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观后感

05-09

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观后感是文字图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借助自己的心理感受来呈现观后感能够带给读者新的思想与体验,你知道写作品名观后感时从哪些角度去写比较好呢?无法理解“中国精神观后感”栏目小编来给您讲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精神观后感【篇1】

在真正的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闲适的、平静的、稳重成熟的气息,就像你在一块冶炼适度的钢铁中看到的特质一样。——辜鸿铭

初读这句印在封面上的话,好似发现了灵泉宝玉一样,惊喜之余会心一笑,便开始静心拜读辜鸿铭先生的大作。民国时期大师云集,名作也颇丰,可谓是中华史上最后一个文化灿烂的时代了。高中时对这个时代有一些了解,对这个时代的人特别敬佩,过于敬佩便不敢轻易走进,不敢轻易翻开他们的著作,每次都要先正身静心安神,虽然很多时候求甚解而不得,读完亦酣畅淋漓

这本《中国人的精神》有点抽象,我的智商还不足以悟得其中大道,仅有一些感想想写下来,也不妄我读它一场。

“在中国战争是偶然的,然而在欧洲战争却成为了一种必然。我们中国也可能会发生战争,但是我们不会生活在持续不断的战争阴影之下。”对比中欧历史就会发现这句话的妙处,中国二十多个正统王朝,每一次大一统都是一次长期的和平,少有百年大战。和平的连续性在当时的世界可谓非常之罕见。再看欧洲,经历了一千多年中世纪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因而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这样比较起来,古代中国人民要幸福得多了。如今欧洲也不太平,中东地区战乱不断呐。

本书最关注的是中国的人性类型,以反驳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特征》。当时的外国人写中国人的特征难免狭隘,不能深入。但通读本书,觉得作者笔下的中国人也不可代表千年来的中国人,甚至以我一孔之见,不能代表清末民国时代的中国人。

书篇上的有句话是对真正中国人特征的概括,闲适,平静,稳重成熟,总觉得这是一种君子特质,是君子之道,可当时的中国虽信奉儒家思想,然而教育并未普及,我想小商小贩,乡野村夫不会有这种精神。至少鲁迅先生笔下那为数众多的麻木看客们不会有此种特质。而且本书作者笔下的中国人是良民,顺民,道德之民,良顺二字的近义词近乎麻木。尤其到中国妇女这块,中国妇女皆是典型的良家妇女,三从四德,勇于奉献我觉得这些妇女,看似“幽闲”,实则悲哀,穿越到现代恐难有立足之地。他对中国妇女的描写,毫不吝啬赞赏之词,像为过去的时代作碑文一样。总之时代不同我是不敢苟同。

全书中最欣赏的是学汉语需要保持一颗孩童之心,这样你就不仅可以进入天国,而且也能学会汉语。这句话是作者给想学汉语的外国人说的,有点幽默有趣,也颇有道理,现在我们常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看来学语言学文化都需要持赤子之心,初心不变方有所成呀,上可入天国,下可知古今。

书读的一知半解,也许我还没到这本书的适用年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斗胆胡评大师之作,也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此书,过些日子,脑子好使了定当再拜读一番。

中国精神观后感【篇2】

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过程,面对一堆知识和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后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很多东西都开始有选择接受了,有时候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的智商,一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比如辜鸿铭。于是,他的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提起罢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共同爱好,一生却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是闲来无聊还是努力超越,这其实是很可爱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政客的尖酸文,相当那个啥。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辩论队,中学时倒是参加过辩论活动,也不太记得了。就是觉得,两种观点存在时,自说自话,引经据典,偷换概念,甚至攻击,这算是观点碰撞吗?这样的话,直接打架不是更好?

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爱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对方的技术性错误。于是否定其观点。我晕,写一个错别字不等于不知道1+1=2。再一个招数就是书中反复重申同一观点,现实中外文狂飙,睥睨众人,没社交礼仪了,这些个出风头的招数,哪个跟观点的碰撞有关?这也就是那时候大家喜欢热闹,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戏早一边歇着去了。要学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讲究稳准狠,整那些没用的干啥啊?”

ps:他的所谓英国群氓主义,看了半天,应该说的是英国民主。德国是正义的,憎恨混乱的;而英国群氓是造成混乱,于是激发了正义的德国的军国主义,于是战了争。该怎么做呢?把人民驯化成中国人,啥事儿也没有了。

人类的知识存在上万年,不是为了一个固执的老头的特立于世而去为其所用。看了他的书,他被那么多人关注,是因为他用他的花里胡哨的才华与行为艺术,让时代终于记住了转型期还有这么个声音。就像是人类进化中,倔强的阑尾。发了炎了,谁记不住啊!割了拉倒。

ps:我觉得哈,那个经常写出让人警醒的好文的苏维埃师兄,在其他方面无疑是犀利的进取的。在涉及到愤青体系时,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种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东西理论,而且从统治者角度讲,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是利于统治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行吗?利于统治就一定利于进步吗?不说寻找一个在维护国家强大与保证人民权利的平衡点,不说少点七十码李刚门,反而怪人民发帖子看韩寒。puei!就中国的历史来讲,国家挂了,绝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晕,怎么写这么远,能通过不?

中国精神观后感【篇3】

第一次听说辜鸿铭是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在那个倾向于崇拜的岁月里,这个学贯中西,精通多国语言,却又极端保守的鸿儒自然是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真正捧读他的著作确是多年后的今天,退去了初中时的那份天真与幼稚,对辜鸿铭的认识从平面地仰视到立体地正视,关于对他的一些评价也学会了更客观、辩证地去对待。

在党课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中,《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它的作者是辜鸿铭。认真拜读完该书,心中泛起点点涟漪,现整理如下:

首先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该书,《中国人的精神》共有四十节,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本书主旨在于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对中西方的宗教、哲学、语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许多方面进行对比中肯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极力鼓吹儒家文明较之西方文明的优越性。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本书,《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放映出的作者的思想风貌,总体上来说,它是伟大的。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它又是不够客观全面的,有许多地方是存在不足与缺漏,甚至是错误的。比如说在维护君主制与纳妾制等这些腐朽的东西方面。辜氏总是极力地为自圆其说,但其说法是有许多牵强之嫌的,对于西方文明也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偏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本书对于传播中国的思想文化,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它为西方了解中国的东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这是我们对待历史的应有的态度。联系当时的外部大环境,我们会发现辜氏那颗火热的中国心以及那份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情感。在中西方文明发生冲突,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都主张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之时,辜鸿铭却勇敢地站出来捍卫中华传统文化。也许该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只能留下一个形象的记忆,如同辜氏那条传奇般的小辫子一样,不过成为他顽固守旧的生动象征罢了,可是我却从中看出了他那颗火热的中国心,正如他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过的“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样。尽管他的观点中有许多是从顽固保守的立场出发,向西方不适当地宣扬和维护了本国文明中的一些糟粕,可在那个背景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读《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我看到了一些不客观,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畅销一时的《中国不高兴》中的许多关于民族狂热主义的不当观点。虽然两者都是对中国不能很客观地去正视,然而我认为这两者还是不能等同起来看待的,因为他们的出版背景与意图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推销,尽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后者则更多的是无视中国的实际,盲目地自大,毫不负责地哗众取宠,这种狂热缺乏冷静、科学地思考如果被社会接受,那么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读完本书与联系当下,掩卷沉思,我认为“正视中国”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个春秋,我们的成就固然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因此而忽视了我们的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只有正视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过更加深入地改革与开放,在发展中去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才是我们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为今天的成就歌功颂德,甚至以此为资本,鼓吹诸如《中国不高兴》等狂妄之说。

正视中国,就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科学地剖析当今天下的形势,沉着地应对每一个挑战,抓住每一次机遇。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我们的大国梦想、建立起我们的大同世界。

中国精神观后感【篇4】

辜鸿铭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常在班上提起他,一脸的扼腕,常惊呼世人不理解如此爱国天才。当时的我很不能理解老师的崇拜,常在想,不就是一个迂腐固执的怪老头吗?不就是抱着残旧思想的“封建余孽”吗?用得着推崇吗?

直到应党的要求,拜读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后才发现,他的爱国是纯粹的爱国没有任何杂质,这种精神远远覆盖了他的怪诞他的封建他的守旧他的迂腐。他大概是那个年代里最神奇的学者了,辜鸿铭一生拿过13个博士学位,按说身受西方教育多年,应该是一脑袋西洋思想。然而他给后人留下的形象,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式”风格。然而他的《中国人的精神》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在这本书里面他还谈到了民主、中国语言、战争等等,虽然我们现在看来不免有局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笔锋和独到的见解依然让你感到佩服无比。当然,整文也不是说全都赞同只是他写此书维护中国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已经很值得我们敬佩了。

看罢此书,感叹到何谓是“中国人的精神”?

当年抗日,积贫积弱之中国危在旦夕,无论华夏大地的国人,还是海外的华人华侨,纷纷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同心御辱。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大家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衷共济,终于完成了我们的“建国大业”,中华睡狮从此才站立起来。Yjs21.COm

当年在海外生活时,钱学森先生就立下铭誓:“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这就是一个海外赤子的“中国人的精神”。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你身在何方,只要你的根本在中国,你总会希望回到母亲的怀抱,从而落叶归根。

在中国被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玉树地震等等天灾的袭击下,满目疮痍,生灵涂炭,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为之撼动,为之悲伤。然而无论是祖国大陆各族人民,还是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抑或海外的游子,纷纷伸出援手。这些都是不分地域不分身份的,有的慷慨解囊相助,有的直接奔赴灾区参加抢险救灾。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还有近期新鲜上映的《叶问2》,只要进了影院观看此片的人们,无不为叶问因国家尊严迎战世界拳王而热泪盈眶,无不为叶问在打赢拳王后说的那段中国式的尊严而起身拍手,激动不已。

这些都是中国人精神,华夏儿女们的精神。然而,辜鸿铭也说过,中国精神何其多,而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莫过于此∶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精神观后感【篇5】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正式梳理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系列伟大精神贯穿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至今的奋斗历程,是无数同志无私奉献、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精神结晶。它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鼓舞激励党员干部群众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犹如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串接起来,展示出来。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集体奋斗和创造的产物,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行程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价值和作用跨越时空,相互之间是共存的。

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首先要深刻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本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主题,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贯穿始终的是人民至上的价值遵循,是立党、兴党、强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精神血脉。不管是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还是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无论是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还是开拓创新的新时代,百年精神谱系,绘就的是一幅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的壮丽画卷,精神谱系奠基于各个历史时期伟大实践中的一座座精神丰碑,犹如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串接起来,展示出来,形成了绵延厚重的精神谱系。

其次,要将精神谱系的传承价值用于实践。精神是创造、汲取、运用经验的指南针,精神同样也可以作为理论指导的范本。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借鉴的蓝本,无私的奉献精神、、追求极致的专注力、不忘初心坚守理想信念的顽强、开辟事业的艰苦奋斗等等,都是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的,每个人处于不同的现实境遇,都可以从中领悟处不同的养分,精神奠定着经验的价值取向,精神还可以沉淀为经验。

最后,要学以致用。当我们经历着人生不同的阶段,面临着不一样的困难和挑战,有信仰、有信念、有思想才能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不仅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验总结,也可以缩影成一个团队、一个个体成功经验,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养分,站在巨人的肩上“摘苹果”,把党成功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事业中。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