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04-13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制作优秀的教案是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之一。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意为您整理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1)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

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5题。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长方体纸盒;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实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实物。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师:这个物体的形状大家熟悉吗?它是什么形状的?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

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2.探究长方体特征。

(1)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课件演示)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就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4.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师进一步提问: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生:都有。师: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否都有?生:不具备。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关系可以用集合图表示。

完成练习三第3题。

三、巩固运用 拓展创新 1.练习三第2题。

借助直观图,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先同桌有条理地指一指、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说说相关面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把有关面的形状和长、宽有条理地写下来。2.练习三第4题。

先判断课本中摆出的几个图形中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个图形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3.练习三第5题。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2)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平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1.在合作中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过程、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2.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索、发现长、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教学过程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是通过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引入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二是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在理解了面、棱、顶点等概念后放手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进度不断地探究和反思,如有同学数到了8条棱,同桌的同学就给他指出来,然后2个人共同再数一次;还有找面的形状时,有同学只看到了6个面全是长方形的情况,这时同桌的就补充,或2个人一起观察到其他同学准备的长方体,发现还有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在探究面的大小关系时,同学们更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在活动,他们得到的是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建立的空间观念十分明确,而我们归纳的相对的面的大小相等,其实是对这三种情况的抽象综合过程,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更能理解的可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他们记得最牢的也是他们自己的语言,而这些对于学生以后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说,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在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上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我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但我也感觉到有很多不足,比如没有让更多的学生上讲台去指认长方体立体图形中的面、棱和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没有把实物和立体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4)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小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小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身表现或自身在群体中的表现的价值判断。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往往起始于小学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之一是要在学习中培养和锻炼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能力。而开展学生自我评价活动,是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的有效方法。长期以来,在观察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他们在自我评价方面有以下几种不健康的现象:

1、是轻信成人对其具体行为的评价,简单重复成人的评语;

2、是评价往往是简单的、片面的,评价自己往往是好的方面多,评价他人则是不如自己或差的方面多;

3、是评价往往是笼统的,只看行为效果,而不看行为的动机。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呢?我认为,可以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小学阶段是学生受教育的基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不成熟性,决定了这个阶段的学生分辨是非、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能力还十分薄弱。因此,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遵循基础性原则,也就是说要从基础的部分入手进行自我评价:

1、评价标准,从对或错、好或坏、行或不行等最基础的评判入手;

2、评价内容,从学习方式、基本言行、行为结果的好坏入手;

3、评价方式,必须多样性、趣味性、易操作,并融自我评价于游戏化和活动化情景之中;

4、评价结果,必须有教师与同学的认同、鼓励等外界因素的参与,必须有教师积极的引导和避免过于严肃的批评。

(二)指导性原则。由于小学生分辨是非、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能力还十分薄弱,看待事物较主观化和片面化,分析事物较情绪化,正确的价值观还未建立起来。因此,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遵循指导性原则,即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独自进行;教师的指导是对评价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步骤、结果分析、评价后行为的调节等进行全过程的指导。惟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较为客观公正的进行自我评价,才能使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发挥出对自我行为的激励、调节、教育、改进的作用。

(三)全体性原则。全体性原则是指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让全体小学生都参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是一层层地选拔,把着眼点仅仅放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以忽视甚至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权利为代价。实践证明,一些学生学习和表现不好,主要是因为潜能未得到充分发展,稳定的心理衡量标准和正确的价值观还未形成。因此,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做到面向全体,让所有学生包括优生和差生都参与。

(四)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评价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是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个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全面性原则就是追求素质发展的整体效应,即各方面素质发展必须取向一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这是与人的素质结构的整体性特征相一致的。因此,小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要评价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取得的成果,也要评价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不仅要评价自己在知识、技能、智能等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自己在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和标准,主动选择评价的形式和方法,最终达到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的目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尽力避免教师

包办代替以及将教师个人的意识强加给学生的现象。课堂上老师常问学生:“你觉得自己刚才的朗读读得怎样?你觉得某某同学说得怎样?”这就是实时自我评价的运用。阶段自我评价,可以是学生以自己的一个阶段时间为单位,例如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思想行为的评价,学期的自我鉴定和小组鉴定就是阶段自我评价的良好形式;也可以是学生以自己参加一个完整活动为单位,例如在一届运动会上或在一次艺术节上的表现的评价,它与实时自我评价的最大不同是更具有总结性的意义。小学生的自我评价采用实时自我评价与阶段自我评价相结合,能使他们从细节点滴入手进行自我教育,并通过总结自己的表现形成自我评价能力。

(六)注重形式与实效相结合。自我评价是一种活动,因此,要注重形式与实效相结合。对于小学生来说,富有教育意义的、形式灵活有趣的自我评价形式,无疑是比较有效的。

例如“成长记录袋”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件事„„学生通过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历程,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它与《学生手册》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不同:《学生手册》是外在的,是督促和控制学生学习的工具,当某些项目不符合实际或未被学生所认可时,《学生手册》所记载的成绩或评语容易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成长记录袋”是靠内在因素起作用,是学生自身为了实现自我评价而设立的一种形式,由学生本人使用和保存,不作为他人评价、教师鉴定、家长检查的依据。因此,学生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自我评价完全是自觉主动的,达到了好形式和好实效的结合。

总之,实时自我评价是及时的,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能使学生时时处于教育中,及时反省自身,正确认识社会,调节和改进自身言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5)

长方体的表面积

园南小学

方莺

教学内容:课本第41、4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切一切或剪一剪,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展开图的探究得出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增强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阶段:

1.请学生利用受中的长方体纸盒,请将这个长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

(学生操作)

我们将长方体沿着棱剪开,就得到了一个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出示学生得到的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学生通过操作得到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由于沿着不同的棱剪开,就得到的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也不同,因此会有多种展开图。]

二. 中心阶段:

1. 引导学生观察得到的长方体的展开图,思考: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什么特征?

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三组相同的长方形面组成,共有6个面。

2. 想一想可以怎么求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方法(1):先分别求出前面的面积,再求出上面的面积,再求出左面的面积,然后将这3个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就是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

方法(2):先分别求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和,再求出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和,再求出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和,最后将它们相加,就是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

3. 请你试着求一求你手中的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注意:先测量棱长的尺寸,再计算,取整厘米数。(学生计算)

4. 刚才我们计算的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呢?书上有具体的介绍,请打开书,翻到P41,看书回答:(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1)长方体有三组相同的长方形面,共六个面,六个面的面积总和称为长方体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2(ah+ab+bh)

[学生通过对自己手中的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的观察,自主探究,得出了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的结论。最后通过看书规范自己的结论。]

三. 练习阶段:

1. P42/1 可以请学生利用附页2中的图形折一折,加深理解,怎样的图形可以折成长方体,可以让学生适当地进行记忆。

2. P40/2 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

解:S=2(ah+ab+bh)

=2×(6×8+6×4+4×8)=2×(48+24+32)=2×104 =208(平方分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08平方分米。

3.计算下面正方体的表面积。

解:S=2(ah+ab+bh)

=2×(7×3+7×2+2×3)=2×(21+14+6)=2×41 =82(平方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82平方米。

解:S=2(ah+ab+bh)

=2×(2×10+2×1+1×10)=2×(20+2+10)=2×32 =64(平方分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64平方分米。

4.P40/3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利用多媒体讲解,使学生形象生动地解决问题。

[练习时让学生适当地借助直观、现象的学具,帮助解决问题。]

四. 总结:

长方体有三组相同的长方形面,共六个面,六个面的面积总和称为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2(ah+ab+bh)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6)

活动内容:《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感知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学习按形体的明显特征分类,提高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活动准备:

1、活动前和幼儿收集各种纸盒(正方体、长方体)。

2、正方体、长方体的积木若干;正方形、长方形、正方体、长方体的图片若干。

3、胶水、剪刀。活动过程:

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宝宝带来好朋友引入课题。

引导语:今天长方形和正方形宝宝带它们的好朋友来和我们一起玩。瞧,它们来了。长方形宝宝带来的好朋友叫长方体。正方形宝宝带来的好朋友叫正方体。二:通过拆装盒子,区别比较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1、教师出示两个纸盒(正方体和长方体),引导幼儿从外观上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

2、幼儿动手拆装盒子,探索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提问:每个盒子有几个面组成,每个面试什么形状?(区别方形和立体的不同)

4、小结:正方形和长方形是平面的,而正方体和长方体是立体的。它们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组成。

三、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数学用书,看看正方体和长方体分别由几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教师示范制作过程。

3、幼儿制作长方体和立方体。

4、请幼儿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5、教师小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面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长方形有两个面与另外四个面试不一样的。

四、搭一搭,找一找,说一说。

请幼儿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积木搭建各种建筑,搭好后数一数,说一说用来几块正方体和长方体搭建。

四、游戏:对对碰。

幼儿每人手上拿一张长方形或长方体、正方形或正方体的图片,让幼儿进行图片对对碰。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7)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本文扩展阅读:长方体(又称矩体)是底面为长方形的直四棱柱(或上、下底面为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其由六个面组成的,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可能有两个面(可能四个面是长方形,也可能是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8)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学习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出示画面:有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电冰箱、饼干盒、魔方等)

谈话:同学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回答,并举例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长方体模型,谈话: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分组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汇报、演示观察结果,并说一说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同时看到的是哪几个面,看不到的是哪几个面。

提问:那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谈话:依据同学们的观察结果,我们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标出面)

谈话:直观图中线和点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学生看书,理解棱和顶点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顶点?

(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演示)在直观图中闪烁棱和顶点,指名说一说(指一指)这条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这个顶点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

提问:直观图是用实线和虚线两种线画成,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说明:直观图中的实线表示从某个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虚线则表示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棱。

提问: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自己数一数。

指名演示数一数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个数。集体交流数法。(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能体会到面可以一对一对地数,棱可以一组一组地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长方体,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谈话:同学们观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活动,利用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活动,并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学生1: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

学生3: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可以让学生演示操作,证明得到的结论。

谈话: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学生或教师说出(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两个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条棱。

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提问:这是长方体吗?这个长方体和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个长方体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4个面是长方形的。前面观察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有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6个面中,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演示闪动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提问: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你知道这三条棱分别叫做什么?(长、宽、高)

说明: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中,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

2、练一练

说明操作要求:同座两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再量出它的长、宽、高。

学生操作活动,互相说一说。

二、探索与发现,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出示正方体的直观图。

谈话:我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正方体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组中交流。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

学生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学生2: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学生3: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演示操作,验证得到的结论。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出示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填一填,再在小组中交流。

名称

长方体

正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结果。

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2、练一练

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学生在小组中操作,在班级中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巩固与拓展,感受变化,加深理解

1、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看题,和同座同学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集体交流。

提问:这三个长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发现第2个和第3个长方体的长比宽要短,第三个长方体的长和高一样长,说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2、练习三第2题

第2题中的4个问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图中标注出数据,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想法。说明各个面是什么图形及相应的长和宽的长度是多少。

(第4个问题,教师可以换一种提问:还有哪些面和同学们刚才观察的几个面完全相同?)

3、练习三第3题

出示图。

提问:观察这两个直观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看图,并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

学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和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

谈话:继续观察,它们的面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可以发现长方体前后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

4、练习三第4题

说明题意,并指名说一说摆成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学生独立标出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再在小组中指一指,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和长度。

5、练习三第5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想法,集体交流做法。

提问:怎样算长方体的底面的面积?正方体呢?

(学生可以发现,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长乘宽,正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棱长乘棱长。)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习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9)

【教材分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先明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等知识,自然地由实物图抽象出直观图。在介绍棱和顶点的概念后,引导研究有几条棱、几个顶点,接着研究面和棱的特征。教材力图沟通棱、顶点和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注重用“直观实证”的方式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而对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定义所描述的层次。这也就限制了这一内容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已经积累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认识。如何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深层次构建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学习“体”的困难往往在于缺少从面到体过渡的桥梁,从点、线、面到体的认识发展需要充分地在“体”上寻找点、线、面之间的联系,实现认知结构的顺应,这是空间观念建立的关键。

【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有条理地数出了长方体有──

生(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我们的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

(学生疑惑地用眼神告诉我:这有什么“为什么”?事实就是这样嘛!)

师:没问题?我先来说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形有4条边,这些边就是长方体的(棱)。那长方体就应该有6×4=24条棱,可为什么只有12条棱呢?

(学生仔细打量眼前的长方体模型,积极探索着答案。)

生:(跑到黑板前指着直观图)就拿这条棱来说,它既是上面的一条边,又是前面的一条边。所以,在计算时,同一条棱算了两次。其他的棱也是这样。

师:那应该怎样算呢?

生(齐):6×4÷2=12条棱。

师:你现在也能提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吗?

生1:长方体的6个面,每个面上有4个顶点,能算出24个顶点,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

师:问得好!你有答案吗?

生1:我有答案,但想让其他同学回答。

生2:(指着直观图上的一个顶点)这个顶点既是上面的一个顶点,又是前面的一个顶点,还是右面的一个顶点。也就是说这个顶点计算时被算了3次。其他顶点也一样。所以应该用6×4÷3=8个顶点。

师:真是太好了!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1:能不能由棱的条数推算出顶点的个数、面的个数?

生2:由顶点的个数是不是也能推算出面的个数和棱的条数?

师:真会提问题!同学们有兴趣研究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并汇报了两个问题。)

师:观察一下这6道算式,在利用面、棱、顶点之间关系推算时,有什么规律?

生1:都先算出了24。这是为什么?

(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陆续举起手。)

生2:这儿的24表示的是24条边(棱)或者24个顶点。因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6个长方形一共有24条边、24个顶点。

生3:推算时,就要先算出24条边或24个顶点,再看看与要求的面、棱、顶点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出最后的结果。

师:老师也没想到,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弄清楚了这么多“为什么”。

……

师:同学们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了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方法研究面和棱的特征?

生:通过重叠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两个长方形完全一样,也就是它们的长和宽分别相等。所以,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反过来呢?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而相对面的长和宽分别是两组相对的棱,长和宽分别相等的长方形完全相同。

师:真厉害!看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不仅可以通过操作来发现,更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来发现。

【教学反思】

一、数学学习是经验的,也是推理的

新课程注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如今的课堂上不乏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但很少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有人说,推理是中学的事。其实不然,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如果忽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重视学生在具体、丰富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体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从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展开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小学几何常被称为“经验几何”,这并不意味着几何教学无须承担发展推理能力的重任。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平面图形的知识经验,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使学生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没有任何障碍。因此,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诉求。实践表明:从学生熟悉的面(长方形)的数量和特征出发,联系面围成体的活动经验,对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及棱的特征展开验证性推理是非常有价值的。这其中有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进行的推测,也有依据已有的某个事实,按照逻辑和运算进行的推理。形式化结果的解释也蕴含着丰富的推理,由面到棱和由棱到面的特征推断让我们看到了证明的雏形。这些都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空间观念是具象的,也是关系的

一般认为,小学阶段几何图形教学承载的空间观念目标主要是能进行实物和图形间转换。这种空间观念是相对“具象的”。实践表明:要实现实物与图形间的转换,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建立准确的模型。这就要求,对图形的认识不能停留于直观建构,而要适度抽象为头脑中的模型,这种模型的稳固形成依赖于对图形基本元素关系的理性思辨。否则,学生头脑中的模型依然是模糊的,不能随时顺利提取和准确利用。引导六年级的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长方体的基本元素——面、棱、顶点之间关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种关系的找寻以棱和顶点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各自数量之间的关系、面和棱的特征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教师引导学生以长方体的模型和直观图为依托,首先考量面的个数与棱的条数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这一概念的认识;接着由面的个数到顶点的个数的推算则从面的角度揭示了顶点的形成;后来又逆向地从棱到顶点、棱到面、顶点到棱、顶点到面等角度全方位、深刻揭示了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四条棱围成了一个面,一条棱的两个端点就是两个顶点,一个长方形四个角的顶点就长方体的顶点等。教者还引导学生从面的特征推理出棱的特征、从棱的特征推理出面的特征,这也深刻揭示着面和棱之间的密切联系,沟通了面与体的内在联系。这些元素关系的建立极大地明晰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长方体模型,为后面学习长(正)方体展开图、长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提供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三、课堂思考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和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课堂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但个体思维的成果也需要与同伴的交流和碰撞。这其中,教师是促进个体思维深入、群体思维共享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个体思维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打开或难以实现转换时,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便成为重要的源头。正如学生面对由对面、棱、顶点的“是多少”向“为什么”的思考跃进时,教师示范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将思维聚焦于利用关系推算数量,从而搭建起一个对原有信息整理分类、分析关系的思维桥梁。这也激活了学生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方向,学生的思维随着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不断展开,个体思维的丰富成果不断被演化和推广。在由此及彼的类比处,教师适时的点拨:“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再次打开学生的思路,促进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深入。在研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时,教师画龙点睛式的追问“有什么规律”,再次引发群体思维的风暴。而后,学生群体水到渠成地“证明”棱的特征、面的特征,更展现出思维的无限潜力。这么丰富的思辨成果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群体的思维才能不断地展现。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P1-2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学生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组至少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学生举例)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或实物,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长方体的哪一部分?然后打开书20页,看看你摸到的部分在长方体中叫什么?看谁最先找到答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放下书,看老师的演示,边看边用手摸摸长方体学具,感觉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师: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下面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这几部分各有什么特征?(出示学习提纲):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图形?相对的面面积有什么关系?2、长方体有几条棱?每组相对的棱长度有什么关系?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纲自由选择方法合作学习21页内容。看看你用了哪些方法,都学会了什么?(研讨)

师:谁能把你们的学习结果汇报一下。

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有,出示)哪是相对的面?有几组?(指实物回答)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剪子把相对的面剪下来比较。(师电脑演示“相对面相等”)

师:说说棱的特点。

生:长方体有12条棱。

师:可以分成几组?

生:可以分成3组,每组有4条,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1:用尺子量的。

生2:(出示:长方体棱的框架)如果相对棱不相等,这个长方体就会变形了。

师:噢,你用的是反证法来说明。

生:老师我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4组,每组有3条,就是从一个顶点引出的3条棱。

师:这种分法也是正确的,而且很独特。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演示“顶点”)

1、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刚才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这也就是说过长方体的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什么?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

2、认识长方体直观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拿出长方体学具,将它放在眼前的不同方位,观察:你看到了长方体的几个面?都是什么图形?

生:(1个、2个、3个)都是长方形的。

生:不对,从我这里看,它的左面和上面就是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电脑演示直观图)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师边说边作图,并强调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

3、自学正方体

师: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长、宽、高相等,会得到什么形体呢?(教师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它也叫立方体。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出示自学提纲):1、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2、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请同学们边观察边自学22页。(汇报、板书)

4、比较二者的异同

师:同学们观察学具看板书,谁能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叙述,师用两种色笔分别圈画。)通过以上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正方体都具有,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不一定全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师演示集合图)

三、过渡: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与图形,归纳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还分析了二者的关系。下面我们来做做练习,检验自己是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明确的认识。

四、巩固应用(电脑出示)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12)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掌握它们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实际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具准备:长方体实物及相关课件、配套学具等等。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学法分析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本节课,我突出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做到“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我们教师展示了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学生们,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的形成。所以,本节课我按照:

激趣引入、引导探索;自主学习、巩固应用;发展提高、交流评价;能力培养、体验成功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 。

设计意图:

为什么我要按照这4个步骤来进行教学呢?因为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形成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在引入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在让学生观察和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不仅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长方体图形的表象,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还让学生体会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学习内容较为枯燥,如果仅靠传统说教式和灌输式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我让学生以摸、看、量、算、比等多种形式分别感知长方体,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学生按预定的流程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我设计了基础题和发展题。基础题主要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此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和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遵循了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欢迎批评指正。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