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课件教案精选

05-21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你知道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写呢?或许"定风波课件教案精选"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定风波课件教案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

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定风波》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本篇课文是一首宋词,作者苏轼通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路上遇雨这一件小事,展现了其乐观、旷达,超脱、释然的心境。当从字词句意出发,结合意境,反复吟咏,体会旷达、乐观面对人生风雨的人生哲理。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宋词,因而重心在诵读上。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结合知识储备,反复朗读,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意境。

3、把握词中作者的豁达胸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我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意境,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词人淡定洒脱的形象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通过回顾苏轼的诗句来导入:“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是执着专情的丈夫,“老发聊发少年狂”,他是意气风发的猎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是思乡思亲的游子。那他是谁呢?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苏轼。面对遭遇的狂风骤雨,他又展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让其在听教师范读后,出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其次,我会引导学生根据PPT展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然遭遇风雨。然后让全班学生读序,结合注释理解序的内容与作用。综合学生回答得出:序交代了词的主要内容,即诗人和朋友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和写作缘由。

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本中难以理解的词句。比如:“定风波”是词牌名,“已而是”不一会儿的意思,“芒鞋”是指草鞋,“吟啸”是吟咏长啸的含义。

最后,让学生听课文音频,并顺势提问:词分为上下两片,每片写的是什么内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归纳出上片写雨中情景和感受,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首先我会让学生大声朗读上片,小组合作探究出重点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明确:上片“穿林打叶声”是指风吹雨落声,这是当时天气。“莫听”是不要听,苏轼对同行人的劝告。“何妨”:不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从容淡定的神情,任风雨袭来。“吟啸徐行”:体现苏轼在风雨中的洒脱、从容、闲适。“竹杖芒鞋”,这是当时的装扮,比“马”还要轻,是一种轻松的心态。“任”:任凭,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

接着让学生齐读下片,再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重点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由小组代表展示重点探讨结果:“斜照”突出雨过天晴。“无风雨”“无晴”这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是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对全词中重点的地方梳理之后,小组讨论“从词的下片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经过讨论之后,由学生代表发言,得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的结论。

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本词,之后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本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综合学生发言之后得出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平常生活中的旅途遇雨这一件小事,写出了面对人生困境路途中的风雨和被贬失意的人生风雨的洒脱与旷达。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组织朗读比赛,由小组各派一个代表,由学生做评委,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注意字音、停顿、重音、情感等。

(五)小结作业

我会总结如下:本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谈及人生的哲理,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最后我的作业为:搜集关于苏轼的事迹,下课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定风波课件教案 篇2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定风波课件教案 篇3

一、铿锵豪迈逢词人

1.播放歌曲《沧海一声笑》。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清风笑,静若寂寥,豪情还剩一襟晚照。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2.这是电影《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面对血雨腥风的江湖,仁人志士选择了笑对江湖浪潮,任烟雨飘摇。而我们平凡人,又该怎样面对生活的浪潮呢?词中圣杰苏东坡,又是如何面对无情风雨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苏轼,走入《定风波》。

3.回顾苏轼: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二、铁板铜琶读诗词

1.三分诗词七分读,学生放声自读2分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点评,注意词中表现出的旷达超脱、乐观豁达的感情。

3.教师示范朗读。

4.学生齐读。

三、妙点品味赏形象

学生自由解读自己动心的句子。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教师点评:作者用莫听二字表明自己的态度:从容处之,悠闲自在。何妨吟啸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

请学生上黑板写出关键字及东坡的形象。

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四、提炼浓缩悟关键

思考:能够浓缩东坡心愿的句子又是那句呢?请提炼这句中的一个字作为词眼。

明确:归因(风雨)。

思考:东坡将归于何处?那么词人因何而归?风雨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词人在写作此词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五、回顾知晓探深意

思考:归到何处?

教师补充:苏词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105多次。《水调歌头》他说我欲乘风归去,《永遇乐》他说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我们回忆一下《赤壁赋》里,东坡归于何处?

教师补充:余秋雨《东坡的突围》: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六、旷达豪放汇笔端

东坡的旷达豪放萦绕我们心间,现在我们就把他的豪放付诸笔尖,给东坡写段100字以内的颁奖词。

示例:他从西蜀走来,震撼整个大宋文坛。

人生如梦是他洒脱的诠释,还酹江月是他豪情的讴歌,多次遭贬,生之劫难,浩然来,旷达去,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诗、词、文、书、画,更是面对逆境的从容乐观。

七、豁达结束定锤音

提问:面对风雨,我们该如何面对?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

结束语: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多想想他在磨难逆境中的成熟和处事不惊,在山水明月中超越,坦荡旷达,在流放岁月中踽行,兼济天下。愿我们携着东坡的乐观旷达奋然前行。愿我们携着东坡的乐观旷达奋然前行。

定风波课件教案 篇4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被贬后的第三个春天,通过野外图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表现出作者豁达的胸怀,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能学习词中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体会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另一种写作风格。

2.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高二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对于词的内容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是在把握词人情感及主旨方面还有待加强,对于词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4.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意,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难点: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以上是我对教学背景所做的分析。

二、说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及时的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

例如,在理解词意时,我会请学生归纳小序中交代了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不论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稍难的问题,我会请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回答,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评价我认为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三、说课程设计

1.教法学法

接下来是我的课程设计部分,首先是教学与学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词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悟词的内容及作者情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此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及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习进行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内容,说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让学生齐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回顾苏轼的写作风格及人生经历。同时指出,《定风波》同样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作,但却与前一首诗的风格截然不同。

这样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导入新知。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环节:把握词意

首先我会请学生齐读诗歌,并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把握词意。接着我会播放诗歌范读录音,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发现自己朗读的不足,并思考两个问题:

1.小序中交代了哪些信息?

2.词中写了哪两幅场景?

通过学生的回答,能归纳出小序中主要写了:作词的时间、地点、天气、人物及缘由。词中描写了天气由雨转晴时两幅场景及作者的心境。

接着我会请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诵本首词,深入体会词的内容,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体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提问: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原因是什么?学生大声朗读词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接着我会指出:这首词仅仅是在写偶遇大雨这件小事吗,联系词人的经历可以体会到这首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我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能够得出:这首词上片通过写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一事,寄寓了作者面对人生中的风雨和坎坷超脱淡定的情怀。下片通过写天气放晴,回首萧瑟,点明人生中无论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最终都会过去这一人生哲理。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把握作者通过词想要传递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第四环节:学习写法

首先我会请学生再读本词,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接着请学生探讨,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举例分析具体语句。

通过上面几个环节的学习以及我的引导,学生能够得出:“萧瑟处”一句运用了一语双关,既是写风吹雨落的声音,又是指人生中的坎坷。全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事中见哲理。

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写作特点并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我会请学生将《定风波》与前一首《赤壁怀古》进行对比,比较二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异同,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表见解,我都会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一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他们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最后我会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假如你就是风雨中徐徐行走的苏轼,设想当时的自己会想到什么,引发什么感触。通过对这首词展开联想及想象,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说教学亮点

最后是我的教学亮点,我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首先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词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悟词的内容及作者情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其次,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词中蕴含的情感。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定风波课件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xx》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而《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xx》词人以道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坦然、旷达的人生态度。学习《定xx》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性情。

2、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本文学习,加深对苏轼词以及豪放派词的理解,学会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班上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对本文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预习,朗诵,讨论。

3、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词中的象征、一语双关等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个性。

4、教学重点:

掌握象征,一语双关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面对挫折时的人生态度。

5、教学难点:

理解词中“风雨”“晴”的象征义以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意蕴。

二、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诗歌教学中,我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课将会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说学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法坚持要符合学生实际,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会指导学生采用: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定xx》,结合苏轼的第一首词《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了解苏轼其人,以及从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

在这节课里,我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5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约2分钟):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吃大餐的经历相信大家都有,在的酒席上,菜色变化多样,年年新,月月新,但有一道名菜,原材料是猪肉,它的地位永远也不会变,而且这道菜总是要人们千呼万唤才肯出来,大家猜猜这是什么菜。(扣肉)对,就是扣肉,它在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名“东坡肉”,相传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研发的一道名菜。由此可见,苏轼虽然被贬,但在穷困的生活上仍是充满快乐的。他为什么还能快乐?而这些快乐是如何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呢。现在请全班学生集体背诵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设计意图:

以东坡肉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对苏轼生平有更多的了解。同时通过背诵,检查学生对苏轼这首词的掌握,能够复习这首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环节二(约5分钟):

全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我会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注意的读音、

节奏,示范朗读技巧。

指导:

1、读准字音

例如: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2、读出节奏

这首词朗读时应采用二二三拍,有些词语应做到抑扬顿挫,文句要有舒缓轻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结合课文注释,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上片写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啸,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便,更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我披着蓑衣,只管在风雨中度过一生。下片写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迎向我。回头望一眼刚才风雨大作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用文字来述说时,尽可能把作者乐观、坦然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环节三(约6分钟):

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读,美读。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借助文字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多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在这个环节里,我仍然是要努力完成美读这个教学目标。经过环节二的疏通大意后,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范读,指导学生如何带感情的朗诵,然后学生再各自朗诵,从中请几位学生示范,以便其他学生点评。最后全班一齐朗诵。

环节四(约25分钟):

让学生互相讨论以下的3个问题:

(1)大雨滂沱,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

(3)“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在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后,我会让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落魄的标志,而骑马的当然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天走路是不可能比骑马更轻便的?但,正是“轻胜”一词把作者那种在风雨中坦然旷达、潇洒闲适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学生了解苏轼的穷困处境和人生态度之后,我再让学生赏析“一蓑烟雨任平生”。在这一句里,我会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烟雨”,“任”这两个词。“烟雨”和下片的“风雨”一样,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人生旅途中的风雨,它象征人生中的逆境。“风雨”与下片中的“晴”是相对的,“晴”既是指天气“风和日丽”,又指人生春风得意的顺境。“任”写出任凭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仍是岿然不动。“任”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旷达心境。

我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主旨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既是指途中的自然天气,又是指人生旅途中的逆境和顺境。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官职升降,无论地位得失、无论处境好坏,在苏轼的眼中都是一样,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这就表现了苏轼超然物外、镇定自若、不惧风雨、潇洒闲适的心态。

环节五(约7分钟):

1、随堂练习:

结合词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来理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请学生思考:现在你认为苏轼的这句感慨是壮志未酬的无奈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妙悟?由学生在感悟全词、走近苏轼的基础上自主发表见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可见功业易逝,自然永恒。周瑜、曹操,一切风流人物,都将被时间带走,在荡涤一切的自然伟力面前,得失雨晴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词人“一尊还酹江月”,与自然达成和解。觉悟了人生,参透了生命,才能诗意地栖居,以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2、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苏轼这种面对挫折的乐观、坦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我设计的结语是: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旷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穿越历史的人生感悟,旷达、超脱,这就是《定xx》,这就是苏轼——超然物外、镇定自若、不惧风雨、潇洒闲适、旷达乐观。由此可见,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3、课后作业:

在人生之雨来临时,我们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写一篇文章《我眼中的风雨人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定风波课件教案 篇6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定风波课件教案精选》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定风波课件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