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写文化之旅的作文(模板11篇)

04-22

幼儿教师教育网专题“文化之旅的作文”推荐内容。

从步入学校开始,作文就陪伴着我们,写作文也是对大家一种写作能力的锻炼。用心专研一定可以写出好作文,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写文化之旅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写文化之旅的作文(篇1)

今天我很荣幸的参加了这场活动,地点是湖头文化大礼堂。我们三十多号人,从学校出发,前往礼堂。大家听说有电视台会来采访,都既激动又紧张。

到了礼堂内,我们按秩序坐好,那天天气很热,太阳大,阳光烈。因为礼堂内没有空调,所以每个人都汗流浃背,老师也不例外,个个抱怨着:“好热啊!”

老师开始演讲了,我们都听得很入迷,那位老师讲了很多我们爷爷奶奶这辈的生活用具,那些都是用木头和树枝做成的。有饭蒸,那个饭蒸不等同于我们现在的电饭煲,先是烧沸一锅水,将它放在饭蒸底下,用蒸汽来烧饭的,烧出的饭又香又不黏口。还有鱼篓,鱼篓是用来框鱼的,很是方便。还有一个可能是现在的孩子都会用到的东西,就是烘笼子。一个竹制品,如笼状的,孩子可以坐在里面,冬天的时候,还可以放个火盆在下面,暖烘烘的。老师讲到,还可以放张凳子在里面。演讲完了,老师说我们可以在里面看看。里面还有书法室,我们在里面看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写书法,我们听老人说,他已经练书法很久了,有四十年了。我们到了另一个房间,里面清一色的木头色,还有以前用的马桶、担子、木桶,各种各样的东西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今天真是一场奇妙之旅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来这里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写文化之旅的作文(篇2)

只离十几分钟便可以观摩一场展览,数字化博物馆的确为我们带来了更为多元且丰富的文化体验。

疫情期间的一个周末,我偶然有空闲时间,但因为疫情无法出门,只得待在家中。正当我努力思考应该干些什么时,曾经看到的一个线上参观博物馆的推荐浮现在我脑海中。找到那篇文章,一个名为“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的展览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点开链接,一瞬间,我似乎走进了那个红色的展厅,走进了那些文物的过去······

向前“走去”,前言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娓娓讲述着12年来中套的国为追索返还流失文物所做出的努力。点开展厅的第一部分,第一个看到的返乡文物就是圆圈网纹双耳彩陶罐。点开文物上面的提示,对文物各方面信息的介绍就跳了出来。通过介绍我了解到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代表着人类第一次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新物质。接着我继续顺着提示向前“走”,依次看到了彩绘陶俑、彩绘陶骆驼、绿釉陶床、黄釉武士陶俑等等回家的文物。这些或精致或古朴的文物和追索流失文物的艰辛、文物归来的喜悦,正在博物馆数字化的浪潮下,被更多人看到。“那个微笑,等了上千年。”这些文物和它们背后的一段段历史,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丝绸之路的繁华,汉唐昔日的强盛,古代建筑结构的精致,近代史的屈辱以及无数人为追回流失文物的努力,这些都不应、也不会被历史的烟尘埋没,而是会在新科技的发展中被赋予全新的生命。“走出”展馆,我在为文物归来而心潮澎湃之余,也不禁为数字化博物馆而惊叹,更为此浮想联翩。只需十几分钟便可以观摩一场展览,数字化博物馆的确为我们带来了更为多元且丰富的文化体验。“云游”给公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突破天气、交通、时间等传统旅游方式的局限,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使得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就能拥有“诗和远方”。与此同时,“云游博物馆”所带动的火热人气、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为我们如何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新思路。线上的博物馆传播渠道使得“文物”不再是被尘封在过去的历史或是只有“文化人”才会去研究的东西,而是能够走进普罗大众生活中的真正“活着”的文化。通过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遗产被推广、被传承,拥有了新的生命,而且更多的人走进了历史,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然而,在使用新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为人们所真正了解,而不是仅仅一眼就带过,对文物的了解依然只停留在浅层。在我看来,唯有真正了解和实践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重新焕发活力。被看到固然重要,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看一眼”上仍然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深层次地走进人们的视野。所以,我认为应该对线上以及线下博物馆加以改进,适量增加一些“实践”项目、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不失为使公众更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的文化遗产产生兴趣的好方法。同时,在多渠两道的文化推广方面,如何避免泛娱乐化,也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过我认为扩大广度的同时,对深度的保持及挖掘才是让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关键。如何在泛娱乐化的浪潮下,让公众保持思想的深度、让传统文看化的普及更为深刻而不被娱乐化,是一个需要不懈追寻的问题。

总而言之,这次云上的文化之旅,让我看到了无数博物馆人为传承文化和保护文物做出的努力,也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日渐光明的未来。在传承的路上,尽管仍然会有许多问题,但传统文化的未来一定会在新科技的发展中呈现出一片繁荣。、

写文化之旅的作文(篇3)

为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寒假里,我和同学们相约参观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走进古色古香的胡庆余堂,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药香味,映入眼帘的一块古朴的长匾,上面写着戒欺两个大字,这是胡庆余堂创始人胡雪岩亲手书写的,他认为药物事关人命的,药物一定要货真价实。这个理念,是我们传统 诚信文化的最好体现,正是言必行,行必果的最好体现。

在参观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过程中,导游阿姨生动而详细介绍了中医中药的起源、发展,介绍了中药的种类、制作,也同时介绍了许多在中医中药发展中如扁鹊、孙思邈等这样的重要历史名人。我们同行的小朋友们认真听讲,专心记录,通过介绍让我们大家感受到了中医中药的博大精深。据导游阿姨介绍,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从而确立了胡庆余堂这江南药王的美名。

在参观之余,由于恰逢农历新年前,我们还在河坊街中感受了如吹糖人、捏面人等许多民俗活动。这次参观让我们受益匪浅,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写文化之旅的作文(篇4)

这是一次温暖的旅程。虽然一月的江南,有点儿寒气袭人,但是一场纷飞的江南清雪,一座婉约的江南古城,却让我的心中充满了暖意。这是我和妈妈xx年伊始的第一次旅程—苏州之旅。

苏州,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个缥缈的仙境。也许是“红阑干畔,白粉墙头,桥影媚,橹声柔”的千古名句,也许是文学巨匠叶圣陶笔下“如在图画中”的《苏州园林》,也许是妈妈讲述曾经客居苏州“庭院深深,流水潺潺,清清爽爽,静静悠悠”的亲身感受,我对苏州充满了向往。踏着青石铺就的小桥,沿着乌篷船划过的古运河,我和妈妈走进了苏州,诗的神韵、画的风采,蓦然印入眼帘。

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早就听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所以,来苏州必定要先看园林。我和妈妈不谋而合,直奔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走进古香古色的红漆大门,眼前遍布亭台楼榭、红墙绿瓦、参天古木、小桥流水……导游介绍:拙政园建于明代,虽然500年间,几易其主,但是园林风格依然延续至今。拙政园的名字,源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根据其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一句缩写而成,表现了隐士自谦之风。

漫步园中,移步换景,正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无不渗透着悠久的苏州传统文化。导游告诉我们:拙政园的整个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为东园、西园、中园三个部分。东园名为“归田园居”,出自陶渊明的田园诗;西园名为“补园”,意为补充的园林吧。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我看到所有的亭台楼榭都是依水池而建,还有一些直接建在水中。因为是冬季,花木凋零,水面不仅显得有点儿冷清,还漂着点点枯枝败叶。但是,园中、池边游人络绎不绝,欢声笑语,给园林带来了无限的暖意和生机。池水的东西,两座山岛竦峙,遥遥相对,山间溪水流淌,溪上小桥横卧,让我不禁想起“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的名句。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登上假山,来到了南岸著名的远香堂。这是一间四面厅,面阔三间。堂北的平台十分宽敞,居然没有一根柱子,视野非常开阔。站在堂中,四周的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导游介绍,这里是夏季观赏荷花的胜地,远远就能闻到荷花的香气,所以取名“远香堂”。可惜现在是冬季,看不见盛开的荷花,只能平添了几分遐想。妈妈说下次等暑假再来,以弥补我的遗憾。我闭上眼睛,好像闻到了一股从荷塘飘过来的芳香,仿佛看到了一池绚丽的荷花,我神往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

我们从北侧走出远香堂,从高处俯瞰,发现山下有一座小亭子浮在水池面上,玉白的基座,绿色的飞檐,红色的柱子,就像池中一颗熠熠闪亮的明珠。我们乘兴穿过小桥,来到小岛。仔细观看,这座亭子叫做“荷风四面亭”。亭子的飞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柱子上的对联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冬日的荷风四面亭,虽然欣赏不到荷花,但却呈现着一种恬静、幽雅的美。

我忽然觉得奇怪,从拙政园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为什么园林的建造者这样喜欢荷花呢?导游娓娓道来:原来,拙政园的最早建造者是明朝正德初年的一位官吏,名叫王献臣。他为人疏朗俊杰,因为官场失意,卸任回乡,开始建造园林。他之所以如此喜欢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高品格。看来拙政园的历史传统文化,很值得考究了。

苏州的风景名胜,何止一处拙政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留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沧浪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美丽的苏州,祖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我追寻着你的千年古韵、万种风情。啊!温暖的寒假之行,难忘的苏州文化之旅!明年,我还会再来!

写文化之旅的作文(篇5)

前一阵子,我看完了《镜花缘》这部瑰丽神奇的小说,它是清朝的李汝珍写的,李汝珍借这本书,反应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堕落。

这本书非常有趣,内容新颖,令我回味无穷。它主要讲了唐傲、林之洋、多九公等人乘船航行,周游列国的神奇故事。他们曾到过大人国、君子国、深目国等等。其中,最有趣的当然是游历“女儿国”了。在女儿国那里的女子独掌一权,国王是女的,在烈日下干活的是女的……简单的说,那儿的境况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截然相反,女的成了男的,男的成了女的!唐傲他们都很奇怪,林之洋看了觉得有趣,后来却不小心被国王发现了他,因为他长得很俊,就决定娶他。林之洋倒了八辈子的霉,被国王的手下折腾得半死——给他穿耳洞、裹小脚,倒真的有点变得像个女子了,国王为此很开心。后来若不是多九公他们相救,林子洋可真要变成“皇后”了。我看得捧腹大笑,但也体会到了古时候女子地位的低下,所遭受的摧残是很厉害的,想到这里不由得长吁一口气——幸亏不是活在古代!

还有一些国家也很有趣。比如说白民国,那儿的人长得又白又美,而且很富裕,一副读书人的样儿。可这些人却是外表美丽而肚内没有分文,还能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成“切吾切,以反人之切”。相反的黑齿国,那里的人虽然很黑、很穷,却很有学问,嗜书如命。“以貌取人”在这里绝不可取,要知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还是踏踏实实做学问好!

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看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性情。千奇百怪的国家,千奇百怪的风土人情,故事中的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令我回味无穷,真是一次愉快而惊喜的文化之旅!

写文化之旅的作文(篇6)

今天,是我们学校一学期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上个星期同学们就激动不已,想到终于可以离开教室,和老师同学一起去外面开拓见识,我心里就十分期待。

终于到了这一天,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坐上车来到了我们活动的目的地蒙顶山。果然如听说的一样,蒙顶山的空气格外清新,每一片绿叶都青翠欲滴,成片成片的茶叶林也在清晨的阳光下显得无比整齐,就像一层一层的绿色楼梯。来到这里后,我们首先由导游带领,参观了里面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馆,这让我和同学们都对茶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生动地向大家展示了茶叶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史。接下来,我们又在导游的指导下,开始了亲身的体验采茶。

整个采茶的过程,都由老师和同学共同完成,大家在梯田式的茶叶林间来回穿梭,兴致勃勃地采茶,看着小竹筐的逐渐丰满,大家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那个场景又默默在我们的人生里留下了青春活泼的一笔。

简单吃过午饭之后,我们又开始了下一段旅程爬山。

起初,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走着,一路上有说有笑,在楼梯间欢蹦乱跳,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可一走过三分之一的路程,大家就开始叫苦不堪了,同学们个个腰酸背痛,完全不见了一开始的活力。但抱着一种必胜的决心,大家还是都坚持了下来,最后到山顶时,我心中的激动油然而生。

一天的旅程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很快就过去了。虽然时间很短,可却让我受益匪浅,这次的活动让我了解了不少知识,也开拓了我的见识,锻炼了我的意志。我心中又开始期待下一次的旅程了。

写文化之旅的作文(篇7)

上星期六早晨,我们来到了厦门日报社,了解一份报纸制作的全过程。在墨香中,享受惬意文化之旅。

走进印刷博物馆,淡淡的芬芳扑面而来。漫步其中,仿佛徜徉在印刷术的历史长河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活字印刷始祖——毕昇的全身雕像,接着翔实的图文展板和生动的实物展品,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印刷术的历史和成就。一排排铜、木、仿泥活字,一幅幅中国字画,静静地躺在玻璃展柜中,诉说着中国古代印刷术的辉煌成就。

随后,我们参观厦门网。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厦门网作为我市最大的网上新闻发布中心、厦门公众信息服务中心,是世界了解厦门、厦门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接着,来到报业大厦,我们走进晚报编辑大厅。数十台电脑前,编辑们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显示屏。小记者们一拥而上,围着电脑站成一圈,看着这紧张的工作过程不由得七嘴八舌,一个个有趣的问题脱口而出。我们看见,从选材到审稿,从排版到印刷,一份薄薄的报纸,却凝结着新闻工作者的汗水与心血。作为媒体人,他们没有多少的休息时间,他们把自己的时间奉献给了市民,他们隐于幕后,默默传播着新闻,守望着厦门这一方净土。可敬的新闻人。

短短半日报社游,便让我体会到一张报纸的来之不易,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写文化之旅的作文(篇8)

“云”可以作为当今文化的良好载体,可以促进交流,打破蒙昧。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行四海外,东到泰山。”魏武曹操于《气出唱》中长吟咏叹。今天,云-科技的、虚拟的云-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萦绕。乘云而行的,不仅是御风登仙的浪漫幻想,更有人类文明的沉淀与传承,发扬与创新。

“云”,是现在的科技潮流。云存储、云交流,各种云的本质,便是大量数据在日益发达的网络平台中聚集、流转。

云上的信息几乎可以不受时空阻隔。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山区,人们可以时时处处几无失真地共享信息,沟通交流日益便捷。随着云技术的不断普及深入,相信未来的人们研究现在的文化便不会大费周章。信息承载文化,冲破时空藩篱。

在云上,大量信息不仅能即时传播,更可长久存留。过去的文化只能栖身于肉眼可见的物质-龟甲、钟鼎、竹帛、纸张,封存于皇家库房、贵族仓廪或是深埋于尘土之中,无助地祈祷着挨过时间的洗礼。口口相传的文化更是极易失真散佚。过去的物质条件对于文化掣肘之严重由此可见。而如今,一份数据、几行代码,在史册中留下文化的痕迹从未如此便捷。

云技术既出,除了能够完好地保存、传播文化,更为文化网络的整体建构提供了可能。若欲了解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云技术可以快速检索聚居地的地理特征、该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全方位地构建关于文化的认知。这么巨量的信息关联在人类肇始至今都是不可想象的。云技术在这里可以还原文化的真实面貌:文化是一张网,各个节点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因如此,“云”能够当之无愧地胜任文化保存与传播的重任。

云可以将深居于博物馆、资料库中的文化公之于世。国内外很多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已经开设了自己的网页、应用程序。藏品信息、历史背景在其中一览无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将天下文化之精髓尽收眼底。这些文化资料还可以传入偏远山区,给那里人带去更宽广的眼界。教育乃是富民强国之本,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仅凭课本和少数教师,是远远不可能改变的,宽阔的眼界更是必需的。

最近,“李子柒”这位博主在网上大红大紫。田园生活和精致美食通过“云”传播到大江南北,甚至影响海外网民。她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收获了不少的销量和口碑。这是“云”给文化带来的世俗和精神的双重影响。通过这一技术,在国际化的浪潮中,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正在以这一方法实现。各种线上展览、互联网艺术也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云”已经开始成为新文化的第一载体。

由此观之,云技术似乎能完美地发掘利用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然而,“云”并非无懈可击。拘于掌上眼前的电子设备,终如管中窥豹,无法见其全貌。只见壁画辉煌,却无法感受身处大教堂穹顶之下的精神洗礼;只闻丝竹呕哑,却无从体验泛舟于水乡之间的从容惬意;只知极光原理,却从未身处北欧荒原之上,融合于天地的苍茫寂寥之中。即使通过网络,知道哪家菜场的蔬菜水果物美价廉,不亲身穿梭于摊位之间,也难以感受这份市井的烟火气。这些身临其境的体验,是“云”所不能给予的。

或日,科技的进步终将把这一切的弊端全部抹去,我对此无由反驳。但现在的科技显然远未达到这一水平。与其坐等,不如起而行之,“以有涯随无涯”。即使是最终“殆已”,也可释然无悔。

“云”可以作为当今文化的良好载体,可以促进交流,打破蒙昧。然而为目前的技术所限,我们仍需身体力行来弥补云技术的缺憾。云技术的广博便捷和人类的身体力行,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影相随。

写文化之旅的作文(篇9)

今天,我们沂蒙晚报小记者团一起游览了我们的家乡——临沂。

我们搭乘客车首先来到了书法广场。虽然我已到过书法广场好多次,也欣赏过一些书法作品,但从来没有认真观察揣摩过。今天,我和别的小记者一道参观,感觉特别不一样。无论走在哪条路上,映入眼帘的都是石碑,或高大,或隽秀,或立,或躺,或连成片,形状各异,本身就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再加上上面雕刻的名家书法作品,更是美不胜收。这些作品,有的厚重大气,有的潇洒飘逸;有的古朴,有的轻灵;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我们停留在不同的石碑前,慢慢欣赏着,品味着,情不自禁地比划着,仿佛我正挥毫泼墨,书写丹青。我们流连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我们的下一站是羲之故居。来到故居门前,“羲之故居”几个古朴的大字吸引了我。随着人流进入园内,首先看到的是翠竹掩映的一座假山。假山上“洗砚池”三个隽秀的字跃入眼帘。一道瀑布从假山顶飞流直下,溅起朵朵水花,在山脚下汇成一股溪流,淙淙地流着,水中还有许多锦鲤,自由地游来游去,平添了几许生机。接着,在讲解员阿姨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书法长廊。长廊里存留着许多着名书法家的墨宝,启功、舒同等名家的作品让我大开眼界。然后我们又参观了晒书台、琅琊守望、道济天下、鹅池、五侯祠等景点,了解到王羲之、王献之的生平事迹及他们小时候练字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还欣赏了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石刻,真是遒媚劲健,绝代所无。我们在石碑前合影留念。作为书圣的传人,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最后,我们又到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又一次感受到家乡临沂历史的厚重。进了大门,走过长长的走廊,进入馆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馆中间的两个长方形的大坑,有三四米深,原来是两座墓穴。每个墓穴内都有一具打开的棺材,里面还堆放着陶瓷陶罐等陪葬品。听了讲解员阿姨的讲解,我知道就是从这两口汉墓中出土了竹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接着,我们上了二层展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残缺的竹简,解说员姐姐耐心地给我们讲解着。我们不但看到了竹简,还看到了许多古代用的器具和兵器。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幅金雀山九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这幅画描述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生活,艺术构思巧妙,绘画功力精湛。

不知不觉,一下午的游览结束了,我却意犹未尽,好想再次游览。这次游览,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而且让我感受到临沂这座“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我为自己是临沂人,感到特别的骄傲、自豪。

写文化之旅的作文(篇10)

走出县城,远远地,一座座大山在雾里隐隐约约。当许多的紫砂展馆展现在眼前后,终于来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北陶实业有限公司。

一下车,我们都像刚出笼的小鸟一样,有些迫不及待,在老师和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列队走近喀左东蒙民族艺术馆。这里一共分为11个展厅,展厅总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首先,我们来到了红山文化展厅。那里陈列着石杵、石刀、石铲、磨棒等工具,简陋的工具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那些玉猪龙啊,C龙啊,玉兔啊,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些应该就是我们祖先所用首饰的复制品吧!YjS21.coM

接着,我们来到了奇石展厅,一进门,哇塞,案板上摆放着118道菜,这才是真正的蒙汉奇石宴呀!我们都惊讶道。走近一看,那一道道精美的菜品,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做出了这意想不到的东西啊!收藏者又是怎样收藏到的那?真是奇迹!走着走着,我好像闻到了一股香味,那红烧排骨、清炖羊肉、年糕片果脯等,好像散发出一阵阵浓郁的香味。真是色、香、味俱全啊!

最后,我们来到了古锁展厅,里面摆放着插锁、铜锁、密码锁等,那密码锁上面写着诗,如果你读对了,也许他打不开,你读错了,他就打开了,这也体现了祖先的聪明才智。

参观完展厅,我们又来到了紫陶制作车间,现场用紫砂泥料制作小物件。这是我们第一次亲手制作紫陶,我们每个人都兴致勃发,在操作桌上做了起来。我也做了一个小乌龟,虽然没有别人做得好看,也没有别人做得更像,但这也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得的经历和体验。

这次来到喀左东蒙民族艺术馆,增长了我的见识,开拓了我的视野,是我人生中的一笔财富。这道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又增添了我身为喀左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写文化之旅的作文(篇11)

UP国际少儿英语的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英语课。教室里,“黑蜘蛛”爬在墙上,各种南瓜灯和“妖魔鬼怪”的可怕面具一列排开。老师把灯光熄掉,给我们看了有关万圣节来历的影片,我们学会了好多英语单词。

两个万圣节的传统游戏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西方节日的趣味。Trick or Treat“不给糖吃就捣乱”:我们两人一组去敲“主人”家的门,嘴里说着“Trick or Treat”,“主人”热情地边说“You are welcome”边从南瓜帽中掏出几颗糖果给我们吃。

另一个叫作Apple bobbing“咬苹果”,游戏的规则是要咬到苹果但不能用手帮忙。工作人员用筷子插在苹果中间,再悬挂在绳子上。同学们五个一组,分别站着去咬苹果,一个个伸直脖子涨红了脸。我也跃跃欲试,终于轮到我啦,随着老师的口令“one、two、three,go!”我使劲向挂在面前的苹果咬去,嘴巴刚碰到苹果,苹果就滑开了。我不服气地继续去咬,可苹果却不停地溜走,我无奈地挠挠脸,还没想到办法游戏就结束了。

这次活动真有趣啊,你喜欢万圣节吗?想不想提着Jack-o’-lantern“南瓜灯”、戴上Mask“面具”和我们一起过万圣节啊?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