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心里真正想着学生,并为之付出行动,努力,才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准备教案是身为教师良好的工作习惯。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游子吟教学设计是我们花时间整理的内容,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会默写,游子吟教学设计。
2、自己弄懂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提高古诗的鉴赏能力和积累能力。
教学方法: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都要体现。以学生的自学、合作研究为主。
1、每个人都有关心、疼爱你的父母,请把生活中父母关心疼爱你的小事讲给大家听听。
2、古诗是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多的情,把你记忆中的古诗背给同学听听。
3、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它的名字叫《游子吟》(生齐说,师板书。)
1、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诗。(出示诗文,一生朗读后,师范读,大家共同读三遍,同桌互相读一遍。)
4、知诗人。(投影出示选择题,初步了解诗人。然后请一名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最后教师补充。)
5、解诗题。(选择游子的意思,选择吟的意思,并让学生结合起来讲解诗题的意思)
6、晓诗意。(媒体出示几道选择题,简化理解的难度,教案《游子吟教学设计》。)
过渡语:俗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而独立思考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好方法。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A、学生自由的说。
B、集体评议,教师纠正错误,指点重点语句的理解。
C、出示整首诗的意思让学生进行练习。
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8、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填空:
1、《游子吟》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本诗抒发了诗人之情.
2、诗中的两组叠字用的很好.“”两个字通过写缝衣服的动作,表现了慈母对游子的,“”贴切的写出了母亲心系游子的心情
3、两句诗描写了游子远行前的一幅场景两句诗体现了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的动作和神态,,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儿女对母爱的感激之情表达的深挚,醇厚.
1、本课你的学习收获是什么?
2、请试着把游子吟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是百科学习的基础,没有语文知识的铺垫,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说是寸步难行。今天有幸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是教学以来的第一次尝试。通过《游子吟》的教学使我感觉到语文教学的乐趣与语文学习的艺术。在教学中我有如下的感悟,先反思如下:
一、语文学科的基础性。
在本课教学中融知识性和能力性为一体,从生字的学习开始,到诗歌的背诵。完全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在自读、朗读、背诵中体验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学生能力自由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作为一个知识的引导者、指路人,学生从预习到课堂上的学习完全可以做到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今天的课是一节学生实实在在的自我展示的课。这样的效果是我始料未及的。从这节课上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
三、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是第一次教学语文学科,对知识的衔接和基础尝试的把握还不准,所以在教学当中关键点拨还不到位。这样就使有的知识点不能达标。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基本的拼读方法、基本的语法、基本的句型等。
这样既有助于我的课堂教学,又有助于我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情感铺垫:
1、我们来到人间,第一眼看到的是我们可亲可敬的母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仔细听,跟着唱,有什么感受?播放《母亲》
2、伴乐欣赏有关母爱的诗词名句,一分钟速记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儿行千里母担忧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养儿方知父母恩无悔无怨,无休无尽,可怜天下父母心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世上最是母亲亲,断了骨头连着筋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为人父母天下大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二、读诗,了解背景(读后感大全 m.Dhb100.cOm)
1、引入:就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崇敬走进的课堂,感受孟郊笔下那慈爱的母亲,齐读课题《游子吟》
2、简介作者:唐代诗人孟郊出身贫寒,早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大他。41岁开始,母亲鼓励他进京应试,不中。50岁时,孟郊第三次赴考,不负母亲期望中了进士,得了一个县尉的职,立即接母奉养。想起母亲的含辛茹苦,想起每次求学和赴考前母亲一针一线给自己缝制衣服,盼望远行的儿子平安归来,认为自己难报答母亲的深恩,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朗读诗歌
a、初诗古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和读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晖(hui)
b、再读,读通顺,注意停顿和节奏。
c、配乐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和音乐美感。
三、解诗,初识爱
1、师:母恩难报,用孟郊的话说是—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那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呢?
2、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带着这样的思索,再读诗歌,借助注释,争取读懂每句话及诗歌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孩子们对这首诗的意思大概读懂了多少?读诗的时候,透过静止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四、品诗,深化爱
1、看图,听《游子吟》的歌曲,品读诗歌,沉入文本,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夜已经很深了,母亲还在昏黄的灯下缝着,补着,她摘下头上的簪子拨了拨灯芯,灯光明亮了些,孟郊抬起头来早已泪流满面,透过婆娑的泪眼,母亲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身影又浮现在面前……
小时候,母亲总是……
求学时,母亲……
远行前,母亲拉着孟郊的手语重心长的说……
落榜了,孟郊垂头丧气回到家中,母亲……
2、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孟郊自己在扪心自问,在反问自己像小草一样的心意能报答母亲阳光般的深恩吗?
3情感迁移:我们的妈妈呢?她为我们了什么?我们能报答吗?
五、写诗,升华爱
1、母亲是伟大的,知道母亲节是哪天吗?
2、母亲不分春夏秋冬,不管何时何地,也不论你成功失败,始终陪伴你,母爱无处不在,那么我们该怎样用行动来爱母亲呢?
3、用上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一首歌,一个符号赞美我们的母亲,记录下此时的感受吧!
4、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处处充满了爱,有伟大无私的父母之爱,
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在爱的沐浴下,我们健康茁壮成长。面对这样的爱,我们该怎样呢?
教师赠言:让我们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心存感恩,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报答父母吧!
5、播放《感恩的心》,结束课程。
教材分析: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代表作,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写了一位母亲为他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诗人紧紧抓住“密密缝”这样的具体动作和母亲“意恐迟迟归”的心理进行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护、担忧、祝愿和希望。而后两句诗人用“寸草”和“三春晖”分别比喻儿子和母爱,形象、贴切,既赞颂了春晖般的母爱,又寄托了儿女感激母亲,想报答母爱的赤子之情,是一首抒写慈母深情,表达儿女孝义的经典之作。
学情分析:
这次授课选用的是是五年级学生,他们通过课外积累,对这首古诗已非常熟悉。但真正地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情感还不够彻底。其次,正确、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另外,五年级学生的读写结合的训练和语言思维训练已成为重点,所以,虽然学生是陌生的,但我还是尽最大可能地去抓住课堂生成,以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对诗意、诗情的领悟,对语言思维的拓展。
资源利用:
多媒体及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韵、诗情。
3、领悟母子亲情,懂得如何回报母亲。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慈母深情和游子想报答母爱的赤子之心。
教学方法:
“读中悟意、读中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母爱的故事和呢?
2.揭题解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和母爱有关的古诗——《游子吟》。(大屏幕)这是唐代一位著名的诗人孟郊的代表作,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板书课题)(相机订正“吟”的读音和书写)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交流后小结。大屏幕出示)像这样的诗歌还有——《暮江吟》《石灰吟》。
【设计意图:】以母爱的故事和引入课题,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激发兴趣;立足字词,理解题意,了解“吟”这一诗体。
二、读好节奏,品味诗韵
过渡:这首《游子吟》要吟诵给谁呢?诗中又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试着读一读,划一划诗歌的节奏。(范读。大屏幕出示)
1.谁来按照你画好的节奏读一读。(指名读,大屏幕出示,齐读)
2.古诗不仅有节奏,还特别讲究韵律,也就是平声和仄声。(大屏幕)一般来说,现代汉语里的一声和二声就是平声,要读得长而响;三声和四声就是仄声,要读得轻而短。我们可以用短横线标注平声,用短竖线标注仄声。(大屏幕)试着在第二句的下面标一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引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节奏和韵律是读好古诗很重要的因素,引入平仄知识,通过范读、引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熟悉,也指导学生读好古诗,并由此举一反三,掌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领悟诗意,品味诗情
(一)读中悟意
1.诗中写了几个人物?(画出来,交流。板书:慈母——游子)慈母在为游子做什么?她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交流,小结,板书:密密缝)
2.她为什么要为儿子缝衣,还要“密密缝”呢?(交流,板书:恐迟归)
3.一个“缝”字写出了慈母的——(动作),一个“恐”字又写出了慈母的——(心理)
4.既然担心儿子迟迟不归,为何还要给他密密缝衣?这不是很矛盾吗?(大屏幕,补充介绍孟郊身世)
5.此时,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就要分离,母亲仅仅是在担心儿子迟归吗?(大屏幕,引导体会,交流)
6.面对这样一位慈母,游子又有怎样的担忧呢?他在“恐”什么?(引导体会,交流)
7.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而儿子也同样对独守家门的老母亲牵肠挂肚呀!请大家再来读读前四句,用心体会这母子之间浓浓的深情。(交流感受,指名读,点评、指导)
8.(大屏幕)诗人临行之际,母亲在为他缝制衣服,这一针一线凝结着深深的母爱。她把对儿子的——缝进了衣服,她把对儿子的`——缝进了衣服,她还把对儿子的——也缝进了衣服。
(二)读中悟情
1.此时此刻,诗人内心一定是百感交集。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请大家大声地读出来。
2.谁来说说对这两句的理解。(交流,相机引导、点拨)
3.是啊,诗人即将远行,这一去遥遥无期,不知何时才能和母亲团聚。他回忆起母亲为他做的点点滴滴,由感而发,以“寸草”自喻,把母爱比作“三春晖”,发出了“寸草心”难报“三春晖”的感慨。(板书)其实,这普天下的儿女有哪一个能报答得了深深的母爱呢?当我们回想起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会吟诵起——;当我们回想起父母不辞辛劳地为我们洗衣做饭,我们会吟诵起——;当我们回想起父母不分昼夜地照顾生病的我们,我们会吟诵起——;当我们回想起父母耐心细致地教育我们,我们也会吟诵起——(引读)于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成为了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
4.体味情感: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交流)
5.再读古诗,读出诗情:谁来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6.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紧扣诗中关键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借助想象,通过铺陈、引读,加深对诗意的品味和体会,为领悟诗情做好铺垫。通过指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进一步加深对诗人所表达情感的体会。
四、读写结合,情感交融
1.体会了这首诗的情感之后,谁能试着把自己当作诗人用“母亲啊,母亲”开头,写几句话。也可以把自己当作母亲,以“儿子呀,儿子”开头写几句话。
2.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在体会诗情的基础上,进行读写训练,使文本情感和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形成交融,加深对文本的领悟,也强化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语言表达。
五、拓展补充,延伸文本
1.说说生活中母爱的例子。
2.诵读关于母爱的诗歌。(大屏幕)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借助类文映照,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语文积累。
六、回顾全诗,引发思考
母爱就是这样,在细微处彰显着伟大。《游子吟》是诗人孟郊写给母亲的诗歌,表达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心声。我们从这首诗中体会到的仅仅是一位慈母的深情吗?作为儿女我们又该怎样回报这伟大的母爱呢?通过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对“亲情”这一话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也相信你们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这种思考和认识。让我们再来轻轻地诵读这首歌颂母爱的经典诗作——《游子吟》。
【设计意图:】以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结课,课内延伸至课外,学习延伸至生活,以达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启发性的课后作业灵活地给学生创造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板书设计: 游子吟
(密密)缝 恐(迟归)
慈母 ——————— 游子
(难报)
三春晖 ——— 寸草心
【设计意图:】关键字词和符号相结合,构成心形图案,既梳理文本重点,凸显文本内涵,又体现思维的延伸,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一、教材分析
《游子吟》是语文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母亲对游子的爱。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由于年龄小,对情感还不能深刻体验,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直观图像和语言去引导,去深切感受和理解,使他们真正受到亲情教育。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情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孝敬父母。
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诗句的意思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法、学法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快乐的。教学中我通过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伟大的母爱。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初读寻疑。
1、母爱是那潺潺的流水,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谈感受,调动学生情感,从而自然而然导入课题。
2、利用大屏幕出示注解,解释诗题,介绍诗人和写诗的背景。
(二)、细读品味,体会诗境
1、初读感知
播放课件,范读全诗。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通,读顺,纠正字音,指导朗读。
2、理解古诗。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教学中适时点拨学生:哪些词更能体现出深切的母爱?(学生会找到密密、迟迟)这些词,继而理解这些词所蕴含的感情,并指导学生读出温和厚重、深长的.语气,读出母亲的慈爱及儿子亲切的感激之情。
最后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难以理解。
让学生先来读一读,再说一说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理解重点的词语:“寸草心” “三春晖”的含义。使学生懂得: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
(三)、情读体验,深入悟情
(出示课件)师述: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来看看这幅图画,当年迈的老母亲在油灯下,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为孩子缝制衣服,我们就会油然而生地对这位母亲产生一种崇敬的感情,请你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继而,引导学生:是啊,母爱难忘,母情难舍,请你再来读一读。
通过个人读,分组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情。
(四)、识字写字。指导学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新词、生字,并指导学生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尝试实践,延续情感
1、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这一天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祝福与感谢,(播放舒缓深情的音乐《母亲》),引导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心声。
2、古诗新唱,背诵古诗。
播放课件,学唱古诗,激发了学生背诵识记古诗的热情。
六、教学评价和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的教学画面,利用多种表现形式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学中“解读诗句”的环节松散,使后边的“练笔”时间略显不足。
附板书设计: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内容:
演唱歌曲《游子吟》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开展表演唱活动。
2.掌握2/4拍节奏特点,初步认识二拍子的强弱关系。
3.体会歌曲内涵,感受母子情深,感恩母亲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体会歌曲内涵,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演唱歌曲中的波音
教学方法:
听唱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生问好。适当的做发声练习
请同学们用lu音跟着老师的琴哼一哼
2.故事歌曲导入
(1)师:同学们,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古诗歌曲吗?这些歌曲都是通过为古诗编配现在化的音乐,让我们在音乐中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意境。(聆听《春晓》《静夜思》)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颂母爱的古诗歌曲《游子吟》。
(2)师:在我们的一生中妈妈是辛苦的,也是陪伴我们成长的亲人。
她对我们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往往母爱都是从生活细节流露出来。那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游子吟》【课件出示】
二、学习歌曲
1.师:好,那先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诗......这首诗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同学们还记得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生答)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孟郊即将远行,母亲为他连夜缝制衣服。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师:那就让我们带上对诗歌的理解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演唱歌曲
师:看来大家被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有一位作曲家谷建芬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这种感情,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游子吟》。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歌声来表达这种爱。
(1)教师范唱歌曲
师:听老师唱完同学们在乐曲中有没有发现我们没有见过的音符?
生答。师:这叫波音记号,听老师来对比唱一下哪一种更好听?为什么?
有波音记号的更好听,丰富了乐曲的旋律,起装饰作用,就好像是拨动作者内心深处对母爱的心弦,更能体现母子间依依不舍的情感。
(2)学生用“la”音轻声跟唱旋律。
后面两行同学们在唱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听老师把这一句唱一下......如果没有这个点就应该这样唱,你们觉得哪种更好点?生答。师:恩,有了附点更能体现歌曲的情感。
(3)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刚开始已经从古诗中读到了母子情,其实歌曲动人的旋律同样也表现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接下来让我们唱着歌词,再来感受孟郊对母亲深深的爱。
师:那么这样一首感人的歌曲,我们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呢?(深情地)师:那请大家带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演唱歌曲。
我们唱了两遍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呢?生答。师:这是一首拍的歌曲,老师想请同学们边打拍子边唱第一行。生:唱。师:那下面听老师来拍一遍看看听觉上是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发言。师:同学们要知道在拍歌曲中每小节第一拍是强拍,第二拍是弱拍。
三、歌曲表演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表达情感,我们来配合动作演唱。你能模仿孟郊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的动作吗?请两个学生试试。
师:你们也想试试吗?我们边唱边来演一演。
师:那在演唱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想到自己的好妈妈呢,我想你们的妈妈也一定非常爱你们。老师想请两个同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平时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生答。谁先说?
师:前面的演唱,我们体会的是孟郊对母亲的爱,现在请大家带着对自己对妈妈的爱,再次深情地演唱歌曲。
四、诗歌
1、我国古代将合乐的称为“歌”,不合乐的称为“诗”。在唐代,诗歌传唱非常普遍,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充满母爱的《游子吟》,老师这里还有几首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一首感人的歌,等你们将来长大出门求学,或者外出工作成了真正的游子时,一定别忘了你的妈妈,要记得为妈妈献上自己的爱心;别忘了还有关心你的祖国母亲,要记得为祖国母亲奉献自己的力量。
《游子吟》是唐朝诗人孟郊所写的一首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一直脍炙人口。为大家分享了《游子吟》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熟背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诗的含义,着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句诗所蕴涵的深义和喻义。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4、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思母情怀;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1、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以它的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迎得了人们喜爱。无数才情横溢的文人诗客更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无名篇,更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谁能背背你喜欢的诗篇呢? 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篇或片段。
(3)三理:有些诗句因压韵、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装句式,因此翻译时要适当调换词序、句序。
(4)补连:由于古诗语言有凝练和跳跃性大的特点,翻译时在诗句的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
1、齐读诗题。
2、根据预习的情况对古诗质疑。
3、范读诗文。
介绍时代背景: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4、节奏朗读,引入情感。
一、解字词,悟诗意。
二、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1、感情诵读;
2、小组读、赛读;
3、评读。
三、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母亲关爱你们的一幕幕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1、 想诗境、悟诗情。
深情的、语气先缓慢再强烈升高、有一种母爱的伟大与对母亲的`关怀的感觉
2、反复吟诵,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
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儿子在床上酣睡;
夜已深了,母亲不辞辛苦地用自己的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
祝愿孩子远行平安,并希望早日归来。
四、诵诗文、入意境。
母亲像春天对小草般的恩情,谁说子女能报答的完呢?
五、感情背诵。
六、母爱是纯真的,母爱是无私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体会到孟郊和母亲之间的互敬,这是一种天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2、教学创新点:低声吟诵《游子吟》,想像一位慈母在孩子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孩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
教学理念:品味情感 升华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播放歌曲《母亲》引出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吗?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古往今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母亲,在作家肖复兴的眼中,母爱是那一颗颗玲珑剔透的荔枝,在史铁生的笔下,母爱是那一句简短而深沉的叮咛:“要好好儿活!”那么,在唐代诗人孟郊的心中,母爱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 同学们知道“游子”是什么意思呢?在本文是指谁?“吟”又是指什么?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如《暮江吟》、《石灰吟》等)
二、初读诗歌,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初读全诗:这首诗广为流传,耳熟能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都会读,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好吗?(抽生读)
2、课件出示诗歌,听课文范读录音。齐读
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那你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
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然后师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师介绍: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谋到江苏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接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此时,孟郊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又一幕,于是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
三、细读品味,体会意境
1、那么,在这首诗中,孟郊选取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场景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并观察插图,发挥想象,把这一场景描绘出来。
(课件出示画面,放轻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读、看、写。)
2、学生交流自己所体会到的意境,并说说从哪句诗体会到的。朗读与想象相结合。 预设:抓住“密密缝”,体会浓浓爱。
(1)作者进京赶考前的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给儿子缝织衣服。你的感悟能力很强,请问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感受的?插图是文字的再现,书上的插图再现了哪句诗?(“临行密密缝”)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使衣服结实耐穿,怕儿子迟迟不归。)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你很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确,在古代,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
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除了缝进了密密的针线,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母亲的担忧、祝福、牵挂和所有的爱,都缝进游子衣里,一起读读前四行诗。
(2)可以说,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你说,这样的深恩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重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晖”字有什么特点?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作者仅仅是写小草与阳光的关系吗?(作者表面上是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是说“谁言游子心,报得慈母恩”!)
(2)、作者把母爱比作春晖,把游子比作寸草,那么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怎样比喻?
四、延伸意境,升华情感
1、的确,母爱就像春天的阳光无私地奉献给了小草,“临行密密缝”仅是母爱的缩影。你知道儿子远行后,母亲又是怎样忍受思念的煎熬?现在我们走进孟郊另一首《游子诗》。
2、学习《游子诗》。屏示并齐读:
游子诗
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同学们,你们知道萱草是什么吗?在古代,不少游子远行前都会在母亲的房前种植萱草,希望母亲在春暖花开时节看到萱草盛开,就像看到了游子,以慰藉母亲的思念之情。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母亲焦虑不安、望眼欲穿、满眼泪花地盼望儿归。)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意境,再读《游子诗》。你们说,母亲对儿子这种强烈的思念之情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同学们,当“临行密密缝”和“慈母依堂门”这两副画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临行前,引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远行后,引读“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同学们,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等;或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等;或想报答母亲的强烈愿望等。鼓励学生自由、个性的表达与诵读。)
5、是的,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断地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大声的问所有的人:(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让我们轻声的问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激活表达,提炼感受
1、刚才,你们都轻声地问了自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们能报答自己的母亲吗?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用你资料袋中的诗句、名言或是你自己的一两句话来表达吧!(学生交流)
2、孩子们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对母亲的深情。但仅仅用一两句话远远不能表达对母亲的深情,此时, 让我们把心中对母亲无尽的爱融化在这首诗里,送给自己心爱的妈妈吧。
六、总结延伸,丰富内涵
1、感受名句的影响:孩子们,在孟郊的诗行里,没有深切的呼唤,没有高声的赞美,然而一分浓浓的真情却从这简单的30个字里自然流露,轻轻触摸着我们的心灵。直到现在,这首诗里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广为流传,并且还化为了一个成语:寸草春晖。
2、 交流名句的运用:今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请同学们想想在哪些情况下也可用上这句话?(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引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人们在表达自己报答母亲,报答母校,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感情时,都会用上这一千古佳句。
也许在下一个母亲节,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明年毕业,离开母校的时候,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为国争光的时候,你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在伟大的母爱面前,一切语言都是苍白的。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人的嘴唇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让我们将内心的感激与赞美之情都化作这甜美的字眼,这最深情的呼唤(生:母亲!妈妈!)
让我们向在座的母亲们,向全天下的母亲们一起深情地呼唤(生:母亲!妈妈!)
5、在《游子吟》音乐声结课:最后,让我们在低回、婉转的音乐声中,把所有的感动融进这首诗里,再次吟诵《游子吟》。
七: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献给妈妈。
2、收集赞颂母亲的诗歌,在班级开展一次以“伟大的母爱”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1、小小格言: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比不上无私的母爱。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妈妈是我们身边的天使。
2、你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吗?会唱的一起来唱。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3、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经常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敬爱,而古代却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就写了古代诗人因为到感受到母亲的恩情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
2、知道“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书,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1)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2)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在他50周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4、把生字词和句子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1、读了课文,你们明白了什么?
2、再读课文,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发现课文有什么独特之处?(介绍文包诗)
2、自己先去认读一下生字的字形和结构,这6个字有什么特点?
3、你记住了哪个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孟郊和他的母亲,母亲对孟郊有怎样的恩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
设计理念:
《游子吟》是唐朝诗人孟郊所写的一首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一直脍炙人口。为了让这凝聚了人类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始终围绕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咏三叹,咏叹到底。在品读全诗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诗意、想象诗画、品读诗情、写出诗感,引导学生读出诗的三种境界,即读出“诗中之画”、“诗中之情”、“诗外之意”。并适时链接阅读〈游子诗〉,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名句为情感主线,反复品读、回环玩味,让祖国的经典文化和人类的美好情感真正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前交流:
1、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很温馨的话题。(板书:mother)这个单词怎么读?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这个单词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吧。
“M-more”:母亲给予我的太多太多; “O-old”:母亲却在慢慢变老;
“T-tear”:母亲曾为我拭去串串泪珠; “H-heart”:母亲有金子般纯净的心灵;
“E-eye”:母亲有爱意盈盈的眼神; “R-right”:我想对母亲说:祝您永远健康、幸福!
把这些字母拼起来后,就是我们最亲爱的母亲-mother!把这些含义连起来,就是一首母亲的赞美诗,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诵读。
1、引出课题:其实,对母爱的赞美,是没有形式和时间之分的,人们总是有感而发,自然流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母亲的古诗《游子吟》。你们知道“游子”是指什么吗?在本文是指谁?“吟”又是指什么?
2、初读全诗:这首诗广为流传,耳熟能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都会读,一起来读读。
4、你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谋到江苏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接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此时,孟郊就想起了进京赶考,临行的情景。于是他就写下了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1、朗读名句:在这首诗里,有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后来一直被人们吟诵的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里的“晖”是什么意思?
请你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鼓励学生用反问句式、肯定句式、感叹句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句诗表达的是反问的语气,你能把读出这种反问的语气吗?(可以引导学生用反问的句式问自己、问老师、问同桌,反复吟诵这句诗。)
2、朗读临行前的诗句:为什么儿子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请孩子们读读前四行诗,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这四行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1)作者进京赶考前的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给儿子缝织衣服。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感受的?
插图是文字的再现,书上的插图再现了哪句诗?(“临行密密缝”)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使衣服结实耐穿,怕儿子迟迟不归。)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在古代,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把这份愿望缝进了衣服里,现在,我们就把这份祝福融在诗句里,读出来吧。(希望再密一点,让儿子早点回家;还要再缝得密实一些,再结实一些。母亲的心情多么迫切啊!巴不得儿子早点回来。)
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除了缝进了密密的针线,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母亲的担忧、祝福、牵挂和所有的爱,都缝进游子衣里,一起读读前四行诗。
(2)可以说,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同学们说,这样的深恩能够报答吗?所以,诗人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
1、母爱就像春天的阳光无私地奉献给了小草,“临行密密缝”仅是母爱的缩影。现在,你们就是孟郊,你们想一想,还因为哪些原因让你觉得无法报答母亲?(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2、学习〈游子诗〉:你知道儿子远行后,母亲又是怎样忍受思念的煎熬?现在我们走进孟郊另一首《游子诗》。屏示并齐读: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你们知道萱草是什么吗?在古代,不少游子远行前都会在母亲的房前种植萱草,希望母亲在春暖花开时节看到萱草盛开,就像看到了游子,以慰藉母亲的思念之情。
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母亲焦虑不安、望眼欲穿、满眼泪花地盼望儿归。)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意境,个性品读《游子诗》。你说,母亲对儿子这种强烈的思念之情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刚才,我们从〈游子吟〉中,读出儿子临行前,母亲“密密缝”的'画面,又从〈游子诗〉中,读出了儿子行天涯,母亲“依堂门”的画面。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进入了读诗的第一重境界,那就是读出了诗中之画。板书:诗中之画。
4、当“临行密密缝”和“慈母依堂门”这两副画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临行前,引读《游子吟》;远行后,引读“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等;或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等;或想报答母亲的强烈愿望等。鼓励学生自由、个性的表达与诵读。)
6、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断地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大声的问所有的人:(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让我们轻声问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刚才,同学们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诗里,把自己的心放进诗里,让人感觉,你不是在读孟郊的诗,而是在读自己的心声。不知不觉,你已经达到了读诗的第二重境界了,读出了诗中之情。(板书):诗中之情。
1、刚才,你们都轻声地问了自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们能报答自己的母亲吗?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那就把你最想说的心里话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2、抽生交流。同学们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对母亲的深情。但仅仅用一两句话远远不能表达对母亲的深情,此时, 让我们把心中对母亲无尽的爱融化在这首诗里,送给自己心爱的妈妈吧。
3、小结:老师从你们的吟诵中,终于听到了读诗的第三重境界,那就是读出了诗外之意,(板书)。你们读的是孟郊的《游子吟》,老师听到的却是你们对自己母亲的款款深情,
1、感受名句的影响:同学们,在孟郊的诗行里,没有深切的呼唤,没有高声的赞美,然而一份浓浓的真情却从这简单的30个字里自然流露,轻轻触摸着我们的心灵。宋代大文豪苏轼这样评价《游子吟》:“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说明孟郊的诗都是肺腑之言,感人肺腑!直到现在,这首诗里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广为流传。
2、交流名句的运用:今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请同学们想想在哪些情况下也可用上了这句话?
3、引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人们在表达自己报答母亲,报答母校,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感情时,都会用上这一千古佳句。
也许在下一个母亲节,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明年毕业,离开母校的时候,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为国争光的时候,你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在〈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声结课:最后,让我们在低回、婉转的音乐声中,把所有的感动融进这首诗里,再次吟诵《游子吟》。
相信《游子吟教学设计(精选9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游子吟教学设计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