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我们帮大家编辑的《爱和自由个人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读书是为了学习知识,也是为了启迪我们的思想,在阅读了作品之后,让我感受到一个真正的作家只为内心而写作。我们要做的是认真读好原作的前提下,将自身的见解一起写进读后感里。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必须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他以后过不好的生活;我要让他出人头地。好像只要我们努力了,孩子就能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强硬的灌输进去的,所以,儿童应当自我去亲身体验,将经验肉体化,才能构成属于他自我的概念。
蒙台梭利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拿着玩具火车玩,他不让火车在轨道上走,火车必然要在轨道上走,这是成人的规则,而孩子用这个火车在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就会说:“儿子,这是不对的,这个东西应当在火车轨道上走。”爸爸给儿子示范怎样走。他的孩子不想这么做,但爸爸认为应当这样做,他就不断地干涉孩子。
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做?我们带回家的玩具,孩子并不按常规的方法来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给阳阳买的玩具汽车,刚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却拿起来用手转动汽车的轮子,专心致志地看着它转。无论我怎样示范正确的玩法,他都不为所动,依旧执拗地看轮子转,并且一玩就能玩很长时间。我遂放弃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能够让汽车在地上跑的飞快,比我玩得都溜。我想这或许是他发展到了这一步,或者这只是他研究汽车的一部分。
因为他有时候还会将发动起来的汽车不是让它向前跑,而是让他撞到物体上,然后再将汽车拉回来,反复地撞。奶奶着急的喊他:别这样玩,把汽车就撞坏了!他不听,照玩。我看了孙教师的《爱和自由》后,认为他是在找寻属于他自我的独特的感觉,所以我不去干涉他。
经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觉上的发展会有必须的缺陷。孙教师说的“济济”小朋友的表现,让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一个幼小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每当按自我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时候,他都要去干涉,让别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别人压抑得受不了。而他自我呢?得经受多少次如此的压抑才能构成这样的感觉或者说心态?大人那些自以为是的正确方法是多么地伤害孩子的感知本事!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我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我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的,那是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用自我的感觉来感受属于他的独特的世界!
在幼儿园的读书节活动中,我们班有一位博士妈妈借给我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叫《爱和自由》,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和教育。此刻我和大家一齐分享我的读后感。
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这个问题让我一向很纠结,如果让孩子自由了就不能显示自我的爱吗?太爱孩子了,孩子就没有了自由吗?我是带着这两个问题来读这本书的。一向以来,我总认为: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得好好的,让她衣食无忧,只管学习,其她什么不用管。这就是母爱最好的体现。可是我错了:就是因为平时对孩子的照顾太多,以至于孩子这么大了还像个六七岁的孩子。自我也总觉得她怎样老是长不大,却没有发现时自我错误的放回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人。
“爱的同时也包括了自由,没有自由的爱,也不能称其为爱”。看到这句话,我也思绪万千。是啊,想想他这么大了,除了读书,我们到她到外面走走的时间太少太少。有时候,甚至她想和同学一齐出去玩的自由都会被我剥夺。我和她爸爸平时工作很忙,等到节假日只想在家休息,一点也不想动。我没有想到:孩子在这个阶段正是要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应当多带他出去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大自然完美的风光,让她的心境能够彻底放松下来,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平时我们和孩子沟通的太少,总是用自我主观的意识去告诉孩子:你应当怎样做,不许怎样做。却不会想到我应当在告诉孩子我的想法的同时,也听听她的想法,并经过沟通来得到一个双方都能理解的满意的答案。这样一来,孩子开心,自我也开心。否则,孩子会认为她仅有理解的份,再也不想说出自我的看法。是我剥夺了她表达自我心声的看法的机会,同时,还葬送了她的语言表达本事。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我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记住一些叮嘱,会改善你的一些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如果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把这些作为望子成龙的手段,而不是从本质上放弃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有权利做自我的决定,有权利选择自我的生活,并为自我的行为负责,那么这些改良能坚持多久呢?当升学的压力和诱惑摆在你面前,能给孩子多少真正的选择自由呢?
而蒙氏原著中,也很多谈到了爱,自由,可是,这并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础和本质。“尊严和独立”: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近期拜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了解了孙瑞雪和她的蒙氏教育,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探索和尝试。她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孩子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能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这本书始终贯穿着爱与自由的平衡关系,强调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告诉我们要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
在孙女儿还只有2个多月时,孙女儿的父母为了学习和工作,把陪伴孙女儿的担子交给我和她的爷爷。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我们在陪伴的同时,孙女的求知欲也在成长。我先是带她参加各种学习班,且在报班前征求她的意见,发现她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学。于是我就给她先后报了火花思维、乐高、画画、播音主持、舞蹈、轮滑等。
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如当宝贝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她自己去体验完成;当她想自己动手吃饭时我怕她把饭粒掉在地上难得打扫卫生我就帮她喂;当她玩沙子时我怕她会把沙子弄伤眼睛而不让她去沙坑玩;当她室外玩耍时怕她发生意外就不让她四处奔跑……总之我都会尽力包办。现在孙女儿四岁5个月了,虽然很懂礼貌,爱学习,会收拾自己的玩具,会帮我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一些精细的事,如剪指甲、系鞋带都不会做。作为孩子的奶奶,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产生反思。或许就是因为没有给她足够的“自由”,对孙女儿过度的“呵护”,“剥夺”了孙女儿的“自由”。那么我接下来应该如何爱和呵护孩子呢?《爱和自由》这本书中的许多实例,让我有所思,有所感悟:
最最重要的,我得放弃完全“控制”孩子的想法,要给她“自由”,即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允许孩子犯点小错,比如孩子打碎一个碗、泼一杯牛奶、弄脏了自己的衣服等等。让她在犯错中增长见识,让她在犯错中学会控制情绪和冷静面对,让她在犯错中学会诚实和承担责任!
孩子的“自由”成长,很重要!
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的最新版本。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留意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明白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情绪,感知儿童的苦难。
我们都以前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期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潜力……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应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我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潜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能够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我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潜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潜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学到的,该怎样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爱和自由》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听过什么蒙氏教育,初看到这个词时更是一头雾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虽然现在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继续学习的欲望。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而又有几个母亲真正懂得爱孩子的?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还不太明白,而自己更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没想过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不要以大人的观点去告诉孩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让孩子在过程中自己去判断事物的真伪对错。思索自己的行为,每日从我们口中吐出多少个“不”字呢。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承认,在教育这方面,我了解的还远远不够,但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让它走向一种极端,这本书里触动我心灵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之成为自己教学工作的强力支撑,加油!
自10月3日收到《爱和自由——孙瑞雪儿童教育演讲录》以来,我翻看了其中大部分内容。不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比照。有时这种比照让我很心痛,是愧疚之痛。我对一些教育现象及其本质知道得太迟了。错过了多少教育时机,又造成了多少遗憾!
比如昨晚看到的关于“神游”一节。“神游”指胡思乱想,想的跟做的不一样。这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心里想做某件事,却受到压抑,不敢做,转而去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或者只是幻想、胡思乱想。
这样的孩子何其多哉!昨天下午我带心悦去外边玩“钓鱼”游戏(用带磁铁的鱼竿吸水里的带铁的塑料鱼)。有个男孩坐在那里用小鱼网捞鱼。他妈妈看见后迅速过来说,孩子,这鱼是让钓的,不能用手捞。说着,夺下男孩手里的鱼网,把一根鱼竿塞到孩子手里:你看,就这样,用鱼竿钓鱼。那孩子自始至终脸上毫无表情,目光迷离。他的选择权被妈妈的好心剥夺了。他只是想用鱼网尝试一下,却被横加阻止了,而他的妈妈对此毫无知觉。
我们玩了钓鱼以后去荡秋千。一个约5岁的小女孩正在荡,荡得很低。她妈妈显然对此很不满意,就口授“要领”:“宝贝,你把腿往前伸,然后往回缩;再往前伸,往后缩;再往前,再往后……”态度生硬,还有点漫不经心。那小女孩听了并没有多大反应,而是看了我们一眼。我感觉她的眼神里有一种难堪。在一个小妹妹面前被妈妈以教训的口气教授荡秋千,一定让她很伤自尊。经过一番指导,她荡得比刚才高一些了。又荡了没几下,她就跳下来走了。她根本没提起兴趣来。这位妈妈跟女儿说话的语气就像一位严厉的体育教练,不像一位母亲,生硬,没有感情,简直不顾及女儿的感受,甚至还因为女儿动作的不协调而嗤嗤笑了一下。而她的爸爸,就在一边玩跑步机,这一切似乎与他无关。
说到父亲,我领着心悦在外面玩,见过好几个父亲,他们根本不管孩子,我是说,不教育孩子。虽然他们和孩子一起出来,但他们不跟孩子交流,不跟孩子一起玩,只是远远地坐在一边看着孩子玩,要么干脆望着别处。好像看孩子只是当妈的事情,他们不需要参与。也许他们认为,当爸爸的只要挣钱养家就够了。我怀疑,这是很多父亲的想法。我真替这样的人难过,他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却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待在一起。他们没有意识到,父亲在子女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现在生活好多了,但是有多少人真正重视教育呢?m.yjs21.COm
学校里有不少孩子,明显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对很多事情都不懂,没有规矩,不懂节制。他们的家庭背景,恐怕都相似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