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感悟1000字汇总4篇

01-14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资治通鉴的感悟1000字汇总4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资治通鉴的感悟(篇1)

我从四年级起就开始接触历史传记,我渴望了解我的祖国在五千年的历程中所走过的一切,这几天,我看了一部纪实历史传记——《资治通鉴》,一看到这本书,首先引入我眼帘的,是那极富有深意的封面插图,一个地方正在发生着战争,千军万马正在战火中互相厮杀,我仿佛闻到了血腥味……

但是内容更是让我深深着迷,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我亲爱的祖国所经历的沧桑,让我重新燃起对祖国的爱,让我重新思考作为新世纪继承人的责任……《资治通鉴》所记录的历史,时间跨度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可以算得上是一部中国历史著作了,在这本书里。主要讲的就是政治斗争,所记录的人物,也差不多是政治人物,他们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里,担任着一个又一个出色的主角,他们在一起争夺政权,建立王朝,而王朝内部,又是无情的争斗、残杀直至衰败,被反对的力量所取代。

特别是两汉时代和三国时代,最让我深深着迷。两汉初期的楚汉之争和三国时代的赤壁之战等各种战役,纷纷涌现了许多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们有的用智慧,有的用阴谋;有的人勇猛,也有人残忍,有人性的挣扎、固守,自然也有堕落。我还清楚地记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正义凛然的关羽、暴虐成性的董卓、忘恩负义的吕布、不拘小节的刘备。一个个老练的领导人——孙权、刘备、曹操。他们都是当时中国的精英,他们用自己的想法,铸成了今天的历史。

在这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一直都是只有皇帝,没有法制,没有民主;那时候的人不知道有“世界”,以为当时的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的人是多么的“天真”而又显得“无知”,那时侯的中国是四分五裂的,大家自己建立国家,自己封王封爵,总是会为了自己的领土,自己的权限打仗,让百姓受苦。想到这里,我不禁要谢谢建立秦朝的秦始皇——嬴政,他第一次,让中国实行了统一,让中国人民能够成为一个共同家园的公民。不管秦始皇做过什么,不管他怎样横行霸道,在这一点上,我还是要谢谢他。

在一代有一代的更换中,我也想到了一点,一个君王,如果想要获得民心,获得大家的支持,不能使用暴力,不能用强迫的方式,只能用“仁义”二字来治理国家,就像周文王一样,把百姓作为自己父母,作为自己的孩子。而我们在作为领导或班干部的时候,也要讲究这种方法。中国在历史里,并不一定都是战争,都是硝烟,我们的中国古时科学家,也作出了不少世界闻名的壮举,祖冲之的圆周率、秦始皇下令建造的著名防御工事建筑万里长城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郭守敬的《授时历》等等一些著名壮举,也令我们这些炎黄子孙骄傲!中国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任何一个炎黄子孙,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因为中国人坚强,中国人有永远打不弯的脊梁!

中国拥有全世界所没有的历史,中国拥有全世界所没有的光辉的历史!作为我们这一代学生,是中国21世纪的希望,我们有责任,也必须承担起建设又新一代中国的责任,我想代表这一代少年,大声对全世界说:“中国会越来越强大!大家请拭目以待!”因为中国的少年也留着炎黄子孙的血液,也有炎黄子孙永不抹灭的执著!等着看吧!我的祖国我骄傲,我的祖国——我——骄傲——!

资治通鉴的感悟(篇2)

历史上最悲惨的女人——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人的一生,是不断和惰性作斗争的过程。已经开始读唐史,西汉的读书笔记还没有写完,赶赶进度,今天要写写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收集资料,构思文章,包括写的过程,都非常的痛苦,因为这个人物,大概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结局最凄惨的女性。

《资治通鉴》原文记录如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燻耳,饮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读到此处,毛骨悚然,透过寥寥数字,忍不住想象,失去手脚不能动,失去眼睛不能看,失去听力听不见,即使痛苦想要呻吟,也因为被灌了哑药发不出任何声音,不光如此,还被扔到厕所里,被仅剩的味觉折磨,感受这比地狱还凄惨的暗无天日。我想如果当时戚夫人还有一点点知觉,唯一所想所盼的,就是早点死去,早一些结束这惨无人道的痛苦!

戚夫人,山东美女一枚,深受汉王刘邦宠爱,并生下像极了刘邦的儿子如意。丈夫宠爱,儿子争气,戚夫人开始想要更多,整日哭泣,鼓动刘邦废了结发妻吕雉的儿子——太子刘盈,改立自己的儿子如意为太子。然而这一如意算盘没有得逞,还彻底“逼疯”了吕雉,在刘邦死后,把多年所有的怨气全部发泄,戚夫人被变成了一只“人彘”。

最初我认为,戚夫人之所以败给吕雉,遭受这“非人所为”的凄惨,是因为空有美貌而缺少智慧。查了一些资料,彻底推翻了我的猜想。戚夫人不仅肤白貌美,宠冠后宫,还颇有才情,所作的《舂歌》被考证为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五言诗,被称为千古绝唱。戚夫人是汉代最早的女歌唱家,汉代女舞蹈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翘袖折腰之舞”,成就不输二百年后的赵飞燕。还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棋手,比南北朝时代的娄逞早了六百多年。

艺术上的成功或许不代表戚夫人有多聪明,但能达到如此成就,能得到高祖刘邦的长期恩宠,一定是双商在线,绝不仅仅是个“花瓶”。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论对错,我们只谈戚夫人成败本身。这样一个优秀的女性,为什么会落得惨绝人寰的下场呢?我认为,与其说戚夫人输给了吕雉,不如说输给了她自己。

首先,戚夫人的能力无法与野心相匹配。“野心”是把双刃剑,有时是前进路上的进步阶梯,也有些时候,是刽子手手里的那把砍头刀。决定“野心”作用的,就是有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如果有,结局就如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吕后,武则天,有手腕儿,够狠毒,最后权倾朝野,只手遮天。如果空有野心,能力跟不上,结局就如同吕后的对手戚夫人,求之不得,任人宰割。还有武则天的儿媳妇韦皇后,想走婆婆的老路子当个女中豪杰,无奈能力不足,最终失败。

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想应该给这句话设个前提,想当将军的士兵,还要有当将军的能力,不然空有野心,必遭反噬。

戚夫人第二个缺少的,是审时度势的能力。有人说戚夫人生不逢时,遇到了“超级大变态吕后”,才落得凄惨下场。但谁的人生能一帆风顺?尤其是身在皇族后宫。人生低谷和危机时刻,方能显出大智慧。第一个回合,换太子事件失败,刘邦去世,吕雉最初还没有那么变态残忍,只是把戚夫人幽禁在永巷舂米,戚夫人低估了吕雉的狠和恨,边舂米边唱那首流传至今的《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戚夫人不示弱不反思,反而写诗唱歌发泄不满。吕雉听了大怒,你还指望你儿子救你?那我把你儿子也杀了!于是戚夫人在第二个回合中输的更惨,儿子如意惨死,自己被毁为“人彘”。

同为刘邦妃嫔的薄氏,审时度势的本领就比戚夫人高的多。懂得分析形势,韬光养晦,暗藏锋芒,最终辅佐儿子汉文帝登基,当上了众人景仰的皇太后。可见审时度势在任何时候都是一项生存必杀技。

戚夫人的第三错,错在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男人身上。有人说,戚夫人的不幸,是因为封建社会,古代妇女对命运不能自己把握,只能依附男性,从而引发的时代悲剧。这一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我们来看看“换太子事件”中吕雉是怎么做的,先分析形势,找刘邦当时最信任的开国功臣张良出谋划策,笼络群臣,想尽办法请刘邦看中的商山四皓(四位著名隐士高人)当太子的老师,增加太子的羽翼。而戚夫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向自己的丈夫哭诉,把所有的赌注都放在刘邦一人身上。虽然直到最后,刘邦还是心系戚夫人,还是一心想换太子,但无奈吕后做的太多,政治力量太强大,太子羽翼丰满,人心所向,纵使身为国君,也有心无力。

可见凡事皆有因果,结局并非偶然。貌美如花的戚夫人,最终以如此凄惨的方式凋零,实在让人唏嘘。后世把戚夫人封为厕神,这种纪念,对于一个风华绝代、风情万种的美人来说,是否又是一种讽刺?

长得漂亮,远不如看得透彻、活得精彩更重要。以史为鉴,希望每一个女孩儿,都能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资治通鉴的感悟(篇3)

有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还有人说:“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种种这些,让我坚定的`认为爱上历史,是多么正确的决定。

之前的我,虽然喜欢读书,但对历史没有一点兴趣;之前的我,觉得历史很遥远,所以避而远之;之前的我,一直专心学习语文课本,却忘了了解我们华夏五千年来的历史。

不过,庆幸的是,我改变了学习观,开始认识历史。这个寒假开始,我们班展开了历史研学活动,通过音频学习历史,记笔记,在研学群里交流、探讨。老师也会适当指导。

历史学习内容是由“熊大叔”来讲解著名的《资治通鉴》,“熊大叔”那幽默风趣的口吻和《资治通鉴》那生动的情节、鲜活的历史人物着实勾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也第一次让我觉得历史也没那么枯燥,反而挺有趣的。

日复一日,我对历史从感兴趣逐渐变成喜爱,又从喜爱渐渐变成热爱,我的笔记也变得更加实际性,现代化。

学习历史,让我更加清楚地看透人世间的人情世态;学习历史,让我知道了一个个成语、典故的由来;学习历史时,我们不免会有惋惜、痛恨、失望等多种情绪,我们虽然不能篡改历史,但我们能借鉴前人的方式方法,尽量不让一些悲惨历史重演,这些这些,足以看出,学习历史的好处不胜枚举。

回望历史,我们直视着无数有才华的人。

功绩显著的君主:统一天下的秦始皇、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建立汉朝的汉高祖……

廉洁奉公的忠臣:清廉的诸葛亮、铁面无私的包拯、德才兼备的王安石……

文武双全的将军:孙膑、岳飞、吴起、辛弃疾……

才高八斗的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

他们书写了历史,历史也将他们记载,如此之多的伟人,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纵观悠悠历史,历史上的失败数不胜数,但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怕失败,越王勾践不怕,他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孙中山不怕,他愈挫愈奋,最终推翻腐败的清王朝;我学习历史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每一次挫折都是新的起点,只要坚持不懈,加倍努力,终将到达胜利的彼岸”

朋友,一起来学习历史吧!为了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更强大,更繁茂,更和平。争取让中国成为一个文明的国家!

资治通鉴的感悟(篇4)

近日读《资治通鉴》读至《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中亦有此篇)一篇,颇觉其实为营销术中经典一例。读史本为鉴今,于是自为品析一番,望能于读后有所用处,不至于掩卷而忘。

话说战国中期,秦国日趋强盛,秦、齐两国并雄于天下。此时的赵国新君主初立,赵太后执掌朝政。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开了一个条件: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便发兵救赵。于是赵国朝堂内讨论起来,由于畏惧战事,卿大夫们纷纷要求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去。赵太后当然就很不高兴了,说道:“你们有谁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老妇我就向谁脸上吐唾沫!”赵太后显然已经怒极。

案例的背景介绍到这里,可以看出,赵太后是一位极难搞定的客户,所以只有派出像触龙这样的高级客户经理,才能出色完成任务。下面我们来品析触龙是怎样运用营销技巧一步步说服他的客户。

触龙非常恭敬地走进来,如他所料,赵太后正非常生气地等着他。触龙明白,他的客户此时正有着强烈的抗拒心理。于是,两个老人见面,触龙说道:“太后啊,老臣由于脚上得病,很久没能见到您了,可是实在是担心您的身体有恙,这才来看望您啊!”随后便坐下来和太后慢慢聊起了饮食状况与健身,都是老人之间唠嗑的话题。在这里,触龙成功地把握了一个生气的老妇人的心理,和客户寻找共同话题,使客户的抗拒心理有所缓和,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在使气氛缓和之后,触龙开始将话题引入正题的第一步:聊起自己的儿子。触龙说:“老臣有个不成器的小儿子,想请求让他在王宫做一名卫士,我现在老了,想要在我还未‘填沟壑’(指死去)就把他托付给您。”太后问道:“男子也会爱怜小儿子吗?”“比妇人爱得更深。”触龙回答。太后笑着说:“妇人才爱得更深啊!”此时,触龙已经成功让他的客户把自己当做朋友来聊天。

紧接着第二步,触龙给太后设下一个诱饵,说道:“老臣还以为您爱女儿燕后要多一些,爱长安君要少一些。”太后说:“您错啦!我爱长安君更多一些。”太后果然上钩,于是触龙便引出一段道理来,说道:“父母如果爱孩子,就会为他们考虑很长远。当初您送燕后出嫁时,悲泣不舍,想到出嫁到燕国太远。在女儿走后,您并非不想念她,但每次祭祀都要为她祷告‘千万别让她回来’,您是为她考虑长远,希望她的子孙在燕国都相继为王啊!”太后只得承认。

说完燕后,触龙第三步便正式引入到长安君的话题,有燕后之事作为铺垫,此时引入正题是绝对安全的。触龙从赵国的历史现象开始谈起,他问道:“从距今三代以前上溯到赵国建立之时,赵主的子孙王侯的后嗣现在有还在的吗?”太后答:“没有。”触龙说:“为何他们会被历史淘汰以致绝嗣?因为他们地位尊贵,俸禄丰厚,却无功劳。现在您让长安君有尊贵的地位,给他好的土地和很多贵重的宝物,而不让他对国家有功劳。一旦您去世,长安君将如何在赵国立足?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短浅,所以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这段话与上段话作对比,逻辑清晰地阐述了怎样为燕后考虑长远,而怎样为长安君考虑短浅,使赵太后不得不心服口服。触龙使用这两段话术,把赵太后带入到自己的逻辑思路中,最终将其说服。于是赵太后并未“唾其面”,而使长安君到齐国做了人质,齐国出兵保住了赵国安危。

纵观触龙的三步营销策略,是见微知著。表面看起来,在唠嗑家常中轻而易举便将客户说服,而其中的技巧很是值得玩味。先将硬的软化,让抗拒的心理慢慢放开,然后从旁一步步引入正题,以逻辑思路牵引着对方,其话术的艺术性可以作为营销学中的经典案例。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资治通鉴的心得感悟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所以,你是否知晓幼师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资治通鉴的心得感悟,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资治通鉴的心得感悟【篇1】

今天我读了《资治通鉴》的刘备三顾茅庐,讲的是司马微向刘备介绍人才,他说:“一般的儒生和俗士,怎能认清时物,能认清的只有卧龙和凤雏。”刘备问是谁,司马微说:“就是诸葛亮与庞统。”后来徐庶来这里也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刘备便带着关羽张飞去了,可是他见了三次,才找到诸葛亮,这时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不去打扰他,等他醒了,才进去,诸葛亮将天下分析了一下,刘备认真得听着,后来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

后来刘备的天下几乎都是诸葛亮出谋划策,说明诸葛亮很聪明,可刘备前两次都没有找到诸葛亮,难道真的就这么巧吗?我觉得有可能是诸葛亮故意设计出去的,他早已料到刘备要来拜访,所以溜了,等刘备一走,他再回来,是要考验刘备是否真心真意,如果是,他绝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找他,如果不是,有可能来一次就走了,到了第三次,诸葛亮故意睡觉,看刘备走不走,不过刘备不等到诸葛亮还不走了,直到诸葛亮起来,可见刘备多么有诚意而且信念坚定,不管怎么样刘备还是等到了诸葛亮,而且让诸葛亮出山了。就从这里就能看出诸葛亮很聪明。(注意,此纯为自己猜想,并非真实。)

诸葛亮真聪明,我佩服他。

资治通鉴的心得感悟【篇2】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之不厌”。

全书一共294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4年的历史,资料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全面展示了几十个政权的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这294卷为《《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周纪》》5卷。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

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本厚厚的书看完了,看了这本书,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奸臣:周幽王点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的信任,最终断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为马的赵高;诸吕之乱,霍光揽技、王莽代汉、窦氏欺主,董卓入京卧龙床,不视天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昭大权在握,傀儡皇帝刘协,残暴无比隋炀帝,杀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乱安录山,杀李坤自立朱温……

同时,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统一中国秦始皇,建立汉高祖,精励图治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仁君刘备,强者关羽、张飞,奇才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卢史皇上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国土面积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宁,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贪污……

我看完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上有多少明君圣主,还让我明白有多少奸诈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为能写史书的人,我必须像司马迁一样,用手中的笔,公正地写出事实,讴歌英雄,鞭挞小人。让忠良名垂千古,奸贼遗臭万年。

这是我的梦想,我要为这个梦想而学习。

资治通鉴的心得感悟【篇3】

看了这篇之后,我认为豫让只是愚忠,而且愚得可气又可悲!

虽然智瑶对豫让有知遇之恩,但智瑶的下场也是他咎由自取。他狂妄自大,骄横放纵,只会让他自取灭亡。虽然赵无恤用智瑶的头骨做酒器真的很过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个明君。豫让头次刺杀他时,他非但没有治罪于豫让,反而赞赏他的侠肝义胆,这样的气度真得让人敬佩!

豫让非但没被打动,反而坚定了决心。他竟不惜吞红碳,涂生漆,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认得他了。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又得承受多大的痛苦!而他又是否为他的妻子想过,你让一个寡妇如何度过余生?

豫让啊豫让,你赔上自己的生命和幸福,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那样一个人真的值得吗?你又爱过自己的家吗?

期猎必会

读完这篇,我很欣赏魏斯!

做人一定言而有信!魏文侯作为一代君主,能对一个芝麻官守信,竟冒着寒风暴雨前去告之,这种做法真得可敬可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拥有优越的条件,更应该言而有信!任何事情都没有借口,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我也曾失信于人,但从今天起,我要改正自己,任何事都要给人一个交代,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资治通鉴的心得感悟【篇4】

此时的中国历史已进入后三国时代,蜀汉已经灭亡两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禅位于晋,十五年之后,东吴也将一统于晋,江山还是那个江山,豪杰依然是那些豪杰,只是江山的主人这次轮到了司马氏。

如果花费一些笔墨来评价一下三国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实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蜀汉的阿斗,本质上两个字:“苟安”。蜀汉灭亡之后,刘禅受封为安乐公,司马昭对刘禅不太放心,经常试探刘禅,根据《汉晋春秋》记载:

文王(司马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对于这样的一段记载,后人对于刘禅的评价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说刘禅大智大慧,深通韬晦之道,国灭之后,能活到善终的国君实在是不多见,更多的人说刘禅是一个天良丧尽的不肖子孙,厚颜无耻之极。其实,到底该如何评价刘禅,我想这和生命的意义有关系,这是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什么是生活,所谓“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在这个意义上,刘禅是一个成功者,因为他做得很好,但是生命的意义,真的是生下来活下去么?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实都不是亡国之君,但是大权旁落,主少国疑,又怎么能不灭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马氏太强大了,从司马懿历经司马师、司马昭到晋武帝司马炎,都是善于权谋,心系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抚天下人心,整顿兵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归司马氏,也奈何不了司马氏,更何况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当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志得意满之时,不知可曾想到,这样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历史的策划者,有时候可以打瞌睡,但是历史的结果一定是很公平的。

东吴的孙皓,本质上也是两个字“残暴”,孙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恶于一体的末帝。后来,晋怀帝司马炽被匈奴所建的刘汉俘虏,押到首都平阳,皇帝刘聪问:你们司马家自己杀来杀去,是为什么啊?司马炽回答:我们家不互相残杀,为您扫平道路,您老再天纵英明,能有机会做皇帝吗?孙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兴土木,强令文武百官入山采木,兴建昭明宫。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选美女充入后宫。大臣们的女儿必须每年报一次,年纪到了十五六岁的要先让他检阅,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宫女、内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杀死扔进水里漂走,或者剥去面皮,挖出眼睛,砍断双脚。

孙皓喜欢狂饮便经常招群臣饮酒,每次都要强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发他人的过失。大臣无奈,互相攻讦,只要有说过孙皓的闲话的,必死无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个个胆战心惊,赴宴前都要与妻子儿女洒泪相别。大臣们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总之杀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孙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会死掉的,会稽太守车浚,为人清忠,有一年会稽郡发生旱灾,车浚上表请求赈灾。孙皓说“这老儿分明是想树立自己的私恩啊,别让他活了,杀了吧。”尚书熊睦见孙皓酷虐,便婉转劝谏,孙皓嫌直接杀了不解气,派人用刀背敲击他的脑袋,敲得血肉模糊,体无完肤。(写到这里真想说一个字“惨”啊。)

由此看来,在孙皓手下拿一份工资,真的不容易,的确是卖命钱,说实话,孙皓这样的做派,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计孙皓是这样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皇帝即是孽,孽即是皇帝”如此一来,人人大惧,就连东吴宗亲都吓得胆战心惊,纷纷逃往晋朝避难。

东吴国灭之后,孙皓也到了洛阳,做了晋朝的官,其为人处世和西蜀刘禅完全一样,真正是一对活宝。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晋武帝有一次在宴会上问孙皓:“听说你们南方人好作《尔汝歌》你能作一首让我听听么?”孙皓不假思索,举起酒杯就口占一绝:“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孙皓已经没有心肝到这个地步了,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忍着吧。

总之,三国归晋,是历史的选择,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一个新兴的大一统王朝——大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看似锦绣繁华的天下,究竟会走向何方呢?知道后来历史的人们,想必已是“双泪坠清波”了,因为这段繁华的时间太过短暂,汉族的祖先注定要经受一次更大的洗礼,差一点亡国灭种啊。当然这是后话了,先放下暂且不提。

司马炎终于作了名正言顺的皇帝了,日后被后人称作晋武帝的这位皇帝,在当今社会的名声不是很大,几乎没有人称他是明君,但是这位仁兄可的确是千古一帝。客观地说在中国帝王明君排行榜中,进不了前十,但是也绝不会跌出十五名之后。一个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有的人说,选美啊。当然,美是要选的,不过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说,安抚天下啊。这就不必你说了,其实一直在安抚天下。那么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关键,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马氏宗亲在各地为王,请注意后面的一句话,并领有藩地,开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这太简单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实不然啊,其实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语气),写到这里就引出了一篇绝大的话题,其实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王朝历史几千年,这个问题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

晋武帝急于分封司马氏宗亲在各地为王,是因为他总结历史发现,曹操当年篡汉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东汉的宗亲在地方没有实权,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权之外,在地方并没有强有力的奥援,而司马氏篡曹魏则同出一辙,假如曹魏宗亲,在几个重要地方,拥有强大的实力。那么天下就不会被司马氏轻易篡夺。想到这里,篡权出身的司马炎浑身一激灵,可怕啊。还等什么,马上封王,让司马氏宗亲,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实力,来拱卫朝廷,但是司马炎没有想到,这正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患,的确,别人是没有实力来争夺你的江山了,但是你们司马家就真的铁板一块么?其实历史不是没有给晋武帝机会,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就充分说明了,地方实力过于强大,是会造反的,只可惜从晋武帝的出身来看,他当然是不容易想到这一层的。

就此我们可以再深入的讨论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我们国家几千年奴隶、封建王朝没有找到正确解决办法的难题。

首先,大多数人是赞同中央集权的,但是中央过度集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地方上毕竟是会发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处理事情的权限毕竟要请示中央,过去的通信也不发达,这样一来,耽搁的时间长了,极易酿成民变和边患,历代的农民起义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张角、黄巢、洪秀全等人,就是占了这样的一个便宜,另外中央集权也容易造成军队战斗力弱化的问题,如东汉,赵宋,大明(永乐之后),权力在中央,将领的频繁调动,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问题,就无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异族入侵,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其次,把权力大幅的下放给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问题解决了,民变和边患消除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比较强悍,边陲无患,地方绥靖。但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出现了,随着地方实力的逐渐膨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差,最后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腾出手来,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见了。总之地方权力过大,到了最后是总要造反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初期的永乐靖难,清初期的三藩之乱和清末期的各省独立,民国的军阀等等。

因此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实在是历代中国王朝,最为头痛的问题。晋武帝分封司马氏宗亲为王,看起来好像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这个问题的实质,却是如此的深刻,这也是西晋王朝迅速衰落和灭亡的最直接的原因。从这个层面来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还是个人,必须懂得权力该如何分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

当然身处公元265年的晋武帝司马炎,不会想到这么多的问题,属于他的历史舞台,还有相当的一段时间,暴风雨终究回来,但是至少暴风雨现在还没有到来,西晋王朝的欣欣向荣,大臣们的励精图治仍将继续。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


 感言往往是我们情感的出口和内心的窗口,每当我们经历一些比较撼动人心灵的事情。心中会产生不少的新的感想,非常有必要写一篇感言,感言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发达我们的情感,感言究竟该怎么写呢?您的需求是我们最大的关注点所以我们编辑了“资治通鉴心得感悟”,如果这篇内容能够让你更好地应对挑战请将其收藏下来!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篇1)

专业课:金融102姓名:郑汇祥学号:020********

课余时间的合理利用能够很好的提升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所以我在寒假期间略读了《资治通鉴》。从中学到了许多。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

记录了从东周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就是品质,它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对我们的生活不可或缺。

《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每朝每代都有着和周边少数民族特别是游牧9 ^3 o, _$ vx* ?3 u/ r民族斗争的记载,相比之下,中华文化是优秀的,而那些游牧民族的文化要逊* w, ?& e1 5 z" yb( r# m把历史和文化延续到今天的主要原因。

) b! k* t! c3 h1 k) 记载中的无论哪个民族,都仰慕中华文化,就算占了中原,也都学习中华

b%l,c4b“u3l文化”,这是我国文化先进性的证明。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期是一个崇尚诡计的时代,数百所学校大量涌现。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破坏力最大的是反图。反阴谋有多种形式,但它无一例外地针对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

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

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

赵括取代了廉颇,甚至为秦坑杀了40万人。历史实实和对策联系在一起的太多,肯定会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整的,人性总是可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酷刑为名,改革手段太残忍,怨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虔诚王子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炸毁了。“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

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让我们谈谈太宗皇帝。 他是一个明知而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

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每个人都有人的本性,本性中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谁能突破$ h0 ^, ?1 n6 d$ d2 s6 j% {人性的限制,哪怕在某一点上突破了,都能成就很大的事业。唐太宗突破的点比较多,也就注定了他是千古明君。

而小人们,往往针对人性下手,不仅针对阴暗的一面,也针对光明的一面。结果无数的人中招,可以说是小人战胜了他们,更可以说是他们没有战胜自3 y. @/ n5 o- + c:

j×q%e4@,p&t$u3 o没有克服人性的局限性。

可见人性的巨大力量。"

掩卷沉思,感觉那无尽的岁月像一座山,逝去的历史像一条河,而我们祖% g% w! i^3 x+ `先造就的壮丽与辉煌,永远铭刻在史书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篇2)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吸取经验教训,可以面向未来;以人为镜借鉴古人得失,可以提高自己。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在他们身上,我懂得了人要守信用,守信方能立足,守信方能取信于人;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成就日后功名,让我懂得了要学会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刘秀登基,韬光养晦,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采取韬光养晦的政策;诸葛亮审时度势,让我明白应该知己知彼,把握机遇,方能百战百胜……

清朝人王鸣盛说:“天地间必有书,读书人必有书读。'指的就是《资治通鉴》。

读一读这样的经典,感受它的深刻魅力和内涵,会让人受益匪浅。虽然在今天,我们的时代潮流、我们的方针政策、我们的大众思想以及我们的追求目标都已然不同于古时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像《资治通鉴》这样的经典就是失去了它的作用,无论是从国家的治理还是个人的修养以及长远发展方面,我觉得依然有它的借鉴意义,依然有它鲜活的生命力。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篇3)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名取自“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它是北宋时期司马光历经19年,呕心沥血创作完成的代表作。爸爸见我喜欢阅读历史,就推荐我看由近代作家柏杨注释的《白话资治通鉴》。

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共分72册,记录了从战国时期至五代十国,共1362年的历史。伯杨不仅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还加了许多评论。语言流畅,内容丰富。一拿到它,我就深深地被它迷住了。

司马光和柏杨都太有才了,竟然把复杂的历史写得绘声绘色,让人一目了然。我已经读到了第十册,从战国一直到新朝灭亡。在《资治通鉴》前六卷的历史上,西汉的崛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汉代皇帝刘鹤给我的印象最深。

汉武帝是在汉朝即位最久的皇帝,即位长达55年。他东征朝鲜,西征西部,南剿闽越,北逃匈奴。

汉武帝是与秦始皇齐名的明朝皇帝。可晚年也干了许多糊涂事:外不爱护百姓,内不管理朝政,而且宠爱奸臣,宫里杀害太子。

随后我看了汉朝中期到新朝灭亡,王莽被砍头的时期。王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本来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

我年轻的时候,我父母早逝。他谦虚好学,为人仗义,获得了上自太后(刘奭皇后),下自百姓的一致好评。可当他慢慢把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之后,听信“汉高祖让位给王莽”的谣言,毒死汉平帝,自己当了皇帝,西汉王朝就这样的灭亡了。

(可当他篡位以后,因为崇尚古代,不顾一些大臣的反对,按照自己的设计发起了大改革。结果不仅没有成功,红眉绿林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没有成功。就是因为王莽过分**,不爱护百姓引起的。

等爆发了农民起义之后,他还听信谗言,不去镇压。刘秀在昆阳获胜后,王莽如梦般醒来,但他的主力被杀。最后,王宪砍掉了王莽的头,愤怒的人们把王莽的头踢来踢去表示愤怒。

王莽年轻时的朋友们当然没想到他会这样。

这让我想起了近代中国的国共战争。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前,国民党占上风,号称百万雄师,可到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后,局势竟大有改变,共产党发展迅速,节节胜利,到最后统一中国。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应该是国民党大部分将领出身高贵,很多还是军阀,不知民间疾苦,自然也不爱护老百姓,老百姓也不拥戴他们。共产党的大部分将领出身卑微,深知老百姓的痛苦,爱护老百姓,老百姓自然也爱护他们,所以共产党笑在了最后。我还知道一个原因:

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读过很多遍《资治通鉴》,汉武帝和王莽的故事他也引以为鉴了。共产党坐江山之后,如果不爱护百姓的话,应该就和王莽在位时期没有太大区别了。

我才看完10册的《白话资治通鉴》,可是这10册就把三个王朝(秦、西汉、新朝)的盛世以及黑暗的时代都细说了一遍。真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啊!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篇4)

原创: 赵健雄

《资治通鉴》之意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这部书在汇总中国古代政治智慧方面的成就,是无法超越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其实质是政治经验的总结。

我认为这本书之所以在古今都是伟大而独特的,最重要的是因为六个原因。

司马光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涵养。

早入仕途,投身政治,官至宰相,深谙政治之道。

人品贵重,老成谋国,有圣贤之风。

英宗和神宗两位皇帝互相扶持,资金、头衔、助手、藏品和秘密档案全部到位。

有十五年赋闲时间。

不受政治**和打击。

综上,我们完全可以称《资治通鉴》为帝王教科书,是一部不可能有第二个人能同时满足以上所有条件而写成的鸿篇巨制。

《资治通鉴》上起春秋战国之交,下至宋代建立以前,包含一千四百年左右的历史,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

本书以“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团结,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举个例子。

司马光认为,君主可以分为两类:开国君主和继承君主。开国君主中有转型成功的汉光武帝刘秀,也有转型失败的梁武帝萧衍(就是当年《琅琊榜》里迷倒万千少女的靖王殿下萧景琰原型)。

司马光着重写"刘秀"将"卓茂"升为太傅而突出其看重忠厚之人对于治世而言的重要性,这一点在战争时期体现不出价值,但战争终会结束,作为领导者,提前做准备是成功转型的必备素质。

至于萧衍,拒绝申辩是其死亡的重要原因。领导者要表彰敢于直谏的下属,君臣之间,平衡为好,君虽然掌大权,但是由于臣下将其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君主亦不可滥权。这种关系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只有在宋代。

我们应该知道,“君臣平衡”是皇权时代的王道。

所以,《资治通鉴》才会开篇如此奇特,首句说道"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是以三家分晋这个历史事件开始的。在这一点上,《资治通鉴》与《史记》不同,司马光强调其晋大夫身份说明了韩赵魏三家属于僭越,但是,如此的礼崩乐坏并非三晋之坏也,乃天子自坏也,其意为:

奖罚分明是很重要的,若僭越行为可以得到赞赏,那么谁会守规矩,后续效应很可怕。

在司马光的治国理念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掌握法律的人必须首先遵守法律,即司法机关必须首先遵守法律。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篇5)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故事有很多很多,蕴含的人生哲理、民族精神、时代内涵也有很多很多,需要孜孜不倦、认真体会。据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将《资治通鉴》读了17遍。

所以,想要真正了解历史,还须细细地品读,就让细腻而悠长的历史滋润我们的成长,伴随我们进步吧!

(信息科张新博)

读资治通鉴有感(二)

写于长卷边上

写在笔记之前

我不知天高地厚地于书目中选择了较为熟悉的《资治通鉴》,待打开书目才倒吸一口冷气——没想到这么多。看到相当难懂的文言文和随处可见的字名,就是晕倒。

《资治通鉴》当真是卷帙浩繁,非历史专业的学生怕是穷尽一生也读不完这本书。我呢,也不过是删繁就简,择其精要几篇是囫囵吞枣地看,本来没有资格写什么长评。然而,我记得钱钟书先生的教导:

我自然不“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我得承认,这本大书很大,我读不完,只得将于长卷边角处写下的一些不成体系的零星随感拿出来,而那卷轴上尚有大片的空白要我用一生细细填补。

那《资治通鉴》,自然也是值得人这样做的。

知人论世

孟子云“知人论世”,先圣所言不能不听,所以纵然书读不成大半,作者总一定要了解地透彻。

此书看似是多人的团队历时十九年编写而成,每一个小小的段落究竟由何人执笔,已然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中无法考证,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可若是想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那么只要知道主编是司马光就已经足够。毕竟,每一个执笔者下笔时所贯穿的精神,全部归于主编,那么整本书所拥有的彪炳千古的荣耀,也自当归于司马光一人。

司马光,整个生平挪来此处未免有凑字数之嫌。简要概括便是:小时了了,大时上佳;温良谦恭,刚直不阿,名满天下。

他的名声在于他的作品和他的对手王安石。身为元祐党人的“首犯”,他一生跌宕起伏却未曾放弃自己的信念,一心为民,当得上“儒家大贤”四个字,与王安石本人的性格品质形成了反差,怪不得他能取得新旧党政最后的胜利。

可惜,他本人秉持的不愿变法的信念是否正确,有待商榷。

从历史中获取经验本是好的,可是过度沉浸于历史之中,不免有些人会染上些历史虚无主义的毛病,悲观于人性,悲观于改变的后果,宁可抱着一堆老古董自沉昆明湖也不愿看到这个世界换了一个自己不认识的样子。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并不是因为他没有看到人民群众混乱危险的诸多原因。

当日,周朝的那位图书馆员,也是因为这样,才留下了几百字近乎遗言的箴言,然后转身出关,背弃了尚在愚昧中无知的整个民族——我始终以为那是知识分子绝不该有的背弃。他塌陷的脊梁由日后看透冷暖却入世不悔的仁人志士一点点地撑起。

所以,我读书总存着三分小心,提醒自己,史为今用,莫要为史所缚。

虚美隐恶——帝王策

梁启超说过,书写成什么样子,关键在于书是写给谁看的。

《史记》虽是朝廷资助的官修史,可由于司马迁个人的历史因素,这书大半是为了成全自己而写,所以写得异彩纷呈,价值观十分多元。所谓“不虚美,不隐恶”,为人称道。

那么《资治通鉴》是写给谁看的呢?是当权者建议他们以史为鉴。正如童话故事里每一个正直善良的小红帽都能打败丑陋**的大灰狼,为了达到劝诫的目的,司马光也不得不于书中隐去些内容,达到宣扬自己价值观的目的。

就像在写刘备的时候,《资治通鉴》原封不动地从《三国志》抄来三句话:“有大志,少言语,喜怒不形于色。”刘备的形象仅凭这短短几个字就跃然纸上,极妙,好似欧阳修“逸马杀犬于道”一样的简洁有力度。

能只抄三句而比原文妙上数倍,是司马迁的本事。

可是呢,这样的简洁背后却是真相的缺失,事实上,《三国志》的描写可谓长篇大论,写先主爱华服美食,不爱读书,诸如此类,虽不能说是全部真相,也是诚心诚意地尝试为读者展示历史本来的样貌。

可是《资治通鉴》,一本帝王枕上策,放弃了史家对于真相的坚守,以媚俗的姿态喊着,“恭迎圣上”。

我本该大肆驳斥这种“媚俗”的“虚美隐恶”,以此来表达我对《史记》的敬仰之情。可我又实在不忍、不愿。这种有选择的记录,不是为了掩盖历史的真相,不是为了一己升官发财,甚至不会带给自己一丁点的好处反而留下诟病的污点,司马光只是单纯盼望着,此书所宣扬的价值观,能够对帝王有所启示,让他们更好地治国齐家平天下;同时,也对士大夫在政治上起到警示作用。

也许《史记》以其更为复杂的价值观而显得更加深沉伟大,但这无法掩盖《资治通鉴》在《史记》之后影响力之大的光芒,这本书秉持的儒家义理,虽纯粹简单而直击人心,如同黑暗中的星星残烛,虽微弱而与日月同光。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资治通鉴写下的从周到五代后周,1326年来的历史,江山易主人心动荡,确实是一段写下来磅礴大气的历史。整段历史就是零和博弈。所谓“零和博弈”,如果不背书上的术语定义,那就是八个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胜者自然为正,输者大势已去、跪地求饶,断无第二条路可想。

故而,本书中战争描写极妙。

我最爱《淝水之战》一篇。

开篇,借桓冲之口作者道出了对于谢安及诸小将的忧虑:“谢安石……不闲将略……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吾其左衽矣!”,此是欲扬先抑,然后是谢石走马上任,第一把火就让刘牢之挫其前锋“以老秦师”,以一敌百,第二把火军纪严明,引得后秦“草木皆兵”,第三把火就是惊世的淝水之战,用“半渡而击”的老套计策,大败秦军:

“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

奇绝妙绝,最妙的是写谢安的反应: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这样的谢安让人觉得可爱,又让人敬他“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的雄才伟略,与前面的“不闲将略”对照起来,不由一笑。

从这里,我知道真正的历史不需要任何浪漫,只要作者愿意写那么多情。同时,这场战争的描写也给了我许多战争理论上的思考,兵力的强弱悬殊难以决定战争的成败,决策者的谋略胆识是制胜的关键因素。

与此篇类似的有李愬雪夜袭蔡州,于常人不能想处出奇谋,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结语《资治通鉴》不是一本读一遍就完了的史书,在读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查阅资料,才能理解短小篇幅间蕴含的巨大信息量,我有幸拿到一本有胡三省注释的注本,省去了许多功夫。

《资治通鉴》,书名的意义众所周知,“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用历史的得失作为封建帝王统治时的依凭。如今我虽然与治天下毫无关联,可是鉴于往事,也就能用更深远的眼光去看待现在发生的事情。我想这就是《资治通鉴》带给我的最好的启示。

读《资治通鉴》有感(三)

《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说的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参考]看《资治通鉴》有感1000字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提前准备很多资料。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参考]看《资治通鉴》有感1000字”,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看《资治通鉴》有感【篇1】

最初看此书仅是想读点历史作为调剂,但在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此书的意义远胜过单纯的了解历史。开始时并没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个电子词典看。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字电字词典显示不出来,遂换为手机阅读,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态。但后来体会此书的意义后,用手机看也还习惯了。前两年比较忙,就这样有空时断断续续在手机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纪,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了大把时间,终于买了岳麓书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后。三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此时回首,初读此书时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还记得信陵君的命运,平原君善辩的门客公孙龙。而到现在的太祖皇帝横空出世,读者隔了三年,历史却已过去千年光阴。最后温公的进书表上写到: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编这部书花费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确然更胜我等阅者。

《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书,都没能够跨度时间长达如此之久。将千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浓缩在一部书中,其所带来的振憾,远非一般讲一两个主角命运的书籍可比。一千三百年,无数的风流人物贯穿其中。伟大的人物的确推动并书写着历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伟大风流,又能够延续多久?任何一个英雄,从他诞生到建功立业,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过几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断诞生,不断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光辉都是如此短暂。纵使能略有所成,进而荫及子孙,又算得了什么?开国的帝王混壹四海,号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几何?子子孙孙,也终有为阶下囚的一天。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汉献帝的悲剧。李世民英武盖世,又怎料得到子孙为无赖出生的朱温诛杀。大燕开国,雄据东北,一时风头无两。但数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谁还会念及当年慕容氏的荣光?蜀地天险,历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详,最终谁能长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门阀大姓,屡经岁月涤荡,风流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读通鉴的历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微如星火,转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这一切,人真的应该更豁达。 就如六尺巷的启示一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资治通鉴》所载,多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争史,将中国人的政治传统淋漓尽致地展现。因为这一政治传统直到今天也未改变多少,所以《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意义仍然巨大。本朝太祖与蒋先生都曾是本书的读者,对他们而言确实起到了资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读者,从中看透中国式政治的核心,无论在哪一领域,都会更理解中国人社会的游戏规则,行事方式。中国人的特点是,对不是最正大光明的东西都不愿意宣讲,所以很流行潜规则,也就是很多东西不会讲出来的,要你自己来感悟。即使是教材上节选《资治通鉴》,也是一篇很励志,很积极,很正面的《孙权劝学》,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艰险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鉴真正的意义所在对历史的真相毫不隐讳,对人性的丑恶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残酷本质。

我们总喜欢认为,天下本来应该是安定的,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职责,贤者见用,庸者见疏,罪者见诛。而且人间自有正义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天有眼。但事实却是,在这一千三百年中,正义失衡,奸臣当道,杀戮四起才是经常的事,而真正朝纲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样,几乎指望不了。这个社会,就好像是一个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样,其实从来都没好过,但只要不没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丧乱,民存者仅百之二三,但只要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们又还可以继续建立政权,重复那些悲喜剧。儒家喜欢歌讼远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总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里?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通鉴的记载足以让这些童话破灭,世道几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灵几乎总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暂的治世也仅是差强人意而已。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通鉴让人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不是沉浸在对那些未曾有过的理想社会的歌颂中。诚然我们希望社会可以变得更理想,我们也应该为此努力。但如果现在的社会还不够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许应该更心平气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据说温公当编成此书后,写作班子之外只有一个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对非常失望。两年后温公去世,对于此书的巨大影响再也无法得悉。《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如果温公去世后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晓此书,何至于朝纲紊乱,最终国破南渡,君臣为虏?而千年后在华夏掀起大风浪的毛先生,却正是因为读此书十七遍,最终混壹四海,君临天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识的时候,《资治通鉴》这样的古书仍然是为很多人推崇的必读之书,足以证明其价值经久不衰。青史留名不过略为后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传,胜之远矣。而且只要中国人的精神核心不变,通鉴的价值还会继续保持下去。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读物,不会像《三国》《水浒》一样拥有大量的通俗读者,因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点也不通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读通鉴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再过一千年,两千年,其风采仍会有无数的后来人评说。

看《资治通鉴》有感【篇2】

《资治通鉴》今年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现在看到了东汉桓帝时期,一方面是文言文中有的术语、地名、典故不能理解,另一方面是历史的特性让人难以忍受。历史中充满了杀戮、背叛和阴谋,让人时时感到愤怒。我又不能做到置身事外,没有“大江东去”和“滚滚长江东逝水”之感,这是人的历史,是我们祖先的故事。有些人身处王侯之位,还是那么贪心,为一己私欲,让多少人死于非命。有的人为求官爵富贵,妄昧良心,迎合上意。反正只要当权者想搞一个人,不管这个人犯没犯错,总是会有其他人当枪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常常会想我处在当时的环境会怎么样,我羡慕霍去病、班超以及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等等人所取的成就,如果把我放在他们的位置上我能怎么样。历史上人和人的差距,一件事这个人不行,而另外一个人就能干成。

历史上也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有些人明知是死也会坚持正直,恪于值守,让人心向往之。按现在的观点来看社会是不断进步,但是古人的观点并非如此,因为社会的道德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提高,而且古人的社会生产力很长时间内停滞不前,特别是我们中国很早就在各种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所以也看不到社会的进步。而是有时候由和平转向了战争,由人民安居乐业转向了民不聊生,这是什么原因,是单纯的马尔萨斯陷井吗?还是也有执政者的错误,某些阴谋家的预谋,人性的阴暗。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社会的大环境终究会影响每一个人,我辈当自强,不能让某些人的私利而使历史再次走入阴暗的泥潭。

看《资治通鉴》有感【篇3】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后周世宗显德,前后共1362年,全书记载了十六个纪,即: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陈……

全书记载从周纪开始的政治,军事开始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历史的传奇。

全书记录了每个朝代的建立繁荣,强盛,争斗,叛乱,衰落,灭亡,记载了一个又一个从强盛转向灭亡的过程,相当于是一本警示世人的书。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原本我认为历史是枯燥的,乏味的,但自从我阅读了《资治通鉴》,它让我与历史拉近了距离,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神秘与长久,历史是一段神奇的故事,它让人类探索,探秘这一段神奇的故事。

其中我最熟悉的当然是三国时期了。当我阅读时,却发现历史与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大不一样。原来《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而编写的,自然与历史不大相同。

《资治通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是只有一个的,探索历史的神秘是要揭开历史被时间掩埋的面纱,探索历史的真相。

看《资治通鉴》有感【篇4】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被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名字的由来,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所著。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商业、农民起义等,以史为镜,警示后人,而张国刚教授以更深层次的角度和论点剖析了领导者头脑和决策、审时度势对团队发展的重要性等问题,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资治通鉴》。

商鞅的变法是多势造就的,秦孝公广发求贤令,招募天下能人志士,力求在秦国变法是一势;商鞅以先进的思想和过人的智慧舌战群臣,驳斥“法古”,“巡礼”之见,为变法赢得舆论准备为一势;“南门立木”,一诺千金,将法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一势,以法为纲常,取信于民,是以最后变法获得空前的成功。虽然商鞅最后车裂而死,但其所立之法,所倡导的价值观却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中流传。

项羽——天不亡我,是自取灭亡。“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一代天骄西楚霸王以自己的勇猛精进,号召天下能人志士破秦立楚,建立霸业。其有将能,而非帅才,以威服众,以强服众,没有团队意识的领导者只会众叛亲离,成为光杆司令,终将团队连同自己推向灭亡的深渊。

民间常言刘邦是位“流氓皇帝”,不学无术,吊儿郎当,这样的人是如何成为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他又是怎么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脱颖而出?他又有哪些异于常人的智慧呢?善纳谏,有判断,以礼待人,统筹帷幄,立制度明文法,能用人,用好人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带领团队走向成功的诸多要素。后人不懂刘邦而笑之,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不过流氓无赖之徒。然而聪明的领导者不必事事展露锋芒,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扎实沉稳的不断向着目标奋斗。

作者以领导者的对团队的重要性作了现代化的解读,让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读懂这本书,观古人治世,亦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看《资治通鉴》有感【篇5】

《资治通鉴》是我国非常经典且著名的一部长篇历史书。由宋代的司马光编写而成,上至文明起源,下至宋末元初,乃一本集百家(史书)精华之大成作。不但文笔流畅,且内容简洁非常适合人们阅读钻研。

上古三皇五帝治理、建设社会。论古代的伟人,谁如大禹勤奋、能干,若无本领怎能治理全国水流,河道;谁如蔡伦机智,将更多的人拥有写字读书的机会,让人的书写成本降低;谁如岳飞关羽一类精忠报国,为国捐躯;谁如秦始皇,齐桓公懂得治国,把一块巨大的国土瓜分大半,称霸一方。念韩信一代英杰,治国能臣,却落了个被主公杀死的悲惨结局;念杨玉环倾城国色,却只能做土里冤死鬼;念王安石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却无法一展宏图。为什么自古能人、美人皆难以活完一生,不能有个好结局。

李白、苏轼挥散笔墨成千古名作;关、岳二人马上冲锋,杀人无数;张良、孔明饱读经书只为建国大业。华夏如此多人才,江山如此多娇,中国不愧是东方的一颗明珠。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万里长城绵延不绝,五岳壮观雄伟,长江黄河养育我们。龙的传人无时不刻都在为祖国而奋斗。愿祖国的明天更美丽!

看《资治通鉴》有感【篇6】

近日读《资治通鉴》读至《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中亦有此篇)一篇,颇觉其实为营销术中经典一例。读史本为鉴今,于是自为品析一番,望能于读后有所用处,不至于掩卷而忘。

话说战国中期,秦国日趋强盛,秦、齐两国并雄于天下。此时的赵国新君主初立,赵太后执掌朝政。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开了一个条件: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便发兵救赵。于是赵国朝堂内讨论起来,由于畏惧战事,卿大夫们纷纷要求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去。赵太后当然就很不高兴了,说道:“你们有谁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老妇我就向谁脸上吐唾沫!”赵太后显然已经怒极。

案例的背景介绍到这里,可以看出,赵太后是一位极难搞定的客户,所以只有派出像触龙这样的高级客户经理,才能出色完成任务。下面我们来品析触龙是怎样运用营销技巧一步步说服他的客户。

触龙非常恭敬地走进来,如他所料,赵太后正非常生气地等着他。触龙明白,他的客户此时正有着强烈的抗拒心理。于是,两个老人见面,触龙说道:“太后啊,老臣由于脚上得病,很久没能见到您了,可是实在是担心您的身体有恙,这才来看望您啊!”随后便坐下来和太后慢慢聊起了饮食状况与健身,都是老人之间唠嗑的话题。在这里,触龙成功地把握了一个生气的老妇人的心理,和客户寻找共同话题,使客户的抗拒心理有所缓和,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在使气氛缓和之后,触龙开始将话题引入正题的第一步:聊起自己的儿子。触龙说:“老臣有个不成器的小儿子,想请求让他在王宫做一名卫士,我现在老了,想要在我还未‘填沟壑’(指死去)就把他托付给您。”太后问道:“男子也会爱怜小儿子吗?”“比妇人爱得更深。”触龙回答。太后笑着说:“妇人才爱得更深啊!”此时,触龙已经成功让他的客户把自己当做朋友来聊天。

紧接着第二步,触龙给太后设下一个诱饵,说道:“老臣还以为您爱女儿燕后要多一些,爱长安君要少一些。”太后说:“您错啦!我爱长安君更多一些。”太后果然上钩,于是触龙便引出一段道理来,说道:“父母如果爱孩子,就会为他们考虑很长远。当初您送燕后出嫁时,悲泣不舍,想到出嫁到燕国太远。在女儿走后,您并非不想念她,但每次祭祀都要为她祷告‘千万别让她回来’,您是为她考虑长远,希望她的子孙在燕国都相继为王啊!”太后只得承认。

说完燕后,触龙第三步便正式引入到长安君的话题,有燕后之事作为铺垫,此时引入正题是绝对安全的。触龙从赵国的历史现象开始谈起,他问道:“从距今三代以前上溯到赵国建立之时,赵主的子孙王侯的后嗣现在有还在的吗?”太后答:“没有。”触龙说:“为何他们会被历史淘汰以致绝嗣?因为他们地位尊贵,俸禄丰厚,却无功劳。现在您让长安君有尊贵的地位,给他好的土地和很多贵重的宝物,而不让他对国家有功劳。一旦您去世,长安君将如何在赵国立足?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短浅,所以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这段话与上段话作对比,逻辑清晰地阐述了怎样为燕后考虑长远,而怎样为长安君考虑短浅,使赵太后不得不心服口服。触龙使用这两段话术,把赵太后带入到自己的逻辑思路中,最终将其说服。于是赵太后并未“唾其面”,而使长安君到齐国做了人质,齐国出兵保住了赵国安危。

纵观触龙的三步营销策略,是见微知著。表面看起来,在唠嗑家常中轻而易举便将客户说服,而其中的技巧很是值得玩味。先将硬的软化,让抗拒的心理慢慢放开,然后从旁一步步引入正题,以逻辑思路牵引着对方,其话术的艺术性可以作为营销学中的经典案例。

看《资治通鉴》有感【篇7】

在众多的文学名著中,汇聚成的璀璨星河,总会有一颗颗闪光点脱颖而出,成为一座座里程碑。例如古代司马迁在狱中所著名扬天下的《史记》,近现代文学家高尔基先生悲欢离合的《童年》,以及北宋时期的司马光所创作的《资治通鉴》家喻户晓。

《资治通鉴》是一本奇书,它与《史记》合称“史学双璧”,可见它的伟大之处。这本书许多的语言振奋人心,让你看完一篇还想再看一遍的感觉,我在看这本时就是有这样的体会。

这本书堪称时间的长河,作者将各个时代的故事融入其中,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让我们懂得了以少胜多的道理,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一定要听从他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汉代的鸿门宴刘邦脱险,作者通过对鸿门宴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自矜攻伐而有“妇人之仁”。而刘邦却恰恰相反,他善于利用对方的性格弱点,成就了国家大事。每篇故事都有自己的含义与思想,这些汇聚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资治通鉴》。

看完整本书之后,我的脑海仍然浮现出书中的画面,令人流连忘返。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本奇幻的书,还是一位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传奇人物”。每次在阅读时,我仿佛就像在拜访一位老师,他带着我们驾驶时光机穿越回古代,一边去探险一边去了解这篇故事的主题思想。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是美妙绝伦啊!

所谓“资治通鉴”,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思是说借鉴以往的故事,对治理统治国家有帮助。《资治通鉴》这本书以它那独特的语言吸引着我,告诉了我一些道理,虽然这些道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比较深奥的,但是我也从中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故事,搞笑的,悲伤的,规模宏大的等等。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它就是我的朋友,一位奇怪但又知识渊博的朋友,我喜欢我的这位新朋友!我希望你们也能喜欢它。

[荐]看资治通鉴有感1000字(通用11篇)


在职场和公司里,我们经常需要处理文档,会学习的人,往往会经常借鉴学习范文,我们可以通过范文赏析打下坚实的撰写基础,写作之前我们要如何运用好经典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看资治通鉴有感,带给大家。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1

最初看此书仅是想读点历史作为调剂,但在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此书的意义远胜过单纯的了解历史。开始时并没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个电子词典看。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字电字词典显示不出来,遂换为手机阅读,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态。但后来体会此书的意义后,用手机看也还习惯了。前两年比较忙,就这样有空时断断续续在手机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纪,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了大把时间,终于买了岳麓书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后。三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此时回首,初读此书时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还记得信陵君的命运,平原君善辩的门客公孙龙。而到现在的太祖皇帝横空出世,读者隔了三年,历史却已过去千年光阴。最后温公的进书表上写到: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编这部书花费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确然更胜我等阅者。

《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书,都没能够跨度时间长达如此之久。将千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浓缩在一部书中,其所带来的振憾,远非一般讲一两个主角命运的书籍可比。一千三百年,无数的风流人物贯穿其中。伟大的人物的确推动并书写着历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伟大风流,又能够延续多久?任何一个英雄,从他诞生到建功立业,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过几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断诞生,不断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光辉都是如此短暂。纵使能略有所成,进而荫及子孙,又算得了什么?开国的帝王混壹四海,号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几何?子子孙孙,也终有为阶下囚的一天。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汉献帝的悲剧。李世民英武盖世,又怎料得到子孙为无赖出生的朱温诛杀。大燕开国,雄据东北,一时风头无两。但数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谁还会念及当年慕容氏的荣光?蜀地天险,历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详,最终谁能长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门阀大姓,屡经岁月涤荡,风流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读通鉴的历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微如星火,转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这一切,人真的应该更豁达。 就如六尺巷的启示一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资治通鉴》所载,多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争史,将中国人的政治传统淋漓尽致地展现。因为这一政治传统直到今天也未改变多少,所以《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意义仍然巨大。本朝太祖与蒋先生都曾是本书的读者,对他们而言确实起到了资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读者,从中看透中国式政治的核心,无论在哪一领域,都会更理解中国人社会的游戏规则,行事方式。中国人的特点是,对不是最正大光明的东西都不愿意宣讲,所以很流行潜规则,也就是很多东西不会讲出来的,要你自己来感悟。即使是教材上节选《资治通鉴》,也是一篇很励志,很积极,很正面的《孙权劝学》,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艰险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鉴真正的意义所在对历史的真相毫不隐讳,对人性的丑恶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残酷本质。

我们总喜欢认为,天下本来应该是安定的,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职责,贤者见用,庸者见疏,罪者见诛。而且人间自有正义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天有眼。但事实却是,在这一千三百年中,正义失衡,奸臣当道,杀戮四起才是经常的事,而真正朝纲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样,几乎指望不了。这个社会,就好像是一个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样,其实从来都没好过,但只要不没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丧乱,民存者仅百之二三,但只要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们又还可以继续建立政权,重复那些悲喜剧。儒家喜欢歌讼远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总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里?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通鉴的记载足以让这些童话破灭,世道几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灵几乎总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暂的治世也仅是差强人意而已。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通鉴让人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不是沉浸在对那些未曾有过的理想社会的歌颂中。诚然我们希望社会可以变得更理想,我们也应该为此努力。但如果现在的社会还不够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许应该更心平气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据说温公当编成此书后,写作班子之外只有一个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对非常失望。两年后温公去世,对于此书的巨大影响再也无法得悉。《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如果温公去世后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晓此书,何至于朝纲紊乱,最终国破南渡,君臣为虏?而千年后在华夏掀起大风浪的毛先生,却正是因为读此书十七遍,最终混壹四海,君临天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识的时候,《资治通鉴》这样的古书仍然是为很多人推崇的必读之书,足以证明其价值经久不衰。青史留名不过略为后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传,胜之远矣。而且只要中国人的精神核心不变,通鉴的价值还会继续保持下去。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读物,不会像《三国》《水浒》一样拥有大量的通俗读者,因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点也不通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读通鉴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再过一千年,两千年,其风采仍会有无数的后来人评说。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2

我从四年级起就开始接触历史传记,我渴望了解我的祖国在五千年的历程中所走过的一切,这几天,我看了一部纪实历史传记——《资治通鉴》,一看到这本书,首先引入我眼帘的,是那极富有深意的封面插图,一个地方正在发生着战争,千军万马正在战火中互相厮杀,我仿佛闻到了血腥味……

但是内容更是让我深深着迷,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我亲爱的祖国所经历的沧桑,让我重新燃起对祖国的爱,让我重新思考作为新世纪继承人的责任……《资治通鉴》所记录的历史,时间跨度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可以算得上是一部中国历史著作了,在这本书里。主要讲的就是政治斗争,所记录的人物,也差不多是政治人物,他们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里,担任着一个又一个出色的主角,他们在一起争夺政权,建立王朝,而王朝内部,又是无情的争斗、残杀直至衰败,被反对的力量所取代。

特别是两汉时代和三国时代,最让我深深着迷。两汉初期的楚汉之争和三国时代的赤壁之战等各种战役,纷纷涌现了许多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们有的用智慧,有的用阴谋;有的人勇猛,也有人残忍,有人性的挣扎、固守,自然也有堕落。我还清楚地记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正义凛然的关羽、暴虐成性的董卓、忘恩负义的吕布、不拘小节的刘备。一个个老练的领导人——孙权、刘备、曹操。他们都是当时中国的精英,他们用自己的想法,铸成了今天的历史。

在这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一直都是只有皇帝,没有法制,没有民主;那时候的人不知道有“世界”,以为当时的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的人是多么的“天真”而又显得“无知”,那时侯的中国是四分五裂的,大家自己建立国家,自己封王封爵,总是会为了自己的领土,自己的权限打仗,让百姓受苦。想到这里,我不禁要谢谢建立秦朝的秦始皇——嬴政,他第一次,让中国实行了统一,让中国人民能够成为一个共同家园的公民。不管秦始皇做过什么,不管他怎样横行霸道,在这一点上,我还是要谢谢他。

在一代有一代的更换中,我也想到了一点,一个君王,如果想要获得民心,获得大家的支持,不能使用暴力,不能用强迫的方式,只能用“仁义”二字来治理国家,就像周文王一样,把百姓作为自己父母,作为自己的孩子。而我们在作为领导或班干部的时候,也要讲究这种方法。中国在历史里,并不一定都是战争,都是硝烟,我们的中国古时科学家,也作出了不少世界闻名的壮举,祖冲之的圆周率、秦始皇下令建造的著名防御工事建筑万里长城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郭守敬的《授时历》等等一些著名壮举,也令我们这些炎黄子孙骄傲!中国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任何一个炎黄子孙,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因为中国人坚强,中国人有永远打不弯的脊梁!

中国拥有全世界所没有的历史,中国拥有全世界所没有的光辉的历史!作为我们这一代学生,是中国21世纪的希望,我们有责任,也必须承担起建设又新一代中国的责任,我想代表这一代少年,大声对全世界说:“中国会越来越强大!大家请拭目以待!”因为中国的少年也留着炎黄子孙的血液,也有炎黄子孙永不抹灭的执著!等着看吧!我的祖国我骄傲,我的祖国——我——骄傲——!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3

近日读《资治通鉴》读至《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中亦有此篇)一篇,颇觉其实为营销术中经典一例。读史本为鉴今,于是自为品析一番,望能于读后有所用处,不至于掩卷而忘。

话说战国中期,秦国日趋强盛,秦、齐两国并雄于天下。此时的赵国新君主初立,赵太后执掌朝政。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开了一个条件: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便发兵救赵。于是赵国朝堂内讨论起来,由于畏惧战事,卿大夫们纷纷要求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去。赵太后当然就很不高兴了,说道:“你们有谁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老妇我就向谁脸上吐唾沫!”赵太后显然已经怒极。

案例的背景介绍到这里,可以看出,赵太后是一位极难搞定的客户,所以只有派出像触龙这样的高级客户经理,才能出色完成任务。下面我们来品析触龙是怎样运用营销技巧一步步说服他的客户。

触龙非常恭敬地走进来,如他所料,赵太后正非常生气地等着他。触龙明白,他的客户此时正有着强烈的抗拒心理。于是,两个老人见面,触龙说道:“太后啊,老臣由于脚上得病,很久没能见到您了,可是实在是担心您的身体有恙,这才来看望您啊!”随后便坐下来和太后慢慢聊起了饮食状况与健身,都是老人之间唠嗑的话题。在这里,触龙成功地把握了一个生气的老妇人的心理,和客户寻找共同话题,使客户的抗拒心理有所缓和,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在使气氛缓和之后,触龙开始将话题引入正题的第一步:聊起自己的儿子。触龙说:“老臣有个不成器的小儿子,想请求让他在王宫做一名卫士,我现在老了,想要在我还未‘填沟壑’(指死去)就把他托付给您。”太后问道:“男子也会爱怜小儿子吗?”“比妇人爱得更深。”触龙回答。太后笑着说:“妇人才爱得更深啊!”此时,触龙已经成功让他的客户把自己当做朋友来聊天。

紧接着第二步,触龙给太后设下一个诱饵,说道:“老臣还以为您爱女儿燕后要多一些,爱长安君要少一些。”太后说:“您错啦!我爱长安君更多一些。”太后果然上钩,于是触龙便引出一段道理来,说道:“父母如果爱孩子,就会为他们考虑很长远。当初您送燕后出嫁时,悲泣不舍,想到出嫁到燕国太远。在女儿走后,您并非不想念她,但每次祭祀都要为她祷告‘千万别让她回来’,您是为她考虑长远,希望她的子孙在燕国都相继为王啊!”太后只得承认。

说完燕后,触龙第三步便正式引入到长安君的话题,有燕后之事作为铺垫,此时引入正题是绝对安全的。触龙从赵国的历史现象开始谈起,他问道:“从距今三代以前上溯到赵国建立之时,赵主的子孙王侯的后嗣现在有还在的吗?”太后答:“没有。”触龙说:“为何他们会被历史淘汰以致绝嗣?因为他们地位尊贵,俸禄丰厚,却无功劳。现在您让长安君有尊贵的地位,给他好的土地和很多贵重的宝物,而不让他对国家有功劳。一旦您去世,长安君将如何在赵国立足?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短浅,所以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这段话与上段话作对比,逻辑清晰地阐述了怎样为燕后考虑长远,而怎样为长安君考虑短浅,使赵太后不得不心服口服。触龙使用这两段话术,把赵太后带入到自己的逻辑思路中,最终将其说服。于是赵太后并未“唾其面”,而使长安君到齐国做了人质,齐国出兵保住了赵国安危。

纵观触龙的三步营销策略,是见微知著。表面看起来,在唠嗑家常中轻而易举便将客户说服,而其中的技巧很是值得玩味。先将硬的软化,让抗拒的心理慢慢放开,然后从旁一步步引入正题,以逻辑思路牵引着对方,其话术的艺术性可以作为营销学中的经典案例。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4

我在一个偶然的日子里看到网上一篇摘自《资治通鉴》的故事《荆轲刺秦》,我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爸爸说《资治通鉴》里有好多这样的历史故事呢。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借来这本书,如痴如醉地看着,简直是爱不释手。终于花了二十天的时间看完。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编年史巨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写而成,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这本书中记载的故事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就像前车之鉴,可以让后人更好地治理国家,因而将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这些故事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尤其那些爱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壮烈故事,更是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荆轲在秦国侵略他的国家燕国的时候,挺身而出、临危不惧,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后虽然刺杀秦王不成功,英勇牺牲,但是他那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人们,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美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资治通鉴》里许多故事深入浅岀地给我们阐述了治国之道,处世之道,从中我们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里面有个故事《贤臣魏征》,讲述了魏征不阿谀奉承,敢于实事求是,直言忠谏,毫不客气地给唐太宗李世民提意见,出谋划策,唐太宗认真听取了他的意见,使得唐朝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唐太宗也因此成为千古一帝受世人称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治理国家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要尊重人才。怪不得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将此书看了十七遍,原来这本书可以给国家领导人提供很多治国方略。而且传说历史上出现这样一个巧合,那就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一天他们两人在公园散步偶然碰面,发现各自手中拿的书都是《资治通鉴》。可见这本书是多么重要呀!

《资治通鉴》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决心要像伟人毛泽东那样将《资治通鉴》背得滚瓜烂熟,长大以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5

公元前317年,齐王国国务官跟苏秦争宠夺权,派刺客刺死了苏秦。

这个时候魏国的宰相是张仪。当年是苏秦支撑张仪给秦国出的连横方案,对抗苏秦的合纵方案。现在苏秦死了。

张仪给魏王魏嗣建议:“魏国国土不超过1000里,军队三十万人,地势平坦,没有高山大河的险要关口,这样处处都需要军队防备,力量就分散了。边防军队主要驻扎在楚、韩、齐、赵四国的国界线。这样真正能保卫地方的军队也就是十万人。各国曾经缔结合纵同盟,组织抗秦发誓结成兄弟之邦,看起来很隆重。但其实不然,同一父母的亲兄弟,为了争夺财产,还互相砍杀。国际之间,还用苏秦的方式,结局肯定失败。您如果不肯臣服秦国,秦国肯定会行动,一旦发动大军攻击,在南边,北边同时派兵,这样赵国不能南下帮您,魏国不能北上联络,如何“合纵”呢?国家就会陷入困境。我这样的建议不是为我个人利益,请大王三思。所以我请辞职。”

魏国王就这样被张仪说服了。宣布退出南北合纵同盟。并且请张仪担任中间人,去秦国和解。

张仪辞去魏国宰相职务,到了秦国,再次担任秦国的宰相。

(当年张仪答应感谢苏秦的资助支持,所以承诺在苏秦在世期间一定支持苏秦的合纵理想。但苏秦现在死了,张仪就加速帮助秦完成连横的推销,并且加快秦国统一中国的进度。其实统一中国才是人民的和平。战国时代这样互相攻伐,虽然斗争精彩,但每次战争都是死人民。无论哪方胜利,两边都是伤亡很大。战争的代价都是人民承担了,但收益都是国君的。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现代民主时代了,国家轻易不会发动战争。当然,只有真正人民做主的国家,才不会主动攻击他国,主要是保卫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6

前不久,经同学推荐,我有幸拜读了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白话本。这是最近才出版的一套书,大概是为了方便今人阅读,十二部白话本中只收录了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等各个朝代的精华文章,而且翻译的极为通俗。像我这样没有功底又渴望各方面历史知识都有所涉猎的初学者,倒很适合读这样的书。

之前,曾经也试过读文言文的《资治通鉴》,由于自身性格和工作忙碌的原因,只是挑选着看了汉纪和唐纪中的部分内容,感觉也不错,虽然是文言文,但是丝毫不令人觉得晦涩难懂。相比之下,这一次所读的白话文倒感觉粗糙了。前面说过了,读《资治通鉴》,我只是为了了解些历史知识,所以这次看白话文也感到满足了。但是,沉淀知识的这一段时间里,我还是反复琢磨和品位了读文言文《资治通鉴》的感觉,在内心里依然倾向于司马迁的原著,感觉还是原著的行文布局更好更生动出彩些。我想,这大概就是司马迁和他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名传千古的原因吧!

《资治通鉴》在编年体史书领域和中国宝贵文化遗产领域之所以享有盛誉,我想一定与作者创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该书特别的语言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目的有关。由于《资治通鉴》的确太博大精深了,无论我如何努力,也只能窥见书中的一角,但是就是凭着这种热爱的精神,我也想谈谈自己对于《资治通鉴》的一点感受。

首先是感觉到司马迁著作该书时的细致和认真。在阅读《资治通鉴》文言文版本的时候,就被该书中不厌其烦的注释、考异感染了兴趣。从前,我读书都是“尽信于书上”的,即书中说什么,我便相信什么,而当看了《通鉴》之后,我的一个很有体会的想法是,原来历史书中写的历史也是不能尽信的。我们要读历史,就应该像司马迁那样,进行辨析似的阅读,对所读到的史实进行验证推理,取其精华,积累经验。而正是因为司马迁著书的细致认真,从而才为我们不厌其烦地留下各种线索和史料,让我们更加客观地了解历史的。

另一点是从《资治通鉴》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运用极其简练,通俗易懂,脉络分明。《资治通鉴》全文一般没有太多的偏僻字,即使横跨一千多年的今人,只要有点文言文功底都可以读个明白。记述各种事情和描写各种场景,尤其是战争方面的题材的文章,司马迁总是将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这种重视情节描述的写法值得今人借鉴。

另外,司马迁在每一篇文章的结尾处通常都会给出自己的点评,并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上去。司马迁的这些观点和思想这好迎合了发展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需要,今人阅读起来,也会得到许多借鉴作用。我想,这大概也是《通鉴》流传至今,仍然广受欢迎和好评的原因。

总之,阅读《通鉴》受益匪浅,我想,有机会,我还要把文言文版的《通鉴》继续读下去。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7

司马光与周威烈王论礼,司马光认为: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礼教的根本所在是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礼教中最重要的是低位高下的区分。由此以智家、韩家、赵家、魏家为例,智家之王智瑶有才而无德,最终遭到其他三家联合灭族,由此得出治国治家者的确立,需审核德与才,以德为主,才为辅,由此方得长治久安。魏文侯作为一国之君,尊重游士,善用人才,谦于受谏,于是国泰民安,各方游士前来归顺,国立日益强盛,然至此,并未生野心,不接受韩、赵两国任一方的请求联合攻打他国,由此得到两国尊重,成为三国之首。

我认为秦国的统一,前期有两大贡献者,一为商鞅,二为张仪。商鞅所实行的变法等等一系列措施,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经济和军事基础,而张仪,四处游说,不惧死独自进入楚国。张仪以之智谋瓦解了各国联合抗秦的联盟,并四处游说,以逐个击破,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期也有两大能将,一为魏冉,二为白起。魏冉拥立秦昭王,为他除去隐患威胁;举荐白起为大将,向南攻取鄢、郢两城,向东开拓地界到齐国,使各国向秦国俯首称臣。秦国能够更加强大,都是魏冉的功劳。然而秦昭王听信范雎添油加醋的谗言,使得秦国失去一员大将。白起自被启用以来,屡立战功,为秦国打下了半壁江山,可谓是秦国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将。而范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诱导秦昭王,使得白起不得已白死与外,令人惋惜。

周朝之灭亡,归结于其软弱,安于现状以及其自负感。周王室从建立以来一直保持着统率诸侯,号令诸侯的权利,于是,周王室认为无论诸侯再怎么互相吞并,征战,兼并,也不会去威胁他自身的地位。于是,使得各国的能力日益强盛,而周王室日益衰微。正是因为周王室的放任自如,才使得秦国有机可乘。各国的灭亡,不能归咎于某一任君主,每任诸侯都有每任诸侯的特点,整个王室之流传,会在某一时段因为一个王而强大,也会在某一时段因为一个王而衰弱。善用人才,谦于听劝谏的君主更能使民心归顺,国家强盛,他国就不敢轻易侵犯。而不听劝谏的君主,往往会把过错归咎于士人的身上。荀况说:“国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权。有道行的人主持,可以得到大的安乐,大的荣耀,成为幸福的源泉。无道行的人主持,却带来大的危险,大的拖累,有君王的地位还不如没有。等到形势极度恶化,即使想当一个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了。”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8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后周世宗显德,前后共1362年,全书记载了十六个纪,即: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陈……

全书记载从周纪开始的政治,军事开始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历史的传奇。

全书记录了每个朝代的建立繁荣,强盛,争斗,叛乱,衰落,灭亡,记载了一个又一个从强盛转向灭亡的过程,相当于是一本警示世人的书。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原本我认为历史是枯燥的,乏味的,但自从我阅读了《资治通鉴》,它让我与历史拉近了距离,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神秘与长久,历史是一段神奇的故事,它让人类探索,探秘这一段神奇的故事。

其中我最熟悉的当然是三国时期了。当我阅读时,却发现历史与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大不一样。原来《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而编写的,自然与历史不大相同。

《资治通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是只有一个的,探索历史的神秘是要揭开历史被时间掩埋的面纱,探索历史的真相。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9

《资治通鉴》今年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现在看到了东汉桓帝时期,一方面是文言文中有的术语、地名、典故不能理解,另一方面是历史的特性让人难以忍受。历史中充满了杀戮、背叛和阴谋,让人时时感到愤怒。我又不能做到置身事外,没有“大江东去”和“滚滚长江东逝水”之感,这是人的历史,是我们祖先的故事。有些人身处王侯之位,还是那么贪心,为一己私欲,让多少人死于非命。有的人为求官爵富贵,妄昧良心,迎合上意。反正只要当权者想搞一个人,不管这个人犯没犯错,总是会有其他人当枪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常常会想我处在当时的环境会怎么样,我羡慕霍去病、班超以及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等等人所取的成就,如果把我放在他们的位置上我能怎么样。历史上人和人的差距,一件事这个人不行,而另外一个人就能干成。

历史上也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有些人明知是死也会坚持正直,恪于值守,让人心向往之。按现在的观点来看社会是不断进步,但是古人的观点并非如此,因为社会的道德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提高,而且古人的社会生产力很长时间内停滞不前,特别是我们中国很早就在各种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所以也看不到社会的进步。而是有时候由和平转向了战争,由人民安居乐业转向了民不聊生,这是什么原因,是单纯的马尔萨斯陷井吗?还是也有执政者的错误,某些阴谋家的预谋,人性的阴暗。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社会的大环境终究会影响每一个人,我辈当自强,不能让某些人的私利而使历史再次走入阴暗的泥潭。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10

《资治通鉴》是我国非常经典且著名的一部长篇历史书。由宋代的司马光编写而成,上至文明起源,下至宋末元初,乃一本集百家(史书)精华之大成作。不但文笔流畅,且内容简洁非常适合人们阅读钻研。

上古三皇五帝治理、建设社会。论古代的伟人,谁如大禹勤奋、能干,若无本领怎能治理全国水流,河道;谁如蔡伦机智,将更多的人拥有写字读书的机会,让人的书写成本降低;谁如岳飞关羽一类精忠报国,为国捐躯;谁如秦始皇,齐桓公懂得治国,把一块巨大的国土瓜分大半,称霸一方。念韩信一代英杰,治国能臣,却落了个被主公杀死的悲惨结局;念杨玉环倾城国色,却只能做土里冤死鬼;念王安石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却无法一展宏图。为什么自古能人、美人皆难以活完一生,不能有个好结局。

李白、苏轼挥散笔墨成千古名作;关、岳二人马上冲锋,杀人无数;张良、孔明饱读经书只为建国大业。华夏如此多人才,江山如此多娇,中国不愧是东方的一颗明珠。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万里长城绵延不绝,五岳壮观雄伟,长江黄河养育我们。龙的传人无时不刻都在为祖国而奋斗。愿祖国的明天更美丽!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11

有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还有人说:“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种种这些,让我坚定的`认为爱上历史,是多么正确的决定。

之前的我,虽然喜欢读书,但对历史没有一点兴趣;之前的我,觉得历史很遥远,所以避而远之;之前的我,一直专心学习语文课本,却忘了了解我们华夏五千年来的历史。

不过,庆幸的是,我改变了学习观,开始认识历史。这个寒假开始,我们班展开了历史研学活动,通过音频学习历史,记笔记,在研学群里交流、探讨。老师也会适当指导。

历史学习内容是由“熊大叔”来讲解著名的《资治通鉴》,“熊大叔”那幽默风趣的口吻和《资治通鉴》那生动的情节、鲜活的历史人物着实勾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也第一次让我觉得历史也没那么枯燥,反而挺有趣的。

日复一日,我对历史从感兴趣逐渐变成喜爱,又从喜爱渐渐变成热爱,我的笔记也变得更加实际性,现代化。

学习历史,让我更加清楚地看透人世间的人情世态;学习历史,让我知道了一个个成语、典故的由来;学习历史时,我们不免会有惋惜、痛恨、失望等多种情绪,我们虽然不能篡改历史,但我们能借鉴前人的方式方法,尽量不让一些悲惨历史重演,这些这些,足以看出,学习历史的好处不胜枚举。

回望历史,我们直视着无数有才华的人。

功绩显著的君主:统一天下的秦始皇、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建立汉朝的汉高祖……

廉洁奉公的忠臣:清廉的诸葛亮、铁面无私的包拯、德才兼备的王安石……

文武双全的将军:孙膑、岳飞、吴起、辛弃疾……

才高八斗的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

他们书写了历史,历史也将他们记载,如此之多的伟人,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纵观悠悠历史,历史上的失败数不胜数,但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怕失败,越王勾践不怕,他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孙中山不怕,他愈挫愈奋,最终推翻腐败的清王朝;我学习历史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每一次挫折都是新的起点,只要坚持不懈,加倍努力,终将到达胜利的彼岸”

朋友,一起来学习历史吧!为了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更强大,更繁茂,更和平。争取让中国成为一个文明的国家!

读资治通鉴有感600字


通常我们会被要求写一些与工作相关的文书,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参考一些范文来写作,范文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在写作中出现的困难,范文怎么写才比较好呢?也许"读资治通鉴有感"就是你要找的,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1

“流水无弦万古琴,《通鉴》无声天下音”,让我们去阅读《资治通鉴》,了解其中的一个个历史故事吧!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在这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比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以死尽忠的豫让、贤能勇猛的荆轲、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著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战争,无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痛苦。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李密小时候经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为什么他们在那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学成才呢?而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奋学习呢?

《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2

我们的伟人曾经说过,有两部书一定要读,一是《史记》,二是《资治通鉴》。

据说毛主席把《资治通鉴》读了17遍,足见此书的巨大价值。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倾其心力,历时19年成书。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我喜欢读《资治通鉴》。这部书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史,让人鉴古知今。

我建议我家的娃娃,也来读一读《资治通鉴》,因为读后,才知道什么是人性,什么是谋略,什么是危险,什么是机会,什么是愚蠢,什么是智慧……

成书于北宋的《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教科书”。在南宋时就被皇室列为禁书,只有皇帝和太子能读,其他人胆敢偷看,就有谋反之嫌,甚至会惹上杀身之祸。清朝的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阅读过《通鉴》,并有御批传世。毛泽东也把《资治通鉴》放在床头,反复研读了17遍之多。

比如在《资治通鉴•唐纪》中:“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意思说,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这书足以洞见古人的智慧精髓。

《资治通鉴》中,像这样的真知灼见,随手可得。可以说,它不仅具有史学、文学意义,里面内容涉及到深厚的人力资源管理内涵,从选人、用人、察人、养人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可谓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总结。

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这样说过,熟读历史的人是最可怕的。爱读历史的人,就像在看高人下棋,他们每走一步都会留下历史的印记,这就构成了棋谱的残局。我们熟读了这种残局,我们就懂如何下棋,我们熟读了历史,我们就懂如何谋事处人。

金庸都说:他的写作的功底,正是来自读《资治通鉴》,也令他更了解历史规律。

大家都说读资治通鉴的人很厉害,这主要是因为这部历史书籍里面记录了大量的真实案例解析,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事情,大概都能在里面找到答案或者有所启示……读了20多年,我承认,我还没完全读懂它。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3

最近我突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资治通鉴》变成了我的阅读对象,它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上的知识。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由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撰,其中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军事等重要史实,总结历朝历代衰败的经验教训,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然而对历史了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谈中,谈论某一个人将他和成历史上的某个英雄或某个小人做比较,自己因为不了解那时候的历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话,就算别人没有注意到你这一点,自己也会觉得非常尴尬。

我们班上的王雨泽,他对于历史的了解很广,现在正在读众多史书中的《明朝那些事》,因为他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看过后常常能记得和陈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时这首诗的作者于谦是明朝的人,王雨泽能很好的陈述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他口若悬河,说的形象生动,把当时于谦的品质和皇帝的昏庸说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课铃响了也不想下课。

可见历史的了解可以改善人们的观念,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资治通鉴心得


你是否在考虑写一篇优秀的感言呢?当我们面临一些重要的时刻时。这些感言也是记录难忘的时刻的证明,感言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经过收集并整理,我们为你呈上资治通鉴心得,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资治通鉴心得 篇1

有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还有人说:“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种种这些,让我坚定的`认为爱上历史,是多么正确的决定。

之前的我,虽然喜欢读书,但对历史没有一点兴趣;之前的我,觉得历史很遥远,所以避而远之;之前的我,一直专心学习语文课本,却忘了了解我们华夏五千年来的历史。

不过,庆幸的是,我改变了学习观,开始认识历史。这个寒假开始,我们班展开了历史研学活动,通过音频学习历史,记笔记,在研学群里交流、探讨。老师也会适当指导。

历史学习内容是由“熊大叔”来讲解著名的《资治通鉴》,“熊大叔”那幽默风趣的口吻和《资治通鉴》那生动的情节、鲜活的历史人物着实勾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也第一次让我觉得历史也没那么枯燥,反而挺有趣的。

日复一日,我对历史从感兴趣逐渐变成喜爱,又从喜爱渐渐变成热爱,我的笔记也变得更加实际性,现代化。

学习历史,让我更加清楚地看透人世间的人情世态;学习历史,让我知道了一个个成语、典故的由来;学习历史时,我们不免会有惋惜、痛恨、失望等多种情绪,我们虽然不能篡改历史,但我们能借鉴前人的方式方法,尽量不让一些悲惨历史重演,这些这些,足以看出,学习历史的好处不胜枚举。

回望历史,我们直视着无数有才华的人。

功绩显著的君主:统一天下的秦始皇、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建立汉朝的汉高祖……

廉洁奉公的忠臣:清廉的诸葛亮、铁面无私的包拯、德才兼备的王安石……

文武双全的将军:孙膑、岳飞、吴起、辛弃疾……

才高八斗的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

他们书写了历史,历史也将他们记载,如此之多的伟人,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纵观悠悠历史,历史上的失败数不胜数,但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怕失败,越王勾践不怕,他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孙中山不怕,他愈挫愈奋,最终推翻腐败的清王朝;我学习历史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每一次挫折都是新的起点,只要坚持不懈,加倍努力,终将到达胜利的彼岸”

朋友,一起来学习历史吧!为了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更强大,更繁茂,更和平。争取让中国成为一个文明的国家!

资治通鉴心得 篇2

提到司马光的名字,大家第一印象是不是都是那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最近我读了《资治通鉴故事》,它也是我们脑海中那个砸缸的司马光所著。

这本书涵盖了中国公元前4xx公元959年,共1362年历史。书中选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详或具有重要意义的故事。比如:荆轲刺秦王、苏武牧羊、赤壁之战、玄武门之变等。

我很喜欢名将吴起这一章。讲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奇人吴起。无论是儒家、史家的理论,还是兵家、法家的谋略,他都样样精通。他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无敌。按理说,他应该是个值得大家尊敬学习的人。可惜,他却像一只臭苍蝇,处处被人讨厌,处处遭人排挤,最后被乱箭射死了。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呢?那就接着往下看吧!一次,吴起走投无路时,投奔了鲁国,鲁国和齐国一直是敌国关系。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群臣们怕吴起因为这层关系会有二心,谁知吴起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把心一横,一剑砍下了妻子的头颅,献给了鲁候。还有一次,吴起的老母亲逝世了,也是因为吴起的母亲所在的国家和吴起所效忠的国家是敌对关系,他竟然没有回去奔丧。渐渐地群臣们都发觉吴起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都慢慢的疏远了他读完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我更喜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荆轲。燕王太子丹为了报复儿时冤家秦王嬴政,派卫国人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明知这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使命,但还是义无反顾的接受了任务。最后不但没有刺杀到秦王,还让自己死在了秦国宫殿。荆轲身上那种好名轻死,尚侠重义的侠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从《资治通鉴故事》中,我体会到了:我也要德才兼修,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祖国栋梁,让祖国因为有我而骄傲!

资治通鉴心得 篇3

历史上最悲惨的女人——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人的一生,是不断和惰性作斗争的过程。已经开始读唐史,西汉的读书笔记还没有写完,赶赶进度,今天要写写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收集资料,构思文章,包括写的过程,都非常的痛苦,因为这个人物,大概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结局最凄惨的女性。

《资治通鉴》原文记录如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燻耳,饮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读到此处,毛骨悚然,透过寥寥数字,忍不住想象,失去手脚不能动,失去眼睛不能看,失去听力听不见,即使痛苦想要呻吟,也因为被灌了哑药发不出任何声音,不光如此,还被扔到厕所里,被仅剩的味觉折磨,感受这比地狱还凄惨的暗无天日。我想如果当时戚夫人还有一点点知觉,唯一所想所盼的,就是早点死去,早一些结束这惨无人道的痛苦!

戚夫人,山东美女一枚,深受汉王刘邦宠爱,并生下像极了刘邦的儿子如意。丈夫宠爱,儿子争气,戚夫人开始想要更多,整日哭泣,鼓动刘邦废了结发妻吕雉的儿子——太子刘盈,改立自己的儿子如意为太子。然而这一如意算盘没有得逞,还彻底“逼疯”了吕雉,在刘邦死后,把多年所有的怨气全部发泄,戚夫人被变成了一只“人彘”。

最初我认为,戚夫人之所以败给吕雉,遭受这“非人所为”的凄惨,是因为空有美貌而缺少智慧。查了一些资料,彻底推翻了我的猜想。戚夫人不仅肤白貌美,宠冠后宫,还颇有才情,所作的《舂歌》被考证为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五言诗,被称为千古绝唱。戚夫人是汉代最早的女歌唱家,汉代女舞蹈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翘袖折腰之舞”,成就不输二百年后的赵飞燕。还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棋手,比南北朝时代的娄逞早了六百多年。

艺术上的成功或许不代表戚夫人有多聪明,但能达到如此成就,能得到高祖刘邦的长期恩宠,一定是双商在线,绝不仅仅是个“花瓶”。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论对错,我们只谈戚夫人成败本身。这样一个优秀的女性,为什么会落得惨绝人寰的下场呢?我认为,与其说戚夫人输给了吕雉,不如说输给了她自己。

首先,戚夫人的能力无法与野心相匹配。“野心”是把双刃剑,有时是前进路上的进步阶梯,也有些时候,是刽子手手里的那把砍头刀。决定“野心”作用的,就是有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如果有,结局就如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吕后,武则天,有手腕儿,够狠毒,最后权倾朝野,只手遮天。如果空有野心,能力跟不上,结局就如同吕后的对手戚夫人,求之不得,任人宰割。还有武则天的儿媳妇韦皇后,想走婆婆的老路子当个女中豪杰,无奈能力不足,最终失败。

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想应该给这句话设个前提,想当将军的士兵,还要有当将军的能力,不然空有野心,必遭反噬。

戚夫人第二个缺少的,是审时度势的能力。有人说戚夫人生不逢时,遇到了“超级大变态吕后”,才落得凄惨下场。但谁的人生能一帆风顺?尤其是身在皇族后宫。人生低谷和危机时刻,方能显出大智慧。第一个回合,换太子事件失败,刘邦去世,吕雉最初还没有那么变态残忍,只是把戚夫人幽禁在永巷舂米,戚夫人低估了吕雉的狠和恨,边舂米边唱那首流传至今的《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戚夫人不示弱不反思,反而写诗唱歌发泄不满。吕雉听了大怒,你还指望你儿子救你?那我把你儿子也杀了!于是戚夫人在第二个回合中输的更惨,儿子如意惨死,自己被毁为“人彘”。

同为刘邦妃嫔的薄氏,审时度势的本领就比戚夫人高的多。懂得分析形势,韬光养晦,暗藏锋芒,最终辅佐儿子汉文帝登基,当上了众人景仰的皇太后。可见审时度势在任何时候都是一项生存必杀技。

戚夫人的第三错,错在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男人身上。有人说,戚夫人的不幸,是因为封建社会,古代妇女对命运不能自己把握,只能依附男性,从而引发的时代悲剧。这一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我们来看看“换太子事件”中吕雉是怎么做的,先分析形势,找刘邦当时最信任的开国功臣张良出谋划策,笼络群臣,想尽办法请刘邦看中的商山四皓(四位著名隐士高人)当太子的老师,增加太子的羽翼。而戚夫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向自己的丈夫哭诉,把所有的赌注都放在刘邦一人身上。虽然直到最后,刘邦还是心系戚夫人,还是一心想换太子,但无奈吕后做的太多,政治力量太强大,太子羽翼丰满,人心所向,纵使身为国君,也有心无力。

可见凡事皆有因果,结局并非偶然。貌美如花的戚夫人,最终以如此凄惨的方式凋零,实在让人唏嘘。后世把戚夫人封为厕神,这种纪念,对于一个风华绝代、风情万种的美人来说,是否又是一种讽刺?

长得漂亮,远不如看得透彻、活得精彩更重要。以史为鉴,希望每一个女孩儿,都能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资治通鉴心得 篇4

《资治通鉴》今年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现在看到了东汉桓帝时期,一方面是文言文中有的术语、地名、典故不能理解,另一方面是历史的特性让人难以忍受。历史中充满了杀戮、背叛和阴谋,让人时时感到愤怒。我又不能做到置身事外,没有“大江东去”和“滚滚长江东逝水”之感,这是人的历史,是我们祖先的故事。有些人身处王侯之位,还是那么贪心,为一己私欲,让多少人死于非命。有的人为求官爵富贵,妄昧良心,迎合上意。反正只要当权者想搞一个人,不管这个人犯没犯错,总是会有其他人当枪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常常会想我处在当时的环境会怎么样,我羡慕霍去病、班超以及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等等人所取的成就,如果把我放在他们的位置上我能怎么样。历史上人和人的差距,一件事这个人不行,而另外一个人就能干成。

历史上也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有些人明知是死也会坚持正直,恪于值守,让人心向往之。按现在的观点来看社会是不断进步,但是古人的观点并非如此,因为社会的道德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提高,而且古人的社会生产力很长时间内停滞不前,特别是我们中国很早就在各种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所以也看不到社会的进步。而是有时候由和平转向了战争,由人民安居乐业转向了民不聊生,这是什么原因,是单纯的马尔萨斯陷井吗?还是也有执政者的错误,某些阴谋家的预谋,人性的阴暗。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社会的大环境终究会影响每一个人,我辈当自强,不能让某些人的私利而使历史再次走入阴暗的泥潭。

资治通鉴心得 篇5

前不久,经同学推荐,我有幸拜读了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白话本。这是最近才出版的一套书,大概是为了方便今人阅读,十二部白话本中只收录了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等各个朝代的精华文章,而且翻译的极为通俗。像我这样没有功底又渴望各方面历史知识都有所涉猎的初学者,倒很适合读这样的书。

之前,曾经也试过读文言文的《资治通鉴》,由于自身性格和工作忙碌的原因,只是挑选着看了汉纪和唐纪中的部分内容,感觉也不错,虽然是文言文,但是丝毫不令人觉得晦涩难懂。相比之下,这一次所读的白话文倒感觉粗糙了。前面说过了,读《资治通鉴》,我只是为了了解些历史知识,所以这次看白话文也感到满足了。但是,沉淀知识的这一段时间里,我还是反复琢磨和品位了读文言文《资治通鉴》的感觉,在内心里依然倾向于司马迁的原著,感觉还是原著的行文布局更好更生动出彩些。我想,这大概就是司马迁和他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名传千古的原因吧!

《资治通鉴》在编年体史书领域和中国宝贵文化遗产领域之所以享有盛誉,我想一定与作者创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该书特别的语言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目的有关。由于《资治通鉴》的确太博大精深了,无论我如何努力,也只能窥见书中的一角,但是就是凭着这种热爱的精神,我也想谈谈自己对于《资治通鉴》的一点感受。

首先是感觉到司马迁著作该书时的细致和认真。在阅读《资治通鉴》文言文版本的时候,就被该书中不厌其烦的注释、考异感染了兴趣。从前,我读书都是“尽信于书上”的,即书中说什么,我便相信什么,而当看了《通鉴》之后,我的一个很有体会的想法是,原来历史书中写的历史也是不能尽信的。我们要读历史,就应该像司马迁那样,进行辨析似的阅读,对所读到的史实进行验证推理,取其精华,积累经验。而正是因为司马迁著书的细致认真,从而才为我们不厌其烦地留下各种线索和史料,让我们更加客观地了解历史的。

另一点是从《资治通鉴》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运用极其简练,通俗易懂,脉络分明。《资治通鉴》全文一般没有太多的偏僻字,即使横跨一千多年的今人,只要有点文言文功底都可以读个明白。记述各种事情和描写各种场景,尤其是战争方面的题材的文章,司马迁总是将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这种重视情节描述的写法值得今人借鉴。

另外,司马迁在每一篇文章的结尾处通常都会给出自己的点评,并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上去。司马迁的这些观点和思想这好迎合了发展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需要,今人阅读起来,也会得到许多借鉴作用。我想,这大概也是《通鉴》流传至今,仍然广受欢迎和好评的原因。

总之,阅读《通鉴》受益匪浅,我想,有机会,我还要把文言文版的《通鉴》继续读下去。

资治通鉴心得 篇6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意思是说老人经历得多,经验丰富,他们的话对我们是种警告或是启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淘沙,沉淀下来的像《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书,就是一个个不开口却满腹经论的老人,不但教育影响着我们的祖辈,也同样让我受益匪浅。

——题记

提起《资治通鉴》,很多人都以为它神秘莫测,当我走进它,才知它是如此亲切。当然我看的不是原著,是臧瀚之译的现代版的。

这本书是宋朝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写的一本编年体通史。把从周朝到隋、唐、宋发生的重大历史故事都写了出来,在《资治通鉴》中,各个故事都很吸引人。里面的好多人物让我束然起敬,如勇士荆柯,求贤若渴的刘备、聪明机智的诸葛亮、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等等。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

读着读着,我就不禁想起了去年的事。

去年市里举办了一个“豪成杯新概念作文比赛”,每个班要上交两篇作文去参加比赛,我们班是刚刚重组的,老师对我们不很了解,怎么也选不出两个人,看到老师一筹莫展的样子,我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说:“老师,让我试试吧!”老师听了,高兴极了,就同意了。于是,我不懈努力,多次修改作文,顺利通过预赛,在现场赛的决赛中,沉着冷静的写作,取得了市二等奖的好成绩,不仅为自己、为班级争了光,还令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

原然我的这种行为就是毛遂自荐,不禁有点得意,呵呵!以后如果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没有“伯乐”相中我的话,那我就不妨多来几次“毛遂自荐”!

资治通鉴心得 篇7

最初看此书仅是想读点历史作为调剂,但在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此书的意义远胜过单纯的了解历史。开始时并没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个电子词典看。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字电字词典显示不出来,遂换为手机阅读,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态。但后来体会此书的意义后,用手机看也还习惯了。前两年比较忙,就这样有空时断断续续在手机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纪,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了大把时间,终于买了岳麓书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后。三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此时回首,初读此书时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还记得信陵君的命运,平原君善辩的门客公孙龙。而到现在的太祖皇帝横空出世,读者隔了三年,历史却已过去千年光阴。最后温公的进书表上写到: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编这部书花费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确然更胜我等阅者。

《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书,都没能够跨度时间长达如此之久。将千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浓缩在一部书中,其所带来的振憾,远非一般讲一两个主角命运的书籍可比。一千三百年,无数的风流人物贯穿其中。伟大的人物的确推动并书写着历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伟大风流,又能够延续多久?任何一个英雄,从他诞生到建功立业,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过几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断诞生,不断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光辉都是如此短暂。纵使能略有所成,进而荫及子孙,又算得了什么?开国的帝王混壹四海,号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几何?子子孙孙,也终有为阶下囚的一天。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汉献帝的悲剧。李世民英武盖世,又怎料得到子孙为无赖出生的朱温诛杀。大燕开国,雄据东北,一时风头无两。但数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谁还会念及当年慕容氏的荣光?蜀地天险,历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详,最终谁能长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门阀大姓,屡经岁月涤荡,风流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读通鉴的历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微如星火,转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这一切,人真的应该更豁达。 就如六尺巷的启示一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资治通鉴》所载,多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争史,将中国人的政治传统淋漓尽致地展现。因为这一政治传统直到今天也未改变多少,所以《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意义仍然巨大。本朝太祖与蒋先生都曾是本书的读者,对他们而言确实起到了资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读者,从中看透中国式政治的核心,无论在哪一领域,都会更理解中国人社会的游戏规则,行事方式。中国人的特点是,对不是最正大光明的东西都不愿意宣讲,所以很流行潜规则,也就是很多东西不会讲出来的,要你自己来感悟。即使是教材上节选《资治通鉴》,也是一篇很励志,很积极,很正面的《孙权劝学》,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艰险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鉴真正的意义所在对历史的真相毫不隐讳,对人性的丑恶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残酷本质。

我们总喜欢认为,天下本来应该是安定的,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职责,贤者见用,庸者见疏,罪者见诛。而且人间自有正义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天有眼。但事实却是,在这一千三百年中,正义失衡,奸臣当道,杀戮四起才是经常的事,而真正朝纲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样,几乎指望不了。这个社会,就好像是一个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样,其实从来都没好过,但只要不没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丧乱,民存者仅百之二三,但只要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们又还可以继续建立政权,重复那些悲喜剧。儒家喜欢歌讼远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总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里?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通鉴的记载足以让这些童话破灭,世道几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灵几乎总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暂的治世也仅是差强人意而已。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通鉴让人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不是沉浸在对那些未曾有过的理想社会的歌颂中。诚然我们希望社会可以变得更理想,我们也应该为此努力。但如果现在的社会还不够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许应该更心平气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据说温公当编成此书后,写作班子之外只有一个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对非常失望。两年后温公去世,对于此书的巨大影响再也无法得悉。《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如果温公去世后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晓此书,何至于朝纲紊乱,最终国破南渡,君臣为虏?而千年后在华夏掀起大风浪的毛先生,却正是因为读此书十七遍,最终混壹四海,君临天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识的时候,《资治通鉴》这样的古书仍然是为很多人推崇的必读之书,足以证明其价值经久不衰。青史留名不过略为后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传,胜之远矣。而且只要中国人的精神核心不变,通鉴的价值还会继续保持下去。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读物,不会像《三国》《水浒》一样拥有大量的通俗读者,因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点也不通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读通鉴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再过一千年,两千年,其风采仍会有无数的后来人评说。

资治通鉴心得 篇8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被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名字的由来,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所著。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商业、农民起义等,以史为镜,警示后人,而张国刚教授以更深层次的角度和论点剖析了领导者头脑和决策、审时度势对团队发展的重要性等问题,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资治通鉴》。

商鞅的变法是多势造就的,秦孝公广发求贤令,招募天下能人志士,力求在秦国变法是一势;商鞅以先进的思想和过人的智慧舌战群臣,驳斥“法古”,“巡礼”之见,为变法赢得舆论准备为一势;“南门立木”,一诺千金,将法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一势,以法为纲常,取信于民,是以最后变法获得空前的成功。虽然商鞅最后车裂而死,但其所立之法,所倡导的价值观却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中流传。

项羽——天不亡我,是自取灭亡。“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一代天骄西楚霸王以自己的勇猛精进,号召天下能人志士破秦立楚,建立霸业。其有将能,而非帅才,以威服众,以强服众,没有团队意识的领导者只会众叛亲离,成为光杆司令,终将团队连同自己推向灭亡的深渊。

民间常言刘邦是位“流氓皇帝”,不学无术,吊儿郎当,这样的人是如何成为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他又是怎么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脱颖而出?他又有哪些异于常人的智慧呢?善纳谏,有判断,以礼待人,统筹帷幄,立制度明文法,能用人,用好人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带领团队走向成功的诸多要素。后人不懂刘邦而笑之,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不过流氓无赖之徒。然而聪明的领导者不必事事展露锋芒,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扎实沉稳的不断向着目标奋斗。

作者以领导者的对团队的重要性作了现代化的解读,让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读懂这本书,观古人治世,亦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资治通鉴心得 篇9

早上坐公交

车上班,偷空读点书,翻到情僧苏曼殊对刘半农说的一句话:半农,这个时候,你还讲什么诗,求什么学问!唬得我一愣:是啊,读书到底是为什么?

古人讲读书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看早已不合时宜。曾国藩说刚日读史,柔日读经,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赚点谈资而已。然而偏偏喜欢这种死书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内容也没有《细节决定成败》之类教材的指导性。

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很有满足感。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CASE了。《资治通鉴》整整3700多页,我每小时只能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倒是也不愁,毕竟是好书,古文好处在于精炼,有味道。政论洋洋洒洒,战争血脉贲张,尤其是讲朝代兴替,让人觉得天道茫茫不可逃。这套书真正考验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读倦了,就在书的空白处写点评。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果不做点记号,看到后面就会把前面忘了。偶尔周末,去火车站附近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读通宵,凌晨两点看到晚归的情侣吃汉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亲切感。在异乡城市的深夜,想千载世事沉浮,越发觉得自己渺小,出门正寒雨潇潇,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虽然几番痛下决心,《资治通鉴》我也读了80%,而后就在我的床 头搁置下来。从这套书开始,我渐渐养成一个恶习

,不自量力地喜欢读大部头的书,但每本都读不完,买一本新书就把刚读一半的书扔掉,床

头的书越堆越高,有《五灯会元》、《元好问全集》、《清代笔记小说》等。每每让我感慨时间有限的同时,也鄙视自己的恒心。

读书贵在活学活用,我始终没真正领会这点。办公桌上那本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别新闻,也始终没读完一半。学以致用成了笑话。

不过换角度来看,既然明知道书无用,也就早熄了好胜的心;既然知道读不完,也就没了执着的苦。这样为自己一开脱,有始无终读死书的乐趣反而浮现出来。书这个东西上瘾很难,但一旦上瘾就无药可医。每次逛书店都要经历复杂的心理斗争,买和不买难以抉择。在回家的车上也忧喜参半。喜的是接下来几天又有好书可读,忧的是这次又超支了,接下来几天要过紧日子。

当然,读书之乐来时也很汹涌。比如刚刚看到某位杭州人写的句子:犹是阿房三月泥,烧作未央千片瓦,精神为之一振,真想痛饮三杯。

喜欢《资治通鉴的感悟1000字汇总4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资治通鉴感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