。宋朝军队一夜之间在长江上修起了一座浮桥,把南唐攻破了。

你看完绝对很惊讶,这个落榜生真厉害!是啊,他的确很厉害。他原本有一颗报效国家的新,结果昏君皇帝选不中他,他只好去投靠别人。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告诉你,考试没考上就不一定没有才能,考上了不一定有才能。要是在古代,你可千万别瞧不起落榜生,要是在现代,你可千万不能瞧不起各种人,他们有可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关于中国历史小故事(篇7)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于是很多国家聚在一起商议停战。为了让大家遵守停战协定,国与国之间通常都会交换太子互相作为人质。

魏国和赵国达成了停战协议,魏国派遣大臣庞葱陪魏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走之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摇了摇头,说:“街上怎么会有老虎呢?我当然不会相信。”

庞葱又说:“但是,如果现在有第二个人也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想了想,说:“也许我会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庞葱接着说:“如果这时又有第三个人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老虎,那么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肯定地说:“三个人都这样说,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说:“街上根本就不会有老虎,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三个人都说街上有老虎,那么很多人就会相信。现在,我去了赵国,我想,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人肯定不止三个。希望大王能够保持清醒,不要轻信别人的谗言。”

魏王点头同意了。庞葱走后没有多久,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面前说庞葱的坏话。一开始,魏王不相信这些谗言。然而,时间久了,魏王就相信了那些人的话。后来庞葱陪太子回到魏国,但魏王不再信任庞葱,所以再也没有召见他。

其实庞葱根本没有做对不起魏国的事情,但魏王最终还是听信了谗言。我们做事、看问题要有主见,千万不要盲从。

在冀州(在今河北境内)的南边,黄河的北岸,有两座很高的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大山的北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头,已经九十多岁了。由于大山挡在愚公家门前,所以每次出门和回家都要绕很远的路,非常不方便。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移走这两座大山。家人都表示赞同,但他妻子提出了疑问:“凭你的力量怎么可能移得走那么大的山呢?况且山上的泥土和石头又运到哪里去呢?”家人说:“可以把这些东西运到渤海边。”

第二天,愚公就带领他的子孙们开始挖泥土、凿石头,其他人就用簸箕把泥土运到渤海边上。有的邻居看到这个情形,也赶来帮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嘲笑愚公说:“愚公啊!你真是太不自量力了!你年纪一大把了,还能再活几年呢?你还想移走大山,我看你想砍倒山上的一棵树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把山夷为平地了。”

听了智叟的话,愚公感叹地说:“你的思想真顽固!没错,我的力量很有限。但我还有那么多儿子和孙子,他们将来也会有儿子、孙子。子孙的繁衍是不会停止的,因此我们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可是山却不会增高,我就不信不能把山铲平。”智叟摇了摇头,他虽然不理解愚公的行为,但也无法反驳。后来,天帝听说了愚公移山的事情,被他的精神和诚心所感动,于是派了两个神仙将两座大山背走了。愚公一家的出行一下子变得非常方便了。

愚公移山的做法看似很愚蠢,但他的观念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只要我们有他那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那么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都能做到。

关于中国历史小故事(篇8)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睡前故事

河南禹州市大禹雕像

夏朝的彩陶鼎

大禹(yu)是传说中夏后氏部落的首领,原称禹,也称夏禹。傳說堯的時候,黃河發大水,洪水沖毀了村莊和房屋,人們只能住到樹上和山頂上。洪水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害。那时,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尧任用鲧(gun)治理洪水,鲧采用筑堤堵水的办法治水,遭到了失败。尧之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舜(shun)杀死了鲧,然后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吸取了鲧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让洪水顺?河道流向大海。禹辛勤地工作,传说他在外治水13年,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抽时间进去看看。最后,禹终于制服了水患。人们感谢禹,尊称他为大禹。由于禹治水成功,得到舜的禅(shan)让,舜征得各部落首领的同意,推举禹为自己的继承人。舜死后,禹便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洪水刚刚平定,草木茂盛,野兽危害人民,禹派人教百姓开辟耕地;还派人教导人民耕种田地,收获粮食。于是人民的生活渐渐安定下来。禹又对苗族发动战争,阻止他们进入黄河流域,巩固了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的地位。禹之后,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大大加强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后来禹死了,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引起有扈(hu)氏部落的反抗。启打败了有扈氏以后,他的地位得到了各部落的承认。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历经400多年,最后一个王叫桀,他是个暴君,政权非常腐朽。那时黄河下游的商国强大起来,起兵灭夏,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建立了商朝。

喜欢《关于中国历史小故事8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故事,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历史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