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观后感范文1000字

02-25

经过收集,栏目小编整理了百鸟朝凤观后感范文,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随着时代在不断发展,好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每次观影我们都有不一样的心里体验。为了可以记住观看时的感动,我们应该选择写一份观后感,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直接的知晓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百鸟朝凤观后感范文 篇1

朋友推荐,周末看了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

影片故事情节平铺直叙,人物形象朴实生动,画面优美且真实自然,不愧是大师的精心之作。看了以后如饮甘醇,回味无穷……

该剧5月6日上映以来叫好不叫座,电影人方励情急之下跪求院线周末予以排片,引起哄动,才有了周末2700万的票房收入。

戏内戏外都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戏内焦三爷身上体现出的“匠人”精神尤其让我记忆深刻

影片通过两代唢呐"匠人"的坚守,深刻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激烈冲撞,用唯美的画面展示了具有厚重历史积淀的西北田园风光以及黄土文化的内涵,形象地表现了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西北农村普通人群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信念与现实的深刻矛盾。

焦三爷是具有中国"匠人"精神的代表人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坚定的信念。执着与热爱是信念的基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门精湛的技艺是需要沉心历炼的,而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身体的苦,更有心智的磨。"我学徒的时候饿过三天肚子"。天鸣日复一日的在河边用芦苇竿吸水,都说明了心浮气躁是注定成不了"匠人"的。既便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活儿"越来越少,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焦三爷仍然坚信:"黄河岸边不能没有唢呐""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至死仍然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美好。爱徒的一曲《百鸟朝凤》高度褒扬了师傅平凡又壮丽的一生,也让这个形象永远驻留在观众心间。

其次是坚守职业操行。火庄村长去世,孝子贤孙一大片齐刷刷跪倒在焦三爷面前,要求吹一曲《百鸟朝凤》,并明示钱不是问题。焦三爷决然摇摇头,他的神情中分明写着:"德配其位"是祖宗留下的共识,《百鸟朝凤》只可奉给可以享用的尊者。金钱、权势、地位甚至乡情都是不可凌驾其上的。职业是人们生存的手段,操守是职业的生命。古时候有"不愿为三斗米折腰"的贤达隐士,不知现在还有多少人恪守着祖先的传承!

第三是择徒授业有要求。师傅收徒弟"才"为基本,但焦三爷不以天赋和技艺高低为唯一标准,他更看重的是德行的大小。蓝玉有天赋,上手也快,刚来不久就经常被师傅带着"出活儿",所以不长时间就"大小活儿都可以拿得下了,收拾收拾明天可以回家了"。反观天鸣吸了多长时间的芦苇竿,饿了多少回肚子,受了多长时间的冷落才开始触碰到唢呐学鸟叫??及至焦三爷要将他立为传承弟子时才深情的告诉缘由:"娃呀!你大跌倒吋我看到了你眼角溢出的眼泪才收的你呀"。据此也断定了这个后生是可塑之才。愈是寄予厚望就愈发严苛要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损其心智,无所不用其极……因为他看准了的人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技艺,更重要的是意志和信念。

匠人,历来是每个民族的脊梁,是历史的缔造者,是社会的财富。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社会如何变迁,只有拥有了无数像焦三爷一样的匠人,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会更加富强。

百鸟朝凤观后感范文 篇2

01

今天看完了一个很经典的电影,百鸟朝凤,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描述了唢呐匠的兴衰成败。

那时候的唢呐匠受人敬仰,每个父母都渴望孩子能够跟随焦师傅学习唢呐。

为的是一份荣耀,为的是难得一闻的百鸟朝凤。

天鸣的父亲也是这样,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没有办法实现,便将一切寄托在儿子的身上。

即便儿子不喜欢,打着骂着也要让他学唢呐。

所以天鸣刚开始只不过是一种顺其自然,一种不理解,一种孤单。

直到遇到天赋极高的蓝玉,大抵是一种不服,大抵是一种激励,加上父亲的期望,他所能够做好的不过是吹好一个唢呐。

不过是向往一个百鸟朝凤。

02

再之后,师傅的选择,自己的努力,焦家班变成了游家班,唢呐匠再也不受人敬仰。

有的不过是他们说的洋乐器,是生活所迫的远离。

只是他并没有放弃过,生活不继,能够做好的不过是吹好一个唢呐,做好自己当时所坚持的本分。

即便唢呐不在受人敬仰,即便唢呐不再出现在红白喜事的现场。

师傅并没有看错他不是吗?师兄弟中,也只有他坚持了唢呐。

只有他,日日夜夜陪伴在师傅的身旁。

没有那么多自己的愿望,只是想要传承一个唢呐,只是想要吹好一首曲子。

不曾想过出去闯荡,不曾想过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梦想,大抵只是年轻时的坚持,吹好唢呐。

就像是自己拜访师傅时高兴难抑,酒酣三旬后的唢呐曲。

就像是那个滴血的唢呐,不绝的鸣唱。

就像是那个被卖了的老牛,置办成了一套全新的唢呐。

就像是那最后的一捧黄土,最后的百鸟朝凤的独奏。

03

唢呐王的逝去,或许自那之后,再也没有了唢呐匠的传承。

没有一个人会像那个穿着白衬衣的小孩子一样,日日夜夜的练习,只是为了吹好唢呐。

没有一个人会像那个小孩子一样,没有那么多的贪念和梦想。

最多的,只是吹好唢呐,即便唢呐匠不再受人敬仰。

没有人会像当时的人一样,最大的心愿就是百鸟朝凤。

就是有生之年,只是为了听一曲唢呐,只是为了那乡亲里的荣耀。

没有人会那么选择,选择一个不值当的道路。

每个人都要为了生活,为了生活奔波。

为了生活放弃自己所坚持的一切,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生活。

可是,总有人会那么做。

会有人放弃治疗的机会只是为了置办一套唢呐。

会有人倾尽毕生只是为了唢呐的传承。

会有人认清楚现实却依旧坚持自己的梦想。

会有人吹着带血的唢呐,心中却有百鸟朝凤的辉煌。

世界本就因为这些人改变,世界本就因为这些人与众不同。

我不知道未来的自己是否会为了生活而放弃自己的底线,放弃自己的梦想。

会不会为了微薄的工资而放弃心之所向。

会不会只是坚持,即便是最后孤独的百鸟朝凤。

会不会一捧黄土,只是无闻,无变于世间。

不希望成为那样的自己,可是现实会让我们难堪。会不会坚持自己,在那样的绝境之下,都没有办法说明。

只能够期望,自己原则的坚守,梦想的持久。

只能够企盼,成为一个可爱的大人啊。

百鸟朝凤观后感范文 篇3

一个人半夜跑出去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相信很多人如果没有看到方励视频直播下跪的新闻,根本不会知道这部影片,也不会去看,影院更是排片率逐渐变为零。今晚去看的人不少,但多数都是上了些年纪的。《百鸟朝凤》可以说是老一辈导演对传统文化消失与传承的一次怒吼和老一辈电影人骨子里的坚持。

影片勾起了我很多小时候了记忆,很少写影评观后感,今天却想着说几句。十几年农村生活现在想来却是一辈子难得经历,住在土房子里,睡着暖和的炕,看到师娘说她两个孩子都没了是她的命的时候,突然想到小时侯邻居家想要个男孩,可生了六个都是女孩,无奈年纪太大生不了了,也被罚了好多,也许也是命。老六的年纪和我差不多,小时侯爷爷奶奶还打趣说我和小老六成亲,时过境迁现在再也听不到奶奶的声音了。农村生活没有城市那么高大上却也乐趣无穷,掏鸟窝偷西瓜烤小麦挖甜菜放猪放学路上捡几枝黄豆,太多的记忆。老人在炕上剪鞋样做鞋我也会跟着学,做出来的鞋舒服保暖不捂脚,现在纯手工一双也不会便宜吧。

外面土墙上糊着鞋垫,房梁上放着酱块,冬天到了糊窗户纸,就是东北四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夏天来了,去酱缸里捞包咸菜,在院子里摘个黄瓜柿子直接就吃了,现在想想却很奢侈。很多东西现在都已经消失没有了。小时侯的村子有一百多户,年初回去房子倒的倒塌的塌,不足二十户,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小时侯傍晚在十字路口会有人拿鼓出来,没事的人就会出来聊天扭秧歌,现在城市里取代的应该是放着《小苹果》的广场舞吧。逢年过节会有秧歌队进每家拜年,讨个吉利钱,亦或是送门神财神,有时候还会组织一台二人转。红白喜事确实也请唢呐班,长的音发闷,短的音调高,想来有个同学家里原来做这个,他也学吹唢呐,农村也叫喇叭,吹唢呐的人叫喇叭匠。

后来好像学弹琴。逐渐被钢琴架子鼓萨克斯取代。唱戏也变成了唱流行歌曲。现在家长让孩子学西洋乐器的也多吧,民乐的也少,更何况唢呐这种东西。小时侯有太多的回忆,庆幸自己经历看到过很多现在已经消失的传统。时代发展变迁,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不符合时代进步的东西也必然会被淘汰,就像唢呐班面对西洋乐队一样,而物质的突飞猛进却让我们社会浮躁起来,连传统文化中值得传承的精髓都会被湮没掉。没有传承一直媚外,终究会成为无根之木,长得再快再高终究经不起风雨。时代发展进步是好事,忘记了传统的传承却是我们的失败,人终究不能忘本。毫无逻辑啰嗦一堆,改天整理一下吧。最后一句向吴天明导演致敬。

百鸟朝凤观后感范文 篇4

“我向师父发过誓的。”——《百鸟朝凤》

华北的黄土地,日光强烈,芦苇丛随风荡啊荡,少年握着一根比他还高出半个身子的竹竿,执着着把河里的水吸上来,额头沁出几滴汗珠滚落下来。

“能够传承这门技艺的人,一定要艺品好,德行高。”

而上天却并没有赐给小天鸣吹唢呐的天赋,为此他也必须要花费更多努力去实现父亲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夜晚的院落里,小少年坐在凉席上听父亲讲唢呐的最高境界便是《百鸟朝凤》时,无形加在肩上的担子,和眼神里隐约放出的光芒。

日复一日的到芦苇丛里去练习吸河水,帮师母下地干活,忍受师父的责骂和离家的思念,当小师弟来的那个晚上无意间问起“吹唢呐好玩吗?”得到的答复也只是一句“我还没摸过唢呐呢。”之后的日子里更是只能在院落里看着师父带着有天赋的小师弟去各个庄子接活,连尘封已久箱子里取出的唢呐都没有他的那一份。于是小少年打包好行李偷跑回了家,刚踏进院门的那一刻却听到了父亲与村人的对话——“我们家天鸣可厉害,他师父还说过几天要教他吹那个《百鸟朝凤》哩。”少年便一言不发的回到师父家,继续在日复一日的无奈中坚持。

多年之后酒醉的师父问起“你知道我为啥把唢呐传给你不?是因为你刚来那时,你父亲摔倒了,你扶他起来,眼里那一滴眼泪。”

而后时代的进步,老祖宗传下来的接师礼规矩被打破被遗忘,红白喜事中的唢呐声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西洋乐器的声音。生计与传承,师父与家业,天鸣在劝他放弃唢呐的声音中,握着唢呐的手却一直紧紧地不曾放开。

影片的最后,师父的墓前只剩天鸣一人。没有四台,更没有百鸟朝凤的排场,只有天鸣一人在墓前吹起了百鸟朝凤的调子。师父坐在太师椅上,而后起身,转身离去,消失在山林间,仿佛也暗示着故事的结局。

故事的情节没有一波三折与波澜起伏,缓缓的叙述着这个时代里民俗文化面临灭绝危险的无奈。没有泪点却像在人的心口压上了一块大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仅仅凭借那句“我向师父发过誓的。”便一路坚持下来,师父或许也看到了他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是滚烫的,他会坚守这这曲唢呐将其传下去的。

有太多人说为了影片的票房下跪不值得,太做作。而影片里叙述的不仅是天鸣的无奈,也是导演的无奈,更是一个时代的无奈。缺少了华服与明星的电影早已失去了市场,而导演却坚持拍摄了这部影片,也凭借着志愿团队和各大媒体的努力最终将其放上银幕。可上映一周的.时间内全国各地的影院排片寥寥无几,首映日的票房更是只有五十万,制片人为此跪求各影院排片,难道真的是为了金钱吗?为的不是可喜的票房,而是那份传承,不仅是唢呐这一件民俗乐器,还有数以千计的民俗文化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冲去,要传承的更是这一种注重德行、坚守,严谨细致,坚持老祖宗对于匠人的尊重的规矩的“工匠精神”。

没有人能够保证在各种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中,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的冲刷下,唢呐的声音是否会真的从耳畔渐渐消失褪去。而《百鸟朝凤》也在我们即将遗忘那些民俗文化的今天,拂去了灰尘揭开了尘封的幕布,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传承”一次的注解,提醒着人们,它们不该失传,它们不能失传。

百鸟朝凤观后感范文 篇5

现在很少人愿意听唢呐了,百鸟朝凤,是什么。我也是如此,没有看《百鸟朝凤》也不喜欢听。

吹唢呐在以前是十分光荣的,尤其是班主坐在太师椅上领吹可是一个唢呐师傅的荣誉,也是家族的。而《百鸟朝凤》是师父传给他一个弟子,传承他的衣钵,也就是下一个班主了。

《百鸟朝凤》是被认为荣耀,是用于白事的,而却不是所有人死后都可以演奏的,必须是生前没有污点,深的大家尊敬的人。而继承《百鸟朝凤》的人也不是技艺好就行,还要品行好,真正爱唢呐的人。

在电影《百鸟朝凤》中焦师傅传《百鸟朝凤》时没有传给更有天赋的的蓝玉而是传给了爱唢呐,有情有义,始终守护唢呐的游天鸣。在后来洋乐器和中国的唢呐冲突时,大家都放弃了,而天鸣始终没有放弃。最后焦师傅走了,只剩下天鸣一个人在坟墓前吹唢呐。

以前的光荣和现在衰落,人们的态度,反映人民如何看待一种技艺,一种文化。天鸣的父亲因为自己没能吹唢呐,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天鸣身上,不管他喜欢与否。而后来唢呐的衰落劝天鸣不要吹了。先前和别人谈到天鸣要学《百鸟朝凤》时多么自豪而后来的劝说对比明显,反映他对唢呐的看法。

天鸣由于不喜欢到喜欢是不得不听父亲的到真正喜欢吹唢呐。是一个技艺人的初心不变。

真是如此,我们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保留下来,对他们予感谢,也谢谢这部电影。

文化之路,要的就是坚守,让我们一起坚守吧。

百鸟朝凤观后感范文 篇6

今年暑假的一天,我随父母去观看了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令我感触很深,它讲述了民间唢呐的传承。

无双镇民间艺人焦三爷是位吹唢呐的高手,方圆几百里只有他会吹百鸟朝凤,——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的唢呐曲。但焦三爷老了,他需要一位出色的年轻人将唢呐传承下去,而淳朴踏实的徒弟游天鸣在历经辛苦,努力学艺之后,继承了师傅衣钵。可好景不长,在西洋乐器的猛攻下,唢呐逐渐被取代,让人心中十分酸楚。游天鸣在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艰难生活中仍然坚守着唢呐,强悍得令人心碎,又脆弱得让人心疼,也让我和影院的很多人唏嘘和哽咽、憋屈。

在时代的变迁下,传统艺术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更多的人选择了西洋音乐。世道变了,人心不古,时代的年轮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沉淀在历史长河中,可似焦三爷这样的匠人渐渐走远,这样朴素有傲骨的传承文明之人,如今又有多少?唢呐,也许现在已无人愿为它奉献了,那些死死守住这份艺术的人,也只能随波逐流,或跟随他们心中的传统和傲骨,被新的潮流,渐渐冲远。

电影的最后,焦三爷临终前对游天鸣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我死后吹四台就足够了。但是,最后,在焦三爷坟前吹唢呐的竟只有游天鸣一人了,百鸟朝凤凄婉的声音伴着呜咽的风声,飘飘渺渺,悲伤与凄凉,在唢呐的笛眼中潮起潮落。

百鸟朝凤,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让我理解一个老匠人的执拗,焦三爷将唢呐看得和命一样重的精神传承,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根,永远都不能丢!

百鸟朝凤观后感范文 篇7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描述了两代唢呐匠的故事,在焦三爷老一代的时候,唢呐匠是受人敬戴的,很多人都想拜他为师学唢呐,可到了游天鸣这一代,随着科技的发达,西洋乐曲逐渐取代了唢呐,很少有人在愿意听一听唢呐了。游家班的师兄们也都散伙了,最后只剩下游天鸣和他的师父焦三爷还在坚持吹奏唢呐。

《百鸟朝凤》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一首唢呐曲子。这首曲子是唢呐匠最高的追求,它不只是对唢呐匠技术的考验,更是人品上的,唢呐匠们的梦想就是能吹奏《百鸟朝凤》。我永远忘不了游家班最后一次出演时,焦三爷代替游天鸣吹奏《百鸟朝凤》时,吹得唢呐里都流出了血,但他仍然面不改色地继续吹着,坚持演奏完这首曲子。焦三爷对唢呐的热爱超过了自己的生命,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忘叮嘱游天鸣:把唢呐好好传承下去。还对游天鸣说:“我死后,只要吹四台就够了。”其实焦三爷才是最配《百鸟朝凤》的人啊。

游天鸣和他的师父焦三爷一样,在游家班渐渐散去的时候,并没有与他的师兄一起外出打工,而是留在无双镇上,坚持吹他的唢呐,不忘初心。游天鸣接手游家班时,唢呐匠这一行开始渐渐衰落,学了这么久的唢呐,却渐渐不吃香了,他的心中应该是非常悲痛的。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里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木之助是一个胡琴手,他年年和表哥一起出去卖唱。可渐渐的,人们都不愿意再听他们卖唱了,最后也只剩木之助还在拉胡琴。故事里的胡琴手与唢呐匠一样,在时代的变化中被人遗忘了。

游天鸣和焦三爷把唢呐视为自己的生命,我们也应拾起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唢呐,听一听这久违的经典。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