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作文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我们的感情和思想。写作平时要多读书,好的文章要背下来,精彩的词句段应抄下来。在写作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什么?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关于孔子观后感作文精选》,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是一部xx年的传记历史片,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下面我们来聊聊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吧。
关于孔子的观后感范文一: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因此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因此,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还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还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关于孔子的观后感范文二:
浩浩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积淀中,“礼”已经无孔不入地渗入了生活的每一寸肌肤。礼尚往来、彬彬有礼、礼多人不怪……关于礼的成语名言成语如此之多,然而“礼”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很难有人给出明确的定义。当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之后,突然感觉心有戚戚焉。
孔子的一生简单而复杂。简单,是因为他始终只有一个目标,他终其一生都只为这一个梦想而奋斗。他不慕功名、不求利禄,淡泊明志……复杂,是因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付出了毕生心血,他冒死为逃奴请命,用百辆牛车吓退五百战车,五十五岁周游列国,时间长达十四载……
这些都是孔夫子应用和智慧的体现。夫子曾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高大坚毅是我难以望其项背的。然而,有三件事情如同时间为树刻上年轮那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让我每日三省自身。
公山大人死的时候立下遗嘱,命令他生平心爱的人都要陪葬,陪葬的奴隶纷纷被乱刀砍死,只有一名小奴隶漆思弓在慌乱之中侥幸逃出,但后面的追兵仍旧紧追不舍。离弦之箭丝毫不差地插入漆思弓的身体,他惊恐之下,向一名配剑的勇士求救。勇士以其勇猛与智慧吓退了追兵,救下了漆思弓,这名勇士正是孔子的弟子子路。
子路担心因为自己的“一时鲁莽”连累大家,想将漆思弓送到他内兄家去,孔子知道此事后,不仅表扬了弟子,并告诫他“见义不为无勇也。”毅然决然地留下了漆思弓。当公孙狃来搜查时,孔子面无惧色,进行了有理、有据、有节的反驳,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代圣人的睿智。
冬祭大会上,孔子又为漆思弓请命,但公山大人的儿子站起来反对,说让漆思弓陪葬是对父亲大人的孝顺和尊敬!孔子反驳:“公山大人的遗嘱是让他生平心爱的人陪葬,您是他的儿子,公山大人怎能少得了您的陪伴呢?”公山大人的儿子哑口无言,只好同意了漆思弓不陪葬。最终,孔子不仅仅挽救了漆思弓,而且还适时提出废除奴隶殉葬的旧俗。
的确,以礼杀人非礼也。孔子“仁”的思想,再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孔子与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车竹简不幸掉入了冰洞里,弟子颜回纵身一跃跳入冰洞里……竹简回来了,子路却永远地走了……
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久久不愿放开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在当今社会,人人都说好书是一生的财富,书籍是人类的朋友……然而,有谁会认真地对待一本书?有谁愿意为一本书付出生命?礼,不仅仅是从与人交往而言,对待任何事物,不论有无生命,都要有一颗赤诚之心。
孔子弟子子路为保护年幼的国军,浴血奋战,倒在了血泊之中。然而,临死之前,他仍旧记得夫子的教导,将官帽端端正正地戴好。在他整理好官帽的一刹那,敌军又围了上来,他没能系好帽带,含恨倒下……
看到这里,我被深深震撼了,衣冠正人正,子路在这里端正的并不只是自己的衣冠,更是他的道德、是他的人格……
后两件事情,让我看到了孔子对于弟子的言传身教,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学高身正的老师,有才能、有气节的弟子啊!
礼,穿越千年,到了我的眼中,礼变得很简单——
在图书馆看书时,不大声喧哗!
在跑步比赛时,不横跨跑道!
在烦恼时,不对父母亲发脾气!
……
当脚要踏入草坪的时候,收回脚是对小草的礼貌!
当手伸向花儿的时候,收回手是对花儿的礼貌!
当枪对准动物的时候,收回枪是对动物的礼貌!
……
礼,是生活的一切,无论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只要想到这个字,就会有一种道德、一种力量在你的心中油然而生。
关于孔子的观后感范文三: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篇一: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
孩。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篇二:
电影导演胡玫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回事,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孔子连同他身后的弟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他们给人的感觉确实如海涛般汹涌澎湃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篇三:
影片《孔子》,是在老师的推荐下看的,说实话,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很无聊很无趣,时间又长,很多情节都跳过了,看完之后,感觉跟没看过似的,没留下些什么,于是,又看了第二遍,这次用心的去看,发现有许多论语上经典的语录与故事。印象中孔子是那种文文弱弱,很消瘦,长胡子,讲很多道理的学者,看完影片,我改观了,更全面地认识了孔子,这个“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孔子一向崇尚周礼,很多的礼仪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消逝时,孔子依旧遵循着那些礼仪,在面见鲁君之前,孔子正要行礼,一侍从说,孔大夫,你可上堂再拜。孔子听罢,继续行礼,而后才跟随侍从上堂拜见鲁君。当鲁君夸奖孔子治理有道时,孔子答道,依周礼治国,三年可有小成,五年大成。孔子时时刻刻把周礼挂在嘴上,也一直身体力行。原以为孔子是一个墨守成规,思想古板的古人,漆思弓一案,让我看到了孔子的睿智,仁爱,他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正因为有他,那一番言之凿凿,令所有人信服的答辩,活人陪葬这一陋习才得以废止。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
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也为他能更进一步的实现自己仁政的梦想而感到高兴。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让我印象颇深。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机会施展个人才能和影响力的外国。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南子,没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机会在他国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抱负。所以讲究礼节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众人的劝诫,去见了名声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轻-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可是南子却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句话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识和人品。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异常艰辛。遭人嘲讽,被人误解,居无定所。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孔子一行人四处漂泊讲学,却常常遭人驱逐。后被困于小村庄,绝粮多日,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颜回,子路,相继去世,让孔子一夜白了头。孔子依然在漂泊着,直到鲁君请求孔子回国。当问及是如何找到他时,一人说“有人告诉他,东面有个外乡人,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气像大人物,却狼狈像丧家之犬,我一听那说的便肯定是夫子你。”孔子说确实是丧家之犬。我不知孔子是如何说出这句话,内心活动是什么,我只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悲伤与深深的无奈。
孔子望着窗外,喃喃自语,鲁春秋,后人理解我因为这本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本书。后世之人,一直在学习孔子,但也许正如南子所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礼仪是个人心理安宁、心灵净化、身心愉悦、个人增强修养的保障。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礼仪是家庭美满和睦的根基。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礼仪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社会是不同群体的集合,群体是由众多个体汇合而成的,而个体的差异性是绝对的;礼仪是各项
事业发展的关键。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上谋生、立足的一种手段。讲究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可以增强人们的交往和竞争实力,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要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黏合剂,是熟人之间的奢侈品,会使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礼仪对当代中国非常重要,正如孔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礼治国,才能使国家永远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实现大同社会。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一代伟人。用他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他的思想与主张,向世人展现着他的毅力、耐力、恒心、信心、热情、激情。
他十四年漂泊在外,只是为了推行他的主张。他对思想难道不是钟爱?几十年钻研着,练就了他的毅力、恒心。四处的困难都不曾使他退缩。他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为了理想,要努力要不懈奋斗;遇到困难,要克服,不轻言放弃。正如孔子的愈挫愈勇,我们要在奋斗中磨砺自己,发展自己。每经过一道坎坷就增加一份力量,让自己逐渐完善、强大,越来越无懈可击。试想一下,如果你已经没有漏洞可寻,那么成功还有什么理由不降临到你身上?
他自信,坚定地相信着自己的主张,即使国君与周围的人一遍遍地不接受他的看法。不错,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那是个怎么都容不下他的时代。他则认定人的道德礼仪,认定人性的真善美。他从未想过要随波逐流,让这些主张消逝在滚滚红尘之中,只有一个坚定着理想的人才谈得上为之奋斗。一个昂首阔步相信自己的人,不苟同于任何一个背道的观点。只有自信,才有走下去的动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他聪慧、勤奋。在史无前例的探索中毅然孤身前行,发掘着从未被看见的奇世珍宝。他孜孜不倦地学,享受着渴求知识的滋润;他孜孜不倦地教,体验着传授知识的快乐。勤奋才出成绩:《春秋》、《诗》、《书》、《礼》、《易》、《乐》。勤奋是少不得的,再聪明的人不勤奋也终将一事无成;相反,若是一般人,踏踏实实钻研,总也能在那块地上缓缓前行。聪明的人第一步跨得很远是别人的十倍,勤奋但并不聪慧的人只是一点点向前摸索。久而久之,谁会走得更远呢?
他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有教无类”,一个让现代人多么受益的主张。他就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不论贵贱、穷富、老幼、国籍,他照收不误。这在教育上是创新,即便无人支持,他也勇于实践。他相信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就会推动社会前进一大步。创新果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啊。只可惜少有这样的人:逆着世俗的眼光,在尴尬中艰难前行。这需要毅力、耐力、承受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他博爱,将苍生记挂心间。他的真情与他的主张是全然一致的。他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在封建的“孝”的概念中注入了新的活力。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子女对父母的反哺之爱,这是一个大循环,其中有着至真至纯的情感。正如他怀寄天下,不做一个麻木的人,拥有最真的喜怒哀乐一样,对他人友好、仁爱,真心。这是他
一遍遍的诉说,他要让世间充满爱。
与人之间本该和谐共处的,去除利益的引诱,人心真的可以不那么险恶。
在被商业化覆盖的今天,看《孔子》如同“心灵的鸡汤”百味俱全。圣人的哲理既高深又朴素,深入浅出,如高山仰止,高不可及。在这个和谐社会的文化时尚自是越趋古雅的时代,不但没有鸿沟,还是人生的航标。它涵盖中华母体文化的博大精深。
还是要感谢敢于制作《孔子》的胡玫导演,和优秀的演员们,《孔子》这样的历史片拍出了激荡豪迈、剑拔弩张的大张力。
【一】
一开场便是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掩杀,孔子居高仗剑岿然而立,强敌季恒子露出-阴-冷凶煞的真面,万箭冲天,高台上奋力击鼓的孔子指挥重兵倾泻沸油巨鼎,春秋霸道化为一片火海……紧接视听震撼而来的,是心灵的震颤:幻梦昭然的子见老子,生死契阔的颠沛流离,颜回号召圣贤生死相随,跳入冰窟拯救孔子“文明之光”,皓首苍颜的衰老终回……从人心灵深处揪出最热切的感触。
有看点的当然是周润发。发哥演的很是入戏。银幕上的孔子,与卫国谈判时的咄咄逼人、被驱出鲁国的失落、弟子遇难时的哀伤、回鲁国后的激动,都极具说服力,让观众轻易地就进入春秋时代。知天命之年的发哥大气传神地演活了那个中华历史上的千古圣人。
看电影不是看热闹,需要去思考。片中孔子经过卫国,受到卫灵公夫人南子的赏识,暂时在该国开馆授学。两人相见之时,南子虽有情挑孔子的意思,但遭到后者婉拒。片中的南子更像是孔子的红颜知己,感叹孔子怀才不遇的痛苦,并认为外人不了解孔子的内心世界。周迅饰演的南子一角戏份并不多,但层次丰富,从顽皮、放荡、威严到折服,均极具说服力。
【二】
片中孔子的弟子颜回是任泉演的,可谓演技上佳。
电影中,颜回的死让我感触颇深。颜回死得“窝囊”。夫子与弟子行于浮冰上,冰裂,回与负简之车堕入水中。回为救简,数次往来于冰冷的水中。夫子与众弟子高声呼喊亦如未闻。终溺亡于水中。
颜回是夫子的得意门生,是最能领会夫子精神的人。所以,他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拯救记载着夫子精神的书简,他的眼中,这些书简就是万世后的夫子。这里的颜回,不再是那个跟随在夫子身边的学生,而是后世乃至现代无数个追随夫子精神的勇士。他们用生命捍卫了夫子的“仁”,用全部的力量让夫子的财富流传了数千年。很幸运,正因为有着许多个“颜回”,直至今日,这个已经无限趋近于“礼崩乐坏”的年代,我们能宛如跪拜在夫子跟前,聆听着先贤的教诲。谢谢“颜回”们。
【三】
在外漂泊十四年的夫子,带着那多年的沧桑和感叹,带着那讲经论道的倦意和素风,回到了那片养育自己的故土。
人们早已守候在相隔百里之外的城门口,恭迎着在外漂泊许久的亲人们归来。顺着那崎岖的道路,夫子的身影一点点的靠近,映入彼此眼帘的是一些非常熟悉而似陌生的脸孔,那挂满岁痕的脸颊上,抹不去的是那一份思念和牵挂,就在目光相聚的那一刹那,人们激动的眼泪,像泉水一样奔涌下来,像是在无声的呼喊着:夫子,您终于回来了……片尾天后王菲“幽兰操”沟通人间与天空之美的绝世咏叹,令全片浑然而成一卷悲壮豪迈直入肺腑的史诗篇章。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然而正像有关历史的评论一样,历代以来对孔子可谓崇拜者有之,褒誉者有之,诋毁者有之,嘲讽批判者有之……如今的学界对孔子的解读也是莫衷一是。但是影片把孔子的一些思想精华放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中去表现,对我们了解历史人物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四】
看《孔子》最感动我的地方,就是他终其一生对自己的信念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机会,还是要宣扬自己所信奉的精神、理想和信仰。说到底,理直气壮地宣扬一种精神并不难,难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拥有这样一种精神,并准备用它指导自己的行动。
夫子的儒雅,夫子的气度,夫子的仁爱,夫子的宽容,夫子的悲悯,夫子的情怀……我仿佛看见孔子安坐在马车上,在蒹瑕苍苍,白路为霜。荒芜的古道上悠然而行,弟子围着他,倾听他滔滔不绝如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迸发出的精辟警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仁者不优,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启迪学子们的心智,点燃每个人心中的那一盏明灯……
忘记大制作吧。忘记八卦的剧情吧。忘记俊男美女吧。夫子的教诲是万古流芳的。
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视阈中的孔子,被赋予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孔子的艺术形象,可以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展示塑造。然而终其一生,孔子的基本“职业”却是教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孔子开办书塾,教化学生,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教育成就,奠定了他万世师表、教育宗师的地位。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心打造的舞剧《孔子》,把孔子作为师者的形象演绎得生动鲜活,淋漓尽致。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形象,在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感动的同时,也唤起人们的诸多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师节的当天观看舞剧《孔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里谈三点感受。
一、舞剧《孔子》是对孔子教育宗师形象的成功再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唐代韩愈此说,已经成为关于教师职业职责的不易之论。舞剧《孔子》着重突出的就是孔子的弘道。
春秋乱世,列国纷争,生灵涂炭,人心涣散。孔子进谏以仁,推行礼制仁政。“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论语》有58章谈论“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多达109次。舞剧《孔子》的“序”篇,以恢弘而沉静的执羽舞,表现孔子对“仁”的思考。“仁”是什么?在孔子看来,关键是要爱人。《论语·子罕》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唯有爱,才有仁,才有天下的和平与大同。
第一幕《乱世》,孔子以“仁”上谏,却遭到“臣”的百般阻挠和羞辱。孔子不屈不挠,坚持弘道,舌战群儒。其果敢勇毅,非区区只会读死书的腐儒可比。“士不可以不弘毅”,孔子时代的读书人,有相当的社会天下的责任担当。对比孔子,面对时下一些仅仅把教育事业当做谋食饭碗,对工作对学生缺乏温情和关怀,甚或把教育当做赚钱工具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反躬自省?
然而,仁政的理想在乱世之中,显得那么的孤独而不合拍。面对“臣”的叛乱,“公”怯懦惊恐,百姓流离失所,孔子再次踏上逃亡之路。饥饿的难民被“臣”以口腹之需百般戏弄,孔子坚持操守,不受嗟来之食。面对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他不禁仰天长叹:道何在?仁何在?
第三幕《大同》,以美轮美奂的幻境,演绎了孔子理想的乌托邦。杏坛上,孔子弦歌讲学,众弟子虚心受教。大道学说和仁的思想,如和风细雨,如兰蕙芬芳,使人沉浸而滋润。《玉人》舞,托玉言道,借玉讲仁,表现像玉一样纯洁无暇的道和仁的境界。这是孔子的理想,美好而令人向往,然而因为是梦,在带给观众神圣愉悦的同时,却有水花镜月的虚幻感萦绕心头,使得梦破的忧伤交织其间。第四幕《仁殇》,表现乱世之中孔子大道与仁政的幻灭,是悲剧的高潮。十四年周游列国,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艰难坎坷尝遍,却仍是大道微茫。孔子有失落有惆怅,然而怅惘之中却依然不弃不休,执着追寻那微邈的大道之光。终其一生,孔子问道求仁,把弘道和推行仁政当作不可推卸的己任。这份担当,使得作为教书先生的孔子显得伟岸高大,使得师者的职责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时局动荡,孔子离鲁。周游列国,是为了继续寻觅知音的“公”,推行自己的理想学说,然又何尝不是身无所安的仓皇奔逃?坎壈岁月里,孔子耿耿于怀的是大道和仁政,不敢忘却的是师者的责任。路途之上,休憩之时,孔子随时随地不忘教诲诱导学生。《孔子》把孔子的师者身份演绎得非常充分。对弟子个别讲解,因材施教;与弟子探讨辩论,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和睦融洽。第三幕的大同幻境中,孔子杏坛之下,抚弦作歌,教化弟子。又浴乎沂水,风乎舞雩,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这幅蓝图,不正是每一位师者的理想愿景吗?
二、舞剧《孔子》中的女性与孔子的女性观
《孔子》中,“妃”是杜撰的艺术形象,却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孔子向“公”进谏,遭到“臣”的阻扰。孔子舌战群儒,终究仍被阻隔,万般无奈,心灰意冷。此刻,“妃”出现了,她美丽纯洁善良,对孔子毕恭毕敬,以舞问仁,又把孔子的谏书送到“公”的手里。无奈“公”只对“妃”的美貌感兴趣,沉溺美色,无心朝政。“妃”惆怅而失落。把沟通天庭的重大使命交付给弱女子,或许首先是出于舞台表演的效果需要,但根本上也投射出中国古代人政的脆弱和无奈。汉代以来,华夏政权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和亲之举,不也是这种痼疾的体现吗?北宋欧阳修批评昏庸的汉代帝王以女子和亲之举的荒诞可笑,说“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孔子》中的“妃”,纵然一心向善,尊师问仁,但在战乱之中自身尚且不保,又能有什么作为?“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欧阳修《明妃曲》)。男权社会中,女子纵然有奇才宏略,终究不过是男性的点缀。“妃”在叛乱中的被欺凌和无助,仿佛是女性悲剧命运的一曲挽歌。而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使舞剧《孔子》更具有悲剧的撼动力量。
《孔子》中还塑造了一位女子的形象,就是孔子的母亲。在孔子连遭挫折的时候,他的母亲及时出现,以亲情、信任和温暖,给落魄孤独的孔子以抚慰和信心。这两位女性角色的设置,似乎彰显出编剧对女性的温情和敬意。
历史上的孔子,对女性的态度称得上是冷漠的。《论语·阳货》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对这句话的解释之一,是把“女”当做女性来理解。如果这样,说明孔子对女性似乎并无好感。这是《论语》中唯一正面提及女性的文字,态度却是如此。舞剧《孔子》塑造的两位女性,充满温情、母性和正能量,是正义的化身,是爱的源泉,是男性在孤独无助时的慰藉和支撑。这和孔子的女性观有着明显差异。孔子如果泉下有知,不知是否能认同编剧的这种创作意图?
三、舞剧《孔子》与历史孔子
经过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演进,历史上的孔子,已经被赋予太多的内涵,太沉重的使命。因其如此,当我们谈论孔子、想象孔子的时候,会联系到蔼如春风、循循善诱、铁肩担道,果敢勇毅、万世师表之类的字眼。而舞蹈是一种身体艺术,要借助形体语言和肢体动作,在音乐、灯光和道具的配合下,以舞动的韵律推动情节、传达内心,演绎故事。可以说,舞蹈是舞剧唯一的语言,是舞台上无声的台词。
整部《孔子》的演出,节奏紧凑,色彩鲜明,演员精湛的表演艺术,加上音乐、灯光和舞蹈的高度契合,给观众带来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毋庸置疑,这是一部高质量的剧目。然而,坐在观众席上,看着舞台上飘逸灵动、轻舞飞扬的孔子,我有好一阵子不能适应。当然,演员的表演是一流的,舞蹈功底深厚,角色把握到位,表演细腻精美。令我不能适应的,是舞剧灵动的形式和传统的孔子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从现场观众的小声议论和陆续推出的评论文章中,我发现这种困惑不独我个人为然。“孔子会跳舞吗”?类似的发问,虽然有些调侃玩笑,却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大凡一定的艺术形式,应当有它特别适宜的表现内容,或许也会有一定的题材局限。作为一种艺术,在选择题材、创作剧本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到其宜与不宜呢?舞剧《孔子》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最后,若论白璧微瑕,就是剧目中孔子的形象似乎缺少变化,从序幕的仓皇奔逃,到最后的演绎《幽兰操》,孔子历经十四年的周游,遍尝艰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应该在演员的表演中得以展现。或许这样,舞剧《孔子》所塑造的孔子,才是更加血肉丰满、更加接地气的孔子。
幼儿教师教育网内容专辑推荐:“绝笔观后感”,敬请浏览。
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在获得感悟的同时让我们慢慢进步,我们将观后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观后感。观后感就能够更好的整理我们的逻辑,你是否正在为写一篇观后感而苦恼呢?下面由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帮大家编辑的《绝笔观后感怎么写》,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清明节,一个寄托哀思的节日,我们在缅怀逝去亲人的时候,也不由得会想起那些在战火纷飞中逝去的英雄们。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功臣,他们的精神我们要继承,永远铭记他们的英雄事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每年的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祭奠烈士的节日。为了纪念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我们排着长龙般的队伍来到了烈士陵园。走进烈士陵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块高大而饱经风雨的烈士纪念碑。上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金黄色的字。
我校少先队员代表向烈士敬献花圈,然后同学们默哀一分钟。少先队员们面对鲜红的队旗,集体宣誓:“准备着,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誓词在烈士纪念碑前久久回荡……在这悄然寂静的时间里,我想起了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敌人的火网,应用向前的先烈们!当年激烈战斗的场地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勇士们洒过热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
如今,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革命先烈的精神,我们会永远记住。今天我们缅怀革命先烈,就要弘扬他们的精神。我们是国家的希望,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勤奋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振我中华、扬我国威,以先烈们为榜样,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建设做贡献,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下午三点多,扫墓活动结束了,同学们乘着车缓缓地回到学校。虽然祭扫烈士墓的活动结束了,但是他们那英勇的事迹却久久地在我们脑海中回荡……
天,蒙上了一层蒙蒙的灰纱,飘下的阵阵牛毛细雨散落在手中的小白花上,替岁月提前抹去了镜花水月般的美,却没有浇灭我们心中燃烧的烈火,更不能阻挠那前进的步伐——去墓地扫墓。
此时的我涌起了别样的心情——悲伤,激动,无奈......各种情绪交加的大网紧缚心头。微风中夹着细雨,打在脸上,留下点点冰凉的触觉,我抬头望着天空不断滴落的雨珠,不禁出了神:这究竟是雨水,还是上苍流下的泪水。
不知不觉,墓地已在眼前,长龙般的队伍缓缓进了墓地。停在一块高大的墓碑旁。那凹凸不平的表面是悠悠岁月抚过的痕迹。上面刻满了无数英雄烈士的名字及逝世的日期。字被一笔一划刻得十分深,即使几百年后也磨灭不去,遗忘不了。墓地上种了几棵树,它们在风中开枝散叶,充足的养分让枝叶变得更加葱郁。纤细树干在雨中顶天立地,站得直立立的,让树冠享受于水的滋润,为墓地添了几分色彩,我盯着眼前的树干好一会,忽然感受到一丝恍惚——好熟悉的感觉,我在哪见过呢?
在老师和同学们抑扬顿挫的演讲结束后,一分钟的默哀在微风细雨中拉开了帷幕,所有的同学都低下了头。静——静的让人窒息。周围的气氛弥漫着不同以往的沉默,在空中散发着淡淡的忧伤。闭上眼睛,前面是一片茫茫的黑暗,有多深,有多远?这就是烈士们流干血液,面对死亡的那刻吗?他们在死神来临的那一瞬间又想到了什么?深深的恐惧?亲人的哭泣?国家的未来?未了的心愿......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太多挣不开的牵挂。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把我自己放在硝烟弥漫、炮火不停的战场上,除了颤抖我还能做些什么?当我犹豫不决,徘徊在冲与不冲的抉择中,恐怕属于我的鲜血已为大地换上新装,那仅仅是不必要的牺牲。
我轻轻抬起了头,看着同学们已经有序地开始上前献花。握紧着手中寥寥无几的.纸花,挺直了腰板走了上去,“谢谢你们曾经用挥洒战场的热血,换来我们幸福的今天。”我轻轻把花放在墓碑旁,把话语悄悄埋在心里,用真心折进纸花里,用行动证明要比口头上的感谢来得诚挚。
很快,扫墓活动结束了。长龙般的队伍缓缓地走出了墓地。我忍不住再次回首:各种各样的纸花堆满了墓碑,偶有一阵风吹过,仿佛还能闻到一股独特的花香。我勾起嘴角,带着几分欣慰,转过身......
当我们沐浴着阳光游玩时,你可曾想起他们?当我们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时,你可曾想起他们?当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时,你可想起他们——用血肉之躯换来这片美好和祥和的烈士们!今天,在这里我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缅怀先烈们,向他们表达我的哀思。
清明节前,学校组织我们四年级全体师生去烈士陵园扫墓。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头顶烈日排着整齐的队伍举着花圈来到了烈士陵园。一踏入烈士陵园里,我们的心情立刻变得沉重起来,松柏仿佛向我们发出悲叹,仿佛正给我们讲述着昨天血雨腥风的故事。
我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站在英雄纪念碑下,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矗立在陵园中央,看起来十分壮观。碑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四周长满了青松,在微风的吹拂下,翠绿的青松随风飘拂,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静静地默哀了一分钟,深深地缅怀着我们的哀思。
接着陵园的工作人员带我们去了第一个展览馆:三线学生连。展览馆的墙上都挂着烈士们的照片以及文字资料,其中我看了两条,一条是:“女生连的队伍比男生整齐,歌声也比男声嘹亮”,看到这里我仿佛看见女生连走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悦耳的歌曲。另一条是:“1972年5月,5847部队12连完成了月城洞50。08米,为了修建襄谕铁路,119名战士长眠秦巴山中”,看完这句话,我又仿佛看见他们年轻的身躯挥汗如雨的场景,为了安康的建设甘洒热血却长眠在了这里,我心里的沉重又多了一份。老师又把我们带到了第二个展览馆:牛蹄岭战斗展览室。进去后,几乎所有男生都去了展览柜,里面有烈士们生前穿的衣服、鞋子和手榴弹、匕首等物,工作人员又给我们介绍了符先辉叔叔,他出生于1918年,1998年去世,一半骨灰在烈士陵园,另一半在他的故乡陕西。我们在里面又看了看,直到老师叫我们,才恋恋不舍得走了。临走前老师带着我们去了纪念碑,把我们亲手做的一朵朵小白花放在那里的台子上,就陆陆续续的回学校了。
回来的路上,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些英雄是为了解放和建设安康而牺牲的,在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中,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把安康建设得更美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我忘不了这壮观的烈士陵园,但更忘不了那些沐血抗战的革命烈士们!
天上小雨飘,又是一年清明时。这是祭扫陵墓、缅怀故人的节日,可惜的是,在这节日里,我却不能去祭奠那些为新中国的胜利而付出生命的伟大烈士们,令人遗憾。
一个个小木牌,上面刻着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轻轻插进土中,这便是我为他们制作的简易木牌。我微微闭眼,双手合十,喃喃道:“你们是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而英勇战斗、血洒疆场的民族英烈。,让我们拥有一个这样美好的生活,你们百折不挠,奉献生命,为了革命的斗争而光荣殉职,是我们的好榜样,伟大民族精神的写照。”轻轻叩拜了一下。
“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们家喻户晓,被世人赞美着,你们有的死于战争,有的死于帝国主义的残暴折磨,尽自己所有的力量与生命拯救祖国,保卫祖国,一句话——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对你们们产生了无限的敬佩,无限的感慨。你们是神圣的,没有人能取代他们。在我的眼里,他们是光明的象征,他们是战胜一切的力量,是我们努力下去的动力!”脑中闪过一个个脸庞,坚毅、刚强、豁达、愤怒……最后化为一团虚无,我眼睛微微湿润,叩拜了第二下。
我要郑重的对烈士们说:“伟大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斗争胜利了,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将继承你们努力开辟下来的光辉道路,我们将要去建设祖国的明天!中国有辉煌的历史,有满腔热血的炎黄子孙,有着世间伟大的精神,我热爱祖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你们在九泉之下安息吧。”第三下叩拜结束,在众多墓前放了些洁白的花儿。
春风轻拂,并没有下雨,阳光正好,或许是烈士们感受到了我独特的祭奠,又或许是他们同意了我的话。只希望这温和的春风带着我的崇敬与思念飘远,到达烈士们的所在的地方!
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有喜有悲,南方的雪灾、拉萨的暴乱、四川的地震,都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之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让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为之骄傲。而20-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即将迎来她的-华诞。
-岁的中国,意气风发、生机勃勃,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革命烈士们,没有他们的英勇,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战争的十几年里,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的烈士和英雄。这些真实的故事,就像一个个警钟,时时告诫我们:心要有国、行要为国!但是战争结束时,他们已经走了,他们已经走远,却留下了无尽的思念。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当年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当年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枪林弹雨中奋斗。让我们把他们这不朽的精神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在我心中,革命先烈永远是一颗颗亮闪闪的星星,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哪来今天的美好生活?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哪来的和平自由?“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气万古存。”革命先烈们,你们用热血谱写的壮丽诗歌;用身躯建立的丰功伟绩;用信念铸就的万里长城,将与日月争辉,与山河永存!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有资格,也有这样的义务要学习英雄们的精神。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一分一秒,学好本领,凭借我们自己的力量把国家建设得更美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我坚信我们伟大的祖国终有一天将是世界的主人!
20-年的10月1日,我要亲手放飞一只和平鸽,纪念为国捐躯的英雄、悼念亡魂的英灵,祖国的-华诞因为你们更精彩。
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春游,我们五年级去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碑。
转过山脚,突然我远远地望见了两根高大的白色的柱子——革命烈士纪念碑,我的神情马上严肃起来了。
轮到我们学校祭祀时,我清楚地看到了在白色纪念碑的后面,一片碧绿的松树,使我想起了当年的战士们,不就像这松树一样吗?松树高大挺拔,长年翠绿。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战士们的品质就跟这松树一样。
在瞻仰纪念碑时,我仿佛听到了轰轰的炮声,看到了英雄们在战场上英勇奋战着……
在献花时,全班同学手里拿着一朵朵自己做的白花,把花插在松树上。那一朵朵白花,表达着我们对烈士们的怀念。
在和纪念碑合影时,竟没有人讲一句废话,也没有人违反纪律,每人的表情都是那样的严肃,没有一丝玩笑。
这次春游,使我更加了解了革命。
今天是四月五日,爸爸说今天是清明节。我问爸爸什么是清明节,爸爸说:“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我对爸爸说:“我也扫墓了,为了缅怀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星期五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去烈士陵园扫墓,祭奠长眠在这里的烈士英灵。”那天同学们都带着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不一会,我们便来到烈士陵园。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迈着沉重的脚步走了进去。陵园里种满了松树,柏树,冬青树,郁郁葱葱,好像在为沉睡的烈士挡风避雨,站岗放哨。我们把带去的小白花摆放在烈士的墓碑前,向烈士鞠躬敬礼寄托我们对烈士的崇敬与哀思。我们参观了整个陵园,了解了这些烈士的英雄事迹,烈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面对烈士们,我们肃然起敬。
爸爸说:“没有这些烈士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这些烈士为了我们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太伟大了,我们不能忘了他们,所以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应该去烈士陵园看看他们,给他们扫扫墓。”
听了爸爸的话,我知道了,我们现在和平美好的环境是先烈们给我们的,我懂得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有了你们给我做榜样,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创建美好的明天!
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我们一行排列整齐的队伍统一的着装胸前鲜艳的红领巾,庄重严肃手捧鲜花,延阶梯一步步向上。
在绵延缓上的阶梯两旁是苍翠挺拔的青松,像一个个百折不挠的战士,一路护卫我们前行。来到烈士陵园,站在纪念碑前,同学们和老师深情致词,使我无比的激动,我默默地告慰着心中的英雄。跟随老师的步伐,我们来到陵园墓地,我们一一进行瞻仰,我来到一个才18岁的无名烈士墓碑前,带着无比的崇敬给他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将手中洁白的鲜花献给这可敬的无名英雄。这时,我仿佛看见这位年轻的战士英勇奋战的画面,他正值青春年少,却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舍身忘己,永远长眠于此。抬起头,望着眼前的一座座墓碑,此时在我的脑海里,像放影机一样,仿佛看见无数的英烈站在我面前,顶天立地,是他们,就是他们为了我们的新中国为了人民翻身得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自己,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你们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励着,让我们每个人都充满着为祖国不懈努力的信心。
此时,电视屏幕的一条新闻在一念之间闪现在我脑海,使我感慨万千,就在今年的4月1号四川凉山火灾中,森林消防支队的27名消防战士和三名护林人员在突变风向,引发林火爆燃,巨大的火球瞬间吞噬了他们,他们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壮烈牺牲,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的,今天牺牲的战士们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红花无情笑东风、青山有幸埋忠骨”。烈士们,你们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死你们重如泰山,你们与这万里青山同在,你这华夏大地永存,你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一块丰碑。
是谁给我们现在的幸福?是谁给我们美好的生活?又是谁让中国人变的更坚强?是永垂不朽的革命先烈,为今天做出的重大牺牲,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而奉献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挺胸迎战,中国人的豪气,永不言败的精神,不屈不挠的顽强信念,视死如归的内心定义,正如诗中吟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论遭受无数磨难仍然坚挺,为了整个中国冲向前方,为了心中的报国之愿,必胜之心,毫不动摇,矢志不移的刚毅品格,刚正不阿的性情,为今天的幸福而无私奉献。
怀着爱国的信念,将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传递在每个人心中,涌起一股爱国的心,回想起一部部血流成河的场景,满街的枪炮声,一把沾满血淋淋的满腔热血的刀,深深的韵在骨子里,不断的流淌出晶莹的热泪。在心中烙下中国印。
我心中突然涌出一股爱国的心灵感情,这种坚定的信念正是我们应学习的,正是我们应做到的,就让这种永不言败,不屈不挠的信念告戒下一代,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怀着这种心情,听着惨不忍睹的故事,我对这些革命先烈满怀敬佩之心,仰慕之心,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谢意,希望他们在九泉之下能够看到现在美好的中国。在中国人民对抗小鬼时是这股勇往直前的劲头,一直使他们冲向前方,这种意志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我的心灵在火上烧着,意志上受到了不断的磨练,这让我也向革命先烈在心灵上得到了学习,我深刻的铭记下这些革命先烈,而我们现在应做的而是继承他们的精神,不断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让中国人变的更加坚强,意志更加坚定,生活更加美好。
让我们深刻的铭记住那些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学习他们高尚的品质,不断取长补短,学习他们不屈不挠的意志,将革命先辈的精神一直传递下去。
春分过后,大地上万物竞相吐露生机。听得见小麦呼呼地拔节,看得出油菜花刷刷地变黄。真是满目葱茏,弥望希望,怎能不叫人油然而生对生命的敬意!转眼间,清明节快到了,又一次忆起那些逝去的生命。
清明佳节,我们常常记住的是故去的亲人,其实,那些为祖国、人民牺牲的英烈们,尤其本土的烈士们,也是永远值得我们世代祭祀的!
今年春节后的一天,镇文化站到我村放露天电影,放映员老谢不知怎的就了解我的情况,主动与我搭讪:“听说朱老师写得一笔好文章呢,我有一事相求?”我很是疑惑地对着他:“只要我能做到,你尽管说。”他便十分感激地向我介绍了他哥哥谢文才烈士的一些情况,还特别伤感地强调,他自己限于水平,虽很早就想宣传本镇为数不多的烈士哥哥,却总未能如愿。加之哥哥也只是普通农家孩子出生,除他们深知的勤劳俭朴外,也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
我有自知之明,怎么也不算会写文章的人?可听到这些,我忽然间觉得我肩上突然压上了一副担子,我有责任尽我的能力,唤起大家的记忆,祭祀逝去的英灵,因为他们是不该被忘却的,不该“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星期三下午,我和学校政教处陈主任一起,专门抽空去瞻仰了谢文才烈士墓碑。苍松翠柏中,庄严、巍峨的纪念碑下,排列整齐的四十座墓冢,让人肃然起敬。缓步其间,眼前顿觉消烟弥漫,耳畔全是枪林弹雨。最东南角,赫然屹立“谢文才烈士墓碑”,我们伫立瞻仰。资料显示:谢文才烈士,万盈乡人。1979年参加35112部队。他勤劳俭朴,团结同志,尊敬首长,在战斗中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多次深入敌人心脏,摸清敌情,沉重地打击敌人。1980年,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光荣牺牲,荣立三等功。
谢文才烈士为国捐躯四十一年了,作为本镇的人,同辈人,抑或晚辈人,我们竟一无所知,从不曾祭祀!我十分动情地跟我的学生们讲:烈士的杀敌本领,荣立战功且不谈,单勤劳俭朴、尊敬师长就够我们学习一辈子的。试想,一个懒惰的人,铺张浪费的人,不知礼节的人,能成为同龄人里的佼佼者,能成得了大器?何况“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现在的学生,不缺优裕的生活,最需勤俭的品德和远大的抱负。早就应该在清明祭祀中,学习先烈们的高尚人格了。
今年清明节,我们祭祀英烈:少年心事当拿云,兴家强国担重任。又到清明扫墓日,祭祀本土英烈魂。
那一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周浦烈士陵园,只见无数青松矗立在草坪上,一切都那么严肃,我们都不由得肃然起敬。
每年我们都来到这里,二年级的同学都要在这庄严的碑下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在碑前宣誓。
之后我们走到烈士陵前,只见一排排烈士陵旁松树枝繁叶茂,被春风吹的沙沙作响,似乎在告诉大家烈士的精神就像这枝繁叶茂的青松一样。每个烈士陵前都有白的黄的菊花,是后人对他们的缅怀。
接着,我们来到了烈士馆里,馆里有一排排刻着这些烈士名字的碑文,上面有他们的照片,照片旁边记载着每位烈士生前的故事,我们看到许多伟大的事迹,有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而牺牲的,有为了保护同胞的生命而牺牲的,有……
最后,我们来到一个大馆,馆里摆放着许多烈士生前的用品和衣服,衣物都很破旧,简单的衣服让我们觉得他们那时候的环境真的是太艰苦了。墙壁上挂着烈士们在与敌人战斗时的一幅画,烈士们脸上十分严峻的神情告诉我们这是一场激烈的大战。
烈士们为了保卫祖国和后人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多伟大啊!谢谢你们,英勇的烈士们!
又是一个清明节,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西梁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去缅怀长眠于此的革命先辈们。
来到天门山景区,乘轮渡一会儿功夫就到达江对面。下了船,改乘三轮车,5分钟的车程,就到达我们的目的地——西梁山革命烈士纪念馆。西梁山因为地势险要,为历代军事要塞,2500多年前,这里发生了我国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水战——吴楚长岸之战。60年前,这里打响了渡江战役第一枪……
沿着台阶向上攀登,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塔都矗立在我们眼前。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九兵团三十军九十师奉命攻打西梁山守敌,为我军横渡长江,挺进江南,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巨大牺牲,立下了丰功伟绩。
怀着敬仰,我们走进了松柏下的烈士纪念碑,整齐的一座座墓碑上没有名字,只刻着一颗颗闪亮的红星,这里长眠的是我们共和国的英雄。58座墓碑,墓碑旁,当年的战壕、弹坑至今历历在目。站在烈士墓前,我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这矗立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座墓碑,诉说着革命先烈们光荣的事迹。58位英烈为了祖国而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怎能过上今天如此幸福的生活呢!
青山肃立,江水长歌,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发奋图强,努力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的幸福生活,携手共创富强国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看电视或者看电影成为了我们的娱乐项目之一,随着观看的继续,获得了更多的心得与感悟,需要好好的将所收获的东西写成一篇观后感了,写观后感时应抓住主次关系来写,你是否会对写作品观后感而感到发愁呢?编辑收集并整理了“返老还童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看完《返老还童》,心里挺感慨的。故事是这样的。
男主人公出生的同时,其母亲死了。其父亲看到外表已八十五岁的儿子竟夺走自己心爱的妻子的生命,一气之下,将男主人公遗弃了。不过男主人公还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心地善良的养母。在养母的悉心照料下,男主人公渐渐长大。
男主人公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因为他是倒着活的。他一出生就是八十五岁,在他八十五年的人生中,他是越活越年轻的。本来,我认为这也没什么不好。但当男主人公遇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并生下一个女儿后,我还是庆幸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因为男主人公在其女儿很小的时候就选择离开自己的妻子。因为他会越变越小,他早已估计到他的妻子没办法抚养二个人。所以虽然他深爱着他的妻子和女儿,其还是选择了离开。让他妻子找一个正常人来照顾自己和养育女儿。
刚开始其妻子也不是很能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明白了自己老公的良苦用心。其确实没办法同时抚养自己的女儿和老公。
故事的结尾,男主人公变成了一个男孩,并渐渐变回了一个婴儿,其妻子此时已是一个年老的妇人,在男主人公生命的最后阶段,其妻子与其共同度过,故事的结尾,男主人公已是一个婴儿,被其妻子抱在手里,其妻子坚信男主人公认得他,然后男主人公在妻子的怀里安详得离世。
看完整部电影,莫名得就生出许多感慨。感慨人生的无常和真情的可贵。这样的好电影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今天妈妈帮我买了许多书回来,我高心极了,赶忙从这些书中选了一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而这本书就叫《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返老还童》。
这本书讲述了杨歌和他爸爸发明返老还童丸的故事。
杨歌的爸爸是一个身高只有小拇指大的小矮人,但他的智商却非常高,经常发明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这次他就发明了返老还童丸,这件事被想统治世界的猴子(人名)知道了,便去问杨歌的爸爸要制作的方法,可杨歌的爸爸却不给,因为他知道这药有副作用,并且副作用非常强,可猴子不甘心,于是他做了个苍蝇摄像头,然后把这只假苍蝇放入了杨歌的家,得到了制作的方法,于是他便大量制作起了返老还童丸,然后又高价卖给了人们,人们疯狂购买了起来,不管价格是多么的匪夷所思,副作用多么强,最终猴子虽然坐了牢,但是那些购买的人们得到的副作用变成小孩的毛病却没有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贪心,为了一时的年轻美丽,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其实在大学之前真的没有太多自己的时间,加上最近刚好在经历一段不曾体验但又不得不说很难熬的失恋时间,也不只是因为在别人提起经典而自己不曾听闻而惭愧,也不觉当别人都在影院追着最新院线时自己还抱着电脑,看着上个世纪的怀旧情怀,总之各种原因,最近在恶补老片子,观《返老还童》有感。
其实内心也一直有经典情怀,总觉得即便会有人喷,会有那么多不解,但或许他被称为经典总有一种不可企及的高度,或许正是经得起多大的诋毁,才受得起多大的赞美.
《返老还童》是印象最深的,且不说女王凯特和男神皮特的演技,或者其中我窥探到最多的是班杰明与黛西不同寻常的爱情,这世间的阴差阳错总有一种让你遗憾入骨。第三次遇见,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他们都刚刚好相会交融,度过一生之中最宝贵但在常人看来在寻常不过的恋人时光,如若将凡人比作同向的涉嫌,那么他们就刚好是方向相反的射线,一旦相交,就再也没有回头。当我皮肉松垮时,你还会爱我吗?从凯特口中吐出的台词温和沉稳但敛着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神伤;当我长青春痘时,你还会爱我吗?他说。当他的女儿慢慢长大,他知道自己该离开,他收拾好要为母女俩留下的财产,将支票倾情放在屋内的书桌上,在黑暗的房间里,他想最后回望,却正好迎上黛西的目光,四目相对时,我开始哭,一直哭,从流泪到哀嚎,哭到最后我竟不知道,我到底是在为什么哭,是他们明知相遇即分别的一生的爱情,是这世间所有的阴差阳错造化弄人的人生,还是我自己。
这或许更是一场关于性命的领悟,一场一个人一个时代的史诗,影片以凯克先生为新奥尔良火车站制造的大钟开始,一口倒走的大钟,他想让时光倒流,试图战死沙场的儿子重生,试图减少一场战争的进行,还有麦克船长的艺术家梦,多次出现的雷声是何用意呢?性命中的意外会有很多次,但即便这样,这位老人仍坐在养老院中并没有因雷击而离世,在我看来,这是在告诉班也是告诉观众,人总是要完成生命带来的使命,寻求安身立命之平和,安心和归属感。
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去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等到最后一刻,你还是得平静的放手让一切过去。这句话在影片中出现过三次,一次是船长临终前对班所说,一次是在父亲离世前告诉他,最后一次是在他游历世界知识告诉自己的。人生如白驹过隙,短到欢乐之时不过数年,这生死之间的一瞬,竟也是说来就来,凡物质必不永恒,但当死亡真的来临,不管你以怎样的姿态,也不论你是否做好准备,都请坦然放手,没有什么可以长留时间太阳每一天都会照常升起,正如无法阻挡的降临的出生与死亡一样。
或者也窥探出了生命的意义,可能电影想给我们传达的太多,又或者一千个人的一千种解读过于深刻,这场奇遇,因为爱而显得浓墨重彩。
很久之前就听说了《返老还童》这部电影,但是因为很多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去看。这几天情绪特别糟糕,总是有股莫名其妙的郁闷在心中翻腾不已。可能是性格原 因,就算是心情在糟糕,也不会外见,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做做运动这些方式多少会平衡一下内心的波动。晚上怀着不平静的心情看完了《返老还童》这部电影, 影片以一本日记内容为载体,将本杰明的不寻常的一生向我们娓娓道来。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一切平淡自然,给人带来一种异常沉静的感受。
其实未看之前认为情节属于荒诞类型的,看完之后却依然带给人真切自然的感受。有时候一些与事实完全相反的事情带给人的震撼和感动比正常的事情会多好几倍。 年龄从小到大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躯体和面貌从老到年轻确实可能出现的,今天浏览新闻的时候就看到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花样年纪的小伙子却满脸皱纹,外 形上看去像是耄耋老人。这些真实的新闻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影片中只不过是夸大化而已,看来说其荒诞有点不适合。
慢慢的变得越来越年轻其实是悲哀的,因为你必须得承受所爱的人慢慢变老,甚至是死亡。人的生命从年轻到衰老是自然规律,谁一旦违背了就会承受后果。虽然违 背自然规律可能是上帝的恶意,但是必须需要生命个体去承受。本杰明的出生导致母亲的死亡,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带来了亲人的悲痛和抛弃。奇异的生命现象在慈善 机构中得到了接受,那里有各种各样奇异的人,但是每一个个体都是上帝赐予的一段生命,尽管上帝在赐予生命的时候有所疏忽,但是还是应该受到珍惜和关爱。在 那样的一个大环境里,和谐和关爱充溢了整个空间,本杰明很自然的像正常的小孩子一样慢慢长大。
这样的一个逆生命,同大众所拥有的生命历程其实一样,拥有年轻时候的那段美好岁月,不同的只是外形与年龄相反而已。其实现代人似乎都有类似这种生命历程的 趋势,只不过没有如此夸张罢了。如今,纷繁的社会充斥着各种文化,信息的飞速传播,无疑在加快人们成长的速度。现代人成长的速度比正常速度会快上一倍甚至 是两倍。小孩子的脸上布满的忧伤,让人感觉他们似乎经受太多岁月的磨难,老年人追逐年轻的心态,让人看到生命的活力。小孩过早成熟,青年人未老先衰,老年 人返老还童,呈现的不就是一种逆转的生命现象吗?
耐心的看完历时两个小时的影片,躁动的心情也平复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浓缩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间,期间包括生命中存在的亲情、爱情、友情。影片的漫长却反 衬出生命的短暂,人的一生就是短短的几十年,在每一个时间段,都会有预期安排好的事情等着我们做。驻足回首过往,所以的一切似乎都是一种安排和巧合。有言 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的安排。可是事情就是会在我们努力想要去改变的时候如期发生了。虽然我们可以很欣慰的认为自己已经努力 了,自己已经改变了,但是在上帝看来我们是可爱的。
人活着,毫无挣扎的去服从命运的安排其实会很幸福的,因为上帝是仁慈的。但是人们总是想拼命的推翻上帝为我们安排的一切,试图单凭个人努力去实现心中的想 法。其间的辛酸和苦楚,收获和喜悦贯穿了生命的过程,待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无怨无悔,也不枉来人世走一遭,这或许就是人生吧。
读了《自然之道》这往篇文章,我明白了自然之道是不可违的。
文中的导游,原本是救助龟群派出的“侦察兵”,可却因救了它,而使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成百上千的'幼龟急先恐后的鱼贯而出,而让肉食鸟们饱了饱口福。文中写道:“导游急忙摘下头上的棒球帽,弯下腰去抓起几只幼龟放入帽子里,匆匆往大海跑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来回奔跑,累得气喘吁吁”。这算是对“我们”错误的一种补救。
给大家讲个故事吧:一个小男孩,好奇地观察着一只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但是蝴蝶咬了四个小时,也仅仅咬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小男孩见它如此痛苦,非常于心不忍。他回家拿了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帮蝴蝶在蛹上剪开了一个口子,他满心欢喜地等着蝴蝶出来在空中翩翩起舞,可结果是令人伤感的,刚出来的蝴蝶身体臃肿,翅脉干瘪,根本飞不起来,而且没过多久就死了。虽然男孩是出于好心,可却违背了自然之道。
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自然之道,否则会功亏一篑。
今天下班妈妈回家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妈妈说她之前看过一个影片叫《返老还童》,然而她今天无意间看到一个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原来是同一部影片,她又重温了一遍。
这部电影是他一直喜欢的布拉德皮特主演,这人我有印象,之前有一次妈妈带我去电影院看过一部他的电影,是关于太空站的电影,看到最后我俩都困了,情节很平,没有跌宕起伏。可能是我们没有抓住他的重点吧。这个电影讲的是在一战期间,有一个纽扣商,他的妻子难产生了一个儿子,结果这儿子有一种病,看起来就像一个小老头,他的妻子说一定要让她的儿子有个住处,纽扣商看了一眼很是绝望,包裹着他给他送到了养老院门口,没想到好心的黑人护工收留了他,并且一直照顾着他,在任何人看来他都是活不长久的,没想到一天天的活下来了。
这里的养老院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很有规律的生活,这个小孩名叫本杰明,是他的黑人妈妈给他起的名字,他每天坐在轮椅上和这些老人们一起共度时光,时光很漫长,院落很安静,人们来来走走,都是离别,人们的心情也都很压抑,基本上来到养老院的人都是安度晚年,等待着结束的那一天。本杰明在这个养老院里和他们学识字,听故事,学钢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他走不了。
直到有一天一个小女孩的出现,她叫黛西,他俩有很多话题,每周她都来养老院陪她的祖母,这时的本杰明虽然还是老人模样,但是他可以轻松的站起来走路,他感觉每一天都在变化,变得年轻,这种变化正在改变着他的未来,他不甘在养老院度过一生,在他最强壮的时候他出海当海员,跟着船长认识了很多人,他的纽扣商父亲也认出了他,带着他去喝酒,但是并没有和他提起他们的事,他们只是致敬了一下他的妻子和他的母亲。黛西长大了,本杰明也长大了,他们在正当年的年纪相遇了,他们有了一个女儿,但是本杰明一天比一天年轻,他也不知道自己未来是什么样子,他离开了,黛西后来认识了她的丈夫一起抚养着女儿,后来本杰明变成了小伙子又来找黛西,这时他们的女儿已经变成小姑娘了,他们没有相认,本杰明不知道自己为了要干什么,他又重新回到了养老院,这时他变到了和黛西相遇是那么大,七八岁的年纪,但是黛西已经变老了。
黛西后来也来到养老院,这时的本杰明已经三四岁年纪,他已经认不出黛西了,黛西收养了他,每天给他讲故事,她慢慢变老,他慢慢变成孩童,慢慢不会走路,慢慢变成婴儿。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古老的车站的挂钟,只做那个挂钟的老人将钟表装反了,他的儿子因为战争去世了,他希望时光倒流,他的儿子就可以重新回来,可是事情是不可能倒退的,他做完这个钟表就消失了,后来这个钟表被一个新的钟表取代,本杰明的一生就这样倒退着结束了。这个故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一个老人躺在病床上,她的女儿给她读着她的日记,这个老人是黛西。我听着也感觉很是感人,妈妈说她其实很敬佩那个黑人妈妈,她的果断让本杰明重获新生,她也告诉本杰明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你自己内心的感受,外人是无法体谅的,他们不了解你,只有自己可以知道,所以我们都是孤独的来,我们的终点都是一个,让我们在这个孤独的地方尽量互相取暖,温暖的走完一生。
一部好的电影,一句无心的对白,一段已经唱烂的歌词,和一个你曾经无数次梦到的情景,都能让人触景生情而泪流不止。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物质一直在持续而无规律的变化。时光好似一根断了的弦,也许拨动后不会发声,却一直在他的世界里颤动。
在一个周末的早上,无聊的打开电脑,突然被一个意外的电影所感动,也许这仅仅是一部几年前的老片,却也能激发人内心深处那呐喊的激情。也许小说本身是要描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可是到最后,让人震撼的也许不仅仅是爱情这么简单。当你爱的人一点点的变年轻而最终在你的怀中死去,不知道你的内心有没有被震撼。真正的人生也是如此吧,当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总有一个要先于另一个人而老去,而健康的另一半,就要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也许他们彼此相爱,但在另一半的眼中,此刻他就是他的孩子,他的生命的全部。我喜欢影片的结局,飓风到来,吹走了曾经倒转的时钟,带走那弥留的灵魂,还有那些过去的岁月。在你的生命中,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将会怎样,所以要努力的活在今天。
发现已经很久没有写东西了,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不知道是快是慢,转眼间,我已经到了而立的年龄。人生的路也许还很漫长,但从此要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也许你不曾对你的母亲说过你爱他,也许你不曾做过一件让你觉得自豪的事情,也许你没有一次让你的情人觉得浪漫的举动,也许你都不曾拥有梦想,可是那有怎么样,你还好好的活着,活在现实的世界里,活在这个让人留恋的凡世中。
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其实很简单,我看了一部好电影,有了一点小感受,产生了一点小灵感,写下了一段小牢骚。
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你还得平静的放手而去――这就是人生,不管你如何选择,答案就是这样。
《返老还童》这部电影可以说得上是一部史诗级的巨片。它所讲述的故事构思非常精巧——一个人反向的人生。我们都知道,人的正常生长规律是从小到老,而这部影片的主人公的生长规律却是反向的,他是从老到小。从一个迟暮的耄耋老人直到变成一个看似刚刚呱呱落地的婴儿,最后死去。
在新奥尔良,一家医院当中,垂暮老人黛西让女儿拿出一本日记,并让女儿朗读,故事就从那本日记开始。一战战火刚刚吹熄的1918年,在美国新奥尔良州的纽扣大商汤马斯的家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可母亲却难产而死。当医生看到这个新生命的面容时,不禁吓了一跳,那满面皱纹的脸和严重变形的手脚,根本不像一名新生婴儿,而更像一个八十岁的老人。汤马斯认为这个孩子是个怪物,于是将他扔在了养老院门口,结果被养老院好心的黑人大婶看见,将他抱养,并给他取名为本杰明。渐渐长大的本杰明样子像个小老头,和养老院的老人们在一起显得并不突兀。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本杰明居然渐渐变得年轻!人们才意识到他的生理时钟是倒着转的。十七岁时,本杰明打算出去闯一番天地,于是结识了拖船船长迈克,他跟随迈克在大海上驰骋着,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码头,还参加了一次海战,将日本潜艇撞沉,可是船长不幸身亡。于是他结束了海上漂泊的生活,重新回到家乡,遇见了儿时的青梅竹马黛西。两人经过几段感情纠葛,终于走到一起,还有了一个女儿。本杰明自知自己终有一天会变成小孩,成为妻儿的累赘。于是孤身外出流浪来到印度,但最后又回到了新奥尔良,在黛西的陪伴下在自己儿时生活的养老院中慢慢变小,最后以婴儿的形态在黛西的怀抱中死去。
《返老还童》不仅给我们很好地讲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更好地给我们表现了人生的真实意义所在——一切都没有永恒。很多人惧怕死亡,而人的衰老会让人更加接近死亡。所以很多人也害怕衰老,总想回到年轻的时候,认为那样就能让自己永远地活下去,实现永恒。可是,年轻并不代表不会死亡,《返老还童》就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这点,片中主人公本杰明就是越活越年轻,可是他最终还是以婴儿的形态离开了这个世界。由此可见,世上没有所谓的永恒,哪怕你让时钟倒着转,让他从黄昏一直转回到清晨,它照样还是会转回黄昏,所以,死亡是人类唯一的归宿。
片中有一句经典的话:“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人的命运是不可预测的,有些事情,假如事情当中的某个人物发生了某些改变,哪怕是小小的、微不足道的改变,可能就会改变整个事情的发展,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就像片中所说,如果一个男人早起了五分钟,如果一个女人记得拿了大衣,如果一个出租车司机没有停车去买咖啡,那黛西就不会被撞,也就不会因腿伤而再也无法跳舞,同时,也就不会和本杰明在一起,自然也就没了下文。这也告诉人们,永远不要对自己的人生绝望。因为,奇迹可能就发生在下一秒钟,所以我们应该永远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等待奇迹的到来,正因为本杰明的养母,黑人大婶奎妮有着这样的信念,坚信上帝会赐予本杰明奇迹,才有了本杰明如此不平凡的一生。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令本杰明受益终身的迈克船长临终前给本杰明的忠告:“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你还得平静的放手而去。”是啊,人生在世,总会发生许多事情,你会欢笑,会流泪,会悲伤。会被你的敌人打败,也可能被你的朋友出卖。可是无论是什么人,不管他长相如何,不管他身份贵贱,他终究还是会和平凡人一样死去。所以,没必要谴责命运对你的不公,要知道,命运对谁都是公平的。就好像是人都会生病,都会死一样。所谓的荣华富贵只是人生在世的短暂享受罢了,毕竟裹尸布上可没有口袋,你没办法将你生前的财产带走,那仅仅只是过眼烟云。
两个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轨道,也可能会有交集的那一天。这也是《返老还童》传达给我们的一个理念,就好像本杰明和黛西,一个是患有先天性早衰的“残疾人”,而另一个却是拥有着超常艺术天赋的美丽女子。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人,最后竟然生活在了一起。这就是佛教当中所阐述的“缘份”的一种理念,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们没必要刻意杞人忧天地去想些还无法确定的事情,不如顺其自然地生活。该来的总有一天会来,不该来永远不回来,当人们能看破了这一点,那么生活就不再充满那么多烦恼。人的苦恼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这又何必呢?我们与其去琢磨这些令人头痛的事情,倒不如把握好当下,这样反而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电影末尾说,有的人注定是在河边长大,有的人注定被闪电击中过,有的人注定对音乐有超凡的天赋,有的人注定是船长,有的人注定是舞者,也有的人注定是母亲。可见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带着使命而来的,每个人都注定会对这个世界有所帮助,只是或小或大而已。现在很多自卑人士都认为自己无用,这其实是没有道理的。纵使是蟑螂老鼠这些平日里不招人喜欢的动物都有自己的作为,何况是人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有点,有些只是尚待发掘而已,只要你肯去努力,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有一天成功就将会不期而至。如果你首先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那么成功也就对你事去了信心,不会再青睐你,那样你就注定一辈子都消沉下去。所以,请坚信,你是上帝派来的造福于世的天使,而并非是一无用处的草包。
《返老还童》所带给我的心灵和思想震撼,远高于我以前看过的任何一部电影。它所诠释的是一种崇高的哲学意义,所讲述的是一段精彩缤纷的人生故事。而它所呈现给我们的更是一部磅礴的反向人生画卷。我尤为希望看过此篇文章的朋友也能去欣赏一下这部史诗级的作品,享受一次思想的洗礼,感受一下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最近我看了童话大王郑渊洁叔叔所写的一本书,书名就叫《罗克和返老还童丸》,这本书我看得爱不释手,几乎是一口气就看完了。
罗克是一只狼,他一狼千面,忙得不亦乐乎,做起事情来不是最杰出的,就是最糟糕的,决不甘心平庸,一会儿趾高气昂,一会儿却垂头丧气,他的钱包是越来越鼓,可道德却是越来越瘪。
在罗克的八十大寿上,贝塔送给了罗克最希望也最喜欢的礼物:一颗返老还童丸。他又变成了一个年轻小伙子,从此,他的狼生就又开始了
罗克就像一个演员,一会儿变成了一个肝炎病菌,却发誓下辈子当肥皂;一会儿又变成了罗青天,想要超过包公,便把皇上给告了,虽然声名大振,但当天晚上却被满门抄斩。曾经望子成龙,却把儿子囚禁在自己的蓝图中,最终差点毁了儿子的前途。
看完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一步一个脚印。人生路上,如果你不想一屁股摔在冰窖里挣扎不出来,那你就要学学罗克,学学他好的一面,并且以他坏的一面作为教训,引以为戒。
读完这本书,不管结局是破涕为笑,还是乐极生悲的,相信你读过,就一定会有收获!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