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02-11

有请阅读“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相关内容,在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我一直有强烈的代入感。写读后感是更透彻学习书中知识的一种方式,您抓住了作品的读后感的哪些精髓呢?希望您阅读后有所收获!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1

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因为疾病或衰老或不可抗拒的外力致死,那是不值得讨论的。而爱玛的死并不属于上述范围,也就是说凭借她的意志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为何她不能摆脱宿命的注定?作为现代的我们,又能从爱玛的遭际中感悟到什么?

家庭决定出身,性格决定命运。爱玛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

爱玛,一个农民的女儿,在修道院受过贵族化的教育,读过许多浪漫主义小说,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梦想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第一个情人是个道德败坏的乡绅,第二个情人是个自私怯懦的文书。她的偷情没给她带来幸福,倒给投机商人带来了可乘之机,使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债积如山,无法偿还,丈夫的薄产早已被她挥霍殆尽,情人又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她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服毒自杀。

一个人的出身,不应该受到指摘。父母将她送去修道院接受大家闺秀的教育,以致于使她整天沉浸在贵族社会的“风雅”生活的幻梦中不能自拔。此刻,跳入我脑海的是许多父母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加各种艺术课,盼着子女成名成家。学习一门自己喜欢的艺术,着力点如果放在陶冶情操方面将终生受益,但若执着于非成名成家不可,就与爱玛有些相似了。这就引出了问题的本质,在做重要选择之前要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认识自己,才能做正确的事。很显然,爱玛并不了解自己抑或是不够理性,否则她不会深陷于情人的愚弄、欺骗的怪圈中执迷不悟。

爱玛有着怎样的性格呢?有浪漫情怀,喜欢文学,但也被其毒害,天天幻想着白马骑士的到来。可这一切与她的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她生活圈子的人们,每天来来去去,为生活奔忙。父母不忍心让她在田庄上操劳,她整天无所事事,日子过得和钟摆一样单调:没有什么可兴奋,没有什么可感受,于是她期待爱情的降临。爱玛天天沉浸在幻梦中,但她的父亲—卢欧老爹并不糊涂,偶然的机会包法利给卢欧老爹治疗腿疾,老人家极力促成了这桩还算令他满意的婚姻。如果卢欧老爹能够及时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她,也许她不会误入歧途。不幸的是,卢欧老爹只能帮女儿选择适合的婚姻,却无法将选择的缘由让女儿明白。婚姻成为了爱玛不幸人生的始发站,婚后的爱玛发现,包法利根本不是自己心目中的爱人。他既无才干,又无雄心,举止无风度可言,谈吐和人行道一样平板。按照现在的眼光,包法利大概属于经济适用男,长相普通,收入一般,既没有花前月下的心思,也缺乏营造浪漫的财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如何讨好女人,但对老婆忠贞不二是肯定的。如果爱玛能明白,过日子才是正道,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惨剧。遗憾的是,爱玛想要绮丽的爱情,包法利能给予的却是平淡婚姻。

从爱情来看,包法利和爱玛的确不合适。且看他们刚刚结婚后的情形:包法利刚刚出门,可又觉得自己爱她爱的不够,于是又折回房间再看看亲爱的爱玛……,爱玛是什么想法呢?面对丈夫的热情,她想,结婚以前她以为自己有爱情,可是应当从这种爱情得到的幸福不见来,她想一定是自己弄错了。包法利的爱如燃烧的干柴那样浓烈,爱玛却丝毫感觉不到应有的幸福,只有被骚扰的腻烦。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爱玛首先应该问问自己,结婚前考虑爱不爱的问题了吗?没有。她只想到这是逃离原有生活的捷径。人是奇怪的动物,缺乏物质,毫无幸福可言,拥有物质也不保证一定幸福,是否幸福与物质的满足有一定关系,但不会超越心灵共振的喜悦。爱玛与包法利之间的问题,即属于精神层面的不匹配。

面对这样的局面,解决方法有好多种。可以尝试着彼此多一点了解,尽管这种尝试对爱玛是不得已的痛苦,对包法利则是过分的折磨;退而求其次,他们还可以选择离婚,但爱玛并不具备自立能力,这显然不是她敢于尝试的解脱之路。两条路她都没有选择,而是选择了婚外恋。

在婚姻中玩火的女人不止她一个,还有俄国的优雅女人—安娜.卡列尼娜。她们之间有共同之处,都玩婚外恋,最后都选择了自杀。不同的是,爱玛是一个乡村医生的妻子,有一个爱她的本分的丈夫,她婚外热恋着他人,却先后两次遇人不淑被抛弃;安娜则是来自上流社会的官太太,她的丈夫是一个虚伪的政客,她恋上的是一个很爱她的军官。对安娜的死,让人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女人大胆追求真爱未成的遗憾。而对于爱玛的死,留下更多的则是人们对自己、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尽可能多了解真实的自己,避免误入伤人害己的感情漩涡中。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2

看完包法利夫人想到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又不所不在枷锁中。

包法利夫人向往那种体面,刺激的生活,为此不断去和有钱的男人勾搭,去满足她心中对爱情的美好遐想,那些男人或许真的爱她,但到后面,一旦涉及到钱财问题,就把包法利夫人甩得远远的,包法利夫人以为自己是别人的真爱,可并没有想到她只是他鱼塘里的一条鱼。

除此之外,包法利夫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断地借债,而勒乐不断地引诱她不断地借钱,最终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要剩下的钱款,最终包法利夫人债台高筑,还不起了,没人愿意帮她,以自杀去世,而包法利看见她和别人往来的情书,郁郁而终,也以自杀离世。

整个社会的浮夸风起,纸醉金迷的生活,人们对金钱狂热的追逐,在这部小说都被一一批判和讽刺,是啊,在一个资本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连结都不再那么紧密,炽热的外表下埋着一颗老谋深算的心。

从前的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如今,一切都变了。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3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存在着一种偏见:家庭主妇就该待在家好好带孩子,其他事都不要管。即使你要管,也只管与孩子和家里有关的就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婚前说好的:我只负责生,其他都不用管。很多家庭主妇都被丈夫婚前的甜言蜜语所蒙蔽,真的相信会有甩手掌柜这回事。婚后却各种鸡飞狗跳,啼笑皆非的原因把你从工作岗位拉下来,照顾家庭,照顾小孩,照顾老人。一瞬间成为保姆式的存在。从此家中地位骤降,话语权微乎其微,连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孩都比你更有话语权。你开始怀疑结婚是个错误,确实结婚是个错。长期重复繁琐的婚后生活甚至让你开始怀疑从前受过的教育是否都在骗人。

你开始怀念从前,渴望新的生活。但什么是新?从零重新开始,你觉得太难,现实也不允许;重拾爱好,似乎从前的爱好都被婚姻生活所重置,提不起劲;你看到电视剧中阔太太们的生活很是羡慕,于是开始无止境地购物,以为物质的富足足以弥补虚无的生活。渐渐发现现实并不是你所认为的那样,物质越丰厚,精神越空虚。你开始渴望有人能理解你,希望有精神上的沟通。你开始疯狂买入各类课程,以为买课就是丰富精神生活。经过不断折腾,钱和时间浪费了不少,什么也没收获,你再次怀疑婚后生活。你开始无解,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来取乐自己。你开始将精神的焦虑对准身边人,挑他们的刺,把不满都用谩骂的方式发泄到他们身上,而且并不觉得自己有错。

第一次看到艾玛,哭得稀里哗啦,有种被人揭穿的羞耻感。这个社会一直高唱着要保持自我,我们不过是为了坚守住曾经的那个“我”作出了种种尝试。艾玛的尝试确实极端了些,超出了平常人的承受范围。但那是艺术,正如电影所呈现的鸡毛蒜皮的日常一样。当一个女孩儿,一个还生活在幻觉中的女孩忽而变身为少妇,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丈夫的期许,完全没被实现。当生活的闭塞,又加剧了这样的状况后,试问还有哪个小女孩儿能不渴望有个“骑士”能为自己遮风挡雨。而显然这样的“骑士”没有出现,倒是本该以“白马王子”般出现的丈夫一直没能体会到艾玛的感受,一直误以为艾玛是跟他感同身受的。在婚姻生活中,这样的夫妻比比皆是,一直过着鸡同鸭讲的沟通生活。直到艾玛生起了病,丈夫仍旧不知她是为何生的病,还为她搬了家,以为只要换一种环境艾玛就会重生。少女的心,怎么会因为环境的更换而改变。

艾玛需要的远不止环境的转变,她需要的是心灵的契合。

谁不曾幻想过自己未来的丈夫以及婚后的生活,现实往往与想象大相径庭。艾玛就是这样的写照。在未结婚前,所有的少女的想象都或多或少来自曾受过的教育以及自身的眼界。但绝大多数的少女都会将婚后生活不自觉地美化,艾玛也一样,所以才会在婚后觉得生活不是自己所想要的。不是少女心爱变,而是这时的少女才发现现实可能与想象是有差别的。作文如果这时能清醒,能将生活的重心调整,那么生活会随着你的转变而转变。但身处的环境很重要,正如夏尔所认为的一样。但同样重要的是少女自身的想法,艾玛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她把过往的幻想当成了现实,而现实则被她所嫌弃并抛弃。所以遇到了她的“初恋”。一个同她一样对生活充满幻想的莱昂。在爱情中,灵魂的契合其实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他们的意识中是这样的。一个对自己的从前恋恋不忘,一个渴望新鲜刺激,两个鲜活的青春撞击。而正是因为青春的冲动,让他们什么都不怕,但也注定没有未来。这段无疾而终的青春之恋,在谁也还没有真正享受时就这样落幕。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急速落幕,让艾玛更渴望爱情的滋润,她甚至认为这才是人生不仅为她后来会上当,甚至为她最后的飞蛾扑火埋下了伏笔。

艾玛是可耻的,也是可悲的,为她所谓的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今天的我们呢?我们还要重蹈艾玛的覆辙吗?你愿意为爱情付出些什么呢?青春期的少女总是冲动而多情的,她们从来都是带着热情飞扑向前,以为对方也是如自己一般享受。乏味的生活确实需要调味,但调味料一定要选好,不能是为了调味而调味,一锅美味可能就这样糟蹋只能倒掉了。

每个小女生对爱情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幻想,不切实际是必然的,但请务必记住艾玛,一个为爱葬身火海的无知女。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4

今天拜读了这部作品的一些片段,有点小小的感触。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出身富裕农民家庭的纯洁女性爱玛,由于在年少时接受了不恰当的贵族教育,变得虚荣、耽于幻想和享乐,在下嫁给平庸老实的乡村医生包法利后,因不甘庸常和寂寞,先后出轨偷情、纵情声色,最终因无力偿还用于支撑奢华生活的高昂债务而走投无路选择自杀的悲剧。

爱玛一生中有三个男人,平庸、毫无情趣的丈夫包法利,玩弄风月的情场高手罗道尔弗,年轻的书记员莱昂。

起初嫁给医生包法利时,她沉浸在爱情即将来临的梦境中,感到无比的幸福,浪漫气质的她对往后的生活充满希冀。然而婚后面对丈夫的呆板无趣,她很快从梦中醒来,渴望浪漫的心情更加强烈,内心更加空虚,并且对丈夫渐渐充满不满和厌烦。

这种极度渴望爱情的状态,用作者的比喻,“就像厨房桌子上一条鲤鱼巴望水”,地主罗道尔弗趁虚而入,玩弄风月于他犹如蜻蜓点水一般容易,很快俘获了她的心,爱玛以为再次找到了爱情,渴望和情人长期厮守。当爱玛在私奔的约定地点等待情人带她离开时,等来的只是一封干巴巴的分手信。

她大病一场,于是决定痛改前非,上帝却觉得对她的折磨还不够,让她遇到了旧相识——年轻的书记员赖昂,那颗沉寂的心又死灰复燃起来。作文莱昂占有她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并不是真心喜欢爱玛,在放纵过好一段时间后,担心爱玛会影响他的名声,也抛弃了她。

爱玛这个女人像菟丝草一样,为了追求心中最神圣最美好的浪漫爱情,不计后果、飞蛾扑火般地游移在三个男人之间,她看不清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切实际,也看不清追求者对于她无关爱情只有欲望,更看不清所处的社会对她的限制,纯洁离开了她,虚荣把她推向深渊。

在我看来,爱玛的结局是可笑的,她为爱情毫无意义的献出生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追求爱情没有错,前提是真实的爱情,而不是虚无的罗曼蒂克的假象。人如果看不清现实生活,不按既有的规则做事,最终只会被现实吞没。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5

母亲去世的头些日子,爱玛哭了又哭。她请人用死者的头发粘帖了一幅画,作为悼念,又寄了一封家信,满纸悲痛情思,请求在她死后和母亲合葬。老头子以为她生病了,赶来看她。艾玛内心深处未免暗暗得意,因为苍白的人生难免有理想,平庸的心灵永远无法企及,而她一下子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修女们惊奇地发现,这姑娘的思想,虽然充满热情,但又讲究实际,她爱教堂是爱里面的鲜花,爱音乐是爱里面浪漫的歌词,爱文学是爱里面感情的刺激,面对信仰的神秘古奥,她反抗了,同样面对与她天性格格不入的教规,越来越恼恨。

有多少人一辈子庸庸碌碌,人生一片苍白。有人说欲望可怕,一生葬送在徒劳无功的追求当中,可是更多人穷尽一生都不能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如同汪洋大海中的一扁方舟,一辈子都在随波逐流,到底哪一个更可怕。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激情所在,平庸的心灵永远无法企及理想。有些人亲情的失去可能就是这一辈子最激烈的情感震动,所以爱玛通过延长这种悲伤来逃避漫无边际的苍白。可是这种可控的悲伤骗不了自己,也不一定骗得了他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6

刚刚读完《包法利夫人》,作为一名单纯享受阅读的读者,我更多地感受到爱情的无关紧要。

身为与艾玛同样患有浪漫狂想症的女生,对于她的遭遇我深表同情,但与此同时,我又十分庆幸与她相比,我尚有那么一丝理性存在。

1、认清爱情的样子,摒弃文字的蒙蔽。

首先,一定不要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

读完全文,在我看来艾玛所有的不幸皆归结于她对爱情的懵懂。在她不谙世事之时,未经历恋爱的过程,误把最初的新鲜感当作爱情,就这样懵懵懂懂地步入婚姻。后来幡然醒悟,才发现为时已晚。

为什么她会如此坚定执着地向往爱情呢?究其原因,还是受到书本里对爱情大肆渲染的文字的蒙蔽。

荏苒冬春,谁还没有体验过过年少懵懂的青春,谁还没有幻想过初遇心上人之时的悸动?但很不幸,并非所有人都是那么幸运地拥有自己的命定之人。

匪夷所思的是,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文字的熏陶,从童话故事到散文小说,这些读物绝大多数都在放大这少有的幸福,为我们勾勒出虚幻缥缈的完美爱情,并且坚定地种下种子,告诉我们,一定会遇到的,爱情就在前方,它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冷静想想,真的是这样的吗?追根溯源,写出这些动人爱情的作者们真的拥有能与其笔下之物相提并论的爱情吗?我看未必。

2、生命只有一次,为你想要的生活而活。

其次,一定要找到自我的价值。

为什么艾玛会任凭自己沉浸在虚无缥缈的幻想当中无法自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如果她立志于钻研音乐,或者沉浸于自我提升,那么爱情在她的生活中就居于次位,与之相应,那些虚幻的奢侈行为也会随之淡化,至少不至于最终被高额的借贷逼得服毒自尽。

我一向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不能抓住机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么最终你会被迫过上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生活。最初的那些想法会被不断地挤压在心里的某个角落,直到消磨殆尽,到这时,你尚且还能称之为“你”吗?至少对我来说,这样的自己是一具行尸走肉,与死亡无异。

3、在生活和金钱面前,爱情微不足道。

最后,表达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在生活和金钱面前,爱情真的不堪一击。

要说全书中唯一的爱情,我相信那就是夏尔对艾玛的感情。他一心一意地付出,最终换来了什么?是那永无止尽的借条还是艾玛临终前对他的感激?

至少在我看来,没有一样回馈可以与他的付出相提并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7

《包法利夫人》最后女主角发出呐喊“人生美在哪里?”,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我曾读过良多书,其中《包法利夫人》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查尔斯的父母让他退了学,并叫他学医。

随后,查尔斯在多特成为了一名医生,娶了一个名叫迪耶普的有钱的寡妇。由于迪耶普是一个丑陋的老女人,她一直试图控制家庭的一切。她老是诉苦她的一切,问查尔斯要一个剂量的药物和一点爱,查尔斯根本不爱她。事实上,当他去医治鲁奥先生时,他便爱上了老鲁奥的女儿,一个名叫艾玛的年青女子。迪耶普去世后,查尔斯就与艾玛结了婚。现在,艾玛成了包法利夫人。

假如艾玛就像迪耶普一样,是一个寻常的女人,我以为,查尔斯也许能和她永远快乐地糊口在一起。然而,事实上,艾玛是一个锦绣的,年青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在她心目中,她的丈夫应该是英俊,机智,有风度,具有吸引力的。

在她的眼里,丈夫查尔斯并不是一位完美的丈夫。所以当我们知道艾玛最后成了鲁道夫和列昂的情妇时,我们并没有感到万分诧异。但可悲的是,鲁道夫并不是她真正的爱人,列昂也不是。由于购买东西又借了一大笔钱,包法利夫人必需支付八千弗朗西丝。然而,她支付不了这么大一笔钱,所以她向鲁道夫和列昂寻求帮助。但是他们根本不爱艾玛,只把她当成糊口的调味料,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她。故事的结局非常悲惨,艾玛对糊口感到绝望,对爱情心死,最后选择了自杀。艾玛死后,查尔斯也出人意料地猝死了。他们的小女儿,伯特,被送往cotton—mill餬口。

当你碰到一个非常爱你,但你却对他没有感觉时,你会选择和他在一起吗?或当你爱的人不爱你时,你会将他栓在自己身边吗?这就是我想和你讨论的,当我读这本小说后。当然,不同的人对于这个问题肯定会有不同的回答。有一种观点是:假如你喜欢一个人,勇敢追求,即使她或他不爱你,死磨硬泡,直到她或他允许和你在一起。另一种观点是,既然你爱的人不爱你,那么就抛却吧,看着我们所爱的人能够幸福,不就已经足够了吗?我们无法判定哪个是准确的,但我偏爱后者,假如你追求的人对你就是不感爱好,无论你做什么,都不可能会赢得他的心吧。就好比你自己赶上一个很爱你的人,但你一点也不爱他,无论他对你有多好,你也很难会爱上他。

在中国历史上,男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女人。有些男人会迫使自己心爱的女人和他们结婚。很不幸的是,这些女人没有权利说“不”。我不以为这样的婚姻会是幸福的。他们都不会感到快乐。中国有句古语:强扭的瓜不甜。事实上,假如你读过《包法利夫人》,你就会知道,是查尔斯选择了艾玛做他的妻子。艾玛的父亲—老鲁奥也对查尔斯能够娶他的女儿感到十分的满意,由于艾玛太智慧,不适合做农活。艾玛并没有深入了解过查尔斯,便糊里糊涂的嫁给了他。因此他们的悲剧结局从开始就这样注定了。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良多人毕生都在寻找自己的真爱。但它不是一件简朴的事,碰到一个你爱并爱你的人,是很难很难的。最后,我想说的是,也许只有你经历过了,才会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吧。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8

有人说,全书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是包法利医生,艾玛所有的偷情、背叛,他全一无所知,始终全心全意地爱着妻子,在艾玛死后意外发现妻子与情人互通的书信,得知真相后心碎而死。包法利医生一生勤勤恳恳工作养家,对娇妻的挥霍无度、情绪化等缺点都很包容,是一个老实靠谱的丈夫。但在艾玛看来,包法利资质平庸、追求安逸、胸无大志,而她自己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多感善思的浪漫主义情结是丈夫完全不能理解的。包法利对艾玛很好,但不能懂她,更吸引不了她。精神层面的不对流,是艾玛频频出轨的深层原因。

爱玛的情人们又真的和她精神想通了吗?如果说莱昂富有艺术气质,能和爱玛谈论诗歌话剧,他们的爱带有精神层面的爱慕的话,那爱玛和商人鲁道夫的偷情则完全是为激情而做,鲁道夫熟稔风月,精通女人,只是拿着情场的那一道去得到爱玛的身体,只有爱玛将此偷情视为一种别具个性的行为艺术,为自己冲破了枯燥沉闷的生活屏障而兴奋不已。

爱玛是肤浅的,一个农场长大的村妇,因为接触了一些浪漫主义书籍,就入了魔,渴望着巴黎的浮华、晚宴的男爵、刺激的生活,对平淡的日常生活失去了耐心。她的原始阶层满足不了她的欲望,她实际并不懂文学或艺术,只是受到资本主义的怂恿和浪漫思潮的影响罢了。这大概是她也能和油腻大叔鲁道夫出轨的原因吧,她需要是这违背道德的刺激感,是疯狂叛逆的快感,而并不是灵魂上的相爱。

提及出轨,令我感触极大的要数《月亮与六便士》里的这段话:

“她对自己的丈夫从来就没有什么感情,过去我认为她爱施特略夫,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爱抚和生活的安适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大多数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做爱情了。这是一种对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产生的被动的感情,正像藤蔓可以攀附在随便哪株树上一样。因为这种感情可以叫一个女孩子嫁给任何一个需要她的男人,相信日久天长便会对这个人产生爱情,所以世俗的见解便断定了它的力量。但是说到底,这种感情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对有保障的生活的满足,对拥有家资的骄傲,对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对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洋洋得意而已;女人们秉性善良、喜爱虚荣,因此便认为这种感情极富于精神价值。但是在冲动的热情前面,这种感情是毫无防卫能力的。”

女人们若是为了合适的条件而嫁,当某天遇到了动心的某人,那种冲动的力量势如破竹,不是平淡的婚姻可以防卫得了的。

我们总是爱批评爱玛的作与贪婪,认为她本拥有了理想的丈夫,可以安稳幸福地过一生,是幻想和作让她毁掉了自己。但换一种角度,包法利医生确实是一个好丈夫,作文但也仅止于一个好丈夫罢了。他那般甘于平庸,作为医生从不求医术精进,唯怕治死了病人,爱玛受到当时文学思潮的影响,不甘于凡庸生活,又哪里错了呢?我们现代人醉心于旅行、摄影、电影、演唱会,这些事物何尝又不是一种对重复日常的逃避和抽离呢?爱玛是资质平庸的小人物,她美貌却无头脑,出身普通,但为何她追求纸醉金迷就是虚荣,而各方面不如她的贵妇们就可以轻易地享受呢?爱玛的幻想不切实际,却是我们无数普通人的真实写照,我们每个人也都渴望着梦幻、惊奇、刺激,只是爱玛错就错在她选择的代偿方式是违背道德的偷情,而不是其他理性的方式。她冲破命运的方式是自我制造幻觉,而不是在现实中去创造价值。

“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她必须从事务得到某种好处。凡是无助于她感情发泄的,她皆看成无用之物,弃置不顾--正因为天性多感,远在艺术爱好之上。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

她确实没有爱过任何一个男人,她爱上的只是她的幻想和情绪。令她着迷的,也是偷情的刺激和浪漫。而我们呢,是不是也是一直深陷情绪之中呢?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9

一个浪漫女人的悲剧-《包法利夫人》读后感600字!

苏童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完美之作。而读过《包法利夫人》后,内心久久充满了苦涩和悲凉,如鲠在喉,呼吸都觉得难以控制。因为这部作品太真实,剖析太深刻,仿佛让一层层褪去了衣裳的人性赤身裸体伫立于此,让人一丝不苟地逐步审视。一部描写婚姻与家庭的著作所牵扯出的是一个辛辣刺人的现实社会,巧言令色的商人,虚伪自傲的药贩,追逐虚荣的妻子,懦弱庸能的丈夫,放浪无耻的情人等等。

爱玛的一生都在追逐激情式的爱情,无论这是来自于早期在修道院被宗教信仰的压迫还是来自于对消极浪漫主义小说的沉迷,她一直都在宣泄自己的欲望——在一个父权社会中,宣泄着身为女性理想式的原始欲望。就如李健吾先生所说:她的悲剧和全书的魅力在于她的反抗意识和对生命的无休止的追求。一个怀抱着虚幻爱情的浪漫女人,是无法忍受一个平庸现实的丈夫和一段了无激情的婚姻。她要爱,所以她无视社会舆论和道德束缚,投入情人的怀抱;她要性,所以她褪去了女性释放欲望的羞怯,大胆地解开腰带,宣泄激情。在某种层面上,爱玛反抗着社会对女性的定义:顺从,胆怯,崇拜丈夫,忠于家庭。她向往能给她带来激情的男人,如同向往与男人一样自由。

而爱玛的悲剧同样来自于此。她的追逐充满了热烈与盲目,她的追逐无视了社会历史的束缚,她的追逐注定以一无所获,堕入死亡而告终。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网络上的女权主义兴盛之风,无数个爱玛仿佛在重蹈覆辙。爱玛追求浪漫的爱情,却抛弃了为人母,为人妻的责任,抛弃了道德观。爱玛向往上等贵族的生活方式,渴望舞会,喜欢漂亮马车,优雅的家具,华美的衣裳,却把这些建立在对丈夫包法利财产的剥削上。这是飞蛾扑火式的自我意识宣泄,没有人能置身于现实社会之外去呐喊自由,生活需要社会的包纳,抛弃生活,就会沉沦于死亡。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