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800字精选5篇

05-04

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成一篇观后感。我们可以将内心的感悟和明悟的道理用观后感记录下来,怎样写出一篇特别的作品观后感呢?你是否正为写作品观后感而犯难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篇1)

影片《掬水月在手》中,有一段在播放叶嘉莹先生所经历过的战争时期,这使得我联想到在历史课上所学习的每一场战争,尤其是当我看见那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是,感触尤为的大。这使得我觉得战争是一种无法愈合的伤痛。

这一种伤痛是长久的,无法愈合的伤痛。它甚至能够穿越时间,空间,甚至跨越世代。它就像一把能够割开一切事物的匕首,每当你想起它时,它就使你的伤口再一次鲜血淋漓。我还是无法去切身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我只能够做到说去理解,去感受这一种我无法确切感受到的痛苦。那一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条同胞的生命,他们滚烫的鲜血最后凝固成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这一些幸存者是否会在深夜中思念着他们已死去的亲人。我在想幸存在世间的人们,这一些战争的幸存者们是否会后悔在那一天没有随自己的亲人一同离开这个世界。那么是否在一些特定的时刻中,遗忘会比记住更好呢?若是真的,那我会选择遗忘。这一些战争的幸存者们是无法在回到从前的生活的,因为他们参与的是一场无与伦比的人类亲手制造与编排的悲剧。

生活在这样一个相对和平的世界中,我不甚感激。感激那一些热爱和平,热爱生命,热爱自己故土并为之奋斗的先辈们,无论是以一种什么的方式去做,其实都已经值得人们去尊敬。我想苦难是教人厌烦,教人排斥的,但依旧不乏一些化解苦难的人。他们一种无比坚毅的信念去化解生活中的苦涩,以一种超脱现实的乐观去中和生活的苦痛。叶嘉莹先生以诗词中和,他们以信念。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杜少陵是,迦陵先生亦是。

时间可以抹去一切创伤,总有一天你会将痛苦遗忘,然后好起来。但不是的,有的痛无法忘记,有些伤永远不会好。但你可以做的是,尽你所能的去尝试化解,而不是遗忘或者抹去。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篇2)

这周末看了一部电影名叫《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传奇的人生,我认为这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一部纪录片,通过采访叶嘉莹,来让她自己讲述自己的人生,更是一部传记,叶嘉莹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战乱,通过这些战乱,她才能从中提取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就挥笔将这些感受写成属于自己的一首诗。

在电影中,我记得最清楚和让我没想到的是席慕蓉也同样认识叶先生,她和叶嘉莹的关系也是很好的,她们一起去吉林寻找叶赫古城她的祖先叶赫那拉氏来自那里。有好心的人先爬了上去,和叶先生说:上面什么也没有,不用上来了。可是她还是坚持要上去,到了上面,她不经感叹到:这不就是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吗?没有想到叶先生竟然是这样会欣赏一切事物!

看这部电影之前,根本不认识叶先生,听同学们说叶先生,还以为她是男的,但没想到,先生都是古代的尊称。但是看完纪录片,她整个人都在我的眼前眼前闪亮了起来,她是多么的有才华啊,从纪录片中了解完她的生平,就明白了在介绍里讲的话: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她,她就是一种感觉,那种感觉,她对一切事物都平淡化了。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篇3)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当叶嘉莹先生用饱经沧桑的声音吟诵出流传千年的诗篇,当龙门石窟飘雪披白、庭院竹林翠影闪烁,古典诗词所讲的境界,就这样呈现在观众眼前。

作为《掬水月在手》记述的主人公,叶嘉莹先生如今已经96岁了。她是要眇宜修的诗词女神,也是无数人通往古典诗词海洋的引渡人。她生于1924年,长于百年收拢的动荡时代,历经迫害、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一度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王国维所讲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大抵就是叶先生的生命写照。

这部影片给了我一种全新的体验,是属于现代艺术的表达。奇妙的是,叶嘉莹先生正是一位勾连古今、遍游海内的人。我真的被这种无与伦比的手法震撼,它不像往常的纪录片一样告诉你制作者的想法,而是让你自己串联起看似琐碎的材料,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正如叶先生讲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李商隐,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叶老师啊。

我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感受。一整部影片下来,其中饱含着不知从何而来的温暖,虽然纪录片的基调是略显萧索的。因为《掬水月在手》做到了展现传主人格的魅力。叶先生在大陆被捧成了一位神,而纪录片将她的形象降到了一个恰好合适的位置,可以让我们不敬畏地仰望。结尾,她在温哥华时期的同事说:她女儿女婿突然走了的那阵子,我们在亚洲中心见到她,她迎面走来看到大家,只是眼眶一红,但也就这样了。一个人把自己退到了那样的一个位置,对每件事都有一个统一的态度。什么人能称为君子呢?

影片中讲述了叶先生经历的多场苦难,可听她吟咏当时的诗作,你感受不到沉重的痛苦,反而心底涌出了幸福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篇4)

《掬水月在手》,一部挺好看的电影,以插叙的方式讲述了叶嘉莹先生坎坷而惊艳的一生。两个小时,我们便走马观花地看完了叶嘉莹先生的经历,虽然观影的过程有不少小插曲,后面还坐了几个不让人安生的家伙,但我仍全身心地投入于电影之中,并为之感动。

前半段我其实看得也马马虎虎,直到电影中提到了叶嘉莹先生那首与鲸有关的词《鹧鸪天》,

好的创作灵感和感悟一瞬间激醒了我。

会听到,会感动。

很奇怪,一大段话,每个字用得都那么精致,我却只记住了这最简单的六个字。

叶嘉莹先生,其实就是这两句话最真实的呈现。她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一生崎岖多难,但她写下来了,她的所有感情都倾注于笔下的每一句诗词中,所以九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仍在书中,在电影院,在老师口中,听到她的名字,聆听她的故事。

如同叶嘉莹先生笔下的两条鲸鱼一样,可以听见对方的声音。无论多久,相距多远,天涯或海角,都能听见对方的声音。那怕声音的主人已变了模样。

凄美而真实。

其实有时候真的挺迷茫的,觉得自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条鲸鱼。鲸鱼也好,金鱼也好,看不清来路,摸不着归途,向着一个并不知道多么遥远的目标奋斗游着,却觉得一切都虚幻不可触,那么多人都平凡地消失在了漫长的路上呢,自己又为何那份自信,认为自己可以踏上遥不可及的彼岸呢?

更何况自己如今还处在舒适区,未来又会怎样呢?

想着这些问题的我似乎天真的可笑,但我却在叶嘉莹先生的《鹧鸪天》中获得了答案。

鲸鱼鸣叫的声音会在海中一直一直传递下去,直到落入另一条鲸鱼耳中。那么人们的故事

是否也会一直传递着,被更多的人铭记呢?

会的吧,我想。

所以人们奋斗者,所以人们在追逐梦想与生活的路上昂首阔步,所以人们不惧艰险,永远前进在追光的路上。他们或会成功,又或不会,但他们的精神会永远流传下去,他们终会在历史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有所成就,长远或短暂地星星般璀璨。鲸鱼发出声音是为了交流,而我们做出的种种努力,是为了斩获一个更好的未来,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有人知晓,有人铭记。

伟人即使早已离去,但对世界的影响力仍然存在。我们活着,就更应该去争取,使自已发光啊。

无法如叶嘉莹先生一样,在荧幕上展述自己的故事,那就尽自己的务,使自己更好一点吧。

鹧鸪天广乐钧天世莫知

叶嘉莹

广乐钧天世莫知,伶伦吹竹自成痴。

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

明月下,夜潮迟,微波迢递送微辞。

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篇5)

周琬媛

那天晚上是同学们期待已久的集体活动-《掬水月在手》的观看,想必大家都一定是对这部电影感触颇深的。

叶嘉莹是古诗词大师。而这部电影与其叫做电影,不如叫做关于叶嘉莹一生的故事的纪录片。这部电影记录了叶嘉莹家自己一生的各种故事,这部电影是有很多小故事组成的六部曲。

从这部记录片可以看出来叶嘉莹的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理想,故事虽然都很琐碎,但是却是叶先生的一生的很多大事。有几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比如说,有一个故事里说的是叶先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和自己的老公出去自驾游的时候出了车祸,而她也就此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一个家人。那个时候叶先生已经年事已高了,当时就觉得可能她会很悲伤,但是她却没有,叶先生她虽然觉得很痛苦,但是却一直有再好好生活下去。我对此表示不得不佩服。因为如果是你失去了一个家人那么你肯定会因为这件事情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况且那个时候的生活是很差的,骚扰我深有体会的,但是我没有办法去真正的体会到那种心情,跟无法想象当一个人失去了一根支柱另一根又能支撑多久呢?

整一部纪录片既没有令人可以大喜的故事也没有没有可以令人大悲的事情,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给人的整个感觉是很压抑的,但是虽然它没有可以令人心情起伏的片段,可是如果让我评价我还是会认为这是一部好的纪录片,因为这部纪录片实在是太朴实了,反而衬托出了叶先生的各种心理。也是因为如此才可以让我最先开始的不解到最后的恍然大悟。这部纪录片最开始真的看不懂,但是到了后面越看越觉得这部纪录片很有意思。

觉得这部纪录片很有价值意义,它记录了很多叶嘉莹的诗词,他用这些小诗来记录生活中的小事和大事,这就是她写诗的意义所在。也是叶先生生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传播给更多人去看去了解诗词,为了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保留传承下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