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模板数学1500字精选

02-20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栏目推选:“教案教学反思数学”。

经过搜索整理,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你呈现“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模板数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老师对于每一位学生倾注的爱和用心,学生都是可以感受到的,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案写作。既然有教案就不能让它成为摆设,就要让它发挥作用。

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模板数学【篇1】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盘秤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六、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模板数学【篇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租船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和优化的数学思想。

3、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租船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春天到了,老师想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他们想去划船,遇到了租船问题,请帮他们想一想,怎样租船最省钱?(板书:租船问题)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出示问题:人数:32人

小船租金:24元/艘???????大船租金:30元/艘

小船人数:4人/艘????????大船人数:6人/艘

2.师:怎样租船最省钱?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先独立思考后可以同桌一组讨论一下。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合作交流:

提示:大船和小船的租金不一样,坐的人数不一样,每人付的钱……

大船:30÷6=5(元)小船:24÷4=6(元)

大船便宜,尽量多租大船。

如果都用大船需要多少钱?32÷6=5(条)……2(人)5条大船,1条小船:30×5+24×1=174(元)师:这是最省钱的方法吗?你还有什么想法?

(三)逐步调整,深入研究

1.生:租5条大船,1条小船,小船上还会空出两个座位,如果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

2.师:小组合作,再调整试试,看看能否说明5条大船和1条小船是最省钱的?小组合作,再次调整试一试。

3.反馈交流,上台展示:

(四)总结过程,形成方法

1.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生:先假设,再调整。

2.介绍假设策略: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题目:P11??练习三??春游??问题:怎样租车更省钱?

2、四一班有42名学生去划船,大船60元限乘4人,小船50元限乘3人。怎样租船最省钱?

3、有27名老师带203名学生去游玩,怎样买票省钱?

成人:40元学生:20元团体(30人及30以上)30元

4、某公园门票售价有两种方案:

方案A:成人160元/人儿童40元/人

方案B:团体(5人及5人以上100元/人)

1、如果有5个成人、5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2、如果有3个成人、5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六)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板书设计:

租船问题

先假设,再调整

32÷6=5(条)……2(人)

30×5+24×1=174(元)

30×4=120(元)?24×2=48(元)?120+48=168(元)

教学反思:

租船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目的是通过不同的租船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在多种方案中通过比较、对比,得出最佳方案。

这节课的内容,在学生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充分地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租船问题在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至少”和“最多”这两个问题,在计算出余数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要求更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学生都知道要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可是在最后的“答”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还有学生对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们不知道怎样的安排才是合理的。所以在上课还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多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可以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模板数学【篇3】

设计背景

活动目标

1、能借助物体来辨别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

2、能听懂老师的语言做出相应的动作。

3、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完整的复数教师的句子,能学习完整讲述句子。

4、学习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借助物体辨别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

2、听懂教师的语言复述句子并作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兔妈妈的头饰,兔宝宝的头饰

活动过程

1、课前互动:

老师一边说一边做,学生也一起学做。(请跟老师这样做,然后手拿铃鼓拍手。学生会学着说:我跟老师这样做,学生也拍手,分别在自己的前后左右拍,一直到说:前面、后面、左边、右边、上面、下面,说的同时也要在相应的方位上做拍手动作。让孩子初步感知方位的概念)(读后感大全 DhB100.cOm)

2、初步辨认以自身为中心的方位:

你的鼻子在哪里?(耳朵、屁股、脚)在哪里?(幼儿开始会说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幼儿说出在前面、在后面、在旁边、在下面等)

3、找朋友的游戏

说出比如(某某小朋友在我前面等),教师示范,幼儿很快就能学会

4、游戏找方位

教师做兔妈妈,幼儿做兔宝宝,教师捏鼻子幼儿就到教师前面来,拍屁股就到后面来,拉左耳朵就到左边,拉右耳朵就到右边

5、结束教学活动

再做一次课前互动的活动。巩固教学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准备查找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去创设肢体操导入,这可以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上来。这点在上课的课程中效果还是很好的。

2、经过这次的上课,幼儿对方位知识的感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后面的序数教学帮助很大。

3、从备课到上完课,对走自己的启发还是很大的,认识到了幼儿教学的游戏性很重要,把游戏带到课堂中,在游戏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幼儿园孩子来说是比较适合的。

4、总体来说,这节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了,但是在课堂时间的掌握上海不是很好,在导入的时间花的时间长了点,如果再上多一次这节课,我会从新设计好点精简点。

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模板数学【篇4】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纸片演示吃掉的过程。

3、讨论:(爸爸吃了。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多少蛋糕?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表示?(1,)

(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多少蛋糕?”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4、教学第3个问题:1减几分之几

有了前面的基础,这道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⑴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⑵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⑶巩固练习1-1-1-(指名让学生板演)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设计说明: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第100页做一做的题目。

(建议:第1题学生做题后,让中等生或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对于说对的同学给予鼓励。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评,最后选加减法题各1--2道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看图计算

3、小测所学,反馈成效

练习二十三第2题

(设计说明: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小明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

蛋糕还剩下多少?1-=-=

相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填空

(1)3/4里有()个1/4(2)2/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4)5/9里有()个1/9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模板数学【篇5】

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营造宽松环境,给学生学习的“安全感”。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在课前导入中,我就以拍手游戏告诉学生: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课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间的合作才能有成功。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种“安全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二)创设情景,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而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三)、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我把两张纸藏起来,告诉孩子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话,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怎么办?我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四)、重操作,强化学生感知。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模板数学【篇6】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从数学活动的概念出发梳理和剖析了数学活动类型和实施策略,并结合重点案例分析了展开数学活动的几个着眼点:说话、对话、表演、操作及活动的整合。专家强调:教师应对数学活动的开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开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断的拓展与完善,以便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更好的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两位专家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的专题讲座,给我们的启发很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教学水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现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谈谈自已的学习体会。

1.通过学习,了解数学活动的含义,认识到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学习专题中的一些重点案例,了解了数学活动的类型和实施策略。

3.专题中所提出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的类型和策略,特别是开展数学活动的几个着眼点,在教学实践中可操作性很强,将这次专题学习的成果应于自已的课堂教学,必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模板数学【篇7】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集合是一种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过的分类思想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探究情景,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到交叉重复的'过程,分散难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图示灵活解题。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侧重亲自去感知、体验韦恩图的优势,对比中提升思维,进而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借助直观的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重复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解决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 让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

2.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模板数学【篇8】

一、教材分析:

这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本节课重点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教材安排的内容除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外,更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通过学生亲手的“拼”、“剪”,将组合图形进行分解,计算出组合图形面积,从而掌握这类题的思考及解题方法。

二、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组合图形的认识并不很难。学生已经系统的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转化思想也有所渗透。对于方法的借鉴、交流、思考、创新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正确计算。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初步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这类题目的思考方法。

3、学会运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以旧引新

(课前)将一些教学用具的纸片发给学生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谜语。(①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 ②又来了一群狼。 打一水果名称)

(1)思考:谜语的谜底是什么?(①草莓 ②杨(羊)莓(没))设计意图: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知识的正迁移。给学生以启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觉得哪个谜语好猜?为什么?(第二个,因为第二个问题有了第一个问题做基础,所以容易些。)

(3)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答案,从而导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来明事理,从而导出新课。

2、课件出示各种学过的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1)同桌交流、讨论。(小动)

(2)代表回答。

(3)复习平面图形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及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1)教师要求:拿出课前准备的图片从中任意选择两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边做边思考,你拼的图形像什么,是由哪个基本图形拼成的,小组讨论这个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2)2人小组讨论并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小动)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进行分工、讨论,通过集体的力量来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

2、自主合作,探索方法。

课件出示例题:小华家买了新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请你估计他家至少需要买多少瓷砖铺地板,再实际算一算,并与同学交流。(有图例)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片中组合图形的学具,与小组合作,先估一估,再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合作讨论,教师巡视并作简单的提示和指导。(大动)

(2)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沿虚线剪下,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大长方形和小长方形或两个梯形或补一个小正方形等多种割补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3)根据学生的解法,教师进行分析、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手参与学习,通过拼剪与讨论,明白能将组合图形进行多种分割或割补后再计算其面积。

(三)、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课件出示课本中多种组合图形,学生辨别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2、学生独立完成,代表发表自己的解题方法。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通过分解图形的面积相加或补成所学的平面图形再通过面积相减,都可以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图形关系,推算出图中的隐藏条件,让学生明确解组合图形的面积方法不是唯一的。

(四)、回顾全课,小结

1、学生小结 2、教师总结 3、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教师再总结,即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最后布置作业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分割、添补 基本图形

喜欢《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模板数学1500字精选》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案教学反思数学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