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简短5篇

01-24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文档,范文是我们写作的一个好老师,范文是写作实际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你需要经常写作,那就赶紧看起来范文吧。有请驻留一会,阅读我们为你整理的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简短,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简短【篇1】

张僧繇是南朝著名的画师。

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

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

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

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简短【篇2】

1 、画龙点睛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yóu],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2 、画龙点睛的材料

【注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解释】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二警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传神有力。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多用于说话写作。

【近义词】锦上添花、点石成金

【反义词】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点金成铁、一语道破

【年代】古代

【例句】求质量不求数量,求精品不求次品,精彩在于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

3 、画龙点睛的点评

世上本无龙,画的龙更不会飞。但它生动地说明了点睛是画龙的关键,眼睛画得好,龙就如同活的一样。其实不仅画龙是这样,画人也是如此。眼睛是心灵的窗子,画好眼睛才能传出精神来,把人画活。如果一个画家只专注了去画头发,哪怕再工细,再逼真,也是不能画好人的。从“画龙点睛”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这就是做事情如同画龙一样,要把事情做得圆满。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简短【篇3】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一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非常像真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现每条龙都没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两条龙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条龙腾地一声飞上了天!成语接龙

画龙点睛的寓意:画龙点睛是说,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解决问题。

画龙点睛造句: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得非常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简短【篇4】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画龙点睛的故事: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张僧繇

画龙点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张僧繇的简介:

张僧繇,吴(苏州)人。梁天监中为武陵王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苦学成才,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画龙点睛的典故:

南北朝时期,有个擅长画龙的人名叫张僧繇。他画龙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传说,有一次,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白龙,但令人不解的是,这四条白龙都没有点上眼睛。有很多人问他:先生为何不点上眼睛呢?张僧繇回答说:点上眼睛很容易,但一点上,恐怕龙就会破壁腾空而去。人们不相信这一说法,都要他点上眼睛,看看龙到底会不会飞走。

在众人的执意要求下,画龙点睛的主人公张僧繇只得提起笔来给龙点睛。他刚点了两条龙的眼睛,忽然雷雨大作,接着,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墙壁开裂。人们仔细一看,原来墙上的那两条画了眼睛的白龙已经腾云驾雾,飞到天上去了。而那两条没有点睛的白龙,仍然留在了墙壁上。

人们这才相信了张僧繇所说的话。

画龙点睛的启示:

我们做事要抓住事情的重点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简短【篇5】

张僧繇是我国南北朝时的一位将军,他精于绘画,很有名气。

他所画的动物就像真的一样。有一次,他在一座庙里的墙上画了一条龙,不久刮起了大风,昏天黑地的,那条龙竟好似快要升天的样子,张僧繇就又在龙身上画个锁枷,才算把龙锁住。

后来,他在一座庙的大殿东面墙上画了一只鹰,西面墙上画了一只喜鹊。小鸟儿看了图画,竟纷纷在那里做巢。他这种神级般的画工,远近皆知,但也有的人不太相信呢!

有一次,人们听说他要到南京,在一座庙壁上画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看,想要证实一下传说究竟如何。

他没有费多少时间,就在庙墙上画好了四条龙,可是每条龙都没有画上眼睛,看的人就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说:“龙的眼睛是它的重点,我如果在修缮时把眼睛画上,龙的精神就会全注于画中了,画中的龙得到了生命,他就会飞走的呀!所以不能随便画上龙眼镜。”

听了这番话的人,都认为那是张僧繇吹牛,哪有这回事,便纷纷请他把眼睛画上。张僧繇就拿起了画笔,把四条龙中的两条龙的眼睛画上去了。谁知刚画好,忽然天空雷电交加,在隆隆雷声中,两条龙蠢动起来,穿过墙壁腾空而去。

大家都吓呆了,镇定下来,才见庙壁上的四条龙只剩下没点眼珠的两条了。那两条点了眼珠的龙,已不见踪影,原来是飞上天去了。

幼儿园教师网精选阅读

画龙点睛的故事11篇


现代社会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文字交流,文章也是常见的一种形式,我们可能需要借鉴到各种范文。通过评赏范文,参考修改后,最终写出满意的文章。范文的万能模板有哪些?以下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画龙点睛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1

这个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

这天,扬州城来了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年轻人,年轻人身上除了一支古色古香的毛笔,再无其他东西。

年轻人在市集摆了一个画摊,以卖画为生,他画的全是花鸟鱼虫,珍禽猛兽,无论什么动物,都画得栩栩如生,跟真的一般,直欲破纸而出,另人惊叹不已。然而年轻人从来不对自己的画题款留字,所以没有人知道年轻人的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人们只知道扬州城里多了一位画技不凡的年轻画师。

很快,年轻人的威名就传遍了整座扬州城,很多人慕名前来找他作画,他亦来者不拒,无论你要什么动物的画,他都能传神般的给你画出来,让人拍案叫绝。年轻人来到扬州城的第六天中午,炽白的太阳高悬青天,热不可言。他正在画摊上画一幅《白虎啸天图》,画中的白虎血口大张,双目如电,威风凛凛地立在一块巨石上仰天长啸,那啸声似乎已经穿破画纸,杀进了所有围观的人的耳膜,另人莫名的心底生畏。当他把这幅画完成时,人们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叫绝,他对众人微微一笑,道:“多谢各位给在下捧场。”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手执纸扇,又瘦又高的中年人,他对年轻人的《白虎啸天图》大加赞赏了一番,然后叹息道:“小哥画技如此了得,却埋没在这市井之地,真可惜。”说罢摇头不止。有人马上认出了中年人,说道:“这不是杨明韩杨知府的师爷汪为吗,怎么在这?”另一个人“哼”地一声,道:“他杨明韩派人来这还会有好事?定然又是在搜罗人才,好花样百出地讨好皇上。”

年轻人听到众人言语,朝汪为拱手道:“原来是汪师爷,不知找在下何事?”汪为哈哈笑道:“果然是快人快语,我家老爷想请你过府一叙。”年轻人道:“只是过府一叙这么简单?”汪为道:“就这么简单。”年轻人沉吟片刻,道:“好吧,我们这就走吧。”

大伙都没想到年轻人答应得这么爽快,顿时心生鄙夷,唏嘘一片,那杨知府可是出了名的臭名昭著,对百姓不问不闻不说,苛捐杂税的花样更是层出不穷,搞得百姓,但苦于无处告发,只得忍。汪为见众人唏嘘不止,脸上青筋根根突出,气愤已极,喝道:“叫什么叫,你们都不想活了。”众人听他这么一叫,唏嘘之声更是大作,汪为无奈,今天出来得急没带上兵卫,否则定将这些刁民狠狠教训一顿,当下无暇多想,拉起年轻人扬尘而去。

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2

【汉字书写】:画龙点睛

【汉语注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成语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卷七:“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主语、定语、谓语、状语;含褒义。

【画龙点睛的意思】:给画好的龙点上眼睛,比喻说话或者写作时,在关键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要旨,使全篇文章整体更加精辟有力,生动传神丰富多彩起来。

【画龙点睛的近义词】:点石成金、锦上添花;

【画龙点睛的反义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点金成铁;

【画龙点睛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乐此不疲地一心向佛,他在装饰寺院的时候,请来赫赫有名的画家张僧繇(yóu)作壁画。有一次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飞龙。那些龙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观赏。尽管这几条龙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但都缺少眼睛,有些美中不足。于是大家一致要求他把龙的眼睛画上。张僧繇实事求是地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众人哈哈大笑起来,认为他是个疯子。张僧繇实在推辞不掉,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谁知他刚把眼睛画完,天空中立即乌云滚滚,电闪雷鸣,一会儿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只听一声巨响,两条被点睛的巨龙破壁而出,腾空而去,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而没有点睛的两条龙仍然留在墙壁上。点一点看似举手之劳,但是在哪里点,怎么点却是关键,而这些又是需要平时日积月累才能达到的水平。就像俗话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下三年功。”

【画龙点睛例句】

明.张鼐《读卓吾老子书述》:“夫一古人之书耳,有根本者下笔鉴定,则为画龙点睛;无根本者妄意标指,则为刻舟记剑。”

郭沫若《孔雀胆》:“最重要的是徐飞先生替我点醒了主题……这就好像画龙点睛一样,把当时的历史点活了。”

高缨《从创作实践中不断熟悉和运用艺术规律》:“细节是艺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在某种情况下是举足轻重的东西。它有时有陪衬,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有时具备画龙点睛,即‘点题’的作用。”

【画龙点睛造句】

有些人戴上光彩夺目的饰品,那是画龙点睛,而有些人戴上,则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

这幅画虽说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但如果在这儿再加一些点缀,那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了。

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3

画龙点睛

张僧繇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故事大全《关于龙的成语故事》。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4

原文

张僧繇⑴于金陵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⑶曰:“点之即飞去⑷。”人以为⑹诞(8),因点其一。须臾⑺,雷电破⑽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⑼在。

注释

1.张僧繇(yáo):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

2.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3.每:常常,每每。

4.去:离开。

6.以为:认为。

7.须臾(xūyú):一会儿。

8.诞:虚妄,荒唐。

9.皆:都,全都。

10.破:击破

11壁:墙壁

译文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典故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成语启示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在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主题,可以使内容更为生动有力。

成语造句

1.求质量不求数量,求精品不求次品,精彩在于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

2.一个好题目,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

3.有效规划布局,合理使用空间,以小博大,画龙点睛,创造美味家居生活!

4.一套普普通通的住宅可以因为具有一座画龙点睛的楼梯而显得气宇轩昂,灵气逼人。

5.我们写文章要简洁概括,画龙点睛。

6.只有当你做好了准备,一本书才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看你的文章生动不生动的,关键在于你那画龙点睛的一笔。

8.大街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为圣诞节的气氛又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

9.这篇散文写的真好,尤其是最后这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0.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衬托得非常得好。

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5

张僧繇是我国南北朝时的一位将军,他精于绘画,很有名气。

他所画的动物就像真的一样。有一次,他在一座庙里的墙上画了一条龙,不久刮起了大风,昏天黑地的,那条龙竟好似快要升天的样子,张僧繇就又在龙身上画个锁枷,才算把龙锁住。

后来,他在一座庙的大殿东面墙上画了一只鹰,西面墙上画了一只喜鹊。小鸟儿看了图画,竟纷纷在那里做巢。他这种神级般的画工,远近皆知,但也有的人不太相信呢!

有一次,人们听说他要到南京,在一座庙壁上画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看,想要证实一下传说究竟如何。

他没有费多少时间,就在庙墙上画好了四条龙,可是每条龙都没有画上眼睛,看的人就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说:“龙的眼睛是它的重点,我如果在修缮时把眼睛画上,龙的精神就会全注于画中了,画中的龙得到了生命,他就会飞走的呀!所以不能随便画上龙眼镜。”

听了这番话的人,都认为那是张僧繇吹牛,哪有这回事,便纷纷请他把眼睛画上。张僧繇就拿起了画笔,把四条龙中的两条龙的眼睛画上去了。谁知刚画好,忽然天空雷电交加,在隆隆雷声中,两条龙蠢动起来,穿过墙壁腾空而去。

大家都吓呆了,镇定下来,才见庙壁上的四条龙只剩下没点眼珠的两条了。那两条点了眼珠的龙,已不见踪影,原来是飞上天去了。

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6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故事一:

张僧繇是南朝着名的画师。

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

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

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

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故事二: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7

曾国藩对心理学有深入研究,他自认为经过多年修炼,自己基本达到了儒学要求的德行与修养。

有一次,与幕僚们闲聊当代人物的时候,他说:“彭玉、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意思是拍马屁、戴高帽这一类做法,在我这里行不通。

听了这话,有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说到这里,似乎说不下去了。

曾国藩听了,问:“那你们以为我呢?”在曾幕中,这样的议论是不禁止的。

大家都低头思索,一时没有人说话。这时,一个掌管抄写的年轻后生说:“曾帅仁德,人不忍欺。”众人拍手。曾国藩说:“不敢当,不敢当。”

那人退下之后,曾国藩问:“彼是何人?”有人告诉他,那是个扬州人,中过秀才,家贫,办事还谨慎。曾国藩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

等到曾国藩当了两江总督的时候,他就派此人去做了扬州盐运使,就是“扬州食盐专卖局局长”。

清末,有一个名叫蔡乃煌的官员小有才气,最擅长“诗钟”。诗钟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文艺活动,即在规定的很短时间内,做出一副七言对联,要求在每一句的规定位置用抽签决定的字。

蔡乃煌犯了贪污案,被免除了职务,但他一直活动,想官复原职。他就托了朋友,想搭上袁世凯、张之洞的线。

那时候,袁世凯、张之洞刚刚用计除掉了政敌瞿鸿机、岑春萱,正是大权在握,春风得意的时候。

有一天,听朋友说庆王、袁世凯、张之洞等在某饭店玩诗钟游戏,蔡乃煌就赶了过去。

那一天,抽出的字眼是“蚊”“断”二字。活动主持人决定把这两个字眼用在每一句的第四字位置上。

当众人还在构思的时候,只听有人吟诵道:“斩虎除蚊三害去;房谋杜断两心同。”

大家齐声说好。上联用周处的典故,隐喻除掉瞿岑两大政敌。庆王与袁世凯听了,都觉得是在颂扬自己。下联用唐初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的典故,称颂袁世凯与张之洞。张之洞听了很是得意。

字面上一句戴高帽的话都没有,但实际上,这是最高明的称颂。

就这样,蔡乃煌赢得了当权实力派人物的欢心,不久之后,就官复原职。

日本有一位佐藤经理,开的汽车已经很老很破了。他创业年代艰苦奋斗惯了,现在成功了,怎么也舍不得换新车。

像佐藤这样的人,是各汽车销售公司最好的潜在客户,但是,很久以来,都没有人能成功地向他出售一辆汽车。

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业务员总是会说:“您这辆车子太破了,太旧了,跟您的身份不符……”“您这破车三天两头就要修理,修理费用得要多少呀……”等等一类的话。而佐藤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总是不痛快。

最后终于有一位业务员成功了,原来,他不发出这一类批评性意见,他这样说:“您的车子还可以再用几年,现在换了新车有点可惜。不过,这辆车能够行驶12万英里,您开车的技术真是高超!”

这话真是说到佐藤心里去了。业务员的话隐含着车子太旧的信息,但是,表面上一个字也没有说,让佐藤感到十分受用。

这个业务员的水平真是高,他能在无法赞美的事情上发现值得赞美的点。

【感悟】

拍马屁不能拍到马腿上,说话也是一门技巧,关键时刻更要细思量,不能拘泥于陈旧的思维,从另一个崭新的角度考虑会更好

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8

1 、画龙点睛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yóu],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2 、画龙点睛的材料

【注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解释】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二警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传神有力。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多用于说话写作。

【近义词】锦上添花、点石成金

【反义词】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点金成铁、一语道破

【年代】古代

【例句】求质量不求数量,求精品不求次品,精彩在于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

3 、画龙点睛的点评

世上本无龙,画的龙更不会飞。但它生动地说明了点睛是画龙的关键,眼睛画得好,龙就如同活的一样。其实不仅画龙是这样,画人也是如此。眼睛是心灵的窗子,画好眼睛才能传出精神来,把人画活。如果一个画家只专注了去画头发,哪怕再工细,再逼真,也是不能画好人的。从“画龙点睛”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这就是做事情如同画龙一样,要把事情做得圆满。

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9

年轻人道:大人可否告知为何要画一条龙,而且还是金龙,你应该知道,金龙乃天威的象征,难道大人就不怕亵渎了天威。

大胆!那护卫锵的一声抽出佩刀,指着年轻人道,这种话是可以随便说的吗。

年轻人凛然不惧,双手负在背后,瞧也不瞧那护卫一眼。杨明韩心中一震,年轻人这种神态,以前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时又想不起来,心里开始惶惑不安,顿时打定了一个主意,只要他完成了任务,就结果了他。一念及此,随即哈哈笑道:小兄弟不必紧张,再过一个月就是当今圣上的六十大寿,做奴才的怎么的也得替主子着想,送件特殊的礼物,你说是也不是。边说边示意冲动的护卫收刀。

年轻人哈哈笑道:大人真会拿小人开玩笑,您府上奇珍异宝应该不少吧,怎会看得上草民区区一幅画。

杨明韩道:小兄弟过谦了,奇珍异宝皇宫里多的是,我献上去也没人会瞧上一眼,只有你的画,那才是真正的宝贝。说着从太师椅下抽出一卷画,打开一看,赫然是年轻人刚画好的《白虎啸天图》。年轻人心里一惊,自己作好这幅画后就将画放在了原处,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杨明韩神不知鬼不觉地弄到了手里,他是在向自己示威么,我若不乖乖就范,人是否也会神不知鬼不觉的消失。杨明韩站起身来,斜睨了年轻人一眼,然后看着手中的画道:好一只白虎,果然有睥睨众生的威势,我相信小兄弟你画一条龙,必定比这白虎强上百倍不止吧。

年轻人呵呵笑道:大人既然如此说,草民也只好献丑了。

杨明韩双目一亮,道:好,只要你尽心尽力,日后我升官发财也少不了你的好处。说罢拍了拍手,立刻有八个侍女端着桌椅,文房四宝及颜料上来,一一放在年轻人面前。年轻人看着眼前的事物,道:毛笔可以拿走,我用我自己的。说完已从袖中抽出那支古色古香的毛笔。

杨明韩也不管他用谁的笔作画,朝侍女点了点头,原先的毛笔就被带走了。年轻人展开画纸,那纸有六尺见方,纸面洁净光滑,如处女之肌肤,显然是洛阳出产。

年轻人赞了一声好纸,便开始画起来。杨明韩虽然喜欢好画,可没有兴趣欣赏一幅好画是怎样诞生的,他见年轻人动手画起来,森冷一笑,就坐回太师椅上继续喝茶。汪为对画有些研究,也很欣赏年轻人的画功,于是凑上前去仔细端详。那护卫木头似的立在杨明韩身边,不为所动。

不知不觉,两个时辰过去了,此时太阳已经偏西,西天一片赤红。年轻人大笔一挥,道:画好了。不想那杨明韩早已躺在椅子上睡着了,对年轻人的话毫无反映,汪为走过去,轻轻弄醒杨明韩,道:大人,金龙画好了。杨明韩迷糊醒来,吱吾道:好,好了?说着晃悠悠站起来去看那幅画。

这一看之下,杨明韩睡意全无,拍案而起,连声叫好。只见那金龙夭矫腾空于茫茫云海之上,张牙舞爪,神韵极为逼真,身上每一片鳞甲都似乎湛射着金光,一眼望去更是意气风发,不可一世,芸芸众生,为我独尊。杨明韩惊喜连连,视之为尤物,不停的抚摩观看,爱不释手,目光游到那龙目上时,大吃一惊:这龙,龙的眼睛呢!

年轻人在一旁道:这龙不能点睛,否则就活了。杨明韩哈哈笑道:画龙点睛,龙即复活,有趣,有趣。语气转而一冷:你当我是三岁小孩吗,天下间哪有这等事,你是不是想我献一条瞎龙上去好自寻死路。

年轻人早料到杨明韩会这么说,随即道:大人若不信,我便点睛,可我事先要申明,每幅画我只会作第一幅,这龙要是跑了,我定然作不出第二幅。杨明韩森然道:这龙要是不活转过来呢。年轻人道:那草民就以一死谢罪。杨明韩喜出望外,画龙怎么可能复活,你自己下了军令状,那就再好不过,道:一言为定。

年轻人执起毛笔,往金颜料上湛了湛,便朝龙目点去。左睛刚点上,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金龙全身顿时金光大放,刺得人睁不开眼睛,众人已然惊骇不已,待右睛点上时,只听一声惊天动地的龙吟,纸上的金龙徐徐破纸而出,如画上一般夭矫腾空而起,长吟一声便直冲云霄,瞬间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众人瞠目结舌,仰头望着金龙消失的方向,难以置信,可事实摆在眼前,却又由不得不信。

杨明韩率先回过神,朝那纸上看去,画中的金龙已经不在了,只剩下空茫的云海。一时间摸不着头绪,大脑一片空白,茫然地望着年轻人。年轻人歉然一笑,耸肩道:草民说过,点睛的话龙就活了。

杨明韩一把抓住年轻人,眼中尽是贪婪,他道:我要你给我再画一幅。年轻人无奈道:草民也说过,每幅画我只会作第一幅。杨明韩甩手道:这我不管,你如果不再画一幅一模一样的出来,哼哼,休想再看到明天的太阳。年轻人愤然道:大人这不是强人所难。杨明韩狞笑道:我就喜欢强人所难,给你一个时辰的时间考虑,你好自为之吧。说完转身离去。

一个月后,北京城。

今天是乾隆皇帝的六十大寿,举国欢庆。皇城里更是热闹非凡,喜气洋洋。

干清宫内,乾隆坐在金鸾宝座上,无精打采地看着各地方官献上的自称是宝的贺礼,乏味已极。忽听太监总管尖声道:扬州知府杨明韩献上一幅《金龙傲世图》。不止乾隆,包括大殿内的所有官员都很奇怪,什么《金龙傲世图》,从没听说过,所以都精神一振,想看看这究竟是幅什么画,居然进得了殿堂。

乾隆亦大感意外,有人送吃送喝送宝贝送诗书名画都不足为奇,偏偏有人送名不见经传的东西,好奇心大起,便想看看何谓金龙傲世,道:呈上来看看。”

四名小太监捧着一卷画来到龙梯下,徐徐将那画展开,乾隆一眼瞧见,再挪不开目光,脸上的乏味被神采奕奕所取代,双眼炯炯有神,他缓缓站起身,呼道:果然是绝世之作,惊世之画。群臣哗然,被皇上这番称赞的定然不是俗品,一时间都想看看这幅画究竟是怎么个绝世法,可乾隆不表态让众人观之,谁也不敢贸然上前。

乾隆欣赏半晌,赞叹不绝,直到将能用来称赞这幅画的成语都用得差不多了,江郎才尽之时,才想起应该让群臣欣赏一下,于是命令四个小太监将画转回去。众大臣一看,惊骇之色不亚于乾隆,画中的金龙夭矫腾飞于茫茫云海之山,张牙舞爪,睥睨众生,真乃天威之表也,果然称得上傲世。正当群臣陶醉于画中那煌煌天威时,突然有人惊呼道:这龙,这龙怎么没有眼睛。

这一声如惊雷炸响,引得群臣朝那金龙的眼睛望去,纷纷道:果然没有眼睛,果然没有眼睛。乾隆一惊,立时命令四名小太监把画转过来,一看之下气得胡子直往上翘,龙颜大怒:杨明韩,你真是胆大包天。杨明韩虽早有准备,但还是被乾隆吓得心惊胆战,连滚带爬到殿中心,磕头如捣蒜:皇上明察,这画还没作完。

乾隆气往上涌:没作完的画你也胆敢呈上来冒犯天威,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来人杨明韩听到来人二字,知道再不道出实情就要遭殃了,语如连珠道:皇上,这龙之所以没有眼睛,那是为这龙只要一点上睛就会活转过来腾飞而去,奴才正是为了让皇上看一回真龙,才没让人给它点睛啊。

群臣一听大笑不止,纷纷嘲笑他愚笨。乾隆怒极反笑:画龙点睛,龙即复活,我就准许你给龙点睛,龙活过来到也罢了,活不过来我就灭你满门。

杨明韩如获皇恩大赦,擦了擦满头的大汗,道:奴才给这龙点睛没用,得作这幅画的人来点才行。乾隆哦的一声,道:那就让作这画的人上殿来点睛。

年轻人早在殿外恭候,得到通传,便步入殿内,对乾隆行了三跪九拜之礼。乾隆瞧着他道:你叫什么名字。年轻人回道:禀皇上,草民没有名字。

大胆。

放肆。

怎么可以这么跟皇上说话。

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名字。

欺君犯上。

群臣听他说自己没有名字,可笑之极,都叱骂起来。乾隆抬手示意安静,道: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名字。年轻人道:草民确实没有名字,草名从小就是孤儿,跟一个老头学了十几年的画,也没有过名字。

群臣又开始骚动起来。乾隆摆摆手,道:看在你能画出这幅画的份上,我就不追问你的名字,也不加你欺君之罪,听杨知府说这龙只要点睛就能复活,此事可当真。

年轻人道:当真,皇上可让我一试。

乾隆道:好,你尽管去点睛。

年轻人取出自己的毛笔和早已准备好的金颜料,笔在金颜料上湛了一下,便朝龙眼点去。群臣之中有的好奇,有的鄙视,有的不屑一顾,只有杨明韩一人翘首以待,沾沾自喜,暗自庆幸没有杀掉年轻人,否则今天这一关就难过了。

一个月前,年轻人刚为杨明韩作好了第二幅《金龙傲世图》,杨明韩就迫不及待地去点睛,结果他点来点去那龙就是活不过来,气得七窍生烟,便把年轻人叫来责问为什么金龙活不过来。年轻人听后无奈的说那龙只有让他点睛才能活过来,因为那是他画的龙。杨明韩起初不信,就要他在第二幅画上点睛,结果年轻人给那金龙点上睛,金龙就活了,依然腾飞而去。杨明韩只得留着年轻人的命,命他再作一幅画,待乾隆大寿时,由他来点睛,先博得乾隆欢心,日后再杀他不迟。

左眼刚被点上睛,金龙全身立时金芒大放,与前两次毫无二致。单这金光耀眼的程度,就引的群臣惊呼不绝了,乾隆亦是拍案而起,心中颇为激动。年轻人接着给龙的右眼也点上了睛,只听一声龙吟由纸上传出,金龙接着破纸而出,盘旋于众人头顶,霞云漫漫,金光灿灿,睥睨着众人,低吟不绝。所有人一时吓得呆了,无人说话,密集的大殿上只有金龙的沉吟。乾隆看得心神激荡,突然产生与金龙同去的念头。

那金龙停留了片刻,便飞出殿外,直冲天外,瞬间消失不见了。乾隆带领着众大臣冲出殿外,目送金龙远飞天外,纷纷称奇。回到殿内时,只见年轻人跟四名小太监站在大殿中央,画上的金龙已不在。乾隆走上前去,端详着那幅无龙图,忽然惊道:这是什么?

群臣迅速围过来,往画上看去,先前的金龙与茫茫云海都不见了,留下的是一座荒山,荒山上横竖立着四十六关坟,每关坟的墓碑上都写着姓名,清晰可见:李天龙,王海琴,李小虎这些名字每一个在场的官员都认识,他们正是十五年前一夜之间无故被害的户部侍郎李天龙一家四十六口,此案一直未查明,没想到时隔十五年,竟在一幅画上被提起。

乾隆正不知如何是好,年轻人忽然跪下,哽咽道:皇上明查,草民正是李小虎,当年我全家一夜之间被害,只有我一个人侥幸逃脱,主谋正是当时在京城做官的杨明韩。说罢手一指杨明韩。杨明韩被他一指,心虚地退了一步,道:胡说八道,你有什么证据。

年轻人道:我当然有证据,当年一本记录了你贪赃枉法的帐簿落到我爹爹手里,你就派人杀了我全家,如今,这本帐簿在我的手里,幸亏你这么多年没毁去这本帐簿,还让我在你府上住了十多天,才有机会找到这本帐簿.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帐簿亲手交给了乾隆。

乾隆接过帐簿,逐页翻看,脸色越来越难看。杨明韩一颗心直往下沉,他这才明白这年轻人倨傲的神情为何如此眼熟,因为他是一身廉洁的李天龙的儿子,虎父无犬子。乾隆看完帐簿,愤然将帐簿砸向杨明韩,大怒道:你还有什么话说。杨明韩吓得面无血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直呼圣上开恩,乾隆哪里理他,道:来人,除去他的顶戴花翎,压入天牢,隔日查办。

第二日,李小虎正在房中休息,总管太监突然来到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李小虎乃重臣之后,忠心赤胆,特赐黄金万两,李小虎画技非凡,能将纸中之龙画活,犹盛天威,可叹可谓,再赐御酒一壶,钦此。李小虎谢过皇恩,接过圣旨,总管太监命人将黄金和酒放在桌上就离去了。

李小虎盯着那酒壶,苦笑不已,皇上还是要杀他。犹盛天威,可叹可谓,真是可笑。他从袖中取出那支毛笔,在酒壶里搅动了一下,把酒全喝了下去。

当侍卫们冲进屋子收尸时,却没有见到尸体,只有那万两黄金安静地躺在桌子上。从此以后,再没有人见过李小虎,皇宫之内也再没有人敢提及李小虎这个名字。

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10

张僧繇是南朝著名的画师。

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

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

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

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11

【出处】

《历代名画记》。

南北朝时,梁朝有一位著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画,特别传神。画动物,像会蹦跳;画人物,像会说话。皇亲贵族、富商大贾都争相购买他的画。

有一年,他给金陵安乐寺作壁画。他在墙上画了四条龙,画得惟妙惟肖,鳞甲俱全,四条张牙舞爪的龙好像随时会腾空飞去,真是活灵活现。老百姓听说张僧繇画了四条像真的一样的龙,都纷纷跑来观看,人人赞不绝口。

忽然有一个人发现了一个问题,失声叫道:“咦,这龙怎么没有眼睛呢?”大伙仔细一瞧,四条龙果然都没眼睛。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向张僧繇问道:“你为什么不画眼睛呢?”

张僧繇说:“如果画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

人们一阵哄笑。这个说:“你骗人,画在墙上的龙还会变成真的吗?”那个道:“你骗人,请你给龙画上眼睛,让我们看看它是不是真的会飞走。”

张僧繇无法推辞,只得拿起笔来,给壁画上的龙轻轻点上眼睛。他刚点完第二条龙的眼睛时,忽然电光一闪,轰隆一声响雷,把大伙都吓了一跳。一时间风雨交加,天昏地暗,雷鸣电闪中,只见两条龙从墙壁上腾空而起,一会儿就不知去向了。再看那墙壁,只剩下两条尚未点眼睛的龙了。所有目睹张僧繇画龙点睛的人都不由啧啧称奇。

释义

给壁画上的龙画上眼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最新画龙点睛的故事8篇


完成文书工作是一件相当烧脑的事情,范文模板能够为写作提供帮助。从范文中可以深刻体会自己的错误,写一篇范文该如何下笔呢?下面由我们帮大家编辑的《最新画龙点睛的故事》,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画龙点睛的故事【篇1】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成语拼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成语解释]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典故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最新画龙点睛的故事【篇2】

这个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

这天,扬州城来了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年轻人,年轻人身上除了一支古色古香的毛笔,再无其他东西。

年轻人在市集摆了一个画摊,以卖画为生,他画的全是花鸟鱼虫,珍禽猛兽,无论什么动物,都画得栩栩如生,跟真的一般,直欲破纸而出,另人惊叹不已。然而年轻人从来不对自己的画题款留字,所以没有人知道年轻人的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人们只知道扬州城里多了一位画技不凡的年轻画师。

很快,年轻人的威名就传遍了整座扬州城,很多人慕名前来找他作画,他亦来者不拒,无论你要什么动物的画,他都能传神般的给你画出来,让人拍案叫绝。年轻人来到扬州城的第六天中午,炽白的太阳高悬青天,热不可言。他正在画摊上画一幅《白虎啸天图》,画中的白虎血口大张,双目如电,威风凛凛地立在一块巨石上仰天长啸,那啸声似乎已经穿破画纸,杀进了所有围观的人的耳膜,另人莫名的心底生畏。当他把这幅画完成时,人们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叫绝,他对众人微微一笑,道:“多谢各位给在下捧场。”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手执纸扇,又瘦又高的中年人,他对年轻人的《白虎啸天图》大加赞赏了一番,然后叹息道:“小哥画技如此了得,却埋没在这市井之地,真可惜。”说罢摇头不止。有人马上认出了中年人,说道:“这不是杨明韩杨知府的师爷汪为吗,怎么在这?”另一个人“哼”地一声,道:“他杨明韩派人来这还会有好事?定然又是在搜罗人才,好花样百出地讨好皇上。”

年轻人听到众人言语,朝汪为拱手道:“原来是汪师爷,不知找在下何事?”汪为哈哈笑道:“果然是快人快语,我家老爷想请你过府一叙。”年轻人道:“只是过府一叙这么简单?”汪为道:“就这么简单。”年轻人沉吟片刻,道:“好吧,我们这就走吧。”

大伙都没想到年轻人答应得这么爽快,顿时心生鄙夷,唏嘘一片,那杨知府可是出了名的臭名昭著,对百姓不问不闻不说,苛捐杂税的花样更是层出不穷,搞得百姓,但苦于无处告发,只得忍。汪为见众人唏嘘不止,脸上青筋根根突出,气愤已极,喝道:“叫什么叫,你们都不想活了。”众人听他这么一叫,唏嘘之声更是大作,汪为无奈,今天出来得急没带上兵卫,否则定将这些刁民狠狠教训一顿,当下无暇多想,拉起年轻人扬尘而去。

最新画龙点睛的故事【篇3】

在我国历史上,东晋之后,有一段历史叫南北朝。在当时的梁国,出了一个有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他很擅长画人物及佛像。梁武帝信奉佛教,他修建的很多寺院,都让张僧繇去作画。有一年武帝要张僧繇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上四条龙。龙画好了,简直同真的一样,活灵活现。但仔细一看,却都没有点眼珠,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眼珠并不难,但点上了,这些龙就会破壁飞走。”人们都认为这话虚妄不足信,坚持要请他点上眼珠。张僧繇坚持不过,只得拿过笔来,给两条龙点上了眼珠。霎时间,果然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点了眼珠的龙,随即乘云腾空飞上了天,而没有点的那两条龙却仍旧在墙壁上。

画的龙,点了眼睛就会飞上天,这固然是一个荒诞的传说,但它却说明了张僧繇画龙的技巧是很高的。后来,人们就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之处用三言两语点明要旨,使全篇精警得神。

最新画龙点睛的故事【篇4】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画龙点睛的故事: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张僧繇

画龙点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张僧繇的简介:

张僧繇,吴(苏州)人。梁天监中为武陵王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苦学成才,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画龙点睛的典故:

南北朝时期,有个擅长画龙的人名叫张僧繇。他画龙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传说,有一次,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白龙,但令人不解的是,这四条白龙都没有点上眼睛。有很多人问他:先生为何不点上眼睛呢?张僧繇回答说:点上眼睛很容易,但一点上,恐怕龙就会破壁腾空而去。人们不相信这一说法,都要他点上眼睛,看看龙到底会不会飞走。

在众人的执意要求下,画龙点睛的主人公张僧繇只得提起笔来给龙点睛。他刚点了两条龙的眼睛,忽然雷雨大作,接着,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墙壁开裂。人们仔细一看,原来墙上的那两条画了眼睛的白龙已经腾云驾雾,飞到天上去了。而那两条没有点睛的白龙,仍然留在了墙壁上。

人们这才相信了张僧繇所说的话。

画龙点睛的启示:

我们做事要抓住事情的重点

最新画龙点睛的故事【篇5】

画龙点睛

张僧繇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故事大全《关于龙的成语故事》。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最新画龙点睛的故事【篇6】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一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非常像真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现每条龙都没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两条龙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条龙腾地一声飞上了天!成语接龙

画龙点睛的寓意:画龙点睛是说,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解决问题。

画龙点睛造句: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得非常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新画龙点睛的故事【篇7】

原文

张僧繇⑴于金陵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⑶曰:“点之即飞去⑷。”人以为⑹诞(8),因点其一。须臾⑺,雷电破⑽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⑼在。

注释

1.张僧繇(yáo):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

2.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3.每:常常,每每。

4.去:离开。

6.以为:认为。

7.须臾(xūyú):一会儿。

8.诞:虚妄,荒唐。

9.皆:都,全都。

10.破:击破

11壁:墙壁

译文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典故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成语启示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在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主题,可以使内容更为生动有力。

成语造句

1.求质量不求数量,求精品不求次品,精彩在于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

2.一个好题目,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

3.有效规划布局,合理使用空间,以小博大,画龙点睛,创造美味家居生活!

4.一套普普通通的住宅可以因为具有一座画龙点睛的楼梯而显得气宇轩昂,灵气逼人。

5.我们写文章要简洁概括,画龙点睛。

6.只有当你做好了准备,一本书才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看你的文章生动不生动的,关键在于你那画龙点睛的一笔。

8.大街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为圣诞节的气氛又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

9.这篇散文写的真好,尤其是最后这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0.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衬托得非常得好。

最新画龙点睛的故事【篇8】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关于画龙点睛的故事10篇


生活当中我们有各种写文档和文档的需求,有时候我们会灵感枯竭,这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文章。范文将写作的视界有效拓展,范文的写作需要我们平时多练习。于是,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关于画龙点睛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画龙点睛的故事【篇1】

曾国藩对心理学有深入研究,他自认为经过多年修炼,自己基本达到了儒学要求的德行与修养。

有一次,与幕僚们闲聊当代人物的时候,他说:“彭玉、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意思是拍马屁、戴高帽这一类做法,在我这里行不通。

听了这话,有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说到这里,似乎说不下去了。

曾国藩听了,问:“那你们以为我呢?”在曾幕中,这样的议论是不禁止的。

大家都低头思索,一时没有人说话。这时,一个掌管抄写的年轻后生说:“曾帅仁德,人不忍欺。”众人拍手。曾国藩说:“不敢当,不敢当。”

那人退下之后,曾国藩问:“彼是何人?”有人告诉他,那是个扬州人,中过秀才,家贫,办事还谨慎。曾国藩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

等到曾国藩当了两江总督的时候,他就派此人去做了扬州盐运使,就是“扬州食盐专卖局局长”。

清末,有一个名叫蔡乃煌的官员小有才气,最擅长“诗钟”。诗钟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文艺活动,即在规定的很短时间内,做出一副七言对联,要求在每一句的规定位置用抽签决定的字。

蔡乃煌犯了贪污案,被免除了职务,但他一直活动,想官复原职。他就托了朋友,想搭上袁世凯、张之洞的线。

那时候,袁世凯、张之洞刚刚用计除掉了政敌瞿鸿机、岑春萱,正是大权在握,春风得意的时候。

有一天,听朋友说庆王、袁世凯、张之洞等在某饭店玩诗钟游戏,蔡乃煌就赶了过去。

那一天,抽出的字眼是“蚊”“断”二字。活动主持人决定把这两个字眼用在每一句的第四字位置上。

当众人还在构思的时候,只听有人吟诵道:“斩虎除蚊三害去;房谋杜断两心同。”

大家齐声说好。上联用周处的典故,隐喻除掉瞿岑两大政敌。庆王与袁世凯听了,都觉得是在颂扬自己。下联用唐初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的典故,称颂袁世凯与张之洞。张之洞听了很是得意。

字面上一句戴高帽的话都没有,但实际上,这是最高明的称颂。

就这样,蔡乃煌赢得了当权实力派人物的欢心,不久之后,就官复原职。

日本有一位佐藤经理,开的汽车已经很老很破了。他创业年代艰苦奋斗惯了,现在成功了,怎么也舍不得换新车。

像佐藤这样的人,是各汽车销售公司最好的潜在客户,但是,很久以来,都没有人能成功地向他出售一辆汽车。

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业务员总是会说:“您这辆车子太破了,太旧了,跟您的身份不符……”“您这破车三天两头就要修理,修理费用得要多少呀……”等等一类的话。而佐藤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总是不痛快。

最后终于有一位业务员成功了,原来,他不发出这一类批评性意见,他这样说:“您的车子还可以再用几年,现在换了新车有点可惜。不过,这辆车能够行驶12万英里,您开车的技术真是高超!”

这话真是说到佐藤心里去了。业务员的话隐含着车子太旧的信息,但是,表面上一个字也没有说,让佐藤感到十分受用。

这个业务员的水平真是高,他能在无法赞美的事情上发现值得赞美的点。

【感悟】

拍马屁不能拍到马腿上,说话也是一门技巧,关键时刻更要细思量,不能拘泥于陈旧的思维,从另一个崭新的角度考虑会更好

关于画龙点睛的故事【篇2】

张僧繇是我国南北朝时的一位将军,他精于绘画,很有名气。

他所画的动物就像真的一样。有一次,他在一座庙里的墙上画了一条龙,不久刮起了大风,昏天黑地的,那条龙竟好似快要升天的样子,张僧繇就又在龙身上画个锁枷,才算把龙锁住。

后来,他在一座庙的大殿东面墙上画了一只鹰,西面墙上画了一只喜鹊。小鸟儿看了图画,竟纷纷在那里做巢。他这种神级般的画工,远近皆知,但也有的人不太相信呢!

有一次,人们听说他要到南京,在一座庙壁上画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看,想要证实一下传说究竟如何。

他没有费多少时间,就在庙墙上画好了四条龙,可是每条龙都没有画上眼睛,看的人就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说:“龙的眼睛是它的重点,我如果在修缮时把眼睛画上,龙的精神就会全注于画中了,画中的龙得到了生命,他就会飞走的呀!所以不能随便画上龙眼镜。”

听了这番话的人,都认为那是张僧繇吹牛,哪有这回事,便纷纷请他把眼睛画上。张僧繇就拿起了画笔,把四条龙中的两条龙的眼睛画上去了。谁知刚画好,忽然天空雷电交加,在隆隆雷声中,两条龙蠢动起来,穿过墙壁腾空而去。

大家都吓呆了,镇定下来,才见庙壁上的四条龙只剩下没点眼珠的两条了。那两条点了眼珠的龙,已不见踪影,原来是飞上天去了。

关于画龙点睛的故事【篇3】

【出处】

《历代名画记》。

南北朝时,梁朝有一位著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画,特别传神。画动物,像会蹦跳;画人物,像会说话。皇亲贵族、富商大贾都争相购买他的画。

有一年,他给金陵安乐寺作壁画。他在墙上画了四条龙,画得惟妙惟肖,鳞甲俱全,四条张牙舞爪的龙好像随时会腾空飞去,真是活灵活现。老百姓听说张僧繇画了四条像真的一样的龙,都纷纷跑来观看,人人赞不绝口。

忽然有一个人发现了一个问题,失声叫道:“咦,这龙怎么没有眼睛呢?”大伙仔细一瞧,四条龙果然都没眼睛。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向张僧繇问道:“你为什么不画眼睛呢?”

张僧繇说:“如果画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

人们一阵哄笑。这个说:“你骗人,画在墙上的龙还会变成真的吗?”那个道:“你骗人,请你给龙画上眼睛,让我们看看它是不是真的会飞走。”

张僧繇无法推辞,只得拿起笔来,给壁画上的龙轻轻点上眼睛。他刚点完第二条龙的眼睛时,忽然电光一闪,轰隆一声响雷,把大伙都吓了一跳。一时间风雨交加,天昏地暗,雷鸣电闪中,只见两条龙从墙壁上腾空而起,一会儿就不知去向了。再看那墙壁,只剩下两条尚未点眼睛的龙了。所有目睹张僧繇画龙点睛的人都不由啧啧称奇。

释义

给壁画上的龙画上眼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关于画龙点睛的故事【篇4】

年轻人道:大人可否告知为何要画一条龙,而且还是金龙,你应该知道,金龙乃天威的象征,难道大人就不怕亵渎了天威。

大胆!那护卫锵的一声抽出佩刀,指着年轻人道,这种话是可以随便说的吗。

年轻人凛然不惧,双手负在背后,瞧也不瞧那护卫一眼。杨明韩心中一震,年轻人这种神态,以前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时又想不起来,心里开始惶惑不安,顿时打定了一个主意,只要他完成了任务,就结果了他。一念及此,随即哈哈笑道:小兄弟不必紧张,再过一个月就是当今圣上的六十大寿,做奴才的怎么的也得替主子着想,送件特殊的礼物,你说是也不是。边说边示意冲动的护卫收刀。

年轻人哈哈笑道:大人真会拿小人开玩笑,您府上奇珍异宝应该不少吧,怎会看得上草民区区一幅画。

杨明韩道:小兄弟过谦了,奇珍异宝皇宫里多的是,我献上去也没人会瞧上一眼,只有你的画,那才是真正的宝贝。说着从太师椅下抽出一卷画,打开一看,赫然是年轻人刚画好的《白虎啸天图》。年轻人心里一惊,自己作好这幅画后就将画放在了原处,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杨明韩神不知鬼不觉地弄到了手里,他是在向自己示威么,我若不乖乖就范,人是否也会神不知鬼不觉的消失。杨明韩站起身来,斜睨了年轻人一眼,然后看着手中的画道:好一只白虎,果然有睥睨众生的威势,我相信小兄弟你画一条龙,必定比这白虎强上百倍不止吧。

年轻人呵呵笑道:大人既然如此说,草民也只好献丑了。

杨明韩双目一亮,道:好,只要你尽心尽力,日后我升官发财也少不了你的好处。说罢拍了拍手,立刻有八个侍女端着桌椅,文房四宝及颜料上来,一一放在年轻人面前。年轻人看着眼前的事物,道:毛笔可以拿走,我用我自己的。说完已从袖中抽出那支古色古香的毛笔。

杨明韩也不管他用谁的笔作画,朝侍女点了点头,原先的毛笔就被带走了。年轻人展开画纸,那纸有六尺见方,纸面洁净光滑,如处女之肌肤,显然是洛阳出产。

年轻人赞了一声好纸,便开始画起来。杨明韩虽然喜欢好画,可没有兴趣欣赏一幅好画是怎样诞生的,他见年轻人动手画起来,森冷一笑,就坐回太师椅上继续喝茶。汪为对画有些研究,也很欣赏年轻人的画功,于是凑上前去仔细端详。那护卫木头似的立在杨明韩身边,不为所动。

不知不觉,两个时辰过去了,此时太阳已经偏西,西天一片赤红。年轻人大笔一挥,道:画好了。不想那杨明韩早已躺在椅子上睡着了,对年轻人的话毫无反映,汪为走过去,轻轻弄醒杨明韩,道:大人,金龙画好了。杨明韩迷糊醒来,吱吾道:好,好了?说着晃悠悠站起来去看那幅画。

这一看之下,杨明韩睡意全无,拍案而起,连声叫好。只见那金龙夭矫腾空于茫茫云海之上,张牙舞爪,神韵极为逼真,身上每一片鳞甲都似乎湛射着金光,一眼望去更是意气风发,不可一世,芸芸众生,为我独尊。杨明韩惊喜连连,视之为尤物,不停的抚摩观看,爱不释手,目光游到那龙目上时,大吃一惊:这龙,龙的眼睛呢!

年轻人在一旁道:这龙不能点睛,否则就活了。杨明韩哈哈笑道:画龙点睛,龙即复活,有趣,有趣。语气转而一冷:你当我是三岁小孩吗,天下间哪有这等事,你是不是想我献一条瞎龙上去好自寻死路。

年轻人早料到杨明韩会这么说,随即道:大人若不信,我便点睛,可我事先要申明,每幅画我只会作第一幅,这龙要是跑了,我定然作不出第二幅。杨明韩森然道:这龙要是不活转过来呢。年轻人道:那草民就以一死谢罪。杨明韩喜出望外,画龙怎么可能复活,你自己下了军令状,那就再好不过,道:一言为定。

年轻人执起毛笔,往金颜料上湛了湛,便朝龙目点去。左睛刚点上,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金龙全身顿时金光大放,刺得人睁不开眼睛,众人已然惊骇不已,待右睛点上时,只听一声惊天动地的龙吟,纸上的金龙徐徐破纸而出,如画上一般夭矫腾空而起,长吟一声便直冲云霄,瞬间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众人瞠目结舌,仰头望着金龙消失的方向,难以置信,可事实摆在眼前,却又由不得不信。

杨明韩率先回过神,朝那纸上看去,画中的金龙已经不在了,只剩下空茫的云海。一时间摸不着头绪,大脑一片空白,茫然地望着年轻人。年轻人歉然一笑,耸肩道:草民说过,点睛的话龙就活了。

杨明韩一把抓住年轻人,眼中尽是贪婪,他道:我要你给我再画一幅。年轻人无奈道:草民也说过,每幅画我只会作第一幅。杨明韩甩手道:这我不管,你如果不再画一幅一模一样的出来,哼哼,休想再看到明天的太阳。年轻人愤然道:大人这不是强人所难。杨明韩狞笑道:我就喜欢强人所难,给你一个时辰的时间考虑,你好自为之吧。说完转身离去。

一个月后,北京城。

今天是乾隆皇帝的六十大寿,举国欢庆。皇城里更是热闹非凡,喜气洋洋。

干清宫内,乾隆坐在金鸾宝座上,无精打采地看着各地方官献上的自称是宝的贺礼,乏味已极。忽听太监总管尖声道:扬州知府杨明韩献上一幅《金龙傲世图》。不止乾隆,包括大殿内的所有官员都很奇怪,什么《金龙傲世图》,从没听说过,所以都精神一振,想看看这究竟是幅什么画,居然进得了殿堂。

乾隆亦大感意外,有人送吃送喝送宝贝送诗书名画都不足为奇,偏偏有人送名不见经传的东西,好奇心大起,便想看看何谓金龙傲世,道:呈上来看看。”

四名小太监捧着一卷画来到龙梯下,徐徐将那画展开,乾隆一眼瞧见,再挪不开目光,脸上的乏味被神采奕奕所取代,双眼炯炯有神,他缓缓站起身,呼道:果然是绝世之作,惊世之画。群臣哗然,被皇上这番称赞的定然不是俗品,一时间都想看看这幅画究竟是怎么个绝世法,可乾隆不表态让众人观之,谁也不敢贸然上前。

乾隆欣赏半晌,赞叹不绝,直到将能用来称赞这幅画的成语都用得差不多了,江郎才尽之时,才想起应该让群臣欣赏一下,于是命令四个小太监将画转回去。众大臣一看,惊骇之色不亚于乾隆,画中的金龙夭矫腾飞于茫茫云海之山,张牙舞爪,睥睨众生,真乃天威之表也,果然称得上傲世。正当群臣陶醉于画中那煌煌天威时,突然有人惊呼道:这龙,这龙怎么没有眼睛。

这一声如惊雷炸响,引得群臣朝那金龙的眼睛望去,纷纷道:果然没有眼睛,果然没有眼睛。乾隆一惊,立时命令四名小太监把画转过来,一看之下气得胡子直往上翘,龙颜大怒:杨明韩,你真是胆大包天。杨明韩虽早有准备,但还是被乾隆吓得心惊胆战,连滚带爬到殿中心,磕头如捣蒜:皇上明察,这画还没作完。

乾隆气往上涌:没作完的画你也胆敢呈上来冒犯天威,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来人杨明韩听到来人二字,知道再不道出实情就要遭殃了,语如连珠道:皇上,这龙之所以没有眼睛,那是为这龙只要一点上睛就会活转过来腾飞而去,奴才正是为了让皇上看一回真龙,才没让人给它点睛啊。

群臣一听大笑不止,纷纷嘲笑他愚笨。乾隆怒极反笑:画龙点睛,龙即复活,我就准许你给龙点睛,龙活过来到也罢了,活不过来我就灭你满门。

杨明韩如获皇恩大赦,擦了擦满头的大汗,道:奴才给这龙点睛没用,得作这幅画的人来点才行。乾隆哦的一声,道:那就让作这画的人上殿来点睛。

年轻人早在殿外恭候,得到通传,便步入殿内,对乾隆行了三跪九拜之礼。乾隆瞧着他道:你叫什么名字。年轻人回道:禀皇上,草民没有名字。

大胆。

放肆。

怎么可以这么跟皇上说话。

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名字。

欺君犯上。

群臣听他说自己没有名字,可笑之极,都叱骂起来。乾隆抬手示意安静,道: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名字。年轻人道:草民确实没有名字,草名从小就是孤儿,跟一个老头学了十几年的画,也没有过名字。

群臣又开始骚动起来。乾隆摆摆手,道:看在你能画出这幅画的份上,我就不追问你的名字,也不加你欺君之罪,听杨知府说这龙只要点睛就能复活,此事可当真。

年轻人道:当真,皇上可让我一试。

乾隆道:好,你尽管去点睛。

年轻人取出自己的毛笔和早已准备好的金颜料,笔在金颜料上湛了一下,便朝龙眼点去。群臣之中有的好奇,有的鄙视,有的不屑一顾,只有杨明韩一人翘首以待,沾沾自喜,暗自庆幸没有杀掉年轻人,否则今天这一关就难过了。

一个月前,年轻人刚为杨明韩作好了第二幅《金龙傲世图》,杨明韩就迫不及待地去点睛,结果他点来点去那龙就是活不过来,气得七窍生烟,便把年轻人叫来责问为什么金龙活不过来。年轻人听后无奈的说那龙只有让他点睛才能活过来,因为那是他画的龙。杨明韩起初不信,就要他在第二幅画上点睛,结果年轻人给那金龙点上睛,金龙就活了,依然腾飞而去。杨明韩只得留着年轻人的命,命他再作一幅画,待乾隆大寿时,由他来点睛,先博得乾隆欢心,日后再杀他不迟。

左眼刚被点上睛,金龙全身立时金芒大放,与前两次毫无二致。单这金光耀眼的程度,就引的群臣惊呼不绝了,乾隆亦是拍案而起,心中颇为激动。年轻人接着给龙的右眼也点上了睛,只听一声龙吟由纸上传出,金龙接着破纸而出,盘旋于众人头顶,霞云漫漫,金光灿灿,睥睨着众人,低吟不绝。所有人一时吓得呆了,无人说话,密集的大殿上只有金龙的沉吟。乾隆看得心神激荡,突然产生与金龙同去的念头。

那金龙停留了片刻,便飞出殿外,直冲天外,瞬间消失不见了。乾隆带领着众大臣冲出殿外,目送金龙远飞天外,纷纷称奇。回到殿内时,只见年轻人跟四名小太监站在大殿中央,画上的金龙已不在。乾隆走上前去,端详着那幅无龙图,忽然惊道:这是什么?

群臣迅速围过来,往画上看去,先前的金龙与茫茫云海都不见了,留下的是一座荒山,荒山上横竖立着四十六关坟,每关坟的墓碑上都写着姓名,清晰可见:李天龙,王海琴,李小虎这些名字每一个在场的官员都认识,他们正是十五年前一夜之间无故被害的户部侍郎李天龙一家四十六口,此案一直未查明,没想到时隔十五年,竟在一幅画上被提起。

乾隆正不知如何是好,年轻人忽然跪下,哽咽道:皇上明查,草民正是李小虎,当年我全家一夜之间被害,只有我一个人侥幸逃脱,主谋正是当时在京城做官的杨明韩。说罢手一指杨明韩。杨明韩被他一指,心虚地退了一步,道:胡说八道,你有什么证据。

年轻人道:我当然有证据,当年一本记录了你贪赃枉法的帐簿落到我爹爹手里,你就派人杀了我全家,如今,这本帐簿在我的手里,幸亏你这么多年没毁去这本帐簿,还让我在你府上住了十多天,才有机会找到这本帐簿.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帐簿亲手交给了乾隆。

乾隆接过帐簿,逐页翻看,脸色越来越难看。杨明韩一颗心直往下沉,他这才明白这年轻人倨傲的神情为何如此眼熟,因为他是一身廉洁的李天龙的儿子,虎父无犬子。乾隆看完帐簿,愤然将帐簿砸向杨明韩,大怒道:你还有什么话说。杨明韩吓得面无血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直呼圣上开恩,乾隆哪里理他,道:来人,除去他的顶戴花翎,压入天牢,隔日查办。

第二日,李小虎正在房中休息,总管太监突然来到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李小虎乃重臣之后,忠心赤胆,特赐黄金万两,李小虎画技非凡,能将纸中之龙画活,犹盛天威,可叹可谓,再赐御酒一壶,钦此。李小虎谢过皇恩,接过圣旨,总管太监命人将黄金和酒放在桌上就离去了。

李小虎盯着那酒壶,苦笑不已,皇上还是要杀他。犹盛天威,可叹可谓,真是可笑。他从袖中取出那支毛笔,在酒壶里搅动了一下,把酒全喝了下去。

当侍卫们冲进屋子收尸时,却没有见到尸体,只有那万两黄金安静地躺在桌子上。从此以后,再没有人见过李小虎,皇宫之内也再没有人敢提及李小虎这个名字。

关于画龙点睛的故事【篇5】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故事一:

张僧繇是南朝着名的画师。

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

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

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

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故事二: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关于画龙点睛的故事【篇6】

画龙点睛的儿童故事

这个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

这天,扬州城来了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年轻人,年轻人身上除了一支古色古香的毛笔,再无其他东西。

年轻人在市集摆了一个画摊,以卖画为生,他画的全是花鸟鱼虫,珍禽猛兽,无论什么动物,都画得栩栩如生,跟真的一般,直欲破纸而出,另人惊叹不已。然而年轻人从来不对自己的画题款留字,所以没有人知道年轻人的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人们只知道扬州城里多了一位画技不凡的年轻画师。

很快,年轻人的威名就传遍了整座扬州城,很多人慕名前来找他作画,他亦来者不拒,无论你要什么动物的画,他都能传神般的给你画出来,让人拍案叫绝。年轻人来到扬州城的第六天中午,炽白的太阳高悬青天,热不可言。他正在画摊上画一幅《白虎啸天图》,画中的白虎血口大张,双目如电,威风凛凛地立在一块巨石上仰天长啸,那啸声似乎已经穿破画纸,杀进了所有围观的人的耳膜,另人莫名的心底生畏。当他把这幅画完成时,人们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叫绝,他对众人微微一笑,道:“多谢各位给在下捧场。”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手执纸扇,又瘦又高的中年人,他对年轻人的《白虎啸天图》大加赞赏了一番,然后叹息道:“小哥画技如此了得,却埋没在这市井之地,真可惜。”说罢摇头不止。有人马上认出了中年人,说道:“这不是杨明韩杨知府的师爷汪为吗,怎么在这?”另一个人“哼”地一声,道:“他杨明韩派人来这还会有好事?定然又是在搜罗人才,好花样百出地讨好皇上。”

年轻人听到众人言语,朝汪为拱手道:“原来是汪师爷,不知找在下何事?”汪为哈哈笑道:“果然是快人快语,我家老爷想请你过府一叙。”年轻人道:“只是过府一叙这么简单?”汪为道:“就这么简单。”年轻人沉吟片刻,道:“好吧,我们这就走吧。”

大伙都没想到年轻人答应得这么爽快,顿时心生鄙夷,唏嘘一片,那杨知府可是出了名的臭名昭著,对百姓不问不闻不说,苛捐杂税的花样更是层出不穷,搞得百姓,但苦于无处告发,只得忍。汪为见众人唏嘘不止,脸上青筋根根突出,气愤已极,喝道:“叫什么叫,你们都不想活了。”众人听他这么一叫,唏嘘之声更是大作,汪为无奈,今天出来得急没带上兵卫,否则定将这些刁民狠狠教训一顿,当下无暇多想,拉起年轻人扬尘而去。

年轻人跟着汪为来到扬州府衙的后花园,这后花园面积虽不甚大,却栽有很多有名的花卉,此时正值春夏的季节,各种花卉争先怒放,放眼望去,姹紫嫣红,美不胜收。两人沿着碎石铺成的小径,穿过假山,绕过一坛坛花圃,来到一个小池前的空地。空地上早已等候着两人,一坐一站,坐着的人大腹便便,自然是杨明韩,站着的是一个护卫。

杨明韩坐在太师椅上,手中捧着一杯茶,眯着眼睛打量年轻人。年轻人一副视若无睹的样子,见了杨明韩也不下跪,只拱拱手道:“草民见过知府大人。”汪为立在一旁,轻轻咳了一声。那护卫怒道:“大胆,见了大人还不下跪。”年轻人依旧站着不动,脸上没有任何表情,那护卫又要发作,杨明韩摆摆手,道:“傲世之人必有过人之处,算了。”

年轻人微微一笑,道:“大人宽宏大量,不知叫草民来所谓何事。”杨明韩放下手中的茶杯,道:“听说先生作得一手绝画,可否为老夫作上一幅。”年轻人一如既往的直接,道:“大人想要草民画什么?”

“龙。”杨明韩眼中精芒闪过,道,“我要你画一条金龙,傲视苍生的金龙,画好了自然有你的好处。”

年轻人道:“大人可否告知为何要画一条龙,而且还是金龙,你应该知道,金龙乃天威的象征,难道大人就不怕亵渎了天威。”

“大胆!”那护卫“锵”的一声抽出佩刀,指着年轻人道,“这种话是可以随便说的吗。”

年轻人凛然不惧,双手负在背后,瞧也不瞧那护卫一眼。杨明韩心中一震,年轻人这种神态,以前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时又想不起来,心里开始惶惑不安,顿时打定了一个主意,只要他完成了任务,就结果了他。一念及此,随即哈哈笑道:“小兄弟不必紧张,再过一个月就是当今圣上的六十大寿,做奴才的怎么的也得替主子着想,送件特殊的礼物,你说是也不是。”边说边示意冲动的护卫收刀。

年轻人哈哈笑道:“大人真会拿小人开玩笑,您府上奇珍异宝应该不少吧,怎会看得上草民区区一幅画。”

杨明韩道:“小兄弟过谦了,奇珍异宝皇宫里多的是,我献上去也没人会瞧上一眼,只有你的画,那才是真正的宝贝。”说着从太师椅下抽出一卷画,打开一看,赫然是年轻人刚画好的《白虎啸天图》。年轻人心里一惊,自己作好这幅画后就将画放在了原处,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杨明韩神不知鬼不觉地弄到了手里,他是在向自己反抗么,我若不乖乖就范,人是否也会神不知鬼不觉的消失。杨明韩站起身来,斜睨了年轻人一眼,然后看着手中的画道:“好一只白虎,果然有睥睨众生的威势,我相信小兄弟你画一条龙,必定比这白虎强上百倍不止吧。”

年轻人呵呵笑道:“大人既然如此说,草民也只好献丑了。”

杨明韩双目一亮,道:“好,只要你,日后我升官发财也少不了你的好处。”说罢拍了拍手,立刻有八个侍女端着桌椅,文房四宝及颜料上来,一一放在年轻人面前。年轻人看着眼前的事物,道:“毛笔可以拿走,我用我自己的。”说完已从袖中抽出那支古色古香的毛笔。

杨明韩也不管他用谁的笔作画,朝侍女点了点头,原先的毛笔就被带走了。年轻人展开画纸,那纸有六尺见方,纸面洁净光滑,如处女之肌肤,显然是洛阳出产。

年轻人赞了一声好纸,便开始画起来。杨明韩虽然喜欢好画,可没有兴趣欣赏一幅好画是怎样诞生的,他见年轻人动手画起来,森冷一笑,就坐回太师椅上继续喝茶。汪为对画有些研究,也很欣赏年轻人的画功,于是凑上前去仔细端详。那护卫木头似的立在杨明韩身边,不为所动。

不知不觉,两个时辰过去了,此时太阳已经偏西,西天一片赤红。年轻人大笔一挥,道:“画好了。”不想那杨明韩早已躺在椅子上睡着了,对年轻人的话毫无反映,汪为走过去,轻轻弄醒杨明韩,道:“大人,金龙画好了。”杨明韩迷糊醒来,吱吾道:“好,好了?”说着晃悠悠站起来去看那幅画。

这一看之下,杨明韩睡意全无,拍案而起,连声叫好。只见那金龙夭矫腾空于茫茫云海之上,张牙舞爪,神韵极为逼真,身上每一片鳞甲都似乎湛射着金光,一眼望去更是意气风发,不可一世,芸芸众生,为我独尊。杨明韩惊喜连连,视之为尤物,不停的抚摩观看,爱不释手,目光游到那龙目上时,大吃一惊:“这龙,龙的眼睛呢!”

年轻人在一旁道:“这龙不能点睛,否则就活了。”杨明韩哈哈笑道:“画龙点睛,龙即复活,有趣,有趣。”语气转而一冷:“你当我是三岁小孩吗,天下间哪有这等事,你是不是想我献一条瞎龙上去好自寻死路。”

年轻人早料到杨明韩会这么说,随即道:“大人若不信,我便点睛,可我事先要申明,每幅画我只会作第一幅,这龙要是跑了,我定然作不出第二幅。”杨明韩森然道:“这龙要是不活转过来呢。”年轻人道:“那草民就以一死谢罪。”杨明韩喜出望外,画龙怎么可能复活,你自己下了军令状,那就再好不过,道:“。”

年轻人执起毛笔,往金颜料上湛了湛,便朝龙目点去。左睛刚点上,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金龙全身顿时金光大放,刺得人睁不开眼睛,众人已然惊骇不已,待右睛点上时,只听一声惊天动地的龙吟,纸上的金龙徐徐破纸而出,如画上一般夭矫腾空而起,长吟一声便直冲云霄,瞬间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众人瞠目结舌,仰头望着金龙消失的方向,难以置信,可事实摆在眼前,却又由不得不信。

杨明韩率先回过神,朝那纸上看去,画中的金龙已经不在了,只剩下空茫的云海。一时间摸不着头绪,大脑一片空白,茫然地望着年轻人。年轻人歉然一笑,耸肩道:“草民说过,点睛的话龙就活了。”

杨明韩一把抓住年轻人,眼中尽是贪婪,他道:“我要你给我再画一幅。”年轻人无奈道:“草民也说过,每幅画我只会作第一幅。”杨明韩甩手道:“这我不管,你如果不再画一幅一模一样的出来,哼哼,休想再看到明天的太阳。”年轻人愤然道:“大人这不是强人所难。”杨明韩狞笑道:“我就喜欢强人所难,给你一个时辰的时间考虑,你好自为之吧。”说完转身离去。

一个月后,北京城。

今天是乾隆的六十大寿,举国欢庆。皇城里更是热闹非凡,喜气洋洋。

乾清宫内,乾隆坐在金鸾宝座上,地看着各地方官献上的自称是宝的贺礼,乏味已极。忽听太监总管尖声道:“扬州知府杨明韩献上一幅《金龙傲世图》。”不止乾隆,包括大殿内的所有官员都很奇怪,什么《金龙傲世图》,从没听说过,所以都精神一振,想看看这究竟是幅什么画,居然进得了殿堂。

乾隆亦大感意外,有人送吃送喝送宝贝送诗书名画都不足为奇,偏偏有人送名不见经传的东西,好奇心大起,便想看看何谓金龙傲世,道:“呈上来看看。"

四名小太监捧着一卷画来到龙梯下,徐徐将那画展开,乾隆一眼瞧见,再挪不开目光,脸上的乏味被神采奕奕所取代,双眼炯炯有神,他缓缓站起身,呼道:“果然是绝世之作,惊世之画。”群臣哗然,被皇上这番称赞的定然不是俗品,一时间都想看看这幅画究竟是怎么个绝世法,可乾隆不表态让众人观之,谁也不敢贸然上前。

乾隆欣赏半晌,赞叹不绝,直到将能用来称赞这幅画的都用得差不多了,之时,才想起应该让群臣欣赏一下,于是命令四个小太监将画转回去。众大臣一看,惊骇之色不亚于乾隆,画中的金龙夭矫腾飞于茫茫云海之山,张牙舞爪,睥睨众生,真乃天威之表也,果然称得上傲世。正当群臣陶醉于画中那煌煌天威时,突然有人惊呼道:“这龙,这龙怎么没有眼睛。”

这一声如惊雷炸响,引得群臣朝那金龙的眼睛望去,纷纷道:“果然没有眼睛,果然没有眼睛。”乾隆一惊,立时命令四名小太监把画转过来,一看之下气得胡子直往上翘,龙颜大怒:“杨明韩,你真是胆大包天。”杨明韩虽早有准备,但还是被乾隆吓得心惊胆战,连滚带爬到殿中心,磕头如捣蒜:“皇上明察,这画还没作完。”

乾隆气往上涌:“没作完的画你也胆敢呈上来冒犯天威,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来人……”杨明韩听到“来人”二字,知道再不道出实情就要遭殃了,语如连珠道:“皇上,这龙之所以没有眼睛,那是为这龙只要一点上睛就会活转过来腾飞而去,奴才正是为了让皇上看一回真龙,才没让人给它点睛啊。”

群臣一听大笑不止,纷纷嘲笑他愚笨。乾隆怒极反笑:“画龙点睛,龙即复活,我就准许你给龙点睛,龙活过来到也罢了,活不过来我就灭你满门。”

杨明韩如获皇恩大赦,擦了擦满头的大汗,道:“奴才给这龙点睛没用,得作这幅画的人来点才行。”乾隆“哦”的一声,道:“那就让作这画的人上殿来点睛。”

年轻人早在殿外恭候,得到通传,便步入殿内,对乾隆行了三跪九拜之礼。乾隆瞧着他道:“你叫什么名字。”年轻人回道:“禀皇上,草民没有名字。”

“大胆。”

“放肆。”

“怎么可以这么跟皇上说话。”

“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名字。”

“欺君犯上。”

群臣听他说自己没有名字,可笑之极,都叱骂起来。乾隆抬手示意安静,道:“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名字。”年轻人道:“草民确实没有名字,草名从小就是孤儿,跟一个老头学了十几年的画,也没有过名字。”

群臣又开始骚动起来。乾隆摆摆手,道:“看在你能画出这幅画的份上,我就不追问你的名字,也不加你欺君之罪,听杨知府说这龙只要点睛就能复活,此事可当真。”

年轻人道:“当真,皇上可让我一试。”

乾隆道:“好,你尽管去点睛。”

年轻人取出自己的毛笔和早已准备好的金颜料,笔在金颜料上湛了一下,便朝龙眼点去。群臣之中有的好奇,有的鄙视,有的不屑一顾,只有杨明韩一人翘首以待,暗自庆幸没有杀掉年轻人,否则今天这一关就难过了。

一个月前,年轻人刚为杨明韩作好了第二幅《金龙傲世图》,杨明韩就迫不及待地去点睛,结果他点来点去那龙就是活不过来,气得七窍生烟,便把年轻人叫来责问为什么金龙活不过来。年轻人听后无奈的说那龙只有让他点睛才能活过来,因为那是他画的龙。杨明韩起初不信,就要他在第二幅画上点睛,结果年轻人给那金龙点上睛,金龙就活了,依然腾飞而去。杨明韩只得留着年轻人的命,命他再作一幅画,待乾隆大寿时,由他来点睛,先博得乾隆欢心,日后再杀他不迟。

左眼刚被点上睛,金龙全身立时金芒大放,与前两次毫无二致。单这金光耀眼的程度,就引的群臣惊呼不绝了,乾隆亦是拍案而起,心中颇为激动。年轻人接着给龙的右眼也点上了睛,只听一声龙吟由纸上传出,金龙接着破纸而出,盘旋于众人头顶,霞云漫漫,金光灿灿,睥睨着众人,低吟不绝。所有人一时吓得呆了,无人说话,密集的大殿上只有金龙的沉吟。乾隆看得心神激荡,突然产生与金龙同去的念头。

那金龙停留了片刻,便飞出殿外,直冲天外,瞬间消失不见了。乾隆带领着众大臣冲出殿外,目送金龙远飞天外,纷纷称奇。回到殿内时,只见年轻人跟四名小太监站在大殿中央,画上的'金龙已不在。乾隆走上前去,端详着那幅无龙图,忽然惊道:“这是什么?”

群臣迅速围过来,往画上看去,先前的金龙与茫茫云海都不见了,留下的是一座荒山,荒山上横竖立着四十六关坟,每关坟的墓碑上都写着姓名,清晰可见:李天龙,王海琴,李小虎……这些名字每一个在场的官员都认识,他们正是十五年前一夜之间无故被害的户部侍郎李天龙一家四十六口,此案一直未查明,没想到时隔十五年,竟在一幅画上被提起。

乾隆正不知如何是好,年轻人忽然跪下,哽咽道:“皇上明查,草民正是李小虎,当年我全家一夜之间被害,只有我一个人侥幸逃脱,主谋正是当时在京城做官的杨明韩。”说罢手一指杨明韩。杨明韩被他一指,心虚地退了一步,道:“胡说八道,你有什么证据。”

年轻人道:“我当然有证据,当年一本记录了你贪赃枉法的帐簿落到我爹爹手里,你就派人杀了我全家,如今,这本帐簿在我的手里,幸亏你这么多年没毁去这本帐簿,还让我在你府上住了十多天,才有机会找到这本帐簿.”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帐簿亲手交给了乾隆。

乾隆接过帐簿,逐页翻看,脸色越来越难看。杨明韩一颗心直往下沉,他这才明白这年轻人倨傲的神情为何如此眼熟,因为他是一身廉洁的李天龙的儿子,虎父无犬子。乾隆看完帐簿,愤然将帐簿砸向杨明韩,大怒道:“你还有什么话说。”杨明韩吓得面无血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直呼圣上开恩,乾隆哪里理他,道:“来人,除去他的顶戴花翎,压入天牢,隔日查办。”

第二日,李小虎正在房中休息,总管太监突然来到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李小虎乃重臣之后,忠心赤胆,特赐黄金万两,李小虎画技非凡,能将纸中之龙画活,犹盛天威,可叹可谓,再赐御酒一壶,钦此。”李小虎谢过皇恩,接过圣旨,总管太监命人将黄金和酒放在桌上就离去了。

李小虎盯着那酒壶,苦笑不已,皇上还是要杀他。犹盛天威,可叹可谓,真是可笑。他从袖中取出那支毛笔,在酒壶里搅动了一下,把酒全喝了下去。

当侍卫们冲进屋子收尸时,却没有见到尸体,只有那万两黄金安静地躺在桌子上。从此以后,再没有人见过李小虎,皇宫之内也再没有人敢提及李小虎这个名字。

成语寓意

“画龙点睛”后龙便破壁飞去的神话传说固然不可信,但点睛传神在艺术上的重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做任何一件事情,无论之前做得如何出色,但是关键的那一步没有做好,可能一切都会等于零。所以要专注于事物的关键点,画好最后的点睛之笔,事物才能变得圆满。如果事物缺少了最美好的点缀,可能会黯淡无光,失去光彩。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画龙点睛”比喻艺术创作在关键处着墨或写作、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词语,可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多用于说话写作。现代一般指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增添一句总结的话,可以用“画龙点睛”来评价。经常与“点铁成金”连用。

运用示例

明·张岱《博浪椎传奇序》:“子房得此数语,真如画龙点睛,从此飞腾变化,莫可测识者矣。”

清·廖燕《金圣叹先生传》:“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

秦牧《车窗文学欣赏》:“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典故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用画龙点睛造句

1) 简历和参加夏季班或者在工作中或业余活动中担当领导角色,对你的申请书有画龙点睛之妙。

2) 可以说语文书中每幅图都是通过心灵手巧的人精心绘制,才能那么有有画龙点睛之作。

3)你在他们的婚宴上,挂上一张他们儿时玩在一起的照片,真是有画龙点睛之妙。

4) 六利用季前的几个月来分析你的职业目标简历和gpa;参加夏季班或者在工作中或业余活动中担当领导角色,对你的申请书有画龙点睛之妙。

5) 不同的装修风格,如果地板选择不恰当,不但不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还可能使您原本统一的整体风格被破坏掉。

6) 作为一名热爱中国文化和亚洲文化的香港设计师,他总能用一些具有民族风情的小摆设使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7) 可以说语文书中每幅图都是通过心灵手巧的人精心绘制,才能那么有有画龙点睛之作。

8) 如此精美的诗原来是经过作者和大家的意见写出来的,不愧是画龙点睛呀!

9) 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衬托得非常得好。

10) 我的作文写的本来已经很差了,可是加上刘老师画龙点睛的句子后,我的文章焕然一新。

11) 画线部分是本文的画龙点睛。

12) 一套普普通通的住宅可以因为具有一座画龙点睛的楼梯而显得气宇轩昂,灵气逼人。

13) 语文书中每幅插图精心绘制,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使人赏心悦目,阅读轻松。

14) 作文时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句,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15) 景区的画龙点睛之处就在那一栋建筑上。

16) 一个好的作文开头对你这篇文章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17) 高线材叉把手和强大的钢架,加上画龙点睛。

18) 浴缸和浴室的风格融为一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 要写出一篇好文章,首先要主题鲜明,开门见山地将文章所要表达的论点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接着要举一反地列举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但论据不能太散,要众星捧月一般围绕主题进行表述,最后的总结要点题,要画龙点睛般精彩。

关于画龙点睛的故事【篇7】

这个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

这天,扬州城来了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年轻人,年轻人身上除了一支古色古香的毛笔,再无其他东西。

年轻人在市集摆了一个画摊,以卖画为生,他画的全是花鸟鱼虫,珍禽猛兽,无论什么动物,都画得栩栩如生,跟真的一般,直欲破纸而出,另人惊叹不已。然而年轻人从来不对自己的画题款留字,所以没有人知道年轻人的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人们只知道扬州城里多了一位画技不凡的年轻画师。

很快,年轻人的威名就传遍了整座扬州城,很多人慕名前来找他作画,他亦来者不拒,无论你要什么动物的画,他都能传神般的给你画出来,让人拍案叫绝。年轻人来到扬州城的第六天中午,炽白的太阳高悬青天,热不可言。他正在画摊上画一幅《白虎啸天图》,画中的白虎血口大张,双目如电,威风凛凛地立在一块巨石上仰天长啸,那啸声似乎已经穿破画纸,杀进了所有围观的人的耳膜,另人莫名的心底生畏。当他把这幅画完成时,人们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叫绝,他对众人微微一笑,道:“多谢各位给在下捧场。”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手执纸扇,又瘦又高的中年人,他对年轻人的《白虎啸天图》大加赞赏了一番,然后叹息道:“小哥画技如此了得,却埋没在这市井之地,真可惜。”说罢摇头不止。有人马上认出了中年人,说道:“这不是杨明韩杨知府的师爷汪为吗,怎么在这?”另一个人“哼”地一声,道:“他杨明韩派人来这还会有好事?定然又是在搜罗人才,好花样百出地讨好皇上。”

年轻人听到众人言语,朝汪为拱手道:“原来是汪师爷,不知找在下何事?”汪为哈哈笑道:“果然是快人快语,我家老爷想请你过府一叙。”年轻人道:“只是过府一叙这么简单?”汪为道:“就这么简单。”年轻人沉吟片刻,道:“好吧,我们这就走吧。”

大伙都没想到年轻人答应得这么爽快,顿时心生鄙夷,唏嘘一片,那杨知府可是出了名的臭名昭著,对百姓不问不闻不说,苛捐杂税的花样更是层出不穷,搞得百姓,但苦于无处告发,只得忍。汪为见众人唏嘘不止,脸上青筋根根突出,气愤已极,喝道:“叫什么叫,你们都不想活了。”众人听他这么一叫,唏嘘之声更是大作,汪为无奈,今天出来得急没带上兵卫,否则定将这些刁民狠狠教训一顿,当下无暇多想,拉起年轻人扬尘而去。

关于画龙点睛的故事【篇8】

【成语】: 画龙点睛

【拼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解释】: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成语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

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拼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释义】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语出】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就这等山珍海味的小题大作起来;还可以说画龙点睛。”

【正音】 睛;不能读作“qínɡ”。

【辨形】睛;不能写作“晴”。

【近义】 锦上添花 点石成金

【反义】 弄巧成拙 画蛇添足 点石成金

【用法】含褒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作文或讲话时;用一二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可用作主语、谓语、定语;也可用作状语。

【结构】连动式。

【例句】一个好题目;常常对作品有~之妙。

关于画龙点睛的故事【篇9】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一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非常像真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现每条龙都没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两条龙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条龙腾地一声飞上了天!成语接龙

画龙点睛的寓意:画龙点睛是说,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解决问题。

画龙点睛造句: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得非常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于画龙点睛的故事【篇10】

画龙点睛的意思及故事

画龙点睛

hulngdiǎnjīng

比喻在写作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要旨,使之更为精辟传神,生动有力。

①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②明张鼐《读卓吾老子书述》:夫一古人之书耳,有根本者下笔鉴定,则为画龙点睛,无根本者妄意标指,则为刻舟记剑。

①画蛇添足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

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

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

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有关画龙点睛的故事11篇


幼儿故事在幼儿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可言喻,激发想象力只是其中之一,家长更是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引导孩子,因为大多数时候,幼儿的坏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的!那么,给小孩讲故事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画龙点睛的故事11篇 ”,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有关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1

画龙点睛

张僧繇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故事大全《关于龙的成语故事》。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有关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2

【成语】: 画龙点睛

【拼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解释】: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成语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

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拼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释义】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语出】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就这等山珍海味的小题大作起来;还可以说画龙点睛。”

【正音】 睛;不能读作“qínɡ”。

【辨形】睛;不能写作“晴”。

【近义】 锦上添花 点石成金

【反义】 弄巧成拙 画蛇添足 点石成金

【用法】含褒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作文或讲话时;用一二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可用作主语、谓语、定语;也可用作状语。

【结构】连动式。

【例句】一个好题目;常常对作品有~之妙。

有关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3

年轻人道:大人可否告知为何要画一条龙,而且还是金龙,你应该知道,金龙乃天威的象征,难道大人就不怕亵渎了天威。

大胆!那护卫锵的一声抽出佩刀,指着年轻人道,这种话是可以随便说的吗。

年轻人凛然不惧,双手负在背后,瞧也不瞧那护卫一眼。杨明韩心中一震,年轻人这种神态,以前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时又想不起来,心里开始惶惑不安,顿时打定了一个主意,只要他完成了任务,就结果了他。一念及此,随即哈哈笑道:小兄弟不必紧张,再过一个月就是当今圣上的六十大寿,做奴才的怎么的也得替主子着想,送件特殊的礼物,你说是也不是。边说边示意冲动的护卫收刀。

年轻人哈哈笑道:大人真会拿小人开玩笑,您府上奇珍异宝应该不少吧,怎会看得上草民区区一幅画。

杨明韩道:小兄弟过谦了,奇珍异宝皇宫里多的是,我献上去也没人会瞧上一眼,只有你的画,那才是真正的宝贝。说着从太师椅下抽出一卷画,打开一看,赫然是年轻人刚画好的《白虎啸天图》。年轻人心里一惊,自己作好这幅画后就将画放在了原处,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杨明韩神不知鬼不觉地弄到了手里,他是在向自己示威么,我若不乖乖就范,人是否也会神不知鬼不觉的消失。杨明韩站起身来,斜睨了年轻人一眼,然后看着手中的画道:好一只白虎,果然有睥睨众生的威势,我相信小兄弟你画一条龙,必定比这白虎强上百倍不止吧。

年轻人呵呵笑道:大人既然如此说,草民也只好献丑了。

杨明韩双目一亮,道:好,只要你尽心尽力,日后我升官发财也少不了你的好处。说罢拍了拍手,立刻有八个侍女端着桌椅,文房四宝及颜料上来,一一放在年轻人面前。年轻人看着眼前的事物,道:毛笔可以拿走,我用我自己的。说完已从袖中抽出那支古色古香的毛笔。

杨明韩也不管他用谁的笔作画,朝侍女点了点头,原先的毛笔就被带走了。年轻人展开画纸,那纸有六尺见方,纸面洁净光滑,如处女之肌肤,显然是洛阳出产。

年轻人赞了一声好纸,便开始画起来。杨明韩虽然喜欢好画,可没有兴趣欣赏一幅好画是怎样诞生的,他见年轻人动手画起来,森冷一笑,就坐回太师椅上继续喝茶。汪为对画有些研究,也很欣赏年轻人的画功,于是凑上前去仔细端详。那护卫木头似的立在杨明韩身边,不为所动。

不知不觉,两个时辰过去了,此时太阳已经偏西,西天一片赤红。年轻人大笔一挥,道:画好了。不想那杨明韩早已躺在椅子上睡着了,对年轻人的话毫无反映,汪为走过去,轻轻弄醒杨明韩,道:大人,金龙画好了。杨明韩迷糊醒来,吱吾道:好,好了?说着晃悠悠站起来去看那幅画。

这一看之下,杨明韩睡意全无,拍案而起,连声叫好。只见那金龙夭矫腾空于茫茫云海之上,张牙舞爪,神韵极为逼真,身上每一片鳞甲都似乎湛射着金光,一眼望去更是意气风发,不可一世,芸芸众生,为我独尊。杨明韩惊喜连连,视之为尤物,不停的抚摩观看,爱不释手,目光游到那龙目上时,大吃一惊:这龙,龙的眼睛呢!

年轻人在一旁道:这龙不能点睛,否则就活了。杨明韩哈哈笑道:画龙点睛,龙即复活,有趣,有趣。语气转而一冷:你当我是三岁小孩吗,天下间哪有这等事,你是不是想我献一条瞎龙上去好自寻死路。

年轻人早料到杨明韩会这么说,随即道:大人若不信,我便点睛,可我事先要申明,每幅画我只会作第一幅,这龙要是跑了,我定然作不出第二幅。杨明韩森然道:这龙要是不活转过来呢。年轻人道:那草民就以一死谢罪。杨明韩喜出望外,画龙怎么可能复活,你自己下了军令状,那就再好不过,道:一言为定。

年轻人执起毛笔,往金颜料上湛了湛,便朝龙目点去。左睛刚点上,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金龙全身顿时金光大放,刺得人睁不开眼睛,众人已然惊骇不已,待右睛点上时,只听一声惊天动地的龙吟,纸上的金龙徐徐破纸而出,如画上一般夭矫腾空而起,长吟一声便直冲云霄,瞬间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众人瞠目结舌,仰头望着金龙消失的方向,难以置信,可事实摆在眼前,却又由不得不信。

杨明韩率先回过神,朝那纸上看去,画中的金龙已经不在了,只剩下空茫的云海。一时间摸不着头绪,大脑一片空白,茫然地望着年轻人。年轻人歉然一笑,耸肩道:草民说过,点睛的话龙就活了。

杨明韩一把抓住年轻人,眼中尽是贪婪,他道:我要你给我再画一幅。年轻人无奈道:草民也说过,每幅画我只会作第一幅。杨明韩甩手道:这我不管,你如果不再画一幅一模一样的出来,哼哼,休想再看到明天的太阳。年轻人愤然道:大人这不是强人所难。杨明韩狞笑道:我就喜欢强人所难,给你一个时辰的时间考虑,你好自为之吧。说完转身离去。

一个月后,北京城。

今天是乾隆皇帝的六十大寿,举国欢庆。皇城里更是热闹非凡,喜气洋洋。

干清宫内,乾隆坐在金鸾宝座上,无精打采地看着各地方官献上的自称是宝的贺礼,乏味已极。忽听太监总管尖声道:扬州知府杨明韩献上一幅《金龙傲世图》。不止乾隆,包括大殿内的所有官员都很奇怪,什么《金龙傲世图》,从没听说过,所以都精神一振,想看看这究竟是幅什么画,居然进得了殿堂。

乾隆亦大感意外,有人送吃送喝送宝贝送诗书名画都不足为奇,偏偏有人送名不见经传的东西,好奇心大起,便想看看何谓金龙傲世,道:呈上来看看。”

四名小太监捧着一卷画来到龙梯下,徐徐将那画展开,乾隆一眼瞧见,再挪不开目光,脸上的乏味被神采奕奕所取代,双眼炯炯有神,他缓缓站起身,呼道:果然是绝世之作,惊世之画。群臣哗然,被皇上这番称赞的定然不是俗品,一时间都想看看这幅画究竟是怎么个绝世法,可乾隆不表态让众人观之,谁也不敢贸然上前。

乾隆欣赏半晌,赞叹不绝,直到将能用来称赞这幅画的成语都用得差不多了,江郎才尽之时,才想起应该让群臣欣赏一下,于是命令四个小太监将画转回去。众大臣一看,惊骇之色不亚于乾隆,画中的金龙夭矫腾飞于茫茫云海之山,张牙舞爪,睥睨众生,真乃天威之表也,果然称得上傲世。正当群臣陶醉于画中那煌煌天威时,突然有人惊呼道:这龙,这龙怎么没有眼睛。

这一声如惊雷炸响,引得群臣朝那金龙的眼睛望去,纷纷道:果然没有眼睛,果然没有眼睛。乾隆一惊,立时命令四名小太监把画转过来,一看之下气得胡子直往上翘,龙颜大怒:杨明韩,你真是胆大包天。杨明韩虽早有准备,但还是被乾隆吓得心惊胆战,连滚带爬到殿中心,磕头如捣蒜:皇上明察,这画还没作完。

乾隆气往上涌:没作完的画你也胆敢呈上来冒犯天威,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来人杨明韩听到来人二字,知道再不道出实情就要遭殃了,语如连珠道:皇上,这龙之所以没有眼睛,那是为这龙只要一点上睛就会活转过来腾飞而去,奴才正是为了让皇上看一回真龙,才没让人给它点睛啊。

群臣一听大笑不止,纷纷嘲笑他愚笨。乾隆怒极反笑:画龙点睛,龙即复活,我就准许你给龙点睛,龙活过来到也罢了,活不过来我就灭你满门。

杨明韩如获皇恩大赦,擦了擦满头的大汗,道:奴才给这龙点睛没用,得作这幅画的人来点才行。乾隆哦的一声,道:那就让作这画的人上殿来点睛。

年轻人早在殿外恭候,得到通传,便步入殿内,对乾隆行了三跪九拜之礼。乾隆瞧着他道:你叫什么名字。年轻人回道:禀皇上,草民没有名字。

大胆。

放肆。

怎么可以这么跟皇上说话。

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名字。

欺君犯上。

群臣听他说自己没有名字,可笑之极,都叱骂起来。乾隆抬手示意安静,道: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名字。年轻人道:草民确实没有名字,草名从小就是孤儿,跟一个老头学了十几年的画,也没有过名字。

群臣又开始骚动起来。乾隆摆摆手,道:看在你能画出这幅画的份上,我就不追问你的名字,也不加你欺君之罪,听杨知府说这龙只要点睛就能复活,此事可当真。

年轻人道:当真,皇上可让我一试。

乾隆道:好,你尽管去点睛。

年轻人取出自己的毛笔和早已准备好的金颜料,笔在金颜料上湛了一下,便朝龙眼点去。群臣之中有的好奇,有的鄙视,有的不屑一顾,只有杨明韩一人翘首以待,沾沾自喜,暗自庆幸没有杀掉年轻人,否则今天这一关就难过了。

一个月前,年轻人刚为杨明韩作好了第二幅《金龙傲世图》,杨明韩就迫不及待地去点睛,结果他点来点去那龙就是活不过来,气得七窍生烟,便把年轻人叫来责问为什么金龙活不过来。年轻人听后无奈的说那龙只有让他点睛才能活过来,因为那是他画的龙。杨明韩起初不信,就要他在第二幅画上点睛,结果年轻人给那金龙点上睛,金龙就活了,依然腾飞而去。杨明韩只得留着年轻人的命,命他再作一幅画,待乾隆大寿时,由他来点睛,先博得乾隆欢心,日后再杀他不迟。

左眼刚被点上睛,金龙全身立时金芒大放,与前两次毫无二致。单这金光耀眼的程度,就引的群臣惊呼不绝了,乾隆亦是拍案而起,心中颇为激动。年轻人接着给龙的右眼也点上了睛,只听一声龙吟由纸上传出,金龙接着破纸而出,盘旋于众人头顶,霞云漫漫,金光灿灿,睥睨着众人,低吟不绝。所有人一时吓得呆了,无人说话,密集的大殿上只有金龙的沉吟。乾隆看得心神激荡,突然产生与金龙同去的念头。

那金龙停留了片刻,便飞出殿外,直冲天外,瞬间消失不见了。乾隆带领着众大臣冲出殿外,目送金龙远飞天外,纷纷称奇。回到殿内时,只见年轻人跟四名小太监站在大殿中央,画上的金龙已不在。乾隆走上前去,端详着那幅无龙图,忽然惊道:这是什么?

群臣迅速围过来,往画上看去,先前的金龙与茫茫云海都不见了,留下的是一座荒山,荒山上横竖立着四十六关坟,每关坟的墓碑上都写着姓名,清晰可见:李天龙,王海琴,李小虎这些名字每一个在场的官员都认识,他们正是十五年前一夜之间无故被害的户部侍郎李天龙一家四十六口,此案一直未查明,没想到时隔十五年,竟在一幅画上被提起。

乾隆正不知如何是好,年轻人忽然跪下,哽咽道:皇上明查,草民正是李小虎,当年我全家一夜之间被害,只有我一个人侥幸逃脱,主谋正是当时在京城做官的杨明韩。说罢手一指杨明韩。杨明韩被他一指,心虚地退了一步,道:胡说八道,你有什么证据。

年轻人道:我当然有证据,当年一本记录了你贪赃枉法的帐簿落到我爹爹手里,你就派人杀了我全家,如今,这本帐簿在我的手里,幸亏你这么多年没毁去这本帐簿,还让我在你府上住了十多天,才有机会找到这本帐簿.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帐簿亲手交给了乾隆。

乾隆接过帐簿,逐页翻看,脸色越来越难看。杨明韩一颗心直往下沉,他这才明白这年轻人倨傲的神情为何如此眼熟,因为他是一身廉洁的李天龙的儿子,虎父无犬子。乾隆看完帐簿,愤然将帐簿砸向杨明韩,大怒道:你还有什么话说。杨明韩吓得面无血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直呼圣上开恩,乾隆哪里理他,道:来人,除去他的顶戴花翎,压入天牢,隔日查办。

第二日,李小虎正在房中休息,总管太监突然来到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李小虎乃重臣之后,忠心赤胆,特赐黄金万两,李小虎画技非凡,能将纸中之龙画活,犹盛天威,可叹可谓,再赐御酒一壶,钦此。李小虎谢过皇恩,接过圣旨,总管太监命人将黄金和酒放在桌上就离去了。

李小虎盯着那酒壶,苦笑不已,皇上还是要杀他。犹盛天威,可叹可谓,真是可笑。他从袖中取出那支毛笔,在酒壶里搅动了一下,把酒全喝了下去。

当侍卫们冲进屋子收尸时,却没有见到尸体,只有那万两黄金安静地躺在桌子上。从此以后,再没有人见过李小虎,皇宫之内也再没有人敢提及李小虎这个名字。

有关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4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成语拼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成语解释]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典故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有关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5

画龙点睛的意思及故事

画龙点睛

hulngdiǎnjīng

比喻在写作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要旨,使之更为精辟传神,生动有力。

①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②明张鼐《读卓吾老子书述》:夫一古人之书耳,有根本者下笔鉴定,则为画龙点睛,无根本者妄意标指,则为刻舟记剑。

①画蛇添足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

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

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

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有关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6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一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非常像真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现每条龙都没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两条龙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条龙腾地一声飞上了天!成语接龙

画龙点睛的寓意:画龙点睛是说,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解决问题。

画龙点睛造句: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得非常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关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7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有关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8

曾国藩对心理学有深入研究,他自认为经过多年修炼,自己基本达到了儒学要求的德行与修养。

有一次,与幕僚们闲聊当代人物的时候,他说:“彭玉、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意思是拍马屁、戴高帽这一类做法,在我这里行不通。

听了这话,有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说到这里,似乎说不下去了。

曾国藩听了,问:“那你们以为我呢?”在曾幕中,这样的议论是不禁止的。

大家都低头思索,一时没有人说话。这时,一个掌管抄写的年轻后生说:“曾帅仁德,人不忍欺。”众人拍手。曾国藩说:“不敢当,不敢当。”

那人退下之后,曾国藩问:“彼是何人?”有人告诉他,那是个扬州人,中过秀才,家贫,办事还谨慎。曾国藩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

等到曾国藩当了两江总督的时候,他就派此人去做了扬州盐运使,就是“扬州食盐专卖局局长”。

清末,有一个名叫蔡乃煌的官员小有才气,最擅长“诗钟”。诗钟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文艺活动,即在规定的很短时间内,做出一副七言对联,要求在每一句的规定位置用抽签决定的字。

蔡乃煌犯了贪污案,被免除了职务,但他一直活动,想官复原职。他就托了朋友,想搭上袁世凯、张之洞的线。

那时候,袁世凯、张之洞刚刚用计除掉了政敌瞿鸿机、岑春萱,正是大权在握,春风得意的时候。

有一天,听朋友说庆王、袁世凯、张之洞等在某饭店玩诗钟游戏,蔡乃煌就赶了过去。

那一天,抽出的字眼是“蚊”“断”二字。活动主持人决定把这两个字眼用在每一句的第四字位置上。

当众人还在构思的时候,只听有人吟诵道:“斩虎除蚊三害去;房谋杜断两心同。”

大家齐声说好。上联用周处的典故,隐喻除掉瞿岑两大政敌。庆王与袁世凯听了,都觉得是在颂扬自己。下联用唐初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的典故,称颂袁世凯与张之洞。张之洞听了很是得意。

字面上一句戴高帽的话都没有,但实际上,这是最高明的称颂。

就这样,蔡乃煌赢得了当权实力派人物的欢心,不久之后,就官复原职。

日本有一位佐藤经理,开的汽车已经很老很破了。他创业年代艰苦奋斗惯了,现在成功了,怎么也舍不得换新车。

像佐藤这样的人,是各汽车销售公司最好的潜在客户,但是,很久以来,都没有人能成功地向他出售一辆汽车。

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业务员总是会说:“您这辆车子太破了,太旧了,跟您的身份不符……”“您这破车三天两头就要修理,修理费用得要多少呀……”等等一类的话。而佐藤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总是不痛快。

最后终于有一位业务员成功了,原来,他不发出这一类批评性意见,他这样说:“您的车子还可以再用几年,现在换了新车有点可惜。不过,这辆车能够行驶12万英里,您开车的技术真是高超!”

这话真是说到佐藤心里去了。业务员的话隐含着车子太旧的信息,但是,表面上一个字也没有说,让佐藤感到十分受用。

这个业务员的水平真是高,他能在无法赞美的事情上发现值得赞美的点。

【感悟】

拍马屁不能拍到马腿上,说话也是一门技巧,关键时刻更要细思量,不能拘泥于陈旧的思维,从另一个崭新的角度考虑会更好

有关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9

张僧繇是我国南北朝时的一位将军,他精于绘画,很有名气。

他所画的动物就像真的一样。有一次,他在一座庙里的墙上画了一条龙,不久刮起了大风,昏天黑地的,那条龙竟好似快要升天的样子,张僧繇就又在龙身上画个锁枷,才算把龙锁住。

后来,他在一座庙的大殿东面墙上画了一只鹰,西面墙上画了一只喜鹊。小鸟儿看了图画,竟纷纷在那里做巢。他这种神级般的画工,远近皆知,但也有的人不太相信呢!

有一次,人们听说他要到南京,在一座庙壁上画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看,想要证实一下传说究竟如何。

他没有费多少时间,就在庙墙上画好了四条龙,可是每条龙都没有画上眼睛,看的人就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说:“龙的眼睛是它的重点,我如果在修缮时把眼睛画上,龙的精神就会全注于画中了,画中的龙得到了生命,他就会飞走的呀!所以不能随便画上龙眼镜。”

听了这番话的人,都认为那是张僧繇吹牛,哪有这回事,便纷纷请他把眼睛画上。张僧繇就拿起了画笔,把四条龙中的两条龙的眼睛画上去了。谁知刚画好,忽然天空雷电交加,在隆隆雷声中,两条龙蠢动起来,穿过墙壁腾空而去。

大家都吓呆了,镇定下来,才见庙壁上的四条龙只剩下没点眼珠的两条了。那两条点了眼珠的龙,已不见踪影,原来是飞上天去了。

有关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10

张僧繇是南朝著名的画师。

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

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

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

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有关画龙点睛的故事 篇11

画龙点睛的儿童故事

这个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

这天,扬州城来了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年轻人,年轻人身上除了一支古色古香的毛笔,再无其他东西。

年轻人在市集摆了一个画摊,以卖画为生,他画的全是花鸟鱼虫,珍禽猛兽,无论什么动物,都画得栩栩如生,跟真的一般,直欲破纸而出,另人惊叹不已。然而年轻人从来不对自己的画题款留字,所以没有人知道年轻人的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人们只知道扬州城里多了一位画技不凡的年轻画师。

很快,年轻人的威名就传遍了整座扬州城,很多人慕名前来找他作画,他亦来者不拒,无论你要什么动物的画,他都能传神般的给你画出来,让人拍案叫绝。年轻人来到扬州城的第六天中午,炽白的太阳高悬青天,热不可言。他正在画摊上画一幅《白虎啸天图》,画中的白虎血口大张,双目如电,威风凛凛地立在一块巨石上仰天长啸,那啸声似乎已经穿破画纸,杀进了所有围观的人的耳膜,另人莫名的心底生畏。当他把这幅画完成时,人们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叫绝,他对众人微微一笑,道:“多谢各位给在下捧场。”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手执纸扇,又瘦又高的中年人,他对年轻人的《白虎啸天图》大加赞赏了一番,然后叹息道:“小哥画技如此了得,却埋没在这市井之地,真可惜。”说罢摇头不止。有人马上认出了中年人,说道:“这不是杨明韩杨知府的师爷汪为吗,怎么在这?”另一个人“哼”地一声,道:“他杨明韩派人来这还会有好事?定然又是在搜罗人才,好花样百出地讨好皇上。”

年轻人听到众人言语,朝汪为拱手道:“原来是汪师爷,不知找在下何事?”汪为哈哈笑道:“果然是快人快语,我家老爷想请你过府一叙。”年轻人道:“只是过府一叙这么简单?”汪为道:“就这么简单。”年轻人沉吟片刻,道:“好吧,我们这就走吧。”

大伙都没想到年轻人答应得这么爽快,顿时心生鄙夷,唏嘘一片,那杨知府可是出了名的臭名昭著,对百姓不问不闻不说,苛捐杂税的花样更是层出不穷,搞得百姓,但苦于无处告发,只得忍。汪为见众人唏嘘不止,脸上青筋根根突出,气愤已极,喝道:“叫什么叫,你们都不想活了。”众人听他这么一叫,唏嘘之声更是大作,汪为无奈,今天出来得急没带上兵卫,否则定将这些刁民狠狠教训一顿,当下无暇多想,拉起年轻人扬尘而去。

年轻人跟着汪为来到扬州府衙的后花园,这后花园面积虽不甚大,却栽有很多有名的花卉,此时正值春夏的季节,各种花卉争先怒放,放眼望去,姹紫嫣红,美不胜收。两人沿着碎石铺成的小径,穿过假山,绕过一坛坛花圃,来到一个小池前的空地。空地上早已等候着两人,一坐一站,坐着的人大腹便便,自然是杨明韩,站着的是一个护卫。

杨明韩坐在太师椅上,手中捧着一杯茶,眯着眼睛打量年轻人。年轻人一副视若无睹的样子,见了杨明韩也不下跪,只拱拱手道:“草民见过知府大人。”汪为立在一旁,轻轻咳了一声。那护卫怒道:“大胆,见了大人还不下跪。”年轻人依旧站着不动,脸上没有任何表情,那护卫又要发作,杨明韩摆摆手,道:“傲世之人必有过人之处,算了。”

年轻人微微一笑,道:“大人宽宏大量,不知叫草民来所谓何事。”杨明韩放下手中的茶杯,道:“听说先生作得一手绝画,可否为老夫作上一幅。”年轻人一如既往的直接,道:“大人想要草民画什么?”

“龙。”杨明韩眼中精芒闪过,道,“我要你画一条金龙,傲视苍生的金龙,画好了自然有你的好处。”

年轻人道:“大人可否告知为何要画一条龙,而且还是金龙,你应该知道,金龙乃天威的象征,难道大人就不怕亵渎了天威。”

“大胆!”那护卫“锵”的一声抽出佩刀,指着年轻人道,“这种话是可以随便说的吗。”

年轻人凛然不惧,双手负在背后,瞧也不瞧那护卫一眼。杨明韩心中一震,年轻人这种神态,以前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时又想不起来,心里开始惶惑不安,顿时打定了一个主意,只要他完成了任务,就结果了他。一念及此,随即哈哈笑道:“小兄弟不必紧张,再过一个月就是当今圣上的六十大寿,做奴才的怎么的也得替主子着想,送件特殊的礼物,你说是也不是。”边说边示意冲动的护卫收刀。

年轻人哈哈笑道:“大人真会拿小人开玩笑,您府上奇珍异宝应该不少吧,怎会看得上草民区区一幅画。”

杨明韩道:“小兄弟过谦了,奇珍异宝皇宫里多的是,我献上去也没人会瞧上一眼,只有你的画,那才是真正的宝贝。”说着从太师椅下抽出一卷画,打开一看,赫然是年轻人刚画好的《白虎啸天图》。年轻人心里一惊,自己作好这幅画后就将画放在了原处,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杨明韩神不知鬼不觉地弄到了手里,他是在向自己反抗么,我若不乖乖就范,人是否也会神不知鬼不觉的消失。杨明韩站起身来,斜睨了年轻人一眼,然后看着手中的画道:“好一只白虎,果然有睥睨众生的威势,我相信小兄弟你画一条龙,必定比这白虎强上百倍不止吧。”

年轻人呵呵笑道:“大人既然如此说,草民也只好献丑了。”

杨明韩双目一亮,道:“好,只要你,日后我升官发财也少不了你的好处。”说罢拍了拍手,立刻有八个侍女端着桌椅,文房四宝及颜料上来,一一放在年轻人面前。年轻人看着眼前的事物,道:“毛笔可以拿走,我用我自己的。”说完已从袖中抽出那支古色古香的毛笔。

杨明韩也不管他用谁的笔作画,朝侍女点了点头,原先的毛笔就被带走了。年轻人展开画纸,那纸有六尺见方,纸面洁净光滑,如处女之肌肤,显然是洛阳出产。

年轻人赞了一声好纸,便开始画起来。杨明韩虽然喜欢好画,可没有兴趣欣赏一幅好画是怎样诞生的,他见年轻人动手画起来,森冷一笑,就坐回太师椅上继续喝茶。汪为对画有些研究,也很欣赏年轻人的画功,于是凑上前去仔细端详。那护卫木头似的立在杨明韩身边,不为所动。

不知不觉,两个时辰过去了,此时太阳已经偏西,西天一片赤红。年轻人大笔一挥,道:“画好了。”不想那杨明韩早已躺在椅子上睡着了,对年轻人的话毫无反映,汪为走过去,轻轻弄醒杨明韩,道:“大人,金龙画好了。”杨明韩迷糊醒来,吱吾道:“好,好了?”说着晃悠悠站起来去看那幅画。

这一看之下,杨明韩睡意全无,拍案而起,连声叫好。只见那金龙夭矫腾空于茫茫云海之上,张牙舞爪,神韵极为逼真,身上每一片鳞甲都似乎湛射着金光,一眼望去更是意气风发,不可一世,芸芸众生,为我独尊。杨明韩惊喜连连,视之为尤物,不停的抚摩观看,爱不释手,目光游到那龙目上时,大吃一惊:“这龙,龙的眼睛呢!”

年轻人在一旁道:“这龙不能点睛,否则就活了。”杨明韩哈哈笑道:“画龙点睛,龙即复活,有趣,有趣。”语气转而一冷:“你当我是三岁小孩吗,天下间哪有这等事,你是不是想我献一条瞎龙上去好自寻死路。”

年轻人早料到杨明韩会这么说,随即道:“大人若不信,我便点睛,可我事先要申明,每幅画我只会作第一幅,这龙要是跑了,我定然作不出第二幅。”杨明韩森然道:“这龙要是不活转过来呢。”年轻人道:“那草民就以一死谢罪。”杨明韩喜出望外,画龙怎么可能复活,你自己下了军令状,那就再好不过,道:“。”

年轻人执起毛笔,往金颜料上湛了湛,便朝龙目点去。左睛刚点上,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金龙全身顿时金光大放,刺得人睁不开眼睛,众人已然惊骇不已,待右睛点上时,只听一声惊天动地的龙吟,纸上的金龙徐徐破纸而出,如画上一般夭矫腾空而起,长吟一声便直冲云霄,瞬间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众人瞠目结舌,仰头望着金龙消失的方向,难以置信,可事实摆在眼前,却又由不得不信。

杨明韩率先回过神,朝那纸上看去,画中的金龙已经不在了,只剩下空茫的云海。一时间摸不着头绪,大脑一片空白,茫然地望着年轻人。年轻人歉然一笑,耸肩道:“草民说过,点睛的话龙就活了。”

杨明韩一把抓住年轻人,眼中尽是贪婪,他道:“我要你给我再画一幅。”年轻人无奈道:“草民也说过,每幅画我只会作第一幅。”杨明韩甩手道:“这我不管,你如果不再画一幅一模一样的出来,哼哼,休想再看到明天的太阳。”年轻人愤然道:“大人这不是强人所难。”杨明韩狞笑道:“我就喜欢强人所难,给你一个时辰的时间考虑,你好自为之吧。”说完转身离去。

一个月后,北京城。

今天是乾隆的六十大寿,举国欢庆。皇城里更是热闹非凡,喜气洋洋。

乾清宫内,乾隆坐在金鸾宝座上,地看着各地方官献上的自称是宝的贺礼,乏味已极。忽听太监总管尖声道:“扬州知府杨明韩献上一幅《金龙傲世图》。”不止乾隆,包括大殿内的所有官员都很奇怪,什么《金龙傲世图》,从没听说过,所以都精神一振,想看看这究竟是幅什么画,居然进得了殿堂。

乾隆亦大感意外,有人送吃送喝送宝贝送诗书名画都不足为奇,偏偏有人送名不见经传的东西,好奇心大起,便想看看何谓金龙傲世,道:“呈上来看看。"

四名小太监捧着一卷画来到龙梯下,徐徐将那画展开,乾隆一眼瞧见,再挪不开目光,脸上的乏味被神采奕奕所取代,双眼炯炯有神,他缓缓站起身,呼道:“果然是绝世之作,惊世之画。”群臣哗然,被皇上这番称赞的定然不是俗品,一时间都想看看这幅画究竟是怎么个绝世法,可乾隆不表态让众人观之,谁也不敢贸然上前。

乾隆欣赏半晌,赞叹不绝,直到将能用来称赞这幅画的都用得差不多了,之时,才想起应该让群臣欣赏一下,于是命令四个小太监将画转回去。众大臣一看,惊骇之色不亚于乾隆,画中的金龙夭矫腾飞于茫茫云海之山,张牙舞爪,睥睨众生,真乃天威之表也,果然称得上傲世。正当群臣陶醉于画中那煌煌天威时,突然有人惊呼道:“这龙,这龙怎么没有眼睛。”

这一声如惊雷炸响,引得群臣朝那金龙的眼睛望去,纷纷道:“果然没有眼睛,果然没有眼睛。”乾隆一惊,立时命令四名小太监把画转过来,一看之下气得胡子直往上翘,龙颜大怒:“杨明韩,你真是胆大包天。”杨明韩虽早有准备,但还是被乾隆吓得心惊胆战,连滚带爬到殿中心,磕头如捣蒜:“皇上明察,这画还没作完。”

乾隆气往上涌:“没作完的画你也胆敢呈上来冒犯天威,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来人……”杨明韩听到“来人”二字,知道再不道出实情就要遭殃了,语如连珠道:“皇上,这龙之所以没有眼睛,那是为这龙只要一点上睛就会活转过来腾飞而去,奴才正是为了让皇上看一回真龙,才没让人给它点睛啊。”

群臣一听大笑不止,纷纷嘲笑他愚笨。乾隆怒极反笑:“画龙点睛,龙即复活,我就准许你给龙点睛,龙活过来到也罢了,活不过来我就灭你满门。”

杨明韩如获皇恩大赦,擦了擦满头的大汗,道:“奴才给这龙点睛没用,得作这幅画的人来点才行。”乾隆“哦”的一声,道:“那就让作这画的人上殿来点睛。”

年轻人早在殿外恭候,得到通传,便步入殿内,对乾隆行了三跪九拜之礼。乾隆瞧着他道:“你叫什么名字。”年轻人回道:“禀皇上,草民没有名字。”

“大胆。”

“放肆。”

“怎么可以这么跟皇上说话。”

“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名字。”

“欺君犯上。”

群臣听他说自己没有名字,可笑之极,都叱骂起来。乾隆抬手示意安静,道:“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名字。”年轻人道:“草民确实没有名字,草名从小就是孤儿,跟一个老头学了十几年的画,也没有过名字。”

群臣又开始骚动起来。乾隆摆摆手,道:“看在你能画出这幅画的份上,我就不追问你的名字,也不加你欺君之罪,听杨知府说这龙只要点睛就能复活,此事可当真。”

年轻人道:“当真,皇上可让我一试。”

乾隆道:“好,你尽管去点睛。”

年轻人取出自己的毛笔和早已准备好的金颜料,笔在金颜料上湛了一下,便朝龙眼点去。群臣之中有的好奇,有的鄙视,有的不屑一顾,只有杨明韩一人翘首以待,暗自庆幸没有杀掉年轻人,否则今天这一关就难过了。

一个月前,年轻人刚为杨明韩作好了第二幅《金龙傲世图》,杨明韩就迫不及待地去点睛,结果他点来点去那龙就是活不过来,气得七窍生烟,便把年轻人叫来责问为什么金龙活不过来。年轻人听后无奈的说那龙只有让他点睛才能活过来,因为那是他画的龙。杨明韩起初不信,就要他在第二幅画上点睛,结果年轻人给那金龙点上睛,金龙就活了,依然腾飞而去。杨明韩只得留着年轻人的命,命他再作一幅画,待乾隆大寿时,由他来点睛,先博得乾隆欢心,日后再杀他不迟。

左眼刚被点上睛,金龙全身立时金芒大放,与前两次毫无二致。单这金光耀眼的程度,就引的群臣惊呼不绝了,乾隆亦是拍案而起,心中颇为激动。年轻人接着给龙的右眼也点上了睛,只听一声龙吟由纸上传出,金龙接着破纸而出,盘旋于众人头顶,霞云漫漫,金光灿灿,睥睨着众人,低吟不绝。所有人一时吓得呆了,无人说话,密集的大殿上只有金龙的沉吟。乾隆看得心神激荡,突然产生与金龙同去的念头。

那金龙停留了片刻,便飞出殿外,直冲天外,瞬间消失不见了。乾隆带领着众大臣冲出殿外,目送金龙远飞天外,纷纷称奇。回到殿内时,只见年轻人跟四名小太监站在大殿中央,画上的'金龙已不在。乾隆走上前去,端详着那幅无龙图,忽然惊道:“这是什么?”

群臣迅速围过来,往画上看去,先前的金龙与茫茫云海都不见了,留下的是一座荒山,荒山上横竖立着四十六关坟,每关坟的墓碑上都写着姓名,清晰可见:李天龙,王海琴,李小虎……这些名字每一个在场的官员都认识,他们正是十五年前一夜之间无故被害的户部侍郎李天龙一家四十六口,此案一直未查明,没想到时隔十五年,竟在一幅画上被提起。

乾隆正不知如何是好,年轻人忽然跪下,哽咽道:“皇上明查,草民正是李小虎,当年我全家一夜之间被害,只有我一个人侥幸逃脱,主谋正是当时在京城做官的杨明韩。”说罢手一指杨明韩。杨明韩被他一指,心虚地退了一步,道:“胡说八道,你有什么证据。”

年轻人道:“我当然有证据,当年一本记录了你贪赃枉法的帐簿落到我爹爹手里,你就派人杀了我全家,如今,这本帐簿在我的手里,幸亏你这么多年没毁去这本帐簿,还让我在你府上住了十多天,才有机会找到这本帐簿.”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帐簿亲手交给了乾隆。

乾隆接过帐簿,逐页翻看,脸色越来越难看。杨明韩一颗心直往下沉,他这才明白这年轻人倨傲的神情为何如此眼熟,因为他是一身廉洁的李天龙的儿子,虎父无犬子。乾隆看完帐簿,愤然将帐簿砸向杨明韩,大怒道:“你还有什么话说。”杨明韩吓得面无血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直呼圣上开恩,乾隆哪里理他,道:“来人,除去他的顶戴花翎,压入天牢,隔日查办。”

第二日,李小虎正在房中休息,总管太监突然来到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李小虎乃重臣之后,忠心赤胆,特赐黄金万两,李小虎画技非凡,能将纸中之龙画活,犹盛天威,可叹可谓,再赐御酒一壶,钦此。”李小虎谢过皇恩,接过圣旨,总管太监命人将黄金和酒放在桌上就离去了。

李小虎盯着那酒壶,苦笑不已,皇上还是要杀他。犹盛天威,可叹可谓,真是可笑。他从袖中取出那支毛笔,在酒壶里搅动了一下,把酒全喝了下去。

当侍卫们冲进屋子收尸时,却没有见到尸体,只有那万两黄金安静地躺在桌子上。从此以后,再没有人见过李小虎,皇宫之内也再没有人敢提及李小虎这个名字。

成语寓意

“画龙点睛”后龙便破壁飞去的神话传说固然不可信,但点睛传神在艺术上的重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做任何一件事情,无论之前做得如何出色,但是关键的那一步没有做好,可能一切都会等于零。所以要专注于事物的关键点,画好最后的点睛之笔,事物才能变得圆满。如果事物缺少了最美好的点缀,可能会黯淡无光,失去光彩。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画龙点睛”比喻艺术创作在关键处着墨或写作、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词语,可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多用于说话写作。现代一般指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增添一句总结的话,可以用“画龙点睛”来评价。经常与“点铁成金”连用。

运用示例

明·张岱《博浪椎传奇序》:“子房得此数语,真如画龙点睛,从此飞腾变化,莫可测识者矣。”

清·廖燕《金圣叹先生传》:“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

秦牧《车窗文学欣赏》:“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典故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用画龙点睛造句

1) 简历和参加夏季班或者在工作中或业余活动中担当领导角色,对你的申请书有画龙点睛之妙。

2) 可以说语文书中每幅图都是通过心灵手巧的人精心绘制,才能那么有有画龙点睛之作。

3)你在他们的婚宴上,挂上一张他们儿时玩在一起的照片,真是有画龙点睛之妙。

4) 六利用季前的几个月来分析你的职业目标简历和gpa;参加夏季班或者在工作中或业余活动中担当领导角色,对你的申请书有画龙点睛之妙。

5) 不同的装修风格,如果地板选择不恰当,不但不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还可能使您原本统一的整体风格被破坏掉。

6) 作为一名热爱中国文化和亚洲文化的香港设计师,他总能用一些具有民族风情的小摆设使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7) 可以说语文书中每幅图都是通过心灵手巧的人精心绘制,才能那么有有画龙点睛之作。

8) 如此精美的诗原来是经过作者和大家的意见写出来的,不愧是画龙点睛呀!

9) 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衬托得非常得好。

10) 我的作文写的本来已经很差了,可是加上刘老师画龙点睛的句子后,我的文章焕然一新。

11) 画线部分是本文的画龙点睛。

12) 一套普普通通的住宅可以因为具有一座画龙点睛的楼梯而显得气宇轩昂,灵气逼人。

13) 语文书中每幅插图精心绘制,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使人赏心悦目,阅读轻松。

14) 作文时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句,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15) 景区的画龙点睛之处就在那一栋建筑上。

16) 一个好的作文开头对你这篇文章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17) 高线材叉把手和强大的钢架,加上画龙点睛。

18) 浴缸和浴室的风格融为一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 要写出一篇好文章,首先要主题鲜明,开门见山地将文章所要表达的论点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接着要举一反地列举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但论据不能太散,要众星捧月一般围绕主题进行表述,最后的总结要点题,要画龙点睛般精彩。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简短10篇


很多人在写文档时常常不知所措、一筹莫展,在正式写作之前,会先参考很多范文。范文有利于丰富自己的阅读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您是否为好的范文而到处查找资料呢?经过整理,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你呈上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简短,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简短 篇1

成语典故好心好意

成语拼音hǎoxīnhǎoyì

成语解释指怀着善意

成语故事或出处老舍《茶馆》第三幕:“我好心好意来告诉你,你可不能卖了我呀!”

成语造句

近义词真心实意反义词虚情假意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宾语、状语;含褒义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简短 篇2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他最喜欢龙了。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戴的帽子上也绣着龙。他住的房子,墙壁上画着龙,柱子上刻着龙。这些龙都牙齿尖尖的,爪子尖尖的,很凶猛的样子。

有一天,天上的龙听说有个人很喜欢自己,就飞下来找他了。龙来到那个人的家里,他的头才伸进窗口,尾巴已经到了屋顶上。这个非常喜欢龙的人,一看,那条龙尖尖的牙齿,尖尖的爪子,吓得回头就跑。原来他喜欢的并不是真的龙,而是画出来的假龙。

“叶公好龙”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好”是“喜欢”的意思。有人嘴上说喜欢某件事情,实际上并不这样,甚至还害怕某件事情,可以比喻作“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简短 篇3

叶公好龙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

【注音】y gōng ho lng

【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得知后,专程去探望叶公,从窗户上探进头去。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连忙逃跑。

【典故】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解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用法】作定语、宾语;指表里不一

【相近词】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相反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

叶公好龙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位贵族,封在了叶地,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叶子高承袭了父亲的封地,大家都称他为 叶公 。

这位叶公特别的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几乎到处都有龙的图案,墙壁上画着龙,柱子上刻着龙,房梁上门窗上雕刻着龙,服饰和被褥上绣着龙,他家使用的筷子、盘子、碗、碟子也都有龙的 图案,就连各种工具,也都做成了龙的模样,在叶公家里,可以说龙无处不在,就像走进了一个龙的世界。叶公如此好龙的消息被天上的真龙听到了,真龙十分感 动,决定降临人间,去拜访叶公,天上的真龙来到了叶公的家里,它的头从窗口探了进去,它的尾伸进了厅堂里,它要进来见见叶公,就在这时,在屋里的叶公一 抬头,突然发现了真龙,顿时吓得魂不附体,脸色大变,撒腿就跑,想赶快躲藏起来,直到这时,真龙才知道叶公所爱的是刻的画的假龙,而不是真龙。

叶公好龙的意思:

叶公好龙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正爱好。有时也用来讽刺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人。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简短 篇4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沈诸梁,字子高,是叶地县尹,因此自称叶公,大家都叫他叶公子高。叶公喜欢龙的癖好名扬四方。他不但在身上的佩剑、凿刀上雕着龙,家里的门窗梁柱上也刻着龙,就连墙上都绘着龙的图案。天界的天龙知道人间有这样一个好龙成癖的人,十分感动,决定要下凡来走一趟,向叶公表示谢意。

于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一天,叶公正在家中午睡,一时间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梦中的叶公被惊醒了。他急忙起来关窗户,没想到天龙从窗户外探进头来,吓得叶公魂飞魄散。当他转身逃进堂屋,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横在面前。

叶公无处可逃,吓得面如土色,顿时瘫软,不省人事。天龙瞧着晕倒在地的叶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扫兴地飞回天界去了。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爱龙,只不过是喜欢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而实际上对它怕得要死的人。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简短 篇5

春秋的时候,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

叶公说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的真龙知道了,真龙说:难得有人这么喜欢龙,我得去他家里拜访拜访呀!真龙就从天上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完,就连忙往外逃走了!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龙嘛!害我还飞来拜访他!

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爱好某样事物,其实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欢!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简短 篇6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

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

那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

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

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简短 篇7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

据说在春秋时代,陈国有一位有名的叶公,他十分喜欢龙,家中的梁、柱、门、窗全部都雕刻上了龙,就连衣服被子、屋里的墙壁也不放过,叶公的家可谓是龙的天堂。后天,被天上的真龙知道了,特别感动,就来到了叶公家里拜访他。但谁知道叶公一看见真龙,竟然不是开心,而是害怕,并且还尖叫着逃跑了。

原来,叶公并不喜爱真龙,他只喜欢似龙非龙的假龙。现今叶公好龙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表面上好像非常喜欢某种物品,但其实并不是真的喜爱。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简短 篇8

她喜欢花草, 对待新兴事物,要真正付出自己的汗水与努力,或者假装爱好,还偏偏说喜欢,只在嘴上说说,实际惧怕, 这是一个叶公好龙的故事新编。

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到了那他却不敢玩了,便被指责为叶公好龙,并不是真的很喜欢过山车,真是令人错愕! 你不是说喜欢音乐吗?真邀你去听音乐会,难免有叶公好龙的嫌疑,看我是真的爱雪,。

犹如叶公好龙, 他学习电脑就是叶公好龙, 他口口声声争着上前线,但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唤起民众,个个噤若寒蝉,还是叶公好龙,是一个自以为有良知、关注弱势群体的女性学者面对若干农村劳动妇女的困惑和反省, 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 嘴里天天说, 喜爱一件事不能只是叶公好龙,实际上只是叶公好龙, 有的年轻人赶时髦过西方国家的节日, 民主只不过是叶公好龙的统治者欺骗老百姓的旗帜,真要他们提出改革建议时,真是叶公好龙, 辛亥革命的一系列起义最终将清廷打倒。

并一举建立起了民主国家;当观看它的百年纪念活动之时,今天一听到枪声就已吓得面无人色,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才是当代青少年成长的基石,无法接受现实的考验,并不真的喜欢。

但在现实中。

这与叶公好龙有什么区别! 这些人成天叫改革,却总养不好, , 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

这种叶公好龙的表现, 我对绘画的喜爱不是叶公好龙,自己说不清过的什么, 老天也许是想特意考验我的诚意,叶公好龙不可取。

小明约我去玩过山车,而是真真切切,原来他只是叶公好龙罢了。

经销商组织却普遍存在学习心态不正的情况,你又推说没时间,我想起了这个叶公好龙的故事,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很多经销商清楚自己必须加强学习。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简短 篇9

自从上次叶公看见真龙来了吓跑后,他就一直在想:我是不是太胆小了!龙有什么可怕的呢?如果龙再来,我一定和龙做个好朋友。

有一天,真龙听说了叶公不但不怕自己了,还想和自己交朋友,非常高兴。它又飞到了叶公家里,这次叶公一看真龙来了,一点也不害怕,不慌不忙地说:真龙啊,对不起呀!上次你来我逃跑了,这次我一定好好招待你。真龙听了后笑着问:你不怕我了吗?叶公不好意思地说:你和假龙没什么两样,我喜欢假龙,就等于喜欢你真龙。我再也不怕你了。叶公说着就上前用手轻轻地抚摸着龙头,小心翼翼地拍拍龙的身子显出一点也不惧怕的样子,龙非常感动。从此以后,真龙就经常来叶公家,他们玩得非常开心。有一天龙对叶公说:我带你去空中旅游一下好吗?叶公一听大声说:好啊!叶公大胆地骑在了龙身上。龙在空中慢慢腾飞,越飞越高。

龙驮着叶公飞向了蓝天,他们成了一对十分亲密的好朋友。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简短 篇10

【废寝忘食的典故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和(南朝齐)王融《曲水诗》。

【废寝忘食的典故释义】废:停止;寝:睡觉。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工作或学习专心努力。

【废寝忘食的历史典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的创始人。他在年老的时候,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在他64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叶邑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和他的弟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做声。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顾不上睡觉,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

【成长心语】

一位贤者曾说:“有谁没有经历艰难就成就大事业呢?”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艰难不幸、穷困潦倒,往往会造就真正的天才。在破败不堪的小屋里,或在阴暗潮湿的小阁楼里,这些人埋头苦干、潜心研究,最终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凡事不要想一步登天或急于求成,只有一点一滴地去努力,才能走向成功。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努力,只要坚持不懈,也能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从而成就一番惊人的事业。

四面楚歌成语故事简短5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主题阅读推荐:“四面楚歌成语故事”。

新手写文档经常会碰到很多写作的难题,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质的范文来写作,从范文中学习写作是大家经常用到的方式,你拟写过多少次关于范文的文档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四面楚歌成语故事简短,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四面楚歌成语故事简短 篇1

四面楚歌成语故事的主角是谁?

答案:项羽。

【成语】: 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四面楚歌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203年12月,韩信把兵马屯在垓(gāi,今安徽灵璧东南)下,布置了十面埋伏,要把霸王引到一个适当的地方,把他围困起来。韩信故意拿话去激霸王,让他气得鼻孔喷火,头顶冒烟才好。他编了四句话,叫士兵冲着楚营叫喊:“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霸王率领十万大军一直冲到垓下,没碰着韩信,一看四面全是汉兵,楚军进入了重围。霸王带领人马只管向前冲,谁也抵挡不住。他见了韩信,更不肯放过。韩信一边作战,一边后退。霸王追赶了好几里地,杀散一批,又来了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四面八方全是韩信“十面埋伏”的人。霸王转过身来,跑回垓下大营去了。

夜里,项羽听到周围汉营里的士兵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四面楚歌”的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

霸王吃惊不小,他说:“难道楚军都投降刘邦了,为什么汉营中的楚人这么多呢?”说着他就在营帐里喝起闷酒来。他留恋他宠爱的美人虞姬,她常常侍候在身边;还有那匹骑了五年的乌骓马。想到这儿,霸王再也忍不住了,他悲壮愤慨地唱起自己作的诗歌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起一座山,气魄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走。马儿不跑怎么办,虞姬呀虞姬,你可怎么办。

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跟着一块儿唱。他唱得流下几行眼泪,伺候他的人全都哭了,不忍心抬头看他。

霸王跨上乌骓,带着八百子弟兵,猛虎似的冲出去,突出重围,往南跑。他打算渡过淮河再往东去。霸王和八百子弟兵沿路杀散了汉兵。韩信、英布、周勃、樊哙他们分头追赶。霸王拍着乌骓,飞一样地直跑。等霸王渡过淮河,到了南岸,又跑了一程,就迷了道儿,不知道哪一条道儿可以通到彭城(今江苏徐州)。

项羽就向一个庄稼人问路。那个庄稼人不愿帮他,就说:“往左边儿走。”霸王跟一百多个子弟兵就往左跑下去,跑了一阵,连道儿也没了,前边只是一片水洼地。他们的马陷在泥泞里,连蹄子都不好拔出来。霸王这才知道受了骗,走错了道,赶紧拉转缰绳,再回到三岔路口,汉兵可已经追到了。

霸王往东南跑,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点了点人数,一共才二十八个骑兵,追上来的人马有好几千。霸王觉得没法脱身了,就带着二十八人上了山岗,对他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身作战七十多次,战无不胜,成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儿被围,这是天数,不是我不会打仗。”

他把二十八个士兵分成四队,说:“我先杀他们一个大将。你们跑下去到东山下会齐。”他大喊一声,向一个汉将直冲过去,杀了一个汉将。

霸王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二十八个子弟兵全都到了。汉兵赶来,又展开血战。霸王专挑汉兵多的地方冲杀。他左刺右劈,又杀了汉军的一个都尉和不少士兵。汉军将士不敢逼近楚兵,远远地嚷着躲着。霸王点了点自己的人数,仅仅少了两个。

霸王杀退了汉兵,带着二十六个子弟兵一直往南,跑到了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荡着一只小船等在那儿。他知道来的是霸王,就催他马上渡河。他说:“江东虽小,可也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还可以在那边做王。这儿只有我这只船,请大王赶快渡过河去。”

霸王笑着对亭长说:“当初我跟江东子弟八千人渡过江来打天下,到今天他们全完了,我哪儿能一个人回去呢?就说江东父兄同情我,立我为王,我哪儿有脸见他们呐?”他接着又说:“这匹乌骓马,我最喜爱,曾经一天跑过一千里地。我舍不得把它杀了。我知道您是个忠厚长者,我很感激您一片好意,这匹马送给您。”

他和二十六个子弟都拿着短刀步行,跟汉兵交战。他们杀了许多汉兵,自己也一个一个地倒下。末了只剩下霸王一个人。他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

四面楚歌成语故事简短 篇2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四面楚歌的故事:成语故事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项羽

四面楚歌: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项羽的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是与孙武、韩信等人齐名的顶级名将之一。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四面楚歌的典故: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决定楚国命运的大战在垓下展开。

项羽首先率领部队突击前方的韩信部队,项羽凭借一贯的勇猛,击败了韩信的先头部队。项羽全力追击,但是韩信的部队败而不乱,反倒是项羽的部队在追击中阵型有点散了。由于孔熙、陈贺从两翼包抄上来,后面跟着的是彭越、英布和刘邦的部队,态势变得对项羽非常不利。项羽的反应非常快,他见一时不能摧毁韩信的中央军团,而自己却又被包围的危险,就立即下令撤退。但是,这时项羽的部队已经被包围了。被包围在垓下,项羽纵然勇武也无计可施。韩信为了能够更快的瓦解楚军的士气,使出了四面楚歌的方法,让士兵们在包围圈外吟唱楚地的歌谣。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这就样,楚军战士们听到楚歌后,都倍感思念自己的家乡,加上连年作战,本来已经是身心俱疲,士气低落,如今听到四周的楚歌声,于是开始了大量的逃亡。

项羽听到楚歌声后,也大惊失色,心想:难道楚地已尽失?他半夜里地来饮酒,对着自己的心爱的女人虞姬,对着自己心爱的坐骑乌骓马,唱出了被后人们传诵千古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听了,满眼泪水,也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此时此景真是悲凄,项羽如此人物,到了这个时候,也只能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旁边的人无一不是潸然泪下,为了不拖累项羽,虞姬当场横剑自杀。

当虞姬了结了自己的性命后,悲愤的项羽率领骑兵连夜突围,却不幸误入沼泽地。当他到达东城山头时,被灌婴的5000骑兵团团围住。此时,项王身边只剩28名随从。他把28人分成四队,分别向四个方向突围,最后推到了乌江边上。乌江的亭长已经给他准备好了渡船,建议项羽立即渡江。他说:江东地虽小,也足够大王称王了,况且而今江上只有这一只船,谁也没办法追上你。项羽大笑说:我项籍带领八千子弟渡江,今天没有一人能够回来,还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他把战马送给了亭长,和随从一起与汉军短兵相接,斩杀了汉兵数百人。项羽突然看见汉兵中有一个旧相识,就对他说:汉王为购买我的人头出资千金,悬赏万户侯,我把这个好处给你吧。说完拔剑自刎。

四面楚歌的启示: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四面楚歌成语故事简短 篇3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并封刘邦为汉王。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省境内)为界,互不侵犯,和平相处。后来,刘邦的实力逐渐增强,而项羽的实力却日渐衰弱。

这时,刘邦的谋臣张良和陈平建议出兵消灭项羽,以免他日后威胁到刘邦。刘邦想了很久,接受了他们的建议。

刘邦动用了重兵一路围追堵截,最后把项羽的楚军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省境内)。楚军被大量汉军包围,陷入了困境。项羽带领楚军殊死抵抗,双方僵持不下。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楚军的粮草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一天夜里,为了扰乱楚军的军心,刘邦召集了一群汉军士兵,让他们到山坡上去唱楚国的歌谣。项羽听到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惊慌失措地问:“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唱楚歌?难道楚国的土地都被汉军占领了吗?”项羽再也睡不着了,他心乱如麻,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天夜里,项羽率领八百多名骑兵冲进了敌阵,决定突出重围,而刘邦则命令将领灌婴率领五千名骑兵追击。项羽和楚国士兵虽然奋勇抵抗,无奈寡不敌众,最后全部被汉军歼灭,而项羽也在乌江岸边自杀了。

如果听到别人的议论和指责,就像项羽一样惊慌失措,处置不当,那么很有可能会失败。所以我们遇事要三思,多想一想再行动。

四面楚歌成语故事简短 篇4

【汉字书写】:四面楚歌

【汉语注音】:sì miàn chǔ gē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定语;含贬义;指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四面楚歌的意思】:楚:指古代楚国;四面都是楚人唱歌的声音。用来形容四面八方到处受敌、陷入了孤立无援,走投无路的困境。

【四面楚歌的近义词】:山穷水尽、进退维谷、孤立无援、腹背受敌、四面受敌、楚歌四面;

【四面楚歌的反义词】:起死回生、旗开得胜、一呼百应、左右逢源、安然无恙;

【四面楚歌的故事】

楚汉战争时期,项羽的部队遭遇大败后在床上辗转反侧地想着,这时耳边传来凄楚的歌声。原来这是韩信为了瓦解楚军的士气叫士兵们在外吟唱楚国的歌曲。这动人心弦的楚地歌曲让项羽思绪万千。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家乡的景象,熟悉的乡亲,同时他也想到自已被刘邦跟诸侯的部队围困,不由得唉声叹气起来。这时侯歌声慢慢的越来越清晰,东西南北此起彼伏。项羽猛的说道:“难道楚国已经全部被刘邦占领了吗?他的部队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楚国人呢?”他开始在桌子上喝起闷酒,虞姬这时坐在项羽边上给他倒酒。项羽拿着筷子在碗边边敲打伴奏边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这时也悲切切地唱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二人歌还没有唱完项羽早已泪流满面,四周的人都跟着哭了起来。

【四面楚歌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胡综传》:“昔武王伐殷,殷民倒戈,高祖诛项,四面楚歌。”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丛维熙《远去的白帆》一:“这个抱糖包的汉子,看看自已身陷重围,四面楚歌;为了脱身猛地把糖包往远处一扔,于是,他解脱了包围。”

【四面楚歌造句】

诺基亚因为战略决策的失误导致业绩空前绝后的低谷,企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一个人不能过于强势,当周围的人都开始排斥你的时侯你就面临四面楚歌骑虎难下的困境。

推荐阅读:面色如土的成语故事大喜过望四字成语故事古代成语故事关于马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才占八斗不遗余力的成语故事

四面楚歌成语故事简短 篇5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楚歌:楚国人的歌曲。四面八方都传来楚国人的歌曲。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历史典故】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成长心语】

刚愎自用的项羽因为众叛亲离而陷入了绝境,在现实生活中,陷于绝境的人往往也都是咎由自取,他们平日的举动使所有的人都对他们失去了信心,当“狼”真的来的时候,也不再有人同情他们,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如果你不想让自己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就在平日里,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多结交一些靠得住的朋友。正所谓“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一个朋友多一个机会,得罪一个人就少一些机会。把朋友当做一生的依靠,相信你的人生之路一定会平坦、顺畅。

相信《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简短5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故事,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画龙点睛成语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