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读后感地平线集锦

03-29

作文分数在语文卷面分中所占比重最高,写作就是表达一个个新奇、好玩、有意思的想法的过程。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要注意写作的方式,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精选读后感地平线集锦,带给大家。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后感地平线 篇1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囊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肃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力因素。”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这些我们还在受益的发明创造,都是因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所以想象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的发明创造很多都源于想象力,千万不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翅膀。

想象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阅读一些充满想象力的书,可以发散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最近入手的谷川俊太郎的《地平线的另一边》就是这样一本具有想象力,发散思维,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一本书。

作者谷川俊太郎是日本国民诗人、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作家,如果你还不熟悉他的话,那么提到《铁臂阿童木》《哈尔的移动城堡》你肯定很熟悉了,他就是这两部动漫的主题曲词作者,他的诗歌入选日本各种版本的大中小学教材。

读后感地平线 篇2

香格里拉,厌世者的天堂

快节奏的生活,时间愈发的稀缺,跟着社会发展而随波逐流,当这一切都厌倦的时候,如果有那么一个地方让人逐渐放下尘世喧嚣的生活,余下的慢慢悠悠岁月中淡漠名利、追求兴趣、感悟生命并彻悟智慧,你愿意吗?

香格里拉,是一个历经尘世浮华并在迷途不知中等待救赎之人的归宿。

曾经有很多的地方,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可能并非当下如此这般极速、刺激与焦灼,而是像香格里拉的人秉持着“适度”原则,让自己活得天性使然。无奈,世界变得越来越大但越来越单一,社会在单向度的发展,人也在单向度的变化,最终形成当下的生活。对此,有人爱之,亦有人恨之。

书中留下一个悬念,香格里拉是否存在。若从抽象的理念看待,香格里拉存在于书中,也存在于尘世间。因为我们都为之触动,那么我们也将为之倾倒。

一本好书同样具备这样的魅力,使人拿起便放不下,深深地被吸引住。故事创造了一个香格里拉的奇妙而美丽的地方,也阐发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魅力所在。

可能有许多人在努力着配合这个世界的运行,忍受着自己的内心痛苦,拒抗过麻木与焦虑。他们渴望着另一种可能性,香格里拉或许更具代表性。

那是1933年,香格里拉已经在近乎完美的西藏某地历经了几个世纪。在此期间,世界文明集聚于此,等待着毁天灭地的战争结束后给予人类文明复兴的希望。活佛即将圆寂之际,四个外国人偶然的被劫持于此,为世人揭秘了香格里拉的奇妙世界。人生际遇不同,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以及最终抉择各有不同。

主人公之一的康维性格淡漠且具慧根,被活佛相中,并被告知了香格里拉的过往历史,充满了神秘色彩。康维也为此痴迷,落地于此,潜心修行。

故事并未这样发展下去,就当一切归于清晰时,事情急转直下,并在神秘中嘎然而止。悬念似乎成了故事的高潮,短暂而余味无穷……

读后感地平线 篇3

想起买这本书来读,是在去完香格里拉以后。我说的香格里拉,不是中甸,而是稻城往西南110公里的日瓦亚丁。这里风景如画,只能如此形容,因为我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描述方式。藏区的文化,骤然不同于汉地,虽是有些艰苦,却对自己同样有着吸引力。这座小小的村落,被冠名“最后一片香格里拉”。这个时候才开始去想,为什么,美的如此的地方,就该被称作香格里拉,这个由一个外国人创造出来的名词。

书本的故事,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小社会,为了保持足够的居民,不停地从外界找寻并增加成员。这是一个唯美的空间,无论是从自然环境,居住条件,人与人的关系,还有那长生不老的秘方,都是世间人想要追寻的。

小说最终只是小说,这样一个具体的香格里拉,只会是在小说中。可是如果我们只是去找寻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那么,她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所以我总认为,香格里拉,只是一个代名词,代表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时空。给一个自己的定义就足够了。真正的香格里拉,就是可以让自己躲过所有烦恼,躲过所有喧嚣,可以静心停留的地方。至于是否长寿,其实并非就是那么重要。

如果要去亚丁,十分简易,读完小说再动身。那个时候,亚丁不会让你失望,会让你明显感觉,香格里拉,就是这里,我找到了。

读后感地平线 篇4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600字!

文字很舒服,华丽但是不回让人觉得堆砌。

这是一个以西方人的宗教,生活,和世界观的视角来揣测中国的隐士境界,非常有意思。

中国人说的中庸,无为,佛教和道教中似乎想通的那种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用一种很世俗的语言讲了出来,得到这种境界之后的“奖励”是“长生不老”,又是一个对于中国文化的致敬。这些理解有些蹩脚,有些可爱,有些表面,但是在这种文化中的浸淫了一辈子的中国人,是否能达到他这样的境界,也不好说。

那些长老需要是白人的设定也是很文化自信了,晕。那和满族姑娘的情节太西方浪漫视角了,给人一种西方电影里俩人突然就看着对方开始亲嘴一样……怎么就三角恋了,让人很尴尬。

我觉得非常有感悟的结论就是,当人们达到香格里拉一样的生存境界的时候,那么艺术和文化就是非常的发展,真希望人类社会发展到最后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虽然现在看来不太可能,因为贪婪其他什么太太好说的东西——我想这也是这本书成为经典的一个原因吧。谁不向往香格里拉?

我最近也有类似的一种心境,就是当一个天天出去旅行的人,喜欢看看大好世界的人,突然因为疫情要呆在家里很多个月的时候,突然有了一种“这样也很好的,我的欲望也可以那么小”的感悟。

如果在世界安静的一隅,没有纷争,没有生存顾虑,没有压力,但是也没有什么意思的生活,会不会我也会想当地人一样,觉得想要离开这里是十分荒谬的想法么?

再有,经常都是出国旅行,很久都没有去过中国旅行了,想去云南,想去四川了。

读后感地平线 篇5

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学者自信地走向人民政府台前,向全世界宣布“地球在五天后能源完全释放,末日来临。”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这个短片出自《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作者用世界末日这个背景诉说了一个位母亲在危机时刻仍无私地保护儿子的伟大,虽然这只是一本科幻小说,但是“他”给我的启示无穷无尽。我们现在不知道还有多长时间,却虚度年华。在放学回到家中心不在焉地做完了那些简单而稀少的作业就无所事事,妈妈布置给我的试卷从没翻开看过,这下可把它惹火了,马上叫我做试卷,我还居然和她顶撞起来,独自在花园散步,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我作业做得快就让我继续做?那我以后就做慢点,看你早我怎么办!甚至还赌气,让父母为我操心,听到他们叫声后仍赌气:现在后悔了吧,太迟了。但我不知道他们完全可以不管我,任我为所欲为,难怪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当我被找到是甚至想逃之夭夭,但被父亲强劲有力的手给死死地抓住了,回去之后以为一顿打是免不了的,才发现妈妈在家中流眼泪,爸爸在一旁劝,又一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教,当时我的眼泪也快流了下来,不过“男儿有泪不轻弹”才忍着。平时怕尴尬,一直没道歉,所以我想对你们说“对不起“。母爱是伟大的,是她在危险时挺身而出;是她在困难时”舍己为人“;是她在绝望时充实信心。任何时间的酸甜苦辣对我们只是一时的,真如果人所说的”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就算是再长的时光对神秘莫测的宇宙来说也只是冰山一角,但唯有爱在让时光停留,成为永恒。

读后感地平线 篇6

读《消失的地平线》有感-读书笔记:关于时间的秘密

《消失的地平线》讲述了英国人康维与领事馆共事的年轻小伙马林逊、在逃罪犯巴纳德、修女布琳克罗在战争疏散中被意外带到人间天堂——香格里拉的故事。这是个关于时间的秘密,香格里拉的佩劳尔特以及那里的居民似乎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他们的容颜会停留在他们的心灵开始成长丰富的时刻,这一切,吸引着康维一步步探索着自己的内心深处…….

香格里拉是个小地方,蓝月谷更是一个小地方,但在希尔顿笔下,那才是真实的世界,像一块巨大的幕布,时间不断延伸,空间不断消失。那个所谓的文明世界的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只会让他们更加珍惜此刻,而蓝月谷关心的是整个文明世界的坍塌,经过世俗隔绝考验的人们内心充实丰富,充满智慧,关心的不再是关于时间的问题,而是着眼于手边的事,慢悠悠地在饥饿中得到最美妙的体验,把空闲的时间都献给了书籍以及回忆和自我陶醉。

文中的康维和马林逊都有自己固执的想法,马林逊一心一意想离开香格里拉,康维则呈现出无欲无求的状态,巴纳德为了躲避追捕而不愿意离开,修女布琳克罗企图以其高贵文明的宗教改变香格里拉的精神信仰。因而只有康维被一次次被佩劳尔特会见。

文中有一句话使我深受触动——“留在这里,你获得了珍贵的时间——这份珍稀可爱的大礼,你们西方国家越是追去就越是失去。”不老只是一个传说,那个不老的佩劳尔特、永远年轻着的亨斯齐尔是因为精神世界的成熟而保持青春,正因为不再关心时间,不再患得患失,他们得到梦寐以求的生活。即便垂垂老矣,仍让人充满向上、受到庇佑之心。仿佛文中所说,佩劳尔特会在某个月光皎洁的夜晚,飞上卡拉卡尔的山顶,手举蜡烛指向天空。

即便最后随着佩劳尔特的逝世,康维的内心世界、这个香格里拉的世界即将崩塌,他带着马林逊走出了蓝月谷,我们也无需介怀那个世界、哪种生活更加真实,这都无关紧要。想起康维第一次见到卡拉尔山的描述,他感到自己宛若在梦境一般,似乎来到了世界的尽头,也来到自己生命的归宿。但康维的离开也象征着这个世界尽头与整个大体世界的融合,佩劳尔特告诉康维,我的朋友,要承担这份责任并不难,这里的管理秩序松散平和,你只要学会温和和忍耐,并持续丰富自己的心灵,在暴风雨来临时用你的睿智秘密地与它周旋。

关于时间,只是一个假象。蓝月谷欢迎每一名外来者,告诉他们长寿和智慧的秘密,为的是让暴风雨来临之时,在那长久的黑暗时代,仍有文明之光在闪烁。

读后感地平线 篇7

内容简介:这里有神圣的雪山,幽深的峡谷,飞舞的瀑布,被森林环绕的宁静的湖泊,徜徉在美丽草原上的成群的牛羊,净如明镜的天空,金碧辉煌的庙宇,这些都有着让人窒息的美丽。纯洁、好客的人们热情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这咀是宗教的圣土,人间的天堂。在这里,太阳和月亮就停泊在你心中。这就是传说中的一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这里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的庙宇,被森里环绕的湖泊,美丽的草原,净如明镜的天空,让人窒息的美丽、纯洁、好客的人们热情欢迎着远道的客人;这里是宗教的圣土,人间的天堂。在这里,太阳和月亮就停泊在你心中。她就是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一部讲述香格里拉的神奇事,它的宁静与高雅深深吸引着我......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消失的地平线,让香格里拉成为现代人的桃源。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嫉妒仇恨,只有真理,只有恬静。没有岁月的衰老,只有如红酒般沉淀的智慧和知识。真因为这样,才会有这么多人踏上前往中甸的道路,去寻找心中的香格里拉。 3年前的那次旅行,似乎还历历在目,在悬崖峭壁的盘旋和突然山路一转,一片美景的经历;在高原寻找最纯......

读后感地平线 篇8

想像李四光爷爷一样,成为一个名扬中外的地质专家吗?不如读读《穿过地平线》吧!它能让你了解地球的地质构造,从多角度解决你的一个个地质问题,一下子成为一个小地质专家!

其中,《从地球到宇宙》这篇论文对我的感触最为深刻!此论文告诉了我们宇宙浩瀚无际,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在这无比巨大宇宙空间中,分散着许许多多的物质,而地球就是其中的无比渺小的一员。有的在成长,有的已经生长到了一定的阶段,有的正在消逝。读完这篇论文,让我也不禁联想到了太阳!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每时每刻的在奉献着自己的能量给地球,对地球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地热》,这篇论文对我产生了点小震撼。它告诉了我们,地球的热流有多热,我算了一下,有22000000000000卡!不仅如此,他还告诉了我们,走进地下多少米上升一度。资料记载,亚洲大致都在40米左右上升1℃,欧洲大致都在28米到36米上升1℃,北美大致都在40米到50米上升1℃。哇,如果我们假定100米增加3℃,那么走40公里以后,就有1200℃了,不知道会有多热啊!

整本书给我的印象就是:地质学太有趣了!我一定要像李四光爷爷一样,好好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读后感地平线 篇9

地平线,再词典上的意思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线。消失是指:事物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复存在。那所谓的题目,是不是指世界末日哩?嘴角勾勒出不屑的冷笑,也许自己从心底里还没有真正接纳这本书吧,可这种想法,却在自己对这本书的深入中慢慢的结束,另一种想法真悄然的盘上我的心头。

可笑的是,末日换成了天堂——“香格里拉”。

小说描绘了一个隐藏在中国西南部的净土乐园--充满祥和、宁静、永恒和神秘色彩的藏族生息之地。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王国。在那里,三条河流交汇在一起,群山高耸入云,山顶白雪皑皑,脚下深草成茵,覆盖大地。作者把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探险热等融入书中的人物中。反映当时人们就是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这部小说惊险、刺激、离奇、富于戏剧性。更难得的是,阅读这部小说将是一次身体、心智和灵魂的体验。也许,康威的离开是可惜的,如果是我恐怕会一直住下去,直到永远……

“香格里拉”这只是作者心中的净土的代名词,一片虚化的土地,没有人可以辨别他的真伪,了解事情的真相,可是这些就够了,就像文中说的“她的氛围越是平静,她的神秘感就越激荡人心,而且整个的感觉是惬意而令人欣快的。”是啊,如果真正的,完完全全的了解他,这片土地也许就不会这么美好,这么神圣,就像残缺的美,往往是最美的,因为她永远带着我们无法揭下的面纱。

现在可以说是个和平的年代,不过“它所蕴含的深刻而惊人的理念仍然可以抚慰了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同样喜欢这里的人们普遍具有的深藏不露的情感世界和细腻婉转的思想表达方式。”在这忙碌的生活中,人们能安安静静的停下来喝一杯咖啡或品一杯茶,而不想其他的事竟变成了一种奢侈,人来来往往的穿梭着,为了生计而奔走,根本不会停下来静一静,而所谓的“香格里拉”竟渐渐的尘封在心底,毕竟那是多么的遥远和不切实际阿。

“没有人和人之间的斗心勾脚,没有名利与财富的互相攀比。”这大概就是“香格里拉”的含义吧!也许这本书获得了巨大的荣誉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勾起了人们尘封在记忆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吧。我合上书页,嘴角竟不由自主的上扬……这就是“香格里拉”的魅力啊!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