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总是不禁被作者的脑洞所震撼其实这时候我们最好是将其用读后感表现出来。您还在为写作品读后感而发愁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呈上最新《目送》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句流传多年的肺腑之言,出自台湾作家龙应台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深情之作《目送》。这是一本华枝春满、悲欢交集影响着一代代人的人生之书。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那么深邃,那么忧伤,但却又是那么的美丽。
作者在第一篇散文《目送》中这样写道: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正是如此,作者才真正的领悟到了那句肺腑之言的真谛。
读到这,我的心咯噔一下。原来被我们忽略的,有多少如此深情的目送。我的脑海中呈现出我独自去北京比赛时父母送我上车的情景:一个下着倾盆暴雨的早晨,他们一起撑着一把雨伞久久地立在风雨之中,全然不顾衣服早已淋湿,肮脏的积水和飞溅的水花浸透了他们的鞋子,但他们依旧高举雨伞,凝望着我刚刚登上的这辆窗帘紧闭的机场大巴倒车、掉头、渐行渐远,目送着它,直至消失。龙应台细腻的文字触动了我的心灵:淡漠的我,居然都没有拉开窗帘回眸向依依不舍的父母挥手告别。
还有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父亲把我送到学校门口,吃力地帮我把后备箱那沉重的行李箱搬下车。远望见同行去美国比赛的同学身边都没有家长,爱要面子的我催促父亲说:爸爸你可以回去了。
啊不送一下你吗?
不用啦,你快回去吧,快点!
无奈的父亲只好开着车渐渐远去。
本应是父亲叮咛嘱托、目送我远行,但最终的结局却是我目送他匆匆离开才去安心集合。
可以体会到父母对我的担心和牵挂。青春期的我们往往会像龙应台的儿子那样血气方刚,自以为长大,一个人漂泊四海自由自在。但是,却忽略了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龙应台的《目送》让我感到万分惭愧,我们应该多去换位思考,多去理解父母对我们的唠叨,放下虚荣的面子,多跟父母深入交流。
龙应台在目送中还这样写道:妈妈是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这句话让我陷入深思。我知道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一去不复返美好的时光。正如社戏的作者鲁迅一般,当他重返家乡时,已经体会不出当年儿时乐趣了。他们所渴望的不是回家,他们甚至已经对家乡没有多少印象了,他们所渴望的是那段令人难忘的时光。
正如现在在大城市生活的我的外爷那样,他想回去的或许并不是那片故土,而是当年和他战友们一起奋斗一起拼搏的美好时光。
逝者如梭,不舍昼夜。时光飞逝,岁月告诉我,要珍惜你所拥有的点点滴滴,珍惜你所拥有的时光,珍惜当下。
时间的流逝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像作者龙应台那样,等我们长大了,我们的父母也会渐渐老去,最终在我们的目送之下慢慢远去。文章中有大量的笔墨是在写父亲的逝和母亲的老。
我帮她上了腮红。在她纹过的眉上,又画上一道弯弯淡眉。作者知道自己的母亲爱美,作者深知自己的父亲喜爱农村。不像作者的两位比较粗心的兄弟,作者的细心、细腻让她年迈的父母感到开心、快乐。
正如儿时的我们,父母陪我们玩喜欢的游戏,买最爱的玩具。等到他们老了,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用心陪伴父母,跟他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
《目送》是一位母亲对儿子、一位女儿对父母刻骨深情的细腻流露。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可能更容易引发共鸣的是从同龄人青春叛逆的安德烈身上深刻体会到的母子情。同时,龙应台用她独具魅力的语言,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的笔触,带领我们领略朦朦胧胧又有点深沉的人生哲思,进而开启对未来的展望。
她看着我,微笑了。我才发现她老了。
她看着我,微笑了。我鄙夷她像个小孩。
她看着我,微笑了。因为我们谈论爱情。
我与龙应台或许就是拿着相同的车票的人,她在车头,我在车尾,我们欣赏着同一片风景,同样,大片的麦田,所以她的语言,才会勾起我对每一朵花的回忆,每一株草的回忆——
眼神总是似曾相识。不久前的旅行,去苏州,我望着母亲的背景,弯曲的背脊,深厚的妆容依旧掩不住她暗淡的眼睛。第二天清晨,母亲便说腰疼,拧巴着脸,扶着腰,我站在酒店门口,也不敢迈进去,只见一双手拽着我走,回头,她的背影蜷缩着身子,像一只受伤的刺猬,那一般宽大的睡衣,松松垮垮地挂在她身上,露出凹凸不平的骨骼,深情地望着我。突然想到了那句“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难能可贵的是我看见了母亲目送我的目光,我竟难以想象我会往回走,走着同一段路,走着不同的心情,我相信华飞他也会如此。
连言语都那么惊人相似。“朱柳妍,你说这个是什么吃得呀?”酒店的自助早餐让母亲亢奋地晃到我身边,她天生的亮嗓,引来了目光,她却俨然不知,真真像个小孩子一样,用手指捏了捏饼干,顿时,奇怪而又鄙夷的目光袭来。“你不要动它那。”“有什么关系呀?”我白了白眼,绕开她,三步并作两步走向别处。我猛然想起,《十七岁》中华飞也会怪他的母亲“你不要用手去指,像个小孩一样。你说就好了。”我停下了脚步,发现我与华飞一样,一样长大了,嫌母亲丢脸,却不明白母亲的心,不明白母亲的感受。
还有谈论爱情时,我俩骑着双人自行车漫步在岛屿上,右边是母亲,左边是大山大海大片的天空。也便如此,嘴里不觉冒出“以后我跟自己的老公也来这。”妈妈瞪大眼睛,我尴尬地笑了笑说:“我只是开玩笑而已。”她静默几秒问我:“以后女儿想找什么样的老公呀?”“又高又帅又有钱的,传说中的高富帅。”我摆了摆手臂,大声的笑,她也跟着笑。我脑海中浮现《爱情》中华飞小声地回复:“妈,拜托,我才十七岁,不要教我这么多黑暗好不好?德文老师跟你一样,都不相信爱情,我才十七岁,我总得相信点什么吧!”我渐渐明白,龙应台和母亲一样,不舍着她的儿女,她曾经幸福的所有来源。
我才明白,才知道,我与母亲或华安与龙应台,发生了多少事,经历了多少人。当我去看、去听,我想回报万千事物,我想感慨万千生命,我想拥抱曾经的回忆。有太多的回味、后悔,思念,都在这本书像放电影,一丝一点地想起。
于此不能的,我们用相同的车票,回程过往,才有如此之爱,才有如此之反悔,我难以想象生命与生活,赋予我多少感情。
目送,不只是一个背影,而是一段时光,是一段深情。一次次的目送意味着你我的冷暖,一次次的目送饱含着默默的深情,一次次的目送讲述着时间的沧桑。
题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小孩!龙应台笔下的场景,让我顿感惭愧,这一句话语看似对孩子不轻易,但父母的心或许意味深长。16岁的我与父亲去散步,我总觉得父亲的穿着是那么与人群格格不入,父亲总是用手指周围的景物让我看,总是发出响亮的笑声和用洪亮话语与我说话。别说那么大声,不要指。我终于忍不住了。父亲的笑容僵硬了一秒:好。然后又哼起了小调。别唱,很尴尬的。父亲看着我点了点头,露出淡淡的却又眉头紧锁的微笑。那微笑,像极了角落里沾满油渍的抹布,是那么的落寞,暗淡,充满无奈。父亲沉默了,可是感觉空气凝固了,是的,那一瞬间,我或许忘记了小时候我的玩闹与父亲的指划,我或许忘记了小时候我的幼稚与父亲的微笑,我或许忘记了小时候我的大声欢笑与父亲满足的脸庞,我只是一味的排斥父亲的举动甚至限制,却忘了父亲对我无知做法的无数包含。小时候父亲望着我欢快的背影,露出满意的微笑,而现在,我望着父亲无奈的背影,却露出满满的羞愧不知所措,这是怎样的对比呀?月光下,父亲昂首挺胸悠闲地散步,一言不发,我却从他那深邃的眼神中看出那难以掩饰的深情与无奈,他的笑是对我陪她他散步的安慰与满足,是对我的话语,强颜欢笑。
在无数个清晨,父亲目送着我上小学的背影;在无数个下午,父亲目送着我进校门的背影,那一个午后,我目送着他的背影。父亲担心我在学校里住的不习惯,在那个知了连叫的下午给我送东西。我接过东西,说了几句话便撇下一个嫌弃的眼神,转身离开,我是如此冷漠,父亲却总是一脸严肃,又却默默关心。我站在窗台第一次目送父亲离去的背影依旧昂首挺胸,却早已汗流湿衣,他回头了,发现我在看四周,便举起手中的袋子晃了晃,显得如此滑稽,却只为让我注意到他,那一刻,父亲欢快的像个孩子。那微笑,像极了天空中一道彩虹,如此绚丽多彩。我沉默了,泪水润湿眼眶。我的每次离家从未回过头,我知道背后是父母的目送,但我不知道,不苟言语的父亲是否泪湿眼眶,多愁善感的母亲是否早已将晶莹挥洒于离别的路上。出发前他们总是给我浅浅的微笑,目光却一直跟随着我,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回头,哪怕只有一次,但却总是留下失落,那一抹浅浅的微笑,看到的只是父母的爱心与祝福,却忽视了那只要轻易望见的难以掩饰的深情,或许我们不曾注意过。
送别是快乐的初始,亦是破茧时阳光下透明双翅震颤的几缕轻柔,是绸帕上包裹的落花、美丽的忧伤。任时光剥落,可回忆,品味,收藏,但成长路上那一次次目送,是父母,一是自己难以掩饰的深情的编织,牵挂你我回忆的老墙,不要忘记小时候童年的纯真有多少父母的支持与陪伴,不要嫌弃父母那看似无聊而又令人发笑的举动,不要总用异样的眼光排斥父母的穿衣打扮,不要厌烦父母每日不变的嘱咐,因为那是父母对你难以掩饰的。
目送不应只留冷漠的背影,子女继承者上一切殷切地目送延续着对下一辈无止境的目送,哪怕只是瞬间的回头,哪怕只是轻微的回味,也会发现那难以掩饰的深情。目送,不只是一个背影,而是一段时光,一段深情。
“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当龙应台在机场目送儿子华安离开时,她是否盼望着儿子能回头看一眼母亲,好让她挥挥手与他告别?她是否曾想冲到他身旁,再次伸开双臂用满腔爱意与浓烈的牵挂和不舍拥抱他?她是否想用自己苍老的手再一次握住儿子骨节分明的手?
一切问题的答案或许只有当我们品尝过为人父母的滋味时,才能有更好的解答。
夏季,雨总是下得特别勤,由于初三繁重的学习生活和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我常常在学校里吃饭。一次,妈妈走进我的房间,对着正埋头写字的我的背影说起一件我不知道的事。
她一边帮我叠喜好的衣服,一边兴味盎然地说:“昨天下午啊,雨下得那么大,闪电一阵一阵的,我担心你那么远的路骑自行车回来会淋感冒,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叫你爸开车去学校接你,看学校人都走光了,才突然记起你在学校吃饭,哎呦呦,你妈真是笨,是吧?”我咯咯地笑了,说:“才不笨呢,当数学老师的人怎会笨?”
你不知道,冬天亲手替你把校服洗得雪白的人是谁;你不知道下雨天给你送伞,开车接你的人是谁;你不知道,给你做你爱吃的菜,手上被溅满油星子的人是谁;你不知道,夜晚为你掖好踢开的被子的人是谁;你更不知道,把你的欢乐和烦恼看得最重要的人,是谁。
龙应台的《走路》这篇文章中,她不厌其烦、耐心地教患失语症的父亲走路的情景,给了我很深的感触。今年假期,我们一家和姨夫一家出去游玩。
姨夫的母亲年近八旬,听力衰弱得厉害,几次去医院,都无功而返,因此跟她交谈,必须要很大声她才能听见。有时她会像个无理取闹的小朋友,说姨夫吼她,还会和姨夫生气,姨夫却总是笑笑,拉着她枯皮似的手,温柔地向她解释。
爬山时,这位老太太手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前行,姨夫便会伸出他强健有力的大手搀着她的另一只手,和她一起慢慢向上爬。我仍记得,当姨夫搀过老奶奶的手时,她挺直佝偻的背,抬起头望着姨夫,咧开牙快掉光的嘴,像个吃到糖果的小女孩,笑起来时的模样。
互相牵住的那双手,一高一矮两个身影,成了山林中最美的风景。
人老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像小孩,只有更加耐心地、温柔地对待他们,真正分别时才不会遗憾。现在的我多么后悔,吃饭时对外公的不耐烦。
一次和外公一起吃饭,外公总是不停地向我问这问那,我没耐心一一回答,就渐渐不理睬。外公总是好脾气地笑笑,又转过去询问妈妈的近况。不一会儿,外公把布满皱纹的手轻轻覆在我的膝头,想与我交谈,不知怎的,我躲开了,只留下外公的那双手,尴尬地停留在空中。坐在一旁的妈妈板着脸,叫了我的名字。
几天后,我才知道,那天饭桌我的举动,伤了两个人的心。一天散步时,妈妈提起这件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外公摸摸你又怕什么呢?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饭,你怎么会这样不懂事。老年人嘛,难免会话多一些,要有耐心些。你小时候,外公可是把你当块宝似的捧在手心的啊。”
我这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低着头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啊,在你考试时给你买烤鸡的人是谁?小时候一把屎一把尿喂养你慢慢长大的人是谁?外婆去世时把你紧紧拥在怀里,为你擦泪的人是谁?是外公啊。
拥有时不珍惜,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年幼时,父母是懂你每一声啼哭的人;长大后,父母却是很难与你交谈的人。
可是,你还记得岁月深处的那双手吗?
那双教你蹒跚学步的手,
那双抱起放声大哭的你的手,
那双教你写自己名字的手,
那双牵着你过马路的手,
那双为你擦干眼泪的手,
那双为你夹菜的手,
那双清早六点起来为你准备热乎乎的早点的手......
那双无比温暖柔软的手,你还记得吗?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让我领悟到亲情的可贵,让我慢慢懂得对待亲人要像龙应台那样,去包容,去理解,去温和地照顾,去耐心地倾听。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很多成长的道理。
《跌倒一寄K》让我明白不要畏惧失败与挫折,跌倒后仍要敢于站起来绝地反击;《山路》让我明白不能过于依赖别人,有些事只能自己一个人做;《幸福》让我明白要学会品味,珍惜点滴幸福......
《目送》这本书,不仅在思想上给了我很多教益,而且在写作上也给了我很多启发。龙应台的语言没有堆砌华丽空泛的辞藻,文字却同样真挚感人,这让我明白写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写出真情实感。当你用心去观察,描绘一件事物时,小花小草都变得会微笑讲话了,优美动人的文字会随着你真情实感的流露而跃然纸上。
其次,龙应台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极为生动传神,能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引起读者的强烈情感共鸣,这启示我要多注重这方面的描写。同样,龙应台的环境描写写得十分优美,不仅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还渲染了气氛,这启发我生活中要多留心观察,用心感受,以传神的环境描写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
《目送》是一本语言清新隽雅,蕴含哲理丰富,感人至深的散文集,我相信,再细细品读一遍,还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以前买过一本《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顾名思义是父母的爱了。当初买的目的就是想洗眼睛的,这是一本集子,还不乏名家。我当初还计划好一天只看一篇,眼睛肿着入睡第二天要怎么见人。但结果却大失所望,除了第一篇催了几滴眼泪外,之后的就直接演变为催眠篇,一看就困,书都懒得放直接反盖在胸口就能睡着。
然而,这两天看的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却是这类主题的绝佳作品,不仅有对上父母的,还有对下孩子的、平行的兄弟的。好像一滴浓墨掉进了你的心池,慢慢漾开,回味无穷。淡雅、宁静、温婉的基调足以熨平浮躁、温暖人心。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
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
所有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我会开始求索生死大问是因为父亲的死亡,像海上突来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
在你与世隔绝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给你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结实的拥抱。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可是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独孤。
看得出,他心中有大布局,以一定的时间顺序在走好几个平行的程序,像一个乐团指挥,眼观八方,一环紧扣一环。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的旅人。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冬天的阳光照在你微微仰起的脸上;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现代社会的国民可以在一个邪恶的政权领导下做出可怕的事。——德国的《明镜》
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香港所独有,而大陆人和台湾人不太看得见的,还有一个无形的东西,叫做都会品味。它不是藏书楼里鉴赏古籍善本的斟酌,那份斟酌北京尚未断绝;它不是复古巴洛克大楼里装上最炫魅的水晶灯的张扬,那份张扬上海很浓;它也不是禅寺或隐士山居中榜着茶香竹影倾听“高山流水”的沉静,那份沉静台北很足。香港人的都会品味,充分表现在公共空间里……
我总觉得,或许是艰辛贫困、朴素扶持的记忆,使得这一代的中年人特别疼惜他们的长者?但是现在年轻的一代,那昂首阔步走过半岛酒店、走进豪华商厦、从头到脚都穿戴着名牌的一代——当他们是中年人时,会以什么样的心情来看待他们的父母呢?是一种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还是把一切都看得理所当然的无聊?
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廷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我知道,我在向往一个境界,慢的境界。时间怎么流都可以。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花谢结果,累累棚上。我就坐在那黄泥土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慢看……
然后有一天,一个个儿很高、腿很长很瘦的年轻人,就在那光天化日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很认真地对你说,“我已经十八岁了,你真的应该克制一下要牵我手过街的反射冲动。”你当场愣在那里,然后眼泪巴巴流下,止不住地流。儿子顿时觉得丢脸极了,大步蹿过街到了对面,两手抄在裤袋里,盯自己的脚尖,一副和你毫不相干的样子。你被拥挤的车流堵在大街中线,隔着一重又一重的车顶远远看着对街儿子阳光下的头发,泛出一点光。你曾经怎样爱亲吻那小男孩的头发啊。他有那种圣诞卡片上常画的穿着睡衣跪着祈祷的小男孩的头型,天使般的脸颊,闻起来有肥皂清香的头发,贴着你的肩膀睡着时,你的手环着他圆滚滚的身体,觉得天地之大,幸福也不过就是怀抱里这小小的温柔。就在那车水马龙一片滚动喧嚣中,你仿佛看见无边无际的空旷和荒凉,灰尘似的,自四面八方鬼魅般缓缓升起,渐渐聚拢。
他老了,所以背佝偻了,理所当然。牙不能咬了,理所当然。脚不能走了,理所当然。突然之间不再说话了,理所当然。你们从他身边走过,陪他吃一顿饭,扶着他坐下,跟他说“再见”的每一次当下,曾经认真地注视过他吗?“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视,任何人的注视?你突然回头去看母亲,她的头发桔黄,像一撮冬天的干草,横七竖八顶在头上。眼睛里带着病态的焦虑——她,倒是直勾勾地注视着他,强烈、燃烧、带点发狂似的注视着他,嘴里喃喃地说,“同我说话,你同我说话。我一个人怎么活,你同我说话呀。”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在一条我们看不见、但是与我们的旅途平行的路上,爸爸,请慢慢走。”
这个星期我生病了,头又晕又痛,嗓子也难受得不得了。可就是这样的痛苦,让我明白父母对我的付出。
也就是在前几天,星期一的时候,我早上起来感觉很难受,喉咙很痛,头也很晕,眼前的一切好像都糊成了一团。我咬紧牙关坚持上完了三节主课后就与班主任老师说明了情况回寝室休息了,基本上一天没有上课,心想:等明天身体稍微舒服一些了再补作业吧。没想到第二天,病情更加严重了,整个人软绵绵的,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一直瘫在床上,只是按时下来吃药、吃饭。当天晚上,爸爸一下班就立刻跑来给我送药。我家住在杨浦,学校却在青浦,别看这两个“浦”字都一样,中间却相隔了五十多公里啊!当时爸爸来的时候,已经七点多了,他也没有吃饭,急急忙忙地去医院开了药,就又马不停蹄地赶了过来。第三天下午的时候,我回家看病了,没有什么大碍,就是感冒,并且肚子那里肌肉拉伤了,其他也没有什么。看来我以后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我想。以后不能再让爸爸辛苦跑这么远的路来接我了……
突然想起了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里面讲述了许多龙应台自己和她的父母亲所发生的事。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父母却在一天天老去,生老病死,这是规律,我们将来不也有老去的一天吗?龙应台的老母亲记忆力不好,龙应台给她打电话时一句话说好几遍也不嫌烦,而我们现在呢,动不动就对父母发脾气,这该让他们多伤心啊!他们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难道就无法从我们这里得到半点安慰和回报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