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心得体会模板9篇

02-05

感言包括的种类有获奖感言、生日感言、军训感言、毕业感言、培训感言、入职感言等,当我们结束一段旅程或者经历一些事的时候。此时就可以准备一篇感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平时生活中还是离不开感言的,您是否正在为写感言而发愁呢?下面由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给您带来的“《目标感》心得体会”,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目标感》心得体会 篇1

xx月xx日,举国欢庆的特殊日子,我有幸聆听了陈玉琨教授“基于目标的课堂教学研究”的报告。讲座分四部分: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三教学目标的实现;四课堂教学的微技能研究。理论联系案例,一些曾经的困惑终于有所明朗。

一、目标的技术要求。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这方面,我做得不够,导学案二度备课时,我常常重点备过程或结果,至于“教学目标”常被我忽视,学生对此也是视而不见。“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兴趣”是我的教案中常出现的目标之一,我也曾感到这样的描述似乎有些问题,却说不出所以,今日方知:这是教师主体。好的目标应是“学生学会长方体的长宽高关系”等等。

(2)行为动词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所谓具体就是说,这一动词对所应的行动或动作是可以观察、测量、评价的,期判断的标准是:如果你能根据这一动词想出一个动作,这一动词就是具体的,反之就是抽象的。像“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抽象动词,由于涵义较广,各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

另外,通过我们一线教师的实践发现,总认为课程标准“仅仅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仅仅注明哪个该学,哪个不该学”。我们也不难发现课程标准中虽有一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的要求,但其所提出的教学要求运用了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这样可测性和可比性很差,不便于实际教学时的把握和评价时的运用,结果就导致了课程标准形同虚设。

(3)目标只能用教育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过程或手段来表达。比如,提高、发展等就属于过程。

(4)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是确定的而不是模糊的,模棱两可的。

陈教授在报告中多次举例说明了: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操作和评价。可目前我们所用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不少教学目标的编写却不够合理,如“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明了……”,施教后,学生究竟明了还是不明了,无法测量。类似这样的动词还有“了解”、“认识”、“学习”、“欣赏”等等。这些动词,都是比较笼统和含糊的,是抽象的内在感觉,不具备可观察、可测量的特性,所以陈教授指出这些行为动词不宜用来表述具体的行为,应避免使用这类动词。而“说出、算出、背诵出、展示出、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能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可操作性强,便于观察和测量,应该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多加使用。对此,我认为陈述教学目标的语句还要尽可能简洁精练,但是必要的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范围限制性词语是不可少的,如“学完本节之后,学生能从提供的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中,识别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十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二、课堂教学微技能研究。

陈教授指出,课堂教学从技术密集向劳动密集的退化是课堂教学实效降低的关键。我们要研究课堂,这样即可解决今日的问题,又可深入思考明天的问题。教学中,失意、得意之处常有,但疏于下笔,懒于动脑,一些灵感常稍纵即逝。

1、从不顺手处入手。哪节课,哪个环节不顺手、不流畅,就是我们研究之处。

2、从细微之处突破。

3、从错误当中学习。学生的错题集务必要指导学生整理。

4、从实践之中转化。陈教授举了学困生转化的问题,他认为转化学困生主要有以下七步:发现学生问题,诊断问题的根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与学生沟通,帮学生把认知转化为行为,评价学生进展,巩固学生成果。

做好每件小事才能保证不出大事,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师;只有学生每一步的发展得到保障,学生最终才能得到保障。备课,要有一种系统的思想,强调现在与过去,更关注未来。

《目标感》心得体会 篇2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这个定义很简单,但是内涵很丰富。

首先,目标是教师的预期,它指明教师期望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在认知程度、行为、价值观等方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因此要求教师在做预期之前应该作充足的准备,对学生的原有经验和真实需要的评估要符合实际。

其次,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预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的,它指明学生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将所有注意力都要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成效。

最后,一节课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应该是什么,不同教师的看法是大不相同的,这就极大地考验教师的专业水准。很多老师认为教学目标可有可无,只有在应付领导检查教案或参与比赛时才会贴上教学目标。

我认为制定教学目标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就是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基于学生的原有水准,二是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历史课程目标体现国家的意志,是针对全体学生提出来的最低要求,只要是合格的中学生就都应该达到这个标准。历史教学目标是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提出来的目标。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都不同。教师要在综合分析学习者特征和教学内容之后来确定教学目标。因此,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制定的目标也不会一样。教学活动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由特定的主体(中学生)完成。历史教学目标的大小、深浅、多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

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更多涉及的是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问题,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遵循一下最基本的原则,教学活动无非三个基本步骤,到哪里去,怎么去,到了吗?分别对应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也就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说,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明确、具体、可操作,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二个原则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认为:“学校要采纳的目标应该是少量的而非大量的,因为实现教育目标需要时间,也就是说,要花时间才能改变人的行为模式。若尝试得多而完成得少,这样的教育计划是没有效果的。因此,关键是选择一定数量的既能在可利用的时间内以相当高的程度实际达到的,又确实重要的目标。”因此,设定目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在有价值有意义的地方做文章。是教学目标要适合测量或评价。我们首先要明确,测量与评价不是一回事。某生考试得了59分,这属于测量。这是进步还是退步,该表扬还是该批评,这就进入评价的范畴。如果其他学生都在59分以下,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其他学生都在59分之上,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很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可以评价却难以测量。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测量出一个人掌握了多少关于民主的知识,但关于民主的知识和对民主的信念并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对历史上的民主了解很多,并不意味着他必然赞同民主制度与理念。相反,一个人不识字,对历史上的民主缺乏了解,他却很有可能支持民主制度与理念。因此,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是有难度的,一般不能通过考试来实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行为教育,而非认知教育,不能用认识教育的方法去测量与评价。

《目标感》心得体会 篇3

我非常有幸参加了“20xx年xx省第十二届中学化学优质课评比暨观摩会议”聆听了全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参赛选手的激烈的比拼和专家们精彩的点评 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很想和同仁们一起交流。

一、感慨优质课的精彩

说真的,两天听下来,感觉意犹未尽,仍沉浸在化学课的魔力中。使初次教化学课的我观看了一场化学盛演。总体的特点有:

1.新课导入各有千秋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各不相同,但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导入新课应新颖别致、亲切自然、切合主题、有吸引力。形式主要有:

①广告导入:以大家熟知的广告,提炼出——未开酒瓶即闻酒香,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导入《分子和原子》这节课。

②故事导入:如师生共同朗诵小故事“饭香里面确实存在看不见的‘香饭’嘛”引入《分子和原子》等等。

③图片导入:此次参赛教师展示的图片各具特色,没有重复,图片都带着浓浓的家乡美、对家乡的热爱,这也是对课程资源的多样性最好的展示。

④实验导入:用烧不坏的手套、一吹即着的棉花等引入《燃烧与灭火》,用梨花变桃花引入《分子和原子》等。

2.探究活动实实在在

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32节课中的科学探究真可谓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探究主题广泛,概念、定律、原理、生活知识都成了探究的载体;探究形式多样,有实验、讨论、寻找规律等;探究活动实在,每一个活动都是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象是为了渲染气氛,贪图热闹的秀场。

3.多媒体应用恰到好处

多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可达到直观、高效、生动有趣的效果。从上课教师的表演中,我们真正感受到的选手们多媒体使用的那种绝佳的效果;如在讲到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时,利用多媒体独有音频、视频效果,巧妙插入动画,使学生一目了然,起到独到的教学效果。如《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爱护水资源》和《水的净化》等,通过视频短片扩宽孩子的视野、加深了印象,使得教学事半功倍,这样的例子每一课都有。

4.我的课堂我做主

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的过程。32节课明显以学生活动为主,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时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些教师的语言幽默时尚,有些教师的声音优美动听,在和谐、热烈、亲切、活跃的气氛中一节课就悄悄结束了

5.实验中颇有创新

在32节课中多数老师做的实验都有一定的创新,让学生的知识尽可能得到增长。例如磷的燃烧实验的改进和课本完全不一样,一个实验引出一个结论,而且还防止了环境污染。

总之,课程设计的严谨;知识过渡和衔接的自然;课题引入的新颖与巧妙;实验探究的深入和有序,等等很多很多,很难用几句话能说清楚。

二、感受课改形势的改变

郑州市教研主任孙红保说,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学习的心态和研究的视角来观摩课,就如我们去买车,一种是买回来就能开的车,另一种是理念车。理念车虽不能开但它代表今后车的发展方向。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关注:

1、体现新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用教科书教),

3、建设新型的课堂文化: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

4、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社会发展,

5、课堂的生成性(上课时出现的意外问题),

6、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多元化学习方式,

7、师生互动,

8、课堂情景,

9、个体差异,

10、促进学习的多元化。

三、听课后的感触

一堂好课应该是教与学完美的结合,应该通过教师的“教”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教学的归属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这些在平时觉得有些空洞的话,而现在却有切身体会。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也产生了一些想法:

1.我的课离他们的课有多远?

在听课过程中,我都在有意无意地冒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的课与他们的课相比有多远?”说实在的话,当时真有“时近时远”的感觉,一会儿觉得自已也是这样做的,一会儿觉得“我怎么没有想到这样做呢?”,诚然,优质课大多是通过“智囊团”再三推敲,选出优秀教师反复演练,才拿到赛场上来的,好像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这样想一想:“如果每一年都钻研一点、学习一点、改变一点,那么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下来,情况会不会发生一些本质性的变化?”所以,教师时常有一颗学习心是最重要的。

2.化学课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

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过分,《化学课程标准》中已经不是简单的“初步掌握??”“练习”等等,而是“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这次评比课中以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的成功开展,再次证明了实验的地位。我们这儿实验设施还不完善,就特别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做好实验。但不管怎样,首先得让学生动起手来。药品用量大,可做微型实验;仪器不够,可让学生将生活用品代替或改装。例如:矿泉水瓶剪开就成漏斗和烧杯;药瓶就变为药剂瓶;筷子代替玻璃棒;吸管变成导管等等。只有做了,学生才会有体会和收获,才会有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这对老师来讲,可能更需要一种精神和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信念。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和同仁们讨论、交流。例如:

①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

②理论知识如何讲才能使得学生有兴趣?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新课程改革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这些优秀的选手的上课中,我们确实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理念,认识到了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明确了以后努力的方向。也非常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次活动的感受,共同思考还存在的疑惑。

《目标感》心得体会 篇4

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是人类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比如启发式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这些是我们在实施目标教学时也应刻意追求、努力体现的。我们在学习先进的、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不能贬抑、排斥、否定传统教学中有价值、有生命力的部分。但也勿庸置疑,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理论与方法中会不断分离出不适应现代需要的东西。这些东西不及时摒弃会阻碍教育自身的提高,影响教育对象的发展。

1、传统教学遵从凯洛夫的程式,课堂上从复习检查开始到布置作业结束,每节课走一遍过场,缺乏针对性,不注重教学实效;目标教学注重用教学目标规范教学流程,从诊断性评价开始到反馈矫正终止,每节课目标任务明确,富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好。

2、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形式,更多地着眼于教师的“教”,因此出现了诸如“一言堂”、“满堂灌”等弊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迫地听,机械地记,无法形成大面积的学习积极性;目标教学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为主要形式,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的“学”。应该学会什么,学会了没有,应该有什么样的能力,具备了没有。

3、传统教学对学习行为的结果没有规定,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目标教学的教学目标却是对学生行为结果的具体描述,如果达不到目标,还要进行补救,直至达到目标为止。

4、传统教学欣赏的是教师的生动形象的讲解,强调的是教师讲授的系统性、条理性,而忽视整个教学过程的环节组合,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能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不能有效地进行矫正补救,因而使得教学过程不科学、不合理,教学中的缺陷日积月累,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目标教学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把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反馈矫正等因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教学过程整体优化,使整个教学由教师的“知”转化为学生的“知”,由学生的“知”转为学生的“能”,并努力发展其能,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5、传统教学将后进学生比例大的原因归结在学生脑子笨、不努力,而目标教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之所以有的学生没有达到要求是因为投入的时间不够及教师没有提供可靠的帮助。更看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与责任感。

一、目标教学模式普遍适用的特点又为其走向常规化提供了可能。

1、教学目标具有超脱性。

意思是布卢姆的分类体系不受教学内容异同的影响,不受学生年龄、年级、教学类型的限制。分类理论能把凡是具有相同行为水平的教育目标显示出来。也就是说,教育目标适用的范围十分宽泛,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学科,各类学校可以普遍学习使用。

2、教学方法具有可容性。

意思是运用目标教学这种模式允许并且提倡学习、应用各种适合的教学方法,不排斥任何一种有实效的、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为了带领学生高效快捷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选用现成的或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目标教学与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目标教学使用电教手段(如利用投影展示目标,进行诊断测试、反馈测试等),既方便自然,又可增加课堂教学密度。

3、对教师具有促进作用。

实施目标教学需要教师掌握布氏的理论。这理论是外国的、先进的。但由于理论本身是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创立起来的,揭示了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因此也适合我国国情,容易接受,易于掌握。在接受了布氏理论,开始目标教学后还需继续不断地学习,深入地研究。长此以往,可以帮助教师养成学习教育理论的习惯,钻研教法、钻研教材的热情。这对教师本身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二、目前,目标教学发展到现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为实现目标教学的常规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编拟、制定要符合要求。

目标教学要求将大纲规定的整体目标分散归位到教材,一学期的目标分散到各单元,各单元的目标分散到各章节或各课。每章每课要有一个两个重点。通过这些分散的重点的解决推动全局目标的实现。②目标不完全。有的教师对教材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考虑较周到,却往往忽视制定情感目标或叫德育目标。特别是语文、历史等社会科学学科,对学生的情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应该从目标中显示出来。③有的老师不注意使用外显性行为动词,仍习惯用教学目的中的内隐性行为动词,所制定的目标无法检测。

2、在实施达标的教学环节中要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力度。

学生参与教学即实施“掌握学习”策略是目标教学的核心。参与可以激发兴趣,制造气氛,提高效率,培养能力。不注意学生参与的表现是:老师留给学生说、读、写的时间不足,自己繁琐分析有余;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不足,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有余。一句话就是老师相信学生不足,学生被包办有余。这样做无形中消弱了目标教学的优势。为了顺畅流利地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参与上动脑筋想办法,如设计巧妙的提问、组织讨论、竞赛、游戏、分角色朗读、即兴表演、口头作文等等,使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使学生在从容自信中达到预期目标。

3、要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双向调节功能。

形成性评价是目标教学的显著特征。在现代教育中,人们已认识到:没有评价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同样,没有评价的目标教学是不完全的目标教学。特别是布卢姆创立的形成性评价因其是相对于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一种独立评价形式,是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评价,因而既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又是促进目标达成的动力。在实际操作中,有的老师一是不习惯将课时形成性评价当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有时间就随机出几个问题问问学生,时间不够就免掉了。有的在反馈后缺少平行性检测,这实际上是对目标教学的偷工减料行为,要加以纠正。

4、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矫正补救机制。

矫正补救是目标教学实现大面积丰收的关键。由课堂形成性评价、单元形成性评价获得信息后,要决策下一步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其中必须包括矫正一项,特别是对那些距教学目标较远的学生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补救,不可让他们在前面知识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去学习后面知识,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建立在牢固掌握上一单元知识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从而有效地控制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确保大面积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目标感》心得体会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段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这些已深深地印广大体育教师的脑海中,但是,如何有效地达成这些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完成这些目标,需要我们做的依然很多。

一、明确体育教学目标。

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如下:

(1)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2)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技能的影响,能对健康的营养食品进行简单的选择,在运动中注意安全的问题。

(3)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战术知识竞赛规则,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

(4)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通过体育树立自尊、自信和团结协作精神。

(5)理解并担当不同的运动角色,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并能做出简单的评价。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已有的学习状态,以及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态度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目标,而且要经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达到得目标。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依托于教学内容,也是由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教学价值体现在教学目标上

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深入研究,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等于课程目标,也就说老师备课时不能把体育课程目标直接搬来作为某一节课的目标。如初二篮球教学目标:了解篮球运动的锻炼价值,培养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能在篮球的游戏和比赛中运用所学的篮球的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通过篮球活动,发展学生的灵活,机敏、反应快捷,以及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在篮球游戏和比赛中,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与同伴合作及友好相处的精神,提高适应能力;这一个目标是通过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才能达到的目标,在备课时不能简单的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生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内容时,第一节课堂教学与下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不是相同的,我们不能简单的把每一节课教学目标都是定为学会和掌握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这样的结果势必导致课堂教学目标的空洞和模糊。

四、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离不开学校体育资源。

主要是指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等要满足于体育教学,以便使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更符合实际,更具可行性。

总之,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要求体育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自身条件,还要受到学校物质条件的限制。

《目标感》心得体会 篇6

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学生都能挖掘潜能,全面发展,学有特长,而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又不尽相同。因为我们要相信任何学生都是“天生其才必有用”。

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需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是县教育局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带有战略性质的针对我县教育现状提出的教育管理新模式。我认为,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新模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才能有显著提高。

教学质量是个综合化的概念,衡量质量的高低应包括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管理质量的指标。教学质量又是一个渐进的、累积的形成物,须从每个环节持续抓起。教学质量还是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更应注重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这是因为教学质量管理的最终任务是保证和提高每项教学活动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成效。

县局制定的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

方案

评价层次和参比是将学校工作置于全县层面实施管理评价,相比而言,我们过去的管理评价简单粗放,仅停留在表象和低层次。

过去教育存在着这样的弊端:一、忽视了学生学习水平、班级整体基础、工作岗位特点等,论成绩,按分数“一刀切”;论工作,凭主观作结论,无法令人信服。二、在系统管理评价和促进整体提高方面缺乏监控,不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各级别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在一个教师群体里,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差异,各人能力、心态、个性各不相同。无法用一种规范去约束每一个体的行为,更不能用一个准则去衡量每一个体的业绩,也不能用一种制度来管理每一个体的各个方面。

而动态目标管理方案却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客观性

管理评价方案的原始评价基数是班级、学科、学生之间差异的真实反映,而数据以横的水平为标尺,纵的水平为发展,纵横结合,将个性置于同一层面的共性中考察、通过共性统计提取出个性差异,结果完全是客观的产物。这种方案的实质,用我校教师的话说“各种各的责任田”,即各人在各自的班级学科水平上提高。所以评价结果人人心悦诚服,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根据统计顺理产生,当之无愧、无可厚非。

②发展性

发展性主要表现在是动态的,就一学期而言是一个标尺,但由于个人努力不同,学生学习态度差异,而每次考试均有起伏,因为是动态的所以是不断提高的,就会促进发展。同时,通过教师的努力,成绩不断攀升,全员的努力便会促进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把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分解到各人、各学科、各时段,形成全员协力,分类提高,整体推进的态势。

③系统性

管理评价方案体现了全面、全员、全程管理,无“法外公民”。对每一个管理对象来说上有学校监控,旁有竞争威胁,身有目标压力、丝毫不敢懈怠。同时评价的参考数据,把个人工作成效,学校总体成绩和全县成绩始终结合、上下承传、前后相连,形成立体。各人的工作始终置于全局中考察。

另外人和事、人和人互成因果、利益捆绑,如班风影响到学风和成绩,教风也影响到班风和学风。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合力。

把教师分为三个梯队,即骨干引领层、学科带头层、临界学习层。对每个层面教师的要求不同,对骨干引领教师提出,立足于改革前沿,熟悉掌握教改最新动态,每学期承担一个市级教研课题,至少一篇教研总结或阶段总结,每年一篇教学论文,每月上一节教改示范课。对学科带头层提出,教学质量必须在本学科领先,工作态度起示范带头作用,每学期承担一个县级教研项目,一篇教研总结,两节公开观摩课。对临界学习层提出“四个一”要求,即每月学习一本教育杂志,每学期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著,记一本业务学习笔记,写一本教学札记。这样的管理体制真正做到了科学评估教师的工作,保护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敬业奉献、创新进取的教师队伍。

以上是我学习“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的一些体会。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将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一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模式,使之适应未来教育形势的发展,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目标感》心得体会 篇7

我们常说“面面俱到,实则面面不到”。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目标贪多求全,从字词句到段篇章,从朗读指导到写作训练,从情感熏陶到审美体验,似乎什么都想教给学生,可学生又似乎什么也学不到位。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的确如此。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我认为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实提高语文课的课堂实效,就应聚焦核心教学目标,实现“一课一得”。即一节课围绕一点展开学习,最终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连点成面,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螺旋上升,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一课一得”的教育理念: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在这里,“一”并不是数学上的准确数字,不是特指,而是泛指,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目标。作为语文教师要敢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每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不可太多,也不可太泛,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教学目标要聚焦,围绕一点展开学习,这样学生的“学”就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了。学生每一课都有所收获,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者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确实在目标的制定上明确了,课堂教学学习任务的指向性就会显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教学设计精炼,学生学习轻松,课堂的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其次还要改变语文课堂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状,想要聚焦核心目标,落实“一课一得”就必须深入研读课标,准确把握各年段的教学内容和重点,不人为地拔高要求,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教学内容隐藏在一篇篇课文里,需要教师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等各个角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要把发掘的目光投射到文本“独特的这一个”当中,停留在那些最能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上。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文本编者的语言文字训练意图,以及作者的写作“真意”都应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备课所要清晰、明了的几个点。教师应站在整个小语阶段或大语文授课观的下,高瞻远瞩,将整个小语阶段知识架构为知识树这样一个整体,将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语言文字训练方面的内容分解成一节节的语文课堂,从实处来落实“大语文”的教学。在这样的大观念下,就不会在一课论一课的小圈子里来教语文,否则学生学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碎片化的零散知识,而不是“听、说、读、写”系统的语言文字能力。

最后,我想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只要我们能正确的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科学合理地进行取舍,在大语文观下,精心在每堂课都能突出一点,抓实一点,不仅是让学生“学过了”更要“学会了”,做到真正、有效的“一课一得”,学生的收获自然也会聚沙成塔,收获颇丰!

《目标感》心得体会 篇8

关于三维目标,新课改方案中已提出多年,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觉得很难把握,甚至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如不少教师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教学整个流程及教学的方法。这样的偏颇理解相信不只是少数人的困惑。在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与确立过程中,也时常是我拿捏不准的事,往往把知识目标定为能力目标,把能力目标定为知识目标,此种张冠李戴之事不止是个案。听了此次培训,收获颇多,不敢妄言能游刃有余的确立及解读它,起码指鹿为马之笑话不会再频繁发生。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着得时代,这个大潮流的洗礼让我们这些新站上讲台的老师有了底气,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不用手忙脚乱的寻找课文中该教什么,怎么教。也不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去肢解课文。所以确立好三维目标便能很好的在讲台上站稳脚跟,展示自我。

现在的参考书横飞时代,遍地都是对课文该如何去上的名家解读亦或优秀教案,在这优秀拔尖的教参书面前,似乎他们就是权威,无懈可击。伏案抄之,便可让自己的课堂画上完美句号。殊不知,正是这样的误导,让我们好多人丧失了对新课改理念的深思,对如何确立三维目标更是能抄则抄之,不会在大脑里面留下问号——可否?实际上,若是认真去研读,去思考,便可知,现在这样一些优秀的、顶尖的教案中,有好些对三维目标的确立显得笼统,更有甚者,犯下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本是知识目标,他便把之确立为能力目标。而在这样的误导下,毋庸置疑,当我们埋头将之抄下之时,亦是我们犯此类错误之时,并且这样的错误如不纠正,那便是长期性的。比方说,之前,看了许多参考书上都会把掌握一篇课文的生字词定为能力目标,这在听了这次培训之后发现不然,掌握这个知识点,这应该属于一种知识目标,如果说获得一种技能,一种能力的话,那才是能力目标。当然,如果把这个表述换一下的话,它也可以确立为能力目标,如:通过预习这篇文章,培养学生自主查阅字典,解决生字词的能力,这样方可定位能力目标。此外,对于情感目标,之前一直以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某种感情上的熏陶,或者说学习文章后体会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才属于情感目标的定位。听了谭老师讲解后方明白,对语言文字美得品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也属于一种情感目标的定位。

总的来说,听了这次培训,收获颇多,一时难以言尽,只望能在今后的目标确立中能“痛改前非”,学以致用。

《目标感》心得体会 篇9

今天,听了一节综合实践课,讲的是《关爱小鸟》。教师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事先拍摄了江边赤麻鸭的活动视频,搜集了一些鸟类的照片,也准备了啄木鸟的仿真标本,同时下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单,一切看似都是精心设计,与本课的教学息息相关。

我充满了期待,觉得经过这些准备后课堂效果应该是不错的。只是待下课铃声响后,我依然迷惑于一个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作为单元主题教学,教师在这一节课中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若遵从“一课一得”的理念,学生得到了什么。

就是因为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从课始到课终,教师一直关注的是如何将准备的内容逐一倾倒给学生,所以再时间的课似乎也不足以把这些都展示出来。

我时常喜欢用学科的味道来评价一堂课的优劣。那么,在这节课中,究竟有多少综合实践的味道呢?综合实践课倡导的访问、调查、收集、处理资料等并没有在本堂课中体现。试想,在大数据时代,若想了解鸟类的相关资料,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他们只需动动鼠标,翻翻手机就可以找到许多资源,让他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再去汇报,不就是一种实践能力的提升吗,不就多了综合课的味道吗?

常常,我们的老师不敢放手,总想对所有内容包办代替,代替学生的思考,代替学生的劳动。因为替代的太多,所以教师没有精力细细考量所做的一切准备,对一切资源的处理是否都与目标相吻合。当然,前提是目标先要定位准确,有了准确的目标定位,再去将这些准备的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去粗取精,去劣取优,保留那些最能够体现目标的资源与学生做透彻分享,才是真正达到了教与学的目的。

这节课,教师的确拍摄了野鸭活动的视频,从生活入手开始课堂教学本无争议,问题是教师究竟通过这段视频告诉学生关于鸟的哪些知识,哪些内容,在落实的过程中还不够明确,说到底还是因为目标不明确,目标明确了,才知道如何取舍资源,所以我说“资源当为目标来”。

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更是不计其数,抛却学科的界限,应该说为每个学科打开了一扇通向知识深度整合的大门,如果教师仅仅是为了课堂热闹、花样翻新而选择资源显然就是盲目的,久而久之,就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把资源当成了课堂的花瓶,成为一种操作意义上的“摆设”,只有利用,没有效果。资源甚多,如何整合,这又涉及到要为目标服务,只有真正达成目标的资源才是有效资源,才是可用资源。否则,再花哨,再有创意,也都只是一种形式。

说到底,教学如此,很多事情也都是如此,做事若没有目标,难免会走偏路,走错路。目标明,方向明,为之选择的路径和通达路径所要准备的资源也就明了了。

人生大概也是这样吧。

相信《《目标感》心得体会模板9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目标心得体会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