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的课件教案10篇

03-14

下面的内容主题为船的课件教案,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你整理的,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堂教学更有效。

船的课件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体会伯德诺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描写,体会它们强烈的爱国精神。

2.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法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㈠1939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数国家染上战火,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伤亡人数达5120多万。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二战期间发生在法国的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半截蜡烛》。

㈡(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题目半截蜡烛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剧本,整体感知

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㈡师生交流反馈。

1.课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

2.文章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教师小结: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

三、细读剧本,品味人物

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他们为了保住半截蜡烛中的情报与闯进屋子的德国军官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惊心动魄的夜晚,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么与敌人进行周旋的。请同学们默读剧本,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想一想从这些词句当中你体会到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㈠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㈡师生互动交流,感受人物特点。

1.预设一:感悟伯诺德夫人

(出示)句一: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电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⑴从动作中体会

①从急忙你体会到什么?

②为了不暴露情报,伯诺德夫人急而不忙,立刻取出一站油灯,在敌人面前她显得那么镇定自若。

⑵从语言中体会

①面对狡猾凶狠的敌人,伯诺德夫人是怎么说的?

②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一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突出亮字,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强调灯字,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重读瞧字,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③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保护蜡烛,保卫情报的心是不变的。)

(出示)句二: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⑴从神态中体会

①不动声色是什么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伯诺德夫人这是在什么情况下不动声色?

(这是在儿子杰克试图拿走蜡烛失败的情况下,这是在蜡烛越然越短,情报即将暴露的时候。)

③情报一旦暴露,将意味着什么?

(屏幕出示)情报一旦暴露,将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

④面对险情伯诺德夫人却不动声色,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机智勇敢、镇定从容、临危不乱)

过渡: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却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但是,蜡烛又一次被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儿子和小女儿又是怎么与敌人周旋,保护半截蜡烛的?

2.预设二:感悟儿子杰克

(出示)句三: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⑴从神态中体会

①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

②从杰克若无其事的神情中你感受到什么?(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杰克必须保持镇定从容,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⑵从语言中体会

①从杰克的话语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②如果你是杰克,面对敌人会怎么说这番话?

③朗读评价指导:那些词语读得特别好?为什么这样读?

③不管怎么读,都是为了保护蜡烛中的绝密情报。

④当杰克想要拿走烛台没有成功时,他为什么还要去柴房呢?

(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继续假装。)

过渡: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幼小的女儿能保住情报吗?

3.预设三:感悟女儿杰奎琳

(出示)句四: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⑴从动作中体会

①从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中你感受到什么?

②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小女儿杰奎琳装出了很困的样子,可以看出她善于观察,能见机行事。

⑵从语言、神态中体会。

(出示)句五:小女儿与敌人的对话

杰奎琳少校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

我可以拿盏灯上楼睡觉吗?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

她一定很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那么,晚安,小姑娘

聊天真有趣,可我实在太困了。

①学生合作朗读对话。请男生当的德国兵,女生当小女儿,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②从两人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什么?

③杰奎琳与敌人对话时,神情自然,看不出一丝破绽。

④她说和您聊天真有趣我实在太困了,这是她想赢得德国军官好感,转移敌人的注意力。

⑤面对敌人,她的脸上却始终带着百合般的笑容,在这灿烂的笑容背后,小女孩有着一颗怎样的心?

㈢深入人物,内心补白。

1.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当他们与狡猾的敌人进行周旋,一次次面临险情的时刻,他们的内心也是历经一次次的考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位,敞开思维,大胆想象。

⑴德国军官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了,杰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⑵蜡烛越燃越短,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⑶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心里在不停地念叨着:

2.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热爱之情,使母子三人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战胜敌人的勇气和力量。

四、回读课文,升华情感

㈠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㈡师生探讨交流。

预设:学生形成两种意见

1.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认为儿子和母亲也功不可没。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理由。

2.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阐述观点,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⑴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是母亲在前面吹熄了蜡烛为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⑵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母亲功不可没。

⑶哥哥杰克虽然没有拿走蜡烛,但他始终保持着镇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⑷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⑸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㈢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保住了情报,战胜了敌人。让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再次深刻感受一下他们身上的那份大智大勇。

㈣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

㈤学生写话交流。

㈥同学们,让永远记住故事《半截蜡烛》,记住这了不起的一家。

船的课件教案(篇2)

一.解读教材:(即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为:《走,我们去植树》、《燕子》、《沙漠中的绿洲》及《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组成,是一组典型的春景美文,其中《燕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第二自然段写燕子在春光烂漫时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第三自然段写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行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及燕子这一春天使者的喜爱之情。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和文本特点、学生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活泼偶尔造句。

4。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第一点和第四点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和谐美。共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重点扫除阅读障碍,读准读通,整体感知文本美,并学习燕子的外形,了解抓住主要特点描写的习作方法。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节课,着重指导学生精读品悟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品味语言的精美时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为更好提高教学效果,我安排了一些简单的教学辅助设施,如:幻灯片、mp3歌曲。

二.理念指引(即说教法、说学法)

1.情境创设:

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李吉林大力提倡情境教学,即是以生动形象的场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教师的语言和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气氛作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意识,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和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其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课始《小燕子》歌曲的播放,带给学生美妙的听觉享受,孩子们便在不知觉中随着音乐轻哼、跟唱,他们身心愉悦、主动投入,这便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如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美景时,将品味文字与欣赏图片相结合,学生兴致盎然,在优美的视觉享受下更深、更好地体味了文本的语言,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且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再如感受电线杆之间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这一抽象的情景时,借助于幻灯片的演示,孩子们便较轻松地享受到了这一意境美。

2.自主品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体会,如学习第二自然段,自由读一读,春天带给你什么感受?再好好读一读,你是从哪儿感受春天的美?等,都力求通过一些粗略、宽松问题创设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中品味。再如学习燕子的飞行、歇息时,同样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让学生自主地感受和体验,体会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及一动一静的美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是一个宽松而又和谐的课堂,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是谓教学相长。在本节课中,师生、生生都很大程度地进行了互动,如教师的多次引导,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同桌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等,课堂明快、活泼。

4.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在这节课结束部分我设计了两条开放性的作业:1摘抄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有助于拓展与文本关联的知识积累、紧密联系了本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创作歌词,这有助于学生运用积累、创新表达,深化体验。两种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设想(即说教学程度)

本节课教学程度简明、朴素,共分为三大块:

1.情境导入:

即由复习燕子的外形切入到精读.

2.精读品悟:

即指导学生感受春景美和燕子美.着重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对文本进行朗读,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品味,做到有感情朗诵,尝试背诵.这其中第二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和主线,应保证充足的时间.

3.小结拓展.

设计开放的作业,延伸深化.

船的课件教案(篇3)

【教材简析】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在表达上颇有特色的散文。作者郭枫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他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

【设计理念】

郭枫先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平常人们忽视了的草虫世界描写得情趣盎然,读后有身临其境、乐而忘返的感觉。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因此,教学本课,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体会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3、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美国影片《虫虫危机》光盘。抄有生字词语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提前一周观察小虫的世界,把观察到的感兴趣的内容适当记录下来。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激发情趣

1、播放美国影片《虫虫危机》的片段。

2、说说观后的感受。

谁知道这部影片的名字?

这是美国影片《虫虫危机》片段。《虫虫危机》取材于伊索寓言《蚂蚁与蚱蜢》的故事,讲述了一段昆虫世界的冒险之旅。蚂蚁飞力历经辛苦,终于在昆虫朋友的帮助下打败了恶霸蝗虫。能说说你观看了这一片段后的感受吗?(情趣盎然,感觉自己好像身临其境;原来虫虫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精美的动画效果,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他们心中对昆虫世界充满了探索和向往的激情。)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虫虫的课文,打开书7页。板书课题:草虫的村落。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词自学情况。幻灯片出示生词:

静谧 亲戚 寒暄 俏丽 烘烤 勤勉 音韵 僻静 亲吻

熙熙攘攘 庞然大物 大街小巷

(1)、指名逐词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帮助解决。

3、在草虫的村落里散步,你发现了什么?哪些情景、画面令你印象深刻?试着给不同的画面去个标题。(归来的游侠 幸福的迎接 来客人了

动听的演奏 勤勉的劳作 不同的分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为后面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作必要的梳理和铺垫。)

三、深入村落,与虫同乐

课文的结尾说“我发现了草虫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是多么得意啊”。是啊,小虫的快乐天地低给我们多少惊喜啊。让我们也深入草丛,去感受小虫的快乐,感受小虫带给我们的惊喜。

默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要走进小虫的世界,必须先读懂小虫的语言,包括它们的肢体语言等。哪些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交流:

1、“归来的游侠”一段:

(1)你也觉得它是个“游侠”吗?从哪儿感受到的?(傲然前进 左冲右撞 或者是相关的句子也可以)

(2)、真像个英勇的侠士啊。如今侠士远游归来了,你想它跟它的村民会有怎么互相打招呼?(师:原来,它们是这样互相“寒暄”的。顺势理解“寒暄”。这样的寒暄,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这样浓浓的乡情肯定会温暖这个游子的心。)

(3)让我们也跟这个可爱的小甲虫寒暄几句吧。(小甲虫,你从哪儿云游归来呀?做了哪些行侠仗义的事,给我们说说,好吗?)

(4)读出游侠甲虫的神气。

2、:“幸福的迎接”一段:

(1)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甲虫吗?

(2)那只娇小的甲虫是谁?从它们意味深长的对视中,仿佛听到它们在说什么?

(3)小结:也许是娇小可人的妻子在迎接远归的丈夫,小甲虫是多么幸福啊。原来,英雄也有温柔的一面啊。

3、“来客人了”一段:

(1)这样驻足观望的目光我们人类熟悉吗?在哪儿能碰到?(师:看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专利啊。从“驻足观望”中,我们感受到了它们对圆虫的羡慕、喜爱。)

(2)读出这种羡慕。

(3)谈得很投机,会谈些什么?这样的情景我们熟悉吗?{师:看来是这里热情好客的村民吸引了远方的来客。}

4、“动听的演奏:一段:

(1)听到这样的音乐,我们会怎样?(鼓掌、赞叹、惊叹)

为什么?(演得那样全神贯注,而且这种音乐只有昆虫才有。)

当我们用心倾听的时候,会发现昆虫的鸣叫是动听的音乐。就像《时代广场的蟋蟀》中那只举办个人音乐会,震惊了整个纽约的蟋蟀一样。

(2)动情朗读。把这美妙的音乐传递给更多的人。

5、“村民的劳作“一段:

是什么了力量使它们勤勉地奔忙?(母爱的力量、求生的力量、对生活的热爱)

小小的虫子,也能这样认真、勤勉地生活,没有一种力量、精神的支撑是做不到的。看来你们真的是读懂了这些小虫的心思啊。

6、“不同的分工”一段:

(1)你读懂了小虫子的哪些智慧?(不同的分工,能胜任和人类一样复杂的工作)

(2)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为小虫惊叹:它们用小于人类几万倍的身躯,从事着和人类一样复杂、创造性的工作,真了不起啊!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全文的重点和精髓,主要是通过好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适度为课文补白,把无声的画面变成有声,同时感受昆虫世界的精彩,从昆虫身上领悟生活的真谛。在次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适时联系、推荐世界儿童经典作品《时代广场的蟋蟀》,为学生开启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回归全文,提升快乐

1、你觉得生活在村落中的小虫快乐吗?为什么?

原来,小虫有着和人类一样精彩的生活和丰富的情感。

这种快乐是谁创造的?

2、作者快乐吗?快乐来自——(“又躺在……”)

这“又躺在”说明对生活的发现,对美的发现不止一次,还说明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观察细心,有一颗诗心。

3、在作者的眼里,昆虫的世界是美的,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的,更可贵的是,他还那么热切地把这种美传递给我们,与我们分享。

朗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学语文的过程,不光为了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言语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做人:美是需要用心才能发现的;美好的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在昆虫的世界里徜徉,我们发现了生活的乐趣、生活的真谛,这也是读书的最大收获。)

【板书设计】

草虫的村落

归来的游侠 幸福的迎接 来客人了

动听的演奏 勤勉的劳作 不同的分工

乡情 亲情 劳动 创造快乐

船的课件教案(篇4)

我这节课所教授的《秋思》是人教版五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我就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及教后反思等方面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导、帮助!

一、明确教材地位

小语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来设计和组织教与学的活动,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要求,心中有学生。

第九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浓浓的思乡情”,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有三个:

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都是抒发思乡的情感,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

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

《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本节课旨在通过引领学生经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即: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诗人的内心感受,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在朗读吟诵中感悟古诗的意蕴和情感。

为了引导学生能从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品读出诗人潜藏的浓郁情感,领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教学中,教者力求通过主线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读、思、议,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特定的思乡怀亲的情境,营造出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生、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背诵,积淀优秀经典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有所发展和提升。YJs21.CoM

三、内容确定

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学重点,本节课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读懂古诗大意。

3、在具体的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诗意,品味诗句,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采用诵读为主,读思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同伴的智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互助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

3、情境教学法

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累积了一些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场景,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特定的背景下,人物内心的感受以及情感的表达,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语言表达得到发展和锻炼。

五、学习方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默读、放声诵读,反复吟诵,教师富有感染的范读、引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触文本,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增智。学生在朗读中仔细咀嚼语言文字的“味道”,体味语言文字的情感,品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彩!营造出以情动情,以声传情的古诗词教学氛围。

六、教学思路和流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朗读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名句导入新课,理解诗题的意思。

因为这首诗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所以就将同学们熟知的诗句归类整合到一块儿,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到思乡诗的氛围中来。

(二)读古诗,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节奏,再读古诗了整体把握古诗大意,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品诗、入境。

在这个环节,首先是以一个大问题“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词来启发学生默读思考,深入文本内容,为学生找准思维的支点,也是作者情感生发,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突破点。

然后就在交流感悟中,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作者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语言,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迁移,明白张籍在洛阳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又是什么,感受作者复杂的内心,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一步一步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从而深切地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写封家书的艰辛与不易。

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将浓烈的思乡情流露出来,表达出来,古诗诵读自然有了韵味,学生的感受也更丰富了,这既是学生体会古诗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对古诗的意思和内容的再认识。

(四)主题升华,悟诗情

补充了孟郊的《归信吟》中的诗句,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无奈,凄凉,甚至还有对捎信人的嘱托。最后,在配乐反复吟诵整首诗和诗题,学生早已熟读成诵了,情感得到升华,再度彰显秋思主题,与导入呼应,结构完整。写作手法的探讨自然明了,点到为止,没做过多分析。

(五)拓展阅读

补充阅读了古人思乡名句,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简单比较了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读更多的思乡诗,提前印发的阅读材料,读一读,背一背。激发学生主动背诵古诗词的兴趣,轻轻开启诵读经典的大门,幽幽书香伴随还成长。

(六)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设计体现了分层、开放式作业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设计了基础性的默写,难度较大的习作练习,小学主要是练习写记叙文,古诗中已经提供了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时注意,习作的内容就会更具体,明白。

选做题,唱一唱思乡的歌曲,背一背思乡诗词属于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全面发展。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本课的板书设计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主体由古诗重点词语主要内容组成,古诗表达的思乡情及叙事抒情的写作特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

七、教学反思

(一)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学生的朗读、诵读练习充分,完成了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目标。在回环往复的诵读中,感悟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了解了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默写古诗和改写故事在第二节课上得到落实,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课件制作及运用

课件选用了和秋天很协调的深色图片做幻灯片的背景,设计简洁朴素,呈现的是本课重难点,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恳请各位领导、老师们针对这节课和古诗词教学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船的课件教案(篇5)

基本理念:提倡个性化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教学过程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个性化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

我所教学的《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二、个性化学习要重视学生体验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必须加强体验性学习。然而,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不同,体验和感悟也就不一样,学生的理解就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如何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形式。

首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小徒弟的画。然后采用对话形式理解师傅为什么会称赞小徒弟。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看了小徒弟的画,你有问题问他吗?谁愿当小徒弟,你们有什么要问他的吗?

2、你想夸夸小徒弟吗?

3、谁能用画师的话来夸夸小徒弟。

通过对话,学生感受并学习了小徒弟“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

三、个性化学习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根据自己的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去体验,大胆发表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让学生的学习闪现创造的火花。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分段出现分歧时,我引导学生学会找依据理清结构。在结尾的拓展部分,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

过了不久画师又想考考三个徒弟了,于是他出了这样一道题──深山藏古寺。

1、出示一个徒弟的画,请学生评价这个徒弟画的画怎么样?

2、再请学生发表见解,你怎么画这幅画?

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积极思考答案。他们的答案恰恰就是课文中小徒弟“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

船的课件教案(篇6)

一 教材分析

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二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个课时

三 教法和学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

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1,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1,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2,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课堂总结

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6)课后练习: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船的课件教案(篇7)

教材简析: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及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

文章在写作上,虽只是对事件进行了叙述,但却让人读着无比感动。这感动来自于每一个文字的描述,来自于对瑞恩表现的描述,来自于对瑞恩语言的描述,来自于对人们行为的描述……虽是白描,却融情于叙,是学生体会感悟的好素材。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募捐、水泵、颠簸、迫不及待、一声不吭”等词语。

2.通过想象拓展、联系自己的生活、有感情朗读等手段,设身处地地感受瑞恩的内心想法,感受瑞恩对非洲人民深深的关怀,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3.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梦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想象拓展、有感情朗读等手段,读懂重点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梦想的力量是如此巨大”。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阅读江菲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原文《梦想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各自的梦想

1.(板书:梦想)说说什么是梦想。

“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人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

2.说说你的梦想是什么。

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梦想有关的文章,感受梦想的力量。(完成课题板书)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梳理归纳:(1)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2)这个梦想是怎么实现的?(3)这个梦想力量究竟有多大?

二、走进瑞恩的梦想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读完后,找出文中有关瑞恩梦想的句子,划出来。

交流,出示,齐读。

(在交流时,随机理解“迫不及待”,并读出相应的语气。)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理解梦想产生的原因

(1)瑞恩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梦想呢?特别是老师的话中的哪一句深深地触动了瑞恩的心?(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2)出示非洲孩子缺水的资料。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1亿人口缺水,而南非洲就有2/3的农村和1/4的城镇近3.3亿人口缺水,整个非洲缺水人口达4亿,占非洲总人口的66%。近年来,非洲旱灾频发,因饮用不清洁水引发的各种疾病,每年都要夺走数以百万计非洲人的生命。有关专家估计,非洲缺水问题还有可能继续恶化和蔓延。

非洲的安格鲁地区长年干旱。最近的水源是5公里外的一处池塘。这里常年有1/4学生患有霍乱、伤寒和其他严重的水生寄生虫疾病。3.1万多居民,却没有一名医生,1/5的孩子在5岁前就死掉了。

读了这段话,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你有什么话想说?

在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环境里生活,非洲的孩子最渴望——

(设计理念和意图:通过课外资料的拓展和补充,使学生了解到非洲缺水的严重和受污染的水对非洲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深入理解瑞恩的梦想作好情感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指导读出瑞恩的决心大,语气坚。

知道非洲的孩子处境是这样的艰难,水对他们是这样的重要,6岁的瑞恩才会有这样有一个梦想——(回读梦想的句子)

于是刚一放学,他便迫不及待地冲进家对妈妈说——

在学校里,他下定决心对自己说——

当一位工程师告诉他:“如果有一台钻井机,凿井的速度就快多”时,他声音很小,但很坚定地说——

因为他对非洲的孩子充满了——(爱心、同情心)(板书:爱心)

三、探究“实现梦想之路”

1.一个年仅6岁的加拿大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孩子挖一口井,还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这谈何容易?要想把梦想变为现实,必须——(要有行动,付出巨大的努力)。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实现的?

3.交流,讨论。

(1)瑞恩为攒够70元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课件出示: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妈妈“验收”后,往饼干盒里放了两美金。几天后全家人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小时窗子,又挣了两美金。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他去捡松果;暴风雪过后,邻居们请他去帮忙捡落下的树枝;考试取得好成绩,爸爸给了奖励……瑞恩把所有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①这些额外的家务活对只有6岁的小瑞恩来说太不容易了!仔细读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用心,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或者使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感受到了什么?

②创设情境:读着,我非常感动,因为——

读着这个词(句)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随机采访:假如你就是小瑞恩,你费力地拖着笨重的吸尘器,一干就是两个多小时,累吗?你想过放弃吗?你是怎么想的?

全家人都去看电影了,你一个人留下来,难道你不想去吗?你心里想——

北风凛冽,天寒地冻,难道你不想呆在屋子里暖和暖和?因为——

(板书:不懈努力)

③老师从课外了解到,为了筹集这70元钱,瑞恩是从1月份开始做额外的家务活的,课文告诉我们他一直坚持到——(4月下旬),也就是说,瑞恩整整坚持了4个月。

在这4个月里,他放弃了玩的时间,放弃了玩的机会,遇到困难,瑞恩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说——(回读梦想的句子)

他坚持不懈地做着每一件事,就是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梦想——(回读梦想的句子)

(设计理念和意图:阅读教学要求注重朗读的指导,注重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对瑞恩梦想的句子,我采用了复沓回环的处理方法。第一次找出句子,初读感知;第二次在了解非洲严重缺水的情况后再读,感受瑞恩梦想的强烈;第三次在想象瑞恩干家务活的情景后又读,体会瑞恩对梦想的执着和坚定。三次朗读,三次回环,既培养了语感,又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螺旋式上升。)

④做了4个月的额外家务活,终于攒了70元钱,瑞恩的梦想实现了吗?(板书:水泵)他还在继续努力吗?从哪里知道的?

瑞恩还小,他不知道2000元是个多大的数目,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来挣更多的钱吧!”

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从板书上,你有什么发现?

他需要筹集的钱越来越多,需要付出的努力也就——(越来越大)。瑞恩动摇了吗?

读出瑞恩的坚定。(试读。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读出瑞恩的心声(齐读)。

(设计理念和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句,想象瑞恩干额外家务活的情景,入情入境地体会和感悟瑞恩的内心想法,有感情地朗读等途径,促使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逐渐丰满脑海中瑞恩的形象,理解瑞恩对梦想的坚定和执着,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

(2)同学、老师以及其他人的支持

①2000元,是个不小的数目。如果让瑞恩通过干活来攒够2000元,实在是太难了。可是后来,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瑞恩居然就筹齐了打一口水井的钱。这是因为——(他还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

a.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着感动了,她决定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于是她把瑞恩的事写成文章,登在当地的报纸上。很快,瑞恩的故事传遍了加拿大。

想像: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

引读:大家都被瑞恩的梦想所感动,积极伸出援助之手。于是——

b.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没过多久,另外一张支票寄到了。从此以后,瑞恩不断收到捐款,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瑞恩筹齐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c.瑞恩的老师没有想到,一个孩子能有这么大的决心。她号召班上的同学加入捐钱打井的行列,还通过有关部门,使瑞恩和同学们跟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3)小结:帮助瑞恩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心与心相连,爱与爱汇聚,于是,瑞恩的梦想变成了大家共同的梦想,瑞恩的爱心感染和带动了大家的爱心。最后,瑞恩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板书:共同梦想爱心汇聚)

四、感悟“梦想的力量”

1.朗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感受梦想成功的喜悦。

瑞恩的第一口井终于建成了。2000年7月,瑞恩和爸爸妈妈坐着卡车,一路颠簸来到了乌干达的安格鲁。

我们一起读读他们和非洲孩子们相见的情景吧!(学生齐读15-16自然段)

2.写话练习。

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站在井旁,看着清澈见底的井水,你会说些什么呢?(自由选择一个人物写)

如果我是瑞恩,我会说——

如果我是瑞恩的父母,我会对瑞恩说——

如果我是非洲安格鲁的孩子,我会对瑞恩说——

如果我们是非洲人民,我们会真诚地对加拿大人民说——

(设计理念和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利用角色体验和想象写话,引导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写中抒情,读中蕴情,说中表情,激励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将感受到“瑞恩的井”在安格鲁村民的生活中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喝洁净的水”给非洲的孩子带来的变化。下一环节——突破难点“感悟梦想的力量”,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了。)

3.感悟梦想的力量

(1)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上这位老人说的话。

是啊,水就是生命。水井,给非洲的人民带来了福音。他们能喝上洁净的水,身体健康得到保障,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瑞恩和我们的加拿大朋友),归功于——(瑞恩的梦想)。

(2)补充介绍:20xx年3月,“瑞恩的井”基金会正式成立。一年以后,“瑞恩的井”基金会已经为非洲的8个国家打了30口水井。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帮助瑞恩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到20xx年初,“瑞恩的井”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非洲挖了70多口水井。

(3)课件出示: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

男女生读。齐读。

(4)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体现在哪里?

4.读了瑞恩的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呢?

(设计理念和意图:新大纲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

5.广告说得好:心有多宽,天空就有多远!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精彩!

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同学们,为实现我们的梦想不懈努力吧!

让我们记住——(齐读两句广告语结束)

船的课件教案(篇8)

目标:

1.学习撕贴水果。

2.能体验与同伴共贴水果树的快乐。

准备:

若干不同颜色的长条纸,一棵画有空白水果轮廓的果树。

过程:

1.观察图片引起兴趣。

提问:树上的果娃娃没有衣服,你们会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吗?

2.幼儿尝试用长纸条撕成小碎块。

3.幼儿尝试将撕碎的纸粘贴在果树上。

?边做边说一说:我给什么果子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服。例如:我给苹果穿上了红颜色的衣服。

4.共同欣赏作品。

建议:

可以提供更多的彩色纸让幼儿撕贴,粘贴秋天的花、草、树叶等。

评价:

1.会选择色纸撕贴水果。

2.会与同伴共同粘贴水果树。

船的课件教案(篇9)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学习三、四句。

在学习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船的课件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

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创设情境

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

2.小组集体讨论

(1)张华送到李诚家;

(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

(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

3.认识相遇问题

(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

(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

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三)出示准备题:

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70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思考:

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

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3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

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

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

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

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

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

=260+280 =135×4

=540(米) =540(米)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5.比较

(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

(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巩固练习

(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板书:出发地点:两地

出发时间:同时

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

运动结果:相遇

(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

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

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

2.由学生独立解答

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

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

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

(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

五、课后作业

(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船的课件教案10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课件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