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探索在于求真。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来进行研究和分析。最近你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而烦恼呢?编辑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芦叶船》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OK语录网 m.968OK.CoM]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
七、板书:
芦叶船
做芦叶船
玩芦叶船
我的遐想和向往
《扬州茶馆》是朱自清先生的《说扬州》节选。朱自清是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疏朗清新的感觉。这篇《扬州茶馆》,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带着后生到扬州茶馆品茶吃点心。但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的关系,学生学习课文肯定遇到很多困难,就是老师也是不能一下子就弄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的,因此要上好这篇课文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的。难在朱自清先生写出的茶馆的韵味是向我们展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于是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尽量营造一种情境,带引着学生由浅入深地钻研学习。
首先,出示馆这个字,让学生说出馆是什么意思,继而了解茶馆是一个什么样的处所,陈述品茶是我国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南方、北方茶馆数不胜数,茶馆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其次,初步了解扬州的位置,同时温故扬字的写法;随后引出课文的出处,为下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力图表述清晰自然,一上课就要充分地吸引住学生。
茶馆不仅仅是品茶的地方,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于是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小吃,学生的动作很快,找的也很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产生了兴趣,对七十多年前的茶馆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作者不光抓香字来描写,更通过描写摆放零碎小食的物件和炒白果的过程,把已经久远的茶馆氛围直愣愣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从而更能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
作者在文中着重介绍了烫干丝和小笼点心这两类小吃。尤其是烫干丝,作者短短的一句话就把它的制作过程写清楚了,连用了8个动词,我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边看边跟着做,之后再复述,边复述边做动作,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很容易说出烫干丝的过程。同时我再适时点出可以描写菜的制作过程来把一道菜写具体的。为了更好地掌握顺序与动作描写,我还设计了炒鸡蛋的动作,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效果不错。
但是在教学课文第三小节时,由于时间关系节奏比较快,因此没有细讲,尤其是动词只是以填空的方式匆匆带过,因此在写炒鸡蛋的动词时,学生就说的不全面,而且对于先接着然后再最后的顺序不甚明晰。再者,课堂上读的不够,学生的感悟也较粗浅,对于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还是不到位。
这次参加赛课活动,我收益匪浅。这节课,也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
其一:课前的导入部分不同角度内容不同的图片,与全文紧密相连,并能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而且是对课文一个很好的注解。
其二: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字词学法的指导。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字是音形意的综合,根据词语的意思去辨别多音字的读音,还要回到文本中去,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读书的方法指导,抓住关键句子词语,“横看”“竖看”“整体看”。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中品味。先把我怕鹅的表现从文中筛选出来,体会朗读,再找出鹅表现的句子,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最后还原文本,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其三:品味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采用先理解体会再指导朗读的方法,避免将课文内容的肢解,给学生一个朗读的整体感受。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并辅以动作模仿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画面,进而指导朗读的轻重缓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其四,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在对细节的处理上还需要加强。如放手让学生依照前面的方法读金奎叔不怕鹅的段落,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缺少智慧,缺少耐心,没有充分展开交流探讨,草草结束。对时间的把握也不是很到位,缺少灵活多变,在指导分析理解我的表现和鹅的表现时所用时间过多,学生自学金奎叔和鹅的表现这一部分时就会有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理解透彻后再朗读,效果就更好了。多音字虽是难点,但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只用点拨一二即可,花费时间过多。
其五,过去上课追求的只是课堂的活跃氛围,课件的生动华丽,但这些又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呢?又起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吗?从这一节语文课中,同事们认为做的最好的是对课文重点句的品读,而自己一些花费了相当精力的课件并未得到大家认可,这让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要想上好一节课,立足点必须要准,设计一定要有实效。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要站到一定的高度。备课备教材最重要,必须把教材吃透了,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备老师也要备学生,课堂教学才会有生机。
其六,缺少激情。
总之,这节课的收获并不是只言片语所能阐明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细细的品味运用。
一、教材简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3至5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通过读文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本文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在讲之前,我要求学生到学校操场去观察爬山虎,并写了观察日记《我观察到的爬山虎》。学生对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感性认识。
二、评价:
激趣导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较高。 导思释疑教学方法的使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一一解决,这三个问题恰恰是文章的中心问题,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 将课文重点段的背诵训练穿插于教学过程当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也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本次公开课的缺点也不少:比如在学生提出爬山虎的脚是小圆片的时候,与教师的预设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相矛盾。教师此时缺乏教学机智,处理比较粗糙,在此处浪费了不少时间。
分析原因如下:
备课的时候,我会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计入教案当中,然后把它们背过。在讲之前我会反复多遍地去背诵,恐怕漏掉其中的一句话。我相当关注每一张幻灯片中的细节,慎密地思考其中的过渡语。虽然讲课之前,我已经把课文内容烂熟于心,并且把教案在心中默念了许多遍了。但我仍然相当紧张,恐怕课堂上学生不能配合,或者不按照我的思路来回答问题。 果然,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所回答的与我设计的许多方面大相径庭,这些课堂生成的答案让
我不知所措,于是开始紧张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学生,思路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所打乱,于是整堂课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倾向,让学生们听不懂,也让听课的老师不知所云。 课下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评课的时候,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源于备课的拘泥于细节的完善而忽略了大的框架。课堂学生的生成是教师无法预测的,但是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具体框架结构要做到心中有数,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将学生引导到这个大环节中。关键是自己的备课,其中大的环节要清晰,无论学生如何变,万变不离其宗。当胸有成竹地了解了讲解中的关键问题的时候,那么细节就可以随意填充了。不论在课下想象的学生回答是如何变化多端的,当堂出现的问题一定是与你的预设有出入的,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回答,另一方面还不要被学生的回答所束缚。
将来改进的措施:
1、始终不渝地钻研教材,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法。
2、多听课,多学习,容百家之长补己之短。
3、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在放松快乐的心理下教学,不要过度紧张。 4、备课不要过于精细,免得束缚自己的思路。
《牛和鹅》通过记叙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的故事。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本文的特点是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童趣十足,但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
课文的故事很有趣,学生很喜欢读;学生对作者对牛和鹅前后的态度变化,通过引导也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主体内容确定之后,我想,如何在导入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巧妙的与所教课题相结合起来呢?接下来就是精心的设计。我首先以讲神话故事的方式谈话导入,并相机引出本课课题,把题目中的牛和鹅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教学中来了。
接下来我结合本单元目标要求:“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来展开教学。其实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运用到了批注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用到过的批注方法,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文中出现的几处批注,并结合课文来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样,先让学生明白了什么叫做“批注”,然后在引导学习课文1——7自然段中,讲解了三种批注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批注,画出“我”怕鹅的语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我注重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抓住关键句子词语,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中品味。先把“我”怕鹅的表现从文中筛选出来,体会朗读,再找出鹅表现的句子,来体会鹅的嚣张、霸道的样子,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最后还原文本,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在这部分教学时,我设计让一名学生上台扮演小作者表演害怕鹅的环节,既增加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感觉效果很好。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学习了批注方法后,还要活学活用。在学习文章8——12自然段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批注法自学。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使教学环节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况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我在教学中将课文的重点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我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寻找出对牛与鹅的前后不同态度和改变的原因,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进行感受,再进行交流。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明白道理。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读的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但是火候还不够到位,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入情入境的去读。课后的拓展活动是将书中的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是深华,也是学以致用。整节课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这节课的收获很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细细的品味运用。但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学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会在探索中,通过充分地挖掘教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学知识,简简单单学语文。
《麻雀》是一百多年前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文章的篇幅不长,但语言凝练而传神。刚读到这篇课文时,我就被文章新颖的构思和优美的文字所吸引,之后就被老麻雀的精神感动了,因此毅然决定上这篇课文。为了指导学生学好课文,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特别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感知、体验、品读。
上课前,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报之后进入品读阶段。
1.播放课件先让学生说出对小麻雀的形容。
2.找出文中描写小麻雀的语句,说一说这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
3.老麻雀的什么行为震撼了你的心灵?“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说明了什么?“蓬起全身的羽毛”是怎样的情景?“绝望”的老麻雀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尖叫?从中能体会到什么?(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白了老麻雀充满了对小麻雀无限的爱,准备与猎狗决一死战,所以文章用“石头”比喻“老麻雀”,突出了老麻雀拯救自己幼儿的毫不犹豫的决心和勇气。)
4.老麻雀明知没有希望,为什么还要从树上飞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什么?(通过比较“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与“它不能站在树枝上”理解母亲拯救自己的幼儿,保护弱小者、战胜庞大凶残者所产生母爱的巨大力量,体会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把学生的阅读体验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全文,使学生更深的认识到老麻雀这种不顾一切的行为对小麻雀是多么大的震撼,从而更加体会到老麻雀伟大的爱子之情;更好地感悟老麻雀的果断、勇敢,体会爱力量的伟大。
在最后我将文中的这种爱深化,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一则小故事伴有音乐运用音乐加强对故事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
在本节课中我虽然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但读书的形式单一化(指名读)缺乏多样化:默读,自由读,齐读……在授课环节中细节设计不紧密(板书),时间驾驭的不是很合理。同时,还应该注意教师的常用语要加以规范。这些足以说明在教学中我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上好一堂课,真的不容易。有人说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而智慧来源于学习与积累,因此为了使自己以后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我一定多学习。通过这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我觉得平时应踏踏实实,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牛和鹅》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阅读要素有: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感情。为完成对阅读要素的理解掌握,我在教学中将课文的重点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画出有关语句进行批注,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寻找出对牛与鹅的前后不同态度和改变的原因。在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只在适当的时候作一些小小的点拨和提示。
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指导也是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像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自己放入情境中体验朗读,通过品读我和金奎叔对鹅的不同表现的词句对比出人物的不同心态,直至揭示主题等。种种方法渗透自然,过渡巧妙。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我相机提炼出来的,让学生知道自己就是在运用这种方法在学习的,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在本节课的结尾我不仅总结了思想内容方面的收获,还总结了学习方法的运用。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牛和鹅》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写了“我”因为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常欺负牛,怕鹅。在遭到鹅袭击时,怯懦、不敢还击,金奎叔将鹅制服,鼓励“我”不要怕鹅,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从单元主题入手,导入“角度话题”,引出新课,板书课题。这样做可能有两种好处,一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师生间的隔阂,更有利于使学生融入课堂;二是轻松导入新课,初步使学生建立“角度”意识,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接着,从本文作者的简介入手,引出儿童文学作品的童趣特点,一方面使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创作有了一些了解,另一方面也顺利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再从“童趣”着眼,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有童趣的段落,学习第四自然段及第五到十一自然段,深入体会欺牛与怕鹅,反复练习朗读,读出欺牛时的毫不在乎,被鹅欺时的狼狈不堪,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然后,由欺牛怕鹅导出课文第一自然段:“人们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是不怕人的。”这样学习可能会容易让学生对本文的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接下来是引导学生学习最后几个自然段,重点研读金奎叔的话,学习作者从金奎叔的话中,是如何由起初的欺牛和怕鹅到后来的不欺牛也不怕鹅的,从而使学生悟出同样一件事,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个道理。
最后是由这个道理拓展开来,向学生讲述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儿子染布,女儿卖伞,天晴时老太为女儿当心,下雨时老太为儿子当心,整天愁眉苦脸,弄得疾病缠身,后来听了一个哲人的话后,心情豁然开朗,病也好了。再从这个故事,引向学生过去学的有关角度的诗句,引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提出希望,结束本课。
本课导入比较顺畅,课堂教学的的脉络比较清楚,但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多。
二是没有使用课件教学,使课堂减少了许多生气,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三是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前面在教学欺牛段落时使用过多的时间,加上没用上课件,导致后来的时间不足,金奎叔的话分析的不透彻,拓展部分没来得及教学,草草入场
通过这次比赛,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
1。多角度地思考、研读教材是备课必要的一个过程。一篇课文,就像《牛和鹅》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去组织教学,当然收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然而,什么才是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最好的角度,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究、争论、反思,从而达成共识。
2。网络这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已成为现代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跨越空间、跨越时间的局限,将有着同一个目标的人集中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相互评议、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在这样的平台上,人与人之间变得更简单了,评议变得更真诚了,研究更贴近实际了,成效就更明显了。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
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孩子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喜欢《有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集锦》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