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

03-06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3月4日已经播出,其十大人物已经揭晓,分别为钱七虎,邓小岚,杨宁,沈忠芳,徐淙祥,“银发知播”群体,徐梦桃,陈清泉,陆鸿,林占熺。对此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有关观看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以供参考阅读!

观看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一】

“什么才是安全?不是深藏地下,构筑掩体,是有人默默把胸膛挡在前面。什么才是成就?不是移山跨海,轰天钻地,是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是了却家国天下事,一头白发终不悔。”

2023年3月4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这是组委会给予钱七虎院士的颁奖词,也是他毕生为国铸盾的光荣写照。

钱七虎,江苏省昆山市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防护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防护工程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六十年如一日,钱七虎院士坚守爱党、报国、强军的赤子情怀,战斗在祖国的大山深处、戈壁荒漠、边防海岛等工程一线,为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默默奉献。他瞄准科技前沿,自觉把人生价值融入国家和军队建设伟大事业,为我国各个时期的防护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生于战火 少年种下国防梦

钱七虎院士是江苏昆山人。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在逃难的小船上,钱七虎的母亲生下了他,因在家中排行老七,取名“七虎”。战火中度过童年,“落后就要挨打”的忧患意识自幼就伴随着钱七虎。1944年,钱七虎父亲因病去世。“父亲临死的时候把我叫到床边,说你要干一番事业,他叮嘱那么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矢志报国的种子,在钱七虎的心中深深埋下。

1954年,钱七虎被保送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时的他满怀激动,梦想着驾驶中国设计制造的飞机遨游蓝天,没想到被分到了“跟黄土打一辈子交道”的工程兵工程系。从“天上”到“地下”,落差虽大,但钱七虎只觉光荣,“组织信任我,我服从分配”。大学苦读六年,毕业时,他是全年级唯一的全优毕业生。

因成绩优异,1960年,钱七虎被选派到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深造。学成回国后,钱七虎在西安工程兵学院担任教员,从此一头扎进了我国防护工程教学科研工作,这一干便是六十年。

隐姓埋名 为国铸造“地下钢铁长城”

防护工程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地下钢铁长城”。在钱七虎院士看来,如果研制核武器等毁伤武器是在制“矛”,那么自己所从事的防护工程研究就是在铸“盾”。

上世纪60年代,戈壁深处一声巨响,我国原子弹、氢弹先后试爆成功。当人们欢呼雀跃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冲进核弹爆炸中心勘查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那一年,钱七虎受命为空军设计飞机洞库防护门。为了找准原有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他专门到核爆试验现场调查研究。

经过深入调查思考,钱七虎大胆决定采用刚刚兴起的有限单元法,但这涉及大量计算。当时,全国能进行运算的大型计算机只有三台,为了求取最科学的方案,他来回奔波于北京、上海,利用节假日和别人吃饭、睡觉的空隙打“时间差”蹭设备用,导致胃部巨大溃疡,疼痛难忍。

历时两年多,当时年仅38岁的钱七虎成功设计出当时国内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地下飞机洞库防护门,但同时也收到了医生给出的治疗意见:切除掉四分之三的胃。向来无畏的钱七虎少见地退缩了,“要是那样子,我就变成残废的人,以后怎么工作?组织上可能不会给艰苦的任务”。

后来,采用中医调理,加之母亲和妻子的精心照料,胃病竟然得以痊愈。只是对家人,钱七虎总是疏于照顾。在那些为祖国核事业不分昼夜、紧锣密鼓的日子里,钱七虎和其他国防科技工作者一样,严格执行保密纪律。“我有任务,走了。”参加核试验出发时,他往往只能给家人们留下这言简意赅的六个字。因为工作,他曾与妻子分居两地16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钱七虎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深地下防护工程的构想。图为钻地侵彻试验现场。

六十多年里,钱七虎参与了许多重大国防工程,他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城市人防防护等级标准,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国家的需要在哪里,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点就要瞄向哪里”。在南京长江隧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国家能源地下储备、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中,钱七虎院士均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和关键性难题的解决方案。退休后,他仍活跃在国家战略防护工程建设前沿,积极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湾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

谈及自己的人生历程,钱七虎院士信念坚定。“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

老当益壮  为国为民贡献全部心血

“把更好的机会留给年轻人”,这是钱七虎院士的育人理念。2009年,他主动放弃自己被提名的机会,推荐年轻学者冯夏庭出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世界岩石力学研究中心在中国,冯夏庭年轻有能力、有梦想。”最终,冯夏庭成为目前为止担任该学会主席的唯一中国专家。

数十年来,钱七虎院士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防护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2019年,他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助贫困学生,在昆山成立助学基金,帮助贫困学子有学上、上好学。截至2022年,钱七虎院士共捐助困难学生584位,将自己的院士津贴、获奖奖金、工资等捐助慈善事业累计超过1800万元。

有人问他:“您就没想着给家里哪怕留一点?”但在钱七虎院士看来,“钱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工作。对于共产党员来讲,追求奢侈的生活是一个耻辱。那你剩下的钱干什么?给孩子?儿女自有儿女的福,靠父母的遗产来生活,这是没有出息的。”

如今,在许多人早已退休的年纪,钱七虎院士还像“空中飞人”一般奔波。一天24小时,他基本不闲着,白天开会、钻研项目,晚上给学生上课、批改论文……无论工作有多忙,钱七虎院士一直坚持锻炼身体,散步、慢跑、游泳。而锻炼身体,仍是为了工作。

“虽然我已经80多岁了,但我总觉得还有很多事要做。为祖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是我的毕生追求,也是我的事业所在、幸福所在!”在为国铸盾的道路上,钱七虎院士仍在不懈冲锋着。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60多年前钱七虎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读时,接受的第一堂革命人生观教育课。奋斗一甲子,投身强国梦。钱七虎院士用实际行动交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国之需要,我之理想。

观看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二】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北京冬奥会冠军徐梦桃榜上有名!她是迄今为止在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项目获得冠军最多的运动员,在北京冬奥会以前,她曾参加过三届的冬奥会,从温哥华到索契再到平昌,她只收获了一枚银牌,而她距离职业生涯大满贯,也只剩一枚奥运会金牌!而这枚奥运会金牌,也是中国女子空中技巧队一直所渴望的!

1990年,徐梦桃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

1994年,四岁的徐梦桃被送到鞍山市体校体操培训班。

1998年,她进入辽宁省体操队。

2002年,12岁的徐梦桃初露锋芒,在省运会中取得了3金2银1铜的好成绩。同年,徐梦桃被时任沈阳体院教师的自由式滑雪教练陈洪斌看中,成为李妮娜等名将的一位小师妹。那时,徐梦桃第一次听说世界上还有“雪上体操”这个项目。看过若干比赛录像后,她说了一句“老危险了!”不过,随后徐梦桃又说:“做一个项目就要练好,我要练好它,将来为国争光!”

短短几年,徐梦桃的成绩突飞猛进,她先后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枚全国冠军赛冠军、首个世界新人奖杯和中国第一个世青赛冠军等。2007年,徐梦桃进入国家队,此时的她已经成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个项目上亮眼的新星。

温哥华冬奥会,徐梦桃仅拿到第六名。之后,她进入了自己的冠军丰收季,不仅蝉联2011-2012赛季和2012-2013赛季世界杯总冠军,同时拥有世界第一的难度动作,总积分排名世界第一。此时的徐梦桃已逐渐成为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队的领军人物。

2014年索契冬奥会,徐梦桃做好了冲击金牌的准备,但因为落地时出现一个小失误,徐梦桃遗憾摘银。那时,她自信地表示,“四年后看我的”。但四年后的平昌冬奥会,徐梦桃没有圆梦。

索契冬奥会之后,徐梦桃开始积极备战平昌冬奥会,但在2016年全国冬运会的赛场上,徐梦桃受了重伤,左腿膝关节韧带断裂,她不得不接受手术,切除了将近70%的左膝外侧半月板,并在膝盖中打了3根钢钉。为了不影响平昌冬奥会的发挥,她一直没有做取钢钉手术。就这样,徐梦桃带着钢钉如期站在了2018平昌冬奥会的赛场上。但是这一次她摔得更重,无缘夺金。

在平昌冬奥会摔倒后,之前缝合的半月板再次裂开,原本被切除了大半个外侧半月板的左膝,又再度被切除了60%的内侧半月板。她曾一度认为自己已经没有机会参加冬奥会了,注定了与冬奥会金牌无缘。但是因为从小到大都被她视为“狠人”的父亲一句话:"万里长征都走过来了,不差这一步了,北京冬奥会我们再坚持一下。"她又重新振作起来,而在家门口的冬奥会上夺得奥运金牌,也被她称为”生命里的向往“。

2018年3月,她完成了双腿半月板的手术。她的职业生涯中,类似的腿上的大手术已经有4次,一次次的伤病没有击倒徐梦桃,因为她从未停止过挑战。

终于,在2022的北京冬奥会上,31岁老将徐梦桃带着钢钉出场,最终凭借完美一跳拿下最高分108.61分,在家门口拿下了冠军!她为自己和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队赢得了首枚冬奥金牌,终于破除“收银员”魔咒,创造了历史,也成就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全满贯!

当选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后,徐梦桃在个人媒体上发言表示感谢:震惊欣喜感动,复杂又满足的心情,只能凝结成四个字:谢谢大家!是你们一直以来的正向鼓励,让我完成了一次次的“命运翻转”,就像我在自传中写下的:三十而已,未来待续。我会用更饱满的热情,去迎接以后的每一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梦之芒芒、切切其真。

期待着正在规划第五届冬奥会的徐梦桃,当2026年,我们在米兰赛场看到你的那一刻,你就已经胜利了!

观看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三】

这几年,每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我都会认真去看。

每年都被感动,每年都会有所感悟,也特别想把这种感动与感悟分享给大家。

茫茫人海,泱泱中华,2022年,到底哪些人可以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相信评委会一定经过了各种权衡与对比,从无数优秀人物中优中选优,于是沉淀出了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我不想泛泛地去谈每个年度人物的事迹,每个人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动,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带给我不一样的震撼,无论是八十八岁的导弹专家沈忠芳,身残志坚的脑瘫儿陆鸿,都让人由衷地敬佩。

我首先要说的是那个感动中国人物的团体——银发知播。

那些虽然退休,但是依然用自己的所知所学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们,不仅让我心生敬佩,还让不久就退休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他们那样的人。

八十八岁的欧阳自远,八十六岁的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八十二岁的退休电工教师王广杰,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七十九岁的清华大学退休教授柳冠中……

他们就是老年人的榜样,退休后的生活就应该这样度过,活着一天,就为社会多贡献一天,活着一天,就奋斗一天。

我对于感动中国人物——冬奥会冠军徐梦桃还是格外心疼,为了摆脱冬奥会这个项目上中国“收银员(得了好多银牌,没有金牌)”的魔咒,她做了两次手术,切除了60%的膝盖半月板。

即使带病上场,她依然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获得了冠军。

我们不知道的是,在那个光鲜亮丽的金牌后面,有徐梦桃多少痛苦、疼痛和挣扎纠结。

组委会对她的颁奖词是:伤病困扰的青春。最终披上身体的国旗……梦之茫茫,切切其真。

我清楚地记得,在2022年的冬奥会上,徐梦桃大声喊出的问句:“我是第一吗?我是第一吗?”

这是经历了多少拼搏和痛苦后的发问,也许只有了解了徐梦桃的奋斗历史,才能体悟这句大声喊出的发问究竟承载了什么样的重量。

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为脑瘫残疾人的陆鸿。他不只是身残志坚,而且,他创办了一个工厂,优先招收残疾人。

用主持人的话说,上帝为残疾人关上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而他,不仅自己打开了一扇窗,还为更多残疾人打开了一扇扇的窗子。

他想证明,残疾人也是有用的。

因为,他自己也曾经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遭受了一次次的拒绝,甚至还被人嘲讽——说他这样的人什么也干不了。

后来,他自己开照相馆,开始,顾客不信任他,不让他拍照。后来,他开始琢磨技术,不断改进,还开了相册工厂,并且只招收残疾人就业。

不仅如此,在疫情期间,在很多企业利润下降的情况下,他的工厂却获得了更多盈利。

作为脑瘫残疾,他说话都不利索,但是,他看重尊严,他让更多残疾人获得了尊严,他不仅自己发光,还让更多的残疾人也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他说,我能养活自己,能为家里人赚钱,能帮助更多残疾人赚钱。

感动中国组委会对他的的颁奖词非常恰当:一生痴迷……扼住命运的喉咙,在阴霾中,你的笑容给我们带来力量。

本来是需要他人照顾的残疾人,却反过来照顾了更多残疾人,这种照顾不是简单付出,而是让更多的残疾人获得了尊严,获得了收入,获得了生活的希望和力量,这才是最令人敬佩的感动中国人物。

白岩松在和陆鸿交流的时候,陆鸿说:“刚开始进入工厂的残疾人,开始也觉得自己不行,于是,我就努力表现自己,让残疾人感到,我能行,你也能行。”

另一个感动中国人物陈清泉,他也是已经八十六岁高龄了,他是香港回归后,香港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坚持对中国电动汽车的研究,可以说是把握了时代脉搏。

他创造性地把汽车、电机、控制等技术融合在一起,为现代电动车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很早就提出了电动汽车应该成为中国优先发展的产业,并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很快得到了回复,为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汽车曾经改变世界,你要改变汽车……

最后一个感动中国人物,是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他就是福建农林大学的教授林占熺。

从宁夏的小县城,到巴布亚新几内亚,他解决了全球种蘑菇的难题。

种蘑菇就要砍树,这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于是,他就用农作物秸秆栽培香菇、平菇、双孢菇等食用菌,并且最终取得了成功。

此外,他还用菌草防风固沙,为生态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他研制的菌草已经走出国门,为世界脱贫致富提供了中国方案。

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突出了时代的要求,也呼应了大众的喜爱,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所具有的精神。

正像主持人所说的,有的感动来自一瞬间,更多是一日复一日的坚守。

感动中国人物让我们看到,即便人生“道阻且长”,我们依然能够抵达。

希望这样的正能量能够感染到更多的人,也希望有更多孩子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认真看一遍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典礼,让孩子感受这种正能量的熏染!

向感动中国人物致敬!向他们学习!

观看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四】

从2003年至今,《感动中国》已走过20载。20年来,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忠实记录着无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也记录着社会变迁的铿锵足音。其中折射出的中国精神力量,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感动中国》打动人心,因为我们爱其中的中国精神。

不论是强国精英,还是大国工匠,不论是耄耋智者,还是青年才俊,不论是浩气壮士,还是善举凡人,他们或倾一己之力,或践一生之诺,用卓越的成就和非凡的行动,传递着超越时空的向上力量,为祖国大地播撒下温暖的种子。

感动中国,这些闪光的名字构成了一幅壮阔雄浑的时代画卷,每一个奋斗的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踔厉奋发的自己。

中国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件,都能从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清晰地找到现实的印记,祖国取得的每一个伟大成就,都能在个体奋斗的轨迹中自然地得以生动的体现。感动中国人物,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力量!

感动中国的背后,是平凡人心中的国之大者,是熠熠生辉的中国精神。

感动中国人物,为我们这个民族标注了一个努力向上向善的精神高度!

观看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五】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3月4日晚播出,年度人物揭晓。他们是:钱七虎,邓小岚,杨宁,沈忠芳徐淙祥,“银发知播”群体,徐梦桃,陈清泉,陆鸿,林占熺。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名字,一段段催人奋进的故事,让善被看见,让爱被感知;让春天常在,让真诚常存;致敬向上的力量!

为传承民族精神,感悟榜样精神与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国、爱家意识,3月4日晚,中学组织观看了《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

极不寻常的2022年里,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迹,继续书写着中国人的精神史诗。为国家铸造“地下长城”的“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无私奉献的音乐教育志愿者——邓小岚,将毕生所学授予青年的银发知播群体,隐姓埋名六十载、为国防做出重要贡献的导弹功勋科学家——沈忠芳,用青春耕耘家乡风景的扶贫英雄——杨宁,“珍惜陇亩颗粒,心怀天下仓廪”的全国劳动模范——徐淙祥,奋力一跃创造冬奥历史的奥运冠军——徐梦桃,用毕生精力推动祖国电动汽车事业发展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创业之星——陆鸿,让菌草造福世界的农林科学家——林占熺,他们用漫长人生岁月里日复一日的坚守讲述了感动中国的真实故事,用感动的力量滋润着同学们美好的心灵。同学们目不转睛、全神贯注,泪水悄然滑落,久久地沉浸在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事迹中。

观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先进人物事迹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传承他们的精神力量。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严于律己,争做时代追梦人。

扩展阅读

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


在闲暇时间,我们通常会看一些影视剧,很多优秀的想法就是在观看的时候产生的,我们需要将心中的感动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观后感。撰写观后感首先要我们看懂影片,要准确懂得影片的基本内容。如何能写出受他人欢迎的作品观后感呢?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收集整理的“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篇1)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观后感1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在节目里,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广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那是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观后感2

《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我在收看该系列节目时,发现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心灵深处一旦有了源源流淌的“活水”,便有了创业创造、建功建树的不竭“源泉”。我把它称为“成功之源”。这个“成功之源”就是—爱岗精神、敬业自觉。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也希望能功成名就,却缺少必备的“成功之源”。表现在,既不爱岗,更不敬业。有的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不务正业,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有的粗枝大叶,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有的滥竽充数,长年累月“占着茅坑不拉屎”。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之一。筑就人生美丽梦想也好,践行核心价值观也罢,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成功之源”,就根植在你我他的职业道德里、情感良心中。表面上,爱岗敬业是利他的;实质上,爱岗敬业也是利己的。换言之,它是满足社会需求与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观后感3

《大国工匠》,讲述那些劳动者用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其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高凤林———火箭的“心脏”

在中国航天,53岁高凤林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他曾说过“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火箭的“心脏”,他的作为,让中国“神舟”系列顺利升空,也让中国科技发展达到了令人仰视的高度。微不足道的技能发展,同样蕴藏着较高的智慧含量,我们把微小的工匠精神,做精、做美、做到极致,“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同样是一种巨大的事业成就、国家成就。

胡双钱———“航空手艺人”

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胡双钱凭着他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对民机梦想的执着,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奋战在民机制造的第一线。胡双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加工出一流质量的飞机产品,是我一生的追求!希望自己能再干十年、二十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贡献。”

管延安———深海钳工

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他曾说过“装好了也要拆,拆了在装,这是为了手感”。因为执着,坚持,求学。

孟剑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用他自己的话说:“追求极致,超越自己”

张冬伟———十三里焊缝全手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暗暗下决心,技术一定要超越师傅,希望,我带的徒弟一定超越我”。

呈现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专业又敬业的精神内核,倡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而现在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而在学习中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知识,我们要不断地进步,争取做好自己。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奋斗的青春才美丽,永不放弃,生命才精彩。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观后感4

今天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大国工匠》,主要讲的都是一些为国家作出贡献的重要人物,他们都是为了国家而作出重要贡献的,多少次他们为了工作,忽视了自己的家庭,他们的这种高贵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学习。他们每一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做着属于自己应该做的事,他们之所以做的这么好,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耐心,他们付出的比人多!

每一分成就的取得,背上一定会有十分的努力,任何人都不可能会不劳而获,我们必须付出努力,才会像《大国工匠》里得人一样,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认真刻苦,遇到困难应及时克服,部位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观后感5

《大国工匠》讲述的是八个工匠靠着他们自己的双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早已经走到了职业技能的前端,但他们仍然努力地追寻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他们的专注和执着,缔造了一个个“中国制造”。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公民,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吗?还是说社会的浮躁,已经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大国工匠”的感人传奇故事和他们生动的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职业,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能拓展人生价值观,寻得成功。

他们是一群成功的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靠上名牌高中和名牌大学,而是在于追求自己职业技能的完美,靠着他们自己的专注和努力,最后成为了国家级顶级技工,成为了一个他们职业领域里面不可缺少的领跑者!

当前我们国家缺少这种工匠精神,需要用大量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我们国家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需要十分精良的,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看完《大国工匠》后,我领悟到我们非常需要拥有他们伟大的坚持,努力和尽职尽责的精神。这样的话,我想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有意义,也只有拥有他们的精神,我们才可能取得成功,并且升华自己的生活。

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篇2)

说起工匠精神,我就想起在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这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并且有意义的节目,向我们介绍了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做贡献却不求回报的工匠们,他们就具有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他们虽不都是出身名牌大学,有着耀眼的文凭,但都是在默默坚守着自己所热爱的岗位,他们的工作虽然很平凡,但是他们那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令人敬佩。

马荣,我国钞票凹版师,第五版人民币肖像就是出自她的手笔。她认为只要有一个点没刻好,就是失败品,所以她每天都在反反复复地练习着。别人刻一幅作品,而她要却在和别人相同的时间内花费比别人多一倍的精力去雕刻两幅作品,再从中选出令她满意的作品,她的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品质,和不惜花费精力时间,孜孜不倦,反复改进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吗?可能很多人拿到一张人民币都只是看看数字,从来没有注意到上面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这些都是工匠们用他们的汗水和心血换来的。可自从看了对马荣的采访我才知道原来一张人民币要花这么多心思。这让我开始反省,开始深思。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虽在提高,科技慢慢发展了起来,很多时候我们不用出门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也开始发生改变。就拿现在的学生来说吧,在做题目时,遇到比较长,字比较多的题目时,往往会放弃。

那是因为他们缺乏耐心,沉不住气;再比如说,有的同学考试时写的非常快,但是在写完之后没有检查,却趴在桌上睡觉,等到成绩出来了,才发现自己很多简单的题目都错了,内心很懊恼。那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就是不严谨。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后悔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一个强盛的大国,正是需要那些向马荣一样的工匠,他们秉持着将中华伴随着人民币传承到世界让世界更多人知道我们不只是“人口多”,我们还是个制造大国!

像马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我们新生一代的榜样。但是,还是有人之对工匠心存偏见,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可言。实际上,工匠在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一切有关生产的设计、蓝图、标准,都依靠工匠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来实现。换句话说,没有技艺精湛工匠的企业,企业发展的目标无从实现。能做到一直坚守在这样不让世人所待见的岗位已经很不容易,但是他们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社会,工匠已经越来越少,许多企业也都在为优秀的技工而烦恼。有的企业甚至花大价钱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产品质量就是上不去。而这根本原因不是设备与技术不行,而是工人技术不行。一流工匠的短缺严重影响着产品与企业的前途,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工匠精神不是,它是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与积累,才让我们每个人成长道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前途充满荆棘。所以我们要重新传承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最后,我想向那些至今仍坚守岗位的劳动者致敬,工匠精神让中国梦更精彩。

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篇3)

“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观后感(一)

1.

观看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他们来自航天科技、国网电力、国防军工、电子科技、石油钻探、文物修复等多个行业,大国工匠们最年长的86岁,最年轻的29岁。每一位当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都在普通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传承者。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著名企业家、教育家),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当今社会存在诸多的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有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坚持“工匠精神”,从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铸造更多的精品。

作为我们施工企业,更应该有这种“工匠精神”,应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程度,从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力做出的不平凡业绩,为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今天,项目领导组织大家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大国工匠”的故事,并且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打动,他们都是在一线辛勤工作的平凡工人,他们有机械工、维修工等等,无一不例外,他们都是普通的工人,他们不是领导、不是富翁、甚至不是高学历,但他们每个人都是靠着对职业技能完美的追求,靠着对技术的忠实传承和钻研,靠着日复一日的钻研,靠着年复一年的专注和坚守,在平凡的工作中掌握着不平凡的技能,成为国家顶级的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身上所传承的工匠精神。其中,由于行业的原因,李万君李工给我印象最深刻,“复兴号”当今世界上大规模运行的我国动车组的最快动车组,时速350公里,从“和谐号”到“复兴号”,我国动车组研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次重大突破,被称为“复兴号腿脚”的转向架焊接直接决定这一突破的成败,但是李万君李工他做到了,研制出了一枪三焊的心方法,焊出了世界新标准,也让“复兴号”的批量生产成为现实,成为闪耀世界的中国名片。在这里也感谢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的“大国工匠”2018年度任务发布暨颁奖典礼,让我们更多的认识到行业外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和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其最终目标是让我们的祖国,让中国强起来,祖国走向繁荣昌盛。为我国的高铁事业付出更多的努力,争取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3.

2019年3月1日,昌赣项目部组织各部室、各架子队人员,观看了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晚会”,是由30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著名劳模代表、资深媒体人士组成的专家评委会,经过严格评审,从候选人中评选出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可以说他们为国家真的是做了巨大的贡献。每出场一位“大国工匠”人物时,都会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如果说今天看的不是现场直播,而是文字性的说明,那么震撼的场面我也是想象不到的。

“大国工匠”人物中,使我记忆最深的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工人陈行行。陈行行,让我震惊的是,他年仅才29岁,这个真的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按正常伦理推论,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肯定是资历超深,相当有经验的老前辈们,但是未必。陈行行拿过15枚金牌,考了无数个证书,真的是活在书的海洋里。让我印象深的还有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不必知道我是谁,而是我要为这个世界做什么”,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飘荡,同样的八零后,感觉他的眼界真的高处同龄人不是一丝丝的差距,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在打问号,他29岁都为国家做这么大贡献,而我们呢。。。突然觉的差距好大。

陈行行从事保卫祖国的核事业,是操作着价格高昂、性能精良的数控加工设备的新一代技能人员,优化了国家重大专项分子泵项目核心零部件动叶轮叶片的高速铣削工艺。所获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四川工匠。

还有一位印象特别深的“大国工匠”人物,煌研究院石窟壁画修复专家李云鹤:他坚守文物保护第一线,修复保护壁画63年,无论天气如何,都不会妨碍他维修壁画和雕像,像他老人家已经86岁的高龄,正常情况下不应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吗,可是他却说:“只要我能干动,我就还要接着干。他常年在石窟里修复壁画,热衷于自己的职业,不仅这样,他还让自己的子孙来继承他的这份事业,他的这份精神真的是可歌可泣,无私的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片土地。他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一句简单又朴实,又充满力量的一句话。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晚会,以一首《天耀中华》歌曲结束,让人们沉浸在优美的歌声中,内心却如翻浪一般。

以前不明白“大国工匠”究竟有什么含义,只是知道其名,却不知道其内在含义,看完此次“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晚会”后,使我深切的发自内心的明白其意义。这些“大国工匠”之所以这么优秀,能站在这么闪耀的颁奖典礼上,那么他们的付出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看到是站在台上,面带微笑,迎来台下一阵阵的掌声、一阵阵喝彩。这些荣誉不是老天赐给他们的,而是他们用自己辛苦的汗水、拼命的努力得来的。在生活中、工作中也是如此,不管你是出于何等职位,做何等工作,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变成你所自己想要的样子,不要再最美的年华辜负了自己,要知道,人生只有一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人会替自己努力,自己脚下的路得自己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走,当你付出艰辛的劳动后,得到了收获,回头再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你会感谢它,感谢曾经走过的路,才会迎来今天美好的你。

我们现在正值年华,我想对自己说的是,让自己好好拼命努力一把,那么你会离耀眼的光芒越来越近。

4.

3月1日晚8点,通过观看央视综合频道直播的《大国工匠》颁奖发布会,感触很深。评选出的高凤林等10位大国工匠,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文化不同,年纪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岗敬业”。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靠自己过硬的技术和本领,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美,为民谋福,贡献社会。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敬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一种人生的追求,这也是工匠们很少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可能还在一线工作,当别人一家团聚或在公园休闲时,他们可能还在一线独自钻研奋斗,失败了也不灰心、不气馁;靠的就是有一颗恒心,靠的就是对专业的执着,甚至是痴迷。常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没有做不成的。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评选为工匠,其本

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篇4)

所有评出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并为之自豪的!看过他们的事迹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干事创业的冲动,是他们给了我鼓励,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对平凡而伟大最好的诠释。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豪言壮语,他们都是单位里极普通的一员,平凡的岗位,多年的磨练,岁月并没有让他们甘于平凡,反而让他们厚积薄发,创新、坚守,让一颗螺丝钉也有机会闪闪发光。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成功的人,能力超群的人都不会是平凡的一员,或许他们真的有过人的一面,而这一面是他们千万次的历练之后的水到渠成、理所当然,没有谁的成功是轻而易举的。他们的经历和成就给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激动万分。

一、平凡岗位,不忘初心

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岗位应该说都是平凡的,在平凡的岗位上首先要心定,认清自己的岗位,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坚定的把自己的岗位职责履行好,坚守初心,把自己该做的事做细、做精,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提醒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是基础。

二、提升自己,锐意创新

能力危机如何解决?除了学习,应该没有更好的捷径。在把自己的工作做细、做精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就变得必须。术业有专攻,从自己的专业入手,多学理论,多实践,反复磨练自己的技能和本领,边学理论边实践,让自己的工作技能达到极致,精益求精是过程,极致才是我们的目标。过程就是我们创新、创造的机会,要把事物做到极致,现有的手段、方法肯定是达不到的,创新问题就会突显出来,敢想敢做才能有火花闪现,抓住自己瞬间的灵感,不要让它溜走,不怕失败,勇于挑战,有这样的信念和胆识,创新才有可能。

三、自信坚定,勇挑重担

不忘初心,提升自己,锐意创新之后,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底气是应该有的,这份自信基于我们的坚定信念和专业积累。能力危机解决了,任务来临时,才敢毫不犹豫的站出来,挑战权威,挑战先进,挑战自己。失败不可怕,丢人也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们做了,为了工作的进步,我想一切都是可以战胜的,过程也会是永远值得珍藏的记忆,失败也英雄。

平凡的伟大,我也是有机会的。大国工匠们超越的是世界先进,为祖国增光添彩,我也是中国人,是祖国的一份子,为了祖国母亲,为了我爱的单位,从现在做起,一切都还来得及。

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篇5)

我是一名铁路工人,昨晚观看了大国工匠后,我体会到工匠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

《大国工匠》讲述了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我在收看该系列节目时,发现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365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在哪个行业只要付出努力都会获得不少收获,干一行爱一行,不管在哪个平凡的岗位上只要努力都能开出幸福花。

我作为一名90后,参加工作已经6年了,我们这个行业就是没有节假日,一年四季都在外地工作,顾不上家,有人问我这样对孩子好吗?我想说那不然呢,为了生活没办法。我们所在的商合杭高铁明年就要通车了,我们也要加班加点好好在奋战一年,若干年以后我和家人坐高铁从亳州段通过我会很自豪的说你看这一段是我曾经参与建设的,我觉着很自豪,付出值得。虽然我们的成就没有到达工匠这个地位,但是在我心中我们这些为了高铁早一天开通的建设者们也是大大的工匠。

观影完后,我体会到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我们也要好好努力,做我们自己的大工匠。

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篇6)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1

《大国工匠》,讲述那些劳动者用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其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高凤林——火箭的“心脏”

在中国航天,53岁高凤林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他曾说过“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火箭的“心脏”,他的作为,让中国“神舟”系列顺利升空,也让中国科技发展到达了令人仰视的高度。微不足道的技能发展,同样蕴藏着较高的智慧含量,我们把微小的工匠精神,做精、做美、做到极致,“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同样是一种巨大的事业成就、国家成就。

胡双钱——“航空手艺人”

。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

胡双钱凭着他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对民机梦想的执着,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奋战在民机制造的第一线。胡双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用他自我的话说:“加工出一流质量的飞机产品,是我一生的追求!期望自我能再干十年、二十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贡献。”

管延安——__深海钳工

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仅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他曾说过“装好了也要拆,拆了在装,这是为了手感”。因为执着,坚持,求学。

孟剑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仅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用他自我的话说:“追求极致,超越自我”

张冬伟——十三里焊缝全手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用他自我的话说:“我暗暗下决心,技术必须要超越师傅,期望,我带的徒弟必须超越我”。

呈现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专业又敬业的精神内核,倡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而此刻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而在学习中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知识,我们要不断地提高,争取做好自我。态度决定一切,仅有奋斗的青春才美丽,永不放弃,生命才精彩。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2

一个国家的富强,不仅仅是国家的富强,政府的富强,同样也是人民的富强。而《大国工匠》这部记录片,正好给我们诠释了国家富强的另外一面。

在新的时代中,新时代的烙印下,父母们不停的让孩子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在潜意识中就绝对的认为,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初中、高中、大学,人生才能出人头地。而这一的思想是绝大多数父母包括孩子本身都存在的,我不能说这一种思想的错误,却也不能认为它完全的正确。在大学生多如牛毛的这天,时代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不能仅仅靠着虚体经济的支撑,一个国家的底气,除了他们拥有的高素质高文化的国民之外,还需要一群不畏艰苦在国家科技技术第一线熬夜奋战,努力创新的技术工人们。

他们有的是大学生而更多的是一个未曾上过学,并没有什么出色学历的普通人,可他们依靠自己出色的技术,在为国家带来一笔笔不菲的财富,让国家日益富强,让国际能站在国际上,让总理能在国际的舞台上抬头挺胸说:“中国制造”这四个大字。

每一位在不同岗位上的技术工人,用他们的刻苦专研,辛勤付出,不懈努力创造着一个个不可能而却又可而为之的奇迹,也在诠释着360行,行行出状元的至理名言。

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技术强国”这四个字,给新时代的我们指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八个工匠“八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专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浮躁的社会,让我们忽略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证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渴望拓展人生价值。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3

观看了央视新闻播出的《大国工匠》,令人深受教育,感人肺腑。经过观看我国杰出的大国工匠的高超技术和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让人好像重新感到了思想正确回归的大路上。大国工匠们出身一般家庭,却经过自我的不懈努力,创造出非凡的业绩。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在追求职业技能上,严格要求的是自我,追求的是技术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为我们在世界上,树立大国的“中国制造”和世界创新大国的名牌,带好了头和做出了杰出的榜样。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一点不漏的超高精度的密封,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他能将焊接技术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焊接时间仅有0.1秒的时间误差,他如此艺高胆大,十分人所想,仅有刻苦钻研,用心练就方能结出如此硕果。

錾刻大师-孟剑锋,在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的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他的惊世杰作。他錾刻的作品精美非凡。在仅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由于过于逼真,让人看后会情不自禁伸手触摸感受。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也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能做到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零失误,让人折服,让人惊叹,完美和卓越就是靠毅力和意志,专注和精湛技艺和锻造的。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对精密度要求到达了“丝”级,被称为两丝第一人。我国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超高精密度组装,不能没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他能经过摸、看、思,能确定机器的组装误差,几乎没有失误过,工到此精,惊心动魄。

胡双钱教师傅,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2006年,胡双钱要做百万个零件的飞机建造工程,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加上临时救急其任务难度广大,非一般人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打造36个孔,发丝大小的孔径,仅仅依靠胡双钱的双手和传统的铁钻床,便能快捷将36个孔悉数高精度打造,经过检验一点不差,其金属雕花技能创世界一流。

高铁青岛动车制造高级技师—宁允展,首席研磨师,他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第一人。全国能做该工序的工人不超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安全性能超高,让国内动车最高时速到达486公里,创造了奇迹,这离不开宁允展对动车转向架的定位臂的高技术研磨。

张冬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利用世界上最难的殷瓦焊焊接技术,在造船业,殷瓦板十分薄,张东伟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并且做到焊缝小于一个针眼大小,因为打了会引起致命后果。张冬伟焊接技术外观精美且具备百分百安全保障。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4

今日,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观看了央视新闻推出的一档《大国工匠》节目,讲述了那些劳动者用双手匠心筑梦的震撼而又感人的故事。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1.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

2.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的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錾刻大师-孟剑锋师傅在仅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也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零失误,他的标准是追求零失误。

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被誉为两丝钳工。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到达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仅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4.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教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广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是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那是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经过检验,也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5.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

6.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

7.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坚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8.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他在工作时,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仅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感激学院领导组织的这次观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而在学习中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知识,我们要不断地提高,争取做好自我。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5

看《大国工匠》,我们被工匠们的劳动精神,坚持不切的精神所折服。一系列故事使我们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技术的宝贵。

该纪录片讲述了方文墨几位在不一样岗位中的劳动者,靠着自我过硬的技术,坚持不懈的努力,突破了一个有一个奇迹,从一个平凡的岗位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美,最终脱颖而出,贡献社会的故事。

《大国工匠》推崇“匠人精神”宣传技术技能,成就出彩人生,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中国制造业服务业水平有很大好处。

我在收看这系列的节目时,发现他们的文化程度不一样,年龄有别,但拥有一个共同的发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坚持不懈,他们医术精湛。他们其中有人能用手检测堪比x光般准确。它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练。


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篇7)

昨天晚上,班主任组织我们全班同学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系列片《大国工匠》,看后感触颇深。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高超的艺术创造着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对专业执着,甚至是痴迷。

大国工匠中各个岗位上的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非常高的产品。如果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会坠落;高铁可能会脱轨;轮船可能会沉没。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借着多年的实践和反复摸索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现在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我不是制造业专业,而是烹饪专业学生,我们需要不断的接受烹饪艺术的学习。烹饪不难,但做好不易,烹饪操作技巧确实很难掌握,专业老师对我也非常的关心重视。学习虽然是辛苦的,环境也热,但苦中有乐,每当我学会了一道菜肴,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便会非常的开心与自豪,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不足,很多的细节是需要装饰的。不能安于现状,要越来越精,掌握更多的技巧,突破一个个难点,用时间用心去练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今社会高手如云,而我,也要确立自己的目标,我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进步,更上一层楼!

在这里,这篇观后感也差不多落入尾声了,然而,我的真正行动才仅仅开始。现在我要做的是,迈出艰难的一步,朝着技能竞赛的目标前进,要以满腔的热情去获取最后的胜利。

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篇8)

今天,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5.1特别节目《大国工匠》。一边看,我的脑海中一边想象着自己的未来。

大国工匠,讲述了一群从没有上过名牌大学,但却对专业技术充满着执着与热情的国家一线一级技工!他们钟爱自己的技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着骄傲与自豪,在他们各自从事的职业领域里,也绝对是国家级的瑰宝,行业里的翘楚。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焊接工——高凤林,从事35年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我想到自己今年刚满20岁,我的心里也是一阵震惊,从事工作35年,这得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与坚持不懈啊!但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峰,他那精巧的錾刻技术,不仅继承了老一辈和古时候的扎实基础,而且还在现代科学技术下的今天,不断创新改造。在北京APEC会议上,他所打造的“和美”纯银丝巾果盘,着实让外国友人看到中国传承已久的高超技艺。另外,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研究所的顾秋亮对仪器组装“丝”的境界也着实让我惊叹,在中国,目前来说也只有顾秋亮能做到这一点。中华造船集团技术保障焊工--张冬伟,焊接技术达到一百分之一百。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中国研磨技术的鼻祖,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钳工----胡双线,30年,打造零件,达到百分之百的惊人记录。中国宣纸高级技师---周东红,30年来,每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虽然只有初中,但他自学成才,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创造自己的价值呢?从《大国工匠》中,我获得的是一种对职业,对技术的一份坚持与热爱,唯有对自己所干的,所从事的职业保持着一颗不懈努力,永不言弃的心,才能对得起自己的未来,才能更好的回馈整个社会!

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篇9)

晚上8点项目部组织观看了大国工匠年度任务颁奖晚会,看后感动颇深。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我被工匠们的劳动精神、创造精神深深的折服,一系类的故事使我更加体会到技术的宝贵,在不同岗位的劳动者,凭靠自己过硬的技术,用灵巧的双手创造一个个奇迹。

大国工匠中各个岗位上的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非常高的产品。如果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会坠落;高铁可能会脱轨;轮船可能会沉没。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示,只有那些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渴望拓展人生价值。

《大国工匠》给人们展示了中国工匠的博大情怀和无以伦比的技艺。我们要以工匠精神为动力,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要勇于担当。

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7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中国已经繁衍了五千年之久,每一个年代都有每一个年代的英雄人物,感动中国里的人物,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中国人,当如是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1

张桂梅, 45 岁, 满族, 中共党员, 云南省丽江地区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华坪儿童之家院长.2000 年以来, 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被全国教育总工会、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十佳师德标兵” , 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 劳动奖章、全国“十佳” 知识女性, 获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首届“兴滇人才奖” , 被省妇联、省电视台评为“感动云南” 十大母亲,被评为丽江市“关心下一代” 先进工作者, 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称号。 今年 6 月,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三次全会上, 她当选为云南省出席党的十七大代表。

张桂梅同志深深扎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 她爱教育, 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别的教学方法, 教学成绩突出; 她爱学校, 不顾身患多种疾病, 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 经常超负荷地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她爱学生, 拿出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 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 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 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动, 实践了一名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追求,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桂梅同志是教师的优秀代表, 是教师的榜样。 张桂梅同志爱教育, 爱学校, 爱学生; 张桂梅同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张桂梅同志让社会满意, 让家长放心, 让学生成才, 认真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真正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张桂梅同志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勤奋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 人们常不解的问她: 这样做有什么目的, 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 张老师总是笑着说: “如果我有追求, 那就是我的事业: 如集我有企盼, 那就是我的学生; 如果我有动力, 那就是党和人民” 。 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 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 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 她, 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 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 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 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 在迅速掀起, 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通过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以后, 我们要更加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 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 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 热爱本职, 踏实工作, 不追逐名利。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应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 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 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 讲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 绝不得过且过和放任迁就学生, 而要以又红又专的高标准要求学生, 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 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循循善诱, 管教管导, 既教书又育人, 对学生一视同仁。 做到深入学生, 为学生排忧解难, 为学生多办实事。

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进步与奉献。 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条。 有人说, 伟大的科学发现和重要的岗位,容易调动敬业精神; 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 想敬业也敬不起来。 道理并非如此。 教师们发扬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可感召成千上万人投身到教育事业建设中, 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长期能爱岗敬业, 创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业绩,需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2

“叶连平老师九旬高龄仍坚守三尺讲台,20多年来退而不休,他是我们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和道德楷模,叶连平老师的先进事迹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认识到教育是如此美丽。”9月12日上午,刚刚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红星中学英语教师张桂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在叶连平老师身上,学到了无私奉献精神。“叶连平老师始终淡泊名利,倾尽心力、财力,努力用知识改变乡村孩子的命运,用爱照亮他们通往梦想的阶梯。这位老党员,几十年来,不忘初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默默付出。”张桂霞说,在叶连平老师身上,她学到了爱生如子的道德情操。叶连平老师是“四有”好老师的生动典范,他忘我的精神令人钦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三尺讲台,一生情怀。

“叶连平老师曾说过: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重要的!”张桂霞告诉记者,她在10多年教学生涯中发现,因为经历不同,孩子们的性格、智力、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她会更加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整理并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观察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走进他们的内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在集体中都有存在感和归属感。

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十多年来,张桂霞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省优秀青年教师、市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张桂霞表示,荣誉代表过去,她会努力用自己勤勉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刻苦的学习态度,促进学校“让学习成为习惯”学风的形成,让学生慢慢明白终身学习的道理。她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学校“闪闪红星,放飞梦想”团队里的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用一颗母亲的心做教育,和学生共同成长。

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3

3月3日晚,“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等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和女儿在颁奖现场。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的女儿在颁奖现场展示父亲书写的“光荣属于二连”“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从2003年到2022年,《感动中国》已走过20载。20年来,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现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实录了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其中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力量,穿透时光的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走过20年,《感动中国》为何依然打动人心?颁奖词靠什么征服一批批观众?记者采访了《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等主创人员。

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4

今日午时,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新闻人物电视片,感动了你我,感动了大家!

能感动全中国的12名新闻人物有:魏青刚、丛飞、李春燕、洪战辉、邰丽华等。

那里面最让我感动的是丛飞!在未成为歌手的丛飞就极其喜欢山区里的那些贫困孩子,他成为歌手后又把他所赚的钱都捐给了山区里的贫困孤儿,让他们从此以后便能上学了。就是孩子让他心动,所以让他行动!“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句话是鲁迅先生说的,而这句话也正说明了丛飞。

而就在这时丛飞被诊出胃癌晚期,而他的妻子邢安刚怀孕4个月!在这时丛飞想的并不是自我的病情而是山区里的178个孩子的未来!在这紧急时刻,一所医院愿意免费为丛飞治疗。丛飞的女儿叫邢小丛飞,意思是他的女儿要比他做得更好!丛飞翁显出金钱、失业、健康,给予那些怀疑、嫉妒的人肯定回答!他是无私者、忘我者,他把爱都传递给了别人。他把所有的时间无私的给了山区的孩子们!

爱,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多一份爱心就少一份自私;多一份爱心就少一份苦恼;多一份爱心就少一份斗争;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奉献!你的爱能换来更多的爱,这个团队就无限完美,人生就充满了乐趣,充满了幸福,充满了一种期望!

让我们一齐显出一份爱心,那这个世界将会多么完美!

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5

女高校长张桂梅:大山女孩的明灯

许多年前,一次家访途中的偶遇,让张桂梅至今无法忘怀。

一个女孩坐在山坡上,忧愁地望着远方,身旁放着箩筐和镰刀。她上前询问得知,女孩才十三四岁,父母为了3万元彩礼,要她辍学嫁人。

张桂梅暗自发愿:要改变大山女孩的命运,让她们通过读书走出大山。2008年,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2年来,已有1800多名大山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

她像一盏明灯,燃烧自己,照亮大山女孩的梦。

低进高出,1800多名女孩命运改写

今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得比往年稍晚一些。8月底,学生们报喜的短信把张桂梅的手机震得嗡嗡作响,但她却闷闷不乐了好几天。

这一届,华坪女高159名学生参加高考,150人达到本科线,本科上线率为94.3%,其中一本上线人数70余人。“如果没有疫情影响,姑娘们能考得更好。”张桂梅心有不甘。其实,这个成绩真的很不错了。

因为,华坪女高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不少学生基础差,甚至中考分数远低于当地高中的最低录取线。低分进、高分出,高考成绩常年位居丽江市前茅,华坪女高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12年来,1800多名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改变了人生轨迹。

27岁的陈法羽是其中之一。2009年,家境贫寒的陈法羽中考分数没过线,自费读高中一年要好几千元。“当时我妹妹也在上学,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陈法羽说,实在没办法,她只能放弃读书,回家种地。

后来听说华坪有一所女子高中,专门招收家庭贫困的女孩,不收任何费用,陈法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赶快跑来报名。在女高学习三年之后,陈法羽顺利考入云南警官学院,如今已成为丽江市的一名警察。

回忆高中三年,陈法羽难忘校长的严厉与坚守。不管刮风下雨,张桂梅每天清晨都会陪着学生晨练;白天,几乎每节课她都会亲自查课;晚上,她和学生一起住在宿舍,直到夜里12点后查完宿舍才入睡。

“没有张老师的呕心沥血,就没有我们的命运转变。”陈法羽说。

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6

95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获大军区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退伍后,他自愿申请转业到当时条件坚苦的来凤县工作。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64载。2018年底,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

因为信仰,所以伟岸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71年党龄,见证“绝对忠诚”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位党龄71年的老战士、老党员,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

在张富清老人眼里,在战场上,共产党员应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生命,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在祖国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应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做这些,只是共产党员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显摆”。军功章,他压进了箱底,就连对至亲好友都不曾提及;干工作,遇到困难和委屈,想想牺牲的老战友,他什么都释然了。

新中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也一再改变;不变的,是他对党的“绝对忠诚”。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70年前,理想信念之火熊熊燃烧的共产党人,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共产党人以同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同样不畏任何艰险的豪情,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7

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要为社会做贡献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升自我能力。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干事创业的根本,身体力行,才能弯腰实践。不断学习党的政策法规、学习业务理论技巧,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练就新能力。

二是坚守基本原则。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严守规矩底线,不踩法律红线,按规矩办事,用制度管人。在工作上,始终坚持不推诿不扯皮、不摊派不遥控,搞好单位团结,带好干部队伍。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尊老爱幼,争做人人学习的表率。

三是履行自身职责。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组织和领导安排的要及时抓落实,自己分管负责的要亲自指导跟踪问效。作为一位公民一名国家干部,要敢于同社会的不良风气说不,要善于带头做合格公民,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

他们活着是一面又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又一座丰碑,折射出一个时代中最闪亮的光芒。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