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14篇

04-11

小学数学是后面几个阶段数学的基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充分考虑到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理解性,每一个老师都离不来教学教案!那么,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小学数学教案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14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例2、练习十九第1~3题。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世界为百分数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例1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第一层次,呈现学校篮球队3名队员在投篮练习中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的统计表,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表中分数的大小作出判断。第二层次,将表中的几个分数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第三层次,在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揭示百分数的概念,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在试一试与练习中进一步完善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初步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百分率,为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反站数感。

3、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

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赛吗?说到篮球就会让我们想到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

(姚明)这里有一项关于姚明的数据统计

(出示)

据统计:姚明在NBA比赛中的罚球命中率一向很高,前两个赛季罚球命中率高达81%,但上赛季下降到了78.3%。

(两个百分数用红色表示)

教师:大家认识红色的数吗?看到这两个数能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共同认识这个新朋友,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

(出示课题:认识百分数)

教师:关于百分数的知识,你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二、例题教学,引出概念。

1、出示例题,引发探究

例1: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王老师对其中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教师:我们来看看比赛的数据显示。

(出示表格)

姓名

投篮次数投中次数

李星明2516

张小华2013

吴力军3018

教师:如果你是教练,根据这张表格里的数据,你能判断出哪个队员投篮的成绩好一些?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想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如:谁投中的次数多,谁的成绩就好一些;谁失球的次数最少,谁的成绩就好一些;算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再比较这几个分数,谁大就表示谁的成绩好一些。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方法,并明确最后一种方法是合理的,并在表格的右边增加投篮的比率一栏。

2、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独立计算三名队员投中的比率。

指名报计算结果,教师完成统计表。(出示书上完整的表格)

让学生说一说16/25、13/20、18/35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

提问: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你能比较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的方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可以是把三个分数,先两个两个比较,再确定哪个分数最大,或者先把三个分数一次性通分,再比较大小,也可以把它们都改写成小数再比较大小。

谈话: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改写。

指名口答改写的结果,教师板演。

提问:64/100表示哪两个数量比较?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再让学生说一说65/100、60/100的实际含义。

提问:现在能很快看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学生:张小华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说明: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提问:百分数怎样写,怎样读呢?

学生自学课本99页试一试上面的内容。

组织学生说一说读法和写法,教师进一步示范64%的读、写法。

提问:百分号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部分?用百分号形式写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模仿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照样子表示出65/100、60/100,先写出来,再读一读。

提问:读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

说明:百分数不读作一百分之几,而要读作百分之几。

提问:你能说说黑板上百分数是什么意思?(尽量引出投篮命中率为后面的百分率作铺垫)

教师:请大家在规定的时间里写些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记时开始。(停,时间不是很长)

师:如果老师要求写十个,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描述一下你写了几个。

学生1:我写了5个,我完成了50%

学生2:我写了7个,我完成了70%

教师:如果不直接告诉别人,让别人猜猜你写了几个?

学生1:我还有70%没有完成;

学生2:我写好的接近50%;

学生3: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话题入手,根据统计表提出谁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中认识到通过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作出判断,并将分数再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从而初步体会到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揭示百分数的概念,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讨论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学生自主写喜欢的百分数的环节,让学生再次感受了百分数的意义和作用。]

三、分层练习,加深理解

试一试

指导学生做一做。

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如果把女生人数看作100份,那么男生人数相当于这样的多少份?

指名回答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

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近视率的含义是什么,再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通过解答这两题,谁能说一说对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的理解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后,在班级里说一说。

明确:百分数的本质是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因此把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是合适的。

练一练第1题

学生看题,理解题意,独立做一做。

做好,交流填写结果。并具体说一说某个百分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说明:百分数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中的部分与这个整体的关系。

第2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百分数?

在小组里说一说,并说出这些百分数的含义,再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

练习十九第1题

同座同学互相读一读,并说出每个百分数的含义。

指名分别说一说每个百分数的含义。

教师:从三幅图中分别能知道些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些与100%有关的例子吗?

练习十九第2题

学生独立写一写,写好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写法,并说一说百分数表示的含义。

教师:分母是一百的分数都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吗?

练习十九第3题

出示题,让学生试着判断,并说明理由。

明确: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不用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后面不带单位名称,而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在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时,分数后面可以带单位名称。

四、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一个人的收获不仅来自于1%的灵感,更重要的来自于99%的汗水,如果每一节课同学们都能有一点收获,日积月累你们100%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出示: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

教师:你能用百分数来描述你这节课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选择现实的素材,让学生读、写百分数,说百分数的含义,既练习了百分数的读法,又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感受百分数的应用价值。在练习三的第3题学生通过判断,了解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再次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课的结束前学生用百分数描述学习的感受,检验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和体会。]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2.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网络、进行分析归纳、逻辑推理,联系生活实际科学运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 :橡皮

教学过程:

一、回顾昨天整理的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有关的知识点,可以唤起学生对所学过知识的再现,为本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理解应用,走进生活乐乡学苑

通过上节课的整理,我们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的表现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帮助工人叔叔去解决他们在生产橡皮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1、做个小小计算师,你能帮工人叔叔算出这块橡皮的体积吗,需要测出哪些数据,该怎样计算呢?乐乡学苑

提醒:量出的数据保留整厘米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橡皮入手,动手量橡皮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2、如果把这块橡皮平放在桌面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指名到前面演示,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小。

师:以后在摆放物品时,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合理利用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摆一摆,让学生加深对“底面积”的理解。知道,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

3、如果要给这块橡皮做一个盒子最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片,该怎样算呢?(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材料)

设计意图:练习求6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4、给这块橡皮四周贴上商标纸(贴满),商标纸的面积最少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类似这样只算4个面面积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长方体立柱的油漆面积、火柴盒外壳等)

设计意图:练习求4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5、工人叔叔把生产好的橡皮放在一个棱长40厘米的无盖的正方体纸箱里等待打包装,做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硬纸片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这样只计算5个面面积的例子吗?(粉刷教室的墙壁和顶棚、给游泳池四壁和底面贴瓷片等)

设计意图:练习求5个面的正方体的表面积。

6、用两块橡皮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原来两块橡皮的表面积、体积的和比,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拼拼说说算算,让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现,从简单的“体积不变,表面积变了”到每一种拼法具体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

7、做个小小设计师,如果文具厂想将100块同样的橡皮装在一个外包装箱里,请你做设计师,你会将这个外包装箱长、宽、高确定为多少比较好?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思维。

8、这个外包装箱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合多少立方分米?

三、学生展示自己出的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数学问题,让全班同学解答、交流。

设计意图:平时学生习惯了老师出题,学生答题,现在让学生自己出题更能激发练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像橡皮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这就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今后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物体,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外延伸(作业)

夏天到了,哪些同学喜欢游戏呢?你们想在今后我们的校园内建个游戏池,今天请你们帮我们学校校园内设计一个游戏池吧!

总设计意图:

本节课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橡皮”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实践练习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这自然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练习设计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教学内容:练习十九的第4-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2、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用百分数表示数量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什么叫百分数?

2、说出下面百分数的实际意义

地球上陆地面积大约占29%,海洋面积大约占71%。

完成书上练习十九第4题的填空。

3、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启发学生利用比所表示的份数关系进行思考,沟通比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4、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1)说一说题中5%和60%的具体意义。

(2)独立完成书中的填空。

(3)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7题。

(1)出示题目,说说题目中百分数的实际意义。题目中的百分数有什么特点?

(2)讨论:

在这几种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哪一种?最低的呢?脂肪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呢?

100克黄豆中大约含蛋白质和脂肪各是多少克?其他食物呢?

2、完成练习十九第8题。

(1)出示示意图,理解图意。

(2)讨论:图中的65%表示什么?还有多少没有完成?如果把已经完成的和没有完成的相加,结果是多少?

3、完成练习十九第9题。

(1)独自看图填空。

(2)汇报交流,并使学生意识到: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小于或等于100,也可以大于100。

4、讨论练习十九第10题和11题。

(1)第10题,先说出男生占40%是实际意义。

(2)第12题,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情况下两个学校的女生人数相同,什么情况下不同。

三、全课总结。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本单元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解答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本单元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并与同学展开积极的合作与交流,在特殊方法与一般方法的比较辨析中,进一步明晰知识的本质。

教材还编排了很多问题情境图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例如:在例2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中,教材在问题情境图和分析与解答过程中都采用图示直观地表示比的具体含义。

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个比表示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借助于直观图,也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转换各种信息,多元表达概念及数量关系,因而从本质上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比的意义

教材48~49页的内容。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课件:

学具。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情境图。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cm,宽都是10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

(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师: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15∶10=15÷10=,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联系

区别

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一种运算

分子—分母=分数值

前项:后项=比值

两个量的关系

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a∶b=a÷b=(b≠0)。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1.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所花钱数和练习本数是不同类的量,比值表示单价。)

2.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3.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时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比较分析中,学生感受“比”和除法的联系,加深对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意义的理解,对比的概念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第50~51页的内容。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分析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板书: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师: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3)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4)全班验证。

2.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10∶15=10÷15==

15∶9=15÷9=

16∶20=(16

□)∶(20

□)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并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深化认识。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1)8∶10=(8+10)∶(10+10)=18∶20( )

(2)12∶16=(12÷6)∶(16÷4)=2∶4( )

(3)0.8∶1=(0.8×10)∶(1×10)=8∶10( )

(4)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 )

4.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3)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除以最大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重点强调除以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1(2))

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5)归纳小结: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5.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口答完成。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第3课时比的应用

教材第54页的内容。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件。

课件出示:一个农场计划把100公顷地平均分成2份,分别播种小麦和玉米。小麦和玉米各播种多少公顷?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指名学生回答)

师:这道题是把100公顷平均分成2份,这是一道平均分配的应用题。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平均分配方法的实例很多,但是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分配方法应用也很广泛,那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配制一种混凝土需要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这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师: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

mL的稀释液)

师: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师:“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在500

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

师: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水的体积:500×=400(mL)

思路二: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一份数,再求几份数。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5×1=100(mL)

水的体积:500÷5×4=400(mL)

2.验证所求问题。

方法一: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体积。

方法二: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3.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4.整理解题思路。

(1)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整数的归一问题,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数,再用乘法求出几份数。(板书:整数的归一问题)

(2)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分数问题,先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总数×分率。

1.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2题。

第1、2题都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但描述的方式不同,要引导学生善于转换各种信息。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交流。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1题。

注意引导学生先求出一个长、一个宽、一个高的长度和,再求解。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课一开始我就将“平均分配”与“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用事例展示给学生,为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2、让学生掌握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出应该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哪几个面之和。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面积,谁还记得?

2、计算下面物体的表面积。

(1)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6厘米、高12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5分米。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探索领悟,总结方法:

谈话:在实际生产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和。

出示例5一个长方体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1、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鱼缸的样子。

提问:求需要多少玻璃,就是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求需要多少玻璃,就是求这个鱼缸的表面积。

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的和?其中哪两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

学生交流,指名口答。

明确:分别求出前、后、左、右和下面的面积,再相加。也可以先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

2、列式解答:

请学生独立完成。

谈话:你能说说你列式的根据吗?让学生明确算式的含义。

相机出示:

53.5+53+33.5+33.5+53

(53+53.5+33.5)2-53

3、谈话: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选择一种方法算出结果,再互相交流。

4、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明确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和,也就是长方体的侧面积。

第2题,做让学生先弄清楚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的和,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完成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列式根据。

三、巩固练习:

练习四第6题,思考问题是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堂作业:

1.练习四第7题要学明确木板是上、下、左、右四个面,沙网是前后两个面。

2.练习四第8题明确教室的地面(也就是相应长方体的下面),不需要粉刷;算出顶面和四面墙壁的总面积后,还应该扣除门窗及黑板的面积。

3.练习四第9题帮助学生理解台阶占地面积应为各级台阶的上面的面积之和,即0.365=9(平方米)。铺地砖的面积则是各级台阶的上面和前面的面积总和,即9+0.265=15(平方米)。

4.练习四第10题要提醒学生以厘米作单位测量有关数据。测量结果可保留一位小数。

五、思考题:

提示学生:这个物体中的每一组相对的面的面积都相等。由此,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7+7+6)2=40(平方厘米)。按要求补成的最小正方体棱长是3厘米。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并能掌握检验方法。

2、根据题意,能画线段图分析图意。

3、学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数学,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过渡引入

1、根据题意,判断谁是单位1,并写出各题的数量关系。

(1)故事书本的2/5等于连环画的本数。

(2)梨重量的7/8是840千克。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2/3 。

2、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这两组算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课知识有联系,通过学习,为学习新知作过渡。]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题意与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根据题意,启发学生: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体重× 4/5 =体内水分重量

师引导: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该怎样求?能不能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χ,再列方程求出?

(4)学生尝试练习方程解答,个别板演,教师点评。

(1)解:设这个儿童体重χ千克

(2)算术法:28÷4/5 χ× 4/5=28 χ=28÷4/5

χ=35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

123333??????666101010

计算33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101010

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2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9

222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让学生999

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2222?2?262订正时教师板书:++===(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999939

2蛋糕的图片)3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

22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再启发学生说出?3表99

2示求3个相加的和。9

2(3)比较?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9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2不同点:?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9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22222问:?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学生计算,99999

教师板书:2?2?22?36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9993(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2?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99

观察结果:2?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99

(3)概括总结:

2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9

22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3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99

作分子,分母不变。

2根据?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9

2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3按简便方法计算。9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3333???=()×()4444

3个13是多少?5个是多少?1010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25?4?81512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第二课时:一个数乘以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3?5?1?21087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3(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

3指名列式,板书:?35

333问:?3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或求的3倍。555

3(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5

指名回答:半瓶用131表示;式子为:?。252

3133131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5255252

32(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3

323232指名回答,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的。535353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533?8?754

3.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11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25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3的图(1)11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251公顷怎样表示?2

出示例3图(2)

要求学生观察图(2),问:在图中

111?11?引导得出:??252?51011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25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教师再出示例3图(3)11131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252?525

131?33?板书:??公顷)252?510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323?22?例:??535?35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1、一张不对称的人的脸部图;

2、写有轴对称图形含义的纸条;

学具准备:

1、每位学生找一些树叶;

2、准备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纸;

3、一张白纸;

4、一把小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张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的脸部图形,看后笑声可不能太大哟。

(出示两眼都在左边的大头娃娃的脸部图形。)

提问:你们为什么笑?

通过学生的说逐步引导,得出对称的含义。

那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对称的情况?

(学生个别口述。)

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样的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新授:

(一)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的纸,先对折一下,然后随你剪一个什么图形,(注意剪时从折痕边下剪。)再展开,并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个别口述)

2、让学生把各自的作品上来展示,并请同学们说出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个别口述)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共同总结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出示纸条,学生齐读定义)。

3、让学生口述如何区别轴对称和对称轴的意义

4、让学生相互指出刚才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二)研究树叶中的对称情况:

1、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树叶拿出来,按今天所学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2、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轴对称树叶到展示平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理由。(个别口述。)

3、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轴对称知识?(个别举例。)

(三)研究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过的各种图形的纸片,找出轴对称图形,并分工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研究。)

2、学生先汇报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加以指导,比如平行四边形、一般的梯形等。

3、进一步研究刚才的轴对称图形中各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口述,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全班交流、讨论、校对。比如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等。)

三、练习:

完成第131页练一练中的第3小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个别口述。)

五、主题延伸:

1、展示精美的蝴蝶图案,让学生欣赏,进一步体验对称美。

2、要求学生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轴对称的美。

3、也可以自己设计精美的轴对称图形,相互进行交流。

六、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5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呈现的是笑笑家的家庭支出情况,所以课前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学生从中了解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解题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讨论、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体会到了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能用到百分数?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既让学生瞬间回顾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制造了一个积极动脑的'气氛,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中来。

⊙自学探究

课件出示例题。

笑笑家20xx年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55%,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45%。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620元。笑笑家的家庭总支出是多少元?

师:例题呈现的就是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请同学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1.自学指导。

(1)尝试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对比教材93页的方法,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

4.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5.展示解题过程。

(1)指名板演解题过程。

方法一解:设笑笑家20xx年的总支出是x元,那么食品支出是55%x元,其他支出是45%x元。

55%x-45%x=620

10%x=620

x=6200

方法二620÷(55%-45%)

=620÷10%

=6200(元)

答:笑笑家的家庭总支出是6200元。

(2)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

生1:为什么设笑笑家的总支出是x元?

生2:“55%-45%”表示什么意思?

生3:为什么用“620÷(55%-45%)”呢?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指导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解决问题后对照教材,不仅能验证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正确,而且也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同桌的交流更优化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3、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求圆面积的练习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练习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后再次复习圆面

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7练习3~4题,先由4人组成小组

进行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一(2) 课时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绿色圃中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

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

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习。

2.小结。

三.巩固练习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2

位置与方向(二)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导航

一、教材内容

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第20~21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

2.通过想象出物体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明确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量角器、课件。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那么,如何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20~21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0~21页例2)

师:在例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1)尝试画图。

①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②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③尝试画图。(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组织全班交流。

①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②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确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③教师小结作图过程。(边说边画)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方向(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 cm表示100 km,B市距离A市200 km,在图上也就是2 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 cm表示100 km,C市距离A市300 km,在图上也就是3 cm。

(3)算一算。

师: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点名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0÷40=5(时)

(4)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组织学生交流:你们认为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画图步骤:

①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②确定观测点。

③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④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课件出示总结)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教师画出平面图,点名学生板演)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

200÷40=5(时)

答:台风5小时后到达B市。

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课堂练习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距离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地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一艘轮船在大海中以每小时16千米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10时发现北偏东30°方向24 km处有一座灯塔,11时30分这座灯塔在轮船的什么位置?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从10时到11时30分,轮船行驶了16×1。5=24(km)。画出图形可知,轮船原来的位置、轮船现在的位置、灯塔所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16×1。5=24(km)

根据题意作图如下:

答:11时30分这座灯塔在轮船的西偏北60°方向24 km处。

解法归纳:解本题的关键是运用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求出轮船行驶的路程,从而作出图形,进而根据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找出图中边角间的关系。

相关知识阅读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了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就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

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3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第五课时

小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5,做一做,练习二1~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3、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1.2()

0.4()

3.5()

1.25()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将一个小数化成分数?

二、探索新知

1、例题5: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 。松鼠欢欢的身体长2.1分米,松鼠乐乐的身体长2.4分米。

(1)提取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①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34,②松鼠欢欢的身体长2.1dm。

所求问题: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确定单位1,根据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34可知,应把松鼠欢欢的身体长看作单位1,单位1已知,所求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就是求2.1dm的3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134

启发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3)探讨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想一想,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组织交流,得出可以把2.1化成分数,也可以把 化成小数。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教师结合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化成分数: = = (分米)

分数化成小数: =2.10.75=1.575(分米)

3、解决问题二。

(1)出示问题: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2)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再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采用问题一中学习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想想分数乘整数时,我们是怎样进行约分的,小数乘分数也能这样约分吗?

当学生有所发现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最后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和分母约分: (分米)

4、观察比较,回顾思考。

提问:观察上面三种计算方法,你想发表自己的什么见解?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是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种方法中,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分数的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一般不采用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当小数和分母不能进行约分时,一般不采用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三种方法中,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计算起来最简便,因此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先观察这个小数能不能和分母进行约分,如果可以进行约分,一般采用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通知范文吧 M.tV2288.COm)

1、教材第8页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

2、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题。

3、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3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4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3-24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

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准备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

1.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2.展示学生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25%=1/432人

围棋班比围棋班25%

航模班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方法一:7-5.6=1.4(吨)

1.45.6

=0.25

=25%

方法二:75.6

=1.25

=125%

125%-100%=25%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2、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61-2.25)2.25

=0.362.25

=0.16

=16%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复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理解几成的意思。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