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些能用到的资料。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或许"《苏东坡传》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照古时人
望着夜幕中的那轮月,深邃的黑幕将我引向千年前的那抹身影。空明的月光如积水满溢整个庭院,影影绰绰的是似荇藻般交叉错杂的竹与柏的影。似乎才情总与美酒为伴,他在月下举杯邀饮,衣角被清风带起,空气中久久回响那空灵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位月下的漫步者,正是苏东坡。
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简简单单的几处景物便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洋溢青春乐观的精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人生的哲理。他的诗词始终大气磅礴,一如他的人。苏轼的一生,交织着才情与坎坷,亦是一首令人回味的诗。一首带着画,隐着情,有时天真,有时老练的史诗。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的笔下,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的`苏东坡。最吸引我的却是他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品性。他在面对邪恶,面对错误,勇于提出,敢于批评。在他看来,荣华富贵,安宠荣辱不过是一己私欲,过眼云烟。他虽身在官场,心却在田野。他的双眼,关注的是百姓的愉悦与疾苦;他的目标,定位在百姓民生之上。就如西湖的苏堤,原来是苏轼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有一种水草,破坏了湖的水质,影响了杭州百姓的生活用水。于是他带领大家清除水草。然而清除的水草无处可放,他便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这样既为这些水草找到合适放置的地方,同时还可以方便人们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苏东坡也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真是好一个“无一个不好人”啊!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也会有他善良的一面。但放眼现在,谁能说自己相信“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最多也不过是认为天下并非全都是恶人罢了。不过这也有无可奈何之处,现如今,我们无法辨认他人脸上的表情是出于真心,亦或是假意。于是,我们不再相信陌生人,乃至于身边的亲近之人。说到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吧。因此,现在的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古人是以怎样的心态说出这样的话,那份淳朴、挚诚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为人父母,苏轼却曾为他刚出生的儿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不免让我有些许诧异,没有望子成龙的期盼,没有要其出人头地的要求,却只希望他儿子“愚且鲁”,这是为何?细细一想,却也了然。他是明白的,他知道自己此生的多灾多难,多是由于他的才智。能力越高,身上的担子也就越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人向来就多了一份责任,那兼济天下,关护黎民的责任。是了,或许糊涂是福啊。他自然不愿他的孩子如他般艰辛,这也是一个父亲最真切的祝福吧。
他一生都处于政治漩涡之中,却并不精于自谋,应该说他是放任不羁、风光霁月的。“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苏轼的《留侯论》中的话,不也是他自身的写照吗?这样的他,是那般的令人倾倒而又望尘莫及。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苏轼的绝命诗,写尽了他一生坎坷。他的一生就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般大起大落,虽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却更趋温厚,而无尖酸刻薄。我想,我无法走近这位伟人,却也愿在这千年之后探寻他的足迹。
春去秋来,朝午暮夜时,弹指间,流年暗换,物转星移,为之奈何。逝者如斯,惟余沧海桑田中的翩然一角。凝望那千年前的身影,泛舟湖上,谈笑风生间,淡看宦海沉浮。
纵览古今几多光阴,明明灭灭,沉沉浮浮,流俗终至于湮没,故今之观者,非贤即能者是也。然品苏于是也,尤感其奇伟非比常人,堪称翘楚,渎至情深,心生共鸣,不禁落泪。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词数不胜数,今亦心动,跋《苏东坡传》谨寄敬爱之情,望锦书以传。
苏轼,号东坡居士,字子瞻,谥文忠。盖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险以微表。文,则经纬天地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圣漠丕显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则事君尽节曰忠,盛衰纯固曰忠。苏之于当时,居庙堂之高则争谏,不顾己利一心为国,处江湖之远则怀民鞠躬尽瘁两袖清风,实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于当世,虽不可见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于书典窥知一二,悟之于心则若脱胎换骨,影响之深远,弗能尽述,今之国人,概有东坡,虽陌生之人而可以谈笑风生,状如亲友,当为极誉!
东坡前时少年,聪颖好学,胸怀壮志,始欲拟以范滂,既承望于老父,又乞欢于老母。及至科举,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其间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胆创新,不禁惊异间有古之身而载今之神韵,更有欧阳修叹为弗如。后始仕,不图功业立就,无念衣锦还乡,但求顺己之心。随己之意,激浊扬清,宦海沉浮而独行其是,诸恶付之悠悠。其后调为湖州而复为知州也,书有《湖州谢表》,徒有满篇真情畅快,元气淋漓,尽付与牢狱之灾,是曰“乌台诗案”。知其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党之冤词“愚弄朝,妄自尊大”,愤哉!亦喟叹其浩然之气、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与义,尽融于真性情,快哉!
东坡仕途,盛衰虽曰命,岂非其心性也哉!苏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暂,失者永恒,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无所物以凭借终生,故无所畏,似风随性,畅言无忌,信人无疑,心胸宽广则眼无狭隘之人,观其人为佛则自为佛。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游走于万千深沉而独自清明,行云于几多羁绊而全生养性,纯然淳朴,不染污秽,不拘于诋尽流俗,不止于私心雠隙。甫言于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故庙堂之浊难染其光风霁月,狗苟蝇营莫改其行云流水,正谓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然又非能比于陶潜之属,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弃世,自然之本性可见一斑而从人之所无以望其项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长也,或短也,或顺也,或险也,或乐业,或戚也,无有定法,然持命则在于心也。命虽有定,而性豁达,而心清明,而情淳朴,岂非人事哉?读苏子如椽之笔,无加矫饰,淡如儿戏,纵有万丈豪情,业已余淡然矣。傲而妄不与狂相随,静而冷不与凝相依,悟而魂不与心相接,旦有郁事,尤觉“如蝇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观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无有超脱之意,或囿于功名禄饵,或羁于业次世俗。纯然易以极端,广博易以狭隘,虽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轻轻。浓处味短,淡中趣长。静则神藏,躁则神天,以身外之物夺至珍之德,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气”。是人也,大气者,方不累于轻浮俗套。气着,可增而强,可消而衰。强,则至大至刚,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则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污,弃自然之道而复之所弃矣。曷以习“气”,尽言以效苏子之状也。
成语身外之物:指财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如: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生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又如: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成语无足轻重:足:足以。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京考官劾》:“王文成后日功名不必言,即扬廉亦至南礼部尚书,谥文恪,则言官白简,亦未足轻重也。”又如:这次清算对蒋殿人来说真可谓牛身失毛,无足轻重。——冯德英《迎春花》第四章
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绝……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但是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得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庄,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苏轼的文才更博,词、文、诗、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就连烹饪也很有一套。苏轼在文字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风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约哀伤的词里,使得词的地位能跟诗相比肩,在诗被唐人写尽后,开辟了文学的一片新天地。而苏轼自己的词刚柔兼济,气象万千,境界高远,单拿词的成就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苏轼的文字,无论是史论,还是奏折,都写得纵横恣肆、雄壮宏远;小散文则如孤云出岫、清静淡泊。
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勇敢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是这个年代。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派,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苏东坡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的诗词书画,还有名动天下的苏堤,甚至人人喜欢的东坡肉。苏东坡是个幽默的人,他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我不想讨论这里面的哲学意味,因为我相信,苏轼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学,否则他就不会得罪理学家程颐。苏东坡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的线,并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
整个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故事。他从不收敛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满机智的谈话让禅宗大师也难以应对;他从不掩饰他对于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并与魔鬼争辩,偶尔还占取上风;他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追求长生不老,几乎到死还兴致勃勃地寻找不朽的仙丹,半受挫败,却含着笑死去。……今天我们读苏东坡的传记时,就是在追随这样一颗纯正无邪、真实不欺的伟大心灵。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东坡的一生。
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在北宋那个言论并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凭借着冷静、沉着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灾难。而我们的主人公苏东坡先生,却大摆言论自由,殊不知别有心思的人,早己视他如肉中刺,拔而后快。第一次得意过后的失意来了。第一次的失意主要与王安石集团的碰撞中产生的。结果很明确:苏东坡要被流放至惠州。这一部分让我最为感动。这位举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从朝廷大员变身成普通农夫。“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泽。”那一刻我认为他是个孩子。“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那时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摇头的模样,这个小丈夫。“他会努力地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地种地。”让我觉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农夫。集各种情境与一身的苏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这段日子,苏东坡还结识了很多道士和和尚,这段广纳友谊、闲云野鹤的日子让苏东坡产生了放弃官场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台为苏东坡赢得了归京的机会。据皇太后说“皇帝是悔恨中驾崩的”。深谙苏东坡治国之才的皇太后,一纸圣旨将苏东坡召回京都,并升至翰林学士。这让另一拔,对苏东坡有莫大敌意的帮派深感不安。新一轮阴暗的较量出现了。
章淳,一个曾被苏东坡称为“以后将杀人不眨眼的人”,就是这个人使苏东坡体会到了身心疲惫。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为自己备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还要无止尽的解释,还自己清白,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这事每天都会依据不同程度出现,还有一个智囊团为了扳倒你而绞尽脑汁,你会做何感想。没错,逃离。一代文豪也是人,虽然他不忍心辜负皇太后对于他的信任,同时不舍子由,在犹犹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时生活的惬意简单与舒心,让苏东坡下定决心,离开是非之地,回归自然。与他的偶像陶潜一样,做一介普通的农夫。然而命运弄人。护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当政了。这个脾气暴燥、急功近利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怀有居心的人利用,颁布了一系列的罢黜流放圣旨。一批三十多个朝廷曾经的重臣无一幸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蛮荒之地。
这次的流放条件非常艰苦,苏东坡当起了蛮荒之地的闲云野鹤。心灵得以宽慰的他并不埋怨国家。据说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几首千古经典就是出自这个时期。让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为杀害苏东坡的罪魁祸首。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我对苏轼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从小,“苏轼”这一名字就在教材中徘徊,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不再只是诗词题目下面的两个字,而是一种节气、一种文体,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一次奇迹。
《苏东坡传》极为详细地描写了苏东坡的一生,从他出生到参加科举考试,从王安石变法到被贬受挫,直到他的生命结束,这本书也就完结。但苏东坡的杰作与他的精神并未从此就画上句号,反之,为世人代代传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些诗词乃是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稚子都十分熟悉的绝世佳作。这些出诗词都出自一人之手——苏东坡,而这又是何等的壮举。他的诗词或乐观,或悲壮,或豪放,或愉悦。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受到他的狂放不羁。他,他是一位文人。是一位能摆脱时空限制,在古人和现代人的记忆中打下独有印记的人。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是苏轼当年讽刺王安石变法写的一首诗。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的一大事件。王安石出台的一系列“理想主义”的政策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而总有些懦夫大臣为保全自己,去帮助王安石,谎报实情,蒙蔽天子的双眼。这当这群庸臣在梦中呓语时,苏东坡却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将实情向天子上报,动摇了他们的地位。
这一举动的后果会是如何,苏东坡心里一清二楚,可他就是不硬咽下这一到嘴边的话。他直率的性格,使得他被一贬再贬,但乐天派的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苦中作乐。发明美食,月下漫步,钻研书法,谈笑风生。他用行动告诉了所有试图将他的意志挫败的人:你能奈我何!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自由洒脱的人,一个顽强而富有活力的人,一个旷古奇才乐天派。他正直,绝不做任何欺骗他人的事;他率真,想到的事情都会直接说;他勇敢,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正是因为他不畏坎坷,才能做到我行我素,才能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在当代,能做到向他一样的,又有几人?纵使不被别人迎合,纵使被人针对,但苏轼的一生是无悔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前方,苏轼正穿着蓑衣,欢快地吟诗漫步。此时,我已披上了那件蓑衣,向前迈步……
在我人生最低谷、最迷惘期,喜欢上了苏东坡。他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让我勇敢面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失利”,最后卷土重来,再次大胆追求梦想。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开始只是因为喜欢苏东坡,想通过此书欣赏到苏子更多的精彩诗篇。对作者林语堂却是一无所知。没想到,大师林语堂+大师苏东坡,这一结合,简直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传世佳作《苏东坡传》便诞生了。
《苏东坡传》被誉为二十四大传记之一。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完成了这部著作。正本书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苏东坡的生平点滴,尽管如此,也更是如此,苏子的形象显得更真实,更伟大,更不可捉摸。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苏东坡的无比的仰慕与敬仰。
我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向着明亮那方”的金子美玲,才情极高的王国维,可是这几位作家终因只向往美好,而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残酷,自绝于尘世。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大起大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放地度过,但是,苏东坡依然乐天、活得潇洒自在。林语堂天性率真,幽默,多才,与苏东坡极其相似。而且林语堂与苏东坡就连“个人情感”都极其相似。在书中得知苏东坡一直暗恋他的堂妹,却由于是同属一个姓,有悖常伦,而无法大胆追求自己的所爱,这位大才子,敢于对皇帝说不的苏东坡,在伦理面前低了头,把那一腔的恋情暗暗珍存,直到暮年堂妹去世还倾心为之写诗悼念,痛心不已。林语堂也有一位思恋一辈子的女人,八十岁那年,他在《八十岁自述》里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我总在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我很想这样来理解这两位才子的“私情”:凡是大文豪,文艺家,他们都对美尤其怀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他们爱美,追求美,珍念美,美是他们创作的源头。徐志摩在对林徽因的极致爱慕下写出了《再别康桥》,林徽因为徐志摩写出了《你是人间四月天》,这些不朽佳作美醉了多少后人。林语堂,苏东坡,他们虽放荡不羁,追求超脱,自由,但是他们更是对“爱”负责人的人!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苏东坡的奇才并不是单单指他写有“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千古名句。苏东坡年少中第,扬名天下,仕途之路却走得非常艰辛。他的清醒与坚持,导致他被困于党争,频遭贬黜。然而他却在写给弟弟子由的信里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用贬官的经历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一种超然的自嘲,更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苏东坡跟大多数被贬的诗人不一样,他每次遭贬,总能在被贬地活得有滋有味,被当地的黎民百姓爱戴甚至是崇拜,因为他始终没有唉声叹气,没有抱怨怀才不遇,而是积极投入生活,为百姓排忧解难。在杭州任太守时,短短的一年半,他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方案,疏浚盐道,修整西湖,热心赈灾,造福百姓。在此留下苏堤:“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总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比起李白的“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不得志是不是更快乐,更有成就感呢?
苏东坡绝对还是一个时尚达人!别以为现在练瑜伽,跳广场舞就很时尚,人家苏老早在九百年前就开始琢磨瑜伽术与养生术了。他在被贬地勤练瑜伽。他说他控制呼吸,大约脉搏跳五次算一循环,吸、停、吐的比率是1:2:2。他像一般的瑜伽修炼者,计算自己的呼吸圈,还说自己的有一段时间呼吸控制吸气吐气的比率规则完全自动化了。这该是一位多么前卫可爱的读书人呢!
林语堂说:“读苏东坡的生平,我们一直在追察一个伟大思想和性灵的人生足迹,而他只是在尘世上偶然成形,留下了短暂的印记。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段回忆,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快乐,这些都是万古不朽的宝藏。”
我想说:“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来读读苏东坡吧,一定会挖掘到你意想不到的宝藏的!”
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处理很多的文档,写作前我们会先搜索整理很多的范文模板。范文的脉络很值得花时间去思考,你都在什么渠道搜索范文?在这里,你不妨读读《苏东坡传》的感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整部书,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以及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其中我能读出他的品性。他思想透彻,善于思考,但有时候又口不择言,心直口快。这不禁令我不解,这似乎,是矛盾,然而这矛盾,却又塑造了这么个伟人。或许,矛盾就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吧。
我佩服苏东坡,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的真谛,但他却不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用印度教的思想学习玄学,但气质上确是地道的中国人。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我敬仰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因为他的才华横溢。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他的诗,带我领略了中华文化的一角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林语堂先生说:“我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爱他的缘故。”我想,这也是我选读苏东坡传的原因吧。从小,就一直听着他的名字长大,不断的幻想他是什么模样,缺又不断更新他的模样。我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积极乐观之人,难怪林语堂会如此评价他:“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种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才会如此奔放灵动,豪迈不羁。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态度,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苏东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他对亲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义。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苏东坡爱好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还常饮酒作乐,生活十分惬意!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千古!
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他即将到来情溶化为笔端流荡的华彩;
它用豁达大度凝炼成笔上飘荡的节奏;
它用痛苦压抑感成观念奔涌的章节;
苏轼是一杯绿茶。他将伴随我一生。苦味中隐藏着的清香洋溢着碧玉般的碧瓶,沁在心里的是,祝愿人长,千里共娄娟的祝福,每年肠断,也是明月夜,短松冈的追忆。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分配给一杯茶,被放置到满月。淡的思念,淡淡的忧伤不用言语,沉寂便是全部。
苏轼是一江碧海,他将伴我一生。掩盖不了心里的孤寂,倾吐不绝高处不胜寒的沧桑。是拣尽寒枝不愿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在鬓发好几百之时,故友没有,来源于心里的孤寂。安葬,便是全部。
苏轼在它用文本手工编织的美好中畅游,在它用诗沉积的象牙之塔中放肆。蜉蝣天地之间放浪形骸外是他所有想念的凝结点,是里程数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望苏轼,我无奈。由于我已经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韵事。读文章苏诗,品味苏诗,终于明白,一切的痛苦只是过去的云烟,既不风吹雨也不清。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要我平平淡淡;
苏轼似水,伴我一生要我平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不变!
如果真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可能并没有这样一个词语能够完美诠释。他喜于创作,敢于谏言,勇于效力,棱角分明而诙谐幽默,风流倜傥而用情专一。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真性情”一词是苏轼一生的关键。他的真性情使他对治理国家抱有满腔的热血与决心,因为真性情而与新党毅然对立,与朋友直言不讳,被政敌抓住把柄;又因为真性情在之后的人生中结交了各路好友,笑谈古今轶事,留下种种脍炙人口的佳话。
仕途风云
由于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青年时期便鹤立鸡群,声名鹊起。在他进京应试那年,他凭着《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赢得榜眼。在那一年中,他先后获得了欧阳修和宋仁宗的赏识,称他具有宰相之才,可见对他的器重。但我认为苏东坡对于政治的理想和抱负可能比宰相一职还要更甚。
在神宗时期,正值王安石得志之时,他的新法改革过于激进,不说为了国库增收而加重的赋税使百姓纷纷逃亡异乡,甚至连青苗法,这本是为改善民生而推出的政策,也成了很多地方官员用强制要求人民借款去讨好王安石的工具。在司马光、范镇等人的影响下,苏东坡也成了反对派的一员。在熙宁三年和次年的二月,他先后给神宗上奏两次,其中《万言书》最为著名。在这篇长文之中,他最后一次尽其所能恳求皇帝改变主意,他从真正的公众意见出发,对皇帝阐述当下的局面所引发的后果。
从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到他之所以一生留连官场,绝非为了功名,而是希望以己之力使皇帝认同自己的观点,从而改变当时政治的面貌与风气,真正做到“为民”而不是“为己”。为了在那个浑浊的朝廷刻出清流的影子,他不惜赌上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
在另一段当权的日子,他根据神宗的遗诏,成了翰林,任知制诰。他极为诚心的为皇太后服务,经常一坐就是天黑。在之后担任杭州知州期间,由于暴雨而产生的饥荒具有很大的隐患,他赶忙向皇太后汇报民间的实情,试图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林语堂形容苏东坡为“单枪匹马”,我认为再恰当不过。当时,政敌利用京都并未暴雨连连的因素,斥责苏轼谎报灾情,尽管质疑声不断,苏东坡却还是独自一人奋战。他不断上书,请求拨款,购足粮食。可是,他却尝试未果,甚至被扣上了“灾伤不实”的帽子,弹劾的表章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尽管如此,在之后的任职岁月中,他还是尽力阐明百姓所受的饥荒与灾难,在一次次驳回中奋勇争辩,从这当中,足以能证明他对改变新法的决心,对百姓的关心,以及在这趟浑水中直冲向前的恒心。
命运多舛
纵使苏东坡曾任翰林这样的三品高位,他一生坎坷多舛,失势的日子远多于得志的时光。可他的智慧远超常人,又对朝廷一片忠心,而下场却不尽人意,这究竟是为何呢?
是他为百姓做事不够尽责吗?不是的,他虽然官途浮沉,但不能否认,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好官员,他为百姓做的事例足以达到彪炳史册的地步。尤其是在杭州的那段时间,他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完善了杭州城的水运体系,整治了西湖,修建了三潭印月和苏堤春晓的美景。正如他自己所认为的,他足以与白居易在任的那段时间媲美。
是他人脉不广吗?不是的,纵使他曾有两段时间站在当权派的对立面,但他却与欧阳修、文彦博、范镇、司马光这样的大臣私交甚好,与范纯仁、吕大防这样常年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一定的交情,甚至还与晚年的王安石交情匪浅,这种说法显然不通。
我想他之所以几度流放,是因为他的个人气质本就与当时官场的风气不符,他十足的真性情。
这可以使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也可以结交诸多真心朋友,但也因为他过于固执己见,过于追求完美,而造成他的官途不利。他横冲直撞、善于争辩的性格,而与政见不合的人针锋相对,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员。他在皇帝面前过于直率,不会去讨好,甚至在太后身边独受恩宠时,也没有抓住升任宰相的机遇。当然,这只是一部分的因素,他之所以奔走官场,绝非为了功名利禄。林语堂对他任知制诰时的评价是“在皇太后对他的恩宠下,他若是一心想要成为宰相,早就如愿以偿了”。起到最本质作用的,应当是他的笔。
他没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飘于雨雾间的仙气,也没有杜甫忧国忧民古朴笔墨中寄托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东去,自比闲人的豁达豪迈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语堂先生说: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不错,一提到苏东坡,必会让人感叹这文人活得精彩,他拥有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坛上的巧舌如簧,高瞻远瞩,着实是难得的才干,家庭中有一个有思想的父亲,有肯为自己操劳的妻子。当然,人生中难免会有波折,但贬谪途中的他,一直把着乐观上进的心态,让他的人生又得到了升华。
他的诗词不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圆时的仰望,醉意中的苦闷,最后都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切祝愿,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绸缎般的朦胧,让这首诗的芳华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笔锋下的百变,不得不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战场上的烽火狼烟,惊涛乱石;公瑾谈笑风生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苏东坡,他有闺秀之细腻,浪子之气概,诗词的两极变化,让他成为世人口中的神话,不朽的经典。
他的精神不朽,饱经忧患拂逆,人性却更趋温厚,并没有丝毫尖酸刻薄。在贬谪途中,难免会有苦闷与不满,但经心灵的洗净后,都转变为阳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闲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随遇而安,他视一切痛苦为过往云烟,看淡世间凡俗,留给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净土和一抹斜阳。他一生清贫,为人坦荡,处处为百姓着想,他对权利视而不见,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乐太平。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负,他也比辛弃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始终拥有浩然之气。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世人都知道苏东坡,但并非真正了解他,我也一样,一本书不能真正诠释一个伟人,也许一个伟人还犯过错,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被记载,但他有公认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这是值得尊敬的。
我们怀念苏东坡,怀念曾经拥有他的一段历史,更怀念他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更怀念他将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压抑融于笔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羁,我们将把这份怀念传承下去,将他们成为不朽的佳话。
花开成了云,云也开成了花的模样;花的故乡,是土壤深处的土壤;云的老家,是远方已远的远方。 ——题记
一声腊梅一声冬,一点白雪一点愁,一更梦醒一更后。伫立于群山之上,静观落日之景。逐渐浓稠的光圈,是逐渐积蓄的思念。人言落日是天涯,可笑至极的是,望极天涯不见家。
直到最后一点光芒也即将殆尽,我才缓过神来,对着若隐若现的残阳,向遥远的天边大喊:“你也在这里吗?”我知道他肯定不在,但他又肯定也在。苏东坡,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我少年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他带给我的太多,太多。
苏轼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名动京师,本可以凭借年轻气盛一展宏图,却接连收到家人离世的噩耗,只能回到眉山守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片土地,是他所爱之人的坟墓,他曾在此种下三万棵松树以表思念。这个地方是他悲痛所在,欢乐所在,思念所在。
当苏轼渐渐走出悲伤的阴影后,又不合时宜地碰上王安石变法,他的贬官之路就此拉开序幕。但苏东坡总是一副处变不惊的微笑,带着那份自由潇洒,一次次去向远方。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他新的起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清新怡人,唯美朦胧,带他逃离官场泥淖,寄身山水。心怀民生的他,带领百姓们挖大堤,将西湖的水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后人留下“苏堤春晓”的美景。他已然醉心于杭州,淡却了亲人离世之悲伤,释怀了贬官至此的郁闷。杭州,如同一位倾国倾城的江南美人,令苏东坡魂牵梦绕,铭记心头,终生不忘。
身处密州,他与百姓苦乐共享,和人们捕捉蝗虫,度过蝗灾。他仍是那个轻狂傲物,不拘礼节的少年,也会任性撒泼地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他一改柳永式的悲悲切切,儿女情长,开创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类豪放蓬勃的诗词。
以笔为戎。以笔为戎,笔也可舞出刀光剑影,鼓角筝鸣。正是因为率性而为的苏轼将所有情绪都流露于文字之间,才有了历史上震惊八方的“乌台诗案”。尝尽苦果的他,却仍是一副乐观豁达的模样,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的自我嘲讽。林语堂在《我的愿望》中写道:“我要有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胆量。”想来便是苏轼这般模样。
被贬密州,他就欣然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悠闲生活,发出不辞长作岭南人赞叹。
被贬黄州,他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褂,在自己的东坡上开荒耕种,哪怕相识之人调侃他几句,他也是神情自若,笑而不语。他会和朋友半夜跑到东坡喝酒,没有下酒菜,便忽悠青年将自家的病牛宰了,烤着牛肉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时,半夜翻墙爬入城门。他还会把一个大西瓜顶在头上,在田地里边走边唱......他已然成为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农夫。
哪怕到最后,被调去最偏远的海南岛,苏东坡依旧是悠然自得,安居乐业,致力于改善民生。弥留之际,他身处常州,却不曾悲叹一句,只可惜未能见弟弟最后一面。
他痛苦吗?当然痛苦,但只是曾经痛苦。他快乐吗?当然快乐,因为眼下快乐。他追求的不是超然物外,而是穷达融通的从容风度,他享受大自然丰厚的赐予和每一个日子的幸福快乐。心灵的温度决定了世界的冷暖。苏东坡如同一炉温火,慢慢消融寒冰,让这个世界情不自禁地,待他柔情似水。
他用超然的内心表达出外物不足萦怀的人生态度,在困窘的谷底,获得重生。他脱胎换骨,自我突破,证悟涅槃,浴火重生。他醉醒全无,无喜无忧,回归于清纯空灵,疏狂浪漫,倾荡磊落如天风寒雨。
从成名时的万众瞩目到被命运夺走一切后的山穷水尽,经历大起大落之后,他学会知足常乐。被贬何处,被谪何官,于他而言,并不重要,他只是欣然归往。毕竟,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他很清楚自己究竟为谁而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远处传来几声大雁的鸣叫,将我的思绪从几千年前拉回现实,我空洞地望着色如紫罗兰的天空,怅惘地叹了口气。
许是近乡情怯过于浓厚,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都无法很好地适应。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有一种忧愁的心绪挥之不去,颇有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感。眼下是来洱海的第二天,这片土地宁静幽美、清新脱俗的气质,实在令人沉醉。正是这空气中弥漫着的风信子的淡香,让我久久忘神。
云南,多么美丽的地方啊!洱海空灵的湖水同精心雕琢的蓝宝石,青空之上柔和的云朵似甜蜜的棉花糖。碧水蓝天共一色,像画家调色盘里的颜料,纯粹又富有层次感。大理的空气总是温暖的,慵懒的,让人舒心得一觉睡到天明。只有在斗南,还能看见寒冬中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一片片色彩斑斓的花海,使人的心情,也同朵朵娇嫩的鲜花灿烂开放。丽江的人们,总是热情地同游客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带他们领略这座古城的文化之美。云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啊!故乡,自是不能相忘,但云南美景,又何尝不能安慰我的愁绪?
自从上了初中,学业生活的紧迫感就愈加明显,龙应台所过的宁静淡雅,怡然自得的慢节奏生活,成了我心心念念却又求之不得的梦。云南,却给了我这样的生活。这是第一次,明显地感觉到,心真正地平静下来。《长街短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假若人生如一条长街,我不愿意错过这街上的每一处细小的风景。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机盎然。”
已经全黑的夜幕上,挂着几颗闪烁的零星,美得令人恍神。原来,苏东坡早就告诉我答案了。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此心安处是吾乡。
说起苏轼,我最初的印象是听妈妈唱的《明月几时有》,其次是在牛毛细雨中沿着苏堤漫行,去楼外楼品尝“东坡肉”,然后是对苏家父子三人并列“唐宋八大家”的艳羡。其实,我曾经在课本中学习了很多苏轼的诗词,对他的豪放派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直至这次认真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才能算真正地认识了苏轼。
我最喜欢的是苏轼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他用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眼光独到地发现世间之美并安然享受。他在《赤壁赋》中的那句“得失不计定白驹”想必是他的信条。人的一生会拥有很多荣耀,更会经历无数挫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该是最适合的人生方式。
我最佩服的是苏轼的多才多艺。他不仅在诗、词、散文上留名千古,还擅长书法,精于绘画,会酿酒,会修堤,简直无所不能。他在六十余年的人生中,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几千首可圈可点的作品,尽管他在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最顶级的人物,但是,没有人能够像苏轼一样在文学、史学和艺术上都有杰出表现。
可是,再完美的人也不一定就有最完美的人生,让我最感动的是他的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一直住在他心底的那个人,纵是梦中相逢也“相顾无言”,到了“鬓如霜”的年纪,哀叹“千里孤坟”,那该是怎样的一种遗憾与凄凉。
“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这是苏轼题在蓬莱阁上的一副对联。当初看到的时候,只是觉得字漂亮,读过《苏东坡传》,突然就体会到了他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赏识,空有一腔热血,却不能用于朝堂,空有满腹经纶,却不能造福人民的不甘。
苏东坡在学术、人格等各方面都堪称“典范”。我想,纵使究我一生,也不可能触及他的高度,但他仍是我追寻的方向吧!
论自古以来,有哪个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屡遭贬嫡之后,仍能豁达乐观?苏东坡做到了。而谁又能将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跃然纸上?林语堂做到了。而谁又能从一本书中真正读懂一个人?这便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做到的。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辗转波折,这书若是由我来写,必将索然无味。虽有史册可供参考,可在细节的把握之上,林语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万倍。就拿苏东坡晚年在惠州盖房子的事来说,书中有:“他种了桔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枇杷树、几株桧树和栀子数。”我读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钦佩。这等细节,史料焉能记载如此详细。由此看,林语堂先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添加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这本书便骨肉俱全了。
书中一句甚好“人生如梦,一出戏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苏东坡如同陶渊明那样,早年胸怀大志,想要兼济天下。只可惜陶渊明未曾有苏东坡那样宽广的胸襟,因而罢官隐居。苏东坡不然,他一面感叹世事无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从他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点消极的情绪,反而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励着后人,这便是苏东坡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地方。也是他被世人广为称赞的地方。
苏东坡的一生,波折之处就在于他屡遭贬官。他因不满于新政,而遭小人陷害。在他少有大志时,朝堂上皆为贤臣,而到了他被贬之时,忠良之臣大多不复存在了,于是读此书就形同于读北宋的兴亡史。这也在他的诗文上体现了出来
苏东坡比其他文人更乐观。在他最初的流放岁月,他谪居惠州,只是一个普通的国民,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去想着如何让别人过得更好。甚至他在之后被流放到更远的地方时,自己最后的钱也化作了别人的幸福。
苏东坡的诗词其微妙之境,难以捉摸,就如下面这句,“旅枕梦残,渐月华收敛”,其意境极其微妙。此诗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怀念其弟子由时作的。如若译为现代文,大约如此:途中,枕席残梦,如水月光渐渐收敛。残梦,月华,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
《水调歌头》等名作,暂且不提。忽观这句“天浴血,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押韵,就不必再说,但就这一句铿锵有力,宛若大江东流。不仅气势磅礴,用词方面也极其到位。“明灭”“有无”两词生动传神,烘托了“天欲雪”的阴沉气氛,也暗示他百感交集的心境。于是用丝柔若奔来形容,我认为再好不过了。他的诗词往往暗含讽刺,《吴中田妇叹》就写出了赋税之沉重,灾情之严重,以及政府之腐败,官吏之残暴,饱含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苏东坡的诗词、文、书、画皆登峰造极。像东坡先生这样的全才不可不为之世所罕见。
最后我想用此书后记中的一段话来结尾,因为他评判的十分到位: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本文为幼儿教师教育网推荐专题“苏东坡心得体会”相关内容。
在平日里难免会因为某些事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此时写下一篇心得体会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经常编写心得体会,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字组织能力。我们从哪些方面来写心得体会呢?经过收集,栏目小编整理了苏东坡传心得体会,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但是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得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绝……
又是农历十五日,我抬头望向夜空中温润的圆月,不禁想起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起这样一位翩翩立于世间的旷达才子——苏东坡。从小我便喜爱读苏轼的诗词,若是能有一本书带我穿越时空,真正领略他的作品与人生,那便是这本荡气回肠的《苏东坡传》。
何人坎坷能比苏东坡的一生呢?乌台诗案,《湖州谢表》才情难抑,险些丧命于新党之手;朝政动荡,针砭时弊忠心进谏,却屡屡遭到放逐。不断在重用与贬谪的苏东坡,甚至生命将逝之时也是在回京的路途中奔波着。
文人墨客的作品,总是与他们的经历与心境有关。经历过如此坎坷的他又写出了怎样的文字?充满坎坷的生活,本应该对应着悲伤凄凉的作品,可苏轼呢?政绩斐然、才情过盛,招来多少人的妒忌与陷害;耿直纯良,却成为他人利用的把柄。即使屡遭迫害,苏东坡仍选择不苟同,依然高声吟诵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样的勇敢与正直,本就已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品格。他可以去抱怨遭受贬谪之苦,但却选择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竟能将贬谪称为“此生最为奇绝的远游”,竟能将九死不悔书写而出。他可以去畅谈怀才不遇之情,但却选择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竟能劝服自己不要过多沉浸在悲伤之中,反而要及时享乐,与长江共饮。这又是怎样的乐观与旷达!生于人间而又高于人间,不可不谓之超凡!
苏轼曾为他刚出生的儿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不免让我有些许诧异,没有望子成龙的期盼,没有要其出人头地的要求,却只希望孩子“愚且鲁”,为何如此?细细一想,却也了然。这不仅仅是父亲对孩子真切的祝福、希望孩子一生顺遂,更是一种超脱的思想与观念。苏东坡尝尽了人生的艰辛,在这样动荡的背景下,才智为自己带来了多少的波折与苦痛。位高权重也好,才情过人也罢,“老来事业转荒唐”又怎比得上“诗酒趁年华”!
东坡之词,壮者阔如海,恬者淡如茶,灿烂地屹立于文学之巅。东坡其人也正如其文,豪气而旷达。合上这本《苏东坡传》,他那回荡的正气与豁达的吟唱,依然萦绕在当今的人世间。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庄,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苏轼的文才更博,词、文、诗、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就连烹饪也很有一套。苏轼在文字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风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约哀伤的词里,使得词的地位能跟诗相比肩,在诗被唐人写尽后,开辟了文学的一片新天地。而苏轼自己的词刚柔兼济,气象万千,境界高远,单拿词的成就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苏轼的文字,无论是史论,还是奏折,都写得纵横恣肆、雄壮宏远;小散文则如孤云出岫、清静淡泊。
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勇敢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是这个年代。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派,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苏东坡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的诗词书画,还有名动天下的苏堤,甚至人人喜欢的东坡肉。苏东坡是个幽默的人,他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我不想讨论这里面的哲学意味,因为我相信,苏轼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学,否则他就不会得罪理学家程颐。苏东坡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的线,并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
整个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故事。他从不收敛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满机智的谈话让禅宗大师也难以应对;他从不掩饰他对于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并与魔鬼争辩,偶尔还占取上风;他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追求长生不老,几乎到死还兴致勃勃地寻找不朽的仙丹,半受挫败,却含着笑死去。……今天我们读苏东坡的传记时,就是在追随这样一颗纯正无邪、真实不欺的伟大心灵。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东坡的一生。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照古时人
望着夜幕中的那轮月,深邃的黑幕将我引向千年前的那抹身影。空明的月光如积水满溢整个庭院,影影绰绰的是似荇藻般交叉错杂的竹与柏的影。似乎才情总与美酒为伴,他在月下举杯邀饮,衣角被清风带起,空气中久久回响那空灵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位月下的漫步者,正是苏东坡。
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简简单单的几处景物便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洋溢青春乐观的精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人生的哲理。他的诗词始终大气磅礴,一如他的人。苏轼的一生,交织着才情与坎坷,亦是一首令人回味的诗。一首带着画,隐着情,有时天真,有时老练的史诗。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的笔下,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的`苏东坡。最吸引我的却是他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品性。他在面对邪恶,面对错误,勇于提出,敢于批评。在他看来,荣华富贵,安宠荣辱不过是一己私欲,过眼云烟。他虽身在官场,心却在田野。他的双眼,关注的是百姓的愉悦与疾苦;他的目标,定位在百姓民生之上。就如西湖的苏堤,原来是苏轼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有一种水草,破坏了湖的水质,影响了杭州百姓的生活用水。于是他带领大家清除水草。然而清除的水草无处可放,他便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这样既为这些水草找到合适放置的地方,同时还可以方便人们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苏东坡也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真是好一个“无一个不好人”啊!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也会有他善良的一面。但放眼现在,谁能说自己相信“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最多也不过是认为天下并非全都是恶人罢了。不过这也有无可奈何之处,现如今,我们无法辨认他人脸上的表情是出于真心,亦或是假意。于是,我们不再相信陌生人,乃至于身边的亲近之人。说到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吧。因此,现在的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古人是以怎样的心态说出这样的话,那份淳朴、挚诚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为人父母,苏轼却曾为他刚出生的儿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不免让我有些许诧异,没有望子成龙的期盼,没有要其出人头地的要求,却只希望他儿子“愚且鲁”,这是为何?细细一想,却也了然。他是明白的,他知道自己此生的多灾多难,多是由于他的才智。能力越高,身上的担子也就越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人向来就多了一份责任,那兼济天下,关护黎民的责任。是了,或许糊涂是福啊。他自然不愿他的孩子如他般艰辛,这也是一个父亲最真切的祝福吧。
他一生都处于政治漩涡之中,却并不精于自谋,应该说他是放任不羁、风光霁月的。“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苏轼的《留侯论》中的话,不也是他自身的写照吗?这样的他,是那般的令人倾倒而又望尘莫及。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苏轼的绝命诗,写尽了他一生坎坷。他的一生就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般大起大落,虽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却更趋温厚,而无尖酸刻薄。我想,我无法走近这位伟人,却也愿在这千年之后探寻他的足迹。
春去秋来,朝午暮夜时,弹指间,流年暗换,物转星移,为之奈何。逝者如斯,惟余沧海桑田中的翩然一角。凝望那千年前的身影,泛舟湖上,谈笑风生间,淡看宦海沉浮。
在我人生最低谷、最迷惘期,喜欢上了苏东坡。他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让我勇敢面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失利”,最后卷土重来,再次大胆追求梦想。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开始只是因为喜欢苏东坡,想通过此书欣赏到苏子更多的精彩诗篇。对作者林语堂却是一无所知。没想到,大师林语堂+大师苏东坡,这一结合,简直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传世佳作《苏东坡传》便诞生了。
《苏东坡传》被誉为二十四大传记之一。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完成了这部著作。正本书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苏东坡的生平点滴,尽管如此,也更是如此,苏子的形象显得更真实,更伟大,更不可捉摸。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苏东坡的无比的仰慕与敬仰。
我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向着明亮那方”的金子美玲,才情极高的王国维,可是这几位作家终因只向往美好,而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残酷,自绝于尘世。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大起大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放地度过,但是,苏东坡依然乐天、活得潇洒自在。林语堂天性率真,幽默,多才,与苏东坡极其相似。而且林语堂与苏东坡就连“个人情感”都极其相似。在书中得知苏东坡一直暗恋他的堂妹,却由于是同属一个姓,有悖常伦,而无法大胆追求自己的所爱,这位大才子,敢于对皇帝说不的苏东坡,在伦理面前低了头,把那一腔的恋情暗暗珍存,直到暮年堂妹去世还倾心为之写诗悼念,痛心不已。林语堂也有一位思恋一辈子的女人,八十岁那年,他在《八十岁自述》里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我总在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我很想这样来理解这两位才子的“私情”:凡是大文豪,文艺家,他们都对美尤其怀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他们爱美,追求美,珍念美,美是他们创作的源头。徐志摩在对林徽因的极致爱慕下写出了《再别康桥》,林徽因为徐志摩写出了《你是人间四月天》,这些不朽佳作美醉了多少后人。林语堂,苏东坡,他们虽放荡不羁,追求超脱,自由,但是他们更是对“爱”负责人的人!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苏东坡的奇才并不是单单指他写有“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千古名句。苏东坡年少中第,扬名天下,仕途之路却走得非常艰辛。他的清醒与坚持,导致他被困于党争,频遭贬黜。然而他却在写给弟弟子由的信里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用贬官的经历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一种超然的自嘲,更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苏东坡跟大多数被贬的诗人不一样,他每次遭贬,总能在被贬地活得有滋有味,被当地的黎民百姓爱戴甚至是崇拜,因为他始终没有唉声叹气,没有抱怨怀才不遇,而是积极投入生活,为百姓排忧解难。在杭州任太守时,短短的一年半,他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方案,疏浚盐道,修整西湖,热心赈灾,造福百姓。在此留下苏堤:“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总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比起李白的“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不得志是不是更快乐,更有成就感呢?
苏东坡绝对还是一个时尚达人!别以为现在练瑜伽,跳广场舞就很时尚,人家苏老早在九百年前就开始琢磨瑜伽术与养生术了。他在被贬地勤练瑜伽。他说他控制呼吸,大约脉搏跳五次算一循环,吸、停、吐的比率是1:2:2。他像一般的瑜伽修炼者,计算自己的呼吸圈,还说自己的有一段时间呼吸控制吸气吐气的比率规则完全自动化了。这该是一位多么前卫可爱的读书人呢!
林语堂说:“读苏东坡的生平,我们一直在追察一个伟大思想和性灵的人生足迹,而他只是在尘世上偶然成形,留下了短暂的印记。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段回忆,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快乐,这些都是万古不朽的宝藏。”
我想说:“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来读读苏东坡吧,一定会挖掘到你意想不到的宝藏的!”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应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境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齐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职责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应对他自我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我对苏轼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从小,“苏轼”这一名字就在教材中徘徊,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不再只是诗词题目下面的两个字,而是一种节气、一种文体,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一次奇迹。
《苏东坡传》极为详细地描写了苏东坡的一生,从他出生到参加科举考试,从王安石变法到被贬受挫,直到他的生命结束,这本书也就完结。但苏东坡的杰作与他的精神并未从此就画上句号,反之,为世人代代传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些诗词乃是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稚子都十分熟悉的绝世佳作。这些出诗词都出自一人之手——苏东坡,而这又是何等的壮举。他的诗词或乐观,或悲壮,或豪放,或愉悦。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受到他的狂放不羁。他,他是一位文人。是一位能摆脱时空限制,在古人和现代人的记忆中打下独有印记的人。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是苏轼当年讽刺王安石变法写的一首诗。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的一大事件。王安石出台的一系列“理想主义”的政策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而总有些懦夫大臣为保全自己,去帮助王安石,谎报实情,蒙蔽天子的双眼。这当这群庸臣在梦中呓语时,苏东坡却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将实情向天子上报,动摇了他们的地位。
这一举动的后果会是如何,苏东坡心里一清二楚,可他就是不硬咽下这一到嘴边的话。他直率的性格,使得他被一贬再贬,但乐天派的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苦中作乐。发明美食,月下漫步,钻研书法,谈笑风生。他用行动告诉了所有试图将他的意志挫败的人:你能奈我何!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自由洒脱的人,一个顽强而富有活力的人,一个旷古奇才乐天派。他正直,绝不做任何欺骗他人的事;他率真,想到的事情都会直接说;他勇敢,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正是因为他不畏坎坷,才能做到我行我素,才能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在当代,能做到向他一样的,又有几人?纵使不被别人迎合,纵使被人针对,但苏轼的一生是无悔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前方,苏轼正穿着蓑衣,欢快地吟诗漫步。此时,我已披上了那件蓑衣,向前迈步……
现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文档,实在不知如何动笔时,快去找一找相关范文学习一下,可以扩宽我们的写作思路,你是否在烦恼不知道怎么写范文?以下为编辑为你收集整理的看《苏东坡传》有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苏东坡传》一书引用了苏东坡的大量札记、诗词、私人书简,对于功底浅薄不懂诗词皮毛的我来说,读懂弄通颇感费力,但大意还是略通一二。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千古奇才,除了让人钦佩其才华横溢、睿智从政外,他“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的从容更让人赞叹。
苏东坡的一生虽然身处官场漩涡,命运多舛,但随心应景吟诗作赋,真性真情自然从心底流露,正如他所说“陈春鸟秋虫之声”,真可谓是一诗解千愁。他身处官场之中,却在官场之上,为公刚正不阿,于私花前月下,乐观快乐的生活着。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幽默地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心。他自己研究美食,自己酿酒,还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千古流传。他择友交,爱憎分明,挚友知己遍天下,兄弟情同手足,家事和睦……尽管官场复杂,挫折不断,却也宠辱不惊,诗书飘香,其乐融融。
苏东坡面对复杂的官宦生涯却能保持简简单单的情趣生活,与其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诗赋宣泄不无关系,喜悦也好,悲愤也罢,诗赋就是他最好的情感流露。一个热爱读书写作的人,绝对是一个感受敏锐、思想透彻、趋于理智的人,也是一个大是大非立得住,情感纠结分得清,会履职懂生活的人。这不竟让我想起一句话“一个爱读书的人,人品不会差到哪里去。”他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林语堂评价苏东坡“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正如林语堂在书中所说,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这正是我们应该向苏东坡学习的人生大智慧,别管世界多复杂,自己要简单,尊崇内心的本真,不忘初心,方能快乐!
我读苏东坡,并不是读他的悲天悯人、他的诗词书画、他的幽默诙谐,而是读他豁达的情怀。——题记
“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文忠公……这就是苏东坡。他有着超凡的文学天赋,但他的天赋不仅仅拘限于诗歌,还有词、散文、书法、绘画等。他的豁达——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苏东坡曾对其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由此观之,苏东坡豁达情怀可见一斑。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都过得很快乐,无所忧戚,好似一阵清风拂过。而他豁达的情怀刻在他饱满的精神丰碑上,终将不朽。
苏东坡交友广泛,皇帝、官宦、文人……都是他的朋友。苏东坡死的时候,有人曾冒着杀身之祸为苏东坡送葬,其中还包括百姓、书生、歌女等。苏东坡生性放荡不羁,与黄庭坚、秦观、王诜、米芾等文人墨客、朝廷命官乃是至交。他们会聚一堂,在宣纸上展示自己的飘逸才华,放飞自身的文采。苏东坡有如此好友,我的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深刻领悟到,友谊十分宝贵,要好好地去珍惜它,结交更多的朋友。苏东坡不正是因为他豁达的情怀,得到譬如泰山厚重般的友谊吗?
在黄州的安适田园生活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厌恶宦海的凶险,看透了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苏轼手持锄头、戴着斗笠在东坡上种菜,脸上洋溢着笑容,还哼唱着自己写的小曲,好不自在!抬望眼眸,苏轼的居所是山顶的三间房子。从山顶俯见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气的雪堂。做田务累了,他便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浊酒,环视着自己经营的“东坡农场”,开怀畅饮。此时此刻的他,抛下了所有的困扰与烦恼,真正的适应了田园生活,那个天真淳朴、始终不渝的苏轼,也从此成为了名闻历史的“东坡居士”。
苏东坡在政治的风暴中,被政敌贬到海南岛,那时还是一个穷乏荒凉的孤岛。但是,苏东坡并没有气馁,他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乐观地看待生活的困难境遇。他自己搭建房子、种菜、治病……一切自食其力,他却依然乐天达观,忘怀得失。面对苏东坡的遭遇和态度,我不禁想到自己。我有一次单元测验数学考了92分,上课都无精打采,深陷一片悲伤与茫然中,对我内心打击很深。而后我又转念仔细一想:我并没有考多差呀!这只是一场测验而已,又不是大考。如果再不抓紧,必将在大考上失利!似乎觉得那时的我拥有了苏东坡的豁达,能够积极地看待问题了。
豁达——这高深的人生境界修养,相信我也能做到。聚会娱乐应当谦让他人,生活学习更需忍人忍事。当别人指出我的错误时,更要接受建议,并立即改正。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超然的豁达,化作缕缕轻烟,始终萦绕着这本《苏东坡传》。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豁达不经意间扑面而来,袭卷我的身心,令我受益无穷。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东坡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第二十八章终了:元符三年,哲宗驾崩,国事混乱。五月以后苏东坡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日下,在最后的日子中他每天以写作为乐,直到安详离去。
小时候只是知道他的词作很好,却不知好在哪里。读完苏东坡传之后我发现,他的词作中,写清新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一副副生动的景象跃然纸上;悼亡词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使人为之情动;豪放派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他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在这些作品中也融入了他面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结语:
每个人的选择容易受到周遭事物和环境的影响,有点人消沉、有的人玩世不恭,有的人平心静气,有的人坚持自我。终其一生才会发现,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成就或伤害的只是自己!应该像苏轼先生那样躬耕于东坡而怡然自乐,应该像苏东坡那样休憩河道造福后市;应该像苏老先生那样有发自笔端的衷情诉说!千百年年来再无苏东坡,千百年后再现苏东坡。
愉快的暑假又到来了,这样的假期,怎么能少得了读书呢?这不,假期刚开始没几天,就在网上买了几本书。
就在昨天,我刚看完了《苏东坡传》这本书,其中的主要人物——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后人称它为苏东坡。他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澈并称“三苏”,占据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苏东坡降生是在天蝎宫之下,与韩愈一样,因固执己见而被朝廷流放。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什么他一生饱经忧患的原因,无论是好谣言、坏谣言,他总是谣言的箭垛,太好的谣言,他当之有愧;太坏的谣言,他无端受辱。这种命运也只有韩愈可以与之比拟了。
苏东坡一生中成亲两次,一次是在一零五四年时娶了本地的一位姑娘,叫做王弗,当时苏东坡十八岁,王弗十五岁。后来,王弗二十六岁时,生了一场重病,最后,死于一零六五年五月八日。之后,他又娶了王闰之为妻,这位精明的姑娘一直陪伴了他二十五年,不幸去世。
苏东坡一生去过许许多多的地方,也当过许许多多地方的太守: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不得不说,苏东坡真的是很辛苦。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个新派的画家,是个伟大的书法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的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苏东坡过得很快乐,他虽然没有李白过得那么潇洒自在,富有浪漫主义。却像一阵清风,悠悠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转》是林语堂的有名著作之一,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苏东坡的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苏东坡,认识了苏东坡以及苏东坡的一家。
这本书写的很精彩,虽然是英文的译本,但也可以看出林语堂先生写的是那么洒脱又细腻。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但每一次翻起的时候,都要入迷,真想走进苏东坡的生活。那么,苏东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呢?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富有创造力,是守正不阿的,是放任不羁的,是令人万分倾倒而望尘莫及的高士,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在这本书中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饮酒成癖者;是月下的诗人、漫步者。也许这些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来源一种精神,那这种精神又是什么呢?用苏东坡自己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啊,在苏东坡的眼里,天底下都是好人。这是何等的胸襟,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虑,旋风般的活过一辈子。我们透过书本的墨迹,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哦,我似乎找到了苏东坡快乐的原由。
细细地揣摩起来,命运和造化我们无法掌控,也求不得,那就笑着活下去。自己的心情,由自己做主!人活着,就要开心快乐!这看似简单,可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虽然没几个人能做到苏东坡这样,但是我还是希望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开心快乐。
我想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苏东坡那种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
他没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飘于雨雾间的仙气,也没有杜甫忧国忧民古朴笔墨中寄托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东去,自比闲人的豁达豪迈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语堂先生说: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不错,一提到苏东坡,必会让人感叹这文人活得精彩,他拥有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坛上的巧舌如簧,高瞻远瞩,着实是难得的才干,家庭中有一个有思想的父亲,有肯为自己操劳的妻子。当然,人生中难免会有波折,但贬谪途中的他,一直把着乐观上进的心态,让他的人生又得到了升华。
他的诗词不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圆时的仰望,醉意中的苦闷,最后都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切祝愿,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绸缎般的朦胧,让这首诗的芳华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笔锋下的百变,不得不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战场上的烽火狼烟,惊涛乱石;公瑾谈笑风生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苏东坡,他有闺秀之细腻,浪子之气概,诗词的两极变化,让他成为世人口中的神话,不朽的经典。
他的精神不朽,饱经忧患拂逆,人性却更趋温厚,并没有丝毫尖酸刻薄。在贬谪途中,难免会有苦闷与不满,但经心灵的洗净后,都转变为阳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闲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随遇而安,他视一切痛苦为过往云烟,看淡世间凡俗,留给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净土和一抹斜阳。他一生清贫,为人坦荡,处处为百姓着想,他对权利视而不见,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乐太平。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负,他也比辛弃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始终拥有浩然之气。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世人都知道苏东坡,但并非真正了解他,我也一样,一本书不能真正诠释一个伟人,也许一个伟人还犯过错,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被记载,但他有公认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这是值得尊敬的。
我们怀念苏东坡,怀念曾经拥有他的一段历史,更怀念他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更怀念他将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压抑融于笔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羁,我们将把这份怀念传承下去,将他们成为不朽的佳话。
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类文档打交道,收集素材的关键就得需要大量积累范文的精华。范文可以让我们避免错误。你认为范文应该怎么写?或许"苏东坡传的感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提起多面才子苏东坡,大家会冒出很多标签“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工程师”而我最欣赏的就是他处事的态度,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对于一切无所无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欢乐的一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诗便是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少年的苏东坡,文章是如同野马脱缰般的豪迈,像长江三峡那势如奔马的狂波,水花飞溅,年纪轻轻,便闻名天下。他本来有顺畅的官途,能够名利双收,可是,他因为与当权者不和,受他人迫害,遭遇四次流放。
可是,他并没有所以而一蹶不振,贬到那玩到哪里。他洋洋洒洒的写诗,热衷于酿酒、品酒,“酒勿嫌浊,人当取醇”,“湛若秋露,穆如春风”。对朝政的失望渐渐融入酒香之中,他并无遗憾,而是十分乐观的写诗,恍若还是当年那个文思泉涌的少年。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苏东坡那样,应对人生的艰难困苦,依然乐观。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先生,年纪轻轻便很有才华,对于数学和物理更是极具天赋,考上了牛津大学,研究宇宙学。可惜,意外总是潜伏于生活中。在研学途中,不幸染上了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名叫卢伽雷氏症,这种使霍金行动十分笨拙,并渐渐恶化,最终被禁锢在轮椅上,仅有三根手指能够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在经过一场手术后,他彻底的失去了说话的功能,只能依靠语言合成器演讲。
可是,他没有因为疾病踌躇不前,而是乐观的应对自我的疾病。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却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他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学说。霍金并没有止步于人生的不幸,而是克服了困难,创造了人类史上不朽的奇迹。
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一味的逃避现实,要学会乐观的应对问题的根本,才能克服它,战胜它,将困难作为人生中的垫脚石,才能够一步步的登上人生的巅峰!一蓑烟雨任平生,微笑应对人生的沉浮。
《苏东坡传》一书引用了苏东坡的大量札记、诗词、私人书简,对于功底浅薄不懂诗词皮毛的我来说,读懂弄通颇感费力,但大意还是略通一二。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千古奇才,除了让人钦佩其才华横溢、睿智从政外,他“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的从容更让人赞叹。
苏东坡的一生虽然身处官场漩涡,命运多舛,但随心应景吟诗作赋,真性真情自然从心底流露,正如他所说“陈春鸟秋虫之声”,真可谓是一诗解千愁。他身处官场之中,却在官场之上,为公刚正不阿,于私花前月下,乐观快乐的生活着。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幽默地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心。他自己研究美食,自己酿酒,还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千古流传。他择友交,爱憎分明,挚友知己遍天下,兄弟情同手足,家事和睦……尽管官场复杂,挫折不断,却也宠辱不惊,诗书飘香,其乐融融。
苏东坡面对复杂的官宦生涯却能保持简简单单的情趣生活,与其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诗赋宣泄不无关系,喜悦也好,悲愤也罢,诗赋就是他最好的情感流露。一个热爱读书写作的人,绝对是一个感受敏锐、思想透彻、趋于理智的人,也是一个大是大非立得住,情感纠结分得清,会履职懂生活的人。这不竟让我想起一句话“一个爱读书的人,人品不会差到哪里去。”他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林语堂评价苏东坡“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正如林语堂在书中所说,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这正是我们应该向苏东坡学习的人生大智慧,别管世界多复杂,自己要简单,尊崇内心的本真,不忘初心,方能快乐!
花开成了云,云也开成了花的模样;花的故乡,是土壤深处的土壤;云的老家,是远方已远的远方。 ——题记
一声腊梅一声冬,一点白雪一点愁,一更梦醒一更后。伫立于群山之上,静观落日之景。逐渐浓稠的光圈,是逐渐积蓄的思念。人言落日是天涯,可笑至极的是,望极天涯不见家。
直到最后一点光芒也即将殆尽,我才缓过神来,对着若隐若现的残阳,向遥远的天边大喊:“你也在这里吗?”我知道他肯定不在,但他又肯定也在。苏东坡,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我少年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他带给我的太多,太多。
苏轼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名动京师,本可以凭借年轻气盛一展宏图,却接连收到家人离世的噩耗,只能回到眉山守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片土地,是他所爱之人的坟墓,他曾在此种下三万棵松树以表思念。这个地方是他悲痛所在,欢乐所在,思念所在。
当苏轼渐渐走出悲伤的阴影后,又不合时宜地碰上王安石变法,他的贬官之路就此拉开序幕。但苏东坡总是一副处变不惊的微笑,带着那份自由潇洒,一次次去向远方。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他新的起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清新怡人,唯美朦胧,带他逃离官场泥淖,寄身山水。心怀民生的他,带领百姓们挖大堤,将西湖的水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后人留下“苏堤春晓”的美景。他已然醉心于杭州,淡却了亲人离世之悲伤,释怀了贬官至此的郁闷。杭州,如同一位倾国倾城的江南美人,令苏东坡魂牵梦绕,铭记心头,终生不忘。
身处密州,他与百姓苦乐共享,和人们捕捉蝗虫,度过蝗灾。他仍是那个轻狂傲物,不拘礼节的少年,也会任性撒泼地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他一改柳永式的悲悲切切,儿女情长,开创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类豪放蓬勃的诗词。
以笔为戎。以笔为戎,笔也可舞出刀光剑影,鼓角筝鸣。正是因为率性而为的苏轼将所有情绪都流露于文字之间,才有了历史上震惊八方的“乌台诗案”。尝尽苦果的他,却仍是一副乐观豁达的模样,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的自我嘲讽。林语堂在《我的愿望》中写道:“我要有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胆量。”想来便是苏轼这般模样。
被贬密州,他就欣然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悠闲生活,发出不辞长作岭南人赞叹。
被贬黄州,他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褂,在自己的东坡上开荒耕种,哪怕相识之人调侃他几句,他也是神情自若,笑而不语。他会和朋友半夜跑到东坡喝酒,没有下酒菜,便忽悠青年将自家的病牛宰了,烤着牛肉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时,半夜翻墙爬入城门。他还会把一个大西瓜顶在头上,在田地里边走边唱......他已然成为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农夫。
哪怕到最后,被调去最偏远的海南岛,苏东坡依旧是悠然自得,安居乐业,致力于改善民生。弥留之际,他身处常州,却不曾悲叹一句,只可惜未能见弟弟最后一面。
他痛苦吗?当然痛苦,但只是曾经痛苦。他快乐吗?当然快乐,因为眼下快乐。他追求的不是超然物外,而是穷达融通的从容风度,他享受大自然丰厚的赐予和每一个日子的幸福快乐。心灵的温度决定了世界的冷暖。苏东坡如同一炉温火,慢慢消融寒冰,让这个世界情不自禁地,待他柔情似水。
他用超然的内心表达出外物不足萦怀的人生态度,在困窘的谷底,获得重生。他脱胎换骨,自我突破,证悟涅槃,浴火重生。他醉醒全无,无喜无忧,回归于清纯空灵,疏狂浪漫,倾荡磊落如天风寒雨。
从成名时的万众瞩目到被命运夺走一切后的山穷水尽,经历大起大落之后,他学会知足常乐。被贬何处,被谪何官,于他而言,并不重要,他只是欣然归往。毕竟,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他很清楚自己究竟为谁而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远处传来几声大雁的鸣叫,将我的思绪从几千年前拉回现实,我空洞地望着色如紫罗兰的天空,怅惘地叹了口气。
许是近乡情怯过于浓厚,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都无法很好地适应。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有一种忧愁的心绪挥之不去,颇有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感。眼下是来洱海的第二天,这片土地宁静幽美、清新脱俗的气质,实在令人沉醉。正是这空气中弥漫着的风信子的淡香,让我久久忘神。
云南,多么美丽的地方啊!洱海空灵的湖水同精心雕琢的蓝宝石,青空之上柔和的云朵似甜蜜的棉花糖。碧水蓝天共一色,像画家调色盘里的颜料,纯粹又富有层次感。大理的空气总是温暖的,慵懒的,让人舒心得一觉睡到天明。只有在斗南,还能看见寒冬中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一片片色彩斑斓的花海,使人的心情,也同朵朵娇嫩的鲜花灿烂开放。丽江的人们,总是热情地同游客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带他们领略这座古城的文化之美。云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啊!故乡,自是不能相忘,但云南美景,又何尝不能安慰我的愁绪?
自从上了初中,学业生活的紧迫感就愈加明显,龙应台所过的宁静淡雅,怡然自得的慢节奏生活,成了我心心念念却又求之不得的梦。云南,却给了我这样的生活。这是第一次,明显地感觉到,心真正地平静下来。《长街短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假若人生如一条长街,我不愿意错过这街上的每一处细小的风景。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机盎然。”
已经全黑的夜幕上,挂着几颗闪烁的零星,美得令人恍神。原来,苏东坡早就告诉我答案了。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此心安处是吾乡。
《巨人传》中曾写道:“人与人之间最使人心痛的,莫过于自己以诚恳的态度希望得到别人的善意和友好,结果却得到了恶意和伤害。”用这句话来形容苏轼再合适不过了。
绍圣元年,苏轼因洛蜀党争被贬惠州,船到岸边时,苏轼惊喜的发现那里的父老乡亲都站在码头上迎接他,他热泪盈眶的写下了《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所以虽然在惠州日子十分清贫,行动还受到管制,但他并不泄气,依然每天读书,还为惠州百姓做了几件好事。奸臣章淳见状,把苏轼贬到更偏远的海南。
宋元符三年,苏轼被赦,结束七年的流放从海南回到朝廷。章惇的儿子章援,害怕他的父亲对苏轼的迫害甚多而受到打击报复,特意写了一封信给苏轼,请他宽恕。苏轼立即回信:“伏读来教,感叹不已。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这种既往不咎,重情重义,以德报怨的胸怀,实在是令我佩服,我可做不到这样。
当年,苏轼、苏辙兄弟俩和章惇都是同榜进士,而且做了颇有情谊的好友。但在章惇当权后,因为政见的分歧,将苏轼降职免官。章惇不但在事业上对苏轼打击,而且在生活上也对苏轼处处刁难,不让他住在官宿,苏轼只能租用民房。真是风餐露宿,备受摧残。这样的压迫,无论放在谁的身上,都是难以释怀的!但苏轼竟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反而用“更说何益”一笔带过。这种宽宏大量,实在是少见。让人特别感动的还有,苏轼还常怀念与章惇的友谊,而且还为他的生活、健康而牵挂。在给章援的信中,苏轼叮嘱他好好照顾父亲章淳,苏轼还给生病的章惇寄去一些药方,嘱咐他多多保重自己。苏轼对章惇仍然像对老朋友那样关心,不计前嫌,如此宽广的胸襟,即使放在现在,又有几人能及?
现在的人,一个个只顾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社会上XXX的风气盛行,世界上各事各物都是向好的方面发展的,人类也是越来有智慧的,但是人类的道德已经慢慢的丢失了。人们总是往前看,为什么不多回头学习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呢?
苏东坡,太有名了。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苏东坡,因为苏东坡已经化作中国人的日常。
在许多城市,有许多公园、许多路、许多菜都是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
尤其在杭州,西湖边有一条堤,叫苏堤;有一条路,叫东坡路;有一道菜,叫东坡肉。是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里,我们的生活里,都有苏东坡的影子。
如果我们识字,念过书,那么,我们的话里,我们的思维里,也会有苏东坡的影子。
青年失恋了,不管合不合适,总会用苏东坡的句子鼓励自己天涯何处无芳草。
中年人一次次面对分别,经历各种不如意,也会用苏东坡的句子安慰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面对大江大河,心潮澎湃,很自然地会想起苏东坡的句子抒发一下心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的一些经典诗词,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我们用它,自己不觉得突兀,别人也没有压力,大家都感到那么自然。
可是,大部分人对苏东坡的了解也就停留在日常。
大部分人对苏东坡的了解停留在一些概念上,我们从教材的注释里知道他是一个诗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再让我们多说些什么,我们也无从说起了。
我希望大家一点一点地真正走近苏东坡,如何走近?
走近苏东坡,第一步可能就是读懂他的诗词。
有人背了许多苏东坡的诗词。背诵本没有错,但是,他们选择的是死记硬背,经常是忘了背,忘了再背,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其中的意思,他们并不知道苏东坡的诗文究竟好在哪里。
他们并不知道苏东坡的诗文既写家长里短,也写社会人生。
他们并没有体会到苏东坡的诗词所思所想毫不掩饰,读起来酣畅淋漓,代入感极强。
他们并没有感受到苏东坡写文章讨厌内容空洞,讨厌堆砌华丽的辞藻,他的文章言之有物,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严密。
他们并不了解苏东坡的创作不顾守老一套,他的借鉴没有门户之见,好的就吸取,他喜欢创造,喜欢开辟新的格式和风格。
我们了解一个人,了解他的喜好、性格,了解他的格局、视野、情感,了解他的生活经历,甚至包括了解他的朋友,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他的作品的。
同样,有时我们可以通过作品,了解作者,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苏东坡的相貌一般,颜值并不是特别高,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爱他,把他放心里。
因为
他是那么重视知识,崇尚科学。
他对待家人和兄弟是那么友爱。
他是那么忧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他是那么渴望改变世界,总想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什么。
他有时那么轴,讲原则,不随便妥协,似乎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明哲保身,
对了,他还那么热爱生活。
人生为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很多人说苏东坡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什么是懂得生活,是懂得吃喝玩乐吗?苏东坡是爱吃,但现在有几个所谓美食家能举起铲子,做出几道流传千古的名菜?苏东坡是爱游玩,但现在有几个所谓旅游达人能够写出那么贴切细腻的感受?苏东坡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困苦面前,他也会有忧伤,会借酒消愁。但是,他总能在穷困艰难里找到生活的乐趣。
这就是他的爱生活。
其实,我们读苏东坡,不要有太重的功利心。
可能你读了,你在考试的时候,有关苏东坡的考试题还是做错了,那又怎样?走近苏东坡的意义,不止体现在分数上。
其实,我们读苏东坡,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
我们读古诗词,读苏东坡,主要是通过苏东坡来发现自己,发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独特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能复制苏东坡的人生,何况时代也不一样了。但是,我们同样可能要面对春天的消逝,面对朋友的离去,面对病痛的折磨,面对故乡的渐行渐远,也可能面对灾难的不期而至这时候我们可以想想阅读过的苏东坡,想想自己的朋友苏东坡,想想他是怎样把生活活成了诗和远方。
苏东坡启发了很多人生。他告诉走近过他的人: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世俗越粗糙,越要审美地生活。
幸会,苏东坡。
读苏东坡,感慨最深的就是他的真性情。做人真实,待人真诚,追求真理。他不伪装,也不妥协。在诡谲多变的宦海中,他浮浮沉沉,虽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却一直主宰着自己的灵魂和良知。他备受打击,九死一生,但真诚依然,胸中跳动的仍是那颗赤子之心。问世间,有几人可比?
也正因为他的真,他方能创作出那么多的美来。他的洒脱遒劲的书法,他的自成一家的“黑竹”,他的无懈可击的政论,他的豪迈奔放的词章……他就像一个艺术的宝库,蕴藏着数不胜数的宝藏。
看过许多传记,或产生向往之情,或生出崇敬之意,但是还有一个人能像苏东坡这样,引发我这样复杂的感情。当然有崇敬、有向往,但是更多的却是感受到他的可亲,可爱,而且,一个古人,第一次就那么久地那么深地走进了我的内心深处。也正因此,极喜欢林语堂先生的这段话“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不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镒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不敢说我了解他,但是,通过读他的诗文,通过林语堂先生的介绍,我得以走近他,并试着去揣摩他的内心,在他的故事中,我流泪,我扼腕叹息,我拍案而起,更多的是低头沉思。
我不自量力地在和自己敬仰的这位伟人相比。才华自是不敢提及,所以比较的就是性情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我越发觉得自己是卑微的。在不公正面前,无论是在苏州还是在海南,无论是当官还是为民,他的心里都装着苍生,他为百姓殚精竭虑,却处处受打击,遭陷害,而他却依然故我。他的确是“不合时宜”啊!和那些见风使舵的政客比,他真的不适于做官,在如此恶浊的官场中,他能够保住性命,没英年早逝,实属造化。既然如此,自己不见容于朝廷,何不思退?保全自己,退隐林泉,保持沉默?在他的心中,儒家的匡世救民思想是占上风的,所以他以有用之身,不避刀斧,每到一处,都竭力为民请命,救百姓于困厄。这种精神常让我有泪欲流。如果换做是我,不用说屡次,一次都足以让我心灰意懒吧。或者我会改变自己,去随波逐流,也未可知。苏轼,在我眼前矗立起一座人格的高峰。
在心胸上,我也从苏轼身上,看到自己的狭隘。他对于拼命往死里整自己的政敌章惇能够真诚宽宥,让我极为震动。我以前是喜欢鲁迅的那句话的,对于自己的敌人,死也不宽恕。我当然没有敌人,但是,遇事时缺少豁达之心,爱较真,认死理。尤其是自己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气冲斗牛,会记仇。从苏轼身上,我看到了宽容的魅力。做人理应如此啊。一个怀着怨气生活的人,会快乐吗?一个心怀恨意的人,能有平和的心态去做事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定风波》,一直贴在案头。或者说,一直在心灵深处置顶。失意时,恐惧时,落魄时,抑郁时……吟诵几遍,顿觉一股豪气渐渐盈绕于胸。于是,前行的步子就走得更加沉稳,也更多了一点洒脱。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语堂《吾国吾民》
苏东坡是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写苏亦是评己。带着这种苏式情结,1936年全家赴美时,先生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在对苏东坡资料及资料的翔实考证基础上,林先生剪裁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它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无愧于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像力,好赋与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而林语堂先生在考据、义理、词章都下足了功夫,“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铸就这本不朽的巨著,让中国的人物传记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
没看这本传记之前,我对东坡的了解主要是他光辉熠熠的头衔,以及登封造极的艺术造诣。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之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但是读了《苏东坡传》以后,我真正了解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一个真实的苏东坡,一个自然的苏东坡,一个纯粹的苏东坡。如林先生所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对东坡的最新认识是他仕途上的浩然正气。以前总以为东坡是一位超凡脱俗的文人,读此书后,方感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士人精神。他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学而优则仕”,带着“平和世界”的美好理想,东坡步入仕途。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他在外任官期间,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极力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经历了10年的政治生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第一难。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东坡被强加上“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接着就是不断地被贬,再被贬,“蚂蚁爬上一个磨盘,以为稳如泰山,哪知又开始转动了。”人生最失意之时,却造就了他文学的巅峰。《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都是这时所作。在一个昏暗的时代里,苏公以文人之浩然秉性,敢于去质疑变法之弊端,敢于去挑战王宰相的权威。即使牺牲自己的仕途,也要坚定的拯救苍生。
其次就是对其豪放旷达,虚幻若谷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经济经历了仕途上的风风雨雨后,苏东坡也逐渐顿悟,认识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淡却入世之心,步入出世之途。此时的东坡的心境,如林公所言,“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他看透了这一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于是乎,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谈禅说理, 人生,就应似飞鸿踏雪泥。又何必被聪明误一生呢?
林公之妙,在于参透苏公之道,正如其所感,“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读完《苏东坡传》,感受苏公,我体会到“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所言之理。感受自己,未来但求对社会“浩气长存”,但求对生活“烟雨一生”。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东坡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
苏轼,一个天生的乐天派主义者,在林语堂的笔下是那么的明显。对苏轼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化,我不感去亵渎他那近乎完美的人格,更不可能拥有如他般史诗般的人生,我只能静静的去体味这本书的深意。
苏子,他的达观是我最欣赏的,从他仕途坎坷,命运多劫中依然能在美食中找到乐趣。再想想我们总是抱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懂得用乐观去化解,请记住乐观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苏轼却用一生诠释了这一点。朝云的有趣问答,苏轼的反映,满肚子的不和适宜。富有哲理而风趣。书中的字字句句无不体现这点。
林语堂笔下的苏轼是更是一个大文豪。他没有李白的魄力,更没有杜甫深沉,他有的是贴近百姓生活的人。他的词他的诗是给每个人最好的祝福。苏东坡的《苏》中说:“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读他他的经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而正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真纯”的一部分,表现在其文章与事迹中,才得以传得千古美名。当代的我们也许没有杰出的事迹,但我们能做的是回归自然悟生活的美好。苏子尚且如此,更何况如今的我们。
苏轼更是一位富有感情的人。他与三位妻子的美谈佳话固然其中富有许多时代的局限,但都是真情实感的体现。他的江城子,他的水龙吟。无不令人动心,而书中都详细表现出来。乌台诗后的东坡跌入了人生的谷地但他没有就此一决不醒。《苏》中写道:“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我想,这便是苏东坡的超脱。
我并非一味的夸大苏轼的魅力,固然他的缺点也显露在其中。我们所能作的仅仅是品位这样一味传奇人物,而这本书也传达了这样的意旨。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虽然我仅仅是一名高中生,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你!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
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此心安处是吾乡。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转》是林语堂的有名著作之一,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苏东坡的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苏东坡,认识了苏东坡以及苏东坡的一家。
这本书写的很精彩,虽然是英文的译本,但也可以看出林语堂先生写的是那么洒脱又细腻。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但每一次翻起的时候,都要入迷,真想走进苏东坡的生活。那么,苏东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呢?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富有创造力,是守正不阿的,是放任不羁的,是令人万分倾倒而望尘莫及的高士,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在这本书中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饮酒成癖者;是月下的诗人、漫步者。也许这些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来源一种精神,那这种精神又是什么呢?用苏东坡自己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啊,在苏东坡的眼里,天底下都是好人。这是何等的胸襟,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虑,旋风般的活过一辈子。我们透过书本的墨迹,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哦,我似乎找到了苏东坡快乐的原由。
细细地揣摩起来,命运和造化我们无法掌控,也求不得,那就笑着活下去。自己的心情,由自己做主!人活着,就要开心快乐!这看似简单,可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虽然没几个人能做到苏东坡这样,但是我还是希望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开心快乐。
我想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苏东坡那种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
愉快的暑假又到来了,这样的假期,怎么能少得了读书呢?这不,假期刚开始没几天,就在网上买了几本书。
就在昨天,我刚看完了《苏东坡传》这本书,其中的主要人物——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后人称它为苏东坡。他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澈并称“三苏”,占据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苏东坡降生是在天蝎宫之下,与韩愈一样,因固执己见而被朝廷流放。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什么他一生饱经忧患的原因,无论是好谣言、坏谣言,他总是谣言的箭垛,太好的谣言,他当之有愧;太坏的谣言,他无端受辱。这种命运也只有韩愈可以与之比拟了。
苏东坡一生中成亲两次,一次是在一零五四年时娶了本地的一位姑娘,叫做王弗,当时苏东坡十八岁,王弗十五岁。后来,王弗二十六岁时,生了一场重病,最后,死于一零六五年五月八日。之后,他又娶了王闰之为妻,这位精明的姑娘一直陪伴了他二十五年,不幸去世。
苏东坡一生去过许许多多的地方,也当过许许多多地方的太守: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不得不说,苏东坡真的是很辛苦。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个新派的画家,是个伟大的书法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的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苏东坡过得很快乐,他虽然没有李白过得那么潇洒自在,富有浪漫主义。却像一阵清风,悠悠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欺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败苏东坡的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将这些想法做一次简单的记录和总结。心得体会要紧密联系实际,从现实出发,阐述人们思考和关心的问题。那么我们要如何书写自身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心得 ”,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但是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得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在北宋那个言论并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凭借着冷静、沉着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灾难。而我们的主人公苏东坡先生,却大摆言论自由,殊不知别有心思的人,早己视他如肉中刺,拔而后快。第一次得意过后的失意来了。第一次的失意主要与王安石集团的碰撞中产生的。结果很明确:苏东坡要被流放至惠州。这一部分让我最为感动。这位举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从朝廷大员变身成普通农夫。“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泽。”那一刻我认为他是个孩子。“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那时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摇头的模样,这个小丈夫。“他会努力地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地种地。”让我觉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农夫。集各种情境与一身的苏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这段日子,苏东坡还结识了很多道士和和尚,这段广纳友谊、闲云野鹤的日子让苏东坡产生了放弃官场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台为苏东坡赢得了归京的机会。据皇太后说“皇帝是悔恨中驾崩的”。深谙苏东坡治国之才的皇太后,一纸圣旨将苏东坡召回京都,并升至翰林学士。这让另一拔,对苏东坡有莫大敌意的帮派深感不安。新一轮阴暗的较量出现了。
章淳,一个曾被苏东坡称为“以后将杀人不眨眼的人”,就是这个人使苏东坡体会到了身心疲惫。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为自己备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还要无止尽的解释,还自己清白,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这事每天都会依据不同程度出现,还有一个智囊团为了扳倒你而绞尽脑汁,你会做何感想。没错,逃离。一代文豪也是人,虽然他不忍心辜负皇太后对于他的信任,同时不舍子由,在犹犹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时生活的惬意简单与舒心,让苏东坡下定决心,离开是非之地,回归自然。与他的偶像陶潜一样,做一介普通的农夫。然而命运弄人。护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当政了。这个脾气暴燥、急功近利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怀有居心的人利用,颁布了一系列的罢黜流放圣旨。一批三十多个朝廷曾经的重臣无一幸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蛮荒之地。
这次的流放条件非常艰苦,苏东坡当起了蛮荒之地的闲云野鹤。心灵得以宽慰的他并不埋怨国家。据说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几首千古经典就是出自这个时期。让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为杀害苏东坡的罪魁祸首。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纵览古今几多光阴,明明灭灭,沉沉浮浮,流俗终至于湮没,故今之观者,非贤即能者是也。然品苏于是也,尤感其奇伟非比常人,堪称翘楚,渎至情深,心生共鸣,不禁落泪。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词数不胜数,今亦心动,跋《苏东坡传》谨寄敬爱之情,望锦书以传。
苏轼,号东坡居士,字子瞻,谥文忠。盖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险以微表。文,则经纬天地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圣漠丕显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则事君尽节曰忠,盛衰纯固曰忠。苏之于当时,居庙堂之高则争谏,不顾己利一心为国,处江湖之远则怀民鞠躬尽瘁两袖清风,实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于当世,虽不可见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于书典窥知一二,悟之于心则若脱胎换骨,影响之深远,弗能尽述,今之国人,概有东坡,虽陌生之人而可以谈笑风生,状如亲友,当为极誉!
东坡前时少年,聪颖好学,胸怀壮志,始欲拟以范滂,既承望于老父,又乞欢于老母。及至科举,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其间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胆创新,不禁惊异间有古之身而载今之神韵,更有欧阳修叹为弗如。后始仕,不图功业立就,无念衣锦还乡,但求顺己之心。随己之意,激浊扬清,宦海沉浮而独行其是,诸恶付之悠悠。其后调为湖州而复为知州也,书有《湖州谢表》,徒有满篇真情畅快,元气淋漓,尽付与牢狱之灾,是曰“乌台诗案”。知其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党之冤词“愚弄朝,妄自尊大”,愤哉!亦喟叹其浩然之气、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与义,尽融于真性情,快哉!
东坡仕途,盛衰虽曰命,岂非其心性也哉!苏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暂,失者永恒,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无所物以凭借终生,故无所畏,似风随性,畅言无忌,信人无疑,心胸宽广则眼无狭隘之人,观其人为佛则自为佛。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游走于万千深沉而独自清明,行云于几多羁绊而全生养性,纯然淳朴,不染污秽,不拘于诋尽流俗,不止于私心雠隙。甫言于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故庙堂之浊难染其光风霁月,狗苟蝇营莫改其行云流水,正谓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然又非能比于陶潜之属,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弃世,自然之本性可见一斑而从人之所无以望其项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长也,或短也,或顺也,或险也,或乐业,或戚也,无有定法,然持命则在于心也。命虽有定,而性豁达,而心清明,而情淳朴,岂非人事哉?读苏子如椽之笔,无加矫饰,淡如儿戏,纵有万丈豪情,业已余淡然矣。傲而妄不与狂相随,静而冷不与凝相依,悟而魂不与心相接,旦有郁事,尤觉“如蝇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观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无有超脱之意,或囿于功名禄饵,或羁于业次世俗。纯然易以极端,广博易以狭隘,虽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轻轻。浓处味短,淡中趣长。静则神藏,躁则神天,以身外之物夺至珍之德,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气”。是人也,大气者,方不累于轻浮俗套。气着,可增而强,可消而衰。强,则至大至刚,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则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污,弃自然之道而复之所弃矣。曷以习“气”,尽言以效苏子之状也。
成语身外之物:指财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如: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生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又如: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成语无足轻重:足:足以。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京考官劾》:“王文成后日功名不必言,即扬廉亦至南礼部尚书,谥文恪,则言官白简,亦未足轻重也。”又如:这次清算对蒋殿人来说真可谓牛身失毛,无足轻重。——冯德英《迎春花》第四章
在我人生最低谷、最迷惘期,喜欢上了苏东坡。他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让我勇敢面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失利”,最后卷土重来,再次大胆追求梦想。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开始只是因为喜欢苏东坡,想通过此书欣赏到苏子更多的精彩诗篇。对作者林语堂却是一无所知。没想到,大师林语堂+大师苏东坡,这一结合,简直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传世佳作《苏东坡传》便诞生了。
《苏东坡传》被誉为二十四大传记之一。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完成了这部著作。正本书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苏东坡的生平点滴,尽管如此,也更是如此,苏子的形象显得更真实,更伟大,更不可捉摸。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苏东坡的无比的仰慕与敬仰。
我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向着明亮那方”的金子美玲,才情极高的王国维,可是这几位作家终因只向往美好,而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残酷,自绝于尘世。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大起大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放地度过,但是,苏东坡依然乐天、活得潇洒自在。林语堂天性率真,幽默,多才,与苏东坡极其相似。而且林语堂与苏东坡就连“个人情感”都极其相似。在书中得知苏东坡一直暗恋他的堂妹,却由于是同属一个姓,有悖常伦,而无法大胆追求自己的所爱,这位大才子,敢于对皇帝说不的苏东坡,在伦理面前低了头,把那一腔的恋情暗暗珍存,直到暮年堂妹去世还倾心为之写诗悼念,痛心不已。林语堂也有一位思恋一辈子的女人,八十岁那年,他在《八十岁自述》里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我总在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我很想这样来理解这两位才子的“私情”:凡是大文豪,文艺家,他们都对美尤其怀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他们爱美,追求美,珍念美,美是他们创作的源头。徐志摩在对林徽因的极致爱慕下写出了《再别康桥》,林徽因为徐志摩写出了《你是人间四月天》,这些不朽佳作美醉了多少后人。林语堂,苏东坡,他们虽放荡不羁,追求超脱,自由,但是他们更是对“爱”负责人的人!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苏东坡的奇才并不是单单指他写有“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千古名句。苏东坡年少中第,扬名天下,仕途之路却走得非常艰辛。他的清醒与坚持,导致他被困于党争,频遭贬黜。然而他却在写给弟弟子由的信里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用贬官的经历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一种超然的自嘲,更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苏东坡跟大多数被贬的诗人不一样,他每次遭贬,总能在被贬地活得有滋有味,被当地的黎民百姓爱戴甚至是崇拜,因为他始终没有唉声叹气,没有抱怨怀才不遇,而是积极投入生活,为百姓排忧解难。在杭州任太守时,短短的一年半,他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方案,疏浚盐道,修整西湖,热心赈灾,造福百姓。在此留下苏堤:“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总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比起李白的“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不得志是不是更快乐,更有成就感呢?
苏东坡绝对还是一个时尚达人!别以为现在练瑜伽,跳广场舞就很时尚,人家苏老早在九百年前就开始琢磨瑜伽术与养生术了。他在被贬地勤练瑜伽。他说他控制呼吸,大约脉搏跳五次算一循环,吸、停、吐的比率是1:2:2。他像一般的瑜伽修炼者,计算自己的呼吸圈,还说自己的有一段时间呼吸控制吸气吐气的比率规则完全自动化了。这该是一位多么前卫可爱的读书人呢!
林语堂说:“读苏东坡的生平,我们一直在追察一个伟大思想和性灵的人生足迹,而他只是在尘世上偶然成形,留下了短暂的印记。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段回忆,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快乐,这些都是万古不朽的宝藏。”
我想说:“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来读读苏东坡吧,一定会挖掘到你意想不到的宝藏的!”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庄,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苏轼的文才更博,词、文、诗、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就连烹饪也很有一套。苏轼在文字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风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约哀伤的词里,使得词的地位能跟诗相比肩,在诗被唐人写尽后,开辟了文学的一片新天地。而苏轼自己的词刚柔兼济,气象万千,境界高远,单拿词的成就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苏轼的文字,无论是史论,还是奏折,都写得纵横恣肆、雄壮宏远;小散文则如孤云出岫、清静淡泊。
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勇敢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是这个年代。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派,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苏东坡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的诗词书画,还有名动天下的苏堤,甚至人人喜欢的东坡肉。苏东坡是个幽默的人,他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我不想讨论这里面的哲学意味,因为我相信,苏轼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学,否则他就不会得罪理学家程颐。苏东坡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的线,并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
整个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故事。他从不收敛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满机智的谈话让禅宗大师也难以应对;他从不掩饰他对于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并与魔鬼争辩,偶尔还占取上风;他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追求长生不老,几乎到死还兴致勃勃地寻找不朽的仙丹,半受挫败,却含着笑死去。……今天我们读苏东坡的传记时,就是在追随这样一颗纯正无邪、真实不欺的伟大心灵。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东坡的一生。
喜欢《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000字精选》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