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度读后感范文精选

04-24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精选:“高度读后感”,欢迎阅读。

关于高度读后感范文【篇1】

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儿子小仲马潜心写作,虽然寄出的稿子总被退回,却毫不气馁,他不但拒绝借助父亲的盛名来给自己带来好处,而且为了隐瞒这种关系而给自己起了十几个笔名,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创作出著名的长篇小说《茶花女》。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也正因为他始终要求自己拥有“真实的高度”,不怕挫折,不依赖长辈,长自己的本领,走自己的路,奋发创作,才最终获得成功。

对于小仲马这种崇高的思想行为,我的心里油然地生出敬佩之情。我认为小仲马的做法非常正确,即使结果怎样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同,那也当作是汲取一次教训,知道自己的不足,再用学来的知识将它补上就行了。相反,如果是靠揩借别人的光彩,那得来的赞赏也是虚伪的,自己又不知道自己的短处,永远都补不上。前一阵子,电视上报道过一宗新闻:在广州,有一些小学生在早上躲在一些晦暗的小巷道里,互相抄袭作业。当时我感到不以为然,现在我觉得他们与小仲马比起来是多么渺小啊!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但无论谁借谁的光,恐怕最长期限也不会超过三十年。惟有靠自己“真实的高度”,才可能赢得长久的尊重。

关于高度读后感范文【篇2】

如何培养积极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每个人事业发展的前景,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在现实生活中,要想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要掌握好态度这把万能的金钥匙,用它来正确处理好工作、他人和自己的关系。

对待工作的态度——敬业。敬业体现的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具体说,就是重视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一件神圣而有意义的任务来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用自信的态度对待自己和未来。自信犹如阳光,树木的生长离不开阳光,事业的成功也离不开自信,阳光般的自信可以驱散生活中不时飘过的阴云,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用热情点燃态度的火种。很多人可能会这样的疑惑: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时间一长,再自信的人也会厌倦,怎样才能激起工作的热情呢?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态度去发现工作中的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同样的一份工作,当你对它厌倦时,它就会在你面前变得讨厌而狰狞;但当你打起精神,热情地去迎接它时,它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工作时的心态。

对待未来的态度——志存高远。一个人只有拥有高远的目标,才会发现自身的价值,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这就是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道理。目标是一种理想,理想是由不满而来,有了这种不满,便会有一种不同的梦想,梦想能产生动力和勇敢的努力,从而可以把现实和梦想之间的鸿沟填平,伟大的人物并不是一些做白日梦的人,他们的理想是植根于确切的事实的,切实的梦想使他们对于现在不满意,又因这种不满而刺激自己加劲奋斗,最后,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

坚持的态度是获得成功的保证。伟大的歌德说过:壮志和坚韧是成功的辅翼。一般而言,人与人在智力程度上大都相差无几,但有的人成功地登上的事业的顶峰,有的人却失败了,不得不以哀怨的眼光告别这个世界。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在遭受了几十年的痛楚、绝望和失败后,在他五十岁时才当选为美国大总统,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始终抱着坚持、坚持、再坚持的人生态度。

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我们要学会与人交往,善于和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首先要求我们要做一个谦逊的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观念告诉别人,同时我们自己也能从中获得别人的新观念,他人无形之中把希望、鼓励、热情投射到我们和生命中,常常能在心灵上安慰我们,在精神上激励我们。有句俗语说得好:善问路的人能过高山,不愿问路的平原也会迷路。

概而言之,只要对工作和生活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人生总会有其高度!只要掌握好态度这把金钥匙,就能创造辉煌灿烂的成就!借用古代一位哲人的话来对此作一总结“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关于高度读后感范文【篇3】

1.了解。可以通过自测的方式了解自己在哪些领域是高度敏感的。在了解之前,如何能够觉察自己呢?当我们发现,别人都很热衷于做某些事,而试图与他们保持一致的我们却无法从中获得快乐时,我们就需要对自己敏感的特性有所了解了,可能我们在这一方面是相对敏感的。充分了解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我们面临的问题。

2.反思。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是否与这个自己的敏感特性有关,是否曾经陷入过为了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而迫使自己去做不适合自己的事情的陷阱里?

3.接受。如果是这样,正视这一切。高度敏感并不是他人口中的“毛病”,它只是一种特质,每个人,多少都会有敏感的特质,只是程度不同。所以,接纳真实的自己吧。

4.改变。不再隐藏自己,勇敢展示真实的自我,只要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底线,换一种适合自己的舒服的方式跟自己和他人相处。另外,高度敏感的特质还可能成为一种天赋,充分发挥这一天赋,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吧。

当然,改变的过程肯定不会容易,因为我们不可避免要与不那么敏感的人发生关系,他们往往体会不到高度敏感的人是怎样的存在,所以那些让高度敏感者听起来像“炮火”一样的言行不可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凭空消失。因此,要做出改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但这一行动一定是值得的。如果感到压力大了,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运动、休息等方式让身体保持健康,进而让精神得到愉悦和放松。

真正的公主可能很难找到,高度敏感者却并不孤单。高度敏感研究领域的先驱伊莱恩.N.阿伦发现,约15%-20%的人属于高度敏感者,因此,如果您也属于这一类人群,请不要再怀疑自己,勇敢做真实的自己吧。反之,如果您不那么敏感,是否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一下身边那些“太敏感”的人,给他们一些温暖和安全感呢?!

关于高度读后感范文【篇4】

作为一个幼儿园小班孩子的老师,我自己也是一位幼儿的家长。我是否真的能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看孩子的世界?

在生活中,我们是大人,孩子是小孩,我们经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你不可以,不行,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大部分的家长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因为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有些举动在我们眼里是错误的,是荒唐的。那么,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孩子眼里的世界,孩子的想法。

正好一个朋友推荐了我《站在孩子的高度》这本书,当我一页页的翻阅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举动是多么可笑。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你一定要用成人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孩子,试问,孩子真的 能开心?快乐?

我的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小班,自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花式哭闹。第一天:哭。第二天:哭。第三天:继续哭。于是我就忍不住了,我说:念幼儿园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 的,别的小朋友也都念幼儿园啊,难道你哭了就可以不用去了吗。当时凶完以后,我女儿很安静 ,不哭不闹也不说话。我突然醒悟过来:她才四岁,她懂什么叫必须念书?她不懂。

她只知道妈妈要把我扔在一个全是小朋友还有老师的叫幼儿园的地方。所以她哭,因为她只能用哭来表达她的委屈。可是我却还要去凶她。事后我很后悔,但是有时候孩子跟你闹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控制不住脾气。当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完全震惊了,原来自己的做法是多么的可笑。

之后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每次都会蹲下来跟女儿说话。会循循善诱的问她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包括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乖乖睡觉。做了什么游戏?学了什么儿歌,我会跟着她的思路走。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是我们大人自己去把她复杂化了。

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大,非常的宠爱,孩子想干嘛,爷爷奶奶就挺她的。常常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水里怕摔了。甚至很多爷爷奶奶来接孩子之后,是抱着回家的,或者说是背着回家的。

当然,这个我们无法制止,只是想说,这样的溺爱真的好吗。我们虽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一切事物,但是一味的顺着他的意思这就是溺爱。

家长是孩子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只有家长跟我们老师一起配合好了,才能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于高度读后感范文【篇5】

选择看这部片子,是因为它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上网一查,导演居然是伊朗国籍,顿时肃然起敬,战乱中的人们是如何在生命和温饱都成问题的情况下雕琢艺术的?

看完本片,对导演的敬仰彻底转移到每一为伊朗人身上,一个人可以高大到如此程度,也许跟战乱有关,也许是人的本性,总之,导演让我们看到绝望中的一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回避困难的机会,但是,一旦离开,你便失去了你的根:家!

一部成功的电影,不总是在台词中刻意强调主题,升华个人主义,本片只字未提国家二字,却足以将文人翁纳德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我们的战乱年代,也曾踊跃出一大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上进青年,看那样的影片,的确很过瘾,很振奋人心,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市场上几乎看不到用朴素的手法描写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的影片。

《一次别离》就是一部朴素的励志电影,朴素到一开始你会怀疑自己能否看完它。当然,一部好片是不会让你轻易就中途放弃的,编剧在这方面做到了,故事层层叠叠又相互联系,跌宕起伏间又疏密有度,不像大多数中低端电影,看了十分钟就知道结尾了。

本片由纳德和西敏因为是否携带女儿出国而离婚展开,他们的这个决定,造成了后续一些列矛盾,生活的,家庭的,观影的过程会轻易就把你带入他们的生活节奏中去,因为这些琐事太司空见惯了,它们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基于电影的艺术性需要,这些琐事又不会展现得太落俗与露骨,这个时候,演员的出色表演就发挥了他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眼神,一个失落的表情,一个佝偻的背影,所有表演都源于真实的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看这部片子(如果认真去看的话),会是一种从头到尾的享受,仿佛去他的生活中认认真真地走了一圈。如果厌倦了ktv和烈酒的麻醉,不妨学纳德的样子,生活的烦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害怕它的出现。

《一次别离》,片名恰到好处,一次别离,人们这才发现了彼此的重要性,才发现自己的选择是什么,才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由此展开,本片有一下几大看点:

1)、纳德对老年痴呆的父亲的无微不至的照料;

2)、女儿在父母间的对种种选择;

3)、纳德和西敏的种种矛盾;

4)、护工瑞茨的种种生活压力。

好片子无需多解释什么,好不好看各执己见,总之,不管是否因为本片的缘故,我们总该让心灵净化一番。

关于高度读后感范文【篇6】

《站在孩子的高度》的作者刘维隽,是一位精通中西(新西兰)教育的家教专家之教育手记--精心养育外孙女小荷。能否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是你家教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每篇文章后面还有一篇问答录,供父母参考。

作者于52岁高龄考入奥克兰理工大学早期教育专业,并在16/36的严苛考核通过率下,顺利毕业,掌握了许多育儿智慧和技术。

刘姥姥的这本书以她可爱的小外孙女小荷的教育案例为线索,将姥姥自已对早教的理解与实践融入在里面,她一点不苛求小荷学习文化知识,相反她一个劲鼓励小荷玩,她陪着一起玩,姥姥认为孩子在小时候吸收性最强,就要给孩子们最高效的学习方式,玩则是最好的方式,宝宝们通过玩,通过对外界环境的不断探索,来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来感知这个未知的美好世界。

读了姥姥的这本书后,我们就能得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性,是育人,爱因斯坦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剩下的就是人性呀!

从这本《站在孩子的高度》的点点滴滴中可以看到刘姥姥对保护小荷的人性做得是如此的到位!她用实际的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教育,如何给孩子自由,如何智慧的爱孩子,如何巧妙地与孩子沟通,如何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如何陪孩子一起玩等等。

如果你想让孩子一生幸福,如果你想让自己后半辈子幸福,如果你想整个世界都幸福,那就快来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刘姥姥刘维隽不仅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做过中学、大学英语老师),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中,她从来没有放弃过思考,且能够把教育的命题置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下,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开始学习儿童早期教育,并施教于健康快乐的孙女小荷。

用刘姥姥自己的话说:上大学的目的只有一个,未来做位好姥姥。如果说《序言》的大量篇幅都是客套话,那么关于刘姥姥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介绍,则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和睦幸福的家庭是育儿的最好课堂。

往往成绩优异的孩子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往往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他的背后或多或少跟家庭有关。家庭美满幸福,父母彼此恩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快乐成长。

真正爱学习、爱生活的孩子一定是快乐长大的孩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