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反思通用

03-23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只要写好教案课件,才能更加清楚教学的重点难点。下面小编为您呈送了“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反思”主题的相关内容,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进一步体会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简单的推理、分析、判断能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在自主探索中树立学生自信,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体验可能性并初步感受并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体验可能性并初步感受并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受一定、可能、不可能。

老师这里有两张红桃,看看,一会我们玩游戏。我任意抽一张会是什么?谁来猜一猜?再看看。说说为什么?(都是红桃)

1、用两张红桃,感受抽出来的一定是红桃。不可能是黑桃

2、两张牌红桃及黑桃,得出可能是红桃也可能都是黑桃。为什么?板书:一定不可能可能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受可能性有大小

1、自己实验探索可能性的大小

同学们手里都有一个转盘,小组合作,动手做转盘游戏。游戏规则:每人转一次,组长记录,红黄的次数。一种黄颜色多,一种红颜色少。说一说,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看各组结果。如果有失误就加全班。得出结论黄颜色的可能性大。让学生说说原因。

总结理由:占的面积多的可能性大,面积少的可能性小。

教师总结:看来,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板书:大小

三、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的大小

1、初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及原因。

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同学们玩的游戏转盘,帮助老师猜猜他们最有可能玩的是哪一个。(1)判断:根据占的面积大小来判断,最有可能玩的是1号,因为面积大。

老师连线(2)看课件连线,1个。(1)从笼子里跑出兔子。看看会出来什么颜色的。一定不是白的、一定是白的、可能性大、一样。让孩子们先自己判断。然后交流。

重点是说理由。

2、探索有几种可能性,可能性大小。联系实际4个课件

(1)掷骰子、参观门票、摸球、圆珠笔、扑克牌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事情体会可能性的大小。

教师:(1)色子是六个面,每个面是表示数字的点。想想有几种可能?.指名回答。(2)关于门票联系实际,说说几种可能?(3)摸球题,自己先看清楚每个盒子里有几个什么颜色的球?然后判断,填空。说明理由:什么颜色的多?可能性就大。(4)笔筒类似,比较简单。(5)审题:花色?红桃、黑桃、梅花都有可能,所以三种。红桃张数多,所以可能性大,梅花张数少,所以可能性小。

四、深化学习,联系生活,并且试着改变大小。

老师这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动画,想看看吗?那就要认真看,还要认真思考,回答问题,能做到吗?

(1)动画:扑到那种可能性大?因为蓝蝴蝶很多,所以可能性大,黄蝴蝶只有一只,所以可能性小。演示。学生看,证实自己的答案。改变大小:怎样才能抓到更多的黄蝴蝶?多放几只。可能性就更大了。教师小结:想让谁的可能性大,就把谁多放进去一些。

现在同学们看看第四道题。你试着涂一涂。怎样才能符合要求。设计好了,再做。

(2)涂色;学生自己涂色,必须有三种颜色,而且红色必须最多。3个红色,2个黄色,2个绿色。4个红色,1个黄色,2个绿色,4个红色1个绿的,2个黄的。5个红色1个绿色,1个黄色。展示学生作品。

(3)设计转盘,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五、这道题比较难,看看谁最聪明。

(1)小组交流先说说怎样画,用铅笔把字写下了来,觉得合适了再画。看题目要求。

同学们,元旦快到了,班里准备搞一次抽奖活动分别设立一、二、三等奖。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帮助老师设计一下转盘。

要求:三等奖最多,用黄颜色表示。

二等奖其次,用蓝颜色表示

一等奖最少,用红颜色表示。

(2)集体交流,展示两种:1红2蓝5黄1红3蓝4黄

六、总结归纳

今天我们知道了可能性有大有小,还简单的接触到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进一步体会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并能用可能性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大小,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我采用了抽牌游戏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很自然地复习了一定、不可能、同时引出了本节课要讲的可能行性。这样做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用孩子们经常玩的转盘游戏,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总结出转盘区域大,可能性就大,转盘所占区域小,可能性就小。从而得出可能性有大有小。

二、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从笼子里跑兔子连线、掷骰子、抽门票等等,通过简单的有趣的情景,让孩子们体会可能性有几种,以及可能性的大小。并且重点说明理由。通过摸球、摸牌活动自己动脑,孩子们做的都不错。之后我通过创设动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可能性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多放一些黄蝴蝶,黄蝴蝶的可能性就大。孩子们初步感受了改变可能性大小。我又设计了一组涂色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答案是不唯一,孩子们通过思考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三、总之这节课比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目标。

大部分孩子掌握了本节课知识要点。本节课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在讲课时孩子们涂得红黄蓝颜色在试讲时看得很清楚,但是换了一个清楚的投影仪颜色反而不清楚了,这是老师考虑不够全面。再者教师的数学语言还要严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反思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P105例1,例2,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实验,涂色活动及抽签游戏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现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充分关注学生的分析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的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具准备:

乒乓球、盒子、抽签的卡片、小黑板、小奖品

一、摸奖游戏,激发兴趣

1、出示一个抽奖盒。

问:第一次给大家上课,想送大家一份礼物让大家免费摸奖,想不想试一试?

2、摸奖规则

摸奖规则是这样的。眼睛不能看盒子里,每次摸一个,摸到白球中奖了,有奖品的哦!摸到黄球没中奖,谢谢参与,明白了吗?

(反思:游戏的引入,很好地激起大家的兴趣。新课伊始,我的语言较之后面也是简短精炼)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1、第一次摸奖全是黄球体验不可能

盒子里一共只有六个球,机会非常有限,谁先来?

问:真遗憾!你们为什么都没有中奖啊?

师:对呀!都是黄球,一个白球都没有,你们可能中奖吗?

板书:不可能

你可能从这样的盒子里摸出红球吗?

这样的摸奖活动有人愿意参加吗?为什么?(因为根本都不可能中奖!)嗯!看来老师得把里面的球调整一下。

2、第二次摸奖全是白球体验一定

还是6个球,我们再来试一试,谁先来?

哇!真羡慕!你们为什么都中奖了呀?

师:所以这次摸奖结果如何?(我们就一定能中奖!)板书:一定

(反思:第二次的摸奖开始不久,就有学生在猜测,里面全是白球。孩子在游戏中,同时也在思考中)

在这样的奖盒里面摸奖,你们高兴吗?(高兴)可谢老师不高兴,因为举办这样的摸奖活动是要亏本的,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既能让别人愿意来摸奖又能让老师不亏本?

师:说得有道理,再给你们一个机会来试一试。

3、第三次抽奖既有黄球又有白球体验可能

(请一个同学放球)同样还是6个球,抓住机会哦!谁先来?

(视情况问)摸完了四个后问:还有两个球,继续摸下去,你觉得结果会怎样?

生: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同步板书)

师:为什么?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摸奖,如果中奖了就奖每个人一颗糖,好不好?(摸奖)

(反思:三次摸奖活动,是成功的。在带领孩子们快乐摸奖的同时,他们在积极地思考,也在真实地经历。)

4、小结

(1)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进行的3次摸奖,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当奖盒里的球怎样的时候,摸奖的结果是怎样的?

比如说:当盒子里只有黄球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中奖。(在学生不能小结的时候老师提示)

(反思:越接近课堂的**,我也越投入,不过语言相对来说就显得有些重复,不够精炼。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说得很好,不过我有一个最大的失误,没有将孩子们的总结和板书相结合,是直接导致孩子不能准确判断生活中例子的原因,也让孩子们在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的时候表现不佳。)

(2)结合板书老师小结

①只有黄球的时候,我们能很肯定的说不可能中奖;只有白球的时候,也能很肯定地说我们一定能中奖;但是当黄球和白球两种球都有的时候,我们就不能肯定地说中奖或不中奖了,因为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

当我们不能肯定一件事情是否发生的时候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

比如说:今天晚点吃鸡蛋,我们能肯定吗?(不能)那我们就只能说可能吃也可能不吃;再比如说:今年冬天可能会下大雪,我说得很肯定吗?(不肯定)那也可能不会下!你能像我一样说说还有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吗?

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这样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比如说:这本书,老师一放手,它会怎么样?(掉到地上)还会不会有其他可能?(不会)那我们应该用上面的哪一个词?(一定)你还能找出哪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

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类像这样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你比爸爸年龄大。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你能说说还有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吗?公鸡下蛋呢?

那么当我们不能肯定一件事情是否发生的时候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可能性。

三、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例子吗?

老师这有6道题,请大家用符号来判断。一定

判断以后思考你这样判断的理由。请大家打开书105页,先自己做,做完后再和同桌说说你的理由。

据统计:全世界每秒出生人口数量为4、3人,中国是每两秒不到出生一个人。

(反思:这两个环节在我最初的设计中是先判断再举例,由于担心孩子们不会说,所以采用了现在这个设计,课后反思觉得还是不妥,一是牵得过多,二是孩子们在没有接触生活中的例子前不能很好地举例。还有一小部分孩子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不能准确判断,个人认为与我的新知探究有关系,但也应当允许孩子对个别现象出现失误。这个概率的问题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要完全准确判断是很有难度的。)

四、动手操作,感知升华

1、说得很好。大家表现得这么棒,美羊羊、懒羊羊、喜羊羊也被大家吸引了。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欢迎他们吗?在你们的欢迎声中它们要隆重登场了!请你猜一猜第一个出来的谁呢?

可能是喜羊羊、也可能是美羊羊、还可能是懒羊羊,把懒羊羊贴在黑板上,剩下的再猜

第二次:问:还有两个,这两个不可能是谁?可能是谁呢?

第三次:最后一位了,它()!

你可以用今天们学的哪个词来猜?

(反思:这个活动的开展,选取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兴趣浓厚,在这个猜测的过程中,加深了他们对不确定事件用可能来表示,确定事件用一定或不可能来表示的理解。)

2、装糖果

他们三个今天来是想请你们帮忙装糖果的,愿意吗?想请每个组装一袋糖果,有要求的哦。

订单一:随意拿一个,一定是桔子味的

订单二:随意拿一个,不可能是桔子味的

订单三:随意拿一个,可能是凤梨味的

装好后,说说是怎样装的,为什么那样装?

师:我呀,最喜欢桔子味的糖果了,该选择哪个呢?

(反思:此环节的设计是本堂课的一个拓展,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一个原因是活动要求不够明确,交待不清。另一个原因是时间不够。)

五、故事

大家表现得真不错。喜羊羊为了感谢大家,托我讲个故事,想听吗?从前有一个忠臣被奸人陷害,被皇帝判处死刑。但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要抽生死签。就写两张纸条放到盒子里: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让犯人闭着眼睛去摸。抽到生签就能免一死,抽到死签就马上处死。你猜猜这个大臣会摸到什么?(两种,生和死。)陷害他的奸臣为了置他于死地,向皇帝进谗言,偷偷地把两张签都换成了死签,这时候大臣还有可能活下来吗?(不可能)一个士兵偶然知道这件事,很伤心地悄悄告诉了大臣,不料大臣知道后,反倒很高兴,抽完签后竟然没被处死,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

生:把抽到签吃掉,剩下的一张是死签,他抽到的就一定是生签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大臣这么做,不但不可能死,还一定会活。老师这个可能性故事说的好不好呀?那要给予掌声肯定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可能性并不是绝对的,肯动脑筋,改变其中的条件,可能、一定、不可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生:也告诉我们做人要善良,像坏人想陷害忠臣,偷偷把生签换成了死签,却反倒救了忠臣。

最后,我结合专家的点评,对整堂课进行了如下反思

1、课前交流很重要

因为是第一次给三(3)班的孩子上课,为了调节气氛,也为了培养好的课堂习惯,课前我习惯性地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和他们交流,也可能是因为我是校长,我觉得大家很投入,完全放松,课堂上也就很有效果。我觉得如果是借班上课,课前交流很有必要,如果是在自己班上上课,班级接手之初应该好好和孩子交流,让他们在爱上这节课之前喜欢上你很重要。

本节课的课前交流其实也是我的一个组织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

小朋友,欢迎我给你们上课吗?想成为我喜欢的孩子吗?知道我喜欢怎样的孩子吗?在大家一番猜测之后,我微笑着开口了,都有机会成为我喜欢的孩子,因为我的要求很低。我喜欢敢说会听的孩子。不论你说的对与错,敢说就是有勇气,就说明你在思考,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要表扬。说也是有方法的,要大声地说,让大家都听得到,我不喜欢重复你说的话;要完整地说,会让大家更好理解。只说还不够,要会听,听懂别人的观点才能和自己的比较,要做到你说我听,他说我听,我说大家听。

简短的交流,看上去是些套话,但我觉得还是让孩子们明白了课堂的要求,也让他们放松了紧张的心情。记得课后戴主任告诉我,你今天怎么尽叫了些平时成绩不好的人来答问题,他们不知道什么,还高高地举起手。是呀,他们不单是高兴地举手,高兴地答问,还是高兴地坐下,并且是再一次勇敢地举起手。虽然很多次说得不准确,或者是错的,但他们是真的在思考的,他们回答错误的答案,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至少下次孩子们,不会去犯同样的错误。这些看上去会让我的课堂效果打折,不过我猜想,课后他们一定还在偷着乐。能让孩子在你的课堂快乐,有一点点进步,不也是收获吗?

2、充满激情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

小学教师很多时候有点像演员。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投入,用你抑扬顿锉的声音,用你极富感染力的表情,用你一个个合适的动作去吸引孩子,去感染孩子,去引领他们的投入,带领他们的思考。这节课,这点我觉得做得还可以。

3、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

枯燥的讲授,不止是孩子们不喜欢,我们也不喜欢。数学较之语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们要把这些枯燥的东西变得更灵性,更生动。游戏就是个很好的载体。这节课的摸奖、猜卡片和装糖果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并且每个游戏过程都能让孩子们自发地思考,我认为设计这样的游戏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因为事先考虑不周全,也因为个人课堂教学机智更待加强,所以最后的游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4、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设计的意图,应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5、数学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炼

第一次赛课,喻主任就告诉我,数学教师语言一定要精炼。简明扼要是一个方面,少重复学生的说话是另一个方面。一直记着,一直努力控制自己。这节课前半部分我认为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越到课堂的后面,语言就不由自主地啰嗦起来。有待修炼呀!

6、可以调整的地方。

(1)在总结当奖盒里的球怎样的时候,摸奖的结果是怎样的?,应该结合孩子们的总结完善板书。

(2)将判断生活中的例子放在第一个练习,让学生举例放到第二练习。

(3)装糖果。要求要更明确,可以考虑先让孩子们读懂三个要求,再请一个小朋友示范。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还应该有一个汇报交流和评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反思 篇3

20xx秋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设计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yjs21.coM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4时=()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秒150秒○2分400分○4时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Yjs21.Com更多小学数学教案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学数学基础的简单运用,作为一位爱岗敬业的好老师,为了让学生都充分认识到数学的乐趣,写教案是把课程教好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您是不是不太清楚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1)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总有学生读数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不分级易出错。

因为本单元学习的是认识大数,大都是万以上的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读数。虽然学生知道分级的好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时刻提醒学生碰到大数要先分级,再逐级往下读。可是在做练习时,少部分学生不分级就进行读数,这样就容易读错。没有良好的读数习惯,导致错误。

2.读数时夹杂阿拉伯数字的现象。

这个问题在学习这类知识时一直存在着,每次都会重点强调,可往往就会有学生在书写时出状况。究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习惯性地写成了阿拉伯数字,有的是学生做题时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3.读数时漏读0的现象。

对于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学生掌握得还不是很好。特别是万级末尾有0或个级高位有0的数,学生出错最多。他们容易犯迷糊,这个0要读还是不要读。

4.读数时丢掉计数单位。

学生在口头读数时都会读,但在书写时往往容易丢掉计数单位,虽然教学时一再强调了,但在检查作业时还有此类现象的发生。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2)

《计算工具的认识》一课的内容,数学课中,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很少看到理论这样居多的内容,但是分析四年级的教材,使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数学课中,并不是一味、简单的学习计算,一些理论上的东西还是有必要了解的。备课时,我也参考了相关的教学设计,总觉得这些设计偏重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环境下,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面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能行不通吗?

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计算工具已有一些相关的知识,并且安排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希望他们通过网络能收集到更多这方面的信息,来充实我们的课堂学习。毕竟网络的学习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知识的容量,并且能为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但是,后来在课堂中发现,学生收集到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可以说少之又少。经过了解才发现,有些学生家里有电脑,可对于查取信息的能力和方法上,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一部分家庭生活水平达不到有电脑配置。显然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这样的情况,我把教学调整为讲授式学习,介绍我在网上找到的相关知识。显然,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预设。

令人欣慰的是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计算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中介绍计算器的功能,然后,以抢答等形式来加以巩固,对于学生了解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像这样类型的课,根据我们现有的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该如何上才能跟得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呢?教师的教学如何做好只要“引领”,而不是死板的传授学习呢?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3)

过去,对于平行线的画法,我也感到很不理解,特别是用尺子移来移去,实在太麻烦,对于平行线的理解,学生只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而不相交的实质是“两条直线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学生并没有直观感受。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画平行线的教学只能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他们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也就是简单的完成操作工的活动,没有任何思维的含量,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脑力劳动,充其量只能算是体力劳动。

但是如果把握住了学生的认识起点、学习起点,平行线的画法就不在是模仿了,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方法画:比如,如果只是单纯的画平行线,没有其它的要求,学生可以随意采用身边现成的学具,利用学具中的平行现象画平行线,这种方法虽然有局限性,但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它却是既快又好的方法。至于后一种方法,说实话用起来确实很麻烦,特别是如果在操作中稍微有点移动,画出来的平行线就会有误差,麻烦很多,但无疑是最适用的方法,这一点只能让学生自己体会,体会画的每一个细节,其实每个细节处都是学生对平行线认识的又一次深化。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4)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5)

“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

(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6)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由于教材内容呈现得比较简单,怎样才能扎实地让学生学会,并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着实让我费了不少思想。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把估算也融入到口算的主题图中进行教学。教材安排的例题讲完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接着是与之相对应的估算。而且估算和口算的主题图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这在教学上就转变得比较生硬,不利于学习的顺畅性。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主题图中的气球把整堂课的口算和估算串起来,让学生在一个大的情景中学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

2、讲清80÷20的算理。我想班里中下水平的学生在80÷20等于4还是40时,肯定会出错,因此算理的讲解应该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利用教具边演示边讲解,清晰、直观的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计算80÷20可以计算8÷2.

课堂上我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想乘法算除法还是把除数转化为一位数的除法,对学生的后面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特别对学生说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发展和能力上的提高。

3、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保证了学习效果。

我感到整节课教学思路一般,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在每个环节的处理上有欠到位,时间把握不是很恰当,最后能扎实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7)

在学习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上图形课与计算课有很大的不同,计算要求学生细心,而图形不仅有这样的要求,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各种图形,例如练习中提到的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伸缩性,即容易变形,可以让学生准备四边形的小木棒支架,拉着两个顶点,显示出了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学生经历亲自体验四边形伸缩性的过程后很容易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图形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操作并思考讨论等形式来完成。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一步体会了多边形的基本特征,比如折一折、剪一剪等,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多边形的特征,巩固了新知,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体验到经历合作探索、交流倾听的过程,更激活了思维、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所以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在学习多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我感觉部分学生在画多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不喜欢用直尺作图,作图很随意,一点不规范。这些可能是在教学中作图的时候,对学生数学作图科学性和规范性要求不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注意这些,让学生改掉这种不好的习惯。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8)

吉埠镇中心小学

黄小芳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整数读写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多位数,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但是大数的概念相对于较小的数而言,要抽象的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对数字究竟有多大产生疑问。我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万以上的数,目的旨在让学生在收集的时候体会一下。至于较为确切的感受大数,教材针对这个问题在第4页安排了阅读材料“你知道吗?”,并在后面设置了“一亿有多大?”这个课题。通过这2个方面以及学生在生活中对大数感觉的逐渐培养,对大数概念的理解变得相对容易。而这部分教学主要的难题在另一方面。

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读写的时候,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部读出来,有时有写0要读,有些0不读;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要写下来。写数往往会出现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的情况。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呢?教学中,我发现,教师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让学生采取“先分级、再读写”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先分级、后读写”,就是先将一个多位数从右往左,每4个连续数位分为一级,(最后一个数级不一定能满足4个数位),每个数级依次叫做个级、万级和亿级,然后从高位数级起,按级读,按级写。具体为:读数的时候,先按从右往左,4个数为一级,划上分级线,然后从最高位起,逐级依次往下读,每一级的读法都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读完一级,就加上这一级的级名“亿”或“万”,每一级中0的读法都与个级中0的读法一样。“先分级,后读数”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出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写数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圈出表示级数的“亿”“万”,有时没有“亿”则只圈出“万”,相当于读数时的用竖线分级,然后,从高级到低级,读一级,写一级,一级一级往下读,除了最高一级有效数字前面的空位不用0补足四位外,其余数级里凡是有空位的地方,一律用0来补足四位。“先分级,后写数”能够使学生不多写或少写0。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一、比较好的几方面: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如果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预习问题。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对于问题,通过学习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1)教学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2)要求明确,包括数学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3)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

二、不足之处

1、教学中没有将新旧笔算进行很好的对接。特别是在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没有利用好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新知,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没有进一步强调算理,教学中又没有强调好“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等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复习铺势要到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旧知迁移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1)必要性。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习时,先让学生口算几道题,特别是进位的加减法,因此,在学习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2)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它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了演化而来,是本单元知识的前提,很多学生都感觉到很容易。下面是我上这一节课的一些感悟。

1.重视计算的过程,允许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2.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120个气球,有哪些不同的分法。

3.一堂课引起我的再次思考:

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设计练习更实效?怎样把新知识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一堂课下来,如何轻松的让学生接收新知识。

通过这节课口算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中学生的重要因素,以及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同时涉及的都是计算题,应该让学生多一点训练。我们作为指导者就可以了。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关键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比如在例3的教学中,计算140÷26,学生多数采用了把26看作30的试商办法,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把26看作25来试商,学生在计算中也发现这样可以减少试商的次数,使计算速度加快,但是这种算法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也较高,所以教学中不应强加给学生,而应顺其自然,随着学生计算熟练程度的增加,学生会在自我感悟中掌握不同的试商方法。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后,学生试商时困难较大,在教给学生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适当补充一点试商的小窍门。比如当除数的末尾数是1或9时,用四舍五入法一次试商即可成功。而当除数的末尾数是2、3、6、7、8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当除数末尾数是4或5时,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在这种情况下,四舍五入法就显得不适应了,因为所取的近似数与原除数误差较大。尽管教学时已给学生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针对这种情况,练习课中,在学生应用“四舍五入”法和口算方法试商的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灵活试商的方法,如:4512÷47136÷26首先让学生确定商是几位数,初商在哪位,然后让学生讨论:被除数、除数有什么特点,该怎样试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①同头试商法:如4512÷47这道题,因为除数和被除数的首位相同,而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可以直接商9,比较简便。②折半商五法:如136÷26这道题,因为被除数的前两位接近除数的一般,所以直接商5,比较简便。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试商的速度。

总之,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教学中,“四舍五入”法、口算法、同头试商法和折半商五法可视其情况挑选应用,可以互相弥补,相得益彰,得到最佳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一个长方体的粉笔盒,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成180度。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

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要在于: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画角》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尤其是课上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星图案的兴趣引导到画五角星这个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相等;二是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习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学习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借助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资源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下几步引导学生探究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怎样检验你所摆的角是不是接近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在纸上画一个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处分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别与另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位置,最后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没有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操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进行延长),老师将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统计》教学反思

(1)这节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因此选择贴近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中能有话说,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所在。我选择以学生最喜欢收看的电视节目这个素材虽然相对于教材提供的“城镇人口情况”更为熟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没有达到可以让他们侃侃而谈的效果,这个“熟悉”似乎没有占到丝毫的优势。

(2)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我是牵制着学生一步步走入自己预设的环节。这里是否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行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因为在原先他们已经有了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学习模式,也应该完全具备了自主去探究的能力,这样会留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在各教学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显得很松散,而且在新授也好,应用巩固也好,一直以“制图--读图--分析”这样一个模式贯穿始终,缺乏了新意,有些环节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水过地皮湿”的现象,加上自己不能很好地驾驭学生的课堂组织教学,致使在每个反馈教学上有“走过场”的感觉,对学生的关注不够。

因此我觉得在每个环节之间教师对纪律的重整,组织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应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可以鼓励,肯定当前的表现,以吸引的语言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爱憎分明的,充满着好奇心理。他们感兴趣的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本节课中,我以明明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为线索,设计了“密码门”、“密码锁”、“握手游戏”、“穿衣搭配”等一系列活动,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着快乐。

2、关注合作,尝试解决。

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3、联系生活,引发思考。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事物的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排列与组合具有抽象性,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方法,从而发现排列数与组合数的规律。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中发现数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了解生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9)

通过对本课教学的反思,我有这样几点思考:

第一:大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这节课中,由于自己过于“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学生有好的试商、调商的方法,而没有及时地让学生展示、总结。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使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感觉本节课的容量较大,其实我们可以分课时进行,让学生充分的尝试,经过探究,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这样再经过练习巩固几种方法,掌握方法,在巩固中选择最优的方法。

第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多大空间,学生的发展空间可能就有多大。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创设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环境,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参与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轻易忘记呢?所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感觉本节课我还没有充分的放手给学生,当学生出现了问题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契机,而是着急的站出来,给学生的空间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深钻研,勤动脑,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和我们组的老师进行研讨,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1、强化口算。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口算,由此可见,加强口算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落实在平时的每节课中。“磨刀不误砍柴功”,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每天花上3分钟进行几组口算练习是必要的,只要坚持,相信学生的口算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一方面,为学生计算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已经有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笔算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算理理解。

3、适当增加关于计算的训练量。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计算训练。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10)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细节的教育,加强了双基的训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教学情况

1、复习沟通,建立联系。在教学新知识前,先简单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目的在于回忆已学的知识,为迁移做好准备,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引出例题。

3、通过观察、探讨、交流,掌握新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4、巩固知识、深化练习。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分层次掌握所学的知识,先进行基本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再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深化,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题

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对于本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三、增加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四、存在问题

教师:

1、在用教材上还需继续深入挖掘。

2、在教学上,注重教学内容的平衡,使得优生在一堂课中有更大的收获,还要让学困生在每堂课中有所学习。

3、课堂上,要抓住学生知识的薄弱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学生:

1、部分学生不懂得审理,审题能力较差,不理解题意。

2、有的学生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差,分析判断能力薄弱。

3、还有的学生因为懒惰而导致了学习基础差。

五、改进措施

1、注重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实物操作中抽象到图形的认识。

2、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

3、关注学困生,采用多种方法的帮扶,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改进教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吸取经验教训,根据这次反思情况,制定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经验,争取下学期能够有所提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11)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就是试商。

课上我先让学生回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孩子们能够说出要先从最高位开始除起,最高位不够除,就要看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

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时,学生已经有了口算的基础,在试商时,学生按老师要求先把想的内容写下来,例如:245÷60=?想:60×4=240,240最接近245,所以商试4。再例如:189÷29=?想:把29看成30的话,30×6=180,180最接近189,那么商试6。接着还需理解两位数除法中,前两位不够除时,看前三位,商写在个位;而当前两位够除时,就要先除前两位、商写在十位,例如:318÷15=?就是这样。通过多次巩固商书写的位置和除的顺序的基本问题学生基本解决。之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

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尽管教学时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12)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数学试卷题型多样,覆盖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上覆盖了本学段所教授的课程,主要测试了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测试了学生在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掌握程度。

二、试题分析

数学试卷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解决问题共五道大题。概括有以下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细化考察体系

本套试题考查面广,涉及知识点多,突出了教学重点,题量适中,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儿童心理,其中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是本次考察的重点。

(2)题型设计新颖,试题结构均衡

试题做到了计算技能考查与思维水平考查相结合。其中填空、选择、判断题重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注重了数学概念,思维方式,解题技巧的检测。而四、五题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

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开生活。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的知识、基本的技能掌握较好。

(2)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不够高,反映出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这与平时的课堂训练及差生转变工作不够也有直接联系。

四、今后的教学方向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个别学生在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中出现问题,并不是他们不会,而是不够细心,比较浮躁。这是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工整、独立检查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

2、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3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尤其是检查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加强后进生的情感教育,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并适当的进行分层教育、个别指导,使他们都能在自己适应的条件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教育教学,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教材的知识点,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不要忽视对学生上课的整体关注,教案要明确教材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分析知识的价值和作用。有了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我们在撰写教案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篇1

本节课我以“我们班是读书活动特色班,老师想在班级中设立一个图书角,这样我们就能看到更多的书了,你们觉得这个主意好吗?用这样的情景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

“要想知道买什么种类的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这样设计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什么种类的书的人数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篇2

一、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

观察是思维的眼睛,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窗口。观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开始,它是获取感性知识,启发各种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分钟、1秒钟这概念虽然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但比较抽象,对于1分等于60秒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更是难以理解。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让学生结合钟面直观的演示,化抽象为具体,转无形为有形,并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1秒和1分的时间长短。学生在动眼观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等感知活动中,获得了大量感知认识,初步建立了1分钟和1秒钟的概念,体会到分与秒的关系。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思维去领悟、获得了新的知识。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因此,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在设计1分有多长的教学环节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等待一分钟;再让学生观看一分钟动画片断《猫和老鼠》。呆呆地坐一分钟和看一分钟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同样是一分钟的时间,其长短给人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真确感受了时间的长短具有相对性。我还通过其它多重体验活动,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对一分钟时间的长短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在联系生活实践中体验。学生的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分能干什么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做计算题、背口诀、画画、拍球等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感受在一分钟里能做事情很多,并不失时宜地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活动,把课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时间的机会,学生真实体验了一分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了一分钟的概念。学生在亲历体验活动中增强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升了对所学概念的认知。

反思本次教学研讨,我深刻地领悟到:学生所学知识需要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感悟,才能将其转换、内化为自己的收获。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篇3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角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角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从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标号角以及画角。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学会给角进行标号以及画角。

在认识角时,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两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边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从而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刚才见到的角都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篇4

今天听了刘老师的一节生本课《乘法竖式》,虽然只是刘老师上课,但我们生本课的老师分明就是一个互通互融的团队,通过这节课,让我们这个团队反思的问题很多。

首先,课前小研究的设计要充分揣摩。

这节课在小研究的设计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正如宋主任所说,只是一种程式化的出题做题,而对于孩子的思维、想象没有空间,在小研究的设计上,分明是一节乘法竖式的研究课,而我却把竖式的样子,预先画在了小研究上,这样的设计,无疑提前就把孩子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框架里面,对于孩子来说,完全没有思考与发挥的空间,没有了思考的必要,所以,学生们也不必进行思考与探究,这样的小研究就是一种无效的课前研究,只不过可以作为一种练习题使用罢了,正是由于教师的无端框架式的思维模式,才让孩子们没有了探究的意识,也正是由于老师的多此一举,让孩子们没有了思考的余地,更是由于老师的不放心,让我们的孩子们离探索的脚步反而越来越远,课前小研究的简单、根本、开放成了一纸空文。

在课前小研究的设计上,我们更应该一起充分揣摩研究,让我们的小研究发挥出真正地实效。

原本我们在课前已经感受到了小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却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正,这分明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不负责。

其次,公开课必须进行事先的试讲磨课。

无论是做什么都要进行深入地研究,进行充分的提前准备,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有别人听课,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我们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率,让我们的课堂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孩子们真正能在我们的课堂上激扬起生命的乐章,每一次听课,每一次检查,每一次公开课,分明都是一次宝贵的锤炼机会,无论是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分明就是一次让更多地人来给我们评课论课的最佳时机,每一次机会都是很难得的,每一个人要发展,需要团队的力量,而每一个团队的发展更离不开更多的人和团队的影响和浸染,开放的心态开放的作风才会让我们的发展越来越适应学生,越来越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想发展只有走出去,要想发展也只有不断地学习,然而,每一次的进步都离不开自身的充分准备,只有自己充分的酝酿,自我的努力拔节才能得到更多雨露的支持,如果缺少了自我的成长,其它一切都是空话,而我们这次上课,正是由于缺少了必要的试讲磨课,才让我们自身的优势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才让我们的课堂缺少了我们应有的本色,本色没有了,何谈发展。

最后,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世界因包容而精彩,更因为开放而充满了活力,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在一线执着践行生本教育的智者,换一句话来说,每一位生本老师都可以称得上生本课堂的`专家里手,虽然我们欠缺的还很多很多,但分明我们已经初尝到了生本带给我们和学生的改变,对于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来说,生本思想已经生根发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分享交流、思考探讨、用团队的力量擦亮更闪耀的光芒,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而如何发展分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条最重要的路,前面的路也许荆棘密布,但因为有了伙伴我们将无畏无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篇5

在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几乎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而,每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的思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省时又简便,实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为止)。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记得最初教学这一难点,当时极为推广采用小蜜蜂课件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强加于学生了,因为这还是两个抽象的角,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而后,教学这一难点,由于当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钻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俩分别用一个图钉和两个硬纸条做个角,由于我事先在纸条上做了手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角,一个的角的两边很短,一个角的两边很长,当我要求他们想办法使两角一样大,大多同桌俩都能将之重合,但仍会有部分学生坚持说这重合的俩角不等,原因两边长的角大,这时我会剪掉长出的那段边,学生则说这回俩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拨动这对既重合两边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个,使之两边张开的角度变大,趁机问学生俩角一样大吗,学生马上说不一样大了,因为张口变大了,我便反问说可这俩角的边一样长啊,学生说可张开的口变大了啊,我说这回你们可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了吧。因该说这种直观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说服力,但对于小部分后进生而言,仍显的比较复杂,很难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数学,我惊喜的有了新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生:没有。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师:你的腿变短了吗?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没有变长或变短?全体学生哄笑:没有。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生异口同声:没有!师:对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篇6

《分桃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回放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482,学生很易口算出结果,但对于竖式却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计算,部分学生在尝试用竖式计算时,有几种写法,而且这些错误在后续的几节课的学习中,反复出现,非常顽固,很令我头疼。

错误分析:少数学生对这种竖式的抽象写法不理解,对其过程和笔算顺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反思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 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 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用竖式计算时,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计算。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及时归纳: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这里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小歌诀让学生记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法则:笔算除法从高位起,除数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数当姐余当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补充下面的歌诀内容:一位不够看两位。不够商1,0占位。

(3)反复练习,放慢进度。按教材编者的意图,以上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而我认为本内容适合两课时完成,可以这样划分内容和目标,第一节课只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每一步的意义及过程,以及除法竖式计算与加、减、乘法竖式计算顺序的区别。第二课时再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在竖式计算中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余数的处理方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笔算除法的顺序和过程。

(4)课前要复习运用乘法口诀口算除法、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每一步的意义,这些都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对理解本节课竖式计算有帮助。如课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92 185,让学生回答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15 这个15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这个3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5)这节课在注重算法优化的同时,算法的多样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但课堂40分钟又显得少,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篇7

这节课,我有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以小朋友参加春游为情景主线,将一个个数学问题蕴藏在不同的活动中,并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情节,让学生在自己熟悉而感兴趣的情景中参与学习和探究,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使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易于猜测、敢于探索,既学到了知识,又张扬了个性。

由于本课在这套西师版教材中首次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单列出现,而且,我们研究小组也是首次对新课标下的解决问题进行独立而系统的研究,所以,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这样几个方面。

成功之处:

一、读课标、钻教材,首先定位方向。

编者编写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儿童联系生活实际,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并学习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这也体现了《课标》要求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因此,不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流程的设计,我们都紧扣这一思想和理念。

二、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已有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而有条理的数学思维模型,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只是猜想加验证的方法。所以,我把学生能解决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策略,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儿童探究多种租船方案,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为了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2、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包括认真倾听他的意见,也是一种信息的收集手段。

3、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虽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的是猜想加验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感知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潜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由表及里,初步构建起此类问题的数学思维模型。

4、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5、教学时力求导而不包、放而不纵,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和验证,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和思考,但绝不包办和限制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不足之处:

学生探究的时间和深度都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学生虽然能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但对他人的方案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租船方案时,语言和方法都不是很到位。希望在座的专家和老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点评,我将不胜感激!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通用


老师是栽培祖国花朵的园丁,每一位老师所拟定的教案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教案是教师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的实践性教学文件,怎么去寻找优秀的教案教案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精心为你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1

“迎新年”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会分数的再认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知识内容,教材以呈现淘气和笑笑调查全班所以同学在元旦上午10点的活动项目,并用统计表的形式记录下全班活动情况。备课时,我仔细钻研教材和教参,认为本节课的内容应该很简单,知识点都是旧知,没有新授的知识内容,一节课足以结束本节知识。

教学时,我信心满满地。首先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师:开班会啦,班主任宣布了今天的班会主题——“你怎样过元旦节?”班上的同学乐开了花,顿时大家都商谈如何安排这一天短暂的假期。同学们,元旦那天你想做些什么事情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的安排真是多姿多彩呀。淘气和笑笑班上呀也在讨论这件事情,而且活动还真不少呢。淘气和笑笑把他们班上同学元旦活动情况还列一个统计表呢。(请学生观看书本上的表)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吗?

学生在此次学习兴趣浓厚,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接下来,我乘胜追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你能把这张表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吗?(各项活动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请把它在书上填完整。看着学生很有默契的配合,感觉这部分导入还比较成功,顺利结束本节课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往往平静的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波浪。当我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数据时,发现学生的数据都是填正确地。我追问他们:外出游玩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3/10,为什么?你是怎么得来这个数据的?学生一片茫然。我追问了几次,结果无人举手发言。我仍不死心,点了班上成绩拔尖的几个学生回答,可结果却令我更加灰心,他们也说不出。怎么办呢? 学生会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原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当简单,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就是用部分的人数除以整体的人数,再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除式变成分数的形式,最后把这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几分之几。我再次引导了学生读这个问题,并找出了整体和部分,可是学生还是不理解用部分人数除以整体人数就是它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实在是身心疲惫,人都崩溃了。真理不会在人崩溃时蹦出来的。在这环节我只有搪塞,揭示真理。为了尽快结束本节课,后面我调整心情,继续引导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可是学生的心情和兴趣被我一扫而尽。为了再次巩固学生对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概念,在学生提出分数数学问题后,我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方式,调查本班同学在元旦节活动情况。8个小组长利用表调查本组同学意向,然后将情况统一汇总给班长,班长做最后的统计,最后汇报,在黑板上列出本表,结合表再次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于后来活动的组织有序,学生热情再次被调动了,但是这节课的知识却没有按计划上完。

本节课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堂课中的知识都不是新授,为什么学生对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答复,出现卡壳的现象?难道是我引导学生理解方法有误,还是在学习理解分数的意义上没有讲清楚这个意义?还是学生没有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呢?或者是由于我初次教数学,没有教学经验,更甚至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而导致的?在本节课创设情境教学应该是不会存在很大问题的。可是,我无从找到解决方法,我想,此时我遇到了教学的另一个瓶颈:自己懂得问题,如何才能让学生更简单、直接、深刻地理解其原理?只会做题目,而不知道来的缘由,长期以往,学生会被我们教成了类似于“石匠”或“木匠”的解题工人,而不是一个懂得思考的“工程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2

小数乘法和除法这节课,这张网撒的很大,一节课涵盖的知识点很多,很全面,囊括了小数乘除法单元中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用四舍五入法求结果得近似数,用进一或去尾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从教学设计来看,设计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提高练习、并进行了课堂检测。课堂容量很大,但以我对教材的解读,我以为小学乘除法这部分内容是整个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较难掌握的部分,也是极容易出错的部分,那么多的内容,只通过短短的一节课解决掉,总给人感觉有贪多嚼不烂之嫌,我以为不妨可以这样:删掉运算律和混合运算部分,让它形成独立的一课,如李老师的混合运算和运算律。然后,适当增加一些积与商的变化规律内容,积与商文秘杂烩网的变化规律是非常枯燥的内容,死记硬背绝对不行,一定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渗透进行,新学习时应这样,复习时也应这样。笔算是最能体现学生掌握小数乘法、除法计算方法的方面之一,是教学重难点之一,也是考核中的常见题型,可适当增加训练量,算完后,一起回忆重要关系规律:一个不是零的数乘以一个大于零或小于零的数,积与原来数的大小关系;一个不是零除以一个大于零或小于零的数,商与原来数的大小关系。另外,将难以进行口算的一步乘法或除法题目,转化成容易的除法或乘法题目,是有一个重要的特征的,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特征非常关键!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才能真真正正的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可设计:先算一算,再比较每组题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交流,能仿造写出一组这文秘杂烩网样的算式吗?

(1)4.8÷0.14.8×10

(2)5.4×0.15.4÷10

(3)2.6×0.52.6÷2

(4)3.6÷0.53.6×2

这类题不仅在计算中出现,还会在简便计算中有所应用,所以应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如果这样重组之后会不会更加切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呢?当然,这纯属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对于上好复习课,仁者见仁,智者更有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作为教师只有做到静心钻研教材,潜心解读教材,品出内涵,悟出精髓,才能准确地把握课的脉搏,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3

《数松果》是北师大版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 5 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 、情景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在采松果的情景图里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数学问题的兴趣。

2 、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如在熟记口诀时采用了对口今、开火车、手指等游戏,使学生乐记且又记得牢。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4

如何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开展数学学习是我自课改实验以来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为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积极的进行了的反思,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现实生活中的数是十分丰富的,如何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数学的天空更加广阔,是我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中兴小学要举行元旦晚会,这一熟悉的快乐情境引入,激发儿童参与统计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统计的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使学生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活动中,知道制作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方法,并初步学会从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二、让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

教学中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是值得我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既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又有讨论的机会,还有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与表达,学会了矫正和评价,敢想、敢说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三、改变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因子。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教材中的“小强、小丽等小朋友投分游戏”我巧改为联欢会的一个游戏节目——“投标算积分”游戏,让学生亲身参与、动手操作,把书本中出现的人物当作自己,使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游戏中的一员,更加生动、亲切,从而增加题目的趣味性,牢牢抓住学生的双眼,在轻松、愉快、趣味中获取知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5

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效课堂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在高效课堂中,孩子们能发挥自己潜能、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何让高效课堂焕发光彩能?

一、合理分组,恰当分工

合理分组是高效课堂顺利进行的前提。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时也会进行小组学习,但主要是前后四个同学分为一组,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孩子们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在我校高效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把小组建设摆在了第一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个,我们综合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表达水平,思维习惯等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由民主选举出一名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任组长,协同老师统一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小组的划分有利于小组学习过程中各方面都得到优势互补,有利于每个学习小组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教学流程

1、激趣定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计算。(板书:计算器)高兴吗?为什么?(生:因为计算器计算方便快捷。)确实,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学习目标:(1)运用计算器计算。

(2)能从结果中探索规律。

(3)能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老师的教,在订立学习目标的时候,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学,把孩子们放在了主体地位,并且所用的语言都是很简单明了的,孩子们一看就能懂得这节课自己学习的方向。

2、自学互动

1)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小组活动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组算式: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1÷11,计算器上显示的结果是多少?学生纷纷回答。

为什么同一个算式,算出的结果会不同呢?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计算器又不会打循环点,所以计算器都对结果进行了处理,导致同学们的答案不统一。那么我们在记录1÷11的准确结果时,要还原为循环小数,写出0.0909……,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记录:0.09。

2)布置探究活动: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探究活动(一)的第1,2小题,然后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你们找到了什么规律?再推选1名同学上台汇报。

3)学生上台汇报。

刚才很多同学说了不同的规律,你认为那条规律能够直接写出商的?

生:循环节都是两位,被除数是几,循环节就是9的几倍。

第一次检验:我们比比谁算的快!电脑打乱顺序出题,学生快速说出结果,哪条规律最能帮助我们直接写商?

第二次检验: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条规律完成合作探究(一)的第3题。

小结:每一组算式中都藏着很多规律,我们要找到最能帮助我们直接写商的规律。

4)反思提升,明确研究方法:会了吗?那我们是经过哪几个步骤最终实现直接写商的目标的?

(1)计算结果;

(2)观察探索最有效的规律。

(3)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3、检测训练

接下来请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合作探究(二),并按照这三步进行汇报:1、我们计算了哪几道题?我们讨论寻找的最有效的规律是什么?我们根据规律直接写出的得数是多少?

1)学生小组活动

2)简单汇报答案

长期以来,“灌输—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地讲解知识,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围绕教师转,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高校课堂中,老师注转换思想,相信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孩子们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或疑惑进行合作交流,达到知识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能讲、敢问、善思、善辩的能力,而教师对整个过程中进行调控参与,起到帮助促进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4、运用设计

1)出示题目:999999999×999999999=

师:这个算式你会如何设计一组算式来帮助自己直接写出得数呢?

2)教师讲解:我们不需要把1~9个全部写出来,可以写出几个算式后观察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孩子们在这个环节通过合作交流,有的小组探索了3,4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迁移。

5、全课小结

以后我们在解答这些较难的题目时,都可以先设计几个简单的题目,探索规律后,再来解决难题。

爱因斯坦说过“把学校教给你的都忘记,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学习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到底要交给孩子们什么?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那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难题,我们都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探索规律后,再来解决难题。这样能孩子们的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丰富孩子的解题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高效课堂中,我们的孩子可以一改常态,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尽情地吸收同伴的优点,尽情地展现自己的口才,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愉快和兴奋!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800字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专题推荐:“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老师就如春蚕吐丝般为学生奉献自己,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能写出优秀的教案。教案的制定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有着重大的意义。该怎样写才能把教案写好呢?你也许需要"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这样的内容,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减法的意义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如何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变为学生能够体会的事物呢?我是这样设想的,从具体情境图形抽象数字抽象。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可以理解的小猫吃鱼具体情境出发,自己列式计算,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其次,通过数学计算等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通过(套圈)练习体会加法与减法意义的联系。

成功之处:

1、用小猫吃鱼的故事串的形式,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数学问题,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具体的故事情境和画面中理解减法的含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当把最后的一条鱼也吃了,现在盘子里一条鱼也没有了,一条鱼也没有用0表示,在一个自然而然的情境中,学生理解了0的含义。

2、五个活动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注意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对图意和算式的意思进行理解,学生计算减法的能力和速度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不足之处:

备课要兼顾学生和教材。既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要随意拔高。同时要照顾全体,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2】

《认识物体》是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到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教学效果良好,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本节课个人感觉比较成功是练习的设计,这部分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跳出课本的书面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对物体的认识,个人觉得效果更好,学生也学得很有兴趣。但是由于本人是第一次教学一年级,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还不够充分了解,教学中发现很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3】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前几节课的一次应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生活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并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图意,知道要解决的问题。

教材从易到难,先进行加法的应用。我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的图,问学生看到了什么,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会说有两组兔。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接着我又补充谁能根据上面同学的回答,用三句话完整的说说图意。

学生会回答草地上左边有4只小兔子,右边有2只小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与此同时出示大括号和问号,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此一来,同学们很轻松的列出了算式。

接着,进行减法应用的学习,这是一个教学难点,需要学生一定的逆向思维。也是一样的,我先让学生进行观察,自己尝试说出图意,然后再列出符合图意的算式。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最后我再来总结,求整体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这样在孩子遇到同种类型的数学问题时会很轻松的去解决。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还是做对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还会想当然,将应该用减法的题写成加法,或者不用总数减,而用大数减小数。他们并不会特意的去看问号所在的位置,做题容易跟着感觉走,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尤其深刻。若要让一年级的他们学会初步的辨别和分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改正,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来克服这个定势。

另外在本节课中孩子们由于第一次遇到这么多教师在课堂上,所以不敢发言,课堂气氛不十分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回慢慢来引导孩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4】

本课教学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本课教学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同的设计制作之中,达到提高审美素养、培养设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目的。启发学生巧妙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可再利用的废旧物品,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习惯。

上课伊始,我让同学们查资料,解释爬、升两个字的意思,让学生更深一步了解爬升的含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精神。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发现有哪些爬升现象,然后欣赏教师找到的爬升现象(课件)让学生了解爬升的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制作兴趣。然后通过爬升玩具图片的欣赏,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从生活中找出适合制作爬升玩具的材料。请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爬升玩具,让学生边看边观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送礼物,把爬升玩具发到每个小组,学生分组分析、研究、讨论制作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下一步小组同学制定设计方案,渗透设计意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交流,启发,小组探究得出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制作方法。开阔了思路,做到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觉得作为教师能放手时就得放手,给学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学效果明显优于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制作、评价的过程中,我提出学生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个人创造的形式来完成爬升玩具,完全尊重学生的意愿,最后请同学玩一玩,评一评(由组长组织进行评价,先自评后互评)。看一看,谁的玩具做的会爬升、有趣,造型与众不同,就让谁代表本组上台展示。(小组推荐)培养学生学会自评、互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最后拓展部分,请学生欣赏神州飞船发射升天的情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祖国、为人类的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情感。

面对机遇与挑战,到底如何上好美术课,有待于不断学习,探索、实践。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火花也令我备受鼓舞,总之敢于放就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制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得知识。实践使我体会到,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为人师者,要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真正成为发展素质人才的沃土,让每一堂美术课,每一个美术教育活动都闪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光辉!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上下》一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认识上下位置与顺序。体会上下的相对性。并且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体会上下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的乐趣。结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三只小动物走出森林找人类朋友淘气和笑笑玩为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先了解两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鸟的下面来表达。在一次说一说小鸟和小松鼠,小兔子和小松鼠的位置关系及位置的相对性。在结合猜猜谁过生日,找宝物,笑笑的考验,淘气的书柜等让学生学会用上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再次锻炼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三只小动物玩一天后结伴回到大森林的故事情景,看到动物们再分房子。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说一说,自己动手分一分的操作,体会上下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本环节还设计了让学生上讲台分一分房子(学具:动物头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并找学生当小老师,学着提问题,找学生回答问题和评价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并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展现了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通过本次无声上课,我觉得对我的帮助很大,让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表情动作方面,不够大方自然,觉得还是自己的心里素质不好,需要更多这样的无声课堂和类似的场合锻炼自己。在评价方面,语言不够简洁有力。总之,教师的基本素养还学要不断地提升,需要学习和努力的地方还很多。我会积极学习,不断进步。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6】

1、正确认识本节准备课的意图

正确的数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本领,更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入学前,多数学生具有初步的数数经验和技能,知道一些简单的数数方法。这一内容的设计目的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为后面的系统学习做准备。

通过准备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唤起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欣赏“海底世界”这幅画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画得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

3、核心:物→点→数

借助画有海底生物形象的表格,以数数为线索,让学生经历从图中寻找信息,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信息,统计结果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体验到数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4、注意借助学生中数的好的例子

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一个对一个的数,渗透按方位有序地数。

5、拓展:数完图中的数

我让学生数数自己身上或同学身上的数,再数教室里的数,比如“电扇几台?”、“电灯几盏?”等。课后我布置学生口头作业,回家数数家里的东西,几口人?吃饭的时候数数几个菜碗?几个饭碗?几把椅子?等等。

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7】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础,低年级口算是基础的基础。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又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必须使学生非常熟练。

把加减法与数的组成联系起来教学,使学生真正明白加减法的算理。以10的组成与分解为例,如:10可以分成2和8,2和8组成10。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2和8组成10也就是把2和8合起来,即2+8=10。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10可以分成2和8,所以从总数10里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8,去掉8就剩另一部分2。即10-2=8,10-8=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另外制作口算卡片进行练习,这样循序渐进,既能照顾到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又能使全体学生的口算能力得以提高。

除了用卡片让学生视算,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听算,听算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8】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给学生创造了观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数学活动中不能让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由于本课内容相对较固定、较枯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及时给予鼓励等手段化解了这一问题。合作学习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而小组合作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尽量提供两个人之间交流合作的机会,给小组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没上这节课前,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熟悉了,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还能认真上好这节课,通过创设小小文具店这一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进一步认识到物体的个数是几就用几表示,体会数的产生,加强数与形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把学习的内容变成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数一数、写一写的相互合作中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实践活动,其目的首先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事物,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其二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的意识,善于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及时激发学生尝试书写的欲望,在学生已掌握了书写格式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各数书写要点。通过想像、儿歌帮助学生记忆610各数的特征,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掌握数字的笔顺方向和布局,并通过小比赛、小评价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力图把数字写得整齐美观,教会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整节课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乐趣。

课觉得不足在于:这节课的内容还稍微少了些,如何把这节课上的饱满而又趣,是值得我思考的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篇9】

《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加、减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往往是教学难点,也是计算错误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

1.操作学具理解进位与退位,形成计算思路。

在教学口算与笔算、加法与减法、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的例题中,都通过摆小棒或拨算珠探索并建构计算方法。

第74页例题列出的算式是24+6,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思路,先算的4加6得10,怎么办?这时摆小棒能激活10根捆成一捆的经验,形象地展示出再算20+10=30。摆小棒计算24+9,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操作,因而算法可以多样化。各种算法虽然都是好的,但“辣椒”卡通的思路更好些。这种算法有三个优点:一是与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24+6的思路是一致的。相对稳定的思路易于学生掌握;二是已经熟练掌握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能支持这种思路的运行;三是与笔算法则一致,有利于以后竖式计算的教学。

摆小棒计算30-8,拆开1捆、拿掉8根,形象地显示了从十位退1、个位作10的退位原理。摆小棒计算33-8,也可以算法多样化。“辣椒”卡通的算法更好些,是希望学生选用的方法。

2.经常组织比较,及时整理知识结构。

到本单元为止,先后教学了100以内加、减计算的多种情况。能否组织成合适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学生对算法的掌握以及计算的正确与熟练程度。为此,教材有计划地组织不同计算情况的比较。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引导算法。第75页第2题的三组加法题,都从20以内进位加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第81页第2题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思路,通过三组题的计算和比较,更好地应用十减几或十几减几计算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

(2)通过比较,进一步理清思路。第76页第1题是三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每组题一道不进位、两道进位。进位加法里一道题和是整十数,另一道题和是非整十数。

3.引导估算。

本单元教学的估算仍要求估计加法的和、减法的差是几十多。通过估算,进一步体会并区分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计算能力。

在教学估算前安排了铺垫。如第76页第3题中的54+3和54+8,都是54加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五十几和六十几?5+62和5+65都是5加六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又如第82页第3题中的53-4得四十几,54-3得五十几,都是五十几减几,但得数差异很大。这些现象的发现、原因的思辨、结论的得出,成为估算教学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估算时,把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积累估算经验。如48+3是进位加法,得数是五十多。6+52是不进位加法,得数仍然是五十多。学生独立探索估算的方法,应用了口算与笔算的经验,能促进口算与笔算水平的提高。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