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势能教案合集

04-29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 完善的教案和课件能促进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编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动能和势能教案,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动能和势能教案【篇1】

一、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究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自主探究发现物理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的兴趣,达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关心、服务社会意识的目标。

二、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准备身边最常见的物品,例如:木块、橡皮、书、纸、小钢珠、木球等。多媒体课件采用本校获省奖课件。

三、教学和活动过程

1.设计实验情景

多媒体课件显示不同路况下的交通安全限速标志牌,学生认真观看。

师:为什么不同的路况下要限制汽车的速度?

生:讨论并回答(有的说:速度快容易出事故;有的说:速度越快,遇到障碍时,不能立即停下来;当汽车撞到人时,汽车对人有力的作用,汽车越快,力的作用越大……)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由于运动而对其他物体有作用效果”的例子?

生:学生讨论回答(微风吹动树叶;流水推动小船运动;滚动的铅球推动木块……)

师:以上物体由于能够对其他物体有作效果而具有能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学生讨论回答:它们都在运动,由此得出动能的定义。

2.形成课题,设计实验

师:关于动能,我们想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

生:学生讨论回答(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具有动能的物体对其他物体有什么作用效果?动能大小如何计算?动能有什么用处,可否与其他能进行转化?……)。

师:如果我们要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应该按照怎样的思维程序?

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估。

师:让我们来猜想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生:学生讨论回答(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物体的速度、物体的体积……)。

师:要想证明自己的假说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生:设计实验验证。

师:在有多个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生:注意控制变量,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师:哪位同学谈一谈自己的实验计划并演示给大家看?

生:学生上台演示:让大小相同的铁球和木球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落下,撞击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动距离的远近(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时,注意控制物体速度、形状、体积一定……)。

3.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刚才的讨论,进一步修正自己的方案,开始实验。

生: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生: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4.交流、评估

师:下面给同学一段时间,把刚才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进行交流,看看有什么不同和不足之处,如何加以改进?

生:交流、反思。

5.拓展应用

师:根据我们探究实验得出的结论,我们再来分析这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分析、回答……,为此提出自己的建议。

师:让我们再来分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列车上飞出物体,铁路职工中弹昏倒”新闻报道。

生:讨论、分析、回答……,为此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课后反思

1.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探究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由于将讨论教学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作为教学过程的背景模式,因此教师会经常遇到学生提出课外问题影响本节课教学、学生思维发散出去收不回来,提出的问题无法解答的情况,而且由于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发散,使时间难以控制,影响教学进度,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逐渐总结经验教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由于实验探究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因此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从学生高涨的情绪、认真的态度、积极的参与、满意的眼神中可以看到,这更坚定了我探索新课改之路的决心。

3.实验探究教学的“创设实验情景”非常重要,本节课原来设计开始就让学生通过举例引出动能、势能的定义,很生硬,师生都感到很不自然,后来设计了由“交通标志牌限速”引入,自然流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动能和势能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生展示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7、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选质量_______的小球,从斜面上________位置滚下去推动水平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出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8、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同一重锤从_______高度落下,打击小桌,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

9、一个木箱重100N,某人用20N的水平推力推动它前进了5m,则此人所做的功是多少?若把这个木箱搬到5m高的楼上,则此人做功又是多少?

二、目标定向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三、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能量以及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物体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_______,简称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二、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势能。

针对练习

1、下列物体中具有重力势能的是_______________;具有弹性势能的是____________

A、因挤压而变形的气球

B、在水平路面上飞驰的小轿车

C、正在下坠的桩锤

D、停在空中不动的直升机

E、钟表中卷紧的发条

F、高山上的石头

G、三峡水库中的水

H、被推开的弹簧门的弹簧

I、跑百米的运动员

2、“黄河远上白云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3、“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查看课本小资料中表一的内容,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2、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3、你认为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课堂作业

1、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B、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C、速度和质量都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D、动能是运动物体本身的性质,与质量、速度无关

2、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山上静止的石头不具有能

B、物体已做的功越多,说明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多

C、只要物体能够做功,说明物体具有能

D、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

3、如图所示,让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撞地越远,

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名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数据。

物体质量m(kg)速度v(m/s)动能E(J)

牛约600约0、5约75

中学生约50约6约900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_________,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1、物体所具有的能的判断

例1、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请写在空白处。

(1)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__________(2)竖直上抛的小球在最高点时________

(3)静止在空中的气球_______________(4)从空中降落的雨点_________ _

(5)被压缩了的弹簧_________________(6)飞流之下的瀑布______________ _

2、动能、势能、变化的判断

例2、直升飞机在空中匀速上升过程中,它的()

A、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B、重力势能和动能增大

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和重力势能减小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

1、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实验,然后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反映小球的动能的大小的?

②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的?

③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的?

④这个实验是用什么方法探究的?

⑤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把结论填到课本上。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

2、阅读课本的探究实验,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的?

(2)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之间的关系的?

(3)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的?

(4)这个实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是什么?

(5)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把课本上的结论填写完整。

五、答疑解惑

1、如图,小明在做哪些因素与物体的动能有关的几次实验中,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是()

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丙

六、反馈评价

1、有一辆汽车和一列火车,若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则_______具有的动能大;处在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飞行的子弹和炮弹相比较,_______的重力势能大。

2、洒水车匀速行驶在平直路面上洒水,则在此过程中洒水车的动能逐渐______。

3、跳水运动员从最高点向水面下落的过程中,他的速度逐渐_______,所以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大,它的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

5、下列物体中重力势能最大的是()

A、放在一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石块

B、放在三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陶罐

C、放在五楼窗台上质量是4kg的一盆花

D、晾晒在五楼窗台上的质量是1、5kg的球鞋

6、下列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A、在轨道上行驶的火车

B、从坡顶向坡下跑的运动员

C、江河中的流水

D、空中静止的飞机

7、空中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一架飞机,正在向灾区空投物资,在空投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A、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

B、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七、知识整合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八、课外作业

1、练习册每天1练。

2、教材课后经典习题。

中考宝典

1、打木桩的重锤自由下落时,关于它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

B、动能增大,势能不变

C、动能增大,势能减小

D、动能减小,势能增大

动能和势能教案【篇3】

我在认真学习了大纲和教材之后,对这节课的处理力争在脱离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因为教材是以知识结构顺序为主线编排的,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要沿着学生的认识过程来安排教学,所以我改变了教材中由大量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这一单一过程,从引导学生研究单摆的摆球运动入手,使学生展开探索,举一反三来认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规律,然后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实验验证这一规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单摆在各个阶段的能量变化,我在教学中选用一个摆动周期较长的单摆,也就是由一根长约2m的摆线将质量为2Kg的球体悬挂在天花板的挂钩上。演示时教师要靠墙而立,把摆球拉到自己鼻尖处,然后将摆球轻轻释放,在摆球第二次靠近鼻尖时,头一点也不要动。学生从这种“惊险”的表演中可以得到极其深刻的印象,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去观察、去探索,这时学生可以通过摆球高度和速度的变化,分析出实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在引导学生得出摆球运动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之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们能否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一规律。之所以让学生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目的是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富有创建的设计给予鼓励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参与的勇气。

在设计与操作中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设计的实验找缺点,挑毛病,甚至对课本演示实验“ 吹毛求疵”,经过教师一如既往的鼓励、指导,学生改进了许多实验,比如本节课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中小钢球碰撞的是弹片,由于弹片弹性形变发生在一瞬间,不易观察,经过反复实验,学生用弹簧来替代弹片,效果明显,这一器材也用到了我们以后的实际教学中。

另外,为了增强物理学科与科学、社会的联系,我在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之后,提出:流动的水可以做功,那么如何让水流能做的功更多一些呢?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然后建议学生查阅资料或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调查活动,以获得有关水电站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本节课的“ 想想议议”,教材要求学生把皮球涂上黑颜色做实验,这样容易把手和球弄脏,所以我启发学生:不涂黑颜色可以吗?学生决定涂上水来做实验,然而球反复落下时,留下的水印却是重合的,无法观察,怎样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想出了办法:在桌上放一平面镜,当球碰到镜面反弹起来后,稍微平移一下平面镜,使镜面上每个水迹都不重合,并按先后次序由大到小排列成一行,效果非常好。

本节课的最后,我利用了一只扁圆铁盒,盒的内侧用塑料泡沫挤住几块铜块、铁块等重物,然后盖上盒盖,在盒外标出重物所在的位置。把它侧放在桌面上,且重物在最低处,它将静止不动;把它侧放在斜面中部且重物偏向斜面的底部时,它将沿斜面向下滚;再把它侧放在斜面中部且重物偏向斜面顶端时,一松手,它将向斜面顶端滚动,成了“会自动爬坡的轮子”,这是出乎学生意料的,他们都很惊奇;当把它侧放在桌面的玻璃板上且重物稍偏向一方,一松手,它会在玻璃板上来回滚动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学生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了什么,所以他们会有极大的兴趣去探个究竟,甚至于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研究探索的快乐之中,这样就将物理教学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以上是我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一节的几点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动能和势能教案【篇4】

【重点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M.yjs21.COm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动能和势能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包括了动能 势能 机械能三大知识点,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实例,现在是全面的认识它们.能又是与功紧密联系的一个物理量,所以本节具有承上的作用.又由于它为认识内能打下了基础,故它同时也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 势能 机械能的概念,知道动能 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动能和势能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方法与过程:

(1)体验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 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2)引导学生分析 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和合作交流的人文素养。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决定动能 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的因素

难点:解释有关动能 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物理现象.

(四)教具: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斜面,力学小车,砝码,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单摆,滚摆等。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动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在初二学生已经接触过,可以按通过实验自己探索动能 势能的决定因素,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教法

本节课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分析讨论,归纳结论.运用的方法有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比较法,探究法等.

四、学法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 动手实验 分析归纳 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合作学习 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

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5.动能与势能的关系 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做单摆和滚摆实验来学习,并具通过多媒体课件再加强

(四)内化提高 实际应用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感悟收获

六、板书设计

12.1动能 势能 机械能

1.动能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一切物体都具有动能

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与速度

2.势能 动能与势能的总称

(1)重力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一切在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

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的高度

(2)弹性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一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势能

决定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机械能的单位:J

3.动能与势能的关系 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和势能教案【篇6】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简单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心态,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学习重难点: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具准备:

质量不同的小钢球、斜面、木块、橡皮筋、弹簧、装满沙土的透明玻璃槽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物体由于_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________的物体都具有动能。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

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____________.物体的重力势能与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

3、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物体的弹性势能与物体发生__________的程度有关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动能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预习课本实验、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

A、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

C、在试验中如何改变钢球的速度?

2、实验过程

①将同一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②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分别从斜面的不同位置释放,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③换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3、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回答以下问题

A、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重力势能的大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演示

实验过程

①让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

②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4、弹性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1用橡皮筋弹射纸弹:橡皮筋拉的越长,纸弹移动的距离越远

实验2将一弹簧压缩到不同长度去弹同一木块,观察两次木块移动的距离

分析总结: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5、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能够用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符号J

三:巩固提升

1、一辆沿着平直街道匀速行驶的洒水车正在洒水,在它行进的过程中,动能________;洒完水后,返回的途中洒水车要经过一段下坡路,在下坡时,洒水车的重力势能________(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飞行的子弹一定比缓慢飞行的飞机的动能大

B.一根弹簧被拉长时弹性势能增加,被压缩时弹性势能减少

C.离开了飞机的跳伞运动员在下落的过程中动能一定不变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课后作业

动能和势能教案【篇7】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动能和势能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课题】

【重点和难点分析】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

1),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活动方案参考】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

【评价】

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学习过程清单。

动能和势能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记住能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动能”“势能”两部分构成。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概念的引入均以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为基础。教科书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势能的存在。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涉及测量量的转换问题。教科书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实验是进一步认识势能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加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教学重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策略

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接着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块、弹簧、橡皮筋、斜槽、不同质量的钢球、玻璃球等。

动能和势能教案【篇10】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1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学习过程清单. >

【例1】下面的物体中,只具有动能的是______;只有势能的是______;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的是 [ ]。

A.停在地面上的汽车。

B.在空中飞行的飞机。

C.被起重机吊在空中静止的货物。

D.弹簧。

E.在水平铁轨上正行驶的火车。

【分析】停在地面上的汽车没有运动,它不具有动能;因在地面上,它也没有势能。

正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它在运动着,具有动能;它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又具有重力势能。

在空中静止的货物,它没有动能,只有重力势能。

弹簧在没有发生弹性形变时,它不具有弹性势能。

水平铁轨上行驶的火车,只有动能没有势能。

【解答】只有势能的是C;只有动能的是E;既有动能又有势能的是B。 【说明】在确定物体具有何种能量时,应按照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定义,分析物体是否在运动,是否被举高,是否发生了弹性形变,符合哪一种能量的定义,就确定物体具有哪一种能量。

【例2】体积相同的实心钢球和木球放在水平桌面上,铜球静止,木球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 ]

A.铜球的动能小于木球的动能。

B.铜球的势能小于木球的势能。

C.铜球的机械能一定小于木球的机械能。

D.铜球的机械能一定等于木球的机械能。

【分析】铜球静止,没有动能,木球运动着,具有动能。铜球和木球都在水平桌面上,离地面的高度相同,但铜球的质量大于木球的质量,因此铜球的重力势能大于木球的重力势能。机械能等于物体的势能与动能之和。铜球的动能为零,但势能大;木球的动能大,但势能小。由于不知它们的具体大小,所以无法比较铜球和木球的机械能的大小。 【解答】A。

5 【说明】紧紧抓住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进行分析,即可比较出物体具有动能、势能的多少。

【例3】判断下列几种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势能是否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

(1)货物在钢丝绳的牵引下上升,但速度在减小;

(2)电梯上升得越来越快;

(3)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前进;

(4)弯曲的钢锯条在逐渐变直。

【分析】(1)货物在上升过程中,离地面的高度增加,运动速度减小。

(2)电梯在上升过程中,离地面的高度及运动速度都增加。

(3)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其离地面的高度和运动速度都没有发生变化。

(4)弯曲的钢锯条在逐渐变直的过程中,弹性形变逐渐变小。 【解答】(1)货物的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

(2)电梯的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增加。

(3)汽车的重力势能、动能都不变。

(4)钢锯条的弹性势能减小。

【说明】在说明动能的大小和变化时,应抓住质量和速度进行分析;说明势能的大小和变化时,应抓住质量和离地面的高度或抓住弹性形变的情况进行分析。 【例4】下列物体各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1)高速升空的火箭;

(2)被拉长的弹弓橡皮条;

(3)被水电站拦河坝拦住的上游水;

(4)竖直到达最高点的上抛小球。

【分析】对照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定义,即能判断出上述物体各具有什么形式的能。

6 【解答】(1)高速升空的火箭,速度不为零,且高度在增加,因此具有动能和势能。

(2)被拉长的弹弓橡皮条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

(3)被拦河坝拦住的上游水是流动的,具有功能;同时水位又被拦河坝提得较高,因此又具有重力势能。

(4)小球被竖直抛到最高点时,不再运动,速度为零,因此只具有重力势能。 【例5】体育课上所用的铅球和垒球,外形的大小很相似,当它们以同样的快慢在水泥球场上滚动时,哪一种球的动能更大些,其原因是什么?

【分析】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比较铅球和垒球的质量大小,就能比较出当它们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滚动时动能的大小关系。 【解答】铅球的动能更大些。因为铅球和垒球的体积相似,而铅的密度较大,则铅球的质量大于垒球的质量;由于它们的运动速度大小相同,所以铅球的动能大些。

【例6】试说明水轮机的作用。

【解答】水轮机是利用水能做功代替人力劳动的机器。

【说明】自然界中的水能不便于人们直接利用,需要把水能转变成转动形式的动能,以便带动各种机器的转动。水轮机的叶轮就可以实现这种转变。

水轮机能直接带动工作机,也可以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使用。 【例7】“挂在屋檐上的瓦,因为静止,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这种说法对吗?

【分析】挂在屋檐上的瓦,处于一定的高度,可视为“被举高”了,因而具有重力势能。

【解答】题中说法不对。因为一个物体具有能,只说明它能做功,但它不一定做功。所以瓦处于静止,没有做功,不能表明它不能做功,因而也就不能断言它没有能。

【说明】“做功”与“能做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注意加以区分。

动能和势能教案【篇11】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静坐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静坐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平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平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习。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

(2)习题1、2、3。(盛重光)

动能和势能教案【篇12】

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滚摆。单摆,斜槽,弹簧片,木球,人造地球卫星的挂图等。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粒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役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喜欢《动能和势能教案合集》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动能势能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