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0篇)

04-09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写好教案,才能营造完整课堂教学。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

朗读和翻译

3、情感目标

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 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熟读第三段,继续思考练习题。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一.基础知识掌握

1、给加点字注音。

颛臾( ) 冉有( ) 社稷( ) 柙( )

虎兕( ) 萧墙( ) 相夫子( ) 椟( )

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 颠簸 辅助 B.不稳定 跌倒 辅助

C.不稳定 颠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 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

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③虎兕出于柙 于:

④龟玉毁于椟 于: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于: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

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5)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

(7)“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 )

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 D吾恐季孙之忧

(9).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二.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8.子 谓 子 贡 曰 女 与 回 也 孰 愈 对 曰 赐 也 何 敢 望 回 回 也 闻 一 以 知十 赐 也 闻 一 以 知 二 子 曰 弗 如 也 吾 与 女 弗 如 也

①为短文断句。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 )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为加点的字注音

A.省 B.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 C.交:

B.忠: 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答案

1.略

2.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3.A

4.D

5.①作为 ②语气助词 ③成为 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6.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②对,对于,介词 ③从,介 ④在,介 ⑤到,介 ⑥在,介

7.⑴季氏将伐颛臾⑵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作法。⑶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批评冉有政治态度的不端正。 ⑷D ⑸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 (6)B(7)C(8)D(9)D

8.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

9.①A.xǐng B.chuán

②A.计谋,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

③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 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 学习本文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掌握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

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挂图

3、课时:1课时

4、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1、导入:

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

2、分析课文。

⑴.解题

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解读课文

①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②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批评完后,孔子又阐

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 不可伐

邦域之中 不必伐

社稷之臣 不当伐

③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

明确: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

④“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

明确:管理者的过失。

⑤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明确: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⑥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

明确: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

明确:“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

⑧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理解。

明确: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3、翻译全文。(学生独立完成)

4.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5.作业

(1)完成基础训练。(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的: 1.诵读和背诵课文 2.积累“是、疾、止、见、过”五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

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文言固定句式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和文言固定句式

2.把握文意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诵读法,推断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l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初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4.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2)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3)积累“是、疾、见、过、止 ”和“无乃……与”,“何以……为”。

(4)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陈力就列、不能者

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何以伐为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5.讨 论,结合书后练习题一理清全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详见板书设计)

6.小结巩固(时间允许课内进行,时间不允许布置为家庭作业)

基础训练1—5题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文章思路: 《论语》

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季路见于孔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是 社稷之臣 (不当伐) 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引周任之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驳斥冉有—— 相

|比喻— 虎兕出于匣 分崩离析

龟玉毁于椟中 祸起萧墙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再驳冉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治国安邦的原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复习巩固

齐背全文,检查上课时学习效果

2. 讨论下列问题

问: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析: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

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回趋裒微。

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辟头一句就责怪起冉有来了“求,无乃尔是过与?”接着一口气列举了三方面的道理反对讨伐颛臾,(从周朝的礼制和春秋大义来着)。

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负有责任。

他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该尸位素餐,这其实也是孔子自己的主张 。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无道”,冉有,季路不能进行有效的阻止,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现在这二人不仅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推卸责任,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接着 ,孔子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教育冉有和季路认识自己的失职。 一是用扶相应负的责任相比,二是用看守柙和椟的人做比。

最后,孔子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冉有替季氏开脱,显然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但 前面他却说:“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憎恨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于是他直接对冉有说:“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 ’而必为之辞”。接着提出他的政治主张:“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要求背出以下语气:

(1)“求,无乃尔是过与”虽属问语,却应当用谴责口吻读,有“唯尔是过”的味道。

(2)“子曰”‘求!……要读得恳切。

(3)“陈力”二句是从正面说理,要读得铿锵有力。

(4)“危而”三句,口气应严厉。

(5)“虎兕”三句是第二段的高潮,口气应更严厉。

(6)还要注意“也”的语气。

4.课堂练习

书上练习题三

5.小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第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其中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教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6.布置作业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4】

一、课题

《季氏将伐颛臾》

二、课时

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二、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

思维的逻辑性

(三)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六、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

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分析课文第二段

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3)分析课文第三段

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其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提问5: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附:板书设计季氏将伐颛臾

先王封国不可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邦城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孔子驳斥冉有引周任之言

比喻论证冉有非称职之臣

孔子再驳冉有: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 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 “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有这样一则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则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 老师范读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音和句读。

(范读后)请同学们认读下列字音、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颛zhuān臾yú 冉rǎn 有 社稷jì 虎兕sì 费bì(古音异读)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有人建议听磁带范读,我以为那样疏远了学生跟范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老师范读来得亲切。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听老师范读,达成朗读标准中的前两条,第三条标准高于前两条,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骤中完成。

三 一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得连贯顺畅。

2 指名朗读 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字音、 听句读,听是否连贯顺畅。

3读后点评(点评这一环节不能少,通过点评,让大家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读准每一句的停顿,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 二读课文

1同坐互动,读一节翻译一节,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进行翻译。同坐互为读者和听众,圈画出解决不了的字词。

2字句质疑

有没有不理解的字句呢?请大家提出来。教会学生质疑,告知学生要质疑的字句是不能理解的以及比较重要的字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均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促进生生互动;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点拨。

学生可能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无乃而是过与”如何理解?“无乃而是过与”“且尔言过矣”两句中的“过”意思是否相同?“无乃而是过与”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三句中的“是”意思是否一样?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这两句分别是什么句式?

③ “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④ 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⑤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了。老师可以补充讲一下另外三个词语“疾、止、见”,并且由本课联系到以前所学的句子,如“寡人无疾”“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3指名翻译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文字,提醒学生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修改订正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4总结整理

请同学们整理出本文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整理后交流、补充。

五 三读课文

1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达到文言文朗读的第三条标准——读出感情。

2 评议同学朗读的情况,体会孔子的感情。

可以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准确把握孔子和冉有的情感:

①冉有、季路向孔子禀告了一则怎样的消息?(“有事于颛臾”)两位弟子的神情态度如何?该怎样读?

②冉有和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为什么反对攻伐?(明确:冉有赞成,孔子反对。应该读出不同的语气。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③冉有找到了怎样的托词?孔子引用谁的话、用了那些比喻来反驳冉有的?此时孔子的语气如何?(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了盲人的比喻,用了看管猛兽、看护宝物的比喻进行反驳,孔子的语气应该更严厉。)

④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的?(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的实质,“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 ,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有力批驳了冉有的观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3 在理清师徒对季氏伐颛臾不同态度、不同情感的基础上,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4齐读全文,要求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读出孔子、冉有的不同情感。

5 分析孔子的辩驳艺术

孔子先责备,认为不能伐:为先王封国(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再批驳,提出应阻伐:引用周任的话,指出作为家臣应该“在其位,谋其政”,尽到臣子的职责,不能尸位素餐;再用比喻,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层比喻义,揭露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同时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出现“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学生的严厉批评。

最后是斥责,反对伐:对内——“均、安、和”,对外——“修文德”,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冉有的做法违背了以上原则,孔子大加斥责,体现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六 背诵课文

1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孔子辩驳艺术的领会,尝试背诵课文。

2 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

3 交流背诵方法。

总结:背诵课文,方法很多。如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朱熹采用的是朗读背诵法,这对不少同学也是适用的`;除此,还有意义背诵法,即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这样的背诵既可避免死记硬背,又能使背诵的内容长时间不忘;还有书写背诵法,有人读十遍、百遍都不能将一篇文章背下,可书写一到两遍却能背住,就可采用这一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位同学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背诵效率。

七 总结拓展

1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强调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根源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2拓展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文]①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②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这两句告诉我们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反对武力征伐。即孔子的“仁”这一思想。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仁”?

八 再读质疑

1 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在字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难,那是浅层次的,如果能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那就是真正在思考、在探索了,请同学们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

同学们可能提出如下问题:冉有、季路为什么要把季氏要伐颛臾的消息告诉孔子?两位弟子有没有接受孔子的批评,有没有阻止季氏的攻伐行为?孔子的以德服人的治国主张如今是否适用?他的均贫富思想跟我们提倡的共产主义思想本质上是否一致?

2 师生探究,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明确必须批判地吸收孔子的仁政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我们不能不患寡,不能满足于“和”,在创造和谐社会,还应该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生活水平,使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九 布置作业

1 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实话孔子》,丰富对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认识。

2 看电影《孔子》,进一步了解冉有、季路的思想及其个性特征,同时了解颜回、子贡等人,感受孔子的师者风范。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

3.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

实词、诵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预习安排]

1.仔细阅读这篇课文和注释。

2.朗读课文一遍,不会读的字在字边注音。

3.回答下边的问题:

孔子反对伐颛臾有哪些理由?他所说的“远人”是指什么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旧课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从初中课文《〈论语〉六章》任选两章背诵。

2.让学生将该课与本课作比较,谈谈初步印象。

(篇幅大小不一,内容不同。)

二、《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颛臾》),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

(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三、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的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性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解题要点。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 ̄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鲁宣公十五年(前594)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鲁襄公十一年(前562)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懼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定公十三年(前497);季康子召冉有在鲁哀公三年(前492),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五、诵读第1段。

1.注疏(可据所列条目提问,下同)

①“季氏将伐颛臾”:

本章属议事体,开篇便说事。一句带过。“伐”,有旗鼓之谓。旗鼓声罪,而颛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

②“见”(xiàn):引见。

③“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喑寓“伐”字。季氏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

④“求,无乃尔是过与”:

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尔是过”,即“过尔”。全句应译为“这恐怕要责怪你吧”,课本注释误。

⑤“以为东蒙主”:

言颛臾乃先王封国,故不可伐。“以为”,“以之为”的省文。主,死人或神的牌位,引申为主祭人。蒙山在鲁之东,故曰东蒙。

⑥“在邦域之中”:言不必伐。鲁封地七百里,颛臾在其中。

⑦“社稷之臣”:

言非季氏所当伐。“社稷”,指公室即鲁君。当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只有颛臾这个附庸之国尚为公臣。

⑧“何以伐为”:

照应本段起句。“为”,语末助词,无义。“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理由)。

板书

(略,见教材)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7】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一、积累词汇

二、掌握文言句式

三、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

2、文言句式

教学设想:

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

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

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

4、迁移。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2 课 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

(一)范读

(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

(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

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

(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

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何以伐为?

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

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

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五、课后作业:整理虚词于、之、夫。

附:《季氏将伐颛臾》课堂巩固训练题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颛臾( )( )(2)社稷( )(3)何以伐为( )

(4)虎兕( )(5)椟( )(6)无乃尔是过与( )

(7)冉有( )(8)柙( )(9)固而近于费( )

二、孔子,名________,字 _______,_______时代人。他是我国伟大的_____家、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言行,大量记载在《 》一书里。其特点是:词约义丰、言近旨远。

三、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中见意义不相同的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C、风吹草低见牛羊 D、于是入朝见威王

E、见笑于大方之家

词义推导:见看见

四、选出是字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求,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词义推导:是:正直正确

五、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唯才是举 B、唯利是图 C、何以伐为? D、是地利不如人和

六、与是谁之过与?中过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B、闻过则喜 C、过故人庄 D、且尔言过矣 E、过犹不及

词义推导:过:走过、经过

七、与不能者止中止意义相同的是( )

A、笑而止之曰 B、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

C、止有剩骨 D、或百步而后止

词义推导:止:站住,不走了

八、与颠而不扶中的颠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颠扑不破 B、神魂颠倒

C、颠簸不堪 D、颠沛流离

词义推导:

九、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句式上讲是__________句。

②翻译: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十、与固而近于费中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固若金汤 D、人固有一死 E、君子固穷

词义推导:坚固

十一、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疾意思相同的是( )

A、积劳成疾 B、痛心疾首 C、疾风劲草

D、疾恶如仇 E、曾不能疾走

词义推导:病

十二、与必为之辞中辞意思相同的是( )

A、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B、朝辞白帝彩云间

C、(烛之武)辞曰 D、辞不达意

词义推导:辞

十三、与不患贫而忠不安中患意思不同的是( )

A、患得患失 B、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C、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D、后患无穷

词义推导:患:担心、发愁忧患、麻烦

十四、翻译: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十五、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十六、指出出自文章 第三段的三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延伸阅读:

侍 坐

子路、曾 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 后。曾皙 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附:《论语》选读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 爱众而新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木亏 也,于予 与何诛。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研读第3段;

2、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学习重难点:

1、研读第3段;

2、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学习过程

一、研读课文第三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1、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2、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3、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4、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二、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今义:认为。

(2)有国有家者

古义:;

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2、词类活用现象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后世必为子孙忧:

(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4)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5)既来之,则安之:

3、一词多义现象

(1)过

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2)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既来之,则安之:

(3)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夫子:

4、特殊句式

(1)是社稷之臣也

句式:xx

译文:xx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句式:xx

译文:xx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句式:xx

译文:xx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句式:xx

译文:xx

(5)无乃尔是过与

句式:xx

译文:xx

(6)何以伐为

句式:xx

译文:xx

当堂检测:

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课后作业:1、复习本学案内容;2、背诵第三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能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②能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并作出评价。

2.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诵读,小组探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及反对战争、维护统治秩序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文言知识的落实,难点是学生对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与评价。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平台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必修二第四单元已经学习了文言文(1),对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应该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其他的文言现象。

课前学生利用《学案》进行预习,应该能初步掌握文言字词等基础知识,但文意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等涉及背景的知识,还需要老师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孔子的“三怒”导入。(我们在学了《论语选读》第一、第二单元,知道了孔子待人处事的态度是“温良恭俭让”,称呼学生也叫“求也”“回也”。然而孔子也会发怒,在记载中,孔子发过三次怒。)

一怒: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①圬(wū):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②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③诛:责备。

【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可见学生睡觉,老师批评是天经地义的。

二怒:

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冉求当了季氏的家臣,不能改变季氏的德行,征收田赋反而比过去增加一倍。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弟子们,你们可以擂起鼓来声讨他!

孔子是发火了,而且脾气很大,是因为弟子冉有没有说服主子实施仁政。老先生很看重仁。

三怒: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老夫子第三次发火了,这又是冉有惹的祸,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存个疑问,先落实了文言知识,再来找答案。

二、落实文言字词(10分钟)

检查预习的情况。(主要从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翻译四部分检查掌握情况。)

1.实词

(1)季路见于孔子(见:拜见、谒yè见)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止:不去)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痛恨。辞:托词、借口。)

(4)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心。寡:少。)

2.一词多义

(1)相相夫子(辅佐,动词)

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2)是无乃尔是过与(提宾的标志,助词)

是谁之过与(此,这,代词)

(3)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动词)

尔言过矣(错,形容词)

是谁之过与(过失,名词)

(4)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引出对象)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从)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3.特殊句式——(提示: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1)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判断句)

(2)谋动干戈于邦内(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3)龟玉毁于椟中(被动句)

“龟玉毁于椟中”一句“龟玉”是指值钱的贵重的东西。玉是值钱的贵重的,无可非议。为什么“龟甲”也是值钱的贵重的东西?

明确:孔子所处时代还是巫术余风未消的时代,龟甲是占卜的重要工具,所以十分珍贵。历史上的甲骨文很多刻在龟甲之上,是占卜内容的记录。我们学过的《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一句,“卜”就与龟甲有关。

4.翻译

提示——

翻译的方法:留、补、删、换、调。

注意:翻译要“字字落实”。

(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答案:A)

A.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两人谒见孔子,说道:“季氏准备对颛臾使用兵力。”

B.季氏将兴兵攻伐颛臾。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向颛臾用兵了。”

C.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军事行动对颛臾。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答案:C)

A.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归顺)。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下来。

B.所以如有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归顺)。已经来了,便设法安顿他们。

C.所以本国以外的人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归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3)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答案:C)

A.求呀!这怕是你的过失吧!……为何要伐它呢?

B.冉求!这难道不该责备你吗?……凭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C.求!恐怕该责备你吧?……凭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三、解题与背景介绍

1.学生齐读课文

2.思考:

(1)孔子的第三次发怒缘何而起?——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孔子、冉有、子路是何许人也?)

(2)背景介绍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求)、季路(子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整体感知

1.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师生展开了讨论,师生的态度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文中学生的话: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齐读文中学生的话。)由此得知,学生的态度:支持赞同

文中老师的话:

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而在萧墙之内也。

由此得知,老师的态度:批评反对

(那么他们在表达各自的态度时,语气是否有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味一下师生之间三问三答的语气变化。)

五、课文分析

1.辨析师生双方的语气

(1)冉有()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A.悄悄地B.含糊其辞地C.恭敬地

用“含糊其辞地”“遮遮掩掩地”“轻描淡写地”。因为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试探一下孔子。

如果前加“恭敬地”不妥,冉有等始终尊敬孔子,此时不必专门强调。而“悄悄地”则有“泄密”嫌疑。“含糊其辞地”则表现了冉有等赞成此事但又略觉不妥的矛盾心理。

(请一位学生读一下含糊其辞的语气。)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A.义愤填膺地B.义正辞严地C.勃然大怒地

义愤填膺:义愤充满胸膛。形容极其愤怒。

义正辞严:道理正当充足,措辞严正有力。可以写作“义正词严”。

用“义正辞严地”、“旗帜鲜明地”。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孔子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孔子不指责主谋季氏,而指责作为家臣的两个学生,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孔子摆出三点理,“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指出颛臾不可罚、不必罚、不当罚。既然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用“义正辞严地”好。用“旗帜鲜明地”也对,因为冉有、季路想试探一下孔子的口气,而孔子则明确地表示反对。

但“勃然大怒地”、“义愤填膺地”既与“无乃尔是过与?”的语气不合,又与孔子的性格有点不相符。

(2)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A.口是心非地B.含糊其辞地C.遮遮掩掩地

冉有的“投石问路”遭到了老师的批评。他赶紧为自己辩解。

用“口是心非地”、“言不由衷地”。冉有、季路是参与了“将伐颛臾”事件的策谋,他们对季氏的这一主张,不仅没有反对,而且是赞同的。如果他们表示强烈的反对,季氏也可能不会贸然作出伐颛臾的决定,他们是季氏的支持者;从后面冉有继续为季氏辩护来看,他俩是认同了季氏伐颛臾的理由。他们缺乏孔子那样的正义感。他们说“吾二臣皆不欲也”,其实是口是心非,只不过是想逃避老师的责备而已。如果用“遮遮掩掩地”,效果差一点。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A.大义凛然地B.语重心长地C.循循善诱地

对冉有为自己推脱责任的做法,孔子会怎样?

大义凛然:一身正气,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

用“大义凛然地”、“不依不饶地”。对冉有为自己推脱责任的做法,孔子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孔子讲究“温良恭俭让”,但涉及到原则的事情,他当仁不让,决不姑息,语气非常严厉。大义凛然,指出了季氏将伐颛臾,作为家臣,冉有、季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义正词严”也对。

如果用“语重心长地”“循循善诱地”、“晓以大义地”,尽管可以表现孔子对他们的批评是以理服人(用引用和类比的方法),也体现了孔子大教育家的风范,但与孔子直呼“求”不相称。

(3)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A.强词夺理地B.口是心非地

在孔子的步步紧逼之下,冉有终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用“强词夺理地”。侵略者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给受害的弱者,这是强盗逻辑,冉有居然还在孔子面前振振有词,真是颠倒黑白。

“无中生有地”也可。颛臾的城墙坚固,应是出于自卫的需要;虽“近于费”也不会对季氏构成威胁,因为它只是一个附庸的小国,势力强大的季氏说它“后必为子孙忧”,完全是在找借口。

“固执己见地”、“自欺欺人地”也可。经孔子的批评之后,冉有、季路可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但他们没有识破季氏的阴谋;他们在师长面前是不敢强词夺理的,他们也不是那种无中生有别有用心的人,他们也是受了季氏的欺骗;当然,也说明他们不能站在孔子的高度来看问题,没有孔子那样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既然意识到自己的失职,说明他们也认识到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他们还要固执强辩,那应是自欺欺人的狡辩。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A.一针见血地B勃然大怒地

用“一针见血地”、“针锋相对地”。孔子首先指出,说“后必为子孙忧”的说法是在找借口,这种做法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这就揭穿了季氏、冉有他们自欺欺人的阴谋;接着,孔子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再指责学生的失职;最后,揭露了季氏的阴谋,说明季氏认为颛臾“后必为子孙忧”是假的,他的目的是:消灭颛臾,扩大自己的地盘,削弱鲁君的势力。这一番话,孔子说得针锋相对,一针见血。

2.孔子的辩难

针对冉有的三次陈述,孔子进行三次反驳。从孔子的说话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是从“不满”到“生气”到“怒不可遏”的。

第一次,摆事实,列出三点理由,“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指出颛臾的不可罚、不必罚、不当罚。从中看出孔子从“礼”的角度教育学生。

第二次,讲道理。引用名言,运用类比,斥责学生的失职、不义。从中看出孔子是用“理”来教育学生。

第三次,讲道理。首先从君子品质的角度,斥责冉有的为人。接着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内: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修文德。最后,揭穿季氏的阴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从中看出,孔子用“德行”、“治国”的道理来教育学生。)

3.小结:孔子的政治主张

在这次对话中,孔子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均”、“和”、“安”“修文德”。

孔子一贯的政治思想就是礼治、仁政和教化。

“礼制”是孔子所期求的社会秩序;“仁政”是这一社会的精神气质;“教化”是这一气质得以形成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秩序得以实现的方式。

六、探讨研读(时间如果允许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和”片段,2分18秒)

思考:孔子对内的政治主张是“均、和、安”,其中“和”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影响最大,请同学们从朋友和气、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角度举一些例子,并进一步思考“和”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师小结:

《论语》有曰:“礼为用,和为贵。”中国人讲求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修文德、教养百姓使其安居乐业,互助互爱,天下太平,人心安定,这样就达到和谐的目的。所以用“和”的理念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正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亮点。今天,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与古代“和”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当代中国赋予“和”字以新时代的内涵,是对“和”的理解和传承。

七、作业做本课的古汉语知识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0】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教学重点:

实词的巩固与积累,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孔子的思辩艺术,句式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因为本文语句艰深,故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梳通文句难解处,教者作点拔甚至延展,师生互动,以师为主骨。内容方面引导学生讨论,教者作点拔引申,以学生为主,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已近未知数,故教者吃透教材,暗设多种方法,为应变准备条件。

2、练习设计:巩固实词、难句的理解,巩固对孔子思辩艺术的理解。

3、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感谢学校为我提供的与大家共同学习的机会,我想我们一定能愉快地度过这短暂的时光,希望我们能互相配合。

课下我已经了解到我们语文已经学习到我们的语文已学习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请问,这是什么散文?[明确:历史散文]今天,我们暂且跨出历史散文的门槛,共同迈入先秦散文的另一殿堂——诸子散文。[请学生将书翻到第69页]在诸子散文中最有影响的`是《论语》。初中我们已学过了《〈论语〉六则》,那里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通过《季氏将伐颛臾》这课,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

2、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动荡不安,作为臣子的季氏把持了大权,而颛臾是鲁境内的一个小国,且把赋税等交给鲁王室,季氏想占有它,据为己有。身为孔子弟子的冉有、季路是在季氏门下从事,参与了季氏出征前的准备。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拉开了序幕。

3、诵读课文

[学生将课下注释读音标在课文上,注意长句、难句的停顿,准备诵读,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评说示范。

颛zhuān臾yú兕sì柙xiá椟dú费fèi

4、词句理解、疏通

[出示小黑板]

[教者选择点拔、延伸]

①是见(常用义与现在差不多,但对象不用,用现代汉语替换也不一样,拜见、召见、接见、会见、进见等)过

②主相国家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无乃……与?→恐怕……吧?(与“得无……乎”对比)

尔是过→借助“是”字倒装(宾语前置)

⑤既来之,则安之:“来”“安”是使动用法,今义不是,古今异义。

[学生自译,教巡视答疑]

5、内容分析

启思:本文共三段,每段皆写孔子针对错误的言行作的批评,请问这三个错误言行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见板书设计二)

启思:孔子反对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受先王之封不可伐;已是附庸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说明要遵循“周礼”,不可违礼而动。(见板书设计之二)

启思:孔子说明冉有、季路应负责任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引用、类比、比喻。(见板书设计之二)另,课下称“小相”是比喻,不明确,实为类比。

启思:当孔子知道冉有实际上赞成季氏时,当头棒喝:“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便道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理想,以说明冉有的错误,这个政治理想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达到?

明确:均——财物平均分配

和——上下能和睦相处

安——上下相无事

(学生齐读课下注释对“均”“和”“安”的解释)

伐颛臾与此背道而驰,孔子反对了。

6、小结

孔子以主张“仁”“礼”而著称,“仁”“礼”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似不太被注重了。但据说1999年在德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大会上,与会者有一个共识:要想人类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到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现在,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这与孔子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孔子这些先哲们的思想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吸取其有益的成分,一定能有利于我们自己、我们党、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健康发展。

本文是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视孔子的思想于一二,我们也初步感受到了其敦厚的风范各简括的语言风格。但窥一斑难知全豹,辨一叶难识金秋。希望学生们课下阅读《论语》这本书。须知,《论语通译》是中学的必读书目。

7、作业布置

⑴课后练习二

⑵归纳虚词“而”“于”的用法

⑶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文章,赏析孔子的思辨艺术。

喜欢《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0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季氏颛臾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