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系列12篇

04-13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教案课件如果写好,避免老师遗漏重点内容,如何写出让自己满意教案课件?下面由栏目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材在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后,专门安排了了解周围的家庭这一简单的社会调查活动反馈课。教材考虑到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可能有一定的差别,特意设计了两项调查活动:一是调查10个家庭最近一次水费、电费、电话费以及燃气费的交纳情况;二是让学生走访附近的10家农户,了解他们去年耕种土地的面积以及农作物的收成情况,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后填表,并要求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初步体验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你知道吗介绍了农民惯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亩和分,以及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以便学生能够顺利地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2、提高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在调查活动中与人合作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到生活中去的道理,充分感知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居住情况分成若干个小组,帮助学生看懂教材上提供的调查表,明确每个小组要调查的项目。

2、提醒学生在调查、收集过程中要学会和他人交往,注意言行得体、大方、讲礼貌。

[教学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能够对统计的结果作出适当的、科学的点评,并对其中的某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学习统计这一单元时,我们一起调查了很多生活中的资料,还记得我们班的体育达标情况吗?还记得我们班的长跑健将是谁吗?还记得我们班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吗?这些都是我们调查过的材料,由此可以看出调查是数学中,特别是统计中的一种惯用方法。

前几天,老师就让你们走进生活,去调查你们家周围一些家庭的某些信息,关于这些数据,我们还要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周围的一些家庭吧。(板书课题:了解周围的家庭)

[评:通过回顾以前的调查活动,以及获得的一些信息,让学生感受到调查活动的实用性和价值,唤醒学生小组调查周围家庭情况的全过程,激发起学生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的欲望。]

二、小组反馈统计表

1、学生分组汇报统计表的填写情况。

2、老师将每个小组的调查表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比,选出最优秀的,进行分析。

[评:教师将10个家庭各种费用的调查表,用投影仪出示给学生,一则让学生以比较公证的方法选出最优秀的,以便作全班分析;二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作准备。]

3、比较分析

横向观察统计表:比较一下每户家庭支出最高的是哪项费用?从整体上看,哪项费用普遍较高?

纵向观察统计表:说说哪个家庭这几方面的费用最高?哪个家庭这几方面的费用最低?想一想可能是什么原因?

4、学生根据统计表再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并有选择地进行解决。

[评: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分析表中数据,逐步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5、照上述样子,让各组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统计的耕地面积情况,随后,让学生反馈统计表二,借机介绍你知道吗?。

6、学生反馈结束后,教师小结,对于你所调查统计的家庭或项目,能否提出一些建议。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一则是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参与的力度,让学生巧妙地从统计表一过度到统计表二;二是运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模仿表一的分析过程,对统计表二作详细地、系统地分析,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通过学生提建议,让我们的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从而达到指导生活的最终目标。]

三、师生交流活动体会

1、谈话:同学们,在调查的过程中你们一定增长了很多见识吧?谁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活动体会?

2、教师简要小结本次调查活动的情况及课堂上的交流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将本课的心得反馈到被调查家庭中去。

[评: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简要小结,让全班学生体验调查活动带来的乐趣,及其一些心得与体会,并与人分享,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的兴趣和信心,使其课后对统计表作进一步的研究。]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9册例7、8、循环小数及相关的概念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的第5-9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认识循环小数的特征,知道循环小数的意义,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能求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以及探索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这些概念的获得主要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讨论、归纳得出。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讲解《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古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古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古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

同学们,这个故事,能讲完吗?说说你的理由。

这里让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有限、无限等概念。

2、师生一起做猜图形的游戏。

你能说一说,隐去的是什么图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3、多媒体出出示生活中的循环事例。

如交*路口的红绿灯,白天黑夜,钟表的时针、分针等加深认知,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师:数学中也存在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但是老师不告诉你,你们自己来研究发现好吗?引出新课。

二、多重探究,学习新知。

(一)活动尝试,教学循环小数的意义。

1、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师出示下面的题目(多媒体出示题目)

师:每一组的同学做自己对应的那道题。

A、0.160.25B、326C、2.711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分三组座练。

(师巡视了解情况,让A组学生做好后,再做B、C两题。)

⑶宣布比赛结果,询问学生意见。

⑷生发表意见:

①A能除尽,我会做;B、C除不尽,不会用小数写商。

②比赛不公平。③A我们学过,B、C我们没学过。

2、师生互动演示。

互动演示326

师:这道题能除完吗?说说你的见解吧。

除到商的小数部分,余数和商出现了什么情况?

这道题为什么商3会不断重复出现?

(生:除到商的小数部分,余数重复出现2,继续除下去,商会重复出现3,永远除不尽。)

那么怎么在横式上写出326的商呢?要表示商不断重复出现3可怎样表示呢?

师:在横式上要这要写,写出两个3,再写出省略号,省略说明后面的3接连不断地重复出现。

互动演示2.711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算到商的小数部分的第几位,余数重复出现了哪几个数?现在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呢。

这一题横式上的商又该怎样写呢?

引导学生观察此时余数是几?商是几?并说出为什么?

3、归纳概括。(这里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后,再全班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两题的余数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道题的余数是重复出现一个数字或者依次重复出现几个数字的。

师:这两题的商又有什么特点呢?

师:你们发现了数学中的循环现象了吗

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互相启发、互相学习、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多媒体出现循环小数的概念。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补问回顾:什么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

5.333中小数部分是从哪一位起哪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

0.24545中小数部分是从哪一位起哪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这两个小数是什么小数?

4、教学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练习改写。

(1)、多媒体出示:5.333和0.24545

循环小数要把小数部分所有的数字都写出来,写得完吗?在数学中规定了比较简便的写法。5.333可以写成。在重复的数字上点一个小圆点。3上点个小圆点意思是3不断重复出现。

(2)、出示几个例数,让学生自己改写一下。

7.88

9.1212

4.16767

(三)、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1、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1)多媒体出示分分类。

①0.6660.2=3.33

②1716=1.0625

③1.40.3=4.66

④157=2.142857142857

⑤116=0.0625

⑥73=2.33

这些都是两个数相除,没有得到整数的商,你会给它分分类吗?

说说你的理由。

生:第一种情况是: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

第二种情况是: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

师指出: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想一想:循环小数是什么小数。说说你的理由吧。

指出: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

指出下面各数中哪些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在无限小数中指出哪些是循环小数?(投影出示)

0.66661.53533.14159

3.16040.192920.32727

2、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法写出下面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精确到个位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百分位精确到千分位

4.890

7.275

三、巩固练习,促进知识的内化

1、下面各数是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①3.6262②7.177③0.08

④3.6799⑤13.5642⑥9.688

2、梨每千克售价2.7元,4元可买梨多少千克?6元可以买梨多少千克?(先估算,再计算,得数各保留一位小数。)

3、趣味题。你能根据下面的算式的商,很快说出其它算式的商吗?多媒体出示。

111=0.0909

211=0.1818

311=

411=

511=

711=

4、拓展训练: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1443.14153.413.1414

四、课堂小结。

你能说说和老师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吗?

引导学生小结出循环小数(小数、无限的、循环的)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3)

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3页例1、例2,小数乘整数。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乘法的初步经验。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所以学好它为以后做良好铺垫。

(二)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因为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难点:小数位数的确定。而解决难点的关键:应是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发现,用已有知识来求简单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共同探究,明理获知,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两个生活情境:

情境一:星期天,王老师和李老师一起去青远超市购物,请同学帮她们算算分别用了多少钱。接着出示题目:(1)李老师买一双棉拖鞋9.8元和一瓶色拉油12元,共用去多少元?(2)王老师买2盒巧克力,每盒巧克力12元,共用去多少元?

情境二:我是这样引入的:在炎热的夏天,你喜欢吃西瓜吗?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们不仅能在夏天吃到西瓜,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西瓜。接着出示场景图,让学生根据场景图提出两个问题,引出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的算式。(学生可能会列:①0.8+0.8+0.8②0.83,如果出现①,可以问还可以怎样列?,如果出现②,就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这时教师揭示课题

这一环节意在通过两个小练习,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由于小数乘以整数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教师先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发现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完全相同,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帮助学生体验乘法和加法意义的联系。同时这一环节的设置也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共同探究,明理获知

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当难点突破。

(1)解答上面的问题,该付多少元钱?是让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

(2)充分放手,适时点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一个因数是小数怎么办?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的算法可能有这几种:(1)根据意义计算:0.8+0.8+0.8=2.4元:(2)先化0.8元=8角,再用83=24角=2.4元,(3)0.83=2.4;(4)用竖式计算,但对位不准确

交流时,可让学生板演或者指名说,教师板书。①②种情况可以让学生简单说说理由,③④种可先让学生说说做法,教师进行指导并板书正确的竖式写法。竖式完成后,让学生看着竖式,说说0.83用竖式计算的过程。然后问学生:这个竖式和以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和积中都有小数,位数相同。)

(3)关注新知,透彻理解。接着出示问题(2)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钱?(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提示用加法算注意对位。组织交流乘法的算法,小组交流:从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通过比较结果,比较对位,初步得出因数的小数有几位,积的小数也有几位的规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趁热打铁: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去乘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有关。

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使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有关。

2、猜猜算算,归纳计算方法

出示试一试:4.7612、2.853、250.103。

(1)、先让学生猜一猜每道题的积是几位数,再用计算器算一算,验证猜想的是否正确。

(2)、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讨论。)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要求学生说出主要意思。)

[设计意图]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猜想和验证,自主得出计算的方法,要比传统的做法效果好得多。

(三)、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组织交流:0.185的积是多少,0.90是否可以化简,化简的结果是多少,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基于全体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师小结化简问题。

2、指导完成第2题。

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填一填。

全班交流并讨论:各题的积是多少?各有几位小数?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设计意图]这两题让学生从各题的数学实际出发,通过语言交际总结方法,沟通了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实践活动:争当超市大赢家

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当主持兼营业员,其他组员拿着10元钱到组长那儿买东西,看谁买的东西最接近10元,花的时间最少。(根据实际时间机动安排。)

(四)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让学生畅谈收获,提出质疑。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和多向探索,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3页的例1、例2,练一练和第6页练习一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

3、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小于0。

教学难点:体会正数和负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谈话:随着这熟悉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在节目中老师收集了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资料,并通过温度计来显示。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对于新知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例1:

(1)认识温度计。

温度计显示南京的温度,学生看温度计读出多少摄氏度。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提问:南京的气温是多少怎么读呢?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结合课件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

提问:出示上海和北京的图片以及温度表。问:上海的气温是多少?北京呢?

了解:上海的气温是4摄氏度,南京的气温是0摄氏度,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

(2)产生认知冲突。

提问:北京的气温和上海的气温一样吗?(出示3个城市的的气温图片)

了解: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正好相反。

提问:那你们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温度的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显示,突出了0摄氏度这一分界线,让学生体会4℃和-4℃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零上4摄氏度用+4℃表示,零下4摄氏度用-4℃表示,自然使学生认识到引进负数的必要性。】

(3)介绍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人们规定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4这个数读作正四,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4的前面加一个正号,+4也可以写成4;-4这个数读作负四,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4。

现在我们还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4℃,北京那一天的温度是-4℃。你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下面的温度吗?

3、练一练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

(1)学生用正数或负数的数字卡片表示图片上的温度。完成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

(2)看图写一写温度,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4、小结: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零上的温度怎么表示?零下的温度呢?

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二、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过渡说明:气候状况与地形特点、海拔高度等有关。

1、学习例2,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

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介绍含义: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同步出现与海平面的比较)

提问: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提问: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8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

2、练一练

(1)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海拔高度:完成第6页1题。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完成第6页2题。

三、归纳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1、分组讨论

说明: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课件同时呈现:温度计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提问: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组讨论。推选代表汇报。

2、描述意义

学生分类,汇报。

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4、19、+8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分类,从分类中进一步感知正数和负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改善了学习方式,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3、体会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关系。

提问:你会比较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吗?

小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提问:0是正数还是负数?

说明:0在实际生活中用来表示基准,比如海平面、零摄氏度等,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练习。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5+268-40-120+103

(2)完成第6页第3题。

写一写,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教师引导同桌互相读一读写的正数和负数。

(3)阅读你知道吗?第9页

了解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设计意图:适时介绍有关负数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创造和使用正、负数的。学生在了解负数发展史的过程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寻找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负数,并说说负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提问: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负数?学生举例。(出示准备好的部分图片)

说明:用心观察,大家会发现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广泛的。

2、第6页练习一的4、5题。

3、完成练习一第6题。

让学生在书上画图,展示部分学生的作业,共同评议。引导比较这里的温度计和例题是不一样的。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收获?

相机出示图片,边说明:像0摄氏度以上与0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与地面以下、存入与取出、比赛的得分与失分。股票的上涨与下跌等是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与负数来表示。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下节课进一步研究。

【设计意图:这里出现的每一对场景,虽然有着不同的具体的内容,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生通过系统感受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深刻体验和感悟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为落实这一目标,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当学生亲身经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不仅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而且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海淀区的二里沟试验学区,学生接触的教材是全新的,学生所受到的教育的理念也是全新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普及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不断积累,学生学习的渠道也是多方位的,多数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敏捷的。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使得已有知识基础、探索新知的程度等也会出现差异。

四、教学设计

(一)由谈话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还记得它们的面积公式吗?(一人回答)还记得正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平行四边形面积呢?

师:看来,我们所学习过的面积公式,都是在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转化推导出来的。

师:谁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老师调查一下: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举手;不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举手;不但知道公式,而且还知道怎样推导出来的举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亲身体验一下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

(二)探究活动。

师:根据你们前面的学习经验,谁能说一说应怎样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转化]

师:下面我们将按小组来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介绍学具袋中的学具,并出示探究活动的目标、建议与思考,见下表)

(学生在探究活动时,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为汇报选取针对性较强的素材。)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在同学介绍自己的探究成果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以便予以补充(交流过程注意引发学生间的争论)。

生1:我们是直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2:我们小组是用一个三角形折成长方形后推导出计算公式的。

生3:我们是将一个三角形用割补法进行推导的。

师:同学们分别总结出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么,谁能概括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呢?

生: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在学生叙述时,教师板书)

师:刚才这个同学概括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再用自己喜欢语言再来说一说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意义。

师:不论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或者两个三角形,还是用拼摆、或者用割补的方法,都是在想方设法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这是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重要方法?

师:下面我们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巩固练习略)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围绕着通过学生发现三角形面积与已学图形面积的联系,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体验和感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教学重点展开。并注意从每一个细微之处着手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如揭示课题后,我便对学生进行调查:哪些同学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哪些同学不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有就是有哪些同学不但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还知道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帮助他更好地完成学习的过程。他如果是第一种回答,我会表扬他,不但能在学校学到知识,而且还能通过上网、读书等渠道学到知识;他如果是第二种回答,我会告诉他,没关系,这是新知识,只要努力就能学会;他如果是第三种回答,我会鼓励他继续向更高的目标努力,总之,让不同的孩子尽自己的所能学不同的数学。

这节课学生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活动中是自主的、是开放的,让学生体验了再创造,本节课的最后一道练习题也是开放的,他让学生体验着数学的无穷魅力。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识别图形,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教师设计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目的是以动促思,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新思维的火花,同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进行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把学生的汇报和多媒体的演示相结合,进一步体验图形转化的过程。练习设计做到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当。即从基本题入手过度到综合题,引申到思考题。其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基础中得到巩固,在综合中得到沟通,在思考题中得到升华。如最后一题的设计,它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思考,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点评人:刘亚荣(北京二里沟中心小学)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6)

知识与技能: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的掌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学具准备】: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剪刀、彩笔、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寻找活动

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生举例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找实例,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刺激圆的表象

二、对比活动

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组图形,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的商。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整数除法的结果用分数表示。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3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剪刀,电脑动画录像。

学具:3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说明下面各分数的意义,它们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教师:如果请同学口算111,能很快地得出小数商吗?如果商要

教师:上面的这道除法题,它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学习新课

1.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1)板书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教师:说一说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

教师板书出图。

教师:如何列式?

学生口答后板书出算式13,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

(引导学生按分数的意义来想;把1米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应是1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再说一说怎样想的。

①把1千克平均分5份,每份是多少?

②把1米2平均分8份,每份是多少?

2.把许多个物体平均分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1)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教师:怎样列式?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出列式:34。

教师:34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呢?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看该得多少?

学生动手剪分,教师巡视,巡视中可提示:该把谁拿来平均分?谁是单位1?平均分几份?

学生剪分完,汇报答案。(答案不统一。)

(2)教师:照你们说的,把3个饼作为单位1,平均分4份。我们看看下面的剪分图。展示电脑动画图像:

教师:请看一看自己的拼法是不是与图像上的相同。

问:取出的这一份是多少?

(3)老师:请观察板书:(前面的)

能看出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口答后,教师说明: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所以被除数与分子,除数与分母之间是相当的关系,而不说等于。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准确的说法是: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教师:能用式子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如何表示?

教师:在整数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那么在分数中,分母有什么限制没有?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补充:(b0)

口答练习:(投影片)

(三)巩固反馈

1.(口答)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379144275

mn(n0)BA(A0)

2.口答填空。(投影片)

3.口答下列各题:(口述题目)

(1)把5米的铁丝平均分7份,每份长多少米?

(2)小王骑自行车5分行了1千米,平均每分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作业:课本92页练习十九,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和电脑动画图的演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把多个物体作为整体平均分若干份时,得出的分数商,也使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明晰、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图形的剪拼,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入手,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共分两层,从平均分问题求商和按分数意义找结果两方面来解答问题;练习利用分数意义直接求商。

第二部分从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问题入手,研究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共分三层,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拼,观看电脑录像和教具演示,找出用分数表示的商;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后进行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材利用实物图片,呈现了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和我国20xx年完成的造林面积等一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直接指出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1、通过演示和教师与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间观念,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3、能借助计算器,估计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4、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1平方千米,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提炼新知

师:课前,你们收集了很多有关土地面积的资料,我们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①我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②:北京的面积大约2万平方千米,天津的面积大约1万平方千米。

③:秦始皇陵的占地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

④:俄罗斯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约为1710万平方千米。

⑤: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大约3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⑥:香港最小的郊野公园,占地100公顷,那最大的有多大呢,我真想去看看。

⑦:亚洲是世界上第一大洲,总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

师:你们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交流,引出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二、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1、说说你心目中的1平方千米有多大?

生:我觉得比1公顷小。

生:我觉得比整个无锡大

(二)认识1平方千米:

1、师: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约从我们学校到新街那样的长度为边长所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土地。

生:哇,太大了!

师:不计算,你觉得1平方千米和1公顷比,谁大?

生:当然是1平方千米大,因为1平方千米边长是1000米,而1公顷边长是100米。

2、昨天我们大家已经到操场上了解了1公顷的大小,我们知道1公顷是10000平方米,而1平方千米是1000000平方米,那么100个昨天我们看到的1公顷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三)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5公顷,想一想,多少个藕塘中心小学的面积才是1平方千米呢?

(四)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你能推算出来吗?

学生尝试,说出推算过程。YJs21.com

2、交流,完成板书: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3、同桌交流自己对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认识与掌握情况

三、应用巩固,深化拓展

1、运动场面积、居民小区占地面积、我们无锡市的面积、江苏省面积以及我国的领土面积用哪个土地面积单位较合适呢?

2、出示练习十三第7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3、出示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5个省的地图,估计出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4、出示你知道吗?

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洋的面积最大,哪两个洲的面积差不多。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又有哪些收获呢?

2、这节课我们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与这些知识相关的生活资料也有所了解,希望同学们把查到的资料记在自己的数学日记上。

[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从教学内容方面说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然而数学是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在教学中找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才能反映出数学的价值,从而更能营造出生动活拨且富有意义的课堂氛围。本节课我采取让学生课前先收集资料的方式对土地面积有所了解,课上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真实,真实而有意义的情景。情景的搭建为学生立足于自主探究,概念的得出,完善与应用,提供了可利用空间。教学的各个层次做到了趣味化、情感化、活动化、生活化和开放化。

通过对幅员辽阔的美丽家园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并立志发奋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这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观的教育。新课程还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还要成为课程设计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在应用新知识的环节中,本节课不是简单机械的练习,而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巧妙地设问。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创新、表现及成功的机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程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欢乐、激奋和成就感。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更加有信心学好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知识掌握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发展,真正体现出学习数学的价值。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9)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本节课教学负数,是过去小学数学里没有的内容。在小学数学里教学负数的知识(只涉及负整数的初步认识)出于两点考虑:第一,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学生经常有机会在生活中看到负数。让他们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遇到的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数学视野。第二,适量知道一些负数的知识,扩展对整数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结合现实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初步能认、读、写负数。具体分三个层次:第一,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学生首次感知负数。第二,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海拔高度,丰富对负数的感性认识。第三,初步揭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认为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节课是节概念教学,对概念的建构应体现在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为学生的主体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注意适时的引领。因此,本节课预设从生活情景引入后,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的冲突(怎样用合适的数来表示北京与上海的温度),调动生活经验,主动接纳负数概念;然后借助海拔高度来尝试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进一步体验负数的意义;进而引导比较反思归纳等理性辨析活动以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最后再通过适当的生活应用练习,丰富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会用正、负数记载相反量。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联想、概括、推演中,体会数学的丰富、联系以及其生活中应用的价值,渗透进行对立统一、联系发展等最朴素的哲学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事例引入了解负数的来源

1.同学们,不知不觉就到了金秋时节了(课件呈现美丽的秋景图片),大家觉得我们苏州这两天的天气怎么样?(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苏州天气预报、温度计图)这个温度计上显示的是昨天的最高气温,你能看出昨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吗?

(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温度计上一般有左右两行刻度以及左右两边刻度名称,左边代表摄氏度,通常用字母℃表示,一大格表示两度。)

2.据科学研究,气温在1824℃时,人体感觉最舒服。昨天达到28℃,我们就感觉热了。猜想:从现在往后,温度计上的红色酒精柱会怎样变化呢?

(设计意图:气温变化是学生生活中每天都会面对和感觉到的自然话题,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自然,贴切,能够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考虑到学生对温度计的认识并不是非常熟悉,先单独安排一个看温度计的插曲,为后面新知教学时做好了铺垫。)

二、由相反关系展开理解负数的意义

(一)教学例1,初步认识负数。

1.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关注天气变化的人,几乎每天都要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有一次我记录了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第一个是东方大都市上海(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当天上海的最低气温吗?

2.第二个城市是江苏的省会南京(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南京的最低气温吗?这个温度比上海的气温怎样?

3.第三个城市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北京的气温通常要比上海和南京怎样?

学生提出猜想后,出示温度计图,让学生说出北京气温零下4℃。

4.刚才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中,非常巧,南京正好是0摄氏度。

而上海超过了0摄氏度,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却低于0摄氏度,是零下4摄氏度。这是一组相反的量。大家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来记录这两个相反的气温吗?

5.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4℃或4℃、4℃等,并讲解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

6.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

当天我还记下了几个城市和地区的最低气温,(分别出示西宁、哈尔滨、香港等城市温度计图)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分别写出它们的最低气温吗?

(2)小小气象记录员。

我们一起来当气象记录员,一边听天气预报,一边记录气温。

课件演示:赤道零上40摄氏度,北极零下26摄氏度,南极零下40摄氏度

(设计意图:在引入负数这一环节,顺接着课始看温度计读气温这一问题情景,从祖国三大城市的气温由高渐低相继展开,教学流畅,衔接自然。而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而且促使他们借助生活经验联想到在4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教学例2,深入理解负数

1.(显示珠穆朗玛峰图)谁知道它有多高吗?(8844米)这个高度是从哪儿到山顶的距离呢?

(学生回答后,在添加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并在图上添加一条海平面的水平虚线。)

2.世界上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我国的第五大盆地吐鲁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接在珠穆朗玛峰图旁边出示盆地图)。

大家能从刚才表示气温的方法受到启发,也用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呢?(板书:+8844米155米)

3.模仿练习。

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1、2题。

4.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

(设计意图:用正负数来表示海拔高度,是学生对相反的量的再一次感知。由于前面有对气温的认识基础,所以本环节力求利用前面学习中获得的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经验和范式,在突出以海平面为界这一基准后,就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先前经验的作用下,容易想到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的计数规则。在深层次上把握了负数产生的背景和计数的要领与方法。)

三、以比较反思提升深化概念的内涵

1.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课件同时呈现:温度计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

2.观察这些数(课件出示),你能把它们分类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

小结:像+4,40,+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7,-11,-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3.讨论:0属于正数或负数呢?(指导学生借助网络在设置的讨论区内发表意见)

引导学生辨析:从温度计上观察,0摄氏度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数都是负数。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教师借助课件观察画有箭头的直线(即数轴),认识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4.练习。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在原题中增加0)。

提问:

(1)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5.出示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学生自由浏览网上资源)

(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这里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零度刻度线、海平面是分界点。让学生很好地借助直观情景来理解接纳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同时在习题中注意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以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用多层练习巩固拓展负数的的外延

1.基本练习。

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并进行交流。

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

2.对比练习。

选择合适的结果天在括号内:

20xx年,我国发射成功的嫦娥卫星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卫星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保证了卫星能够正常开展探测工作。

①21℃②100℃③-100℃

3.应用练习。

(1)生活中的负数信息发布会。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随后课件配合出示有关图片。

(2)小结:像零摄氏度以上与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票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由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4.拓展延伸。

调查自己家一个月的收入、支出情况,并作好记录,记录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把自己的感受与家人说一说,用数学日记记下自己的感受及开支建议。

(设计意图:这里的练习安排富有层次和变化。第一题注意充分挖掘习题功能,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巧妙引出正数和负数的对应关系,体会正数和负数是无限的;同时巧妙地引出数轴,为学生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作了很好的渗透。第二题利用嫦娥卫星即时信息资料,既是知识的应用,又是思想的熏陶。第三题,进一步让学生回到生活实际中寻找生活中的正数与负数,并采用网络信息发布的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既是与开头的生活引入情景相呼应,又为下节课进一步体验并尝试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作了较好的准备。相信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最后的课后拓展必定产生浓厚的兴趣。)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比比谁的记性好!

比赛:有两组电话号码,请女生记第一组,男生记第二组。

出示:第一组:13897979797,第二组:13564278369。提问:为什么女同学容易记住?

出示:第一组:13900120xx2,第二组:13700700700。提问:为什么这两组都同样能记住?它们的规律一样吗?

导入:找到了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设计比比谁的记性好的比赛,让学生比赛记忆电话号码,在学生对比赛公平性的质疑、争论中,发现有规律的东西是很好记忆的。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也就认清了事物的本质,也方便了记忆。从而导入新课,学生在游戏强烈的心理刺激下,情绪高涨,很快地进入上课的状态,积极去探索,主动发现。)

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探究简单的周期规律

1、(出示教材例1场景图)师: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

2、师:那这些物体是随意摆放的吗?(不是)对,这些物体都是按照一定顺序、一定规律摆放的。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物体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小组说说)

3、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说,然后概括)

盆花:每2盆为一组,每组依次是兰花、红花。

彩灯:每2盏彩灯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紫、绿。

彩旗:每4面彩旗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红、黄、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说出各类物体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说不清楚。交流时,在学生自由汇报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清楚的表达出来。为下面计算法解题作铺垫。)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

1、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2、再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先猜一猜]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还得验证?还得有理由?能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

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调整。]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图例举计算]

(1)画图的策略:○●○●○●○●○●○●○●○(○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采用其他图形的、字母、文字都行)

(2)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学生说,师板书: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2是从哪里来的?7什么意思?1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点击演示

○●○●○●○●○●○●○

师述:像这样,每2盆花看作一组,把152=7,那就有这样的7组。

余下的1盆是第几组的第几盆?为什么?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设计意图:此段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各种策略,交流时,不必急于优化出计算的策略。算法多样化,需要优化。但优化的过程,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内心体验出发。如果学生没有求得优化的需要,而是迫于对教师的压力,进行着优化。所谓的教学也就成了灌输。)

四、独立尝试,在体验中优化解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让学生尝试解答。

(1)学生汇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其自主说。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质疑思考:为什么除以3?(每3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173=5(组)2(盏),余2是什么意思?第17盏彩灯是第几组的第几盏?

如果余数是1,那该是什么颜色的?

183=6(组)得数没有余数,该怎样得到答案?第18个彩灯是第几组的第几盏灯?应是什么颜色的?

(3)重点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画图:适用于小数字。

奇偶性:适用于2个为一组的。

计算:具有普遍性。

(可争论)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相对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看谁解决得又对又快?[指名板演,完后评讲]

(1)指名说说算式的意义。第21面、23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追问: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呢?

(2)师生共同小结:怎样很快地判断彩旗的颜色?

(看余数,余1就是每一组的第一个,余2就是每一组的第二个,依次类推,没有余数,就是每一组的最后一个。)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不做硬性规定,一定要用计算的方法来做。而是在完成试一试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哪种方法更合适。教师只要反问一下:为什么不画图?为什么不用刚才的奇偶性来解决呢?很自然地比较出画图比较繁琐,奇偶性的方法比较独特,不适用于所有的题目,不具有普遍性。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优化出计算最简便。)

五、巩固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练一练第3题。先说说以几个为一组,再算一算第32个是什么。

△○□△○□

○○○□○○○□

△△△□□△△△□□

○△△△○○△△△○○△△△

ABCCABCCABCC

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

0.1、1.1、2.1、3.1、4.1

人民路旁边按1红、2黄、1绿的顺序安装彩灯

六、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规律问题

过渡语: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规律,你能举例来说说吗?

1、学生举例说说。

2、练习十第1题,知道生肖吗?(播放相关介绍)

提问:你今年几岁?属什么?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你的属相相同?除了11岁还有人与你的属相相同吗?比你小的呢?

2、用计算器计算111,计算器会显示0.09090909,你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00个数字是几?

用计算器计算17,计算器会显示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数点后面第21个数字是几?

3、用计算器计算154,计算器会显示0.0185185185,你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5个数字是几?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1)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对负数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学生会正确的读写负数。

3、能对生活中的负数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负数。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情境,说明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说以说对温度的认识。

①可以结合天气预报。

②说一说零下度使什么意思,怎样表示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负数。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1

①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那些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

②学生观察,自由汇报。

A、教室内的温度是16℃。

B、雪地上的温度是-16℃。

C、℃表示什么?

D、16℃和-16℃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E、-是什么符号?表示什么?

③针对上边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在小组中说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B全体汇报交流,认知结果。

C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说明:表示度,℃表示慑氏度,零下16℃用-16℃表示,-是负号,在这里表示比零度还低。16℃表示零上16℃。

2、教学例2

①出示银行存折数据,统一说出这些数各表示什么呢?

②以500和-500为例,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500表示存入,-500表示支出)

3、认识负数。

①联系16℃和-16℃,500和-500说一说体会。

②什么是负数?

③教学负数的读写法。

④什么是正数?

⑤关于正数前的+可以省略的指导,强调负数的负号不能省略。

⑥关于0的认识(非正也非负)

⑦你能写出几个负数吗?组内订正。

⑧指导看书,画一画,记一记。(要看课后资料)

三、巩固提高:

1、完成做一做

第一题,独立完成,组内订正。

第二题,介绍海拔高度再同桌完成。

2、练习二第一题。

边度边想边填,组内订正。

3、验收:练习二第2、3题,集体订正。

4、思考:-2○3,5○-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负数

例1:16℃:读作:正十六摄氏度。

-16℃:读作:负十六摄氏度。

例2、500元:存入

-500元:支出

负数表示和正数相反意义的量。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2)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64~65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理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走进水果超市.

1、冬枣每斤8元,3斤多少元

2、桔子每斤0.8元,3斤多少元

3、苹果每斤2.35元,3斤多少元

师:怎样列式,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比较揭题:下面两道算式与第一道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板书:小数乘整数

提问:观察两道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算法

1、探索0.83算法

(1)师:老师给你们三把探索的钥匙,去研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1、运用小数加法

2、小数化成整数

3、运用竖式计算

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计算,在练习纸上完成.集体交流算法:

生1:0.8+0.8+0.8=2.4

生2:0.8元=8角83=24(角)24角=2元4角24角=2.4元

生3:竖式0.83=2.4,3与什么对齐,先算什么,积是几位小数?

(2)比较:三种探索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3)口算:0.57=0.74=0.45=1.23=

2、探索2.353

(1)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

(2)交流乘法算法:你是怎样算的?小数点点在什么位置?

(3)猜一猜23.53和.2353积是几位小数

观察讨论: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关系?

3、猜猜算算,归纳计算方法

出示1.73=0.156=

241.2=350.28=

1、先猜一猜每道题的积是几位数。

2、思考:怎样摆竖式怎样计算怎样点小数点

3.用竖式计算。

4、汇报交流:

师:怎样摆竖式[演示总结:因数末尾要对齐]

怎样计算[演示总结:按照整数乘法计算]

怎样点小数点

出示:积的小数位数等于因数的小数位数

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化简】

5、巩固练习:

(1)给下列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4.7612=57122.853=14841030.25=2575

(2)竖式计算:461.3=350.24

6、课堂总结: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

三、拓展延伸: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14.823=1480.23=

1482.3=1.4823=

师:怎样才能直接写出得数呢?出示:14823=3404

师:比较上下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请同学们观察第二组得数都是34.04,象这样的算式还有很多,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喜欢《[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系列12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