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陷阱》的读书笔记系列

02-21

您一定也在关注作品的读后感?相信作品这本书为很多读者带来了内心深处的触动。是时候写篇读后感把收获总结一下了,以下“《陷阱》的读书笔记”由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

《陷阱》的读书笔记【篇1】

我想生活当中也不乏很多做决定困难症患者,昨天晚上还有小伙伴因为自己的无法做决定而给我发微信咨询。在个人投资理财当中这种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人们往往因为沉没成本和损失厌恶往往无法在投资上做出正确抉择。

沉没成本:这个概念最早来自经济学,我觉得很多伙伴可能都听说过。用一个小案例来说明一下。比如,你去看电影,一张电影票30块钱。但你看了30分钟的时候,你就明确知道这是一部烂片,但是有很多人宁愿拿起手机刷1个小时,也不愿意抬起屁股马上就离开电影院。因为大部分人认为我已经花钱了,也许后面会有趣呢?

损失厌恶和沉没成本通常相伴出现,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投入了一笔钱在股票市场,目前已经跌了一部分,但是心想再等等,也许会涨,这个时候已经体现了什么成本。当跌过个人止损线的时候,也很少有人真的将股票抛出。心想:就这样吧,不拿出来了。拿出来就更不值钱了。

这两种心理最终导致我们决策瘫痪,该出手时永远不出手。

优秀的投资者在决策上通常都具备两个重要点,一是确定好了投资时间,即使是跌了一些也会继续投资;二是,到达止损线立即抛出。

这种规定,才真正帮助了投资者该出手时就出手。正在起跑线上的各位,不妨献给自己定个决定性的理财规则吧?!

《陷阱》的读书笔记【篇2】

真的没有想到,作者1996年写的著作,我竟然在10年以后才读到它。这真让人有一种难以述说的感受。一是难堪,在今天我认为是一本好书,然而,这样一本好书,我却在10年后才读到它;二是激动,在现今这个金钱与权力决定一切的社会里,很难发现这样的好书了。学者们的良心与责任都被市场经济泯灭了。三是感叹自己的学习能力太差。自己读的是体育人文社会学,本来就应该博览群书,可悲的是,现在的我才找到了那么一点学习的感觉,那么一点读书的冲动,可能是自己成熟的太晚吧!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四是感叹作者的文采与犀利的目光;也感叹作者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良知。的确,在这样的年代,多数学者都在为时代歌功颂德,许多读书人也在一片歌舞升平的现象中找不着北,鲜有发自内心的、异于常人,而又能拨云见日、一针见血地指明事实真相的好文章。今天,我能读到这样的文章,是我的大幸。一直以来,都还认为自己的知识还行,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还比较深刻,在作者发自肺腑的文字面前,我哑然失色,顿感汗颜,虽然是六月天,仍然真实的感觉到脊梁上的冰凉和内心的惶恐不安。

书读的越多,越是觉得自己的无知,越是觉得自己浅薄,越是对教科书中的东西觉得可疑。早些年从教科书中得到的自豪感,越来越禁不起时间的考验。我不禁反思:是教科书欺骗了我,愚弄了我,还是自己真的在成长,在用自己的脑袋分析社会,看待事物,辨别是非与真善美丑?我想,教科书应该不会骗我们这些学子,因为这是全国统一发行的,它应该不会错,否则,如果有错的话,早就有人举报了。但仔细一想,没有错,就代表一定正确吗?就一定经得起推敲吗?教科书没有错,因为它给学子的是一个标准的答案,不论这个答案正确与否,它都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传播,这样,即使一个错误的结论,经过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它也是正确的,因为,没有人会去怀疑它。既然没有人怀疑,那它就是正确的。但是,时代的进步就是这样的,,总有那么几个人,能洞悉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其言论让我们觉得事情或许还需要研究,而不是毫不怀疑的予以接受。这样的人,肯定是大智者,而这样的人,又实在是很少。

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多半不会思考,缺乏怀疑精神。很庆幸自己能读到一些大智者的著作,他们让我清醒,促我反思。我个人认为,教科书与大智者的著作之间的区别有两个区别,一是,前者无论有多少个版本,其内容都是一样的,永远都在说着同样的话;而后者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永远都不会有相同的内容。二是,教科书永远都是告诉我们“是什么”,而学者的著作永远不告诉我们“是什么”,而启发我们自己去发现“是什么”。社会缺少的是后者,催人反思的是后者,促进人类思想进步的还是后者。

《陷阱》的读书笔记【篇3】

最近看完路斯哈里斯《幸福的陷阱》,本书的写作基础是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ACT并不教授如何去寻求幸福,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从根源上减少挣扎、回避及错失当下的情形。因为书里涉及的内容很多,我简单粗略地介(搬)绍(运)书中的内容。

幸福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每个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可是我们在追求幸福的时候,幸福却如同手中之沙,抓得越紧,漏得越快。

本书想告诉我们读者,幸福不是单纯的快乐,不是单纯的感觉良好,而是接纳生活带给我们的痛苦,立足现实,不断自我觉察并在梦想价值的引导下承诺行动,从而过上充实、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生活。如果试图回避一切不快乐,回避各种痛苦体验,或者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则会掉入幸福的陷阱从而更加痛苦。正如本书英文原书的副标题停止挣扎,开启生活,我们需要有一种生活的智慧,接纳各种痛苦体验而不回避或纠结,以一种不评价的智慧觉察、体验生活,朝着自己选择的价值方向努力进取,承诺行动。

我们一直苦苦寻觅的幸福,究竟是什么?书中对幸福的解读有两种含义。通常,它是指一种感觉:一种愉快、高兴或满足的感觉。没有人不喜欢快乐,追逐快乐毫不奇怪。只是,和其他各种感觉的性质一样,快乐无法持续。无论如何抓取,总会随风而逝。我们终会发现:从整体和长远来看,以追逐各种快乐感作为人生的目标,并无法令人获得真正的满足。事实上,越是努力去追求快乐,就越可能遭受焦虑和抑郁之苦。

幸福的另一个含义,是指一种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当我们为内心深处真正珍视之事行动时,当我们朝向自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方向生活时,当我们在自己人生舞台上澄清立场并采取相应行动时:生活于我们而言,就变得丰富、充实和更有意义,会令人强烈地感到生命之活力。这并非是某些短暂易逝之感,而是一种正在好好活着的深刻感觉。作者也提醒我们注意:尽管这样一种生活必然会带来愉悦,但毫无疑问也会伴随不适,比如伤心、害怕和愤怒等。这完全在意料之中。如果想要去过一种完整人生,当然就会体验到身为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情感。

如我们知道人生的真相是:痛苦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本无从逃脱。身为人类,我们要直面现实:你我迟早会日渐虚弱,历经生老病死;迟早会因为被拒绝、分离或者死亡,而失去重要的关系;迟早会遭遇危机、绝望和惨败。这就意味着,无论形式如何,我们都终将体验到那些令人痛苦的想法和情绪。

好消息是,尽管无法回避痛苦,我们却可以去学习如何更好地应对:为它们创造空间,超越痛苦,去创造有价值的生活!本书正是就如何去操作进行分享。如果你对这部分感兴趣,强烈建议你也进行阅读。

书中一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幸福的4个迷思:

迷思之一:幸福是人之常态

其实幸福并非常态,不幸倒是更为司空见惯。可是,更加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坚信:除自己之外,所有人都幸福无比!显然,这种想法只会雪上加霜。

迷思之二:不幸福就是缺陷

照此逻辑,当我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体验到痛苦想法和情绪时,就会自动启动自我批判,认为自己虚弱不堪或愚不可及。

迷思之三:为了生活更美好,必须祛除消极情绪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只要我们是在做生命中真正重视的那些事,自然就会带来五味杂陈之感,喜悦和不快总是结伴而来。例如,在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中,我们会经常体验到爱和快乐的美妙感觉,但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失望和沮丧,人世间没有完美伴侣,彼此间的冲突早晚会显露。

所以幸福必须祛除消极情绪的想法只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麻烦。

迷思之四:我们应该能够控制想法和情绪

人们普遍认同迷思之四,认为自己可以完全掌控自身的想法和情绪,一旦无法做到,就会变本加厉地进行自我苛责,深感无力,继而引发更多的消极想法和情绪。

书中列出一些常见的控制想法和情绪的策略:战斗策略和逃跑策略。战斗策略主要是对想法和情绪采取斗争或试图主宰的方式。逃跑策略主要是通过逃离和躲藏,来摆脱那些令人不快的想法和情绪。

我们同样会关心控制是否会带来问题呢?

如果是属于以下情形,那就毫无问题。

适度控制

在控制有效时运用

控制不会妨碍做真正有价值的事

然而,如果是属于以下情形,那么控制策略就成为问题。

过度控制

当控制无效时依然运用

当控制会妨碍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时

书中举了个例子:假设你刚刚经历一场离婚,有悲伤、害怕和愤怒的情绪再正常不过。可是,你很排斥它们,于是就大嚼特嚼垃圾食品,夜夜买醉,烟不离口,想通过这些方式让自己好过些。只是,这些做法对健康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都很重视健康,却常常忽略一味使用控制策略会给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的事实。

如何逃离幸福的陷阱呢?

首要一步是增加自我觉察。在每天的生活中,去留意那些我们为回避、改变或清除不快想法及情绪所做的每件小事,觉察到自己正在使用控制策略,观察它们带来的结果。

还可以写日记,或每天花上几分钟反观。我们越是能迅速觉察到自己跌入幸福的陷阱,就越是能及早跳脱出来。

如果你没有空进行阅读,书中也为我们进行了简单地总结。ACT的核心哲学可以淬炼为下面这个深刻而隽永的挑战:

以无畏的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

以平静之心去接纳无法改变的,

以人生智慧去区分两者的不同。

假如生活辜负了你,唯一明智之举就是采取行动去改变它。以接纳作为行动之始,是智慧之选。将时间和精力投注于行动,而非浪费在和不快想法及情绪的对抗中,这正是最为适切的做法。能够接纳自身的想法和情绪,而不与它们斗争,并且在价值指引下采取有效行动,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那种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这本书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实践里面提到的方法,而不只是单纯地认为只要阅读完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里面的方法。所以作者更希望我们能够当作一本手边的参考书,在需要时可供翻看,并且常读常新。

后记:看完本书让我更能理解在追求幸福的时候就会有很多负面想法和情绪相伴而行的。我们不可能一直处于愉悦的状态里,但是也不能因为会伤心、难过、痛苦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就放弃对幸福的追求。接纳这些负面情绪和想法的存在,在自己认可的价值的引导下,用行动去改变现状。

《陷阱》的读书笔记【篇4】

阅读《幸福的陷阱》这本书将会是一种享受。就像作者所说的,阅读本书恰如开启一段异国之旅,沿途会有很多新鲜奇异之物,有时你会感觉富有挑战,应接不暇,有时则会觉得兴奋有趣。

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我把这本书归纳成了三个主题,分别回答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幸福这么难? 第二个问题:如何避开幸福的陷阱,有效处理痛苦的情绪和想法? 第三个问题:如何采取行动去创造理想生活?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幸福这么难?这个问题很庞大,但是简而言之,这是因为人脑进化的最大目标并不是为了让你感觉幸福,而是为了让你在这个危险遍布的世界中存活下来。

而生存的第一需要就是保证自身安全。因此,原始人的大脑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发现、预判一切可能会威胁到自身的事物,然后进行规避。那些没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都已经在进化的过程中被自然淘汰了。所以,现代人的大脑基本上延续了这个「不停搜寻麻烦和危机」的运作模式。因此我们不是有远虑,就是有近忧,永远都有操不完的心。

生存的第二大要素是要从属于某一个集体,利用集体的力量去对抗生存的风险。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集体的保护、孤身一人,我们很容易就会被疾病、野兽、物资匮乏打败。那么,人类的大脑是如何保护我们不被集体排斥的呢?答案是:通过不断地拿自己和其他人做比较,不断地检视:我这样做合适吗?别人会喜欢我,接受我吗?我和别人一样好吗?别人会怎么看我?

这些问题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现代人的大脑仍在延续这一模式,不断地向我们警示他人拒绝的信号,不断地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想让一个女生挫败的最快方法是什么?给她一本时尚杂志翻翻就行了。看着杂志里那些面容精致的超模,她一定会深感自卑,觉得自己浑身都是缺陷,毫无魅力可言。人脑的进化如此之复杂,我们甚至可以做到凭空想象出一个完美人物,然后把自己和这个难以触及的完美标准相比较,最终搞得自己每次都以深感挫败而收场。

生存的第三要素是拥有大量的资源。所以,我们对成功最通俗的标准就是:越多越好。对于原始人来说,储存的食物越多、武器越先进、住所越牢固、子孙后代越多,意味着更多的安全感、更大的生存几率。现代人也同样如此,孜孜不倦地寻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社会地位、更优秀的伴侣、更大的房子、更好的工作、更优质的子女。

由此可见,人类的进化过程塑造了我们的大脑。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心理痛苦,是因为大脑优先考虑的是我们的生存,而不是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幸福之所以那么难的另一大原因,是由于幸福的 3 大迷思。请检查一下,你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

《陷阱》的读书笔记【篇5】

《在捕象的陷阱里》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一本很好看的书,叫《在捕象的陷阱里》

《在捕象的陷阱里》,这本书嘛,是沈石溪大大写的一本好书。我好奇地翻了进去,“废寝忘食”地看去看去。书中情节一波三折,有着生命的力度和亮色,有着独特的美感与魅力。有些时候,我总是看得心惊肉跳的,为什么呢,就拿这本书里最好看的故事《在捕象的陷阱里》,这个故事由一位爱马鹿的傣族老人自述。这位老人现在可是马鹿院的院长。呵!此时,你一定会感觉他是一个有爱心的,爱动物的动物主义者,那么你就大错特错喽!5年前,他是一个好猎手,大家都不怎么叫他真名,都叫他“岩哈光”,换作汉话,就是“马鹿的克星”。你们可能会问:而他为什么现在怎么是马鹿院的院长呢?好吧,那就让偶来告诉你们吧!那天,是5年前的一个大清早,“岩哈光”发现了一只怀孕了的母鹿,他拼命地,不顾一切地,想来个活擒,可是,却跌入的捕象的陷阱里,而在这个捕象的陷阱里,有着一头同沦落地狱的豹子,天哪!此时的我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他们会命运如何。豹子也会柿子拣软的捏,它不慌不忙地走向了母鹿。一个是嗜血成性的野兽,一个是马鹿的.克星,母鹿竟跪倒在了“马鹿的克星”的面前,我震撼了!它是看出了人会对弱者同情而对**憎恨吗?多么通人性的马鹿,多么聪明的马鹿啊!接下来,“岩哈光”和马鹿一起和豹子抗争到底。最后,他们胜利了。可应该怎么逃出去呢?这又是一个大问题。此时的母鹿已生下了小鹿,可母鹿已经几天没吃草了,乳房里已经没有一点水分了,不懂事的小鹿拼命的咬奶嘴,奶嘴破了,流下了一滴又一滴鲜红鲜红的血,他上前制止,母鹿竟凶狠地向他大叫。啊!母鹿竟然愿意用自己的血了喂饱孩子,多么伟大的母鹿啊!后来,母鹿帮助他和小鹿是了岸,而它自己却……

天哪!我的心灵被震撼了,动物界的母爱真是比我们人类世界的母爱更加伟大啊!亲爱的母鹿,我向你致敬!!

怎么样,此时此刻,你们有没有一种很感动的感觉啊!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在这本书中,你们想看吗,呵!那就跟随我的脚步,前往图书馆吧,GO!GO!GO!

《陷阱》的读书笔记【篇6】

今天放学后,我又和往常一样在教室的图书角寻找自己喜爱的书籍。翻着翻着,我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题目叫《跳出思维的陷阱》。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母亲要考考她的三个儿子,如何测出一个池塘里有多少桶水?大儿子和二儿子从“水”的角度去想,一筹莫展。只有小儿子从“桶”的角度去想,得出这样的答案——如果桶和池塘一样大,那就只有一桶水;如果桶是池塘的一半大,那么就有两桶水;如果桶是池塘的三分之一大,那么就有三桶水了,以此类推……小儿子妙语惊人,令母亲十分满意。

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会难倒大哥、二哥,而难不住小弟弟呢?因为三弟解决问题时跳出了思维的陷阱,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了。这个故事使我深受启发,是啊,同一个问题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物就可以避免步入误区,我就深有体会。

有一次,妈妈给我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题目是:甜甜的爷爷送给甜甜一只小白兔,过了几年,爷爷去看甜甜,发现小白兔不见了,可小白兔却没有死掉,也没有失踪,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产生了两个想法:小白兔变成大白兔了;另一种想法是小白兔躲起来了。我带着这两个答案去问妈妈,妈妈笑着说:“当然是第一个答案啦!你呀,差点就跌入思维的陷阱啦!”

品读这个故事,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对每件事物都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审视,开拓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免入误区。

《陷阱》的读书笔记【篇7】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第一次看完我基本忘掉了,因为我之前看了的书基本不会写读后感,为了逼自己一把,立了一个flag,把看过的书都写读后感,希望日积月累的付出与坚持有所改变。

能力陷阱的意思是:我们很乐于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于是一直做下去,做得越多,就越擅长,然后就越愿意去做,但是这样的一个循环让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经验,容易能力陷阱,导致其他方面没有办法突破。

像我自己,xx年以来都是负责客户订单的处理,一直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游刃有余,而我没有在其他领域去发挥自己,所以工作的位置就被局限了。现在是分水岭的时候,我不再想要睁大眼睛就能想到的事,我需要挑战不一样的自己,向同学学习,每一天都进步一点点,跳出这个舒适区。

领导者为何陷入能力陷阱?大多数的领导者,无法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去做那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导致无法提升自己的战略目光,无法体现自己的领导能力,针对这些情况,作者提出了由外到内的原则。首先要像领导一个做事,然后才有领导一样的思考方式,改变你的做事方式,你才能展现自己的才能,才有机会表现,然后才获得认可。

我发现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个例子,老公的舅舅自己在网上开了一家店,规模十几人吧,在我们眼中可以说是一个小老板,但是他却不像一个做老板的模样,事无巨细都是自己来负责,日夜颠倒工作,天天吃着快餐,终于身体顶不住,去年就做了甲状腺的手术。我们也有劝过他,其实他的工作可以轻松一些,多点放手,要多点时间放在自己的身上,多想想店铺该如何更好的发展,总比把自己掐在这些小事中要强多。

如何更好地定义我们的工作?作者给出了以下5个很好用的方法,(1)增强对形势的定位感(2)接触我们专业以外的项目,让自己的眼光更宽阔(3)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外部的活动(4)学习如何结合个人的经历故事来打动人心,明白黄金圈的道理(5)放空时间出来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打造自己的关系网,应该要像盘丝洞一样,在必要的时候会助你一把,但是因为人是有懒得性和相似性,我们更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关系网。我们应该要懂得六度分隔理论,如何去搭建和维持关系。对外的延伸,我们应该要具备良好的演讲能力,因为这是展现自己给别人一个重要方法。如果你想成为谁,就应该靠近谁,只有开始行动,你的关系网才会完善起来。

《陷阱》的读书笔记【篇8】

纯阳书评二百八十九之《能力陷阱》

如何进步是一个大问题,晋升本质上是一种比拼综合资源的精英竞赛,所以晋升就必然是多数人的游戏,少数人的福利。对晋升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诸如机遇、背景、人脉、能力都会对晋升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抛却不可把握的运气和不可选择的背景,对于普通人来讲真正有必要把握的是两个方面,能力和忠诚。

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是从晋升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能力,重新定义了能力,除此以外还进一步给出了培养晋升所需能力的具体建议,其中有两点最有价值。

第一、从晋升视角,提出了能力陷阱这个概念

这个视角很独特,得出的结论很震撼,甚至有点残酷。在晋升的视角下,一个人当前的能力很有可能对自己有害,不但不是他进步的阶梯,还可能是他进步的陷阱。作者的逻辑是不同层级需要不同的能力,当前的能力把你带到当前这个位置,说明能力与位置相称,既然能力与当前位置匹配,那么必然与上一层级需要的能力不匹配,所以当前能力不足以让你晋升到上一层级。作者的理由是一个人往往会按照惯性和既有观念行事,一直停留在自己舒适区,能力始终无法达到与上一级需求的匹配,所以一个人无缘于晋升。

其实作者没有把这个问题说透。不难看出,作者指的上下级岗位能力不匹配,其实是说上级岗位需要新的能力。因为惯性使然,一个人一直没有发展出新的能力,所以始终缺乏上一级所需能力,所以无法获得晋升。比如在一家IT公司,一个程序员如果只善于开发,但是不善于沟通,不善于组织协调,那么可能很难往上走。理论上他可以把自己的开发能力精进到极致的水平,但是如果他的能力如果一直只是开发程序的话,他将必然终身与IT总监、CIO、CTO等高阶职位无缘。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逻辑是不够严密的。上下层级岗位的能力差异其实应该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个是广度差异,一个是深度差异。而本书主要是指上下级岗位能力要求存在广度差异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按照简单的组合的话,还有另外两种情况,比如只存在深度差异的情况。如果上下层级之间差异仅仅是深度上的差异,那么就不存在作者所谓的能力陷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个人没有发展出新的能力,只是精进现有能力,那么能力也不会成为晋升的障碍。

尽管如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作者的结论都是靠谱的,无需那么较真。

第二、提出了一种有意义的能力培养方向和方法

说到方法,就是两条,一是重新定义工作,其实就是望着上一级岗位需要的能力,提升影响力、成为工作中不同人之间的桥梁。让自己的工作成为一个发展自己的平台,积极参与外部活动,培养把握形势的洞察力,接触其他项目。总结一下,这些方法其实还是重点在广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见识、能力,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作者重点关注的还是上下级岗位能力需求存在广度差异这种情况。

综上所述,这本书从晋升视角提出了重新认识和定义能力的精彩观点,但是正如万文章开头提到的,即使不考虑家世、背景和运气,晋升不只与能力相关,还与忠诚有关,领导用人,除了能力还要考虑忠诚,所以说作者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的答案是不够的。

《陷阱》的读书笔记【篇9】

对于亲情,大家口口相传的大多是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在我的印象中也是母爱是最伟大最崇高的。但今天读过《父爱陷阱》这篇后,我对于亲情的看法不只拘泥于母爱了。父亲,这个充满安全感、可依靠的名词,正用与母亲截然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他们的爱。

那年,他与父亲外出打猎,不慎掉进一个陷阱里,世界突然的黑暗使他恐惧。他拼命朝洞外大喊,但都无济于事。他看到父亲在井外徘徊,但好像没有要救他的意思,他能做的只有耐心等待。

井底阴暗潮湿,慢慢的他感到脊背发凉。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有动物在井口边活动,他有些害怕,就算是刺猬、野兔等小动物,但和自己呆在同一个洞里也够吓人的,更何况这是野外,随时可能有蛇、熊等大型动物出没,一旦发现就很危险。我觉得,虽然他自己在井底已经感到害怕,可能在别人看来不是那么勇敢,但他一个人在阴冷黑暗的井底,当时还是夜晚,就是很有勇气的。而且后文说他只有十三岁,在失足掉下井的情况下,还能保持现在的镇定,是很不容易的,这也说明了拥有的在生存中是很重要的。

夜更深了,父亲还没来,他发觉现在等待才是最危险的,他想办法求生。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觉得只要能坚持下去,爬出这口深井并不难!

最后,他终于爬出去了!黎明的阳光照在他身上,明丽,温暖,他累的坐在草地上。突然,他发现了父亲正一脸疲惫的躲在一棵大树后。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他很生气,但却没想到父亲的答案:孩子,我知道井底很吓人,但这正是锻炼你的机会,我相信你可以自己爬出来这位父亲,他和其他父母不一样,要是其他家的孩子掉进去,别人的父母早就急疯了,恨不得跳进去救孩子。但他的父亲,明知井下的危险,还让孩子自己想办法逃生,要让孩子用自己的努力爬出井。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很艰难,可能会被井壁凸出的石块划伤手,可能会有蚊虫叮咬,还可能会不断有水滴滴下。但父亲好像并不心疼他的儿子,要让他体验这个自己获得重生的过程。但孩子不知道的是,父亲一直守在井外,一步不敢离开,怕有动物靠近陷阱。而且为了提醒孩子,他还踏草丛制造出声音。这就是我挖这个陷阱的初衷

孩子听了,很感动。守在井外的父亲,没有一刻心是放下来的,他担心他的儿子在井里有危险,他怕他没有勇气生存下去。但是为了让孩子从小懂得这个道理,他狠心挖了陷阱。结果并没有让他失望。

这个道理,就是自救。成长及今后的道路中,只有自己能挽救自己。这也是我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伴随着文章带来的浓浓父爱,思考着深刻的道理,希望对自己的成长是种激励。父爱也会伴随我迎接挑战!

《陷阱》的读书笔记【篇10】

我读了《狼的陷阱》感触很深,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有一只狼躲在一个山洞里,等猎物来等了好长时间都没有猎物,狼就在山洞里放一些草,一会儿有一只山羊进去了,狼扑过去,羊向洞里跑,从后门跑了。狼把后门给堵了,狼又在洞口等,一会儿又来了一只小白兔,狼扑过去,小白兔躲在石罅下不见了。狼狼把所有石罅塞上。狼听有声音就躲起来,狼扑过去,竟然不是猎物,而是猎人。狼向后跑,可是出口被堵了,可以躲的地方也给塞了。最后狼被猎人抓住了。

一开始我认为狼很聪明,它把所有的漏洞都给堵住了,可以说考虑问题很全面,真是天衣无缝。可是最后没想到这个处处给别人设陷阱的狼却中了自己的陷阱,狼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事例,比如有些同学耍小聪明,作业不认真做,靠抄袭别人的,以为这样既不要动脑筋,又有更多的时间玩,而且能应付老师的检查,这样长此下去,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耍小聪明,而应该脚踏实地,奋发向上。还有狼处处算计别人,最终没有好下场。我们不能像狼那样,我们应该真诚对待他人,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别人尊敬,才能获得友谊,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

《陷阱》的读书笔记【篇11】

在纽约读商科时,班里有很多已经在职场历练过很久的同学,我应该算是资历最浅的那一批了。课上有很多小组项目需要组队完成。每次到了选小组领导的时候,我总畏畏缩缩不敢跳出来担起大梁。直到相熟之后一个美国土著对我说,我觉得你完全够格带小组作业呀,别不自信,得按照这儿的游戏法则。

第一次听到这话,我是震惊的。从小被教育『不能不懂装懂』,怎么到了美国商业社会还错了?毕业之后几年,我才知道这句话的真谛,也是这本书开篇就提出的:一般情况下的学习顺序时『先思考后行动』,但在一个人的改变过程中,学习顺序其实是相反的。换句话说,我们要先在行为上表现得像一个领导者,而后才会像领导者一样去思考。

在上一份工作中,我陷入了一种能力陷阱。我发现我擅长做什么,也就陷入了一个温柔的泥沼。正如书中所说:『在事业初期,我们需要扮演这样的一个角色。但一段时间之后,别人对他们的期望会发生改变』。当我拿着完成的OKR找大老板要求升职的时候,他一句话让我哑口无言:『你完成的OKR是你这个level本就应该要完成的。当我们谈论升职的时候,我们看的是你有没有做高一级的工作』

后来我总结出来了,一个理想的从IC到领导者的曲线应该是:首先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即立足点。扎根后迅速扩张,找到新的支点,总结出模板,指导并交与比自己junior的人去做。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种被slightlychallenged的状态,始终拥有深度工作的时间和机会。

诚然,刚开始时,我很不放心别人的工作质量,总想着去亲自检查一遍交与别人的任务,很容易限于细枝末节,心力交瘁。但实际上,这还是来自『能力陷阱』的吸引。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关注日常琐事,既让下属觉得你micromanage,又让老板觉得你没有大局观。越是在最忙的时候,越需要空出一些时间来应对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别总觉得自己不够格,不做才永远不够格,也永远不会够格。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收藏]《陷阱》的读书笔记系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陷阱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