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高处读后感1000字9篇

02-02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当我们阅读过作者写的作品,很多想法都在我们心中凝聚。而自己动手写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辨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幼儿教师教育网特意为你呈上“自由高处读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自由高处读后感【篇1】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高处读后感【篇2】

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很是感慨,书着重表达的理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熊培云认为自由是两层涵义,一种Liberty强调自由选择权,另一种Freedom偏重个体自由,意志的自由。当今混沌的世界,我们常常限于思维的困境,人为物役,困顿于单位文化,社会舆论,抑或僵化的体制。在各种压力诱惑接踵而至,我们常埋头忧心忡忡忙于生计,孜孜不倦追求财富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无奈承认,许多梦想一直只能隐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曾经疯狂地着迷三毛,读她写过的每本书,为她与荷西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叹息不已。三毛疯狂迷恋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视若珍宝的结婚礼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寻觅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撒哈拉,这是个平凡人无法接触的世界,三毛却带着点嬉皮的笔触道出一个不一样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我想,她是热爱的,对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贫瘠艰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够精彩勇敢地生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不断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透视人生,洗涤心灵。反问平凡的我们,如果生处在如此环境,是否依能充满乐观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常常说没时间实现环球的梦,没精力实现隐匿恬美田园,很多时候是自我施加的,我们没勇气克服惰性,害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的自由态度,即便生不逢时,我们仍可以坚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选择!

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舆论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观摩史诗音乐大剧孤星泪(也叫”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集赎罪、自由、革命、命运、颠沛、逃亡、爱情为深沉大剧,因为”革命“这个敏感的话题而与内地失之交臂,甚是遗憾。不断自我救赎的冉阿让,他总是给自己一个存在世上,有意义的理由,做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像在法庭报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踪自己多年的死对头警察沙威,隐瞒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实。而一直勤勤恳恳的雷厉风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职,道德感极强,誓要缉拿犯人归案,不论是否有罪,当冉阿让救了他,放了他,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准则突然受到了冲击,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冲击,最终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杀。悲惨世界之所以悲惨,人人无法在大环境里保持自己小小的愿望,冉阿让平静生活的愿望,沙威恪尽职守的愿望。你不得不怀疑这个世界所强加给的种种标准,”我是不是个罪犯“,”我是不是个坏人“,”我是不是个Loser“。

因而,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内心的小环境,那里有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正如作者所说,小环境完全取决于你的觉悟,取决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勇敢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梁文道看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台湾、香港、日本已经走入一个相对稳定、甚至衰老的社会,而大陆还在往前,窗口很大“。我们需要的是,充满希望的、很光明的心态,相信时代在前进,相信中国在朝向更好前行。

作者说,一个人,既要守住自己心灵的边界,同时又要有开放的思想。而我要说,一个人,既要有悲悯情怀,有所作为;同时又要听从内心,默许自己一份自由。这是我的人生,我必须让她自由。

自由高处读后感【篇3】

读罢《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熊培云围绕“自由”——这一古老而复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理性、独特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在此,我希望把自己关于书中所提“自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牵动人心的大事,比如暑假期间媒体报道比较多的:达芬奇家具问题,挪威爆炸枪击事件,7.23动车追尾事件,方正县开拓团碑墙,王蒙打架离队、故宫损坏哥窑瓷器等一系列事件。天天面对这样的负面新闻,难免会使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对社会的关切之情变为对问题的麻木,变为对问题的“习惯性接受”,感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大背景所致,不是个人的关心与努力就可以改变的。

卢梭曾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处在枷锁当中。的确,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我们有许多自由被看得见,看不见的枷锁限制,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悲观地看待社会,消极地面对问题的理由。作者熊培云告诉我们:在枷锁当中,我们仍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在于你的选择。许多的不自由都是自己施加的。

书中引述了一个前苏联笑话做了很好的解释:

Q: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没有警察?

A:没有。

Q:为什么?

A: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学会了逮捕自己。

其实许多令人感到不自由,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时代,都会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们曾经有改变社会的热情,但许多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打消了,许多大胆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他们为自己戴上了许多枷锁,这些枷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自由被社会限制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会“自我逮捕”的人还会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劝诫他人,告诉他们不要胆大妄为。所以,一个人无论有多大地热情,多高的能力,都会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别人戴上了枷锁。相比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枷锁,这些自己的制造的枷锁才是最可怕的。因此,我们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时代在不断前进。

书中提供了一种卸掉自己内心枷锁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维定式,换个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书中写圣诞节不过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小样本,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强迫自己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比如火星文并不是对文字规范性的破坏,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比如新闻报道的大部分是负面新闻,但那只是对现实生活的部分取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社会全盘否定……书中还以全新的角度对很多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件重新作了解读。

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的监视者,努力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会惊喜地发现我们比想象中的自由。然后我们尽自己所能去冲破那些看得见的枷锁,对自己进行自救,每个个体的自救才会让整个社会从枷锁中脱离。柏林墙不也是在无数个东德人的自我救赎中倒下了吗。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

读过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对自由的向往是谁也无法剥夺的。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 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自由高处读后感【篇4】

自由,多么吸引人的字眼。标题引得我打开了这本书,只看了几段话便决定要读它。

《自由在高处》有个英文副标题YoutheFreedom,扉页上写着“你即你自由”,而且配了self-mademan的雕塑图片和易卜生说的:你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知道熊培云是南开大学教授后,还以为他是多么“老”的前辈。后来知道他其实跟我是同龄人,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听过的歌甚至有些经历都是同时代的环境。只是他是教授,用文字讲课,我则是受众。全书分为四辑:面包与玫瑰、自救与自由、历史与心灵、演讲与独白。增订版序的标题是《我愿此生辽阔》,自序标题是《因为无理,所以执着——我为什么要写作?》,后记的标题是《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增订版的后记是《小心,你想要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多么吸引人的标题,内容和文字也是很吸引人的。你会喜欢看这样的文字么?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疯。熊的文字很容易引起关注,也让人思考。你可以不认同他的观点,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的文字是严肃的,有的读来也颇有趣让人忍俊不禁,还能让人思考。这本书中的文字,常常有那种“我懂你懂”的状态。

自由在高处,高处如果跌落,会不会粉身碎骨?那四面来风的高处,柔弱的人会不会禁受不住寒意?也不知道熊教授现在教什么课?真想去听听。

自由高处读后感【篇5】

最近读了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书。读罢此书,深深感受到熊培云把写作当成了推动时代进步的使命,并一点点地努力着。“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希冀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更好的时代。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着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他特别注重生活,他认为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有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

《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自由高处读后感【篇6】

庄子有云,“哀莫大于心死”,心所为何物?熊先生的回答是:“好色”,说是好色关乎心灵。这里面涉及了理性与情感、头脑与心灵之争,林语堂说“男人只懂人生哲学,而女人却懂人生”。女人的直觉能抵达心灵,男人的理性有时却接近幻觉。一个好的社会需要找到心灵与大脑的平衡点,讲效率的做蛋糕关乎头脑,讲公平的分蛋糕关乎心灵,头脑追求差异有三六九等,心灵却有灵气没有优劣之分。这一点,是需要多少时间、多少努力,才能实现?

“有什么样的心灵,便有着怎样的目光”。很喜欢这句。在你评判某一人、事、行为时,也暴露了自己。请做好对“人”的人身权利的基本尊重,在你看不惯、批评、憎恶的同时,麻烦想想那是否是别人的自由,追求或展现或享受幸福的权利。熊先生说“一个人的完整权利,至少来自两个方面的自治,听着,是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体自由,而身体自由又包括行动(为)自由和审美自由”。赞同,因为是至少嘛,但我也觉得这两个也是基本,这不是美国式的看法,仅是关乎人性自然追求而言,谁不渴望自由呢?

“第六种自由”一种免于倾倒信息垃圾的自由。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描述人们使用用着相同的网络,阅读着相同的头条,因为相同的无关的信息垃圾而消化不良,信息社会同样造就了无数“单向度的思想”和“标准化的人”。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者过度的信息依赖让我们的人生不自由。是的。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就过去了。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就过去了。(想想好悲哀,若我的余下3分之2的生命是如此,我想纯粹自然快乐的时光应该很少)。《天使爱美丽》电影当中,许多人不仅抵制无用信息和广告对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的侵蚀,而且时刻想着关闭电视和电脑,将自己放到海滩和阳台上,过和大自然一样自然的生活。(或许我应该重新再欣赏一遍这部电影)。若非必要,一定要尽量少上网。虽然这个决定实行起来相对而言很艰难,但我要有这种意识,慢慢放手。对于喜欢安静的我也是,或许更想在阳台上,随手翻翻书页,余光扫一扫花盆,懒洋洋的过一上午,而不是“葛优瘫”在沙发上,刷着网页,对着电脑,与世界抱成一团。

自由高处读后感【篇7】

《自由在高处》是一本有思想的书,读了这本书,我们能够获取许多珍贵的思想,我们能够用更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社会,我们甚至能够通过这本书更好地了解自己,用文字来解放自己。《自由在高处》不是简单的社会评论,作者熊培云在评论各种社会现象的同时不断地启发读者,让读者不得不怀着批判与质疑来阅读这本充满思想的大作。

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快速地浏览这本书,这不是一本需要每一句都得细细品读的美文集,你只要用心去品味,这本书就能给你带来非凡的感受,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思考,思考书中谈及的自由与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这是此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领导自己的人生"看似简单,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却甚是寥寥。如今有多少学生能领导自己而不是被分数所领导呢?也许多数人会说没有分数就没有以后考学的保证,但如果我们一直只被分数所领导,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领导自己去走我们向往的那条路,那么我们无疑会成为那些放弃自由的流浪者,在缺少思想财富的生活中麻木地活着。

社会上有太多希望带领千军万马的人,但他们往往连自己都无法带领好,正如新闻上频频出现的腐败官员,或许昨天他还在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呼吁大家反腐反贪,希望带领着大家坚定正确的道路,而在今天他却因贪污被打下马。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自由与责任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自由,被套上无形的枷锁;但自由过度,又有太多的人看不到责任的边界。

在这个围绕自由的话题中,作者还谈及了那位在瓦尔登湖离群索居的梭罗。在我看来,真正的自由是像梭罗这样的生活,在那样的生活中,我们不必害怕时间的不够用,不必为了讨好别人而伪装自己,我们可以尽情思想,在这安静的环境中获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

"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自由高处读后感【篇8】

在书中,很多章节都与学生有关系"为情侣求饶"、"被误读的《死亡笔记》"等等,作者是十分不愿意看到学生被各种莫须有的政策所约束,因而呼吁社会、学校给年轻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我觉得作者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争议的,学校是社会所嘱托,肩负着培育祖国栋梁的责任,因而对于潜在的危险还是要防患于未然的。学习本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特别是一些工科院校,没有严谨的态度,很难做成应有的成绩,学校要求着学士服照相时,注意形象这个事情,我自认为自己是能理解的。

《窃tin风暴》是作者用以举例的一部电影,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就一直为当时东德的人们所压抑,个人每年平均买2。3双鞋,读3。2本书,每年有6743名学生以全优成绩毕业,所有你的事情,都会被人监听着,每年有多少人因为被怀疑与西德有往来而自杀,他们一定会沉默,然后会仔细记录你的姓名。这是为了国家安全。死去的人才是为了国家安全,也是为了幸福。我们所说的自杀,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他们不能忍受自己那样活着却没有流血,没有热情,他们只能选择死亡。死亡才是唯一的希望。人类已经穿过无尽黑暗的二十世纪极权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战争,走到了今天。即使是再黑暗的年月,人性的光芒也没有熄灭。即使在最黑暗的核心地带,也依旧存在着光明的种子。因为人性是如此顽强。也许现实的残酷性远比这种希望来的强大,但是对希望的信念是如此重要,唯有如此,美好的事物才不会毁灭。作者正是要借这部电影向我们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自由就是对人性抱有一种期待和希望,就是相信天堂不在别处,它就在我们的心里。200多年前,在分裂的德意志,孤独的哲学家康德就说过,自由的本质就是道德,就是一种发自人类心灵底部而不必依赖于外部的自我约束。无论外在的必然性有怎样的压迫,都不会绝对扼杀这种人对自己的约束。这正是人的尊严和价值之所在。

自由在高处,这高处注定需要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不断的仰望,当我们觉得累了得时候,那正是说明我们走的是上坡路,无论前行有多少困难,那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未来的路没有人替我们走,因为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

自由高处读后感【篇9】

有关“自由”的讨论,在学校读书时也看过一些论作,既是论作,自然是更偏重于理论上的探讨。那时年轻气盛,以为看些这样的书,就如同在俯瞰着大地上的或有主体性的独立个体,或所谓的乌合之众,在对“他们”的整体性生存辗转忧思。自由,多么神圣的字眼!思考着人类的自由,各种体制下的个人生存,仿佛自己在形而上的乌托邦里云游。

当时久困象牙塔,不知抽象理论只有落地才能最终达到启智的效果。一切还是要落到行为上。这也正是我读完《自由在高处》之后更加印证了的想法。

熊老师的《自由在高处》,很接地气,很切实际,针砭时弊,切肤入骨。以时评的身份,写个体的自由。虽然其中也会有文人意气,但就如同作者所一再告诉的,他时刻都在提醒自己保持克制和理性,无论是思维还是行文表述。因为是时评,所以与抽象理论著作不同,大量现实案例的援引,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与抽象的讨论结合起来,自由,民主,人权,生死,哪一个都不再那么难以捉摸,与事件主人公生活在同一体制下的人都会有更直观更真实的体会,继而同理至自身,更容易带来思想上的共鸣,更容易促成行动的改变。这无疑是社会的良药,至于药效几何,会不会被拿来用,那也不是这本书所能决定的了。但良药不能消失不见。

体制自然不能一夜之间达到理想,但每个人都应该在日常中争每个人的自由。结合到这本书,超拔来讲,不只是身体的自由,行动的自由,言论的自由,更是思想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尤其是后两者,更关乎一个人成其为人的意义所在。时代总归没有尽如人意的,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在最好的时代,也不会是一路清风徐徐,芬芳馥郁。有得意时,自然有郁闷处。所以,完全拿外界来困住自己,实在是有些对不住越来越短暂的余生。这也是为什么我更喜欢这本书的序言二《因为无力,所以执着》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中间有段时间一度认为这本书的主体部分有些庞杂,但我读完之后依然愿意给五分,依然愿意感激它的原因。作者时评完,最终还是会回到个体,确切地说,是回到他自己。

一切的文字,都应该回到个体本身。

这一生除了成为自己,他别无所求,更不愿求,或许也不屑求。自由在高处,但这高处需要爬上去才能够得着,让双脚爬上去,让眼睛爬上去,让大脑爬上去。

前段时间陷入了何去何从的纠结,在关于做决定的思考上,我总会从各个角度来对自己展开剖析,最终导致一轮又一轮的自我追问和“审判”。幸好我当时在读这本书,幸好我读到了这样的文字,幸好这也是作者的精神追求核心,给了我不少的激励。

选择成为自己,一切选择也就变得简单了。成为自己,是最高贵的自由。

当然,自由本无需任何限定词。自由,本身就充满魅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