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0篇

04-17

读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丰满,当不同的人看完作者的作品,他们都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怎么把作品的读后感写得特别呢?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1】

作者从首至尾都没有表达自己的主观态度,却在娓娓道来中将虚幻的浪漫主义与残忍的现实主义呈现在读者面前。

有的读者一定要赞美夏尔适合做老公,是个好人…也有人一直踩着包法利夫人说她虚伪至极、不可饶恕…

我个人认为:双方不在同一频道的婚姻确实会让人心煎熬,即使对方很好,可能不是你喜欢的菜,你也很难说它好吃这道菜你没吃,没品位其中苦涩,没必要褒贬。而至于爱玛,无论处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都不缺乏这类单纯、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女性。书中她一步步走向覆灭确实咎由自取,死亡是她最好的解脱,却也把整个家庭也卷入幻灭。

作者的笔触着实厉害,把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的极为细致,让读者能够清晰的把握主人公所想!

最后还想说一点:趁年轻,多读点文学名著,少看虚幻言情小说,认清现实、少点虚幻主义,是每个青少年的要务,尤其是女孩子。

正如冻龄女神俞飞鸿在节目《十三邀》对话许知远时所说:女人最好的生活方式是认清这个世界。不能再赞同!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2】

开始读这本书觉得艾玛挺过份的,但是想想现在社会的现状,也差不多是这样吧,人性本来就是这样,一方总以为我爱你就是用我自己觉得是爱你的方式爱你就是非常爱了,就像夏尔对艾玛的爱一样,他却不知道他的爱在包法利看来就是一种厌恶,只有当两个情夫抛弃她的时候,她才有一点点觉得夏尔好,但是这不是爱,只是一种心灵受伤给自己的一点安慰,一但有对比,就会有伤害了。夏尔就像现代所说的备胎一样,天真可怜,以为自己多幸福快乐,却不知道自己正是被艾玛随时可以随便伤害还不带内疚的对象。就是想不通一点,艾玛也不喜欢包法利,为什么她宁愿死也不愿面对包法利,是因为怕舆论还是因为体验够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呢。她骗了包法利这么久,大多数说谎都没有愧疚,也觉得他会体谅她,最后为什么不会想包法利会原谅她呢。

然后她一死,整个家都破碎了,特别可怜的是她的孩子。至于艾玛的两个个对象,跟现在的差不多,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自己的未来,都是自私自利的,他们都是玩腻了就甩掉艾玛了,艾码也是很傻呀。作为一个女生,最后学到的就是女生要自尊自爱,你可以幻想,但不要不切实际,也不要靠着别人来帮你实现,特别是男人。如果你运气好能遇到像夏尔这样爱你的男人,那就好好珍惜吧。 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只是需要你来增加五颜六色,两个人的生活多的是沟通,而不是背叛别人快乐自己。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3】

今天拜读了这部作品的一些片段,有点小小的感触。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出身富裕农民家庭的纯洁女性爱玛,由于在年少时接受了不恰当的贵族教育,变得虚荣、耽于幻想和享乐,在下嫁给平庸老实的乡村医生包法利后,因不甘庸常和寂寞,先后出轨偷情、纵情声色,最终因无力偿还用于支撑奢华生活的高昂债务而走投无路选择自杀的悲剧。

爱玛一生中有三个男人,平庸、毫无情趣的丈夫包法利,玩弄风月的情场高手罗道尔弗,年轻的书记员莱昂。

起初嫁给医生包法利时,她沉浸在爱情即将来临的梦境中,感到无比的幸福,浪漫气质的她对往后的生活充满希冀。然而婚后面对丈夫的呆板无趣,她很快从梦中醒来,渴望浪漫的心情更加强烈,内心更加空虚,并且对丈夫渐渐充满不满和厌烦。

这种极度渴望爱情的状态,用作者的比喻,“就像厨房桌子上一条鲤鱼巴望水”,地主罗道尔弗趁虚而入,玩弄风月于他犹如蜻蜓点水一般容易,很快俘获了她的心,爱玛以为再次找到了爱情,渴望和情人长期厮守。当爱玛在私奔的约定地点等待情人带她离开时,等来的只是一封干巴巴的分手信。

她大病一场,于是决定痛改前非,上帝却觉得对她的折磨还不够,让她遇到了旧相识——年轻的书记员赖昂,那颗沉寂的心又死灰复燃起来。作文莱昂占有她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并不是真心喜欢爱玛,在放纵过好一段时间后,担心爱玛会影响他的名声,也抛弃了她。

爱玛这个女人像菟丝草一样,为了追求心中最神圣最美好的浪漫爱情,不计后果、飞蛾扑火般地游移在三个男人之间,她看不清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切实际,也看不清追求者对于她无关爱情只有欲望,更看不清所处的社会对她的限制,纯洁离开了她,虚荣把她推向深渊。

在我看来,爱玛的结局是可笑的,她为爱情毫无意义的献出生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追求爱情没有错,前提是真实的爱情,而不是虚无的罗曼蒂克的假象。人如果看不清现实生活,不按既有的规则做事,最终只会被现实吞没。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4】

我学习了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看完这片课文,我悟出了许多道理,同时,我也非常同情这个小女孩。

这篇课文讲得是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她又冷又饿,她点着了四次火柴,第一次她看见了火炉,说明她渴望温暖,第二次看见了烤鹅,她渴望食物,第三次她看见了圣诞树,她渴望快乐,第四次她看见了慈祥的奶奶。最后,她冻死了,到了没有痛苦,没有饥饿,没有寒冷的地方去了。

当我读到: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是那么慈爱。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对活着的亲人好。他们把我们养大,天天照顾我们,他们只能活一次,所以,趁着他们活着,好好报答他们,要好好照顾他们。我问了问自己:在我父母生病的时候,我有没有照顾他们?没有,我只是在心里抱怨。当父母吵架时,我有没有给他们劝架?没有,我只是在旁边看热闹或躲在屋里哇哇的哭,想到这里,我的脸红了起来,因为我感到了羞愧,等我长大后,我会孝敬我的亲人。

同时,我也非常同情这个女孩,如果我看见了她,我会帮她卖火柴。我会把我的棉袄给她穿上,让她不再寒冷。我会把零食和水果给她吃,让她不再饥饿。我还跟她唱歌,跳舞,让她不再孤独寂寞。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5】

《包法利夫人》写的是一场爱情与婚姻的悲剧。女主人公爱玛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家,曾在修道院受过教育,不仅相貌美貌,仪态优雅,而且头脑聪明,富有才华,“绘画绣花,谈琴跳舞,无所不能,甚至还懂地理。”乡镇上的人把她看作“城里姑娘”。在婚姻大事上,这为姑娘因为看了不少小说,梦想那种富有诗意的“妙不可言”的爱情,希望自己生活在“古老的小城堡里,像那些苗条高条的女堡住,整天呆在尖尖的三叶型拱门下,等候拖下巴,倚着石栏等着白翎骑士,骑着一匹黑马,从远出的原野上疾驰而来。”然而,命运给她送来的不是白翎骑士,而是乡镇医生夏尔·包法利。

夏尔·包法利相貌粗鲁,衣着土气,才具平平,风度全无,谈吐想人行道一样平板不会游泳,不会使剑,不会放枪,不仅不善于启发你的感受爱情的力量,领略生命的妙谛,探索种种奥秘。就连起码的善解人意觉察妻子的情绪,窥见妻子的心思,与只交流感情也做不到。爱玛满腹情怀无于诉说。因此新婚之后,接踵而至的便是失望、惆怅。两夫妻生活上越是接近了,心灵上越是隔远,给第三者的进入造成了可乘之机。

头一个“第三者”并未闯入爱玛的夫妻生活,却在他的心上永远占据了一块地盘。从新婚不久,在侯爵府上那场盛大的宴会上与年轻的子爵乡拥共舞开始,到结尾看见子爵的马车从一家公馆门前驶出为止,爱玛时时不忘这为英俊潇洒的男人。可以说他是她心中的“理想男人”。也是在他的对照下,她才明确感受到丈夫的平庸,猥琐,才对丈夫声出反感的。

第二个第三者是乡绅罗道夫。这个情场老手一见之下立即判定爱玛渴望爱情,就像案板上的鱼渴望水!单纯幼稚的爱玛经不住他的撩拨,正德动了痴情,谁知这个无耻的家伙将爱玛玩弄过之后,在她最需要他的时候抛弃了她。

第三个是公证员莱翁。此人受过教育,亦有才华,与爱玛趣味相投,两心相悦。爱玛从罗道夫给她的打击恢复过来后,便与他开始来往。可是爱玛为他做出种种牺牲,花费大量钱财,在债台高筑的,眼看就要倾家荡产的之际,向他求援,他却狠心的敷衍搪塞一番,将她她打发,逼得她走上绝路。

凭心而论,爱玛的婚姻悲剧,她是要负很大的责任的。但是社会就没有一点责任吗?爱玛是个不幸的女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对于婚姻和家庭,有自己的憧憬和理想,可是我请的现实,却只能是她嫁给包法利这样平庸、毫无情趣的男子;婚后,她曾做出种种努力,希望维系夫妻感情,希望丈夫有所作为,可现实却一次次使她的愿望落空、破灭。正是现实使她一步步走上坠落之路的!她的单纯、天真,与周围社会的丑恶、阴险形成鲜明对比。情人的虚伪、无情,商人的狡诈、奸险,公证员的无耻、卑鄙,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把爱玛逼进毁灭的深渊的,是整个社会!这一点,正是《包法利夫人》的强烈的批判精神所在!正是福楼拜发人深省的力量所在。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6】

包法利夫人无疑是个躁动的女子。她的欲望强烈,正如书中所说——她爱大海只爱大海的惊涛骇浪,爱新绿只爱新绿点缀在废墟之间。她的气质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艺术鉴赏型的,她寻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

很多人不明白,包法利夫人有一个稳定的家庭,丈夫老实善良,女儿健康可爱,生活并不窘迫,不用她撸起裤脚下地干活,不用她操心柴米油盐,那么她到底在“作”什么呢?

倘使包法利夫人稍微愚笨一点,相貌稍微丑陋一点,或许她就不会整出那么多幺蛾子,便同普通人一样,淹没在尘世中毫不起眼了。

她的美丽与寂寞无人能懂,所以她对镜自怜,抑郁不欢。她的灵魂澎湃着激情,生活却如死水一般,搅不起来波澜。

这是一种人生悲剧。

包法利夫人在怀孕的时候曾盼望要一个儿子,她觉得男孩是自由的,可以恣意放浪,周游世界。而女人呢,则经常受到束缚,缺乏活力。女人的意志,就像用细带子系在帽子上的面纱,风一吹就飘来摆去,时时都有欲望在引诱她,时时都有礼俗在限制她。

姥姥这位岁月美人,在即将步入七旬的时候突然抑郁起来。她要么独自坐在阳台上迎着温热的阳光一言不发。要么就是垂泪与我们抱怨她的生活有多么苦累,日子多么煎熬。

姥姥姥爷感情不好,姥爷年纪大了,脾气也有些怪,吃饭总是挑三拣四,只要不高兴就找茬,姥姥也是性情中人,听不得姥爷说她的不好,两个人免不了口舌之争。

争吵是烦恼的来源。

农村妇女一辈子埋头于家庭琐事之中,年纪大的,很多都没上过学,大字不识。眼下手机电脑普及,舅舅舅妈包括表弟都端着手机看电视刷新闻,姥姥几次三番与他们搭讪,他们也只是敷衍两句。

没人能了解姥姥的孤独。

那是一种从灵魂深处蔓延出来的寂寞。

她睡得很早,天刚擦黑就躺在床上。我在一旁写字,总是到八、九点时她坐起来,眼直直地望着墙壁发呆,有时试图与我说两句话,我分不开神,她就叹一口气,躺下来依旧睁着眼。

当得知顺利入编事业单位的时候,姐姐连连做了几天噩梦。梦里都是对单位的恐惧,梦到一个月只有一千块钱的工资,梦见单位的同事死气沉沉。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7】

读完《包法利夫人》这本书后,心中的感触很多,可能和年龄有关,最初发这本书时,刘老师说在二十年前就读过了,我相信二十年前和现在读的感受肯定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婚姻的沉淀,感觉到自己一点一点的成长,幸福的婚姻生活对于女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艾玛少女般单纯的思想,对爱情的浪漫幻想,相信是许多女人年轻时都有过的,但是现实中的矛盾在于她偏嫁了一个平凡的医生为妻,跟她想要的浪漫生活相差甚远,但是她为了虚无缥缈的浪漫爱情,背叛了婚姻,为此债台高筑,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认真养育过,至此只能说明艾玛是打着爱情幌子的虚荣女人,假如她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不追求奢侈的贵族生活,而是帮助丈夫打理医院,认真经营自己的家庭,也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而且她的丈夫是那样的迷恋并忠实于她。从另一方面来说,她的丈夫也是有责任的,夏尔对妻子百依百顺,关怀备至,但都是物质的满足,他几乎没有深入了解艾玛到底喜欢什么,真正需要什么,他们缺少沟通和交流。

在过往的几十年里,开心过、忧伤过、愤怒过,但是都已经经历过,没有对与错。通过读这本书,我的最大收获是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脚踏实地的工作,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家庭。感谢刘老师提供这样的机会!对自己是一种督促,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长!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8】

包法利夫人的虚荣,堕落,毁灭,在小说前处处埋下伏笔,在修女院的修身养性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无法改变其没在本质的性格特征,对贵族生活的崇拜对性欲的追求对热烈激情的爱情渴望,使包法利夫人一步步走向灭亡。我想如果环境下促使她这样,不如说根源来源于她自己的虚荣与自私。

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药剂师与神父之间的争吵与矛盾,药剂师似乎代表科学,神父代表宗教,药剂师认为文学是有利于人的,而神父反对文学,认为信仰可以拯救人类,而包法利夫人两者都体验过,文学让包法利夫人渴望爱情拥有欲望使她无法战胜理智,而宗教却也无法拯救处在这种痛苦下的她,而包法利夫人的死亡似乎是对两者的嘲笑,也深究是对人性欲望的讽刺对宗教的嘲讽。

而那时代环境也让包法利走向死亡。包法利夫人死后身边的邻居逐渐展现冷漠,对莫须有的账单进行索要,把金额夸大捞一笔,可怜的包法利曾经是多么的善良对病人的账单很少去追要,而曾经包法利夫人的慷慨也无法浇热他人的冷漠,最后包法利终于在得知爱玛的背叛下而死亡。

我在想书名为什么不叫爱玛或其全名。而要叫包法利夫人,我想是因为爱玛的的堕落是在包法利的出现开始,结婚后爱玛厌倦厌恶外表丝毫没有点气质,而又缺乏情趣的包法利,更加剧了包法利的堕落。而爱情,与谁结婚,和谁过一辈子真的是需要我们谨慎,但任何关系也都离不开彼此双方的维系,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关键。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9】

故事是从一个小男孩说起的。

他叫夏包法利,父亲曾是个军医,因为家庭教育的原因,他的母亲在他十二岁才为他争取到读书的机会。长大后母亲给他物色了一个年级四十五岁的遗孀做妻子,但年金很高。夏尔娶了她以后,每天都被她管束着。直到有一天,他为一个农场主治病,看上了他的女儿,也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爱玛。可当夏尔的妻子得知爱玛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懂得很多的知识,会聊天绣花的女人时,她嫉妒的要命,她让夏尔发誓不再去为他们看病了,夏尔无奈的顺从了。但不久发生了件意外的事,妻子的财产保管人带着全部的钱逃走了,因而妻子当初说的天花乱坠的家当都已成一片空气,父母跑来和儿媳吵架,她一气之下,吐血身亡了。

爱玛的父亲鲁奥老爹得知后送来酬金和安慰品。过了些日子,他开始喜欢没有妻子的这些日子了。开春后,鲁奥老爹同意了夏尔和爱玛的婚事。而爱玛得到了她那可遇不可求的爱情。

爱玛,十三岁被父亲送到修道院去读书,她在浪漫主义的情怀下成长,她喜欢病怏怏的羔羊,喜欢围坐在老小姐身边听她讲故事,还喜欢在栏台旁遐想着美丽的爱情片段,可是现实和她自己想象中的婚姻差距好大,她发现夏尔根本不了解她,根本不明白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有时她会和他说一些在小说里出现的词儿,可夏尔却说不上来,夏尔说自己不会游泳,不会击剑,也不会使枪,这让爱玛失望极了,但她也还算顾家,会操持家。一次,夏尔治好了一位侯爵的病,邀请夏尔和妻子一起来参加晚会,在晚会上爱玛找到了她真正想要的生活,可惜她不能,她只能回家生着闷气。而在饭店里,有一个叫莱昂的年轻小伙子和爱玛很谈得来,两人都相爱了,但谁也不敢多跨出一步,直至莱昂走了以后,但莱昂的影子总是在爱玛的脑中不断浮现。

一天,地主罗多尔夫来找夏尔为他的马夫放血,他一眼看中了爱玛,于是他便不断的借机勾引爱玛,博取爱玛的同情到欢心,此后,爱玛便成为了罗尔多夫的情妇,爱玛请求罗尔多夫能带她离开这儿,罗尔多夫一面答应着她,一面背地里计划着怎么甩开爱玛,好自己一个人离开。当爱玛收到罗尔多夫的信,得知他已经远走的消息时,她生气极了,大病了一场。夏尔在为妻子治病期间,听了药剂师的建议,带着妻子到鲁昂去看戏,在戏院,他们碰见了莱昂,莱昂现在是个书记员了,曾经相爱的两人见了面之后又生出了爱情的萌芽,莱昂请求爱玛能在鲁昂多留一天,莱昂如愿以偿。第二天他们参观鲁昂大教堂,乘着马车看风景,就这样,爱吗又成为了莱昂的情妇,爱玛借口说要去鲁昂学钢琴,但实际上是去和莱昂幽会,她把大笔的钱都花在两人的爱情上,还出去借钱。可是莱昂却开始对爱玛心生厌烦,决定不再和爱玛来往,法院传来的债书让挨骂不得不向别人借钱,可是又有谁愿意呢?逼不得已,爱玛选择了服毒自杀,夏尔得知所有事实后,变卖了家产,不久也死了,而他们的女儿被姨母收养。

爱玛本可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却因为她的欲望不断,她总是活在自己的浪漫世界里,对于现实世界中的模样她一丝一毫也受不了,她嫉妒那些贵妇,渴望着宫廷般的生活,这样的错误的生活方式从她进入修道院开始,就变不了了。书中开篇描写了“外省风俗”,我们可以在里面看到作者当时生活的环境是无聊,单调,沉闷的,在这样的气氛下每个人都会被压抑的透不过气,这里的世界容不得半点奢华浪漫,对于爱玛来说,这就是她所处的环境,这就是她受不了的地方。

面对这样的生活,我只能说,人们不得不要变得聪明些,机灵些,果断些。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10】

最认真读的一段,是爱玛死后这一段。作者的笔触忽然变柔和了,就像一幕戏高潮之后陡然收场,拍在沙滩上的余浪一波轻似一波。写夏尔的爱,前面的评论我基本没怎么看,因为言辞犀利的都在抨击欺负夏尔老实人,可是夏尔给的爱就是这样的呀,他给出的爱透不过爱玛的心灵,不是爱玛贪婪,不够就是不够,爱不是你付出多少感动了自己感动了外人就能感动对方的东西。爱并不是感动。婚姻生活里应该寻爱么?应该寻。夏尔死了,要责怪爱玛么?我不觉得爱玛有什么不可饶恕的地方,这本书的年代是几百年前的社会,偷情不可饶恕的话,时代发展到今天,依旧不能理解么?我们可以不效仿可以引为戒,但不足以谩骂。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不是罗多尔夫也不是列翁,是她自己,是夏尔。她有夏尔透不过的精神世界,她也遏制了自己内心的虚妄和肆意,可是她失败了。如果她是一个平凡的女人,没有心思想柴米油盐照顾子女之外的事情,就不会有悲剧了,可是平凡的女人有什么光呢?又何必在花费笔墨来勾勒呢?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